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么研究佛学
研究佛学的目的和方法魏 艾 在谈本题之前,先要说清什么是佛学。佛即觉义,佛学即觉悟之学。觉悟系从智慧中来,也可以说佛学即是智慧之学,智慧达到圆满高深的水平,即是成佛。智慧的海洋,深不可测,宽广无涯。学习的次第,当依生得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一、菩萨为度众生而学 通常所见,研究佛学的目的,大约有三种不同。第一种人,是把佛学当作一般学问来研究。众所周知,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没有信根,没有实践,纵有生花之笔,悬河之辩,但对佛说的道理不会有亲切感,也得不到真实受用。第二种人,是从厌离心出发,着重了生死。虽也学了少量经论,似懂非懂,不求多闻。专重信仰,缺乏智慧。一心求佛菩萨的感应,整天在死字里翻斤斗。如解放前某法师写一死字挂在墙上,两只眼睛整天盯着死字。从纯正的大乘佛教观点看,这两利人学佛学的目的都失之偏颇。第三,研究佛学的正确目的是什么呢?《华严经》上说得好:“菩萨为度众生而学”。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为着人类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和睦,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于善知识处,精勤学习。为了达到正确的学习目的,必须坚持“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的原则。 在研究佛学中,如能坚持正信,坚持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一致的原则,既有别于第一利人的浅薄,又不同于第二种人的消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菩萨为度众生而学的目的,于佛学领域,才谈得上登堂人室,得到亲切的受用。 二、打好文史哲的基础 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佛学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学问,同文史哲的关系很密切。因此,在学习佛学之前如果具备语文、历史、哲学、逻辑等方面的丰富知识,对于阅读佛书、掌握佛学的思想体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唐义净法师在《南海寄归传》里说:“学法次第,先学声明。……必先通文字,而后方能了义”。如舍利弗未出家前,即通达吠陀经典。出家后闻佛言教,信解不疑,为众说法,契理契机。佛赞叹他“智慧第一”,“善入法界”。佛灭后,使大乘佛教思想理论化、体系化的马鸣、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大论师,都是当时的着名学者,他们对于流行的吠陀经典和十八部大论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出家后,精通三藏,深究群说,创立了中观学派与瑜伽学派。再如我国佛教史上的道安、慧远、僧肇、智顗、慧皎、道宣、法藏等人,对外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才能在佛学研究上立一家之言,将印度佛教中国化,在我国佛教史上放出绚烂的异彩。再如近代提倡老实念佛的印光法师为无数信众所推崇,被尊为莲宗第十三祖,他不但有笃实的净土实践,渊博的儒学佛学知识,还能写一手好文章。由此可见,属于生得慧的文史哲知识是研究佛学的基础。《瑜伽师地论》说:“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明,即是智慧和觉悟的同义词。试问没有知识,怎么能深入三藏,分别性相?又怎么能分辨邪正,教化众生?但遗憾的是近代僧伽教育,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授,培养出来的学僧,不是文理不通,就是井底之蛙,成才者稀。我们现在搞研究佛学的人,应该认真吸取这一严重教训。 三、学好主要着作 佛教三藏典籍浩如烟海,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收益,这就要对几种主要着作,反复研讨,领会运用。哪些书是佛学的主要着作?唐义净法师在《求法高僧传》里说玄照去印度求学是“沈情《俱舍》,清想律仪。后之那寺,就胜光学《中》、《百》,宝师子学《瑜伽》”。智弘在印度求学是“既解《俱舍》,后善《因明》。至于那寺,则披览大乘”。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地区,藏地佛学研究,主要是五部大论:《因明》、《戒律》、《俱舍》、《中观》、《现观庄严论》。