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古代针灸医书
本针灸书单涵盖246(篇)本,覆盖古典针灸医籍、歌赋,针灸基础理论、各家临床经验集、理论与临床进阶篇、解剖书籍、针灸简史等内容,适合针灸专业学生、规培医师,针灸医师。
注意看图中右下角红色标记,此目录中的所有中医针灸书籍均出自于此,其中还有很多其它中医书籍资料
针灸书籍目录:
[天元针刺术:旋转补泻古法].李建宁.李建静.扫描版
超高清人体穴位经络大图
近世针灸医学全书(杨医亚)
近四十年来中国针灸研究精要(杨顺益)
邬品嘉针灸精义(超清版)
金针再传(钮韵铎)
金针梅花诗钞 周楣声整理
金针王乐亭经验集(超清版)
针法灸法图解(高清版)
针灸秘验
针灸秘验(彭静山)
针灸穴位全真图解(超清版)
针灸穴位层次解剖图谱(高华龄)
针灸穴名解(高式国)
针灸穴名释义(周楣声)
针灸简易取穴法(黎文献)
针灸精蕴(针灸治疗手术学)-中国古法针灸
针灸精蕴(针灸治疗手术学)针灸撷英
针灸精蕴(针灸治疗手术学)针灸谈
针灸精要(王晓红)
针灸组合穴(徐宗)
针灸经典处方别裁(周楣声)
针灸经典处方释义(超清版)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郝金凯)
针灸经穴 触诊定位图谱(陈以国)
针灸经穴与原气——黄帝明堂经穴体例辨
针灸经穴概要(董德懋)
针灸经穴触诊定位图谱(超清版)
针灸经纬(杨维杰)
针灸经络取穴全真图解(超清全彩版)
针灸经络图解(李爱芳)
针灸经络穴位速记手册
针灸经论选(李锄)
针灸美容美体(全真图解超清版)
针灸耳鼻咽喉口齿科学(李复峰)
针灸耳鼻咽喉科学研究进展(李复峰)
针灸聚英(明)高武
针灸腧穴与刺法发挥(超清版)
针灸腧穴主治歌(褚成炎)
针具针法(第二版)【贺普仁】
针刀医学临床实践(吴富林)
针到病除——独特针灸治病绝招(杨光)
针到病除(刘仲喜)
针到病除:独特针灸治病绝招.杨光
针刺事故救治与预防(刘玉书)
针刺手法图解手册(邵水金)
针刺手法技巧与应用解剖(孙国杰)
针刺治疗功血病(刘万成)
针刺运动疗法与疼痛治疗(何广新)
针挑疗法(梁庆临)
针术临床实践(陈积祥)
针法灸法图解(蔺云桂)
针灸七字经(黄荣活)
针灸三法的应用——刺血、燔针、发泡灸(南正九)
针灸三绝(高维滨)
针灸三通法临床应用(贺普仁)
针灸与按摩(辽宁中医学院)
针灸临床取穴图解(北京中医学院编)
针灸临床处方速记口袋书(超清版)
针灸临床妙用
针灸临床妙用(郑其伟)
针灸临床学(孙申田)
针灸临床治疗学(胡武光)
针灸临床治疗歌诀(郭效宗)
针灸临床特色疗法(超清版)
针灸临床笔记(超清版)
针灸临床经验汇集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焦国瑞)
针灸临床选要(陈全新)
针灸临床配方手册(于致顺)
针灸临床问答(张学全)
针灸临证精要(阎润茗)
针灸五输穴应用(杨维杰)
中国传统实用针灸学(超清版)
中国刺血疗法大全(超清版)
中国头皮针(朱明清)
中国实用刺血疗法(谭德福)
中国实用芒针治疗(杨兆钢)
中国微针疗法(郭长青)
中国手针疗法(王富春)
中国新针灸学汇编(张中和)
中国最新针灸疗法--百病神针
中国梅花针 第二版 钟梅泉
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尹远平)
中国特种针法全书(冯春祥)
中国特种针法(孙启凤)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超清版)
中国足针疗法(李家康)
中国针术临床实践(陈积祥)
中国针灸临床治疗学(臧郁文)
中国针灸全图 使用指南(周立群)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黄龙祥)
中国针灸器械学-看医学网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王立早)
中国针灸处方学(肖少卿)
中国针灸复健医学(刘胜敏)
中国针灸大全 上编 针灸学基础(王雪苔)
中国针灸大全 下编·针灸学临床 附编·针灸学文萃(王雪苔)
中国针灸奇术(石学敏)
中国针灸奇桉(申倬彬)
中国针灸学术真(焦顺发)
中国针灸学讲义(承澹安)
中国针灸学辞典(超清版)
中国针灸学(程莘农)
中国针灸对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急症验桉(周志杰 )
中国针灸推拿集成(周日清)
中国针灸歌诀(周志杰)
中国针灸治疗事典(郭有昌)
中国针灸治疗学(邱茂良)
中国针灸独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穴位图谱(王玲玲)
中国针灸证治通鉴
中国针灸魂(上册)焦顺发
中国针灸魂(下册)焦顺发
九灵针经 气功针经合璧
人体经络使用手册(超清彩图版)
传统实用针灸学(范其云 编着)
传统针灸辨证处方(张道宗)
元代珍稀针灸三种(高清版)
内经针炙类方与临床讲稿(超清版)
切脉针灸 黄帝内经针法
切脉针灸治癌症
刺灸手法图解(吴富东)
刺灸法汇论(陆瘦燕)
刺疔捷法-1876年首刊版
刺血疗法治百病(程爵棠)
刺血疗法(王秀珍)
十万金方针灸第一集内科
历代针灸经典歌赋详注(王晓龙)
口针疗法(刘金荣)
古典针灸入门(超清版)
吴炳煌针灸医案医论(超清版)
图解人体穴位辨认捷径
图解点穴疗法(超清版)
大成水针刀疗法(吴汉卿)
太极六合针法_葛钦甫
奚永江针灸临证验案(超清版)
女性常见病简易针灸推拿(超清彩图版)
孙学全针炙临证集(超清版)
实用针灸临床手册(超清版)
帮你学针灸(徐宏勋)
常用临床针灸配穴与禁忌(侯中伟)
常用穴位层次解剖与针刺要点(邱树华)
常用穴位解剖与针灸指南(超清版)
常用针灸推拿疗法(叶永铭)
常用针灸腧穴速记手册(超清版)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王国瑞.文字版
[承淡安针灸经验集].项平.夏有兵.扫描版
[文王功中医学:基础与针灸].杨启润.扫描版
[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二].贺普仁.扫描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张鸿谋.扫描版
[活神仙点穴绝技].邵发明.扫描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扫描版
[灸法速成图解].刘乡.诸葛建.扫描版
[特效穴位使用手册].萧言生.扫描版
[石学敏针灸学].石学敏.扫描版
[肌肉起止点疗法:反阿是穴].张文兵.霍则军.扫描版
[观手治百病].王虹等.扫描版
