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类出现在海洋里,为什么在陆地上繁衍生息
生命的起源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课题,从现在的研究成果看,普遍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水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成分,海水的庇护能有效防止紫外线对生命的杀伤。大约在45亿年前,地球就形成了。大约在38亿年前,当地球的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时,在咆哮的海洋中就开始孕育了生命--最原始的细胞,其结构和现代细菌很相似。大约经过了1亿年的进化,海洋中原始细胞逐渐演变成为原始的单细胞藻类,这大概是最原始的生命。由于原始藻类的繁殖,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为生命的进化准备了条件。这种原始的单细胞藻类又经历亿万年的进化,产生了原始水母、海棉、三叶虫、鹦鹉螺、蛤类、珊瑚等,海洋中的鱼类大约是在4亿年前出现的。
由于月亮的吸引力作用,引起海洋潮汐现象。涨潮时,海水拍击海岸;退潮时,把大片浅滩暴露在阳光下。原先栖息在海洋中的某些生物,在海陆交界的潮间带经受了锻炼,同时,臭氧层的形成,可以防止紫外线的伤害,使海洋生物登陆成为可能,有些生物就在陆地生存下来。同时,无数的原始生命在这种剧烈变化中死去,留在陆地上的生命经受了严酷的考验,适应环境,逐步得到发展。大约在2亿年前,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出现了。而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在陆地上诞生。他们的一部分又回到海洋中。大约在300万年前,出现了具有高度智慧的人类。
海洋生命的大发展
距今约32亿年前,在原始海洋里,已经出现了细菌和简单藻类的单细胞生物。如至今还广泛生活的蓝藻,仍然保留着当初那种原核生物状态。
蓝藻的出现,几乎是一件和生命出现同等重要的大事。因为它居然能够吸收阳光,利用太阳能把溶解在海水里的化学物质变成食物。换句话说,蓝藻的细胞里含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蛋白质,放出氧气。
到距今18~13亿年前这一段时间里,出现了有细胞核的真核生物--绿藻等。以后接着又有了红藻、褐藻、金藻……,它们组成了绚丽多彩的藻类世界。真核生物的出现,预示着一个熙熙攘攘的生命大繁荣时期即将到来。
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放出大量氧气,地面上形成臭氧层,减弱了日光中紫外线对生物的威胁力,使水生生物有可能发展到陆地上来,也为低等动物的兴起提供了食物。
有的有鞭毛的单细胞生物,如裸藻,能利用鞭毛不停地转动在水中运动,还有个能感光的眼点,难怪人们叫它眼虫,说它是动物。但是它又有叶绿素,能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己制造食物,又是毫不含糊的植物。这种既象动物又象植物具有双重性的现象,充分证明了动植物的共同祖先,就是如同眼虫之类的远古时代的 原始单细胞生物。
一部分原始有鞭毛生物,后来逐渐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增强了运动和摄食的本领,于是就产生了最早的原生动物,象现今还保留着10多亿年前原始状态的变形虫等。
由于细胞结构的不断分化,导致了营养方式上的一分为二:一支发展自己具有制造养料的器官(如叶绿体),朝着完全"自养"方向发展,成了植物;另一支则增强运动和摄食本领以及发达的消化机能,朝着"异养"方向发展,成了动物。
动植物的分家是生物进化史上的第4次大分化。就是这些不起眼的、有叶绿素的藻类和没有叶绿素的变形虫,预示了在大地上将要出现郁郁葱葱的植物界和千姿百态的动物界,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竞争,不断发展,日趋繁荣。
从1.3-5亿年前这一时期,地球上浅海广布,水生动物大发展,成为无脊推动物的全盛时期。这些水生动物的最大特点,是细胞有了分工形成了各种器官。
这时出现了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如海绵,它是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它全身千"窗"百孔,所以又叫多孔动物,它的每个小孔都是它的"嘴巴";水螅最早有了"嘴"和"胃",它的同族水母、海蛰,有了扩大的消化器官;软体动物(蛤、螺)有了鳃。用鳃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这是最早的呼吸器官;节肢动物(虾、蟹)身体已清楚地分辨出头、胸、腹三部分,体内有了完整的消化、生殖系统,还有了简单的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海星、海胆、海参等棘皮动物,它们和后来的脊椎动物血统最近。这时的海洋世界热闹非凡。
