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渭河分析方法

渭河分析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17 17:58:45

❶ 陕西渭河现状

1.污水排放现状
渭河横贯关中地区,已经成为关中地区的排污河,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使渭河深受其害。从2007 年监测资料来看,渭河水不仅作为饮用水源己经不可能,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也受到严重的威胁,而且干流水体鱼类等水生生物已经基本绝迹。渭河不仅基本丧失了它原有的功能,还影响到黄河的水质。关中地区入渭排污口及排污状况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渭河流域关中地区排污口及排污状况统计表
2.面源污染
区域面源污染主要与降雨径流过程、土地利用、植被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渭河水系水质污染主要来自点源污染,即城镇工业及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所致。由于没有对河流面源污染状况做详细调查监测,在此仅对能够产生面源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作出分析。
(1)与该区的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经多年治理后,年产沙量5529 万t,占全省7.4%,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998t/km2。
(2)与土壤背景值有关,渭河流域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1%、0.08%、49PPM、7.4PPM、155PPM,含量都稍高于全省的平均值,西安市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最高,依次是宝鸡、铜川、咸阳、渭南等市。
(3)与农药化肥的使用状况有关,据统计,渭河流域农药年总使用量为4728t,亩均使用量0.279kg,高于全省亩均使用量的81.2%;化肥年总使用量341.5 万t,亩均使用量128kg,高于全省亩均使用量70.2%。农药亩均使用量西安市为最高0.348kg,依次是渭南、咸阳、宝鸡、铜川。
(4)与大气污染和酸雨有关,据监测,1995 年渭河流域7 个市县SO2 年均值为0.085mg/m3,日均值范围为0.003~1.130,超标率14.1%。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只有铜川市,出现在冬季;1995 年关中地区降水pH 值范围为4.35~9.35,全年采集酸雨总量占采水总量的2.75%,酸雨样品占总雨量的2.0%。关中仅在西安和渭南两市出现酸雨。
(5)与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有关。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陡坡地的开垦,森林覆盖率的降低,人类活动的加剧等,都会使面源污染负荷量增大。目前渭河流域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林地和草地的总面积呈锐减的趋势,由于耕地的减少,坡地开垦增加,关中地区大于25°陡坡耕地有124.94hm2,占到耕地面积5.8%,其中宝鸡地区陡坡耕地占到17.1%,陡坡地开垦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渭河水系水质的恶化,导致渭河流域土壤性能下降等。

渭河流域水质现状
1.河流水质现状
(1)断面选择
选择了渭河干流陕西段的6 个监测断面(拓石、林家村、咸阳、耿镇、华县、潼关吊桥)、支流8 个监测断面(黑河黑峪口、沣河入渭口、灞河马渡王、泾河张家山、景村、北洛河吴起、交口、状头)作为评价断面,控制河长493km。
(2)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
依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 表1 中的24 个指标。
(3)评价结果
北洛河水系:评价河长541.4km。全年平均Ⅳ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58.8%,劣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41.2%。主要超标项目氨氮、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等。
泾河水系:评价河长为222.5km,全年平均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72.6%,劣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27.4%。主要超标项目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等。
渭河水系:干、支流评价河长总计524.7km。全年平均Ⅰ~Ⅲ类的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35.0%;Ⅳ~Ⅴ类的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29.4%;劣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35.6%;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
2.功能区达标评价
渭河流域:2007 年参加评价的水功能区22 段,评价河长1288.6 km。
按个数评价达标率全年平均31.8%;累计河长达标率全年平均14.3%。见表2。
表2 渭河流域按功能区评价统计表
在评价的22 段水功能区中一级区6 段,河长527.6km。按个数评价达标率全年平均16.7%;累计河长达标率全年平均13.6%。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
在评价的22 段水功能区中二级区16 段,河长761.0km。按个数评价达标率全年平均25.0%;累计河长达标率全年平均14.7%;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