[针到病除:独特针灸治病绝招].杨光.扫描版
[针灸学释难(增订本)].李鼎.扫描版
[针灸治痛].贺普仁.扫描版
《千金》针灸临床类编(魏稼)
《彭静山针灸秘传十绝招》
一针疗法
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中英对照超清版)
中医民间灸法绝技林红
中医灸法循证临床实践指南(超清版)
中医针灸一本通(超清版)
中医针灸健康指南(超清版)
中医针灸证治诀(超清版)
中华奇穴大成-看医学网
中华现代针灸验方荟萃(杜立宽)
中华艺术针灸集(超清版)
中华针灸学(赵尔康)
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刘丕祥)
常见病简易针灸疗法(刘强)
常见病针灸推拿治疗手册(超清版)
常见病针灸治疗法(超清版)
常见病针灸疗法(阮少南)
常见眼病针刺疗法(曹仁方)
常见老年病针灸治疗(靳瑞)
当代针灸医学新论(王启才 )-看医学网
心理针灸篇(超清版)
急症针灸备要(刘冠军)
急症针灸学(吴旭)-看医学网
急症针灸学(吴旭)
急症针灸治疗学(殷克敬)
急症针灸集验(方吉庆)
急症针灸(张仁)
新医疗法与针灸奇穴汇编 附:土、单验方-看医学网
新医疗法与针灸奇穴汇编+附:土、单验方-看医学网
新安医学针灸精华(超清版)
新针灸大成林昭庚
方氏微型针灸(方云鹏)
方氏针灸创新之一头皮针(方本正)
方氏针灸创新之三体环针(方本正)
方氏针灸创新之二手象针与足象针(方本正)
时:针灸子午流注选摘
易学实用—刮痧、拔罐、针灸(超清版)
杜越五临床治疗经验集(杜越五)
民间针灸绝技1959年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超清版)
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
浙江近代针灸学术经验集成(杨楣良)
浙江针灸名家临证录(超清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
火针等刺法入门(朱江)
火针(刘保延)
灸具灸法(贺普仁)
灸刺汇通(林竹朋)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应用与研究(周楣声)
灸法(基础 临床 保健)【谢锡亮】
灸疗·拔罐·刮痧(董少萍)
灸疗偏方(赵琼)
灸疗治百病(刘长江)
灸绳(周楣声)
现代针灸学(超清版)
电针基础与临床(张兆发)
电针疗法治百病(温木生)
百病蜂针疗法(房柱)
百症赋__精解
百症针灸用穴指南(全建庭)
神奇指压疗法(高清版)--周华龙+主编-更多医学资源
穴位针灸拔罐疗法(超清版)
简明头针疗法(钟稷民)
简明针灸学(杨明远)
简易针灸疗法(彭静山)
简易针灸疗法(超清版)
精编中医针灸基础(朱凤山)
精编实用针灸学问答(孙远征)
经穴断面解剖图解·上肢·严振国
经穴断面解剖图解·下肢·严振国
经穴断面解剖图解·头颈胸·严振国
经穴断面解剖图解·腹盆·严振国
经穴治病明理(王富春)
经穴纂要(小坂元佑)
经穴辨证运用学(余仲权)
经穴透刺法(刘炎)
经络与腧穴实训指导(超清版)
经络实质与针灸作用机理(周迪湘)
经络穴位与针灸概要(靳士英)
经络穴位诊法(刘正华)
经络腧穴学(超清版)
耳穴效验方(郭长青)
肩周炎一针治疗法(王文远)
背针疗法(刘炳权)
脉诊入门图解(高清)-看医学网
脊椎手疗法大全(图解扫描版)
董氏奇穴处方学
董氏奇穴治疗学(扫描版)
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超清版)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看医学网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胡丙权)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 上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 下
袖珍针灸(超清版)
超简单针灸疗法(超清版)
针灸从神论治精神疾病(超清版)
针灸保健学(何树槐)
针灸保健防病(张仁)
针灸健身术(梁保义)
针灸六绝——针灸治疗神经疑难病(高维滨)
针灸减肥速成手册(超清版)
针灸助学歌诀(超清版)
针灸医学宝典(王启才)
针灸医学文摘(林昭庚)
针灸医家治病妙法(一)【钟起哲】
针灸医案选读(超清版)
针灸医桉与临症备急(张济民)
针灸医籍选译(王顺)
针灸医经选(张吉)
针灸十四经治病概要(熊修五)
针灸十绝招(彭敏)
针灸取穴图解(汉英对照超清版)
针灸取穴纲要(耿恩广)
针灸名医经典医桉(赵寿毛)
针灸名家医案精选导读(赵建新)
针灸名家:陆瘦燕学术经验集(陆焱垚)
针灸名着集成(黄龙祥)
针灸器械应用百问(杨华元)
针灸图说(高清彩图版)
针灸基础理论及方法(王炫燊)
针灸处方学(王岱)
针灸处方指南(朱玉祥)
针灸处方集(阎洪臣)
针灸大全(1958年版)
针灸大成新编(杨继洲)
针灸大成(明)杨继洲
针灸奇法治病术(符文彬)
针灸妇科学研究进展(李复峰)
针灸妙方治百病(王云凯)
针灸子午流注选摘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池澄清)
针灸学(谷世喆)
针灸学七字歌诀(超清版)
针灸学基础(超清版)
针灸学新论(林昭庚)
针灸学新论(超清版)
针灸学现代研究与应用 (上册)【郭长青】
针灸学笔记图解(超清版)
针灸学表解(李瑞)
针灸学释难(增订本)【李鼎】
针灸学(刘冠军)
针灸实验录(申倬彬)
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吕景山)
针灸康复学(唐赤蓉)
针灸心传(高立山)
针灸心悟(高立山)
针灸心扉(高立山)
针灸心语(高立山)
针灸意外桉例选析(伦新)
针灸手册(靳瑞)
针灸探微(谢文志)
针灸推拿全书(李学武)
针灸推拿医籍选(李继福)
针灸推拿及经络实用技术(詹文涛)
针灸推拿基础与临床(张立德)
针灸推拿学(严洁)
针灸推拿学(超清版)
针灸推拿应用解剖与临床(严振国)
针灸推拿技术(超清版)
针灸推拿概要(刘茜)
针灸推拿治疗学(周文新)
针灸推拿疗法(张登部)
针灸撷英(高希言)
针灸数据挖掘与临床决策(超清版)
针灸断病法则
针灸新义(祁越)
针灸新医疗法(遵义医学院)
针灸新穴精选(李红阳)
针灸时间治疗学(李磊)
针灸明理与临证(刘冠军)
针灸易学新法(张崇一)
针灸易学(清)李守先
针灸有效点图解(郭效宗)
针灸有效点理论与临床(郭效宗)
针灸有效病症(方幼安)
针灸枢要(陈克勤)
针灸歌诀800首(董明强)
针灸歌诀歌赋259首(蔡文)