无脊椎动物是门类众多,体型多种多样的低等动物的总称。在它们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虽然有的还不十分清楚,但基本的进化轮廓是清楚的。综观它们产生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知道:新的类型不断产生和发展,旧的类型不断衰退和灭绝。它们最初生活在海洋里,以后又向陆地上的江河湖泊和沼泽过渡,最终发育出气管、肺、翅膀等适应陆上呼吸和飞行的器官,终于登陆上岸繁衍生息,这就为后来陆生脊椎动物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脊椎动物的出现
在距今4.3~3.45亿年期间,地壳发生了强烈的造山运动,海面缩小,陆地广泛出现,气候变得干燥炎热。
在海水退潮、涨潮的过程中;一部分藻类慢慢适应了陆地生活。它们铜匈在泥沼上,没有根,茎直立。没有叶子,叫光蕨。就是它们和陆上的狂风、干旱做斗争,顽强的适应,终于给大地披上了第一次绿装。以光蕨为先驱的裸蕨类成功地登上了陆地之后,蕨类植物大繁荣的序幕拉开了。
这个时期,水族里发生了非常重要的事件;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海域,至今还生活着一种身体半透明的小动物,因为它首先在我国文昌县发现,所以叫文昌鱼。达尔文曾把这称为"最伟大的发现",因为它"提供了揭示脊椎动物的钥匙"。
文昌鱼并不是真正的鱼,它没有脊椎骨,只有一条纵贯全身的脊索作为支撑身体的支柱,这条支柱代表了脊椎的先驱。在它以后发展起来的动物。像鱼啊、鸟啊、兽啊。以至于人都是脊椎动物。这些脊椎动物的器官和机能有千差万别,但脊椎的构造基本相同。
在文昌鱼的基础上进化,发展出现了鱼类。鱼,有了一根真正支撑身体的大梁--脊梁骨(脊柱),埋藏在脊柱背面有一条柔软的脊髓和向前膨大所进化形成的脑。这新形成的高度发达的神经中枢,使动物空前的聪明了起来。鱼,有了鳍和尾巴。全身成为流线型,可以到处游来游去。它们成了当时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它们的子子孙孙很快占据了全部江河湖海。在这以后的5000万年,可以叫做鱼的时代。
生活在现今江河湖海的鱼类,如鲟、鳇、鲤、鲫、鲨、鳐、鲼等等,有的是它们的直系后代,有的是它们的近亲。鱼是怎样由水中登上陆地的呢?最早登陆的先驱,究竟是哪一种鱼呢?大约在3亿年前的地层化石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鱼化石--总鳍鱼。总鳍鱼有两大特点:一是它的胸鳍和腹鳍的骨骼排列方式和现代生存的青蛙的四肢骨基本相同,这种强有力的鳍,便于在陆地上支撑和移动身体;二是总鳍鱼能用鳔直接呼吸空气。
3亿多年前,气候温暖,有些地区,由于植物腐烂,水中缺氧,不适宜鱼类生陌。在发生干旱的时候,有成千上万的鱼活活死去。干旱逼着总镑鱼,从这个水塘死摄活撑地想爬到另外一个水塘。本意想找水的总绍鱼,这时可能发现陆地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
从裸藻类登陆扎根以后,逐渐缓慢地长出了第一批巨大的陆生植物,形成了大片的沼泽森林。
这个陌生世界对并非游泳能手的总鳍鱼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它们终于在呼吸到新鲜空气的陆地上呆了下来。那里有吃的食物,又没有伤害它们的敌害,于是世世代代传下去,胸绍和腹绍变成了四肢,鳃退化了,鳔变成了肺,最后形成了新的类群--两栖类。
现代两栖类的元老是蚓螈。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类动物是我国的特产大鲵(娃娃鱼)。两栖类种类最多的类群是青蛙和蟾蜍,它们直到现在始终生活得很快活。
陆地动物大展宏图
在距今2.7~1.35亿年间,生物界进化的主要场所,由水域转移到了陆地。陆地上的蕨类森林,渐渐地由苏铁、银杏、水杉为代表的裸子植物所代替。辽阔的大地上,到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但那时既没有鸟语,也没有花香,大地显得单调而幽静,只有行动呆板的两栖类动物在丛林沼泽中缓缓游荡,偶能看到1米左右的大蜻蜓飞过。这时,由两栖类进化成的爬行动物出现了。从化石上看这一阶段是恐龙的时代。
恐龙在地球上至少生存了1亿6千万年,一度成为统治地球的主人。根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被科学家命名的恐龙至少有650种。这些恐龙大小不一,干奇百怪,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构成了奇异的恐龙称霸的世界。
飞龙上天,鱼龙下海。而恐龙统治了陆地。恐龙可分为吃植物和吃动物的两类:吃植物的恐龙如鸭嘴龙、甲龙等;吃肉的恐龙如霸王龙、恐爪龙等。恐龙所吃的植物是与恐龙同时代的一些裸子植物。同样道理,肉食性恐龙吃的也只能是同'时代的"龙肉"(食植物性恐龙被肉食性恐龙所捕食)。
恐龙的大小不一,有的体型很大,如生活在1亿4千万年前的合川马门溪龙(产于我国四川省合川县),身高3.5米,长22米,体重至少有30~40吨。这样的庞然大物,尽管它有四条柱子似的腿支持身体,行走起来还是很吃力的。有人认为,合川马门溪龙之类的巨大恐龙,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湖泊中度过,利用水的浮力托起它那笨重的身体,并就地取材,以水中的藻类及柔软的植物为食,只有在休息或产卵时,才到泥沙较硬的水边来。小型恐龙如鹦鹉嘴龙,整个身体仅有一只小狗那样大。
