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的现代火力战特点分析及先进兵器鉴赏吗
由于世界上许多新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引起了、编制体制以及作战方式方法的重大变化,从而使战争出现了以下特点:
第一, 战场时、空"禁区"的限制大为缩小,作战行动更富于突然性;
第二, 现代武器破坏、杀伤作用增大,战争异常严酷;
第三, 战场空间愈加立体化、多维化,无形战场的角逐更加激烈;
第四, 战争的物资消耗巨大,后勤保障更加艰巨困难;
第五, 自动化指挥系统的出现,使现代战争指挥方式发生历史性的变革。
当然,另有军事专家则强调现代战争具有:
第一, 广延性--战场范围广大,前后方界限不清,大规模交战波及战争双方的整个领土及外层空间;
第二, 多变性--战场态势错综复杂,情况千变万化,争夺战场主动权的斗争炽烈,对快速反应要求更高;
第三, 交叉性--战场犬牙交错,战线模糊不清,复杂的交战将在多层次展开;
第四, 立体性--战场的立体化突出,空中、海上、海下、地面、外层空间的作战同时或交错进行;
第五, 破坏性--火力强、破坏大、消耗多、各项保障复杂;
第六, 分散性--进一步疏散配置,作战行动将表现为大兵团统一控制下的群体分散独立作战;
第七, 机动性--的流动性大,遭遇战的可能增多;
第八, 连续性--战役战斗的间隙缩短,打破昼夜界限。有的则强调电子战,有的更强调"快节奏",有的注重政治和技术因素,有的注重经济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然而,不管现代战争的特点到底是第一个观点的五种,异或是第二个观点的八种。他们都拥一个有共同的前提那就是: 都不可能离开“高技术兵器”。
2. 李宗仁分析了战场的全局态势以后做出了什么命令
1938年2月9日,日军强渡淮河。当日军向王庄阵地进攻时,中国守第114师的官兵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拼搏,伤亡2000多人。李宗仁分析了战场的全局态势以后,命令第27集团军所属第59和第21集团军所属第7军增援南线。
3. 三维战场的基本特征
摘要 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50%的脑神经细胞与视觉相联,空间视觉信息是人类最易处理的信息来源,人接受外界信息的70%以上来自视觉,所以,美军认为,当信息被放在能直接感知的、现实的环境中时,人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会得到提高,信息会更加有用和有效。
4. 作战手段有什么特点
进入新千年后,世界军事高技术的发展格外引人瞩目。人们在密切关注它们给各个应用领域带来的一系列新突破的同时,也特别关注其未来发展趋势。据报道,美军针对战争形态变化,凭借其高技术方面的优势,提出了“21世纪部队”的现代化建设方案。该方案首要的一条是实现指挥与控制系统以及武器装备的智能化。武器装备和作战指挥的智能化,将最大限度地延伸“人体”的功能,成为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此,有人预言,“未来高技术战场将主要使用计算机和无人驾驶的飞机、火炮、坦克、导弹等智能武器”,甚至认为,“谁能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取胜,谁就将取得21世纪的军事主动权”。
一、智能技术的出现
人工智能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电子计算机为载体,实质上是集现代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精密机器加工技术和传感技术等科学理论于一身的高智能、高自动化技术。这一开拓性的技术在当今高技术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当今世界3大尖端科学之一。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军事领域后,一直沿着“军事专家系统”和“军用机器人”两个方向协调发展。
军事专家系统也被称为“知识库系统”,存储有大量的知识程序,拥有3个子系统:一个是能够自动控制、传递和更新存储知识的“知识库管理系统”,另一个是具有存取、使用和修改知识存储能力并能作出推理判断的“推理子系统”,第三个是与“专家系统”交叉联系的“人—机接口子系统”。
军用机器人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从作用功能上可分为执行攻击任务的智能武器和执行勤务保障任务的机器人两大类。
人工智能科学和智能机器人技术在军事领域具有广泛的可应用性,而且越来越受到各国军事部门的重视和青睐。目前,这门发展势头强劲的学科在军事领域里占有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已成为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军事高技术发展的智能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对21世纪的武器装备、作战样式乃至战略战术都将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二、智能较量成为主角
战争是既是力量的角逐,又是智慧的较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较量的比重日益增多,地位也愈来愈重要。智能较量主要运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决策科学、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并且把运用智能较量的科学成果作为战争决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前面提到的“军事专家系统”就是进行智能较量的重要工具,其核心技术是“专家系统”。这个系统把战场态势、敌我双方兵力部署和作战效能、最优化战略战术、武器装备特性等因素都编入计算机程序,通过“思考”、“分析”来制订出行动方案,供指挥员或武器操作人员进行选择。指挥决策系统的智能化也使军事谋略产生了革命性变化:军事谋略成了被物化了的“高技术化的谋略”。军事谋略由单纯人脑的运筹变为以计算机为辅助的快速决策,从而大大提高了指挥作战的效益。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几乎无处不用电脑。从侦察卫星到通讯系统,从飞机导弹到坦克军舰,从战略指挥到战术行动,从作战计划到后勤保障,其核心系统都是建立在电脑芯片上。它“能够把成千上万的微小细节、无线电频率、油轮集合地、炸弹形状、谁支持谁、谁作护航飞行……放在一起,把它们组成一个整体,把它们按任务顺序排列,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张同唱一首歌的乐谱”。美国空军所有的轰炸行动计划都是靠计算机使用空军系统分析部门的战区攻击模型完成的。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优势实质上“就是硅对钢的胜利”。由此可见,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智能较量已成为军事决策的先导,高技术战争已经迎来了智能化战争的新时代。
三、智能武器成为战场亮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武器装备更新的基本动力。新世纪之初,尽管战场上陆、海、空三军武器装备的发展仍然是新旧并存的局面,但高技术群的出现必然会加快武器装备的发展步伐,以高度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武器的研制日益受到重视。近期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给了人们多方面的启示,其中之一是空中格斗、近战肉搏等“短兵相接”式的体能、技能型的战争已经逐步让位予大范围的、远距离的“背对背”式的智能型战争。敌对双方依赖高技术、运用智能型的武器系统相互攻击,使作战方式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通过运用智能化的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系统,把以往战场上用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做完的事,压缩到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使作战进程几乎与决策时间同步,做到了实时发现、实时指挥、实时打击、实时机动、实时保障。
