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孟子的教学方法论循序渐进

孟子的教学方法论循序渐进

发布时间:2022-06-15 03:54:12

① "教学相长","循序渐近"等教育原则最早出自选择如下

《学记》:《礼记》名篇。主要是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着。

② 孟子的教育思想怎么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能力有类似的知识

孟子在历史上被尊称为亚圣,在孔庙中排名仅次于至圣孔子。在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常见考点,关于孟子有关的常考点为大家梳理如下。
首先孟子在核心思想上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大家都知道孔子的思想一个字概括核心就是仁,而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义,孔子的仁更加宽和,孟子的义更加激烈,经常在与百家辩论时加以论证,并且提出舍生取义等冲击力很强的鲜明观点,其实对于义这个字的意思并没有清晰的解释,往往都是在和种种不义的对比中体现出来的,也就是它相当于一个相对性名词,一般不必纠结于词义。而深层含义可以理解为是和孔子的仁差不多的,孔子也并没有给自己的仁做一个定义,也是后人在进行不同解释。根据儒家的统一观点,基本可以理解为是符合礼、符合中庸之道的。
其次孟子的性善论是常考点,他的性善论最初起于四端说,其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其最终出发点。所谓恻隐之心,就是我们说的一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是人先天就有的从善之心,也就是最初的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看到对方受难会感到着急和想要帮忙。孟子把这个最初的同理心视为最初的善,并且认为是人的本性,这对于人性论的贡献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在这个先验论的基础上,他的教育思想基本也是围绕恢复天性为主,所以跟孔子一样强调自我修持,外界老师和书籍都只是一个渠道,所以进一步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对学习的自主性也是极好的提议。孟子的观点属于典型的内发论,一切善先天具足,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回归本性。这个思想在后世深刻影响了宋明理学,所以成为后世的主流思想。
再次孟子总结了很多具体的教学措施和原则,比如常考的一个盈科而进原则,将学习的过程比作流水,需要填满眼前的水坑才能继续往前流,这就符合了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孟子身处百家争鸣时期,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周游列国与人辩论,并且逐渐在辩论中扩大影响力,因此可以看出他的作品中行文激烈,充满对比排比和比喻,慷慨激昂极富感染力。教学活动也从未中止。但战国后期因其先验论思想过于玄奥脱离当时求霸主旋律而被舍弃,直到后来大一统后的太平盛世才被重新发掘出来,成为最具有哲学思辨色彩的学问。
同时他提出主要的教育内容是明人伦,这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儒家不关心生产不关心科技,只关心调整人和人的关系,这也是后来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明人伦实际上就是从家庭角度出发进行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和调整,强调通过伦理纲常来约束人的欲望,使人际关系保持恭敬平和,达到理想的大同社会。然而这一条思想虽然一直是主流,但是正如西方的基督教与西方人一样,一直是文化与人性的貌合神离,人们在大一统时能基本维持秩序,但是当面临政府崩溃失控,就会重新进入丛林时代,一切从头开始。

③ 孟子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第一,自求自得。孟子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依靠学生自求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他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给学生某些规矩,但不能使他们达到熟练技巧。掌握熟练技巧,灵活运用知识主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他认为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使书为己用,而不能书云亦云。他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第二,专心有恒。孟子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精力集中,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他认为不论智慧高低,不论内容难易,能专心地志就能学有所得,心不在焉就会一无所得。他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鸽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然也。
不仅要专心致志,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又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学习也要打这种避免中途而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第三,启发引导。学习主要靠学生专心有恒,自求自得。教师也并不是无所作为,而要积极引导,主要是启发学生思维,指出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他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度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正因为如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第四,循序渐近。孟子认为进行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他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累)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并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提醒人们:其进锐者其退速继承发展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

④ 试析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方法上的异同

孔子是儒学的传世人,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孟子的教学方法就是循序渐进。荀子的教学方法就是学贵有恒

⑤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论教育作用,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着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5)孟子的教学方法论循序渐进扩展阅读

