‘壹’ 幼儿遇到问题解决办法
1、孩子上了一段幼儿园,突然不想上了怎么办?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入园二三个月后,孩子好像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刚刚松了一口气,孩子在某一天早晨突然宣布:“我不想上幼儿园!”应该首先询问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以及“你觉得哪里不舒服?”因为孩子有可能在幼儿园遇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产生抵触情绪,这需要家长和老师及时沟通,帮助孩子度过难关。另一方面,孩子也有可能是身体不适而不能明确表达,就用“我不上幼儿园”来表明自己的烦躁不安。排除了以上两点具体问题,如果完全是因为孩子情绪的波动,可以让孩子在家里休息一天。但不要安排特殊的精彩活动,依旧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度过一天。并于当天晚上告诉他:“明天必须上幼儿园。”第二天如同初入园来对待。孩子这种反复是正常的。
2、不爱分享怎么办
案例:我家宝宝在幼儿园不愿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怎么办?
不要为此而惩罚宝宝,如果你总是批评宝宝很自私,他不肯分享就教训他,或者强迫他分享,你只能培养宝宝对你的怨恨,不能让他变大方。鼓励宝宝才是比较好的方法。另外,对于2、3岁的宝宝来说,不愿与人分享某些对他来说重要的东西是很正常的。等他长大一些,他就会明白与自己的好朋友分享东西比自己一个人霸着要有趣多了。当两个宝宝在抢玩具时,他们往往简单地认为这个玩具抢过来就是我的,抢不过来就是别人的,可以轮流玩的想法就根本没有想到过。你这时可以建议宝宝轮流试试看,并向宝宝保证分享并不是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而是大家一起玩。还要向宝宝指出,“把玩具与人分享,别的宝宝也会更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平时,爸妈也要尊重宝宝的物品,用他的东西时要征得他的同意,而且有借有还,妥善使用。
‘贰’ 幼儿园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摘要 三、创造适当的情况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叁’ 幼儿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幼儿园常见问题解决办法。
1、小班新生幼儿入园不愿意午睡、一睡觉就哭闹不住,注意力不好转移怎么办?(1)在园:不要强求她睡——找到她喜欢的玩具/爱看的书„„——边跟她玩,边聊天——引出:玩累了睡觉的话题如果累就睡一会——帮她找朋友挨着朋友睡——建立安全感和依恋情趣。(2)跟家长沟通:配合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常规——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建立幼儿自信——引导幼儿与人交往——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养成必要的习惯。2、老生上幼儿园还整天哭怎么办?(1)跟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升入了解孩子的习惯、性格、爱好;(2)老师在幼儿园帮助她找几个好朋友;(3)老师每天抽出几个时间段(哪怕是5分钟)陪她。让其建立对教师的安全感;(4)认真的观察孩子的喜好,教师可以从孩子的爱好入手;(5)建议家长在家里多带孩子看一些上幼儿园孩子的活动场景,让其熟悉、了解幼儿园生活的意义,慢慢悦纳幼儿园生活。3、刚入园的幼儿做错了事,老师批评也不怕,甚至还动手打老师怎么办?(1)家庭教育的不正当方法造成的;(2)教会幼儿在遇事时如何沟通,交流;(3)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可以采取严肃的态度,与孩子交流,但不批评,因为孩子叛逆。4、刚入园的幼儿不爱说话,脾气倔老师该怎么和他沟通?(1)用心观察孩子的喜欢什么---跟孩子聊她喜欢的话题;(2)帮助他找朋友---多给他几个拥抱---多给她几个眼神交流---多跟她聊几句天---通过不同的途径建立孩子对教师的安全感。5、新生不愿意进教室,喜欢在外边玩怎么办?(1)没有适应幼儿园一日常规,慢慢建立幼儿对一日生活常规的认识。(2)如果出去玩就会减少哭的时间,可以对新生放宽政策。(3)户外玩时,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幼儿认识幼儿园的生活秩序。
‘肆’ 大班幼儿出现的问题和家长解决方法
1、孩子在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首先,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的,有些天性开朗,有些要慢热些。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你看谁谁谁能如何如何,你为什么就不能如何如何?”