各类机器人是智能武器装备的集中代表。它们具有一定的思维、感觉、知觉以及分析和判断能力,能模仿人的行为执行多种军事任务——执勤站岗、侦察保障、布雷扫雷、执行攻击任务等。它们代替人到战场上去冲锋陷阵,使战争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甚至实现“零死亡”。目前,世界上五花八门的机器人已达百万之众,一些国家的机器人已经从军服役,有的还投入了战斗使用。美军在近期几场局部战争中,均投入了智能机器人参加实战。智能武器还有各种智能弹药、各种战术导弹和炸弹。它们能自动寻找、确定攻击目标,比普通弹药的精度提高30~75倍。
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趋势就是智能武器装备的超微型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采用先进的纳米技术研制出的超微型机器人像蚂蚁般大小,能飞、能爬、能潜水,具有很强的破坏能力。一些专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与蝴蝶、蜻蜓、苍蝇、蝗虫等昆虫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将会大批面世。智能武器的微型化将引发起一场真正意义的军事革命。由于智能武器装备具有超常的作战效能,在高技术战争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各国军界都把这类高技术武器装备列为常规武器发展的重点之一,以增加平时威慑和战时获胜的砝码。
四、智能技术使战场变得“无人化”
美国《21世纪战略技术》报告里面有个结论让人眼睛一亮:“20世纪的核心武器是坦克,21世纪的核心武器是无人系统。”事实确将如此。比如,美国空军计划2020年前后,将30%的作战飞机实现无人化。美国陆军的未来目标部队中,无人平台的数量可能超过有人平台。
目前,军用无人系统中发展最快的是无人机。2004年3月和11月,美国的x-43A无人机试飞成功,飞行时速超过11265千米,接近10倍音速。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吸气式超音速冲压喷射发动机,能够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燃烧,大大减轻了平台重量。2025年左右,美军可能装备全球到达无人轰炸机,2小时内可打击全球任何一点。难怪美国人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说这项技术“将使美国空军脱胎换骨,成为真正的太空军队。”
小型无人机,起飞重量超过45吨,武器载荷7吨,续航时间50小时;大型无人机,总重量只有0.5~2.8公斤,续航时间30分钟。可以在每小时55公里的阵风条件下正常工作;远航式无人机,利用太阳能作动力在1.2~3万米高空,飞行时间可达6~9个月。
快速部署型无人飞艇,成本不超过10万美元,可以塞进巡航导弹,发射到100公里的高空,自动充气展开,旋停在同温层持续监视战场;水下无人攻击母机,可由潜艇发射,精确到达目标区后释放多个自主制导导弹,尔后自动返回潜艇,重复出动;超大型无人飞艇,载荷达到1000吨,能够把一支完整的部队,例如1个4000人的机步旅,直接投送到11000公里以远的战区。
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无人车辆、无人舰艇、智能机器人等。最新的试验,是利用老鼠的脑神经细胞培养人造脑,可以控制F/A-22飞行模拟器,而学习这种复杂技能的时间还不到15分钟。
5. 这种作战模式是什么啊
数字化战争,也叫做信息战.你所说的那些只是数字化战争的一角,
数字化战争,就是数字化部队在数字化战场进行的信息战。它是以信息为主要手段,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战争,是信息战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信息装备数字化、指挥控制体系网络化、战场管理一体化、武器装备智能化、作战人员知识化和专业化。
所谓数字化部队,即以数字化技术、电子信息装备和作战指挥系统以及智能化武器装备为基础,具有通讯、定位、情报获取和处理、数据存储与管理、战场态势评估、作战评估与优化、指挥控制、图形分析等能力,实现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讯和电子对抗一体化,适应未来信息作战要求的新一代作战部队。
而数字化战场则是数字化部队实施作战的重要依托。所谓数字化战场,就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战场通讯系统为支撑,实现信息收集、传输、处理自动化,网络一体化的信息化战场。
在未来的数字化战场上,还要求士兵与数字化战场完全一体化,数字化部队的士兵们将装备一套士兵系统,该系统包括一种头盔和衣服连为一体的服装,这种服装可根据环境变换色彩以提供伪装,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提供适宜温度,可抵御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的侵袭。头盔上的护目镜可以接受指挥官的命令,可以阅读地图,可以夜视,还可以接受同伴得到的情报和其他与所执行的任务有关的第一手地理信息资料。头盔里有小的显示仪或热敏成像照相机,可以实时获取、显示和传送其所在位置的信息,包括地形和敌方目标位置,而且还可看穿伪装,而他的数字化罗盘可指示他的去向。士兵系统还包括一个单兵出击战斗武器,并带有热成像仪、激光取景器和数字指南针,用来检测目标,当检测到的目标超出其武器射程时,则可移交目标,通过预先格式化的消息告诉计算机,发送指令消灭特定目标。
数字化战争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柱,利用数字通讯进行联网,把作战指挥机关与各级作战部队乃至武器装备、单兵有机地连成一体;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不同类型的战场信息、作战方案和作战计划等采用数字编码技术的方式,实现无阻碍、快捷、准确的传递;坦克、导弹等武器装备,与天基平台、作战飞机和军舰上的同类数字化系统相连,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实时传递,因而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发现和攻击敌人,可以充分发挥武器装备的整体作战效能,保证诸军兵种协调一致地作战。
数字化使每位指战员都能保持对整个战场空间清晰的、透明的和精确的可视,并以此来拟定战斗计划和执行作战行动。数字化的核心是提供通讯和信息处理能力,使己方能够对整个战场空间的速度、空间和时间维进行控制,使所有参战人员能够共享战情战况,随时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友邻部队的位置和敌方的位置,从而极大提高部队的战斗指挥能力,以小规模的军队取得大的攻击效率,从而赢得信息战的胜利。
6. 雷达pdw是什么
雷达pdw是:
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是电子情报侦察(elint)和电子支援侦察(esm)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在电子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以往esm、elint设备多以列表的形式给出雷达辐射源的参数信息,不具备雷达辐射源pdw数据分析能力,对战场态势缺少直观的显示。
目前,对辐射源pdw数据分析的方法多数为:通过数据记录设备收集外场试验数据,用matlab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图像化显示,实时性比较差,不能及时了解战场态势。
7. 示形诱敌,以求摸清其所处地形的有利不利;进行战斗侦察,以求探明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
是要全译文么
孙子兵法----白话文版
孙子兵法·始计第一