这与义净所见基本相同,唯一的差别,是以《现观庄严论》代替《瑜伽论》。这一佛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曾为佛教培养出成千上万的人才,是一条学习的捷径,应该继承下来。现在向有志于研究佛学的人推荐几本书。 主要着作: (1)《俱舍论颂疏》三十卷唐圆晖着 (2)《中论》四卷龙树造青目释鸠摩罗什译 (3)《摄大乘论释》十卷世亲造玄奘译 (4)《成唯识论》十卷护法等人造玄奘译 (5)《因明入正理论疏》三卷窥基述 (6)《大乘起信论》马鸣造真谛译 (7)《入中论》月称造法尊译 参考书: (1)《菩提道次第略论》宗喀巴着法尊译 (5)《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着 (3)《中国佛教》(一)(二)中国佛教协会编 (4)《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澄着 (5)《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澄着如果化上几年时间,学通上述七种主要着作,则三藏十二部的要义,尽摄其中。 在学主要着作时,还要解决用什么观点来进行研究的问题。太虚法师的学习经验,还是值得参考的。他1935年5月在南京大学讲《优婆塞戒经》时说:“非佛书之研究者,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为求菩萨发心修行者”。(见《优婆塞戒经讲录》)中国佛教从隋唐宗派兴起后,都以自宗为至顿至圆,至高至妙。唐以后见性成佛的禅宗,又几乎取代了整个佛教,明清称名念佛的净土宗,则独步一时。近代研究佛书的学者,日渐增多,但他们是“非罗什、玄奘之译不读,非龙树、无着之论不求”。森严的门户知见,遮住了人们的视线。有些人研究了一辈子佛学,错把祖师教,当成佛教,从而看不到释迦思想的真面目,必须申明的是,我毫无反对祖师教的意思,祖师教也是佛教的瑰宝。我只是反对祖师教中是自非他的门户知见。 太虚法师说他“非佛书的研究者”,是指近代一批国内外佛书研究者,对佛教缺乏正确的信解,把佛书当成世俗学问来研究。动辄说:某经为伪,某论是中国人所造,耸人听闻、制造混乱。 “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应该肯定印度的三期佛教,中国的大乘八宗,各有其特胜,亦各有其偏颇。专承偏宗,会造成有各宗而无佛教整体的后果。太虚法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序》说:“中国至清季,除参话头、念弥陀外,时一讲习者,亦禅之《楞严》,净之《弥陀疏钞》,及天台《法华》与《四教仪》,或《贤首五教仪》,附《相宗八要》而已。……空疏媕陋之既极,唯仗沿习风俗以支持。学校兴而一呼迷信,几溃颓无以复存。”可见宗派佛教的门户知见是一条死胡同,危害匪浅。我们应该超出宗派,从释迦学说的本源,来研究佛教的整体,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密宗的天色身的幻身佛,净士宗的极乐世界,与大心菩萨的“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的悲愿相比,不足为训。实际上佛道是由无量阿僧祗劫所修因行而成就的,佛道长远,菩萨道难行,非是小因所能承当的。 “为学菩萨发心修行者”。即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不忘“为度众生而学习”的正确目的,不为一时令人眼花撩乱的空华所惑乱。 四、通达基本思想 研究佛学力求弄懂佛教的原理和基本思想。如缘起论、四谛、业与轮回、三无漏学,性空无我与因果循环、十八界、三法印、中道等。缘起论是佛法分析一切问题的基本观点,应该牢牢地掌握,不断地运用。三法印是佛学的中心思想或根本原理,是衡量法与非法的尺度。对每个佛学研究者来说,它是一面镜子。我们的知见是否纯正,只要拿三法印一检验,便了如指掌。三法印又是照妖镜,对一些披上神秘外衣,说着动听言词的人,只要拿它一照,无不原形毕露。所以说:三法印是个宝,研究佛学少不了。三法印的主要内容是:(1)诸行无常:诸行是物质与精神一切法,无常是生灭、运动、变化的异名。诸行无常,即一切法永远处于瞬息万变的运动之中。佛教的无常观,除了说明运动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之外,没有任何别的附加意义。(2)诸法无我:印度哲学中“我”被认为是主宰一切、自由自在的意思。“无我”是说明宇宙间事物的产生与消亡、都是依赖因缘(条件)的聚会。世间上找不到离开因缘而独存的至小无内、至大无外的实体。使人们从事物的个体中看到事物的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能单独的存在与发展。佛教的无我观,是说明相互作用是事物存在的规律(3)涅槃寂静:我们看到宇宙间一切事物,千姿百态,斗芳争艳,起伏绵绵,矛盾重重。究其实质,不过是无常与因缘两大规律的作用而已。透过事物生机盎然的表层,窥见其无自性空,涅槃寂静的实质。 