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埃及的雕刻特点是什么
在古埃及的文化里,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就是艺术。古埃及人留下的丰富艺术作品,有雕刻、浮雕和绘画等。这些艺术作品主要保存在陵墓和神庙里,带有浓厚的宗教意识,反映了古埃及人的来世信仰观念。古埃及的艺术在史前时代略有端倪,到第3王朝时(约公元前2686—前2613年),艺术的基本法则已确定,可分为古王国(第3—6王朝,约公元前2686—2181年)、中王国(第11—12王朝,约公元前2040—前1768年)和新王国(第18—20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几个历史发展阶段。本文就古埃及历史各发展阶段的雕刻艺术及其主要特征做一阐述。
一、古王国的雕刻
古埃及的艺术正是为了永恒的来世,为了死者的生命继续存在而创作,有着严格的程序和造型法则。在雕刻艺术方面,古埃及人遵循“正面律”法则,人物雕像的头部和躯干都必须保持垂直,其面部、双肩和胸部必须是正面展示。古埃及人的雕像不但要面貌与真人相似,而且要有与人物身份、社会地位适应的特殊标准。根据人物身体不同部分和性别差异,雕像被涂以不同的颜色。早在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4500—前3100年),埃及就有了雕刻,供作雕刻的材料有石头、骨头、象牙以及粘土等;进入法老时代后,以石头为主要原料,另外还有金属和木材等等。
古王国时期的雕刻以古拙、形象逼真为特点。凡法老的肖像造成正面、呆板、端庄而呈静止状态,体现出神圣、凛然不可侵犯,这类雕像多以闪长岩和玄武岩制作而成。法老立像呈跨步姿势,一脚在前,一只手握着权杖或双手紧贴于身体两侧;坐像则表现为双手放在膝头或双肩交迭胸前,两眼直视前方,脸部冷漠,毫不流露任何感情。例如,在吉萨第4王朝(约公元前2613—前2498年)法老哈夫拉金字塔附属的祭庙中,发现了一批哈夫拉雕像,其中一尊较为完整,表现哈夫拉端坐于宝座之上,双手放在膝上,两眼平视,目空一切,头后面有鹰神荷鲁斯,正张开双翼保护着法老。[1]这座雕像是用一整块闪长岩雕刻而成,朴实无华,被认为是古王国时期雕像的最高典范。到了法老孟考拉统治时期,雕刻愈益精致,栩栩如生。以《孟考拉和王后像》为例,这尊双人雕像呈现法老夫妻并肩而立的姿态:孟考拉的双臂垂直贴着大腿,手握成拳状,唯大拇指明显可见;王后站在他的身旁,用一条胳臂亲切地揽着他的腰。[2]《孟考拉和王后像》技法娴熟,既保持了法老的威仪,又真实生动地表现出男女体态的不同之美。
古王国时期的雕像通常着以接近人体皮肤的颜色:男子身体涂以棕红色,女子涂以淡黄色。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第4王朝初年拉霍太普王子及其妻诺弗尔特公主雕像。[3]这两尊雕像着色技术高超,王子是棕红色的肤色,浓黑的头发;公主则是娇嫩的淡黄肤色,身着白色薄纱长衣,颈部装饰着美丽的项链,她那圆而丰满的面庞周围是丛丛秀丽的黑发,透明玉石镶嵌的眼珠更使雕像栩栩如生。据说当年参加发掘的工人打开墓室后,发现这两尊雕像目光炯炯,竟吓得惊慌地逃出墓室。
由于古王国时期西奈半岛所产生的铜矿逐渐得到广泛的开采,此时的艺术家已经能够制作铜像。如第6王朝(约公元前2345—前2181年)培比一世的铜像,不是浇铸,而是用铜片在一木制模型上打制而成的。
古王国时期贵族官员和贫民百姓的雕像,一般比法老的雕像要小得多,虽不如法老威严,却更富有表现力,其中最出色的代表是《村长像》和《书吏像》。《村长像》是一尊木雕立像,其主人公卡珀乃是第5王朝(约公元前2498—前2345年)的官吏,并非一村之长。雕像颇具个性,圆头阔顶,身体矮胖结实,肥胖的面额上长着一个不大的鼻子,微微向前翘起的嘴唇,双眼镶有晶莹的带色石粒,显得精力充沛,盛气凌人。[4]他手持一根木杖,一副粗壮贵族的派头,形象塑造的极为真实、生动。1860年在萨卡拉发掘现场的工人们,发现这尊木雕像酷似他们所熟悉的一位村长,都不约而同地惊讶地喊到:“这不是咱们的村长吗?”于是,卡珀雕像就以“村长像”这个名字叫开了,沿用至今。《书吏像》是一尊石灰石彩色雕像,表现书吏盘腿端坐,一手持书板,一手握着芦笔,凝神倾听上司的指示,随时准备记录的勤勉形象,他的脸上露出小心谨慎和专心致志的精神。[5]雕刻家抓住了书吏身材特点,表现了因长年累月伏案书写而变得松弛下垂的腹部肌肉和纤细颀长的手指,创作了一件写实手法很好的雕刻作品。
古王国的陵墓中曾发现大量奴仆俑像,虽然质地低劣,但其艺术性并不因之减色。这类雕像不受礼仪拘束,表现得更加自由,题材范围很广,有牛耕、船驶、织布、酿酒和烤制面包等等。例如《烤面包者像》,表现烤面包者聚精会神地正在揉面,他那弯着上半身以及他紧靠着揉面钵的情形,十分真实,自然生动,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6]
二、中王国的雕刻
中王国时期的雕刻艺术活动远不如古王国那样广泛普及,现今发现的雕刻艺术品寥寥无几。从现存为数不多的雕刻作品来看,一方面是承袭古王国的传统模式,形象枯燥刻板,毫无生气;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摆脱俗套的佳作,表明此时的艺术家力求创新,把所雕刻人物的内心感受传达出来,尤其是法老雕像的制作,颇具新意。艺术家们在塑造法老形象时,不再把他当作一尊神像去刻画,而是把他塑造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模样。
第12王朝(约公元前1991—前1786年)的《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头像》是这一时期埃及雕刻中卓越的范例,代表着中王国时期雕刻作品所表现的创新特征。这尊头像是用灰色花岗岩雕成的,表现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微锁眉头,眼光沉思,面部略显不安,流露出他内心忧虑的情绪,而紧闭的双唇、脸部的骨骼和肌肉的线条则又表现出他那冷酷、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力量。[7]头像上呈现的自大和忧虑神情取代了先前古王国雕像上的那种自信、威严的表情。类似的创新作品,有《阿美涅姆赫特三世雕像》。[8]这是一尊质地软的石灰石坐像,艺术家对雕像面部进行了精雕细刻,沉陷的眼窝,宽阔的鼻梁和突出的下巴,若有所思的神态,构成了阿美涅姆赫特三世这一人物的特征。这样的雕刻作品不仅显示了中王国时期雕刻艺术家精湛的石刻技巧,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对于人物性格的直觉。
中王国时期雕刻艺术的创新风格,还表现在贵族墓主陪葬的木雕俑像上。这种做法始于古王国的末期,贵族墓地随葬品中出现的木雕群俑像,表现士兵、农民、工匠、家庭仆役职业性的群体活动和劳动场面,到中王国时期才见普遍。这些木雕虽然制作粗糙,但动作逼真,丝毫不受传统制作的约束,充分反映了当时埃及人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中王国初期,发现于阿西尤特一个将军墓中的《行进中的士兵群像》木雕,表现40名士兵威风凛凛,持矛执盾,成四列纵队,浩浩荡荡,向前挺进的情景。[9]从戴尔·巴哈里的梅克特拉陵墓中出土的《奉献家畜》木雕群像,属于第11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133—前1991年)的作品,展现古代埃及一年一度清查牲畜数量的场面。[10]这里人物众多,人畜各有其位,异常热闹,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单个木雕的人物形象,艺术水准极高,如少女着色木雕《搬贡品者》便是一例。[11]少女的姿态与古王国末期的仆役俑像大同小异,但刻画得更为细致。少女头上顶着一个盛满东西的筐篮,左手扶之,右手握着一只斑鸠,身着紧身长衣向前行走。她体形优美,线条自然流畅,长衣上的花纹细密,为研究当时埃及的纺织业生产提供了珍贵资料。这些木雕像,全身均先涂以白色,然后加以彩饰,形成中王国时期雕刻艺术品的一种独特风格。