[提要]本篇为《孙子》首篇,纲领全文。其核心是两点:一是“庙算”,军事上的战略运筹,对未来胜负条件的基本估计。一是“诡道十二法”,实际战场态势中的指挥原则。“诡道”十二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示形”以机诈取胜;一类是“权变”,各种情况下的不同作战原则。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士兵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所以,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研究,比较敌我双方的七种条件,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是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所谓“天”,是指日月星辰运行的情况,寒冷炎热气象的变化,必须因时制宜,以顺天时。所谓“地”、是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地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利于攻守进退。所谓“将”,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所谓“法”,是指军队组织编制、将吏的统辖管理和职责区分、军用物资的供应和管理等制度规定。以上五个方面,将帅没有不知道的;只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才能打胜仗,否则,就不能取胜。因此,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考核比较,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就是说:哪一方的国君比较贤明?哪一方的将帅比较有才能?哪一方占得比较有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哪一方的法令能切实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军队实力强盛?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严明?我根据以上七个方面核查对比,就可以判明谁胜谁负了。如果能够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有利的计策已被采纳,还要设法造“势”,以辅助作战的进行。所谓“势”,就是根据情况是否有利而采取相应的行动。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攻而装作不能攻,要用某人而装作不用他,要在近处行动而装作要在远处行动,要在远处行动而装作要在近处行动,对于贪利的敌人,要用小利引诱他,对于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乘机攻取他,对于力量充实的敌人,要加倍防备他,对于强大的敌人,要暂时避开他,对于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办法激怒他,对于鄙视我方的敌人,要使其更加骄傲,对于休整得充分的敌人,要设法疲劳他。对于内部和睦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要在敌人无准备的状态下乘机攻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突然袭取。这些都是军事家取得胜利的奥妙所在,是不可事先加以具体规定的。在开战之前,“庙算”能够胜过敌人的,是因为按五事七计经过周密研究,有十之八九正确,得到的胜利条件多;开战之前,“庙算”不能胜过敌人的,是因为研究不周,只有十之四五正确,所得的胜利条件少。研究周密,胜利条件多,当能胜敌,研究不周,胜利条件少,不能胜敌,而何况研究完全错误!没有胜利条件呢!我们从五事七计来考察敌我情况,谁胜谁负就可看出来了。
--------------------------------------------------------------------------------
孙子兵法·作战第二
[提要]本篇根据对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的分析,提出“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速决的进攻战略原则。
孙子说:凡兴兵打仗,出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军队十万,还要千里运粮;这样一来,前方后方的费用,外交使节往来的开支,器材物资的供应,武器装具的保养补充,每天要耗费千金,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用这样庞大的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城就会耗尽力量,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供给费用发生困难。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军力耗尽、经济枯竭,诸侯就会乘此危机起兵进攻,那时,即使有很高明的人,也不能挽回危局了。因此,用兵打仗只听说宁拙而求速胜的,没见过求巧而久拖的。军队长期拖在外面而有利于国家者,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不能完全懂得用兵屈力殚货的好处,就不能完全懂得用兵快速取胜的好处。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一再征集,粮秣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给,粮秣在敌国就地解决,这样,军队的食用就可以充足供应了。国家因用兵而导致贫困的,远道运输粮秣是个重要原因;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贫困。靠近军队的地方物价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百姓财物枯竭;财物枯竭,就急于加征赋役。民力耗尽,财力枯竭,国内家家空虚。百姓的财物,耗去了十分之七。公家的资财,由于战车损坏,战马疲困,战具、兵器的损耗,辎重车辆的损坏,耗去了十分之六。所以,高明的将帅,务求在敌国解决粮秣。就地取给粮食一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就地征集饲草一石,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石。要使士卒勇敢杀敌,就要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要想夺取敌人的资财,就要用财货奖赏士卒,所以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要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卒,并更换战车上的旗帜,混合编入己方车队之中,对俘虏来的士卒要给予优待和抚养使用,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愈加强大。因此,用兵作战最贵速胜,不宜旷日持久。深知用兵之法的将帅,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
孙子兵法·谋攻第三
[提要]本篇贯串一条“全胜”的战略思想原则,战争力求全胜,从这个目标出发,就要从政治上降服敌人,从军事上战胜对手。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战略。战场上的全胜方法,本篇提出六条用兵之法,即敌我兵力对比不同情况下的不同作战方法。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不待诛杀或少事诛杀,就使敌国屈服是上策,经过交战诛杀太甚去击破那个国家就次一等;不待诛杀,就使敌人全军屈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他就次一等;不待诛杀,就使敌人全旅屈服是上策,击破他就次一等;不待诛杀,使敌人全卒屈服是上策,击破他就次一等;不待诛杀,使敌人全伍屈服是上策,击破他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伤杀太多,不算是好中最好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好中最好的。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破坏敌人的计谋,其次是瓦解敌人的盟国,再次是使用武力进攻敌人,最下策是攻人之城。攻城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办法。修造大盾和四轮车,准备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花费三个月才能完工。将帅因久攻不胜,非常焦躁忿怒,驱使士卒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士卒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还是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的灾害。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用进行交战,夺取敌人的城邑而不靠硬攻,灭亡敌人的国家而不需久战,务求以全胜的谋略争取于天下。