凶猛的霸王龙,身长可达17米,用粗壮的后腿站立起来时有6米高。它的血盆大口里,长着短剑似的利齿,以此横行霸道。不知有多少鸭嘴龙、甲龙等吃植物的恐龙,成了它们的美味佳看。最残暴凶猛的恐龙,要算是恐爪龙了,它的躯体看起来不象其它肉食恐龙那么粗壮,身长只有3~4米,体重只有45~50公斤,但它的确是灵巧而凶狠的猎手,而且有发达的智力。这种恐龙有长而挺直的尾巴和与众不同的利爪。尾巴由棒状的骨头组成,很可能是用来平衡身体活动的。它之所以叫恐爪龙,就是因为它的双脚各有一个硕大的令人望而生畏的爪。它有3个脚趾,每个脚趾上都有利爪。它的第二个脚趾特别长,显然是攻击的武器。当它遇到猎物时,立刻以一条腿站起来,用另一条腿向前甩去,用利爪猛刺对方,锋芒所至,血肉模糊,所以有人说恐爪龙是比霸王龙更为凶残的恐龙。
2. 龙市中学的重庆合川龙市中学简介
重庆市合川龙市中学坐落在重庆市合川区东北渝川交汇处的窗口重镇——龙市镇,南邻千年古镇涞滩,北接小平故里广安,东倚黄金水道渠江,西望江城明珠双龙湖。
重庆市合川龙市中学是一所新兴的重庆市重点中学。1957年经原四川省江津地区行署批准开始奠基建校,命名为四川省合川县龙市初级中学,1958年开始招生办班;1984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四川省合川县龙市中学”;1993年因合川县撤县设市改为“四川省合川市龙市中学”;1997年因重庆市直辖更名为“合川市龙市中学”;2006年因合川市撤市设区再更名为“重庆市合川龙市中学”。
上世纪末本世纪出因龙中的不断发展和重庆市合川市的行政区域规划调整,学校先后合并了原合川市龙市片的飞龙初中(飞龙初中先与孙家初中合并)、佛门初中、正觉初中、码头初中(码头初中先与古城初中合并)和涞滩初中(涞滩初中先与宝华初中合并)等八所初中。2003年学校成为重庆市联招学校,2011年1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现在的龙中,占地面积200于亩。校园环境优雅,幽静中蕴藏着活力,热闹中充满着生机,徜徉其中,但见芳草如茵、香樟似盖,四季景色更迭,美不胜收。在这层层叠叠的绿意里,点缀着日臻完善的办学条件,先进的教学楼、科技楼、办公楼、图书馆、学生公寓,各种功能室设施设备齐全,计算机网络覆盖全校,校园网与互联网畅通,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有重庆市A级示范食堂,有目前合川区内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运动场:400米标准的塑胶田径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网球场等。
目前,龙中在校学生5800余人,常年办班100余个;全校教职工320余人,其中,中高级教师150余人,重庆市级、区级骨干教师60余人,全国教育科研杰出校长、重庆市骨干校长1人,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师3人,重庆市优秀教师、班主任9人。五十多年的沧桑风雨,几代龙中人的励精图治,铸就了龙中淳朴的校风和浓郁的学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龙中的发展精神得到不断的提炼和升华,办学思想也与时俱进,形成了龙中特色的精神文化。
【办学理念】大师+大爱,为生命成长奠基
学大师,行大爱,站在生命的高度来看待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正确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提升生命质量。
【校 训】践行大师大爱,成就大校大家。
坚持择善修真的准则,精心育人;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辉煌。
【校 风】大爱相伴,大道致远
【教 风】崇尚大师,严谨治学;播种大爱,示范言行
【学 风】追求卓越,做一生的学人
【校 歌】《共创辉煌》
【校 刊】《龙中学人》
【社 团】“原上草”文学社
近年来学校先后实施了“民心工程”、 “名师工程”、“名校工程”, 着力构建“开放的大课堂、民主的大家庭、和谐的大校园”;确定了“科研兴教”、“科研强校” 的发展战略;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教师培训方针,加强干部和师资队伍建设,力求领导干部做“学者型管理者”,“廉政不贪,勤政不懒,优政不庸”,教师做“学习型教师”, 由“经验型”、“辛苦型”向“科研型”、“创造型”的角色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实施“三生”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的德育教育管理模式;强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初步形成了“四段八环”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宜人的书香校园。