中王国时期的雕刻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表现形式却是多种多样。如第12王朝出现的箱形雕像《管理员荷特普坐像》便是一例。[12]整座雕像呈箱形立方体,两侧和背面均为立方体的一个面,头部从箱形立方体上部雕出;身体部分雕法奇特,在雕出手足正面部分后,采用抽象表现手法,隐约露出一些肌肉线条,实实虚虚,形成奇妙的对比。此外还有象牙《侏儒舞俑》和《彩陶河马》。[13]前者表现侏儒舞俑被固定于绕有细线的小转盘上,操作拉线带动转盘旋转,这些侏儒就开始起舞,且面目表情随之变化,令人叫绝。《彩陶河马》为青釉陶塑作品,河马的臃肿躯体上绘有水生花朵、草叶,寓意河马栖息于河塘。这些精巧的雕刻,堪称中王国时期地方性的艺术佳作。
三、新王国的雕刻
新王国时期,随着埃及帝国的建立,财富不断增长,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给雕刻带来了新变化。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320年)初年,雕刻作品富丽精致,艺术手法趋于成熟,一向以端庄、威严、呆板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法老雕像,这时换上了优雅、柔和、精致的风格。有许多新王国法老的雕像,表现出当时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如图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雕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法老之像,从神圣端庄的理想主义境界里解放出来,赋予人间的优美品性,这种变化是后来出现的阿玛尔那雕刻艺术的前奏。
新王国初期法老雕像的艺术风格可以从图特摩斯三世的一尊片岩雕像上反映出来。这位能征善战的法老被艺术家用有力的线条塑造成一个英俊少年形象,脸部露出隐隐约约的安详微笑。发现于底比斯阿蒙神庙的《阿蒙霍特普三世头像》,[14]呈现出这位法老的细长脸面,杏仁形的双眼,柔软的嘴唇和笔直的鼻梁,完全是一副和蔼敦厚的普通人的面孔。
埃赫那吞宗教改革期间,埃及的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埃赫那吞(即阿蒙霍特普四世)提倡描写现实,反对传统模式,他给艺术家们以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打破陈规,根据真实生活从事艺术创作。由于埃赫那吞改革时期的文物主要见于日后成为废墟的阿玛尔那,历史上称之为“阿玛尔那艺术”。这种创新的艺术风格称为“阿玛尔那风格”。阿玛尔那艺术中最值得注意之处是描绘这位法老及其家庭的方法,它屏弃了旧时的清规戒律,把他们描绘为真实的人。在雕像的创作方面,打破古王国时期平滞呆板的手法,朝着接近于生动活泼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阿玛尔那最着名的雕刻家图特摩斯的工作室遗址上,曾发现大批埃赫那吞、涅菲尔提提王后和他们女儿的全身像和半身雕像。这些雕像真实地再现了各自的面貌和体形特征。埃赫那吞呈现出一副疲劳而带神经质的面孔,长脸、大头、细脖颈。艺术家们还毫无顾忌地刻画了这位法老大腹便便的真相,这种变化是法老雕像的一次新突破。王后涅菲尔提提面目俊秀,安详端庄;小公主则个个表现为天真娇媚,无拘无束,再也不是像从前那样把王室成员按固定的雍容华贵的模式刻画。在图特摩斯工作室遗址上,还发现了一尊涅菲尔提提王后的彩色半身雕像,[15]这就是世界艺术史上脍炙人口的《涅菲尔提提胸像》。胸像出土时面孔十分清晰:浓黑的眉毛,深红的双唇,淡黄色的皮肤,清秀细致。头上的王冠和胸前项链色彩鲜艳,光泽如新,细长的脖颈和清瘦的脸颊逼真地反映了涅菲尔提提本人的个性特征。整座胸像透出一股异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不愧为世界雕刻艺术的杰作。现在,一般艺术史着作都举《涅菲尔提提胸像》为阿玛尔那艺术的最佳作品。埃赫那吞宗教改革失败后,埃及艺术又逐渐回到了旧有的传统,但阿玛尔那艺术的影响仍持续甚久,从埃赫那吞的继承者图坦卡蒙到第19王朝(约公元前1320—前1200年)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依然闪烁着阿玛尔那艺术的光辉。在图坦卡蒙秘密墓室出土的丰富随葬品中,有一尊无臂无腿的《图坦卡蒙着色木雕像》,[16]呈现出一副英俊青年的面孔:大而亮的杏核眼,柔软丰满的嘴唇,黑曜石镶嵌的眼珠,活灵活现,充满青春朝气,清楚地表明了这位法老青年时代风华正茂的形象。
第19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热衷于为自己大树雕像,从神庙里真人大小的雕像到阿布辛拜勒大庙前倚山而立的巨石坐像都体现了这位法老的嗜好。其中最能体现出阿玛尔那艺术风格的,莫过于立在卡尔纳克神庙里的一尊拉美西斯二世坐像。[17]这尊坐像比例均称,面部表情自然祥和,毫无法老众多其他雕像的那种盛气凌人的姿态,完全是一副写实风格的艺术作品。新王国以后,雕刻艺术屏弃了阿玛尔那的写实风格,变成了一种对古老艺术的模仿,晚期的雕像制作,更是一味仿制古王国艺术的倾向。
四、古埃及雕刻艺术的主要特征
古代埃及的雕刻艺术举世闻名,3000年间始终保持着它的主要特征。
古埃及人是一个笃信宗教的民族,宗教充斥于古埃及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信仰是古埃及艺术的基础,支配了古埃及艺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作为古埃及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埃及雕刻与宗教密不可分。从埃及考古提供的材料来看,古埃及大部分王朝的雕像都放置在寺庙和坟墓中。神庙中的神像和祭庙中的法老雕像,是供人们瞻仰和崇拜的。坟墓中发现的雕像,酷似死者(即墓主)生前的形象,大部分面对着一堵墙壁的开口处,是为了方便死者的灵魂返回他的躯体(即死者的木乃伊),死而复生。一旦木乃伊腐烂或遭到损坏,置于墓室的雕像在接受“启口”仪式后就能获得生命,所以有“替身雕像”之称。[18]新王国时期,埃及神庙的塔门(建于神庙入口两旁对称的石造斜壁巨塔)前都竖立着一对或几对巨大法老雕像,增加了宗教崇拜的视觉感官。这些雕像使寺庙和坟墓作为祭祀场所永远保持着一股神圣之感,其宗教性是显而易见的。
古埃及雕刻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程式化造型。如前所述,法老的雕像,总是保持固定的姿势:不是坐着,双手放在膝头,就是站着,一只脚伸向前面,双手下垂,或是两臂弯曲,交叉在胸前。这种庄重的姿势目的在于显示法老的威严。如果书吏的雕像,就呈现为盘腿坐着的样子,膝间放有一卷纸草纸文卷。这些姿势在古埃及的整部雕刻史上再三重复,没有变化。从古埃及王朝时代之始,由此确定的一套人像程序作为官定模式而用于一切艺术作品。所以,埃及的雕刻中的人像的特别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而且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是深刻的。这一艺术风格一旦形成便流行于整个法老时代,历时3000年而不衰。