这样,军队就不至于疲惫受挫,而胜利可以完满地获得,这就是谋攻的法则。所以,用兵的方法,有十倍于敌的绝对优势的兵力,就要四面包围,迫敌屈服;有五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就要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善于设法战胜敌人;比敌人兵力少,就要善于摆脱敌人;各方面条件均不如敌人,就要设法避免与敌交战。弱小的军队如果不能逃不能避,只知坚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是国家的助手,辅助之谋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辅助之谋有缺陷,国家就会衰弱。国君贻害军队的有三种情况: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内部的事务,而干涉军队的行政,军士就会迷惑不解;不知道用兵的权谋,而干涉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产生疑虑。军队既迷惑又疑虑,各诸侯国乘隙进攻的灾难就临头了,这就是所谓扰乱自己的军队而导致敌人的胜利。所以,从以下五种情况便可预知胜利: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与敌人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与敌人打的,会胜利;懂得根据兵力多少而采取不同战法的,会胜利;上下齐心协力的,会胜利;以预先有准备对待没有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指挥能力强而国君不加牵制的,会胜利。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途径。所以说,了解敌人虚实,又了解自己强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分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必败。
--------------------------------------------------------------------------------
孙子兵法·军形第四
[提要]“形”就是指军队的客观物质力量,兵力众寡,战斗力强弱,素质优劣等。本篇基于上一篇关于“全胜”的思想,重点讨论战略防御中军事实力问题即如何“自保而全胜”的问题。
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首先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和寻求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不可能被敌人战胜,主动权在于自己;可能战胜敌人,在于敌人有可乘之隙。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而不能使敌人必定为我所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制胜的守御之备可以预知,但敌人有无可乘之隙,被我战胜,则不能由我而定。当我不可能战胜敌人时,则采取防守,可能战胜敌人时,则出奇进攻。防守是由于取胜条件不足,进攻是由于取胜条件有余。善于防守的人,像藏匿于深不可知的地下一样,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人,像动作于高不可测的天上一样,使敌人无从防备。因此,能够既保全自己,又取得完全的胜利。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所知道的,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经过力战而后取胜,天下人都说好,也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像能举起秋毫算不得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得眼明,能听到雷声算不得耳灵一样。古时所谓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取胜于看起来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他取得胜利,既显不出智谋的名声,也看不出勇武的功劳。因为他的取胜是能见微察隐、没有差错的,其所以无差错,由于他的制胜之道是建立在确有把握的基础上,他所战胜的敌人是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又不放过任何足以战胜敌人的机会。因此,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人作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作战,而后期求侥幸取胜。会用兵的人,善于从各方面修治“不可胜”之道,确保必胜的法度,所以他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用兵之法: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根据战地地形的险易、广狭、死生等情况,做出利用地形的判断;根据对战地地形的判断,得出战场容量的大小;根据战场容量的大小,估计双方可能投入兵力的数量;根据敌对双方可能投入兵力的数量,进行衡量对比;根据双方兵力的对比,判断作战的胜负。所以,胜利的军队对失败的军队来说,就好比处于以镒称铢的绝对优势的地位;失败的军队对胜利的军队来说,就好比处于以铢称镒的绝对劣势的地位。胜利者在指挥军队打仗的时候,就象从几千尺的高处决开溪中积水一样,其势猛不可当。 这是强大的军事实力的表现。
--------------------------------------------------------------------------------
孙子兵法·兵势第五
[提要]重点论述在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加强实际作战能力。在战争的实际进程中,具体地表现在军事指挥上如何正确地变换战术和灵活地使用兵力。
孙子说:要做到治理人数多的军队像治理人数少的军队一样,这是分级统辖、严密组织编制的问题;要做到指挥人数多的军队作战,像指挥人数少的军队一样,这是用旌旗金鼓指挥的问题;全国军队之多,要使其如果遭受敌人进攻而不至失败的,这是“奇正”运用的问题;军队进攻敌人,要能像以石击卵那样,所向无敌,这是“虚实”的问题。大凡作战,一般都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如天地那样变化无穷,像江河那样奔流不竭。终而复始,就像日月运行一样;死而复生,就像四季更替一般。声音不过五种,然而五种声音的变化,却会产生出听不胜听的声调来。颜色不过五种,然而五种颜色的变化,却会产生出看不胜看的色彩来。味道不过五种,然而五种味道的变化,却会产生出尝不胜尝的味道来。战阵之势,不过奇正两种,然而奇正的变化,却是不可穷尽的。奇正相生的变化,就像顺着圆环旋转那样,无头无尾,谁能穷尽它呢?湍急的流水以飞快的速度奔泻,以致能把石块漂移,这是由于水势强大的缘故;凶猛的飞鸟,以飞快的速度搏击,以致能捕杀鸟雀,这是由于节奏恰当的关系。所以,高明的将帅指挥作战,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居高临下,锐不可当),他所掌握的行动节奏是短促而猛烈的。这种态势,就像张满的弓弩;这种节奏,犹如触发弩机。在纷纷纭纭的混乱状态中作战,必须使自己的部队不发生混乱;在浑沌不清的情况下打仗,必须把队伍部署得四面八方都能应付自如,使敌人无隙可乘,无法败我。在一定条件下,“乱”可以由“治”产生,“怯”可以由“勇”产生,“弱” 可以由“强”产生。“治乱”是组织指挥的问题;“勇怯”是破敌之势的问题;“强弱”,是军事实力的问题。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用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必为其所骗;给敌人东西(如物资、用品),敌人必然来取。以小利引诱调动敌人,以自己预先布置的兵力待机掩击敌人。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他的注意力放在“任势”上,而不责成部属,因而他就能选到适当人材,运用奋兵破敌之势。善于“任势”的人,他指挥将士作战,好像转动木头和石头一样。木头石头的特性是放在平坦的地方比较稳定,放在陡斜的地方就容易转动,方形的木石就比较稳定,圆形的就容易滚动。所以高明的将帅指挥军队与敌人打仗时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好像把圆石从几千尺的高山上往下飞滚那样,不可阻挡;这就是军事上所谓的“势”!