针灸歌诀配彩色图谱(高清彩图版)
针灸歌赋处方集解(施震)
针灸歌赋校释(施土生)
针灸歌赋选读(李磊)
针灸歌赋选(宫艳华)
针灸歌赋集成(张应泰)
针灸歌赋集注(王森)
针灸治法与处方歌诀(文碧玲)
针灸治法与处方(超清版)
针灸治疗五官科常见病(超清版)
针灸治疗失眠(超清版)
针灸治疗学(超清版)
针灸治疗学(高清版)
针灸治疗常见病图解(严振国)
针灸治疗急症(邓春雷 )
针灸治疗捷径(回克义)
针灸治疗百病荟萃(杨庆云)
针灸治疗精要(黄建军)
针灸治疗肥胖病(超清版)
针灸治疗肩周炎(超清版)
针灸治疗腰腿痛(超清版)
针灸治疗阳萎(张洪度)
针灸治疗面瘫(超清版)
针灸治疗面部色素斑(超清版)
针灸治痛 第2版(贺普仁)
针灸治痛(贺普仁)
针灸治痛(高清版)
针灸治要(郭命三)
针灸治验录(杨永璇)
针灸治验汇录(严振国)
针灸流派概论(超清版)
针灸特定穴的理论与临床(赵吉平)
针灸现代研究与临床(张涛)
针灸甲乙经 (第二版)【晋·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校释(上册)
针灸甲乙经校释(下册)
针灸男女科临证精粹(王大生)
针灸疑难奇症医桉荟萃(张登部)
针灸疗法(张善忱)
针灸疗法与临床诊治(超清版)
针灸疗法入门
针灸疗法(穆腊梅)
针灸疗法(陈可冀)
针灸病例综合疗法(颜道铭)
针灸病例验方二万三千个(戴新民)
针灸病例验方二万三千个(戴新民)1978
针灸的基础与临床(超清版)
针灸真髓-1958年版
针灸研究进展
针灸秘开+扬医亚清晰版
针灸秘开(杨医亚)
针灸腧穴图谱(修订版)【朱汝功】
针灸腧穴彩色图谱(李瑞)
针灸腧穴疗法(李平华)
针灸自学指南(甘承铨)
针灸表面解剖学-看医学网
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赵缉庵)
针灸解剖学图谱
针灸解惑 (王启才)
针灸解惑(超清版)
针灸证治歌括(彭述宪)
针灸证治精要(章逢润)
针灸辨证治疗学(章逢润)-看医学网
针灸辨证治疗学(章逢润)
针灸速成临证歌要(杜云喜)
针灸逢源(清)李学川
针灸配穴(刘天成)
针灸金方(杨医亚)
针灸铜人与铜人穴法(马继兴)
针灸锦囊(邵经明)
针灸问对
针灸问对(明)汪机
针灸问答(郑魁山)
针灸防治哮喘(邵经明)
针灸防治老年病(吴绪平)
针灸集锦(修订本)【郑魁山】
针灸验方(张文进)
针灸麻醉(扫描版)-看医学网
针灸(刘森亭)
针灸(河北新医大学编)
针炙推拿技术(超清版)
针炙甲乙经选读(超清版)
针炙疗法(超清版)
针炙真髓(泽田派见闻录)(超清版)
针药并用临证精华(王毅)
② 针灸治病的原理是什么,能否用现在的科学解释
针灸治病是中医中“针法”与“灸法”的总称,主要是通过刺激经脉以及穴位的方式来达到治病目的,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目前的科学只能解释一部分,不能进行透彻全面的解释。
总地来说,针灸之法是有其科学性的,但都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医的历史也十分久远,中医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很多争议。但不可置疑,中医是中华文化中不可被忽视的瑰宝,也正因为中医中存在许多科学都无法完全解释的理论,才更显得中医的高深莫测。
③ 新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进展
中医学在各个历史时期也不断地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学术成就。早在秦汉时期,汉族就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得到西域各民族大量常用的药材。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从西域各民族那里学会种植诸如胡桃、葡萄等既是果蔬又是药物的植物。闻名世界的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汲取了亚洲等一些民族的医药经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的民族药物就更多了。各个国家医学在临床技术上、理论上也是相互渗透的,中医眼科的金针拨白内障是唐代僧人由印度传入的,经过吸收丰富以后,赓续创新,灿然丰富,延传至今,已经成为中医眼科的一项绝技。历史上,中国各民族都对医学做出了贡献,如元代蒙古人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是蒙古族的医学杰作。正是民族间广泛的文化交流,使中国各民族医学具有了一定的共性。学术交流是双向的。在中国近邻之中,中医学传入越南、朝鲜和日本,至少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而经陆上丝绸之路,中医学在中世纪便已远传西亚和欧洲。阿维森纳的《医典》是当时西方医学的经典着作,其中便吸收了中国脉诊的内容。《本草纲目》在17世纪就曾被翻译成多国文字。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针灸更为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国,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承认其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加以推广,并制定了统一规范的经穴标准。综上所述,中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其精深的理论、丰富的实践、对异域文化的择优吸收和不断的自我更新,使它永葆青春。在世界几大传统医学中,中医学至今仍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文化遗产,1982年将发展传统医药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后成立专司传统医学管理的政府机构,大力发展中医学。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就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医院、中医院校和科研机构相继建立。