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步骤
在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时,首先至关重要的是进行危害辨识。这一步骤通过专家的经验判断和深入的技术诊断,挖掘系统内部潜在的危险与有害因素。
接着,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可能的事故类型。通过对历史案例的回顾和教训总结,理解这些危险因素可能对系统产生的影响,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以便于后续的预防和处理。
在明确了危险因素后,接下来是制定预先危险性分析表,这份表单将详细列出每一种危险因素及其可能的后果,为后续的安全措施提供依据。
对于每个危险和有害因素,我们需要进一步评估其危害等级,按照等级的高低进行排序,这样可以确保在有限的资源下,优先处理最具威胁的因素。
最后,根据危险性分析的结果,我们将制定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这些措施将系统化、有序化,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应对策略。
⑵ 安全评价方法1.3. 预先危险分析法
预先危险分析(PHA)方法是一种初步的危险分析方法,用于系统设计阶段或运行系统初始安全状态检查,以识别主要危险并估算其可能影响,从而达到可接受的安全状态。PHA的目的不是控制危险,而是通过识别所有可能的状态,为系统的最终安全分析提供基础。在PHA中,分析组将考虑工艺特点、列出系统基本单元的可能性和危险状态。这些状态在概念设计阶段确定,包括原料、中间物、催化剂、废弃物、最终产品的危险特性、装置设备、设备布置、操作环境、操作规程以及单元间的联系等。
PHA步骤包括:(1)确定危险源,对所需分析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2)通过经验、事故案例类比判断可能的危险情况;(3)对危险源进行分类,制成分析表;(4)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为危险状态的触发条件和事故的必要条件;(5)进行危险性分级,确定重点和处理次序;(6)制定预防措施。
PHA将危险性分为四个等级:(I)安全的、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及系统损坏;(II)临界的、可能造成人员暂时性伤害;(III)危险的、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需立即采取措施;(IV)灾难性的、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系统严重破坏,必须进行重点防范。
PHA结果通常以表格形式呈现,内容和格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进行PHA时,应注意生产工艺特点,包括原料、作业环境、设备、操作过程、系统联系和安全设施。同时,考虑危险设备、物料、环境因素、操作规定、辅助设施和安全设备等。
PHA的优点包括:方法简单、经济、有效,能为项目组提供分析和设计指导,通过低成本、快速识别危险,促进改进。适用范围包括项目发展初期,对新方法、新物料、设备和设施进行危险性评价,或对已建装置进行粗略分析。
⑶ 预先危险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预先危险分析法是安全评价中的一种评价方法。通过对危险有害物质的预先分析达到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按预先危险分析方法的步骤,划分危险性的等级,考虑到生产工艺的特点列出危险性和危险状态,考虑到其他因素,对人和设备、物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预先分析出有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的状态和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