其次,孩子从一个以他为中心的环境——家,转到一个有许多陌生人,自己只是小朋友中的一员的环境——幼儿园,势必有个适应的过程,要给孩子适应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经历模仿期,模仿大人和其他孩子的举动,这是非常正常的。对于2岁半到3岁之间的孩子,模仿是他们很重要的学习手段,说明他在主动地成长。有些家长期望孩子永远是“领导者”,这种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是野蛮的。
另一个容易造成困扰的问题是孩子希望交流,但又不懂得如何融入集体。常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躲在妈妈后面,或者推妈妈:“你去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和我玩。”一种是上前用推搡的方式接触其他孩子,或是抢玩具。
对于前一种,千万不要指责。想想自己是不是很容易和陌生人打交道呢?你自己试试在大街上向陌生人借张报纸看?对孩子多些鼓励,可以带领他,蹲下来,示范。有过一两次成功的经验,也许孩子就愿意自己试试。
后一种也是正常的。小动物在一起,就用身体接触来交流。分享是需要学习的技巧。要和孩子确认“我的”和“别人的”概念。尊重他的所有权,也树立“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别人的允许才能动”“公共的东西,谁先拿到谁玩”等规则。
2,入园的时候孩子哭闹怎么办?
大部分孩子在入园之初都会哭闹,不要看到孩子哭闹就束手无策,甚至被孩子的情绪所感染也严重地焦虑起来。
不能要求孩子“不要哭!”“在幼儿园要开心喔!”这对孩子来说太难了!可以告诉孩子:“宝宝上幼儿园,妈妈去上班。”“需要什么随时和老师说。”“妈妈晚上来接你。”告别仪式要简短,家长的态度要平静。以信任的态度将孩子交到老师的手上,让孩子感觉老师也是他可以依靠的人。
4、孩子上了一段幼儿园,突然不想上了怎么办?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入园二三个月后,孩子好像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刚刚松了一口气,孩子在某一天早晨突然宣布:“我不想上幼儿园!”
应该首先询问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以及“你觉得哪里不舒服?”
因为孩子有可能在幼儿园遇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产生抵触情绪,这需要家长和老师及时沟通,帮助孩子度过难关。另一方面,孩子也有可能是身体不适而不能明确表达,就用“我不上幼儿园”来表明自己的烦躁不安。
排除了以上两点具体问题,如果完全是因为孩子情绪的波动,可以让孩子在家里休息一天。但不要安排特殊的精彩活动,依旧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度过一天。并于当天晚上告诉他:“明天必须上幼儿园。”第二天如同初入园来对待。孩子这种反复是正常的 5、如何和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
在每天接送孩子的时候和老师简单交流孩子的情况,例如:饭吃得如何?有无大便?午睡了么?有没有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
这种交流有助于理解孩子的情绪,并由此安排孩子的晚间生活。 饭吃得少的晚间补充营养,没有午睡的孩子晚上早点睡等等。
即使没有特殊的事件发生,也应每隔1~2周同老师沟通孩子的成长状况。既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也同老师分享孩子在家的状态。沟通的时候家长的态度要积极,以老师觉得最方便的方式沟通。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了
‘伍’ 幼儿园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最少3个例子)
孩子在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首先,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的,有些天性开朗,有些要慢热些。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你看谁谁谁能如何如何,你为什么就不能如何如何?”
其次,孩子从一个以他为中心的环境——家,转到一个有许多陌生人,自己只是小朋友中的一员的环境——幼儿园,势必有个适应的过程,要给孩子适应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经历模仿期,模仿大人和其他孩子的举动,这是非常正常的。对于2岁半到3岁之间的孩子,模仿是他们很重要的学习手段,说明他在主动地成长。有些家长期望孩子永远是“领导者”,这种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是野蛮的。
另一个容易造成困扰的问题是孩子希望交流,但又不懂得如何融入集体。常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躲在妈妈后面,或者推妈妈:“你去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和我玩。”一种是上前用推搡的方式接触其他孩子,或是抢玩具。
对于前一种,千万不要指责。想想自己是不是很容易和陌生人打交道呢?你自己试试在大街上向陌生人借张报纸看?对孩子多些鼓励,可以带领他,蹲下来,示范。有过一两次成功的经验,也许孩子就愿意自己试试。
后一种也是正常的。小动物在一起,就用身体接触来交流。分享是需要学习的技巧。要和孩子确认“我的”和“别人的”概念。尊重他的所有权,也树立“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别人的允许才能动”“公共的东西,谁先拿到谁玩”等规则。
3、入园的时候孩子哭闹怎么办?