污染原因分析
1.河道生态水量不足
渭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年内6-10 月集中了全年60%的降水和70%的径流。渭河流域关中地区自产径流约70 亿m3/a,扣除汛期水量,仅余20亿~30 亿m3/a 水量,从渭河年取地表水约20 亿~25 亿m3,其中,渭河宝鸡峡林家村引渭工程近10 年平均年取水量4.83 亿m3,占河道水量的49.07%(见表3)。因此平时河道生态水量甚少,河流稀释净化能力较低。
表3 渭河林家村引渭工程近10 年引水量
注:年引水量=年径流量-断面下游实测年径流量.
从表3 看出:1995 年以后,尽管年径流量逐年减少,但年引水量并没有减少,且有增加的趋势,造成河道的生态水量大幅下降,致使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得不到稀释和降解,从而说明河道生态水量的不足是1995 年以后污染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2.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
据资料分析,渭河流域宝鸡市土壤养分失衡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有机肥施用量偏低,而超高量使用氮磷肥料,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板结、耕层变浅、保水保肥性能差等现象日趋严重;且由于大量使用廉价低质的氮肥和农药,以及氮、磷、钾肥施用不成比例,因而使氮肥溶解而被冲入水体造成污染。
3. 用水量加大造成污染型缺水
由于用水量加大而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造成水质型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用水量的增大,排入江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据《陕西省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报告》资料,渭河废污水年排放量达7.71 亿t,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渭河水资源严重不足,污径比不断增大,自净能力下降,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渭河,大于渭河本身的环境容量,使得渭河几乎失去了自然稀释净化的功能。
4.水土流失问题
渭河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达4.58 亿t,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面污染加剧。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还严重地威胁到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保护对策
1.保证河道生态需水量
从分析可知,渭河宝鸡林家村断面以上引水量与下游断面河流径流量之比不断上升,致使渭河径流量锐减,环境容量丧失,污染加剧。因此通过农业节水灌溉减少引水量,提高河流径流量,在近期内使河流径流量提高,以改善渭河水质,减轻治污压力。同时,关中平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南北山地森林、丘陵的补给。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营造水源涵养林以增加渭河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从而保证河道生态需水量。
2.加强面源污染控制
(1) 推广、采用各种类型的“持续农业”耕作法,减少土壤侵蚀,使排入渭河的泥沙沉积物减少,从而减少化肥中N、P 流入水体的量,防止渭河水体富营养化。
(2) 完善农田灌溉方式,采用喷灌、滴灌、渗灌等新技术以及肥料与水混合的灌溉技术,节约灌溉用水,节省肥料,防止水体污染。
(3) 改善施肥方式,减少肥料流失。
(4) 加强土壤和化肥的化验和检测,科学定量施肥。
(5) 调整化肥品种结构,加强开发生态肥料与农药,开发和推广土壤及作物的固氮、固磷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减少常规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6) 加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增加地表覆盖,实施湿地恢复工程,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及肥料流入水体。
3. 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及其污染控制
渭河流域造纸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是造成COD 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
(1)通过工业布局、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调整,淘汰排污量大的重点污染企业和产品。
(2)对重大工业污染户严格实行限期治理。对机械、电力和造纸工业等,其污水必须治理达标后方可允许排放。
4.实施生物生态治理
渭河沿岸的中小城镇和农村排放的城镇生活污水,也是渭河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根据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基本现状,首先考虑采用荒地、废地、劣地以及坑、塘、洼,建一废水土地处理系统和废水稳定塘系统等多种形式的处理系统,以低成本、有效的控制水质。这种经济、简易、节能的处理技术,如果与当地的生态农业相结合,形成污水回收与再用的生态农业就可以实现污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达到生态治理的目的。
5.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保护水环境应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的方针。对于将来可能产生新污染的新工业,首先要严格控制兴建,污染不重的要从预防为主,是工业污染物要在生产过程中解决;其次对污染物进行综合利用;再次就是进行污水处理,根据河段和行政区域情况把污水处理到一定程度后排放。
6.总量控制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既污水处理设施、生物措施和水利措施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合理利用各种水环境的稀释自净能力,将过去的排放浓度控制改为总量控制。结合各水功能区、各行政区,及时对流域内的各种水体进行监测,逐渐做到从根本上解决污染。

❷ 渭河的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特点如何

渭河流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夏季降水比较多。
渭河夏季水位高水量大,冬季形成枯水期,河流结冰,渭河含沙量比较大。
渭河流域主要土壤是黄土。原始植被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

❸ 比较渭河南北两侧支流河流含沙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渭河南侧支流:流域内降水较多,枯水期较短,水位较高,水位变化较大,径流量多,支流众多.因雨季较长,使汛期较长,年内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大.秦岭山脉直接造成南侧支流流域面较小且河流短,也使南侧支流的水能资源丰富.南侧的秦岭山脉植被多,水土流水不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小.
渭河北侧支流:水位低,水位变化较小,径流量小,支流较少且长,汛期短,河流径流量全年变化小,水能资源匮乏,含沙量大

❹ 从南北两侧分流特征说明为什么渭河河道淤积严重


如上图所示:
1.渭河北侧支流特征:支流较多、流程较长,但大多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
2.渭河南侧支流特征:大多发源于秦岭山区,支流较短、水流较急,易于带来泥沙。
综上所述,渭河河道淤积严重。