五、如理思维——四依 佛法提倡智慧,反对愚昧;提倡信解,反对迷信;提倡独立思考,反对盲目崇拜。如何研究佛教,最根本的还是佛说的四依。 1.依法不依人:修学次第,首先是亲近善知识,但善知识的知识,不一定百分之百是善的。加以佛教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地区广泛,难免羼杂异说,或传译失实。这就需要用三法印的原则对善知识的知识加以抉择。 2.依义不依语:在学习中反对生搬硬套。那种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一味地重文轻义、执文害义的学习方法是要不得的。我们要求系统地、完整地、深刻地领会佛学的原理和基本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舍本逐末的缺陷。 3.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陀一生说法四十多年,都是因机设教,有了义与不了义之别。因此在研究佛学时,必须弄懂什么是了义的,什么是不了义的,以了义抉择不了义。 4.依智不依识:规律性的认识叫智,现象的认识叫识,佛法以正觉的解脱为目标,要远离一切取相的分别妄识。惠能大师在《坛经》里说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即在观察一切事物时,以离相的无分别智,做到法随法行。 以上就研究佛学的目的和方法,谈了五个问题,是否可行,仅供参考。
Ⅱ 研究佛学
嗯 有过一样的疑难
开始都是在找进去的路,我是在看南怀瑾南师的《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又称《南禅七日》)时,其中南师提到佛学的概论时提到的几部论着,其中有《菩提道次第广论》《俱舍论》《瑜伽师地论》。但自知由于善根短浅无法直接看懂原文,所以又选择了诸法师、善知识的着述,以便能懂得原着。
下面是我在看日常法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中提到的一些需要学佛人注意的重点:
佛经及菩萨、祖师所造的释论就是我们修行的最佳指导,但是因为众生根性差,诸大菩萨、祖师们乃以种种教授为我们解释经、论里面深密的义理。结果有些人学了这些教授以后,却不能了解它跟广大经论当中的精要的关系,对于世尊所说广大圆满的经论,不能生起决定不移的定解,反而觉得既然有这麼多教授,就用不着经论了,而弃舍经论。由于不了解经论就是修行的教授,所以就引起一个误解:大经大论中所说的,都是拿来讲说的,真正修行的时候是不需要这些的,真正修行的重要旨趣不在经论里,另外还有一些开示修行心要的教授,那个才是真实重要的。于是对于世尊讲的正法就会生起一种错误的知见,以为有两类法,tape 7a一类是讲道理的,一类是修行时用的,要讲道理的人,就看很多大经大论,要修行的人则不要学经论,学教理跟修行是两回事情。结果这样一来,本来真正重要的是懂得了道理去修行,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既然现在修行不要理论,自然会认为大经大论是专门讲道理而不讲修行的,就会轻慢它、忽视它,不可能对它生起恭敬心及深刻的信念,所以对于正确毫无错误的显教的经典、密教的经典(称为续),以及解释正确内涵的论典也就不太敬重,甚至会轻蔑。实际上对修学佛法而言,敬、信二者绝端重要,没有敬、信,根本不可能真正深入。当我们觉得大经大论是拿来讲的,不是拿来修的,而真正要想解脱生死要靠修,那这样一来,就对大经大论不恭敬了。可是实际上我们是需要恭敬的,所以这样会障碍我们敬重诸大经论。
Ⅲ 佛学的原理是什么
佛学的最基本原理
按照佛学的思想言行决定自己生命的身相及生活环境的原理,佛学给出了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言行纯善,在世时,他的身体外貌就会表现出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而生活就会富贵平安,人人欢喜敬仰。死后就会转世,就会出世,去极乐世界,身相就会像莲花般纯洁端庄,生活就会非常美好,衣食住自然随意,人人敬爱,可以飞行,寿命无量。即使思想言行有少量恶坏、不够纯善的菩萨,身相也会妙色严净,生活也会富贵安稳。
安士全书—念佛九种胜
一、增长福德。
二、消灭重罪。经云:至心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三、人人恭敬。
四、恶人远离。
五、临终往生,必定蒙佛授记。望采纳,谢谢
Ⅳ 作为个人怎么研究佛学从哪里开始
嘿嘿,跟我差不多呀,我也是研究学习,其实要研究先就得学习,从入门书籍读起,再深入经藏,以科学的眼光去多看多思,了解其中玄奥,我的看法就是研究佛学便是堪破佛学,因佛堪破了万物众生,我就想尝下堪破佛的感受,佛学精深玄奥,我们得报着科学,正知正解的态度探究,能理解但又有不同看法暂时保留,心不能急躁,通过一段时间研究真有收获,最起码自己变踏实了,心更宽广了。研究学习齐头并进,我保留自己的看法,有不苟同的绝对理解,从不诲谤佛学。善哉善哉!
