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淀粉,果糖,蔗糖,葡萄糖
先加碘,变蓝为淀粉;
然后加溴水,变色的为葡萄糖;
再加菲林试剂,变为砖红色的为果糖。
2. 怎样用化学方法鉴别葡萄糖,蔗糖,淀粉
首先鉴别出淀粉,再鉴别出葡萄糖,无现象的是蔗糖。
1、使用碘液鉴别出淀粉。
取三种糖的溶液适量,分别加入三支试管中,分别在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碘液。只有淀粉可以使得溶液变色。因此,显现出蓝色的即为淀粉。
2、使用银氨溶液鉴别出葡萄糖。
先制备银氨溶液,再将银氨溶液滴入两支分别装有葡萄糖和蔗糖溶液的试管中,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中温热。不久可以看到,其中一个试管被加热区内壁上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金属银,即为葡萄糖。
(2)化学糖类鉴别方法扩展阅读
淀粉与碘液显色的原理是:直链淀粉遇碘呈蓝色。这并非是淀粉与碘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相互作用,而是淀粉螺旋中央空穴恰能容下碘分子,通过范德华力,两者形成一种蓝黑色络合物。
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反应的原理:银氨络合物(氨银配合物,又称托伦试剂)可以被醛类化合物还原为银,而葡萄糖是醛类化合物,与银氨溶液反应后生成的金属银附着在容器内壁上,光亮如镜,故称为银镜反应。
3. 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葡萄糖和果糖
葡萄糖和果糖可以用溴水鉴别。
化学原理是葡萄糖中的醛基可以和溴水中的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溴酸和葡萄糖酸,使得溴水褪色。
葡萄糖是自然界分布最广且最为重要的一种单糖,它是一种多羟基醛,含有醛基,可以使溴水褪色,果糖是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它以游离状态大量存在于水果的浆汁和蜂蜜中,是酮,不含醛基,不能使溴水褪色。
而溴水是溴单质与水的混合物。溴单质微溶于水,部分溴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溴酸与次溴酸,但仍然会有少量溴单质溶解在水中,所以溴水呈橙黄色。化学上溴水是常见的鉴别试剂,可通过与溴水反应褪色后的颜色变化鉴别化学成分。
鉴别流程如下:
1、取三只试管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空白对照)、葡萄糖和果糖溶液,静置。
2、在三只试管内分别加入1ml的溴水,置于室温下观察颜色变化。
3、3小时后,可见葡萄糖的试管中溴水的颜色开始逐渐褪去,其他两个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基本无变化。
(3)化学糖类鉴别方法扩展阅读
葡萄糖和果糖都是还原性的糖类。葡萄糖在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是活细胞的能量来源和新陈代谢中间产物,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而果糖是以游离状态大量存在于水果的浆汁和蜂蜜中,果糖还能与葡萄糖结合生成蔗糖。
葡萄糖和果糖的分子式相同,但是两者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葡萄糖是醛糖,果糖是酮糖。葡萄糖的还原能力主要来自它的醛基,还原后,葡萄糖会变成葡萄糖酸。而果糖经过还原之后,羰基就会断裂,分解成两个较小的分子。
4. 如何用化学的方法区分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淀粉
淀粉用碘水鉴别
葡萄糖用银镜反应
果糖和蔗糖先水解,后会发生银镜反应的是蔗糖,不会的是果糖
5. 怎么 鉴别 葡萄糖 果糖 蔗糖
鉴别葡萄糖、果糖、蔗糖最简便的方法是显色法。
在除三种糖中分别加适量的盐酸和间苯二酚,葡萄糖呈淡红色,果糖呈红色,而蔗糖不变色,这样可鉴别出蔗糖。
再在葡萄糖和果糖中分别加入几滴清水,由于葡萄糖具有还原性而使溴水褪色,果糖无还原性,不能使溴水褪色,从而就能达到区分这两种糖的目的。
(5)化学糖类鉴别方法扩展阅读:
检验还原性糖
根据是否具有还原性,将糖类分为还原性糖和非还原性糖。单糖、麦芽糖、乳糖等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反应,可以产生砖红色沉淀。因此,实验中常用斐林试剂来检测还原性糖的存在。
1、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号备用。
2、用量筒量取蔗糖溶液和淀粉溶液各3ml,分别注入其中的2支试管,再滴加1ml清水。
3、向第3支试管加入淀粉溶液3ml,再滴入1ml稀释的唾液。
4、向3支试管内分别加入2ml斐林试剂,隔水加热2min,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变化情况。
建议考虑:斐林试剂主要是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网络——糖类
6. 糖类物质的常用鉴定方法
糖类物质常用的鉴定方法有生药水浸液,加a -萘酚试剂数滴,摇匀后沿管壁滴加浓硫酸,若有糖类成分与甙类存在,则在二液面交界处出现紫红色环。
7. 如何用化学试剂鉴别单糖双糖多糖
首先,多糖如淀粉糖原纤维素不溶于水或者生成悬浊液,至于二糖和单糖可以检测还原性。可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望采纳,手机打字不容易。
8. 怎么用简单的化学方法鉴别麦芽糖、蔗糖、果糖急!!!!!!!!!!!!