❺ 分析渭河沿岸黄土台塬塬面高出河床较多的原因

流水侵蚀造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加上植被破坏,流水侵蚀严重,河床不断加深,没有没侵蚀掉,保留下来的就是黄土塬面

❻ 读渭河流域区域图,回答问题。(10分) (1)说出渭河谷地地质构造类型,并


(1)断层(地堑)(1分)
先是地壳运动,形成地堑,(1分)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平原。(1分)
(2)渭河流域范围内大部分为深厚的黄土覆盖,质地疏松,易被侵蚀;(2分)
上游以及北岸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夹带大量泥沙;(2分)
长期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2分)(任答两点4分)
(3)北部高原,南部山地,城市数量少,(1分)中部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城市数量多;(1分)城市多沿河流分布,干流及河流交汇处更密集。(1分)

❼ 分析渭河支流含沙量大主要原因

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所以河流含 沙量大。

❽ 从地形 、地质和水文特征角度分析渭河干流河段不宜建设水电站的原因

地处渭河平原,地势平坦,落差小,水力资源不丰富;
地处平原,不利于建大坝;
地质条件不稳定;
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严重.

❾ 渭河的资料

渭河(Weihe River ),又称渭水,亦作Wei River ,Wei Ho或Wei He。
渭河全长818公里渭河,流域面积13.43万平方公里。上游以及北岸泾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夹带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纵横,自汉至唐,皆为关中漕运要道。《山海经.海内东经》:“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唐张籍《登咸阳北寺楼》诗:“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
渭河接纳的支流有葫芦河、泾河、洛河等。渭河渭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又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其中泾河年输沙2.96亿吨,在各支流中输沙量最大。关中平原是中国水利事业发展最早的地区。西元前246年秦开郑国渠,引泾水注入洛河,全长125公里,灌溉面积280万亩。汉武帝又开白公渠引泾水入渭。在此以前沿秦岭北麓还有从长安(今西安)引渭入黄的漕渠,既是水运航道,又有灌溉之利。后经历代扩建,使渭河中下游渠道纵横,有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是历史上着名的产粮区。
2 自然气候编辑本段
渭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年均温6~13℃,年降水量500~800毫米渭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咸阳站年径流量5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7亿吨。水量主要来自右岸支流,沙量则主要来自左岸支流。
渭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发量1 000~2 000毫米,无霜期120~220天。多年平均径流量102亿立方米(1934~1970年系列),年内变化与降水相似。6~10月为
3 人文历史编辑本段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黄帝与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渭河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经过史学家考证,姬水和姜水都位于渭河流域一带,姜水位于宝鸡,姬水则是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
因此,不管怎样,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都是起源于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4 流域地貌编辑本段
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原,黄土高原包括陇东、宁南、陕北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河源至宝鸡峡出口为上游,长430公里,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为中游,长177公里,河床宽浅,沙洲较多,水流分散,为游荡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渐变缓为1/1500。咸阳至潼关河口为下游,长211公里,华县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单股无汊,由于泥沙淤积和受黄河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河道纵坡由1/5000渐变为1/6000。渭河渭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为输沙近于平衡的相对稳定河道,渭河入黄口高程(潼关高程)323米(1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回水淤积影响,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响渭河下游河道也淤积抬高,常有洪泛发生,因而在渭淤36断面以下的208公里,两岸修建堤防控制,并建有一些护滩控导工程。大堤维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务较大。后三门峡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并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稳定在326~327米。
渭河流域范围内大部分为深厚的黄土覆盖,质地疏松,且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富含碳酸钙,易被水蚀;加之历史上长期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以及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水土流失严重,使渭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
5 渭河现状编辑本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治理渭河干支流河道的同时,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陆续问世渭河。由我国近代着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在30年代主持兴建的泾惠渠,经过整治扩建,引水能力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6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现在的5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相应由50万亩发展到135万亩,成为一个亩产千斤的先进典型灌区。
自从宝鸡峡塬上干渠于1971年建成后,引渭灌区灌溉面积已达300万亩。1950年建成的洛惠渠,1976年扩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达77万亩。1970年建成的东方红抽渭灌溉工程,装机容量25000千瓦,八级提灌累计最高净扬程86米,灌地130万亩。1981年建成的千河冯家山水库,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可灌地136万亩,其引水干渠于1973年建成了万米隧洞(实长12614米,过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