1978年,中医教育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实施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近年来在一些中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还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中医药学术着作和刊物大量出版。在对医史、古籍文献的发掘、整理方面,以现代科学方法进行中医理论、中药和临床研究方面等,均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中医药科学研究,主要是从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出发,探索人体生命和疾病过程的规律,提高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疗效。一方面要对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整理,另一方面要在研究探索中获得创新和突破。目前,它已从古代散在的、自发的研究,发展为设有众多专门研究机构,集中大批科研人员,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科研体系。当代中医药科学研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中医药学体系为对象,例如临床研究以探讨辨证论治规律为主,从理、法、方、药的不同层面或单独、或综合地进行;药物研究则着重于药性、功效、机理、炮制、配伍等。二是研究模式多元化,大致包括传统内容的挖掘和深化、中医现代化研究、中西医结合三种类型。三是采用多学科、多途径的方法,既用传统研究方法,也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临床观察方法、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动物模型及实验方法、细胞学方法、病理学方法、免疫学方法、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超微结构及影像学技术、文献学方法、逻辑学方法、数理统计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方法以及科学抽象和建立假说方法等。四是新兴的中医药学科相继萌生,如中医实验动物学、中医科研方法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康复医学、中医急症学、中药药理学、中医文献学、中医心理学、中医脑病学以及中医药管理学等。
50年来,在医史文献、基础理论、临床、中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1963年在内蒙古多伦头道洼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磨制石针,为确定砭石起源时代提供了有力证据;以后,又相继在河南郑州和新郑、山东日照、江苏徐州高皇庙等地出土6枚砭石,验证了《汉书·艺文志》等书中关于砭石的记载。1978年在内蒙古达拉特旗出土青铜针。骨针和竹针的发现也屡见不鲜。1978年河北满城汉墓还曾出土了九针。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多种早于《黄帝内经》的古医书——《脉法》、《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等,这些都为中医理论的起源、经络学说的演变提供了新认识。在文献研究方面,40年来完成1万余种中医文献编目整理,出版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并对《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针灸大成》等名着进行校勘评注,大型医史专着《中国医学通史》的撰着也已经完成。在基础理论方面,藏象学说与“证”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的重点,50年代以来从对肾阴虚、肾阳虚、脾气虚、心气虚、肺气虚、肝郁症、瘀血症等证发生机理和证候特征的研究,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实验资料。60年代开始了治则治法研究,在对活血化瘀、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扶正培本等的研究中,不仅通过实验阐明了机理,还把理论用于临床,扩大了治疗适应症。在经络研究方面,肯定了循经感传现象的存在,总结出了感传规律。1958年发现针刺麻醉,针刺用于抗休克、抗炎症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从神经和内分泌等方面探索针刺镇痛的原理,得到了有力的科学论证。在舌诊和脉诊研究方面,除进行机理探讨外,还研制了多种舌象仪、脉诊仪等,向定量化、客观化发展。辨证分型的方法较普遍地应用于临床。1991年中国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经穴部位》的国家标准,这一规范,使针灸学的学习、研究、临床使用有了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国家标准。在临床治疗方面,中医药治疗急重症和难治病的能力不断提高,并总结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经验,如用中药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脑血管病、脉管炎、糖尿病、肝炎等都取得较好的疗效。根据“动静结合”的原则,运用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配合中药治疗某些骨折,使骨折愈合时间较单纯西医疗法缩短三分之一,全疗程缩短二分之一。运用“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以通里攻下方法治疗急性阑尾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和异位妊娠等,提高了非手术率,降低了复发率;并可以调整过度的炎症反应和异常免疫反应,治疗急腹症中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在中药和方剂研究方面,从药物资源调查到炮制、制剂、药理、药化等全面展开。1997年出版了载药12 807种的中药学巨着《中华本草》。在制剂方面,除丸、散、膏、丹、酒、露、茶等传统剂型外,新发展了胶囊剂、口服液剂、袋泡剂、气雾剂、注射剂、含服剂、药膜、滴丸、栓剂等40余种剂型。中药新药的开发研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从1985年至1996年间,获得国家批准生产的中药新药近800种,如青蒿素、白血宁、醒脑静、消痔灵等,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药、针灸和气功现已远传海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