--------------------------------------------------------------------------------
孙子兵法·虚实第六
[提要]论述“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的进攻作战原则。
孙子说:凡先占据战地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地而仓促应战的就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前来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能使敌人自己来上钩的,是以利引诱的结果;能使敌人不得前来的,是以害威胁的结果。所以,敌人休整得好,能设法使他疲劳;敌人给养充分,能设法使他饥饿;敌人安处不动,能设法调动他。出兵要向敌人无法急救的地方,行军于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行军千里而不困顿,是因为行进在没有敌兵或敌人防守不严的地区。进攻必然夺取得手的,是因为攻击敌人不注意防守或不易守住的地方;防守必然巩固,是因为扼守敌人不敢攻或不易攻破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敌人不知其所守之处;善于防守的,敌人不知其所攻之处。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一点形迹;神奇呀!神奇到听不出一点声音。这样,就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进兵时,敌人无法抵御,是由于冲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退却时,敌人无法追及,是由于行军很快,敌人追不上。所以,我若求战,敌人即使深沟高垒坚守,也不得不出来与我交战,是由于进攻敌人所必救的要害地方。我若不想交战,即使画地而守,敌人也无法和我交战,是因为我设法改变了敌人的去向。所以,用示奇正之形于敌人的办法欺骗敌人,诱使其暴露企图,而自己不露形迹,使敌人捉摸不定,就能够做到自己兵力集中而使敌人兵力分散;自己兵力集中于一处,敌人兵力分散于十处,这样,我就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打击敌人,造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以众击寡,那么我与敌人交战所用力就少了。我们所要进攻的地方使敌人不知道,不知道,它就要处处防备;敌人防备的地方越多,兵力越分散,这样,我所直接攻击的敌人就不多了。所以,注意防备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左翼,右翼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右翼,左翼的兵力就薄弱;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兵力所以少,是由处处防备的结果;兵力所以多,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我的结果。所以,能预知同敌人交战的地点,能预知同敌人交战的时间,这样,就可跋涉千里,同敌人会战。如果既不能预知交战的地点,又不能预知交战的日期,就会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何况远到几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以我之心忖度、推断,越国的兵虽多,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补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敌人兵力虽多,也可以使其无法用全部力量与我交战。故认真分析判断,以求明了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挑动敌人,以求了解其动静治乱的情况;示形诱敌,以求摸清其所处地形的有利不利;进行战斗侦察,以求探明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所以,示奇正、虚实之形以诱敌的方法运用到极妙的程度,能使人们看不出一点形迹。这样,就是有深藏的间谍,也无法探明我方的虚实,即使很高明的人,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来。把根据敌情变化之形灵活运用战法而取得的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人们也看不出来;人们都有知道我取胜的一般战法,但不知道我是怎样根据敌情的变化灵活运用这些战法而取胜的。所以,每次战胜的策略、筹算都不是重复老一套,而是适应敌情的发展而变化无穷。用兵的规律像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水因地势的高下而制约其流向,用兵则要依敌情据而决定取胜方针。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用兵的规律就像自然现象一样,“五行”相生相克,四季依次更替,白天有短有长,月亮有暗有明,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
孙子兵法·军争第七
[提要]本篇以“诈”“动”“分合”为指导,论述军队在战场上实际接战中的战机选择问题,要求指挥者创造战机,不失时机地把握战机。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将帅受领国君的命令,从组织民众编成军队,到开赴前线驻地扎营与敌对阵,这中间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与敌人争夺有利的制胜条件了。军争中最难的地方,又在于如何通过迂远曲折的途径达到近直的目的,化患害为有利。故意迂回绕道,并用小利引诱迟滞敌人,这样就能做到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必争的要地,这就叫做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故两军相争是为了有利于自己,若举大众而争,反失利而成为危险了。全军带着所有辎重去争利,就会行动迟缓而赶不上;丢弃大军去争利,辎重就会丢失。因此,卷甲急进,日夜不休息,以加倍的行程连续行军,走上百里的路程去与敌争利,三军将领都有可能被擒,身体健壮的士卒先到了,体弱疲倦的掉了队,采用这种方法,可能只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赶到;走上五十里的路程去与敌争利,先头部队的将领就可能遭受挫败,采用这种方法部队也只有半数赶到;走上三十里的路程去争利,部队也只有三分之二赶到。因此,军队没有辎重,无以为战就会覆亡,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转输不继,就会覆亡。所以,不了解列国诸侯的计谋,不能与其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的,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的,不能得地利。故用兵打仗以诡诈多变为根本,根据是否有利采取行动,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随情况而变。军队行动快速时,像飘风骤至;行动缓慢时,像严整的森林;进攻敌人时,像迅猛的烈火;驻守时,持重像山岳一样屹立不动;荫蔽时,像阴云蔽天看不见日月星辰那样;动作起来,就像万钧雷霆的震击。夺取敌“乡”的粮食、资财、要分兵数路,开拓疆土,要分守要地,权衡形势,相机而动。先懂得以迂为直、以直为迂计谋的,就能胜利。这就是两军相争的原则。《军政》上说:“用语言指挥听不到,所以用金鼓之声,令其或进或止,用动作指挥看不清,所以用旌旗之形,令其或开或合。”金鼓旌旗都有是用来统一军队作战行动的;军队行动既然统一了,那么勇敢的将士就不得单独前进,怯懦的也不得单独后退,这就是指挥人数众多的军队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要多使用火光和鼓声,白天作战要多使用旌旗,之所以变换这些信号,都是为了适应士卒视听的变化。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将军可以动摇其决心。军队早朝初战的时候,士气旺盛,陈兵到中午时候,士气就逐渐怠惰,到了日暮,士卒就会气竭思归。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松懈疲惫人心思归时,才去打它,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以自己的严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以自己的镇静来对待敌人的吵闹,这是掌握军心的方法。以自己的靠近战场来对待敌人的远道而来,以自己的安逸休整来对待敌人的奔走疲劳,以自己的粮足食饱来对待敌人的粮尽人饥,这是掌握军力的方法。不去迎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人,不去攻击阵容严整、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因敌变化的方法。所以,用兵的方法:敌人占领高地,不要去仰攻;敌人背靠高地,不要从正面攻击;敌人假装败退,不要去追击;强大的敌人,不要去进攻;敌人以利诱我,不要贪食其饵;正在撤退回去的敌人,不要去拦阻;包围敌人,要留有缺口;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去逼迫它。这些都是用兵应当掌握的方法。