渭河南岸支流石头河上的石头河水库于1984年建成,最大坝高114米,总库容1.4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72平方公里。水库设计开发任务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设计灌溉面积128万亩,装机4台,总容量2.15万千瓦。实际装机3台,总容量1.65万千瓦。
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是葫芦河、泾河和北洛河,年输沙量分别为0.66亿、3.09亿、0.97亿吨。河道来水含沙量大,不仅淤积抬高河床,威胁两岸安全,同时淤库淤渠,给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带来问题。
6 面临的问题编辑本段
6.1 水灾泥沙
一、渭河小水大灾 泥沙淤积祸害
洪涝灾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渭河是黄河流域第一大支流,陕西华县站以上流域面积10.65万平方公里,2003年8月24日到10月13日,由于受大范围暴雨影响,发生了自198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历时50天,先后出现了六次洪峰(以下简称渭河“03.9”洪水),首尾相接,洪量不断叠加,演进慢,历时长,洪水总量达到渭河1954年洪水的两倍多,渭河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严重秋汛,形成了“小洪水、高水位、大灾害”的被动局面,灾害损失是惨痛的,教训是深刻的,引发出的问题是令人深思的。
6.2 干旱缺水
二、干旱缺水制约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渭河流域水资源紧缺。据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规划资料,渭河干流1991-2000年年均降雨量537毫米,1956-1996年年均降雨量628毫米,前者较后者减少约15%;而径流量则从80.23亿立方米,减至48.11亿立方米,前者较后者减少约40%。通过渭、泾、洛河的水沙和泥沙淤积简况渭河下游到2002年汛后,累计淤积泥沙13.65亿立方米,为三门峡建库以来淤积最严重时期。从渭河口的潼关到咸阳长达200多公里的渭河河床,都不同程度地被泥沙淤积所抬高,其最高位置在潼关,曾经比建库前抬高了5.25米;泥沙淤积末端逐年上延,目前已经延伸到咸阳铁路桥位置,即渭淤35断面处;对于两岸带来的影响如同雪上加霜。1992年8-9月间的北洛河大水,三门峡库区华阴部队农场田地上的泥沙淤积曾厚达1米多。
7 解决途径编辑本段
7.1 水环境
一、解决渭河水环境问题的途径
解决渭河洪涝、干旱等问题的四大途径:一是开源,搞好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二是防治水污染;三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四是跨流域引水,包括曾经做过一些前期工作的(1)引洮(河)济渭;(2)引嘉(陵江)济渭;(3)引(重庆)小(江)济渭等方案。
7.2 水土保持
二、水土保持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渭河渭河最大的生态系统建设工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西北地区,有水就有绿洲,无水一片荒凉;塔里木河和黑河都是通过紧急输水来挽救其下游生态危机的。
渭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从过去的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发展到生态用水,并且把水保生态和生态用水纳入国家和行业规划。据水利部《200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总用水量5633亿立方米,其中生态用水92.7亿立方米,虽然数字和所占比重不大,但意义重大;这是认识上的飞跃,理论上的突破,实践中的发展。
8 治理建议编辑本段
1、全面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于2005年12月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包括了防洪、节水、水土保持、污染治理、水资源配置、基础技术研究等多项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渭河存在严重问题的规划。因此,全面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对促进渭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近期要持续推进渭河流域防洪减淤体系的建成,同时,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加大节水和治污的力度,把解决渭河流域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放到突出位置。加快水价改革步伐,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健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切实加强以多沙粗沙区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南山支流治理和水源保护,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进一步深入分析渭河流域当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从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和探索渭河流域的治理措施。
2、 加快“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步伐,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
渭河流域主要是资源性缺水,其水资源已经难以支撑关中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已成为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缓解渭河流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资源短缺问题,首要和可行的是实施省内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汉济渭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中明确提出解决渭河流域缺水问题的重点调水工程,是促进关中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战略措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近期应加快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建设,在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基础上,形成陕西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格局。
3、探索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维护渭河健康生命
水的资源特性、流域特性、功能特性、服务特性决定了水资源必须进行统一管理,这也是新时期治水方针的要求。目前,渭河水量统一调度初步建立了计划用水制度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用水,促进了流域内水资源合理配置,标志着渭河流域水资源向统一管理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鉴于渭河流域复杂的情况、特殊的河情,加之基础工作薄弱,技术管理手段落后,许多基本情况、基础规律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调度过程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不能有效解决,调度工作在很多方面难以满足水量统一调度的要求。近期要加强水文监测及取、退水计量设施建设、水量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和基础研究工作,推进水量精细化调度和干、支流水量统一调度的实施。同时,要以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为基础,理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关系,在流域水资源管理及水量统一调度中找准两者的结合点,明确事权划分。