Ⅳ 想研究佛学,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到佛学的书
现在佛学书籍也是鱼龙混杂,别瞎买。
寺院结缘的书籍多为弘法性质的书籍,对佛学研究没多大好处。
建议精读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卓越网有卖的。
该书可能不像建入门读本那样简明易懂,但是绝对可以帮助你在较高的平台上理解中国佛学。
Ⅵ 南怀瑾说,有些人要学梵文来研究佛学,那就是一个非常滑稽的事,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国大藏经里,请问这是
印度佛教早已衰落,目前在印度,信印度教的人占80%,而信佛教的印度人只有10%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生根,并与中国儒学等融合,得到发扬光大。所以真正的佛教在中国。南怀瑾先生说得没错。佛经最完整系统就在中国的《大藏经》里
而且,释迦牟尼佛家乡(尼泊尔)的家族后人,一千多年前大多已经移民到中国西藏,因此可以说中国就是佛教的故乡了。(这一点,净空法师有讲解,在网络视频搜)
Ⅶ 佛学的佛学解析
佛学(Buddhology),对释迦牟尼与佛陀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佛教经典的整理与注疏上。它有时被等同于现代的佛教研究,但通常使用在较传统的研究方法上。在不同佛教传统中,产生许多不同的学派。
近代中国着名的佛学研究者,有太虚法师、印顺法师、梁启超、欧阳竟无与吕澄等人。
即佛法之学。自其探讨方向而言,通常侧重于思想体系、源流、发展之阐述等;自其内容范围而言,除佛陀所宣说之教法外,亦包括其以后之弟子、后世宗师、历代学者,以佛陀之教法为依据,加以解说、抉择、阐论之佛教各种宗要学说。又若就教法内容之类别而言,佛学统括理论与实践二方面,包摄教、理、行、证四法。至于现代所称之佛学,则是为将佛法流行人间,化度新学根器众生,或为因应时代学术潮流,而强调以新方法加以整理,并作有条理、有系统之说明,而使之学术化者。
佛陀将教法授予弟子,弟子们辗转传至后世,所结集之经、律、论三藏内容,不外剖释宇宙现象、人生真相,示导如何解脱以达究竟安乐之法门。故佛学所探讨之主题,系以人生解脱为中心,兼论及宇宙之问题二大部分。 印度佛学体系之发展,按印顺法师历史法则之进展而分,可分为五期:
(一)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期
从佛陀立教至佛陀入灭之期间,此系佛陀住世说法时期,此期教法之重点,以宣示个人解脱为主。
(1)缘起观,此乃佛教之根本立场,亦为佛陀正觉之内容。即以十二因缘为具体形式,来超脱决断一切苦恼。
(2)八正道,此乃远离快乐与苦行两边之中道思想。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3)四圣谛,此乃有关社会人生之四项真理。即:苦谛(说明社会人生生活之真相是充满苦恼不安)、集谛(说明引起苦之理由与烦恼根源和渴爱之真相)、灭谛(说明灭却烦恼去除苦恼不安,方能达于绝对安稳涅盘境地之真相)、道谛(说明有关到达涅盘之方法)。
(二)倾向菩萨之声闻分流期
从上座、大众两大根本部派之分裂开始,至初期大乘佛教之兴起,亦即佛陀入灭后至四百年(约当西元前四世纪至前一世纪),此期相当于部派佛教时期。自两大部派之根本思想与根本精神观之,此期呈现实行主义(保守派)和理想主义(理想派)对立之状态。佛陀入灭百年顷,其所说之法已集成杂(相应)、中、长、增一(增支)等四阿含经(于南传,另加杂部而为五部)。约于西元前一百年,根本二部已分裂成二十部派,亦即小乘二十部。各部派为强调、证明自派之权威、正统,乃由各种立场重新编纂圣典,由是而逐渐成立经藏与律藏。由于各部派所传承、整编的经典内容之出入,致使彼此间生起争执,部分有心学僧乃致力于教法之说明注释,整理分类,而出现许多论书(梵abhidharm a ,巴abhidhamma ,音译阿毗达磨)。
于二十部派中,上座部系统以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犊子部等较为重要。其中,说一切有部主张一切法为实有(梵dravyatah!sat ),都在“自相上存在”(梵svalaks!an!ata),诸法可不依存任何事物而独立存在,众生依有执受之蕴、处、界和合相续,施设有情,以之建立业果前后之移转,此称“法体恒有”或“三世实有”,认为自然界系由原子(极微)所构成。