尽管古埃及雕像按照正面律塑造,然而人物的容貌却十分写实。特别是在新王国第18王朝时期,雕刻虽然遵循古典的准则,但表现得比较自由。雕像轻快而优雅,细节十分精确。法老埃赫那吞在位时期,艺术上出现的阿玛尓那风格,允许雕刻家有完全表达方式的自由,用朴实的写实手法刻画法老和王室成员的雕像。古埃及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如仆从和劳工的雕像,则不受程式约束,呈现他们从事各种工作的状态,刻画得比较自由,姿态随意,接近于生活中的形象。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是古埃及雕刻艺术的第三个重要特征。
保存下来的古埃及雕像作品中,人像的数量最多,而人像最重要的特色是绝少变化。之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第一,古埃及雕刻艺术的创作目的主要是宗教性的,宗教的本质就是墨守传统。由于受宗教思想意识支配,严格服从上层社会的审美观点和需要,雕刻家墨守成规,追求一种永恒的雕刻风格。第二,古埃及雕刻是为法老政权服务的,法老自始便是雕刻艺术的头号服务对象,也是艺术至高无上的赞颂目标。用雕像装点陵墓和庙宇都是按照法老的命令进行的。[19]法老时代的埃及是一个实行君主专制统治的国家,法老握有行政、司法、财政等一切大权,并以神自居,他的意志就是法律,所有的埃及臣民都被视为他的奴仆。雕刻家奉命为人神一体的法老雕刻石像,使法老的灵魂长存于世,力求表现的就是法老的精神。雕刻家以工匠的身份替法老工作,不得自由行事,只能按规格去办,不能创新。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造成了一种艺术观念,永远不求变化,永远不想背离传统。雕刻家所遵循的准则是从古王国时期发展出来的,雕刻的基本格调在那个时期已经确定下来了。结果,埃及雕刻艺术纵然在细节上有所改变,使它可划分成为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几个发展阶段,它表面上看起来仍是千篇一律的。
发端于史前的埃及雕刻艺术,自古王国时期确定其基本法则后,经过中王国时期的发展,到新王国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从新王国末期开始,逐渐趋于衰落。后期埃及艺术一度在仿古的基础上复兴(第26王朝时期,约公元前664—前525年),但这一时期的雕刻艺术作品,基本上都是对古王国作品的模仿,缺乏创新,已经没有什么成就可言了。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使地中海两岸不同的文明相互融合,出现了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前30年)的希腊化埃及艺术风格。罗马帝国统治埃及时代(公元前30—公元642年),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渗入,具有悠久传统的埃及艺术并未因此泯灭,古老的埃及艺术仍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影响着希腊、罗马艺术的发展。
⑵ 古埃及艺术特征及形成原因
风格非常稳定而且有明显的等级区分,以实风格为主理想化风格为辅,风格壮丽、宏伟、明 确。而且有十分严格的规范。古埃及绘画艺术具有功能性的特点.在长达近三千年的法老王朝统治下,其艺术形式突出地表现了服务于统治者需求的功能性.在这个世界上最早的等级制度森严的奴隶制集权统治的国家中,法老和王室贵族、官僚贵族、神庙奴隶主统治集团对艺术的控制和束缚非常严格.在古埃及,绘画艺术的最高标准不是追求艺术上的完美,而是完全服从并反映统治者思想和意志,追求美化陵墓环境,对法老形象进行理想化处理,为死者描绘出一幅胜似生前的豪华奢侈的地下宫殿为目的的完整性和功能性.“如同我国秦汉时期人们的丧葬观念一样,埃及人是一个轻生重死的民族”,注释①人们对自己的身后事看的很重,“埃及人相信‘灵魂永生’,认为在肉体死后,只要尸体保存完好,灵魂就可以得到永生”,注释②所以,法老和王公贵族们总花费大量精力修建陵墓,对尸体的保存和陵墓的装饰特别重视和关心.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才会有木乃伊这种埃及特有的产物,才会产生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宏伟的金字塔建筑,其规模和建筑工艺难度另令世人震惊.古埃及的各种艺术形式多是围绕陵墓建筑表现出来的.这些艺术形式的产生,显然不是为了生者的观看和欣赏,而是服务于死者的精神追求,为死者营造一个胜似生前的舒适奢华、富丽堂皇的地下宫殿.古埃及绘画艺术在墓室装饰方面,多以壁画形式出现,所以描绘的内容“多表现墓主人生前奢侈豪华的生活,仆从们从事耕牧劳动的场面,具有明显的世俗性.”注释③其内容反映了墓主人对来生的理想化追求和对其图腾信仰的描绘,以这种形式装饰墓室,可使内部显得华丽充实,在美化环境的同时,突出其服务于死者的功能作用.
在古埃及,绘画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形式上的宏伟和完整性.古埃及绘画艺术依附于巨大的金字塔、宏伟的神庙建筑,展现出王权统治者好大喜功,追求宏伟、华丽的形式以充分彰显王权的神圣无比和至高无上.规模巨大的金字塔陵墓和神庙建筑、形体巨大的法老雕像等,反映出法老神化和王权崇拜的主题思想.为了表现王国统治的永恒、稳固和法老如神般的威严与勇力,王权统治者往往借助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烘托其高大雄伟的气势和寄托永恒的追求.围绕金字塔陵墓建设和神庙建筑装饰的一系列艺术形式,多是反映了统治者对来生的安排和其实现永久统治的理想意愿.如金字塔的外形设计既表达了坚不可摧、永恒和不朽的思想,也体现出天地人合一的自然、壮阔的意境;而金字塔的内部则有装饰华贵、雕刻精美的棺椁,镶嵌宝石的黄金人体形内棺,酷似真人、惟妙惟肖的雕像,各种装饰华丽的浮雕、壁画和生活器物等,以及用黄金和玉石镶嵌的棺椁内安放着法老的木乃伊,集中表现出了追求外在宏伟高大的气势和内部华丽高贵的气质相统一的古埃及艺术风格.
古埃及绘画艺术最显着的特点是稳定和程式化.在世界艺术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能像古埃及绘画艺术那样,历经数千年的王朝统治,其艺术形式始终沿用同一条法则,保持长久的稳定不变和程式化.具体来讲,古埃及绘画艺术就起程式化而言,有以下6个方面的特点:
1、“正面律”:程式化和稳定不变的法则.古埃及的浮雕和壁画有着共同的程式——“正面律”的规律.所谓“正面律”,就是指表现人物时,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运用以上的表现手法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处理,是为了使人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和完整,这也是埃及绘画追求完整性的体现.
人头部的正侧面轮廓一般比较清晰明确,高高隆起的鼻子和凸凹的起伏的下巴、脖子、眉弓、额头,最能完整地体现人的面部轮廓;眼睛为正面,是因为正面的眼睛最形象、最典型,能更多的占取画面中面部的空间,也更加醒目和完美;而人的肩膀则是正面最为典型,古埃及绘画用正面的肩膀表现人物,使人物形成身体轻转的动态效果,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富于变化,同时也能使双臂的动作更清晰和完整;腰部以下转为侧面,使形象再次产生优美的体态转动;脚为侧面可以表现完整而典型的脚部特征.以上固定的表现手法,是古埃及绘画正面律的总体特征.这种特征在历时几千年的古埃及绘画中代代相传,没有大的变化.
2、构图平面化、横带状排列的特点.古埃及绘画在构图上有平面排列的特点,画面没有透视现象,这一点跟中国画早期的散点透视很相象.他们把画面用横带状排列构图,用水平线来划分画面,形成平面的配列效果,使画面内容清晰明确,一目了然,便于更好的发挥其功能性作用.