办学效益显着。建校以来,龙中为国家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特别是恢复高考以来,龙中为各类高校输送了一万余优秀人才。在近十年中,龙中的教育教学质量节节攀升,高考升学率始终保持在85-93%的,升学质量一直居于合川区乃至重庆市同类高完中的前列,而且2007年、2013年两度考出像宋秋梅、杨洪玲这样的合川区文科状元;涌现出华夏之星——中国优秀特长生表演金奖获得者李红梅、民族器乐表演铜奖获得者何林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杨粤等优秀人才。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科研兴教先进单位、全国重点课题科研单位、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全国写作教学示范单位、重庆市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优秀卫生单位、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学校、重庆市模范职工之家、重庆市中小学技术装备先进集体、重庆市实验教学先进集体等称号;学校还获得了重庆市中小学“人文校园” “百佳办学理念” “百佳校训” “百佳校标” “百佳校风” “百佳教风” “百佳学风” “百佳校歌” “百佳校刊” “百佳社团”和“百佳人文校长”等荣誉。
现在的龙市中学,已成为渝川边界上的一朵耀眼奇葩,明天的龙中更辉煌!
3. 重庆合川中学的学校简介
重庆市合川中学是重庆市重点中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其前身名为“合宗书院”。明朝嘉靖年间 (1531年),为纪念宋朝理学大师周敦颐而建,距今400多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将“合宗书院”更名为“合州中学堂”,后又数易其名为“合川中学”。合川中学是重庆市重点中学中办学规模大的学校之一。学校占地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万多平 方米。现有124个教学班,其中高中88个,初中36个,教职工464人,其中研究员2人, 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141人,重庆市级骨干教师19人,合川区级骨干教师135人。合川中学是重庆市重点中学中环境最优美的学校之一。校园绿地率80.83%,绿化覆盖率86%。现有植物 品种94个,其中,黄葛树、香樟树等大乔木3736株。整个校园环境优美,温馨宜人,是重庆市首批绿色 学校、重庆市园林单位。合川中学办学水平名列重庆市重点中学前茅,教育教学质量居渝西片区之首。百余年来,学校传承 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为社会培养了8万余名毕业生,浙江省原省委书记、省长 李丰平、中科院院士石青云、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学校先后86次 受到国家、重庆市、合川区的表彰;承担国家一级子课题4项、重庆市级3项,课题成果获国家级一等奖 四项,重庆市人民政府三等奖一项,重庆市教委二等奖二项;开发校本教材6本,教师出版教育教学专 着18本,公开发表论文700余篇。学校向高校输送学生11152人,其中升入北大、清华等10所名校201人, 重点大学3046人。学校先后80多次受到国家级、重庆市级奖励。香港着名实业家董纪勋先生及其夫人王婷娟女士和重庆腾辉水泥有限公司、重庆移动通信公司分别在该校设立了“希望工程奖学金”、“贫寒学生高考升学奖学金”、“腾辉奖学金”、“移动通信奖学金”,对优秀学生和家境困难的学生实行奖励和资助,以解学生求学的后顾之忧。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新时代,面对新挑战,合中人以昂扬的姿态,和衷共济,顽强拼博,正在描绘光辉灿烂的明天。
4. 刘国庆的主要成就
1.1999—2004年辅导学生参加合川及学校组织的各类作文竞赛和普通话演讲赛,石红等多名学生分获一、二、三等奖;任梅获合川市一等奖。
2.1998—1999年任高二商务英语大专预科班语文,参加重庆市文化科统考,平均分居合川市第一名。
3.高考成绩突出。2000年任高考班语文教学,23人参考,21人上线;2001年任涉外文秘班语文教学,51人参加高考,47人上线,其中本科2人;2003年任涉外旅游高考班语文教学,54人参考,53人上线,600分以上8人。
4.1999——2003连续四年被学生评为最满意老师。
5.2003——2004年二次撰写教案参加学校评比,被评为优秀教案。 1.语文教学中坚持既教书又育人,努力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任班级班风学风明显好转。
2.1993——1997年连续四年担任班主任工作,连续3年6学期学校综合考核居学校第一,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 1.1999——2004主持并参与了西师组织的重庆市“十五”规划科学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借鉴意义研究》一级子课题《教人求真——职高学生主体性德育实践研究》,中陶会研究课题《运用教学做合一,培养职高生综合素质的研究方案》和合川市级课题《浅谈散文式课堂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重庆市“十五”规划课题已结题。
2.参加2003年重庆市高职考试语文复习资料的出题工作。