经量部则认为色法仅有四大和心之实有,同时主张“现在实有”、“过未无体”,否认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以及无为法之实有,虽不承认人格主体补特伽罗(梵pudgala )之实在性,却设定五蕴为轮回之假有主体。犊子部以补特伽罗为轮回之主体,与五蕴不一不异。另于大众部系统,一方面强调佛之超越性、绝对性以及菩萨之美德,认为“菩萨为了饶益有情,志愿往生恶趣”,又主张“心性本净”、“过去未来是无,现在是有”、“十二处非实”等思想。
(三)菩萨为本之大小兼畅期
此乃大乘佛教开始公开流行之时期。时在佛历四百年至七百年间(约当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三世纪),此时期之佛法虽以菩萨思想为主流,然并未轻视小乘,或否定小乘。
此期之代表人物为龙树,于其所揭示“中论”思想中,一一批判所有设定实体法有之哲学思想,而认为现实经验世界皆有生灭去来之变化,故强调诸法应非实有,而是空、无自性。观诸法本性为空之绝对立场,称为“真谛”;承认世人所执着之相对立场,称为“俗谛”。此种空之理法,即为“缘起”;不执于任何一端之概念,故称中道。其佛身论乃“以观缘起即观法,观法则见如来”之大乘实相妙谛、缘起妙有之学说。
(四)倾向如来之菩萨分流期
时在佛陀入灭七百年至一千年间(约当西元三世纪至六世纪),此为大乘佛教分裂并行之时期。此时期对“成佛问题”分衍为二说:
(1)佛种从缘起,系于无漏闻薰中逐渐薰习而成者。
(2)佛性本有,即一切众生本具如来德性,故人人皆可成佛。
佛陀入灭后八百年左右,印度佛教出现两大思想家,即无着、世亲兄弟二人,反对前期龙树中观派对于“空”之观点,依唯识说而构成现实人间之一切存在并非实有之观念论,立幻想虚妄之“遍计所执性”、相对真实之“依他起性”,和绝对真实之“圆成实性”三种,主张万有皆由吾人之识体所显现。此种识体之转变有三种:即阿赖耶识、末那识、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五)如来为本之梵佛一体期
此一时期亦为佛教渐趋灭亡之时期。倾向如来本具之学者由于融摄世俗之神秘咒术,思想渐与婆罗门教之梵我论相结合,遂进入“如来为本,梵佛一体”之时代。
复因大乘佛教之兴盛,仰望圣者功德之崇高,及佛力无量、菩萨愿大、他力加持等各种思想勃兴,导致大乘佛教演化为密教。此期学者偏重追求即心即身成佛,偏失于大乘之利他精神。
佛历八世纪以来之佛教,外以婆罗门教之复兴,内以唯心、真常、圆融、他力、神秘、欲乐、顿证等思想之泛滥,日与梵神同化,至佛历十六世纪,佛教终灭迹于印度。 佛学自汉朝传入中国,即有许多不同之派别,不一致之说法,为了消弭冲突、避免矛盾,中国佛学家即以判教方式,将各种说法融合消化。中国之派别有八宗、十宗、十三宗之说,若依大乘旧传八宗之说而言,其中禅、净、律、密属于行持,三论、天台、华严、唯识则以义学见长,此四宗学说略述如下:
(一)三论宗
三论原属印度大乘佛学之中观一系,北齐(550~577)末年,由辽东僧朗传入江南,至唐初嘉祥吉藏集其大成。此宗所依之基本典籍为:
(1)中论,驳斥婆罗门教、小乘佛教,和其他大乘诸宗派之错误见解,而皈依中道教义。
(2)十二门论,矫正大乘佛教徒自身之错误见解。
(3)百论,驳斥婆罗门教之外道思想。其学说主要有三方面:(1)破邪显正。即总破一切有所得、有所见:破斥外道对于“实我”之邪见、遮遣毗昙宗“实有”之执见、驳斥成实宗“偏空”之情见、摧破大乘之一切有所得、有所见。如是内外尽破,大小遍斥,而以“都无所得”为旨归。(2)真谛和俗谛之差别,即以俗谛之故,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以真谛之故,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故依此二谛之说,有是空之有,空是有之空,由是乃显无得之正观。(3)八不中道,即揭示诸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之理,来破除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四双八计”之偏颇,而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皆无固定不变之自性。要之,此宗以“破而不立”来遣除一切偏执情见;以“无所得”为本旨,认为一切诸法本来无相,本自寂灭;故所谓之迷悟及成佛不成佛皆为假名,惟以“觉”为本体,染净诸法本来寂灭,而以“无得正观”为至极妙道。