⑶ 古代埃及设计的总体特点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古埃及设计艺术的总体特点 1.古代埃及艺术设计虽然历史悠久,但许多作品在造型设计、装饰技艺及材料应用和整体表现手法,蕴涵着某些现代审美意识和现代工艺的要素。譬如几何形体与几何纹样的应用、形态的变形处理和刻意的装饰性表现等。
2.古代埃及工艺美术涉及非常广泛的材质,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玻璃的发明对人类工艺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3.古代埃及工艺美术注重装饰性的表现,强调精神上的作用,其作品常常不是为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而是为死者能够在来世继续“享用”而制作的。因此它始终充满着静穆、庄重、浑厚和道劲的风韵,同时伴随着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和宗教气息。
4.埃及人“永恒”和“不变”的信念直接影响了工艺美术的创作观念和作品风格。贯穿于古代埃及工艺美术中的“常存的秩序”和“恒定的伦理”使其形成独特的“埃及风格”。
古埃及壁画在现代人看来,无论是构图、设色,还是造型、手法都带有明显的程式化因素,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形式法则。 正身侧面律,古代埃及艺术品中人物形象的造型法则,多见于壁画、浮雕和器物的装饰中。它通常表现为:人物的身体呈正面,头部呈侧面。根据人物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 这一法则不仅盛行于埃及,其影响还波及至西亚的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等地区的艺术。 古埃及壁画在线条的勾勒和包彩的敷设等表现手法上也是很有特色的,总的倾向是显示了装饰性的效果。
⑷ 简述古埃及工艺美术的总体特征
分层式(floors)构图、特有的重叠(overlap)形象的方式和适合(decorum)式构图。赭红(redocher)、埃及蓝色(blue
frit)、绿色(green
bice)、黄色(yellow
bole)、白(white
earth)、
黑色(charcoal
black)和金色(gold)的程式化使用,形成了埃及色彩风格。正面律的严格遵守导致了埃及风格的形象的产生。另外,象征手法(symbolic
means)也是埃及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埃及人非常频繁而广泛地在艺术中运用象征手法,以至黑格尔(G.W.F.Hegel,1770-1831)在他的《美学》(ASTHETIK)一书中将埃及艺术划入典型的象征艺术领域。埃及风格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变化,因为他们在造型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套完善的法则(rules)。例如,古埃及人借助方格、长方格和直线来把握人体比例关系。在动工前,匠人们先在被装饰物上等距离地定好若干点,然后以淡色直线将这些点纵横连接起来,构成均匀方格或长方格组成的网面,勾草图时按规定的格数界定人体外轮廓线,草图勾出后再将格子抹去,至今在一些墙面、岩石上,尚未抹去的线痕仍清晰可见。人体自脚心至前额刘海占18格,面部自鼻尖至额发占1格,手臂自肘至指端为5格,拳头占1格空间,脚底踏在地上3格……这个比例不仅在平面艺术中使用,在三维造型艺术中也被认真遵循
⑸ 哪位大虾能告诉我关于埃及美术绘画的知识
当我们观赏和研究古埃及的壁画时,似乎可以看到几千年前古埃及奇妙的、充满生气的生活情景。在我们初次见到这些壁画时,常常会深感迷惑:他们既不像欧洲人那样根据物象去画,也不像我们中国画家依照想象去画。原来他们是根据实际的目的和用途去创作,因此他们的画不是精致、漂亮,而是完整、圆满。画家尽可能地把一切东西都制作得明确而又耐久。因此,他们不是按照任何偶然表现出来的样子去描绘自然,而是根据自己的记忆去描画,并且遵循着严密的法则,因为这种法则可以保证所有必须入画的东西都被完全明确、突出地显示出来。他们的这种作画方法,类似于画地图标记。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埃及画家画人物的方法很像我们的儿童画法,所有的东西都必须从它的最有特色的角度表现出来。比如画人的头部,面孔画成侧面像,眼睛却画成完全正面形,人体的上半身画成正面的,而从腹部向下的两腿却画成侧面,直到双脚都是侧面形。生活中的人不可能是这个样子,那为什么要画成这种样子呢?这可能是处于人类幼年时代的古埃及人还无法正确地理解和表现复杂的人体吧。比如侧面的面孔,鼻子突出易画得像,正面的眼睛要比侧面的眼睛好画得多,双肩正面既完整又容易画,而侧面就有透视变化且不完整,不完整就不符合他们所知道的人体知识。
由此可见,古埃及绘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们是用线条造型,填色,在这方面有点像中国画;构图有的是平面展开,有的是在一条横线上安排人物、景物,不受透视局限,可能这样处理能全面、明白地描绘各种对象。在一条横线上构图,人物近者、地位高者画得大,远者、没有地位的人画得小;画面饱满,疏密均匀,空白处配以象形文字,具有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所以说,古埃及的绘画是远古文明的一颗明珠。
埃及美术
一般指公元前 332年以前的埃及美术。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经过了史前期、 早期王朝、 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期王朝时期。埃及美术是人类最早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由于地理原因,古代埃及除与西亚和非洲的异族文化有一定接触外,基本上是一个封闭式的国家,文化艺术也因此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
埃及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与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墓葬习惯和王权思想有很大关系。埃及人崇拜太阳神、水神和其他诸神,相信法老是神的化身,生前死后都享有神的特权。他们认为,人的生命和宇宙万物是永恒的,人死之后,只要尸体完好无损,若干年后当灵魂回归时,死者便可复活。因此,尸体的保存得到特别的重视。另外还备有很多死者的雕像,以保证万一尸体腐烂以后能代替死者复活。相应地,陵墓作为人的永久住宅,它的修建和装饰,也受到重视。这些原因导致了金字塔、雕刻、墓室壁画等一系列艺术品的产生。
埃及美术的一般特点是:建筑体量巨大,宏伟壮观,具有强烈的崇高感;雕刻朴素写实,整体性强,有观念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倾向,表现方法遵守正面律;绘画线条流畅优美,色彩丰富,人物表现采用正、侧面混合法,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独特的感染力。
史前期美术 最早的埃及美术是刻画在岩壁上的动物画,如大象、长颈鹿、河马等,属于游牧民族岩石艺术,主要分布在上埃及一带。随后的美术分别在上埃及和下埃及两地各自发展。
上埃及在岩画基础上注意描绘周围环境;下埃及则发展缓慢,在技术上和丰富性方面都不能与上埃及相比。上、下埃及两地不同的墓葬习惯,形成了以后各自不同的陵墓建筑形式。在下埃及,死者一般被葬在生前住过的屋子或村子里,表示仍然是家庭成员之一,很少有随葬品;在上埃及,死者则被葬在居住区以外的沙漠边缘地带,常供以食物、武器装备和日用装饰品,因此,坟墓有房屋式和坟冢式两种形式。在陶器烧制技术方面,上埃及也要比下埃及进步。上埃及陶器表面光滑、精致,黑红色底子上用白色描绘着各种装饰图画,间或有动物或人物形象出现在一些几何形状及植物形状的空隙中。这些绘画形象大都带有尼罗河流域的特征,如河马、鳄鱼或原始船只,手法较为抽象。大约公元前4000年中期,上埃及墓葬陶器出现了带有完整甲板、桨、船舱和标旗的船只,以及跳舞的妇女形象,构图也变得较为完整、统一。底色不再是黑红色,而是粉红色,上面用黑红色线条描画。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墓室壁画,绘画技巧也比以前的陶器画大大前进了一步。在耶拉孔波利斯的一座墓室中发现的一幅壁画,是目前已知发现的最早的壁画。画面中心是6只大船,船周围和其他空白处有很多人和动物。人物的姿势、动作各有不同。图的右下方,是两个搏斗着的武士,其中一人头朝下,说明被打败;左下方是一名战胜者,他手举棍棒,押着3名俘虏。这一表现战争胜利的主题及表现方法,在埃及美术的历史上一直沿用不衰。
