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科研思维具有哪些特点 客观性
科学思想重视逻辑和现实验证,简单一句就是:
不要特别倾向于自己愿意相信的,要在心底问下,它到底是怎么样的。
科研的思维多的去了,最基本的也有很多,善于跳出框框,按照实际情况去思考问题吧。
要发展科学研究的思想力,几种思维模式可能满足不了要求。所以需要不断地收集思想方法,并且去试验,得到可重现的结果,即:有猜想的时候可以去按照猜想做,去试验,去尝试,然后得到确定条件下的可重现规则或者现象,这样就可以得出科学的结论。科学者需要不断的学习,尤其强调各种信息、各种思想方法的收集和主动思考。学习他人所体现的探究模式和探究精神并且灵活运用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关键是自己总结,因为思想方法太多了。科学就是求是,求实,想象力去试验得到符合科学的可重现结果和规律以及确定该规律的发生条件、发生范围;通过想象和试验进行运用
Ⅱ 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哪些主要特性
(一)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二)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
(三)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四)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五)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六)对未来的预见性
Ⅲ 如何看待科学知识的客观性
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尊重科学知识是人的重要特征之一,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写道:“自然界的法则有很多是我们只有通过经验才能认识的;但是在现象(也就是一般自然界)的连结中的合乎法则性,却是我们从任何经验里都认识不到的,因为像这样的法则是经验本身用来作为它的可能性的先天根据的。因此,一般经验的可能性同时也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而经验的原则,也就是自然界的法则”。我们的日常经验如何上升为科学知识呢?对于这个问题,哲学史上有两种主要的解释路径:科学知识由经验事实推出,这一派由弗朗西斯·培根开创,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认为衡量知识的标准是实用性,后来发展为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科学知识可以从逻辑归纳得出,主要代表为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经验的可错性,注重逻辑归纳。 基本思路:从常识科学观入手,进而讨论归纳主义和证伪主义,发现它们的优点和不足(归纳难题→整体辩护的破产,概率问题→基本概率如何如确定),最后对实用概率主义(从科学研究的现实进路来确定事件的概率)进行考察。最后得出结论,对于科学的客观性问题的论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感觉经验、逻辑推理、客观社会环境、主体认知结构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但从其中任何一方面出发都无法获得对它的合理辩护。
Ⅳ 在研究社会科学分析方法客观性的问题上,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有何异同
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是人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哲学观点,主要常见于人文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解释主义的哲学根基来源于唯心论(Idealism)。它主张人类对世界的体验并非是对外界物质世界的被动感知与接受,而是主动的认识与解释。
解释主义的存在论(Ontology)基础是视现实世界为人类对于不同行为与状况的解释的产物,亦即现实世界的真相是由人的思想主观构建出来而不是客观且唯一的。比如:对生物物种的分类,对社会经济体系类型的划分等等。
解释主义的认识论(Epistemology)主张对于复杂世界的认知是通过研究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群的经验以及观点而实现的,研究者应该深入现实生活去领会并且通过科学化的手段及语言去解释并重建这些概念与含义。比如:交互式面谈,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手段。
解释主义中的不少观点起源于德国,前身为社会科学学术流派阐释学(Hermeneutics) 以及现象学(Phenomenology)。作为传统实证主义(Positivism)的批评者,解释主义反对将自然科学中的中立式观测(Neutral observations),通用法则(Universal laws)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同时解释主义的支持者,即解释主义者(Interpretivist)为现实世界中具体事物的含义是由社会人的思想构建形成的,因而允许多种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同时平等存在(Schwandt ,1994),这一观点在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的实证主义哲学观中是不可接受的。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它产生时间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等提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是实证主义形成的标志。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的影响: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思
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
狭义而言,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哲学。这条目内主要介绍狭义的实证主义。
孔德生长的时代,正是一个宣扬理性主义及科学思想发端的时代,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中心论点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实证主义反对神秘玄想,主张以科学方法建立经验性的知识。
Ⅳ 如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1、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是正确分析矛盾的前提。
2、要全面地、具体地、动态地分析矛盾。
(1)全面地分析矛盾,就是要在坚持两分法的基础上分析,防止片面性;
(2)具体地分析矛盾,就是按照矛盾特殊性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去区别、分析矛盾,特别要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根据具体的矛盾找到解决不同矛盾的不同方法;
(3)动态地分析矛盾,就是要随着客观实际和具体矛盾的变化发展去分析矛盾。
3、坚持矛盾分析法还要做到正确、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有机地统一起来。
Ⅵ 如何实现有效的科学观察客观性,全面性,典型性
科学观察不只是感性活动,而且是由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武装起来的认识活动,理性思维渗透于观察过程的始终。正因为如此,科学观察才能达到客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才可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在科学观察中既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同时又要注意捕捉那些意外的偶然现象,跟踪追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东西。因为观察中的机遇常常是重大科学发现的契机。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许多科学知识需要经过仔细、准确的观察和实验,并通过认真、严密的论证后,才能总结出来。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此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科学发现往往源于用心的观察与研究。只有具备了准确的头脑,科学发现才有可能降临。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偶尔发现放在阴极射线管附近用黑纸包裹得很严实的照相底片发生了严重的感光现象,于是想到可能有种神秘的光穿过了黑纸。通过经一步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了伦琴射线(X射线)