(二)天台宗
陈宣帝建德七年(575),智顗大师入天台山而初创此宗。追溯传承,上承龙树,经过北齐慧文禅师之阅读中论、大智度论,得一心三观之妙旨后,传南岳慧思禅师因悟证法华三昧,着述大乘止观,再授智顗大师而修得法华三昧前方便,盛弘教观,并依法华经融摄性空论义,而大成天台宗学。其着作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
此宗之教义说一心具十法界,静观此心,可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之道理。其纲义要旨有三:即一念三千之世界观、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之哲理。指出诸法之相互融摄,整个宇宙之究竟合一,每一现象(物或心)所表现之原理是圆融三谛(空、假、中),意指事物或生命本身即是实相,即是如如;主张一切法平等,此乃天台止观之中心思想。
要之,天台一宗以法华经为典据,直显诸法实相之哲理,自“理”方面而言,以即空、即假、即中之圆融三谛彰显诸法之当体;自“事”方面言之,则揭示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之“性具”思想(性德本具);而所谓理事之互相融即,即是诸法之实相、法界之本然(法尔自然)。
(三)华严宗
又称贤首宗、法界宗,依华严经而得名。杜顺(557~640)为华严宗之开祖。此宗创始之前,中国已有地论宗,地论宗奠基于世亲之“十地经论”,华严宗一方面吸收地论宗之教义,而进入中国佛教之繁盛期;另一方面则统一当时各宗派新旧异说,立足于唯识缘起之理论基础。而在构成判教、观行理论方面,表面上虽批评天台、唯识之学说,实际又撷取两家之说。
然大抵而言,华严宗依照华严经建立宗义,其无碍缘起之义理,乃从‘般若’思想展开来,根据“般若”之“法性本空”,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由于“性空”而形成平等,乃至等同一体,而得入于一与多“相即相入”之无尽无碍概念,此即所谓“法界之普遍缘起”。此宗重要教义另有:因门六义、六相、十玄门等,以显示其圆融无碍之法界缘起思想。
(四)唯识宗
此宗远尊印度弥勒菩萨为宗主,弥勒出世说瑜伽师地论,无着禀承教法而着庄严论、摄大乘论。世亲继而着唯识二十论、三十论颂等。玄奘于唐贞观年间,至印度求法,从戒贤、智光诸论师习受瑜伽、唯识等论。归国后其弟子窥基依玄奘大师口述,撰成唯识论述记,发畅奥义,又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以释之,而蔚成唯识宗学。
此宗之名相繁众,义理深邃,侧重分析,立有五位百法(八心法、五十一心所法、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六无为法)、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五种性(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不定种性、无性有情)。以“阿赖耶识”为基础,阐“万法唯识、识外无物”之理。其根源是在于阿赖耶识有含藏种子。种子又称“习气”,分为名言种子与业种子二种。在实证上以识为中心,转变有漏之心识,而成为无漏之实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最后将能观之识亦归诸于空,证入“能所一体”之世界。 佛学研究之分类,可由几个不同角度加以观察。从历史之观点看,可分原始佛教和发展佛教之佛教思想;从地理之观点看,分为南传和北传佛教思想两系;从教义之内容看,则有大小二乘、权实二教、圣净二门、显密二教、教禅二宗等各种之二分法。
而于现代之佛学发展,中外学者亦皆致力于佛学之重新分类,作为新研究之先决条件,成为一股现代佛教学术思潮。
例如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所归纳之研究体系为:①研究之佛教,如俱舍、成实、唯识等各宗之教义。②思索之佛教,如般若、华严、天台等宗之教义。③观想之佛教,如禅宗、真言宗之教义。④信念之佛教,如净土宗之教义。⑤实行之佛教,如律宗之教义。美国学者迈格文博士(Megovorn)则把佛学分为超越哲学(本体论)与相对哲学(宇宙论)二门。