当上、下埃及经过不断战争、逐渐趋于统一的时候,由于战胜者和统治者的需要,埃及美术开始了它决定性的发展,这一发展反映在调色石板的雕刻演变过程中。调色石板原是碾磨化妆颜料的工具,时常刻有动物装饰图案。由于它的普遍使用,后来被作为宗教信仰的奉献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碑而被赋予新的内容。现有的作品有《动物石板》、《战争石板》、 《蛇王碑》等。在《蛇王碑》中,国王第一次以人的形象出现。在此之前,除了敌人或外国人,国王总是以动物的形象出现的,如雄狮、公牛或鹰鹫等。由于动物的形象特征适于从侧面表现,所以浮雕和绘画中动物几乎都是侧面。当国王以人的面貌出现时,仍保留了很多动物形态,如除上半身外,身体的其他部分都是侧面表现,甚至留有动物的尾巴。
调色石板的集大成者是《那尔迈王石板》。它从内容到形式都为以后的美术发展确定了基本原则。画面中,国王那尔迈作为上、下埃及的唯一统治者被突出出来:一面是他头戴上埃及王冠,右手高举权杖,左手揪着敌人的头发,右上角有一只代表国王的神鹰,脚踏代表下埃及的人头和纸草花,表示对下埃及的征服;另一面他又头戴下埃及王冠在举行庆祝典礼,有仪仗队和众多敌
人尸首为陪衬,另有两个长颈交合的怪兽表示上、下埃及的和解和统一。构图层次清楚,反映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世界秩序。这一新秩序即是埃及全国得到初步统一,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早期王朝美术 早期王朝包括第一、二王朝,约从公元前3100年至前2686年。
建筑 早期的埃及没有大型建筑,只有一些简陋的住房和坟墓。主要建筑材料是芦苇、纸草杆、泥土和少量从叙利亚运来的木料,后来发明了土砖。据传第一任埃及国王在孟菲斯建都,建造的白城,就是用土砖垒起来的,其规模已经相当宏大。国家统一后,法老们的陵墓综合了上、下埃及两地不同的建筑形式,把坟冢与房屋结合了起来。上埃及的坟墓,地下部分为房屋式墓室,用土砖垒砌,木料支撑,地面堆起坟冢,四周再围以土砖墙。下埃及的坟墓不再建在村子里,而迁至附近的沙漠高原上,但坟堆仍是四方的房屋样式,外部也围有上埃及式的围墙,形式较为复杂,为凹凸形墙壁。
雕塑和绘画 早期圆雕多是些小型泥塑、牙雕、釉陶俑和石雕,以动物和人物形象为主,形态比较写实、具体,使用范围较为普遍,多用于庆祝胜利和节日,或供奉神祗和死者。最早的纪念性石雕是一座高 3米的石灰岩神像,现已不完整。与它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小石雕,比起史前雕刻已较为成熟。雕像表面光滑,眉眼的轮廓线凸出于表面,四肢与身体紧贴在一起,头与肩膀之间没有脖颈作中间环节。同时期的木雕人像已具有较合理的比例。另有一种石雕,人体被衣袍紧裹着,四肢与身体连成一体。与人物雕刻相比,动物雕像较为成熟,如狮子、河马、狒狒等雕像,从比例到写实技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第一王朝的一幅岩壁浮雕刻画了杰特王征服努比亚的胜利,画面非常粗糙,但却第一次作为纪念物记载了历史事件。墓碑雕刻在调色板雕刻的基础上发展,构图及技巧都达到了清晰、平衡、流畅的程度。第二王朝期间,祭坛浮雕的内容也有所增加,壁画占据了较重要的位置,内容大都是墓主未来生活的情景。
工艺美术 早期工艺品范围较广,从简单的功利用品到精致的抽象象征物,还有大量小装饰品。在这些物品中,木质器具多雕刻有几何图案或镶嵌有彩色釉陶片,首饰则常常用各种宝石,如紫晶石、天青石、绿松石等和金丝、金箔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有时还编出神或法老的姓名。护身符上也常用金丝、金箔饰以牛、羚羊、甲虫等各种巫术崇拜图案。总之,工艺品也反映了浮雕和绘画的水平。如一个冻石小圆盘,上面用浅色的雪花石膏镶嵌着两只狗和两只瞪羚,它们互相追逐嘶咬,形成循环形构图。整个结构严谨合理,动物形态生动、逼真,反映了古埃及人很高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古王国美术 古王国包括第三、四、五、六王朝,约从公元前2686年至前2181年。
建筑 古王国,也称金字塔时期,主要建筑是金字塔,其次是神庙和一些中等阶级人物的陵墓建筑。最早的金字塔为阶梯形,其后有弯曲形。典型金字塔出现于第四、第五王朝,3座大型金字塔相继而出,它们体量巨大、巍峨壮观,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早期的神庙建筑材料是太阳晒制的土砖和木料,现已没有遗迹。石结构的神庙有一些残迹,如第三王朝法老切夫伦陵墓周围的神庙建筑。这是一个平面图为长方形的建筑群,由柱厅、柱廊、内室、外室等部分组成,墙壁为花岗岩板,地面铺以雪花石膏。这座建筑的柱式比较多样化,有简单朴素的方形柱,有粗壮的圆形柱,还有一种类似捆扎在一起的芦苇杆的外凸式沟槽柱。柱子的发明使用是古王国的伟大功绩之一, 它直接影响了希腊的建筑形式及以后的西方建筑。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两种半壁柱:一种是纸草花柱形,简洁大方,柱头为莲蓬式;另一种是内凹半圆形沟槽柱,典雅优美,可以看出是希腊柱式的前身。
宫廷官员们的坟墓多建在法老陵墓金字塔的周围,以马斯塔巴式为主要形式。这是一种平台式长方形坟墓,上面小,下面大。向着东方的一面一般建有壁龛和假门,既有装饰作用,又是举行礼拜仪式的地方。马斯塔巴最初为土砖结构,后发展为巨大的细方石结构,壁龛也逐渐发展为单独的祭坛和礼拜堂。
雕塑和绘画 陵墓建筑的发展促进了雕塑的发展。作为主要随葬品之一——死者的替身,各种形式的雕像被制作出来,放置于陵墓不同的墓室中。墓室中不仅有墓主本人的雕像,还有大量仆人、奴隶的小雕像,其内容丰富多样,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地下现实世界。人物雕像的主要特点是:严格遵循正面律的表现方法,人物不论处于何种状态,做何种动作,其双耳、双肩、臀部及两膝构成的水平线绐终互相平行,且垂直于人体的纵轴线。动作多为静态表现,或端坐,或直立。男像一般半裸上身,只在腰间围一短裙,一手紧握权杖,一手置于胸前,左脚迈向前方,重心平均落在双脚上;女像则身着紧身衣袍,双脚并拢,两臂紧贴身体或平放膝上;法老另戴有象征性头巾和假须或戴上、下埃及王冠。人物五官各部位由固定的比例数字确定,眼睛的刻画多有眼珠而无瞳仁,目光茫然,无所定视。相貌与真人相像,但不突出个性特征,而以各等级的一般特性为标准,如法老要威严、神圣,不能带有世俗情感;皇亲贵族要富裕、满足;官职人员要认真负责、驯服听话等等。人体比例短而粗壮,较为准确,骨骼结构和肌肉表现非常写实。大部分雕像原来都涂有颜色,头发、胡须为黑色,衣裙为白色,肤色则男像为棕色,女像为肉色或浅黄色。雕像基本都附有靠背和底座,人物正面雕刻精细,背面比较粗糙,基本按浮雕的空间概念和雕刻程序进行雕刻。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哈夫拉法老像》用闪长岩雕刻而成,他端坐王座,头部后面有一只神鹰伸开双翼包着他的头,象征神的保护。《拉胡泰普王子及妻子奈费尔特坐像》为分开的两座着色石灰岩雕像,颜色的使用较为典型。眼珠为镶嵌的透明石英石。女像衣袍开领很低,露出丰满的胸部和双肩,紧裹在衣内的乳房线条柔软优美,富有弹性。《书记像》表现了一个忠心耿耿、一丝不苟的文职人员形象。这类雕像较多,书记们多是盘腿而坐,左手拿着纸草卷,右手似拿着笔在书写。木雕《村长像》是一个现实主义杰作,再现了一个粗壮结实、矮胖敦厚的中等阶级的监工,他肥胖的身体、骄傲的神情,反映了这一等级生活的富裕和满足。
古王国陵墓中还有一种石刻头像,手法简练、概括,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但小雕像比较粗糙,形态自由,不受严格的限制,也显得生动、有趣。