大部分孩子在入园之初都会哭闹,不要看到孩子哭闹就束手无策,甚至被孩子的情绪所感染也严重地焦虑起来。
不能要求孩子“不要哭!”“在幼儿园要开心喔!”这对孩子来说太难了!可以告诉孩子:“宝宝上幼儿园,妈妈去上班。”“需要什么随时和老师说。”“妈妈晚上来接你。”告别仪式要简短,家长的态度要平静。以信任的态度将孩子交到老师的手上,让孩子感觉老师也是他可以依靠的人。
孩子上了一段幼儿园,突然不想上了怎么办?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入园二三个月后,孩子好像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刚刚松了一口气,孩子在某一天早晨突然宣布:“我不想上幼儿园!”
应该首先询问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以及“你觉得哪里不舒服?”
因为孩子有可能在幼儿园遇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产生抵触情绪,这需要家长和老师及时沟通,帮助孩子度过难关。另一方面,孩子也有可能是身体不适而不能明确表达,就用“我不上幼儿园”来表明自己的烦躁不安。
排除了以上两点具体问题,如果完全是因为孩子情绪的波动,可以让孩子在家里休息一天。但不要安排特殊的精彩活动,依旧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度过一天。并于当天晚上告诉他:“明天必须上幼儿园。”第二天如同初入园来对待。
孩子这种反复是正常的,肯定他的感受,但坚持原则。
‘陆’ 当前幼儿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怎样改善呢
当前幼儿园教育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幼儿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态度,幼儿园的安全,幼儿园的卫生,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需要提高幼儿教师的工作能力,提升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幼儿园的安保,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保证幼儿园的饮食安全,保证老师和家长之间有良好的关系。
幼儿园和家长之间要积极互动,要听取双方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对幼儿好。建议幼儿家长成立家委会,可以更好的为幼儿服务。
‘柒’ 如何提高中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在缺乏困难的环境中成长,在家中是生活在平静温和的港湾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幼儿园里,我们大多数教师又受家长或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怕孩子因争吵而打伤或碰伤。因此,每次问题出现时,教师往往会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并加以阻止,孩子们也因此失去了很多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得不到发展。长此以往,孩子们一遇到问题就以拳脚胜负来决定,这对孩子们之间的交往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交往能力差、合作意识不强、参与集体活动积极性不强等不好的方面。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那如何来培养孩子之间解决问题的能力了,我有以下几点小建议:
一、利用同伴的影响力,激发幼儿愿意自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孩子们从小生活在没有困难的环境中,任何问题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帮忙解决,因此他们已经形成了对成人的依赖心理,一遇到问题就试图寻找别人的帮助,没有自我去解决的积极性。因此,要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就要激发起孩子愿意自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我在平时非常注重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看到愿意尝试去自我解决问题的孩子,我会在集体面前强力地表扬,使其他幼儿知道遇到问题要向他们学习,既尝试自己去解决。
晨间自由活动时,云云和琦琦很快地各自拿好了四五只彩圈,后来来园的妮妮很想玩圈,她走到琦琦和云云面前:“给我一只圈圈,好不好?”她们两人互看了一眼后走开了,妮妮很委屈地走到我面前:“老师,她们有好多圈,也不肯给我一个!”我用很高兴地语气说:“你很棒,能够自己去问同伴要圈,老师相信,你再去好好说的话,她们肯定愿意给你的!”妮妮很高兴地走了。在接下来的晨会活动中,我就抓住这一件小事,在集体面前大大表扬了妮妮遇到问题愿意自己去解决的事情。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她们会模仿那些受表扬孩子的做法,因此在后来的时间里,我常能听到孩子们这样说着:“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可见,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增强了。
二、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争吵”,在争吵中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幼儿走出家庭,与伙伴之间的矛盾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种种交往的障碍。而解决这些障碍正好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通过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那么以后,孩子再遇到问题时,就不会一味地依赖成人,会自己想办法,这便增强了自信心和自己解决争端的能力。既然孩子之间的争吵对他们个性心理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我们对此就不必大惊小怪,而是要正确对待。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幼儿争吵也有它一定的弊端,幼儿争吵有时会是“力”的较量——打架,这是成人必须制止的,其他时候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寻找大家都满意的答案。
活动区中,伟伟、涛涛都想玩跳跳棋,大家同时坐上了一只椅子,他们两个你挤我我挤你,都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我看见了,对他们之间的事情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是对活动区的要求重声了一遍:“一只椅子可以坐几个人?”“我先坐到的”他们两人同时说着,边说还边往另一边挤一点,就希望能把对方挤下去,因为他们知道现在这椅子上只有一人能坐。我在一边默默地观察着,他们挤了一会儿也停了,伟伟拿了一颗棋子和对面的小朋友玩了起来,涛涛坐在旁边看了一会儿,可能是他觉得这样坐不舒服,又或者是他发现建构区里人还没满,涛涛主动站了起来,并对伟伟说:“你先玩,等一会儿跟你交换好吗?”伟伟很爽快地答应了,原本激烈的争夺椅子大战就这样平息了。从中,我感受到: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发生争吵时,只要没有打架等情况出现,教师就应该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相信他们肯定能合理地解决,久而久之,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帮助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从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说到孩子间因矛盾而发生的问题无非就那几方面:物品的争抢、无意地碰撞等,在那些时候解决问题的方式其实是很单一的,如何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帮助幼儿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让那些方式成为幼儿之间解决问题的工具。
