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大学学术研究方法讲座

大学学术研究方法讲座

发布时间:2022-06-24 10:25:31

⑴ 中国各有名大学学术报告或者讲座视频下载

给你个网络地址,全是学术讲座视频,自己看。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D1%A7%CA%F5%BD%B2%D7%F9

如何科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学习科学的定义: 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s)是在反思认知科学等学科关于学习的研究方法和观点的基础上新近兴起的一门科学。它借鉴建构主义、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社会文化研究和关于知识工作等相关领城的研究成果,汇集和整合关于脑的研究和内隐学习、非正式学习、正式学习等已有对于学习的研究,采用多种现场研究的方法,对不同情境脉络中的学习发生机制进行分析和探索,提出的若干关于学习的渐观点,并通过创新性项目的实践和基于设计的研究,创设新型学习环境,革新学习实戏。 学习科学兴起的背景:(学习科学从认知科学中诞生) 学习科学最初是一门认知科学,它是站在认知科学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正如达菲(T.Duffy,2004)所定义的:“学习科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它重点关注真实世界境脉中的思维”。在上世纪80年代,一些在认知科学领域卓有建树的科学家,如柯林斯(A.Collins)、科罗德纳(J.L.Koloder,2004)等人普遍感到“对当时的认知科学感到沮丧”。沮丧的原因来自于认知科学的关注对象和研究方法过于远离人在真实世界中认知发展的际状况。 学习科学是认知科学家在思考传统的、以实验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主要支柱的、统认知科学的局限和困境中,吸收了认识论、社会学、人类学以及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所展开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城。事实上,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这二十多年的总结.学习科学家们在有关学习的一些基本事实上达成一致:深度的概念理解的,要性、聚焦于学而非教、创建学习环境、在学习者先前知识上建构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反思的重要性。 学习科学萌发于70年代末以来对于人类学习本质的多学科深究,当各领域中有关学习的假设达成一致、形成了一些相对独特的方法论、并且积累了若干设计实践后,学习科学在90年代后开始走向成熟,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脱颖而出,至新世纪来临之际,这一新兴学科已经开始影响课堂教学、校外教育、学习产品设计、学习组织设计、教师教育、职业培训等一系列诸多方面的变革与创新。 学习科学关注的主要关键问题是: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人是如何学习的,以及如何设计有效地学习环境促进深层学习。 学习科学的目标是:更好地理解产生最有效的学习的认知和社会过程,并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去重新设计课堂和其他学习环境,

⑶ 有什么方法能提高一间大学的学术氛围

提高知识含量,营造学术氛围之环保学术讲座
活跃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举办研究生学术系列讲座
"自主创新"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是"科教兴国"的灵魂,而"自主创新"的基础是人才的培养。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校研究生院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永恒的主题,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本学期开始,为增进广大研究生的科学知识并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广大研究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校研究生院将定期举办一系列的专题讲座,涵盖文科和理科等各方面的内容。
历年来,自中学教育开始,我们的人才培养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科现象,在校学生普遍对我国的国粹了解不够,人文素养不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本学期开始,将组织书法、美术、音乐和文学等方面的专家和教授,就其研究专长开设专题讲座,希望能够增进研究生对中国经典文化、先进文化的了解,提高研究生的个人文化修养。
理科类讲座涉及文献检索、科技查新、学术交流、科技论文写作以及各项高新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内容。该类别讲座的实用性较强,目的是为了锻炼和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提高研究生学术论文的创新水平。讲座中还将介绍一些科学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和实际操作,由专家当场对同学们手把手的传授其使用方法,更好地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
报告初步定于每周三晚6:30~8:30,地点为田家炳楼214室,届时将邀请各个学院及相关部门的教师主讲,其中有着名的院士、教授,也有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的资深专家和学者,他们将结合自己丰富的科研经历和研究领域的最前沿动态与研究生分享、交流,大家也能在听取精彩报告的同时,充分感受到他们的个人魅力,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和优秀的科学品德。讲座的具体时间、地点将在研究生院培养处主页上定期公布(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网页链接如下:http://www.yjsy.ecnu.e.cn/pyc/lecture/main/main.asp)。
每场讲座结束后,研究生院还将对讲座的效果作具体调查,开辟适当的渠道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收获等方面的想法,以便及时更进,更好的将报告的内容与同学们的需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吸引更多的同学参加,并且能真正能够提高同学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术创新是我们每个华东师大人的责任,欢迎我校研究生踊跃参与,为创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氛围、提高我校研究生各方面的素养、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共同努力!

⑷ 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哪些有意义的学术活动和讲座

一般学校和各个学院举办的学术讲座都很好,特别是一些学校的名师举办的讲座都是很好的,在大学建议多听听讲座,对大学的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

⑸ 陈力丹的学术讲座

《新闻传播的媒介和内容:新中国60年来新闻报道方式的演变》、《传播学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马列主义新闻和传播思想》、《传播学在中国》

⑹ 学术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工作按照系统论、实践论、信息论、相似论、整体观的科学思想,以大陆造山带、区域成矿学、矿产勘查学、成矿作用地球动力学、资源工程学、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成矿谱系、地质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源地学信息集成矿产预测等新理论与新方法为指导,以矿集区综合研究为主线,以典型矿床系统研究解剖为支撑,以成矿研究服务于找矿预测为原则,以建立成矿模式和总结找矿标志为目标,把地质研究与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研究结合起来,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把野外地质观察与室内资料研究结合起来,把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实践、勘查方法技术研究结合起来,把样品测试分析与成岩成矿作用分析结合起来,按照相似类比、存同求异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地质思维,最终以获得新的成矿认识、勘查靶区、找矿模型和勘查方法技术组合体系为目的,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开展研究工作。遵循微观求证、宏观分析、点面结合、整体联动、循环反馈、综合集成的技术路线,突出专题重点和主攻方向,实现研究突破。