--------------------------------------------------------------------------------
孙子兵法·九变第八
[提要]本篇论述在各种特殊情况下的灵活机动的作战原则。其核心就是“君命有所不受”,要求战场上的实际指挥官有决断的权力。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方法,主将受领国君的命令,征集兵员编成军队,在塌坏地带不要驻扎,在四通之地就约和交界的邻国外助,遇到危险之地慎勿停留,遇到前有强敌后有险阻之地就要巧出奇谋,陷入“死地”就要殊死奋战;于我不利的道路不要行军,有的敌军不要攻击,有的城邑不要攻占,有的地方不要争夺,国君命令有的可以不执行。所以,将帅能通晓九变而得到好处的,就懂得用兵了;将帅不通晓九变而取得好处的,虽然知道地形险易广狭,也不能实得地利。治兵而不知道九变的方法,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得智谋之人而具体运用它。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利害两个方面。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害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有害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解除。能使诸侯屈服的,是用方法去危害他;能役使诸侯的,是用本国富强的基业强迫他;能使诸侯归附的,是用利益去引诱他。所以用兵的法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备以待;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防御力量。将帅有五种致命的危险: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可能被敌诱杀;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可能被敌俘虏;急躁易怒,暴跳如雷,就可能被敌凌侮而妄动;方正不苟取,过于自尊,就可能被敌设计诟辱而陷于轻举,仁慈爱民,惟恐杀伤士众,就可能被敌出奇烦扰而陷于被动。以上五点,是将帅易犯的过失,是用兵的灾害。军队的覆灭,将士的被杀,一定是由于这五种致命危险造成的,这是为将帅的人不可不慎重辨析的。
详细请看:http://www.1hcc.com/book/szbhbh.htm
8. 求一篇有2500字以上的关于(人工智能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的论文!!谢谢!
全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在舰艇指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海战场的需要,必须提高舰艇指控系统的指挥效能。舰艇指控系统的智能化是提高舰艇指挥效能的关键,也是必由之路。本文主要论述了信息战中智能化作用的地位,特别针对舰艇指控系统;并给出了一种采用全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舰艇指控系统结构模型。
关键词:信息战; 舰艇指控系统; 全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 指挥效能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f Full Distribut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Shipborne C2 System
ZHANG Yu-ce , YANG Qing-song , CHEN Ke
Abstract: In order to be adapted to the demand of information warfare (IW), the command efficiency of shipborne C2 system must be improved. The intellectualization of shipborne C2 system is the key factor of improving its command efficiency. This paper gives one model of intellectualized shipborne C2 system using full distribut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Key words: IW; shipborne C2 system ; distributed AI technology ; command efficiency
0 引言
1985年,美国的军事家首先提出“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引发一场新的军事革命,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战争形态正在出现”,而后提出“信息战”,如果说海湾战争首次向世人显示了信息优势的巨大战略作用,那么美英对伊拉克的战争则是信息战的进一步延伸。美英正是通过运用先进的情报系统、电子战装备、精确打击力量重创伊拉克的有生军事指挥系统,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场的制信息权,最终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全面胜利。对于信息战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都会得出不同的解释。而外军普遍认为,信息战实质上就是计算机战,特别是一种高层次的智能较量,海湾战争和近期几场局部战争,充分体现了高技术战争的智能化特征。这种特征尤其体现在战争的孕育期以及到战争实施期的过渡。1997年1月3日,美国防部下属国防科学委员会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提交的一份题为“信息战--防卫”的报告中,就特别强调要强化部队的智能化反应能力,呼吁军方加强“信息战”的防卫能力,以防止电子“珍珠港”事件的发生,保证美国军方现有210万
台计算机和1万个地方性计算机网络不轻易遭到重创。另外,在战术运用上也强调对敌摧毁、破坏和利用的智能化综合应用,同时也是作战保密、军事欺骗、心理战、电子战、火力摧毁等多种作战行动在指挥对抗过程中综合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1]。
美军针对战争形态嬗变以及未来战争的要求,凭借其高技术方面的优势,提出了“数字部队”的现代化建设方案,其中首要的一条,便是实现指挥与控制系统以及武器装备的智能化。武器装备和作战指挥的智能化,将最大限度地延伸“人体”的功能,并成为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此,外军有专家预言:“未来谁能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取胜,谁就将取得新军事革命的主动权”。
1 全分布式的新型智能化舰艇指控系统的作用
1.1 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增强系统生存能力和抗摧毁能力
所谓全分布式是指整个系统实现在地点上的分布、功能上的分布以及控制上的分布。因此,这种分布不仅体现在系统的硬件上、地点上、分布式拓扑结构上,更重要的是在其软件上的分布。全分布体系结构,每一个节点都装有整个应用软件,系统的管理软件分布在各个节点,但只有一个在工作,同时采用分布式数据库。这样的好处是,当某个地点、功能或者控制上失效可由备份处理能力和功能冗余软件恢复。主要功能可以从一个节点重新分配到其它节点;而当正在工作的运行系统管理软件的节点失效时,可自动重新安装运行系统管理软件。软、硬件全分布体系统结构的实现有赖于一种模块化的拼接技术的支持,这种技术采用了Σ拼接技术[2] ,是一种典型的系统模块化、全分布式体系结构的技术。由于现代海战的残酷性,采用全分布式体系结构,能够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增强系统生存能力和抗摧毁能力,提高系统的通装性,能够满足军方对指控系统可靠性高、抗摧毁性强、生命力强、通信组织灵活以及自动化程度高的要求。