近代学者多把全部佛学分为以说明万法真相为目的,以理论为中心之“宇宙论”,与诠示解脱之真义、方法,以实践为旨趣之“解脱论”二大门。佛学之宇宙论包容广阔,有就现象事物之因果连续来说明万有由多元生起之学派;有主张物质现象为精神原理所开展之唯心一元论之学派;有肯定超越现象之实在本体论之学派;有不辨本体与现象,以现象归于本体活动,提倡现象即本体之学派。
概括而言,宇宙论可分为二大系统,即缘起论和实相论。
一、缘起论乃解释宇宙万法之生起,根据万法自身间之因果律,及各学派考察和说明之不同,遂产生种种之缘起说:
①把万法生起之因由归诸于吾人之作业力,称为业感缘起论(俱舍学说)。
②从主观方面考察,认为一切万有皆由吾人之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现,称为赖耶缘起论(唯识学说)。
③建立实在之本体,以之说明一切现象由此显现,称为真如缘起论(真常学说)。
④从本体即现象,现象即本体之理论出发,称为法界缘起论(华严学说)。
⑤举出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以宇宙万法为一大日法身之灵动,称为六大缘起论(真言学说)。缘起论系从纵之时间方面,说明万法之生灭变化情形,是为“宇宙现象论”;实相论则从横之空间方面,来说明万法本身之究极真理,是为“宇宙本体论”。
二、实相论,在佛教各学派中,亦有多种实相论之教系学说:
①否定主观我体之存在,但对于现象诸法却肯定其法体实有者,称为法有论。
②倡说我体、法体俱空者,称为法空论(小乘二十部及成实学说)。
③基于实体之见地,主张现象属空或假有,但实体是真有者,称为有空中道论(唯识学说)。
④否斥相对的有空之考察,以绝对不可得为究竟理想者,称为无相皆空论(中观学说)。⑤积极之写象实体,观作为本体即现象,举宇宙万有为一如之实在者,称为诸法实相论(天台学说)。
解脱论乃是将解脱之原理应用于实践上,循向上之路径,以达究竟之目的。此解脱部门可分为解脱实质论、解脱形式论和解脱次第论三大系统。
一、解脱实质论,即解脱之真境,故涅盘、如来、佛土、佛身,皆为解脱实质之表明。
二、解脱形式论,系为开显实质之各类实践,如律宗之持戒求解脱(戒律论)、各宗之修观求解脱(修观论)、各宗之断惑求解脱(断惑论)、净土宗之往生求解脱(往生论),皆属解脱之形式。
三、解脱次第论,凡夫欲藉修行功力,自凡至圣,达至理想之彼岸,其修行因功力深浅,而有逐渐进升之次第,乃至究竟成佛;此类修行证果之次第论(行位论)、一切众生是否平等、超凡入圣之成佛可能性之解脱问题(种姓论)等,皆属解脱次第论。
Ⅷ 吕澄的佛学研究
吕氏深谙英、日、梵、藏、巴利等语,治学领域广泛,不仅涵盖印度(包括南传)、中国与西藏的三系佛学,而且对梵藏佛典的校勘及版本目录等文献学亦极为精审。此外,更开启因明学的研究风气。其治学方向对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佛学界,有深远的影响。
吕氏深谙西洋文献学方法,加上其承自欧阳渐之重视义理的佛学研究态度,乃能自成一家之言。在这方面,论功力之深与成果之丰硕,迄二十世纪末为止,国人中罕见堪与比肩者。1955年,大陆《现代佛学》月刊中,曾载其自1954至1955年之一年间的研究工作报告。由该文颇可以使人了解吕氏之佛学研究趋向之一斑。
吕氏在早期曾有美学着作问世。至于佛学着作,则在其逝世后,被汇编为《吕澄佛学论着选集》(五册)行世。
Ⅸ 研究佛学从何学起
初学佛法者该读哪本经?——宽昌法师佛教“三藏十二部”典籍内容瀚如烟海,对一个初学者来说,不知从何下手。尤其对现在比较忙碌的人们来说,大家很少有时间去寺院系统学习,在忙于工作和生活之间,对于怎样选择入门典籍这个问题都比较关注。
如有明师指导,很快就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入门典籍,找到学修佛法的门径;假如没有明师指引,都是凭着自己感觉去阅读佛经,很难选择入门典籍,得其门径而入。这种情况下,很难读诵,或不知其义,感到味同嚼蜡,无味无得,甚至放弃读诵经典的初心。佛教源于印度,发扬大成于中国,与中华文明水乳相融,相互取舍,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特有的思想体系、改造生命的修行方法,影响到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指引到一代代中国人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