埃及浮雕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浮雕大部分是线刻,并涂以色彩,而绘画也常常刻画轮廓线。古王国时期的浮雕绘画中一些基本法则早在《那尔迈王石板》时期就已确立,现在则更加完善和巩固。人物上身为正面、头部与下肢为侧面的“正、侧面混合”。这种表现方法与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埃及人对空间的理解以及传统习惯有直接关系。它的形成有几种原因:①为了某种观念而必须突出人物的正面形象;②为了在平面中较完整地表现人体、突出人体各方面的特征;③使人物的活动具有方向性;④保留了动物的表现方法。人体比例也有严格的规定。埃及人惯用数学、几何学的知识进行艺术创作,绘画前先在墙壁上画出准确的方格线,然后根据一定的数值确定各部位之间的关系。由于数的精确性和确定性,众多作品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对后人的模仿、继承确立了标准规范,也使这一表现形式延续了3000年之久。比例在一定时期被规定为相对稳定的法则,不得随意改变。如古王国的人体比例为2∶10∶6(发际至肩、肩至膝、膝至脚),人体粗壮有力、庄重朴实;而新王国时的比例为3∶13∶6,人体纤细苗条。
浮雕绘画的内容极为广泛,有庆功典礼、宗教仪式、葬礼、宴会、建造陵墓、炮制木乃伊、雕琢石像、屠宰牲畜,还有驾舟、捕鹅、牧羊、播种、收割、造船、制陶、纺织、酿酒、杂耍、舞蹈等。构图安排是用几条长线把墙壁分成几个层次,人物被排列在每一层的直线上。有些地方是让主要人物占据整个墙面,空白处填补一些情节或象形文字。色彩主要有黑、白、灰、红、粉、棕、黄、蓝、绿等。第四王朝有一幅《鸭群图》是古王国的杰作之一,从鸭子的形态到用笔着色都可见作者的高度写实的能力。
⑹ 古代埃及的手工艺设计有何主要特点与成就
古埃及 最初的文明(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至2000年代前期)
从古代埃及留下来的大量雕刻和绘画可以看出,古代埃及人的特征是:高身材,黑头发,低额头,密睫毛,黑眼珠,直鼻子,宽脸型,阔肩膀,黑皮肤,体魄健壮。他们的体形、外貌与古代的利比亚人和努比亚人不同,也与古代的亚细亚人不同,而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文明的发生 --埃及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它经历了自己的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埃及的新石器文化(三角洲西部边缘的梅里姆达文化、中部埃及的法雍文化、塔萨-巴达里文化等)都是农牧业混合型的文化。虽然埃及的农业起源于何时何地尚有争论,但公元前6000—5000年代,其农业文化已相当发达,并已使用铜器,这为其文明的较早出现奠定了基础。
在其后的埃及前王朝Ⅰ时期,即涅伽达文化Ⅰ时期(又称阿姆拉特时期,约公元前4000—3500年),埃及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关系的萌芽。在属于这个时期的一些墓穴里发现的陶器上,刻有一些符号;各个墓中都有其自己的统一符号,这大概是其私有权的记号。在这个时期之末,涅伽达地方1610号墓中的一个黑顶陶罐上,发现了作为王权标志之一的红冠形象(以眼镜蛇作为其标志)。在属于涅伽达文化I时期与涅伽达文化Ⅱ时期之交的一个墓中(涅伽达1540号墓)发现的一块陶片上,画着一个象征王衔符号的荷鲁斯鹰神的形象(这也是王权的标志之一)。这说明王权也已萌芽。在狄奥斯波里•帕尔弗,还发现一段城墙的模型,这表明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长,甚至战争的存在。
到前王朝Ⅱ时期,即涅伽达文化Ⅱ时期(又称格尔塞时期,约公元前3500—3100年),在埃及,私有制逐步确立,阶级逐渐形成。从这时的墓葬情况可以看出,在一些地方,阶级分化十分激烈。在涅伽达和希拉康波里两地,发现了与普通人的十分简陋的墓极不相同的画墓。如希拉康波里的画墓,用砖坯砌成,在墓墙上有绘画,其内容是有关战争(水陆战)的场面,可能反映了墓主人(学者们认为可能是国王)生前的某些活动。从格伯林发现的一块纺织品残片上的绘画,也反映了阶级分化的情况。这块纺织品上画了一些船,一些人在划桨,还有一人端坐于其上,此人显系贵族。在蝎王权标头上,国王头戴象征王权的白冠(以鹰为其标志)、腰系牛尾,其形象比普通人高大得多。这时留下来的象牙板上有被捆着双手的战俘的形象,这些战俘将沦为奴隶。在蝎王权标头上,还有奴隶劳动的情景。此权标头上的旗帜上吊着的田凫,学者们认为是表示平民的表意符号。在涅伽达文化Ⅱ时期出现了文字,不过还很原始。
在涅伽达文化Ⅱ后期,随着私有制的确立和阶级的形成,在埃及出现了国家。这时的国家很小,人口也不多,埃及人称这种小国家为斯帕特,其象形文字符号为 ,表示一块灌溉渠道交织的土地。在当时的埃及,这样的小国家有若干个。在这些小国家里,有一个以政府机关、王宫、神庙为中心的城市,其象形文字符号为 。它表示城市建在交通要道上,由城墙围护起来,成为一个要塞。反映这个时期存在战争的雕刻和绘画不少,除了上面提到的画墓中的水陆战图外,还有阿拉克出土的象牙刀柄上的水陆战图、战场调色板等。这时,王权已经形成,象蝎王权标头上的蝎王,可能既是行政首脑,又是军事首领,并兼任祭司长,主持祭祀,领导农业,兴修水利。不过,这时埃及国家刚刚形成,贵族的势力必定还很强大,国王的权力大概还要受到贵族的约束,国王还不是专制君主。
在希拉康波里,发现了前王朝末期两个国王蝎王和卡王的文物。关于蝎王,在北方今开罗附近的图拉也发现了有他名字的文物。结合蝎王权标头上的图刻内容,学者们推测,他可能对北方进行过征伐,甚至可能控制了这个地区,这是最早的有关埃及统一的证据。
附:前王朝埃及考古文化表
按:学者们对前王朝时期埃及各文化的年代有不同看法,此表根据霍夫曼《法老前的埃及》一书绘制。见该书第16页。
早王朝时期 据曼涅托(生活于公元前4—3世纪之交的一个埃及祭司)记载,古代埃及国王美尼斯创建了第一王朝,此后,埃及经历了31个王朝(到希腊人征服以前)。近代的埃及学家又将古代埃及历史划分为若干时期,每个时期又包括了曼涅托的若干王朝。其中早王朝时期包括第1—2王朝,时间约为公元前3100—2686年。
据曼涅托记载,美尼斯不仅是第一王朝的建立者,而且是埃及国家的建立者和统一者。他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征服了北方的三角洲地区。为了巩固对北方的统治,他在河谷和三角洲交界的地方建立了一个要塞城市——孟斐斯(原名白城,孟斐斯是希腊人对该城的称呼),其守护神是普塔赫神(世界创造者、艺术和手工业的保护神)。现代考古学未发现有关美尼斯存在的任何物证。因此,现代埃及学家常把有文物证据的纳尔迈或阿哈与美尼斯视为一人,也有的学者怀疑美尼斯存在的真实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希拉康波里、阿卑多斯等地进行的发掘,本世纪30—50年代初在开罗附近尼罗河西岸的萨卡拉进行的发掘,为研究早王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物资料。这些资料反映了埃及的统一和君主专制的建立是逐步完成的。在希拉康波里发现的纳尔迈调色板和纳尔迈权标头,反映了纳尔迈国王对北方三角洲进行过胜利的战争,带回了大批战俘和其他虏获物(包括牛、羊等)。如在纳尔迈权标头上刻着他从北方俘获了12万人、40万头大牲畜和142万头小牲畜。还有一个利比亚贡赋调色板,反映了纳尔迈对利比亚进行过胜利的战争。在纳尔迈调色板的正面,这位国王头戴象征上埃及王权的白冠,在调色板背面,他又戴着象征下埃及王权的红冠,也表示了他对南部和北部的统治权力。但是,纳尔迈实际上并未完成对北方的征服而完全统一整个国家。
在纳尔迈以后的第一王朝其余诸王留下的文物中,有一些是与他们进行过统一战争有关的。例如,阿哈国王的一件文物上刻着俘虏的场面,并有“得到上下埃及”的铭文;阿哈还在三角洲地方建立了一个为舍易斯诺姆所崇拜的涅特女神的神庙。又如,第一王朝第五个国王登统治时期的雕刻中,国王登的头上同时戴着象征上下埃及王权的白冠和红冠,还第一次采用了象征上下埃及王权的双重王衔,他大概是想以此表明他已是上下埃及之王。但是,直到第二王朝末期,一位名叫哈谢海姆的国王雕像的基座上,还刻着他杀死“北方的敌人47209人”和“48205人”的字样,表明了对北方战争的巨大规模和残酷性。大概他通过这些战争,才最后征服了北方,统一了全国。因此,他的继承者哈谢海姆威(有学者认为这两个国王是一个人)才采用了“荷鲁斯和塞特”双重王衔,他的较完整的名字后都附加有“在其中的两个神和睦相处”,这显然意味着埃及传说中的两个部分(以塞特为代表的上埃及和以荷鲁斯为代表的下埃及)的统一。 统一是当时埃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统一使尼罗河成为加强埃及南北交流的纽带,也有利于在更大的规模上利用尼罗河、发展灌溉农业,从而大大促进埃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帕勒摩石碑》中对尼罗河水每年涨水情况的记载就是一个证据。