我经常利用晨会、散步前、离园前等时间和孩子们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会假设一种幼儿之间出现的矛盾,于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孩子,你会怎么做?”孩子们的回答是千奇百怪的,但是只要符合宗旨——合理友好地解决,就都算是很棒的方法。几个月下来,幼儿已经积累了多种方法,如:石头剪子布决定、交换玩解决、一起合作玩解决等。通过这种方式的尝试后,我感觉到:当幼儿之间碰到问题时,应引导幼儿想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选择最好的一个,重点是帮助孩子更灵活,更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任何年龄的孩子都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
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很大用处,我们不能忽视此方面的培养。通过多方面的共同教育引导,本学期本班孩子在独立主动解决问题的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当然,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像利用言传身教引导幼儿自我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不管是什么方法,我们只要做个有心人,时刻把培养幼儿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做法落实在教育教学中,相信我们的孩子都会拥有很强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捌’ 如何提升幼儿问题解决能力
摘 要:从小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很大用处。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方法就是游戏教学法,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是广大幼儿教师思考的问题。结合多年的幼儿教学经验以及目前幼儿教育的现状,谈谈如何在游戏中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方法
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幼儿易于接受,游戏活动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游戏成为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该充分发挥游戏的重要作用。纵观现阶段的幼儿教育,不难发现采取的教学方法大部分都是游戏教学法,但是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仍然需要继续去探索和努力。
一、激发幼儿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
我们知道,兴趣是幼儿参与游戏的先导,而良好的情境在整个建构活动中能直接激发幼儿建构的动机和意识,从而使幼儿在活动中能进行积极探索、思考及创造,因此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在建构游戏的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游戏都可以用来激发幼儿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一类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质的,强制逼迫幼儿去主动解决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对抗性的游戏,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如果不够积极和主动就会被淘汰,所以幼
‘玖’ 幼儿常见问题及解决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令家长头大烦恼的问题行为,比如:打人、插话、撒谎、嫉妒、哭闹、不合群……等。如何引导孩子有正确的行为和心理呢?这就先需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1
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比如一起分享食物,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孩子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其他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
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家长不让做一些事情,孩子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2
插话
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引起的,大体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1、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2、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鸣”、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3、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处理方式。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事制宜”。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不过,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
2、“相机诱导”。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如,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3、“言传身教”。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拾’ 适合儿童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儿童15种常见“问题”行为分析与对策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令家长头大烦恼的问题行为,比如:打人、插话、撒谎、嫉妒、哭闹、不合群……等。如何引导孩子有正确的行为和心理呢?这就先需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一、打人、咬人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过程,所以,孩子对性的探索是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一部分。
不过,探索精神再值得嘉奖,我们还是有责任引导孩子选择恰当的方式。如果孩子玩生殖器已经影响到日常活动,家长有必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尽早纠正。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像讲其他器官一样以平和的态度告诉他们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使他懂得这些都是身体不可缺少的有用部位,要学会爱护和保护他们。另外,可用讲故事或做游戏等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