Ⅶ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哪些特征 答案 客观性 价值中立 系统科学性 直觉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分为定量和定性的两大类。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是内容分析、控制实验、问卷调查等等,定性的研究方法也叫做质化的研究方法,常用的就是深度访谈、焦点小组、民族志/田野调查之类的。
Ⅷ 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
要遵循以下四点原则:
1、应在研究计划、研究报告、学位论文中明确提及使用何种研究方法。
在研究计划、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等研究成果中,明确把自己的研究方法提出来,这样做至少有两个作用。其一,可以增加成果的可信度和可行性,以利于读者审核、检验;其二,可以为以后做相关课题或项目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进而有利于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应根据各学科,各课题的特点、性质、对象选择、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方法是有层次性的,不同层次的方法有其特定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对象。在从事具体的科学研究时,研究人员首先要了解所在学科及研究课题的特点、性质和研究对象,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
3、应根据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功能选择,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选择研究方法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研究方法的不同特点和功能。比如,假说既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思维方式,又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4、应根据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一致性程度选择、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人们从大量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当中形成的,特别是直接产生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活动中所获得的结果——知识。因此,研究方法通常是要与一定的研究内容相适应的,也就是与研究内容有一致性的问题。
(8)科学研究具体方法体现客观性扩展阅读
研究方法分类
1、根据研究活动的特征或认识层次,可以分为:经验方法和理论研究。
2、根据研究对象的规模和性质,可以分为:战略研究方法和战术研究方法。
3、以研究方法的规则性为依据,可以分为:常规方法和非常规方法。
4、按方法的普遍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
5、根据研究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Ⅸ 怎样保持科学事实的客观性
哈哈 别告诉我你是周四要交的。
如何保证科学事实的客观性
科学事实是科研活动的基础。保证科学事实的客观性在科研中特别重要。它不仅是发现新概念、新理论的起点和基础,而且也是检验和评价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标准和主要手段。科学事实的客观与否关系到整个科研的最后的成败。
科学事实具有如下的特点:科学事实应是个体存在的陈述,这一特点说明科学事实描述的是个体而不是个体所在的类,科学事实强调的就是认识特殊事物的感性活动而不是由特殊到一般的理性抽象活动;客观事实应有可复核、可重现,这一特点要求,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对同一现象再次认识并且对认识结果的陈述是相同的;科学事实应该精确、系统。
我们可以通过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来获取科学事实。要保证科学事实的客观性,主要在于获取科学事实手段的科学性,也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获得关于客观事实的真实信息,并以科学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称为进一步研究的科学事实。
首先,我们要理解科学事实的概念,并承认科学事实与客观实在之间是存在误差的。科学事实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事实又可分为客观事实和经验事实。客观事实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是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范畴,无所谓对错之分,客观事实被人类所认识,并用语言对其描述而做出的经验陈述或观察判断就是经验事实。经验事实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因而它的形成经过了人类大脑的加工,当然有对错之分。既然科学事实属于经验事实,仍然是一个认识论范畴,既形式是主观的,且具有可错型。因此,科学事实与客观实在之间是存在误差的,引起这种误差的原因主要是实验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和环境的制约。一个科学事实往往是先观察,有的则是推断,紧接着需要经过一系列的验证和应用才被人所承认。这期间当然要受到环境以及实验手段的制约,不能保证百分百正确,只能说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是正确的。在哲学原理中,真理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它在一定条件下是正确的,是对客观规律的近似。科学事实也是如此,它在一定条件是正确的。
其次,保证科学事实的客观是,必须要通过科学的观察方法与实验来获取。进行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时,必须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典型性原则和辩证性原则。客观性原则要求我们要如实的反映研究对象,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臆造一些不存在的事实。我们在观察时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并注意排除错觉的干扰,全面性规则要求我们必须在时空两个角度全面地把握对象的各种属性、规定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以获得广泛而有联系的、完整而又系统的可靠材料,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典型性原则要求我们要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坚持典型性,即选择典型的、有代表的观察对象和条件,避免次要因素的干扰,从而使获得的观察资料更可靠。辩证性原则就是指在进行观察时和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解释时,要辨证地思考,注意观察的条件性。
再次,科学事实的客观性要用客观的手段来验证。实践时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科学研究中应用这一哲学基本原理,就是要用客观的手段来验证科学事实的客观性,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最有力的保证并证明科学事实的客观性。
最后,我们要有勇于创新的勇气。我们现在的知识是前人不断探索、不断努力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认为这就是科学事实。但我们不应该墨守陈规,要勇于创新,并敢于挑战权威,并用实际行动保证科学实施的客观性。
综上所述,我们要保证科学事实的客观性,必须要理解科学事实的概念,并理解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差别,再通过客观的观察、科学的实验以及客观的验证手段来保证科学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