中医学既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宝库,又是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以其特质和活力不断发展的医学体系,它将继续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1996年,有了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革命:如分形经络,三元气,数理阴阳,分形藏象五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中医分形集等。
④ 你对中医针灸如何看待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临床治疗、针灸医经医籍、实验针灸等部分。 针灸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针灸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及医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剖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医学。历史悠久,其起源已难稽考,但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探索,远在文字创造前即已萌芽。 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可知针的前身是砭石。《说文解字·》记载:“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经·东山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弗箴石”。郭璞注曰:“可以为砥(砭)针治痛肿者”。这是砭术的较早记载。古人生活于洪荒大地,与鸷鸟猛兽相搏食,不能无病。一且患病,除祈祷鬼神外,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有时竟使疾病获得缓解。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步形成砭石治病的方法。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根磨制的石针,据鉴定,认为是针法的原始工具砭石。因此,砭石的起源,可远溯到距今一万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甚至可能更早些。 随着冶金术的发明,针具也得到不断地改进,至《内经》着作年代,才由古代的石针、骨针、竹针而改变为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等金属制针,代替砭石之法直到现在改进为不锈钢针。197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树林召公杜的出土文物中首次发现一根“青铜砭针”。 1968年在河北藁城发掘的西汉刘胜墓,内有金制、银制医针九根。制作颇为精细,证明了金属制针的不断进步。 灸法的产生是在火的发现与使用以后,人们发现身体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从各种树枝施灸发晨到艾灸,形成了灸法。《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即指此言,随着后世医学的进步发展为多种多样的灸法。 由于针灸用具、材料的逐步改革,扩大了针灸治疗的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有力地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针灸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73年在湖南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的着作,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叙述了十一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治疗。经初步考证,其着作年代早于《黄帝内经》,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于此可见一斑。 《黄帝内经》对经络、腧穴、针灸方法以及适应证、禁忌证等,都作了此较详细的论述,其中尤以《灵枢》所载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有系统,故《灵枢》又称“针经”。可见当时针灸学已经比较成熟,为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存最早的针灸专着除《灵枢》外首推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作者参考《内经》、《明堂孔穴治要》,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依照头、面、胸、腹、背等都位记述腑穴,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和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及操作,介绍了针灸手法、宜忌和常见病的治疗。