1.2 提高信息和决策的合成效率
智能化能提高舰艇指控系统信息采集的效率,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用性,信息的采集依赖于战场或更大范围的环境监视与侦察,这又需要在空间上分散的部队或其他相应的载体来完成。而这会引出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实现部队或载体的侦察器材最佳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通信联络;二是当某一个侦察器材无法有效地执行某一给定的侦察任务时,如何才能不影响系统整体任务的完成。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采用分布式人工智能(DAI)技术,开发以多主体系统(MAS)为基础的信息采集系统,使各种侦察主体自主运行,既能够与动态的战场进行交互作用和实施推理,同时又可和别的主体进行协调与协作,因而具有很高的信息采集效率和自我重组能力。
智能化辅助决策提高了舰艇指控系统指挥决策的实用性和适应性。计算机辅助决策通常有检索型和智能型两种类型。检索型将先验设想制定的多种作战预案存于软件库中,需要时按一定相关性准则从库中找出作战预案,提供给指挥员使用。智能化辅助决策则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具有人工智能特征,可以按照军事专家的知识和推理过程,依据实际情况,自动地、实时地提供给指挥员满足当前需要的作战方案。显然,智能型比检索型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更大的适应性,更符合战场多变的实际情况。
智能化辅助决策系统可以帮助舰艇指挥人员解决普通方法难以解决的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这种决策问题很难用常规的方法加以解决,而通过利用智能辅助决策和知识推理,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解答。这样,改进了决策过程,使决策者能够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高质量的决策和多目标综合决策。
1.3 促进全新指挥控制方式的产生
智能化的舰艇指控系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指挥控制方式才能实现在智能化状态下实施实时、高效的指挥控制。因此,一些全新的指挥方式应运而生,如网络式指挥、非分层式指挥、互访式指挥等,通过互联网络和高效的智能化处理系统及时处理、传递信息,能使指挥员随时掌握战场情况并下达作战命令,从而可以及时捕捉战机,实现实时决策和控制。
从指挥控制中的攻击行动来看,由于智能化的舰艇指控系统的工作稳定性较好,在其运作过程中只要其工作环境和工作程序不遭到直接破坏,它就能够持续正常地进行工作。因此,与以往相比,与人机合一的指挥系统进行对抗,客观上不仅要对敌方指挥员的有关情况了如指掌,而且还必须准确地掌握敌方指挥信息系统处理和使用信息的方式及其运作的程序,以及其指挥信息系统对己方不同的信息攻击手段、攻击方式的承受能力。
从指挥控制中的防护行动来看,在指挥系统信息化、网络化以前,指挥过程的防护主要表现为采取各种手段(如适时更换通信密码等)来确保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而现在,指挥系统的信息化改变了这种状况,使指挥和指挥系统的防护变得更加复杂。它不仅包括确保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保密,而且还包括确保系统免受病毒及其他攻击的侵害,保证系统的原始数据在运作和传递过程中不改变其原来性质和不被对方所窃取。美国军方的试验表明,对一万个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在成功率高达88%的情况下,只有4%的攻击行动被探测到。因此,在信息化战场上对己方的指挥信息系统进行防护,没有及时、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保障,就无法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甚至连发现敌方的攻击都无法做到。
1.4 提高作战人员的适应能力
未来海战场作战人员的反应能力很难适应来自多方向、多批次、多个目标、全方位的威胁。利用智能化的舰艇指控系统能够提高作战人员,特别是指挥人员对复杂战场的适应能力。当然,系统的智能化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对人的要求,对人的素质产生了一种巨大的需求,促使指挥人员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素质的转变和提高。指挥人员要想驾驭现代战争,首先必须驾驭智能化的指控系统。同时,智能化指控系统也利用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和分布网络技术提供了一些崭新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如:模拟沉浸式训练、虚拟现实训练、交互分布式训练等,改变了传统的训练模式,增大了训练的科学性、对抗性和经济性,可以有效的提高训练质量。
2 建立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舰艇指控系统
采用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DAI可将问题化解为多个具有层次结构的分问题[3],运用大系统分解协调方法求得满意解,从而减少系统建模求解的复杂性。为提高决策效率,建立如图1所示的分布式人工智能舰艇指控系统。
图1 分布式人工智能舰艇指控系统结构图
由图1可以看出:这种舰艇指控系统是战场、作战、军事专家知识的有机统一,并具备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能力的智能系统。它能够根据战场态势分析、威胁度评估、威胁源诊断等信息生成用于决策的模型,调用相关的数据和算法提供备选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估和优选,通过大屏幕用户界面进行人机对话,帮助指挥员下决心及传输指令。当舰艇各执行单元接到指令后,予以响应、动作。
图中,据库主要存储各种武器装备战术性能参数和典型编制、运算过程的动态参数等;知识库主要存储战役战术原则、兵力兵器使用原则,各种典型想定,包括战场环境、作战企图和态势 ,评估作战进程所必需的基本算法等;模型库主要存储与作战有关的敌我双方各种武器系统模型、线性和非线性规划模型、推理分析模型、预测模型、模拟试验模型、优化模型、评估模型、综合运筹模型、数据处理模型、图形图像报表模型、智能模型等;人机对话系统是指挥控制系统中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起着在操作者、模型库、数据库、知识库之间传递 (包括转换)命令和数据的重要作用;自动推理机则完成定量描述难以实现的某些复杂作战过程决策。
而基于信息库的智能模糊专家系统主要由模糊产生器、模糊消除器、模糊推理机、知识获取模块、模糊知识库、模糊数据库及人机接口组成[4],如图2所示。
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原始信息空间的操作,获取各种数据信息,再由模糊产生器将其映射为一个模糊集合作为初始输入,然后利用模糊知识库中的语言信息——事实和规则,采用“黑板”模型进行问题分解、推理求解及协作控制,并采用“黑板+管道”的通信机制与其他子系统/模块传递控制信息和知识信息,从而确定智能化配置,控制作战指挥模式的切换,完成作战任务的分配与调度、模糊神经网络群系统结构与参数的自适应调整与优化、对各子系统/模块的故障隔离与系统重构以及网络通讯、各智能接口的管理等。
图2 基于信息库的智能模糊专家系统结构图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知道,全分布式的智能化舰艇指控系统能够真正、实时地将战场、作战指挥行动以及后方军事专家知识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使得各种武器装备的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种舰艇指控系统能够突破现有的战场时空,改变信息战场的面貌和形态,引起一场真正意义的新军事革命,因而是舰艇指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9. 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法
徐州的战略地位愈加突出,尤其在杭州?济南等城的相继失陷之后,因此徐州会战意义非凡?