随着国家的统一和阶级矛盾的加剧,原来小国寡民的国家机器过于薄弱,已远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因此,在早王朝时期,埃及新设置了许多国家机关。这些新设立的国家机关明显地是以国王为中心的,这表明了王权的逐步加强。君主专制在逐渐形成:王位世袭制出现了,王权神化明显加强了,国王聚敛了大量土地和财富(在国王阿哈的墓中,发现有一个王室地产模型可以为证),组成了王室经济。现代学者一般把第一王朝及其以后的埃及国王称为法老(不过,有的学者认为,严格地说,可能要到新王国时期埃及的国王才称为法老),即把他们视为专制君主。
二、古王国时期和第一中间期
古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古王国时期包括第3—6王朝,时间约为公元前2686—2181年,建都于孟斐斯。金字塔的修建开始于此时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修建于此时期,所以,古王国时期又被称为金字塔时期。
古王国时期是古代埃及的奴隶制经济得到重大发展的时期。国家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环境;水利灌溉系统在更大范围内的修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后代在埃及种植的所有主要作物(如大麦、小麦、亚麻、葡萄、无花果等),在古王国时期都已种植。在农具方面,奴隶主的经济中使用了由两头牛牵引的重犁,这比用简单的木犁耕地要先进得多。从贵族墓中的画里可以看出,农业技术总的来说还很原始,但因尼罗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淤泥十分肥沃,粮食产量仍可供养古王国时期庞大的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和广大的手工业者。
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建筑、采矿、冶金和金属加工、造 等等都很发达。近年来在第五王朝国王乌舍尔卡弗的金字塔入口处发掘出的数百尊青铜雕像表明,古王国时期的手工业水平很高,可能这时埃及已进入青铜时代。金字塔及其附属建筑物(神庙)不仅说明了这时建筑业的高超水平,而且说明了采矿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从西奈地方留下的古王国时期一些国王的名字可以看出,至少在这时,埃及人已到西奈开采铜矿。以饲养猪、羊、牛、驴为主的畜牧业,在古王国时期的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特别是在水草丰美的三角洲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
⑺ 古埃及的手工艺设计有哪些特点
总的看来,古埃及的手工艺设计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首先,虽然古埃及尚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童年时代,但与当时尚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尚不完善、成熟的科学技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埃及的艺术设计涉及相当广泛的工艺门类与生活领域。在绝大多数民族尚处在蒙昧中之时,古埃及人便在家具设计、金属工艺与首饰设计、玻璃与陶器设计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家具设计中的丰富类型与成熟型制、金属设计、制作的精湛工艺与复杂装饰以及玻璃器皿设计所采用的独创工艺与优美形式,在整个人类艺术设计史上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这一方面是古埃及工匠们聪明才智的展现与孜孜以求的敬业、钻研精神的结晶,充分显示了埃及人民的创造天才与艺术气质;另一方面,埃及恰好处在欧、亚、非三洲接壤的要冲,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吸纳东、西方各种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次,古埃及的艺术设计体现了奴隶主专制统治下手工艺发展的典型特色。奴隶制的建立,使得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有所区分,同时,行业分工也日趋细化,出现了许多专事某种手工艺劳动的工匠,锻冶、木作、石雕、制陶、皮革、纺织等均已成为独立的职业。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地位低下的工匠们被集中于奴隶主的作坊中不计工本、夜以继日地从事着手工劳作。此类情景,我们可以从古埃及存世的众多壁画中看到。为了满足奴隶主阶层享乐生活的需要和好大喜功的审美偏好,埃及的工匠们在加工技艺的精湛卓绝以及装饰手法的富丽堂皇方面大显身手,材美工巧是古埃及手工艺设计追求的重要目标。
第三,处于一个宗教在政治活动、社会生活以及观念风俗领域居于绝对统率地位的国度,古埃及的手工艺设计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鲜明的宗教印迹。工匠们的创造活动深受神道与王权的支配与束缚。从设计的重点看,对具有强烈精神性、象征性的装饰因素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实用功能的重视。大量的设计作品不是为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而制作的,而是为了达官贵人能够在冥间、在来世尽情享用而存在的。从艺术风格看,不同类型的设计作品都被笼罩在宗教神秘主义及庄重、肃穆、壮丽、凝重的氛围之中。同时,宗教观念所引发的对永恒的向往、对传统的尊崇以及对陈规与程式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古埃及艺术设计在技艺上、风格上、观念上的正常发展与进步,甚至使人觉得古埃及手工艺设计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仿佛是一成不变的。
⑻ 古代埃及在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方面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古埃及即美术的特点是
古埃及美术的特点是
A. 强化皇权的等级观念与服务与灵魂的宗教精神互相渗透,构成古埃及美术创造的动因
B. 理智因素与固定程式结合的造型法则
C. 强调几何形式规整,追求装饰风味的表现手法
D. 刚劲、宏伟、庄严、明晰而简练的艺术风格
主要成就:
建筑:金字塔——法老的陵墓,方尖碑
雕塑::《狮身人面像》(哈夫拉金字塔),《门考拉及其妻》、《书吏凯伊》、《村长像》(实际上是王子卡帕尔雕像)等等。
浮雕、绘画:
古王国时期的浮雕代表作是:《纳米尔石板》、《猎河马》。
古王国起的墓室壁画:遗存数量不多,代表作是《群雁图》,以写实手法绘制,形象生动,色彩和谐动人。
⑼ 古代埃及工艺美术的特征 (举例)
古代埃及美术
古埃及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到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国王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建立了统一专制的王朝。国王被尊为法老,既是人间的君主,又是太阳神的儿子,统治者们利用宗教神秘的力量来统治国家。此后,埃及经历了古王国(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300年)、中王国(公元前2150年——公元前1200年)、新王国(公元前1071年——公元前332年)三个统治时期。