地球经过46亿年漫长的历史演化,形成了今天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含人类圈)的地球系统。行星地球系统是在太阳等外源影响下,由流体地球子系统、固体地球子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子系统所构成的。从全球尺度上看,地球是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耦合的各具特性的地核、地幔、地壳、水圈、气圈、生物圈、人类智慧圈和地球空间系统各圈层综合集成的连续开放的复杂动力系统。其各圈层或子系统是多级、多时、多性、多相、多尺度、多因素、多作用的。因此,按照地球系统科学的思维,坚持系统论、整体观,成岩成矿研究与地质演化、构造运动、流体运移、壳幔物质分异等相结合,勘查模型建立与不同找矿信息的综合集成相结合,矿床模式、勘查方法与找矿预测相结合,实现地质特征、找矿标志、矿化信息与勘查方法的相互统一。

研究方法遵循以上学术思想,以成矿系列、矿床模型和找矿方法技术优选为基础,以秦岭造山带陕西段主要矿集区、典型铅锌银铜金矿床不同层次的解剖分析为核心,结合秦岭造山带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尤其是热水沉积盆地、构造岩浆过程的形成演化研究,分析其成生关系、成因类型、控矿因素、找矿标志及成岩成矿机制; 系统收集分析工作区不同尺度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和矿山开采资料,开展区内凤-太、柞-山及勉-略-宁矿集区成矿条件、成矿规律研究,总结和完善区内铅锌、铜、银、金矿床成矿模式与勘查模型,建立区域综合找矿模型和勘查方法技术组合。在此基础上,按照分析资料—确定问题—系统调研—建立模型—预测选区—验证反馈的技术思路,采取地质研究、异常筛选、相似类比、集成选靶的工作路线,筛选圈定找矿靶区,实施工程验证,及时反馈改进矿床模型和勘查方法技术组合。

⑺ 请问研究生期间要求参加10次学术讲座,如果没达到会怎样

具体看学校,有的学校可能会放放水,让你毕业,有的学校可能学分不够不让你毕业。我们学校没有硬性规定,学术讲座每次加0.1的德育分。

⑻ 万辅彬的学术讲座

5月12日,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百家讲坛”之“万辅彬教授谈铜鼓文化与铜鼓研究”专场讲座在基地楼202室举行,万辅彬教授讲述了铜鼓文化、铜鼓文化的传播、研究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万辅彬教授分别从铜鼓的含义、起源、社会文化功能等方面对铜鼓文化进行阐述。他说,数以千计的铜鼓出土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其“铸铜为之,虚其一面,覆而击其上”,极具地域特色。众所周知,铜鼎在古代有着多重的社会文化功能。万辅彬教授则认为,铜鼓比铜鼎具有更丰富的社会文化功能。铜鼓作为打击乐器问世,又作为权力象征的礼器,具有传递信息,指挥军阵的功能。铜鼓还可用以赛神、祭祀,同时也是财富的象征。万辅彬教授说,铜鼓是流传千古的青铜艺术瑰宝。它雄浑的鼓声给众多古老民族世世代代带来欢乐,它以无穷无尽的奥秘,诱发着人们不断去思考和探索。
万辅彬教授还结合图片介绍了有关铜鼓的类型、主要纹饰等方面的知识,并提出自己的分类新说。同时指出,为了便于国际学术交流,最好还是采用黑格尔分类法,适当加以补充和修订。铜鼓文化是跨国文化,应该有国际视野,应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铜鼓文化是各民族的共同财富。
对于铜鼓的研究,万辅彬教授认为铜鼓不仅是一本不成文的民族文化网络全书,而且也是一个丰厚的民族科技史的资料宝库。目前隐藏在铜鼓上的很多信息还未提取,很多秘密还未揭示,铜鼓研究呼唤自然科学研究者的加入。最后,万辅彬教授以自己做过的工作为例,就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铜鼓研究中的作用做了详细说明。他说,铜鼓文化必须加强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期待与自然科学的专家结成联盟,开拓铜鼓研究新局面。

阅读全文

与大学学术研究方法讲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腰肌如何锻炼方法图片 浏览:489
临古贴的正确方法图片 浏览:91
目前治疗近视的最好方法 浏览:76
天麻科学种植方法 浏览:608
亚硝酸盐国标检测方法 浏览:615
交配系统的研究方法 浏览:413
高压消防水泵安装方法 浏览:467
捕兔子最佳方法 浏览:419
组合键电脑有什么记忆方法吗 浏览:366
治疗肩周炎的土方法 浏览:729
文胸正确的折叠方法 浏览:746
海姆立克法个人急救方法图片 浏览:419
appleid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38
sumifs的使用方法及实例 浏览:883
第三次复婚的最佳方法 浏览:144
明星怎么增肥方法 浏览:467
安卓home虚拟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281
烧伤痛痒用什么方法治疗 浏览:985
碧缇福按摩仪使用方法 浏览:589
国家队排球线路专项训练方法 浏览: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