这是继《内经》之后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东晋葛洪着《后备急方》所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是灸方,引起了人们对灸法的重视,使灸法与针法一样得到了发展。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明了“阿是穴”的取法和应用,并绘制了“明堂三人图”,分别把人体正面、背面及侧面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用不同颜色绘出,尤其值得推崇的是提出灸法预防疾病的方法,为预防医学作出了贡献。 此后王焘在其所着的《外台秘要》中,全面介绍了灸法,为推广灸法起到积极作用。隋唐设“太医署”,掌管医学教育,针灸成为其中一个专门学科,内设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等从事教学工作,足见当时对针灸的重视。北宋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叙述了经络、腧穴等内容,并考证了354个腧穴,全书曾刻在石碑上,树立于汴京(今河南开封),供学习针灸者拓印和阅读。次年,还设计铸造了两座铜人,是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对辨认经穴与教学起了很大作用。元代滑伯仁认为任督二脉虽属奇经,但有专穴,宜与十二经并论,总结为十四经,着《十四经发挥》,系统阐述了经络的循行路线和有关腑穴,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明代是针灸学发展昌盛的朝代。杨继洲以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为基础,汇集了历代针灸着作,并结合实践经验撰写了《针灸大成》,内容丰富,是继《内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直到今天它仍是学习针灸的主要参考着作。当时还有陈会的《神应经》、徐风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汪机的《针灸问对》、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等,蔚为大观,诸家各有所长,形成不同流派,相互争鸣,促进了针灸的发展。到了清代虽然也有吴谦等编着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及廖润鸿的《针灸集成》等书问世,但很少新义,至清代末叶,针灸乃走向衰落。 流传几千年的针灸医学虽然不断有所发展,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速度比较缓慢,特别是清朝统治阶级因拘于封建礼教,于1822年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所宜”的荒谬理由,下令停止太医院使用针灸,废止针灸科,一般“儒医”也注重汤药轻针灸。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帝国主义入侵,在各地设立教会医院和医学院校,排斥、攻击中国医药学,使中医事业包括针灸学更趋衰落,几至一蹶不振。然而由于针灸经济、方便、有效,深受劳动人民的欢迎,尽管国民党政府力图扼杀,但在民间,仍得到应用与流传。同时各地有志之士,创办学社、学校,培养人才,为发扬针灸,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的中医政策的实施,祖国医学获得了新生,带来了针灸事业的复兴与繁荣。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中医学院、中医院,设置了针灸专业和专科,并建立了专门研究机构,使针灸在教学、医疗和科研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十多年来编撰出版了大量针灸着作。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使用了统一的针灸教材,开展了对《内经》《难经》《甲乙经》《针灸大成》的校释工作,在全国各报刊发表的针灸论文资料不下万篇。为学习针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丰富了针灸医学的内容。 针灸的临床工作有较大的进展,治疗病种不断扩大。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内、外、妇、儿等科300多种病症的治疗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对其中100种左右的病症有较好或很好的疗效。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胆道结石、细菌性痢疾等,不但用科学的方法肯定了疗效,而且用现代生理学、生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阐明其作用原理,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医学界采用针刺麻醉,成功地进行了多种外科手术,为麻醉方法增加了新的内容,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重视,推动了针灸医学的发展。 近年通过多学科的大协作,深入研究了针灸治病原理。证明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功能有调整作用,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针灸镇痛原理的研究已深入到神经细胞、电生理学和神经递质如脑腓肽等分子生化学水平。 