前王朝时期埃及犹处于铜石并用时代,已有城市和最早文字,各小国兼并走向统一大国。早期王朝的第1王朝首次完成全国统一,宣告了古埃及文明的成熟。古王国时期是古埃及文明的第一个发展高峰,铜石并用文化达于繁盛,金字塔的建造、文字的完善、生产技术的提高与艺术的精美,使埃及文明进入世界古代文明的前列。经第一中间期而到中王国时期,埃及进入青铜时代,这时不再建造金字塔,神庙建筑和岩窟墓流行,文字也由圣书体向僧侣体演变。到新王国时期,埃及成为东方帝国,青铜文明达于全盛,首都底比斯的阿蒙神庙、王陵之谷及尼罗河西岸墓地的数以千计的墓葬,构成古埃及文物的大宗。这时雕像、壁画遗存丰富,技艺完美,建筑工程和各类工艺品反映了古埃及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新王国时期留下的众多铭文、纸草文献和丰富文物构成埃及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后王朝阶段埃及与欧洲接触渐多,古希腊文献反映的材料丰富了埃及学的内容。希腊人统治埃及时期,埃及文化和希腊文化进一步融合,此时留下的罗塞塔石碑因有古埃及文与希腊文对照,成为法国学者商博良释读埃及古文字的钥匙。
由于国家的出现,国家权力决定艺术的发展,艺术为国家政权服务,另外,就是为满足统治阶级的精神需求。这是艺术在当时的两个作用,为了神化法老和贵族,在题材和表现方法上必须严格服从统治者的要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艺术的基本法则和程式,并且迫使艺术家用梅花的方法来表现对象。
因为宗教对埃及的影响很大,埃及人是虔诚的宗教信徒,甚至法老也必须借助宗教的力量来统治国家。埃及人相信“灵魂永生”,认为人在肉体死后,灵魂不灭,只要尸体保存完好,灵魂可以得到永生。因此,当时的雕塑家被认为是能让人永生的人,艺术受宗教的影响很大。
埃及着名的建筑金字塔,就是专门为保护法老的遗体而修建的,金字塔在当时那些国王及其臣民眼里只有其实际的意义。国王被认为是掌握权力统治臣民的神人,在他们离开人世以后,就有升天归位,金字塔高耸入云大概会帮助他们飞升,他们还在墓室里写满符咒,帮助他们到另外一个世界里去。
封闭的地域,封闭的民族,其艺术形式单一,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里,埃及艺术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无论是绘画还是浮雕,也无论哪一种事物,他们都从它最具有特的角度去表现。只有一个人曾经动摇过古埃及风格的铁门槛,他是第十八王朝的一个国王,第十八王朝在所谓的“新王国”时期,那是古埃及遭到严重入侵之后建立的,这个国王叫埃赫拉顿,是个异端派,他的艺术打破以往的庄严、肃穆,更多生活气息性,但这一行趋向没有持续多久,其代表作品有《涅菲尔蒂》。
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二者相结合,这是古埃及艺术的特点。
在古埃及的艺术里,“装饰”这个词可能很难使用,因为除了死者的灵魂以外,这种艺术无意给别人观看,事实上,那些作品也不想让人欣赏,他们只意在“使人生存”。在残忍的上古时期曾经有个惯例,有权势的人物死后,任他们的仆役和奴隶陪葬。牺牲他们为的是让死者带着一批合适的随从进入冥界。后来,这些恐怖行径不是被认为太残忍,就是被认为太奢侈,于是艺术就来帮忙,把图像献给人间的伟大人物,以此代替活生生的仆役。在古埃及的坟墓中发现的图画和模型就跟着种想法有关,为的是让灵魂在另一个世界有得力的伙伴。
英国艺术理论家赫伯特?理德说,“整个艺术史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关于人类观看世界所采用的各种不同方法的历史。”从埃及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埃及人同我们的今天的艺术家在观看世界的方式上确实有许多差异。埃及人遵循严格的法则,采用几乎千年固定不变的手法进行创作,他们不太讲究画面的美观,更看重的是画面的包罗无遗,把美术作为尽可能清晰地记录事件的手段。埃及艺术不以艺术家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所看到的对象为基础进行创作,而以艺术家所知道和固有的东西为基础.即是说不以观察为基础,而以头脑中的概念为基础进行创作,我们称之为概念写实性,这就是埃及艺术的第一个重要特点。
埃及艺术第二个特点是稳定性相纪念性。
在埃及社会中最令人惊异的是一切都近于一成不变,艺术风格也相当稳定。因为埃及法老拥有无上的权威,使古代埃及形成一个封闭的具有超稳定结构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艺术主要服务于统治者,艺术个性和创造精神被窒息了.另一方面,为显示法老的权威,同时让法老有永远享乐之地,埃及人修建了大量的金字塔、陵庙和神殿,雕刻了无数巨像。它们都显示出永恒纪念性,使我们今天一看到这些金字塔和石雕就联想到了埃及的古老历史。
在古埃及浮雕和壁画有着共同的程式:
正面律: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
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
根据人物的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
填塞法,画面充实,不留空白;
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肤为褐色,女子为浅褐或淡黄,头发为蓝黑,眼圈为黑色。
雕塑的程式在古王国就已形成,以后被当作典范沿袭下来:
姿势必须保持直立,双臂紧靠躯干,正面直对观众;
根据人物尊卑决定比例大小;
人物着重刻划头部,其他部位非常简略;
面部轮廓写实,有理想化修饰,表情庄严,几乎没有表情;
雕塑着色,眼圈描黑,有的眼球用水晶、石英材料镶嵌,以达到逼真的效果。
⑽ 说说古埃及绘画的艺术法则
古埃及美术的基本特征
古埃及美术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强化皇权的等级观念与服务与灵魂的宗教精神互相渗透,构成古埃及美术创造的动因
如果说在平等的原始社会,美术作为人类试图征服自然力的精神图图像,反映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那么,古埃
及美术则是为了极少数人服务的.古埃及是东方最典型的奴隶制国家,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独裁王国.哪里有十分森严的金字
塔式的社会结构.为了维护法老的绝对尊严,必须借助宗教势力来统治人的精神世界.这导致法老不惜数十万努力来为自己
建造陵墓、庙宇,雕凿巨像,以表现他至高无上的地位.
B. 理智因素与固定程式结合的造型法则
原始美术中的形象创造,全凭直觉感受的记忆.古埃及美术的创造则更多地运用理智因素.那些形象不是立足于艺术家
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所能看到的东西,而是立足于他所知道的一个人或一个场面所具有的东西.它们总是试图把自己认为重要
的东西都包括在一个人的形状之中,而且尽可能表现得清清楚楚.这种造型法则形成,便被认为是唯一的正确方法,以后的
艺术家必须严格效仿.于是,程式化的造型形成了古埃及美术的重要特点.这种重理智的描绘方法,虽然很少见作者的激情
流露,但作品却呈现出惊人的秩序感.
C. 强调几何形式规整,追求装饰风味的表现手法
古埃及美术的形式创造绝不是人以虚构的,而是对自然的犀利观察与几何形式的规整之间的密切结合.这使人感到古埃
及美术的表现手法总是十分概括简练,并具有装饰风味.
D. 刚劲、宏伟、庄严、明晰而简练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面貌的形成,正是以上特征的形象体现.它折射古埃及的时代精神,显示出人类理智发展的一个新的水平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