4、构建渭河绿色生态长廊,支撑关中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要保护好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渭河治理中,要以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加快渭河水生态环境建设,将渭河建设成为生态型河流,促进关中地区经济率先发展。近期,以渭河河道水环境为依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渭河沿岸各大中城市的城市规划,立足于大关中建设,尽快推动陕西省绿色生态渭河建设,构筑关中绿色生态走廊,支撑“关中—天水经济带”建设。
解决渭河水资源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协作,共同行动,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努力解决好渭河水资源问题,使渭河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5、渭水 - 建国后的改造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治理渭河干支流河道的同时,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陆续问世。由我国近代着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在30年代主持兴建的泾惠渠,经过整治扩建,引水能力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6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现在的5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相应由50万亩发展到135万亩,成为一个亩产千斤的先进典型灌区。自从宝 鸡峡塬上干渠于1971年建成后,引渭灌区灌溉面积已达300万亩。1950年建成的洛惠渠,1976年扩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达77万亩。1970年建成的东方红抽渭灌溉工程,装机容量25000千瓦,八级提灌累计最高净扬程86米,灌地130万亩。1981年建成的千河冯家山水库,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可灌地136万亩,其引水干渠于1973年建成了万米隧洞(实长12614米,过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渭河南岸支流石头河上的石头河水库于1984年建成,最大坝高114米,总库容1.4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72平方公里。水库设计开发任务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设计灌溉面积128万亩,装机4台,总容量2.15万千瓦。实际装机3台,总容量1.65万千瓦。
9 相关问题编辑本段
9.1 主要问题
①河流水沙循环通道不畅,河床失稳;
②枯水期水量严重不足,河道水流连续性受到威胁;
③水环境质量达不到水域功能要求;
④河流生态结构受损;
⑤洪水风险和洪涝灾害问题突出。
⑥下游三门峡威胁渭河
9.2 主要措施
①构建水环境监测及污染控制体系;
②构建洪水管理体系;
③完善河道监测评价及劣变应对体系;
④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⑤构建渭河旅游娱乐生态景观体系;
⑥组建一支河流综合管理队伍等。
10 管理条例编辑本段
《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开始面向全省征求意见。
条例指出,渭河流域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凡是在渭河干流、重要支流上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需要取水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按照保护级别,条例中将渭河流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二级保护区,并明确,必要时,可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保护区由所在地县政府设置标牌、界桩,区内禁设排污口。
每过一个时期,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质量状况和重点排污单位的水环境信息,开展渭河流域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并将其纳入企业环境信用体系。
在修建、修整河堤、堤顶路时,在符合渭河流域综合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划的前提下,规定渭河城市段可以进行生态景观建设,在堤顶路上修建护栏、凉亭等,在有条件的河段,还可以修建渭河绿地公园。
在渭河流域,由于河道采砂实行许可制度,任何人在没有得到许可的情况下,不得在河道内违法采砂,并禁止企业或个人将建筑、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废弃物倒入渭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凡是违规倾倒垃圾、废弃物者,除了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省渭河流域管理机构责令清除补救外,还将处以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不准向渭河流域丢垃圾,不准在渭河洗车

望采纳

❿ 渭河和汾河水文特征

渭河水文特征是要是描述河流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渭河干流主要流经地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有7、8月,年降水较少,河流径流量较小;汛期一般出现在7、8月;主要流经在渭河平原,流速较稳定;其支流多来自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较大;冬季寒冷,有结冰期.”
汾河水文特征汾河属于黄河的支流,流经汾河谷底,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水量受季节影响变化大,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大。

与渭河分析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胆管扩张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296
苹果手机流量下载控制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593
直尺直线度测量方法 浏览:472
菜饼堆肥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21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如何写 浏览:899
太阳能光电板安装方法 浏览:445
城市人口增多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浏览:270
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 浏览:425
真假海螺肉的鉴别方法 浏览:772
胡子有点黄用什么方法洗 浏览:246
安卓手机亮屏时间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59
激光笔的使用方法 浏览:625
架接果树方法视频 浏览:685
名师阅读教学方法 浏览:759
长发快速剪发方法视频 浏览:74
铜丝球连接方法 浏览:42
驳口金油使用方法 浏览:858
足背伸的锻炼方法 浏览:794
牛舍风机安装方法 浏览:393
道路绿地覆盖率的计算方法 浏览:766
© Arrange www.lostcanyon.org 2012-2022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