经络的研究经过大量普查,不仅肯定了循经感传的客观存在,而且从循经感传现象出现的规律,客观指标及测定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经络实质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不少地区还开展了对针刺手法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几千年来,针灸医学不仅对我国人民的保健事业起过重大的作用,而且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对其他一些国家的医疗保健事业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约在公元六世纪,针灸医学传入朝鲜,并以《针灸甲乙经》等书为教材。公元562年,我国吴人知聪携带《明堂图》、《针灸甲乙经》到日本。公元701年,日本在医学教育中开始设置针灸科,至今还开办针灸大专学校,深受日本人士的欢迎。公元十七世纪末叶,针灸又传到了欧洲。有些国家除设有针灸专科外,还成立了研究针灸医学的专门机构,并多次召开国际针灸学术会议。我国一些省市设立了国际针灸培训基地,为世界各国培训了大批针灸医生。目前全世界已有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针灸医疗、科研和教育。世界卫生组织还向世界各国推荐针灸治疗43种疾病。1987年11月经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在北京召开了世界针灸联合会的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我国独特的针灸医学已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产生积极的广泛的影晌
⑤ 谈一谈对针灸学的认识和理解
谈一谈对针灸学的认识和理解
小小的银针为什么能治好那么多连西医都没办法解决的奇难杂症呢?一般的老百姓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即使最高明的针灸专家也没有揭开这神秘的面纱。现代医学家们从生理学、解剖学,甚至从分子生物学及基因角度对针灸的实质及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取得的成就是相当有限的。有人就用模糊理论或黑箱理论来解释它,有一定的道理。大量的医学实践已证实针灸治疗很多疾病有其独特的疗效。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针灸。
针灸的起源有点玄
在衣不蔽体的原始社会,人们不断地与疾病进行斗争。当人们感到身体不适或有外伤时,用手或其它工具按压身体的某一部位时,疾病或许有所缓解。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发现用一种叫做“砭石”的石头按压效果较好,砭石也就成为最原始的针具,按压的部位也就逐渐变成了我们现在所叫的“穴位”。后来人们又发现不同的穴位有其相似的功效,例如沿手臂内侧有十几个穴位都能治疗肺部的疾病,把这些穴位连成一条线,也就成为现在的“经络”。
针灸的起源说起来也许觉得很简单,实际上它是经过了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演变与发展而形成的。
经络是什么
经络有点像现代医学的神经,错综复杂,但与神经完全是两码事。人体的经络包括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十二正经与中医学的五脏六腑相连,并以五脏六腑命名,环绕周身,首尾相连。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等。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上有很多穴位,其它经脉上没有穴位,但它们对人体气血正常运行、抵抗外邪均有重要的作用。
经络到底是什么? 即使用现代最先进的仪器也无法检测出来。但经络现象确实存在,在我国发现了很多例经络敏感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方面的研究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穴位知多少
很多非针灸人士经常发出“人体的穴位这么多,真的很难记”这种感叹。实际上人体只有361个经穴。所谓经穴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经脉上的穴位。经脉以外也还有很多穴位,即经外奇穴,这些穴位皆有特定的功效。现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又发现了耳穴、手穴、足穴、踝穴、鼻穴等,这些穴位对于治疗某些疾病亦有其特别的效果。
⑥ 什么是针灸 针灸为什么可以治病
谁都知道针灸能治疗许多种疾病。可是,针灸为什么能治病,它是怎样治病的,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有一种既不同于血管,又不同于神经的负责运行气血的经络系统。它像网络一样联系人的周身,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节及五官七窍等联系起来,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机体任何部位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到经络的功能,而针刺或艾灸的治疗,就是在经络上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的最敏感点———穴位上施加刺激,从而通过气血的调整等使经络的功能恢复正常。关于针灸对机体的作用,大致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1.镇痛作用:中医理论认为人的气血是在经络里运行无阻的,如果气血流行不够通畅,就可以产生疼痛,叫做“不通则痛”。针灸能够止痛,是因为它能使经络里的气血运行通畅,这叫做“通则不痛”。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止痛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针刺可刺激神经组织的粗纤维,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当这些信息传到脊髓后,粗纤维压制了主管传导痛觉的细纤维的活动,使疼痛的信息不容易传导到脑,这样疼痛的感觉也就减轻了。所以,医生在扎针时,老是问患者有没有酸麻胀重感:有这种感觉,治疗效果就好,没有就不好。另外,针刺止痛还与脑子里有镇痛作用的物质有关,针刺即能引起止痛物质的生成与释放。2.