1937年10月12日,李宗仁担任第5战区司令长官,来到徐州?在这里,他每天都会遇到许多人逃离徐州,大街上一片冷清,心里很不是滋味?
为了改变此种境况,李宗仁每天清晨或午后,都要骑马到大街上巡视?同时和颜悦色地同随行人员谈笑风生,丝毫也没有往日那种军人的严肃感?徐州的市民看到司令长官这般闲情逸致,都以为战局稳定,日本军队不会攻打徐州了,纷纷奔走相告,那些逃离徐州的人又回到市区,开店复业?徐州市面逐渐繁荣起来?
其实,李宗仁每次上街巡视,心情都十分沉重?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落后的中国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抵抗?这是李宗仁心中的一个重大疑问?李宗仁分析中日双方的实际情况,号召战区的几十万军队随时做好抗击日军的准备?
李宗仁少年时期就接受了军事方面的教育?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还不断总结军事理论?面对日本侵略军的强大攻势,他主张避强击弱,灵活抗击日军?李宗仁在谈论抗日的战略时,提出了一系列扬长避短的论点,其中指出:
“从战略方面看,若日本侵略者实行堂堂正正的阵地战,则彼强我弱?”“吾人必须避我所短,而发挥我之所长,利用我广大民众,山川险阻等条件,作计划的节节抵抗的长期消耗战?”“到敌人被深入到我国广大无边原野时,我则实行坚壁清野?”“发动敌后区域游击战,”使“敌人疲于奔命,顾此失彼,陷于泥潭之中?”
李宗仁刚到徐州时,第5战区的兵力达10个军20个师,约16万人?但李宗仁深知,这些军队不少是地方杂牌军,部署散乱,难以与日军硬拼?李宗仁抓住日军的弱点,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退我打”的作战方针,指挥所属部队去一个一个地夺取胜利?
1938年1月,东路日军第13师团在师团长荻立兵中将的指挥下,沿津浦路北上?为了防范这路日军,第5战区把第11集团军总部从徐州向安徽寿县转移,以便就近指挥作战?1月5日,第11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命令于学忠指挥的第51军沿淮河北岸构筑防御阵地,阻止日军北进,这是一支原东北军的部队;命令第11集团军所属第31军主力在凤阳?红心铺附近占领阵地,形成攻势防御;命令徐源泉指挥的第10军迅速向合肥推进?
1月中旬,当日军第13师团主力得到重武器的增援后,继续北上,主力接近明光一线?李品仙总司令根据李宗仁的作战意图,命令第31军把津浦铁路的正面让开,部队撤到铁路西侧的山区,伺机打击日军?
这一“敌进我退”的举动,使第31军在选择战场和选择作战对象上占据主动,一旦时机成熟,就能给敌以有力打击?如果在兵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与日军打阵地战,面对面硬拼,看起来勇,却难以打胜仗?1月18日,李品仙指挥第31军给北上日军以沉重打击,就是这一“让”一“撤”创造了有利战机?第31军列一部日军后,奉命西撒,离开明光?
战场情况错综复杂,军队的某些行动,往往能以真乱假,以假乱真?中国军队的“敌进我退”,日军以为是败退,即于1月28日兵3路,对淮河地区发动攻击战?2月3日,东路日军第13师团主先后攻占蚌端口?临淮关?
2月8日,日军第13师团主力分别在蚌端口?临淮关强渡淮河向北岸发起进攻?中国守军第31军奋起反击,歼灭日军500人?
2月9日,日军强渡淮河?当日军向王庄阵地进攻时,中国守第114师的官兵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拼搏,伤亡2000多人?李宗仁分析了战场的全局态势以后,命令第27集团军所属第59和第21集团军所属第7军增援南线?
2月11日,李品仙指挥第31军官兵向被日军占领的上窑地围攻,中国军队的官兵奋不顾身,冲进敌阵,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歼灭日军100多人?不久,廖磊率领的第21集团军到达合肥?舒城?八斗岭?下塘集一线?中国军队兵力增加?
2月13日,张自忠军长率领第59军到达淮河流域,指挥部队占领了姚集?固镇?蒙城一线阵地?张自忠是山东临清人,1914年投笔从戎,1919年被送到军官教导团深造,先后担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务?1933年,张自忠率军参加长城抗战,指挥部队在喜峰口与日军血战,名声大振,是一位有名的抗日将领?2月16日,日军遭到我军攻击后被迫抽调主力6000多人增援考城?上窑?池河等地时,张自忠指挥第59军乘机反攻,把日军驱逐到泥河南岸?
经过一个多月作战,南路日军先后被歼灭2000多人,损失战车百余辆,腹背都受到中国军队的威胁,处于十分不利的局面,没有力量再向北面发展,还担心后路被中国军队切断?在此情况下,日军被迫全部退回淮河南岸,与淮河北岸的中国军队隔河对峙?中国军队的上述战斗,不仅挫伤了日军的进攻锐气,也为组织徐州外围防御争取了时间?
李宗仁满腔爱国热情,在指挥徐州会战中提出的独特作战方法,尽管在南线作战尚未充分体现,也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