由于麦芽糖、果糖是还原性糖,而蔗糖是非还原性糖,所以用银氨溶液能鉴别分类出其中有特征反应的还原性糖,麦芽糖、果糖与银氨溶液可以发生银镜反应,没有特征反应的为蔗糖。
将麦芽糖、果糖的水溶液分别加入到澄清石灰水中,产生白色沉淀的为果糖,因为果糖会与Ca(OH)₂结合形成难溶性物质,而麦芽糖没有这种现象发生。
(8)化学糖类鉴别方法扩展阅读
糖类物质是多羟基醛或酮,据此可分为醛糖和酮糖。糖还可根据碳原子数分为丙糖,丁糖,戊糖、己糖。
最简单的糖类就是丙糖(甘油醛和二羟丙酮),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糖类是碳与水的化合物,称为碳水化合物。
发现有些糖如鼠李糖、脱氧核糖并不符合碳水化合物通式。此外,有些有机化合物的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之比恰好是2:1,如甲醛、乙酸,符合碳水化合物定义,但不是糖类。
所以,称糖为碳水化合物并不恰当,只是沿用已久,至今仍有人使用。
9. 鉴别淀粉,果糖,蔗糖,葡萄糖,乳糖 用化学鉴别方案
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多糖
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核糖,半乳糖等
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等
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糖元等
1、加银氨溶液,果糖和葡萄糖有银镜,蔗糖没有.
2、加溴水,果糖是酮糖,不能使溴水褪色;葡萄糖是醛糖,可以使溴水褪色.
3、加碘,碘遇淀粉变蓝.
至于乳糖则不是很好鉴别
10. 糖类的鉴别
戊糖与强酸共热,可脱水生成糠醛(呋喃醛)。己糖会分解成甲酸、二氧化碳、乙酰丙酸以及少量羟甲基糠醛。糠醛和羟甲基糠醛能与某些酚类作用生成有色的缩合物,不同糖类与不同酚类反应,会出现不同结果。利用这些颜色反应可以进行糖的鉴别。
用来鉴别糖与非糖的有两个反应:Molisch反应和蒽酮反应。Molisch反应以奥地利植物学家Hans Molisch命名,是用α-萘酚和浓硫酸与糖反应,生成紫红色。具体做法是在少量样品(如1毫升1%葡萄糖溶液)中加入几滴莫氏试剂(3%α-萘酚乙醇溶液),混匀后倾斜试管,沿管壁缓慢加入1毫升浓硫酸。立起试管后溶液分为两层,界面处有紫红色环出现,所以又叫紫环反应。
Molisch反应为阴性可以确定无糖存在,如果为阳性则表明样品中可能含有糖,但不能确定是单糖、寡糖、多糖、糖苷还是糖的衍生物,如糖醛酸等。该反应很灵敏,滤纸屑也会造成假阳性。丙酮、甲酸、乳酸、草酸等都会产生近似的颜色,干扰该反应。果糖浓度过高时会由于浓硫酸的焦化作用而呈褐色。另外,浓硫酸如果直接与莫氏试剂反应,会生成绿色,影响观察。所以操作中加入莫氏试剂时,应该直接滴加到样品中,不要碰到试管壁,以免影响实验结果。下图中右侧试管底部的绿色应该就是试管壁上残留的萘酚造成的。
蒽酮(10-酮-9,10-二氢蒽)反应原理与之相似,产物为蓝绿色,在620nm有吸收,常用于定量测定总糖。色氨酸使反应不稳定。
鉴别酮糖与醛糖一般用Seliwanoff 试剂(间苯二酚和浓盐酸),酮糖在20-30秒内生成鲜红色,醛糖反应慢,颜色浅,增加浓度或长时间煮沸才有较浅的粉红色。含有酮糖的多糖或寡糖(如蔗糖)会因为酸水解而产生颜色。该反应以俄罗斯化学家Theodor Seliwanoff命名。
Seliwanoff反应阳性结果,引自维基网络
鉴定戊糖的Bial反应以德国医生Manfred Bial命名。Bial试剂(含0.025%氯化铁,0.2%地衣酚的浓盐酸)与戊糖在沸水中生成蓝绿色物质,可能沉淀,但可溶于正丁醇。该反应以前常用于RNA定量,吸收峰为670 nm。己糖生成灰色或棕色沉淀,很容易区分,且不溶于正丁醇。
鉴定单糖的Barfoed反应由丹麦化学家Christen Thomsen Barfoed发明,原理类似费林反应。半缩醛羟基在微酸性条件下与乙酸铜反应,生成氧化亚铜的砖红色沉淀。单糖还原快,在30秒到3分钟内显色,而寡糖要在20分钟以上。样品水解、浓度过大都会造成干扰,NaCl也有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