调整作用:针灸对人体各系统许多器官和组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它可以使机体由不正常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针灸的这种调整作用不同于任何其他治疗方法,它具有双向调整作用。比如对消化系统的作用,针刺足三里和胃俞等穴,可以改变胃及小肠的蠕动,使松弛的胃收缩,又可使痉挛解除。针刺足三里和朋肠俞等穴,能改变肠的蠕动,所以,便秘时可以通便,腹泻时又可以止泻。针灸不仅能治疗功能性疾病,而且对器质性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例如,针灸对神经衰弱、各种牙痛、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阑尾炎、胆结石、贫血、急慢性胃炎、胃肠痉挛、胃下垂、脱肛、遗尿、遗精、尿潴留、排尿困难、多种皮肤病及脱发等症均有良好的疗效。3.增强免疫功能: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例如针刺正常人的足三里和合保实后,白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指数可上升1-2倍,吞噬能力也相应提高。针刺后24小时达到最高峰,72小时恢复正常。所以,针灸可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预防疟疾和哮喘的复发,对发烧者也有明显的降温作用。这些都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实现的。请采纳
⑦ 针灸是怎么治病的,原理是什么
虽然不懂,但可以简单猜一下。一般针灸针都是消毒过的金属针,但还是异物。进入人体后,它们会使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吸引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集中。
中医的通经活络理论,可能只是对打通人体免疫细胞通路的简单认识。至少原则上是可以真正达到治病的目的地。
⑧ 中医针灸的奥妙
针灸学是以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技术、针灸的作用机理和临床治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临床学科。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学发展的早期,是以针灸疗法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针灸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独特,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系统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由一种临床治疗手段发展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针灸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在针具的改进、治疗仪器的研制和作用机理的探索等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的先锋。 现代针灸学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经络腧穴理论:重点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361个经穴和38个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功效及临床应用。 2.刺灸法:重点介绍毫针刺法,另对灸法、拔罐法、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也给予系统的介绍。 3.针灸治疗:介绍针灸学的常用辨证方法,针灸的治疗原则、处方规律和78种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记得采纳啊
⑨ 针灸治病的原理是什么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从防御侵害、寻求事物和延续生命的三大活动中,历尽无数艰难险阻和疾病的折磨,产生了某些能力,这些后天获得逐渐进化为先天具有,其中有的功能由于一直在应用,则成为显性;有的功能虽已遗传下来,但因后天环境的改变而逐渐不应用了,则为潜在的。这些功能在人体内都具有一套行使其作用的功能装置,它在人体内有机、紧密、精巧的结合,主要包括中枢、内脏、和躯体三大部分。人体的功能装置内藏着错综复杂的分节性牵联,故亦可称神经节段功能装置。在患病时中枢内能建立病理反射来沟通许多功能装置,以增强防治病患的措施,这也是机体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生存反应所形成的。 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只需在穴位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就能够激活人体的潜在功能,活化其功能装置,发挥强有力的调节作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治病疗效,而且能治疗大量的疑难杂病和绝症,如男女性功能障碍、不育与不孕、小睾丸、幼稚子宫、乳腺增生、脑积水(或伴有脑萎缩)、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侏儒症甚至癌症等。因此人体功能装置不仅是人体形态功能的局部单元,也是针灸治疗的局部单元,这就是经络穴位诊治的奥秘。 各种中医外治方法,如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等疗法、心理疗法和行为疗法等,实际上也是激活人体各种治病的潜在功能。而针灸激活潜在功能的作用,较上述的外治法快得多、疗效高、简单易行、无副作用,费用也极少。因此怎样进一步用针灸的方法治疗疾病,在临床上是有很高的推广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