八个宗派的相继产生,是中国佛教对世界佛教的贡献。历代祖师大德看到人们在瀚如烟海的佛法面前,不知从何入手,多走弯路。证对这个问题,悲心悯人,从思想内涵、说教因缘、修行方法等方面广开方便之门,依“三藏十二部”典籍相继创立了大乘八宗。给人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便利。佛陀医王,证对众生身心方面的不同病症,对病就药,为大家演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对于后世人们来说,要找到对治自己病痛的法门,首先需要找到病源,再寻找对治法门。但还有一部分人却找不到自己的病痛和对治方法,空过光阴。历代祖师这种方便,用一个譬喻来说明:佛法就像一个综合性医院,在这个医院里能够治疗各种病痛。但没有明确的指示,容易让人迷失方向,走错地方。大乘八宗如同医院里的不同科室,标明途径,不同病症的人们,证对自己病况,方便快捷地找到就医地方。整体一个医院,看似科室个别,却相互关联,却能治愈各种病患。从佛教八宗来看,各有依据经典、不同的思想体系和修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佛法真谛,让人们断除生死烦恼,解脱自在。如同让人们站在远近高下,认清庐山真面目。其法平等,无有高下。
大乘八宗各有依据经典,
华严宗主要依据经典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十地经论》;唯识宗主要依据经典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子论》;
天台宗主要依据经典有《妙法莲华经》、《摩诃止观》;
三论宗主要依据经典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净土宗主要依据经典有《弥陀经》、《无量寿经》;
禅宗主要依据经典有《楞伽经》、《六祖坛经》;
律宗主要依据经典有《四分律》、《五分律》;
密宗主要依据经典有《大日经》、《金刚顶经》。
另外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楞严经》、《金刚经》、《地藏经》等经典都可以作为入门典籍。虽然每部经典的体裁、长短都不一样,每部经典皆能让大家悟入法性,进入佛法大海,从生死轮回的此岸渡到解脱成就的彼岸。
选择入门经典和修行方法,最好有善知识指引。教导自己远离恶法,修行善法的善知识为“教授善知识”;和自己一同修行,互相策励的善知识为“同行善知识”;给予自己修道时物资费用的善知识为“外护善知识”。 有了善知识的指引,容易入门,不走弯路。如果没有善知识指导,最好将每个宗派的主要经典作个简要了解,选择一本容易读诵,读后心生欢喜的经典作为入门典籍。长久读诵,就会信解经意,得到身心方面的轻安,进入佛法大门,信、解、行、证相继成就。读诵经典完全是个人的事,不要随着别人的想法跑。有些人看到别人在读诵《金刚经》他也读诵《金刚经》,看到他人在读诵《华严经》他又去读诵《华严经》,不是经典不好,而是如此下去容易产生比较心态,比较那本经典最好,成天做表面文章。还有人干脆把别人读诵的经典全部拿来读,成天跟完任务一样,不是赶时间就是看数量,结果不知经意,反把自己弄的疲惫不堪,本末倒置。读诵经典的时候一定要心存恭敬,洁手净案,端身正坐,如对圣容,这样容易契入法性;不能心无恭敬,手案不净,躺在床上,身心不正,如此久读无益。读后要将经典放在高处或干净的地方,要知“多一份恭敬,则多一份功德”;读后不要随便乱仍,或放在不干净的地方,免得“与法无得,反造恶因”。读诵经典的目的是进入佛法门径,必须要身口意三业清净,可出声或默念,字字分明,不求速度,但求契入;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可以一次读诵一部经典,也可以读诵一句或几句经文,根据个人情况来定,不要勉强。读经可以启智,“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读经还可清净心念,明了佛法旨趣;读经更得修行途径,断除烦恼而证得佛道。总之,其益良多,不可不读。------------------------------------------------------------------------------------------另外,学佛学佛,不是研究佛学。研究佛学,没有意义,佛学是不用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