3.撰写多篇教研论文在全国及重庆市获奖并出版,四篇陶研及管理论文在中陶会和重庆、合川职教会上交流。具体为:《运用教学做合一培养职高生综合素质研究方案》和《德育为本 创业为用》两篇论文均获全国陶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出版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与中学教育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与中小学教育实践》、《创业教育在合川》等刊物上。(中国三峡出版、社会科学出版社、西南师大出版社),编辑出版陶研论文集《教人求真——职高学生主体性德育实践陶研论文》(校内刊物)。写作论文《浅谈中学语文备课基本功——环环扣》获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论文比赛一等奖,并在西南师大《学报》上发表,论文《班主任工作中的“严”、“勤”、“爱”》获重庆市论文评比三等奖。写作《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情况汇报》、《合川市行知职业中学发展情况报告》、《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合川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学校规划说明》等多篇文章在中陶会、重庆及合川职教会上交流。 1.多次被评为各级优秀党员,受到合川市委、宣传部、教委和学校表彰。曾被评为合川市优秀教师、学校优秀教工受到合川市人民政府和学校表彰。
2.多次个人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获3%奖励工资1次。
5. 合川平面设计能力较强的公司在哪儿
万通广告四维街
6. 前几天报纸上看到合川又有一个大项目动工了,地点在合川草街,是不是合川巴蜀小学
合川巴蜀小学已于2015年9月22日正式开工建设。
合川巴蜀小学是区政府与重庆市巴蜀小学合办的一所公办小学。学校位于农创园城市综合体北新•御龙湾项目二期,占地约52亩,距离合川城区约12千米,距离重庆主城区约50千米。从规划图看,学校主要建筑由4层主教学楼、3层综合楼、学生食堂、教师休息室、200米跑道和架空球场等组成,计划建成48个班,每班45人,学生总容量2160人。
据重庆市巴蜀小学副校长李杰介绍,合川巴蜀小学的管理人员将由重庆市巴蜀小学选派,各学科教师将在合川区教育系统内选拔,被选拔出的教师须到草街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培训,培训合格者经组织考察、研究同意后方能调入合川巴蜀小学工作。校地双方希望通过引进重庆市巴蜀小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拟将合川巴蜀小学打造成合川基础教育的示范品牌。
记者从项目承建单位新疆北新路桥集团了解到,作为与北新•御龙湾配套的重要教育资源,该公司高度重视巴蜀小学项目的规划建设,邀请美国库巴拉Washatko建筑设计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首席建筑师汤姆•库巴拉来到合川对学校开展建筑设计。设计团队引进美国建筑理念,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学校建设风格,强调自然环境、绿色环保、再生循环生态体系相融合,让孩子能在舒适优美的学习环境中收获知识、快乐成长。
据了解,巴蜀小学创建于1933年。重庆市直辖以后,巴蜀小学成为了教育部的基础教育定点联系校和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该校以“巴蜀孩童,世界眼光。培养会读书、会合作、会创造、有修养、有鲜明个性的学生”为治学战略,成为重庆市最具实力的名校之一。区农创办、区教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新建成的合川巴蜀小学不仅对农创园开发建设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将以优美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为促进合川教育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7. 合川电梯哪家强
当然是重庆迈高电梯有限公司了
8. 重庆合川中学和重庆七中哪个好!!
合川中学好。重庆市合川中学是由重庆市重点中学合川一中、合川二中强强合并而成的一所高级完全中学,被誉为合川教育的“航空母舰”。合川中学办学水平名列重庆市重点中学前茅,教育教学质量居渝西片区之首。百余年来,学校传承 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为社会培养了8万余名毕业生,浙江省原省委书记、省长 李丰平、中科院院士石青云、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近五年来,学校先后86次 受到国家、重庆市、合川区的表彰;承担国家一级子课题4项、重庆市级3项,课题成果获国家级一等奖 四项,重庆市人民政府三等奖一项,重庆市教委二等奖二项;开发校本教材6本,教师出版教育教学专 着18本,公开发表论文700余篇。学校向高校输送学生11152人,其中升入北大、清华等10所名校201人, 重点大学304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