孟子的着作: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着作。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着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⑥ 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1、“求放心”。即把放纵出去的良知善心收求回到心中,孟子认为教育对人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教育使人区别于禽兽、使贤区别于不肖。“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3、教育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只有建立了稳定的“社会伦常秩序”,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而“社会伦常秩序”的建立依赖于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

4、教育是使民心得以归服的重要途径。孟子认为统一天下、笼络民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力服人,一种是以德服人。以力服人是霸道,孟子认为不可取;以德服人是王道,孟子非常赞同。所谓以德服人,关键在于得民心,使民心归服。

5、教育是实现“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

思想综述: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史记》说孟子有着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

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⑦ 学记中提出哪些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育教学原则

1、预防性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否则,“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做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入而备受困难。

2、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

3、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施之谓孙(逊)”,教学必须遵守一定的顺序。顺序可以理解为内容的顺序和年龄的顺序。如果“杂施而不孙(逊)”,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因此,要“学不遢等”。

4、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长善就失原则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里差异造成的。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它的两重性,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亦”。所以,《学记》揭示了学生学习中长短、得失的辩证关系,要求“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性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注重启发。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频繁发问,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就会以为学习为苦差事,甚至怨恨,并很快把所学的东西丢的一干二净。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注意“导而佛牵”,教师引导,但又不能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而弗抑”,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开而弗达”,打开思路又不给现成的答案。《学记》以为,懂得启发的教师,才算懂得教学的教师。

7、藏息相辅原则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是说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可亲可爱,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

二、教学方法

《学记》对一些教学方法也有精当的阐述。

1、讲解法 它提出:“约而达”(语言简约意思通达),“微而藏”(义理微妙而说的精善),“罕譬而喻”(举少量典型的例证而使道理明白易晓)。

2、问答法 教师的提问应先简易,后难坚,要循着问题的内在逻辑。而答问则应随着其所问,有针对性的作答,恰如其分,适可而止,无过与不及。

3、练习法 如学诗须多读吟唱,学乐则须多操琴拨弦,学礼则多按规矩去做。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安排必要的练习,练习需要有规范,并且应逐步地进行。

拓展资料:

一,《学记》

《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着《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中国的教育经验。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着。

二、内容简介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尊师的思想。

资料链接:网络--学记

⑧ 中国古代教育家研究教育主要采用什么方法

1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

应因人而异。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2

、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

于急躁。

3

、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这是《礼记》提出来的: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

,



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4

、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孔子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荀子言:



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

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⑨ 有关孟子资料的回答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长期学习和教学中,孟子对读书形成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系列读书法。这些读书法按类别可分为总体原则、一般规律和方法技巧。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如何读书成为很多人的困惑,孟子的读书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总体原则 学以成人。读书学习目的是什么?这是孟子强调的首要问题。人生时间有限,书海无涯。在宝贵的时间里,选择读哪些书,取舍标准在于读书的目的。孟子认为,读书首先为了明白事理,提升个人修养。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读书学习就是要把人的善良之心找回来。孟子认为人I生本善,每个人都有善心,都可以成为贤人。而读书学习则是让人明事理,从_个自然人变成一个文明人,从一个低级欲望的人变成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专心致志。读书要专心,只有专心,才能记得住、记得牢、记得准,否则即使书读过了,很快也会忘记。孟子用一个故事来阐述这个道理。他说,弈秋是下棋圣手,如果他同时教两个学生,一个学生一心只在学习上;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听着,但心里却想着去射飞过的大雁。这样,两个人一起学下棋,想射大雁的人一定不如专心致志的人。 持之以恒。读书学习贵在持之以恒,坚持再坚持,久久为功,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孟子用了两个比喻来阐发这个道理。一个比喻讲,去掘一口水井,即使挖得很深,但没挖到泉水就中止了,那么这个井仍然是一口废井,发挥不了水井的功效。另一个比喻说,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一天,冻十天,也无法生长起来。 循序渐进。读书学习应循序渐进,循序就是按照顺序进行,渐进就是逐步前进。这就要求读书要有耐心,按照读书计划稳步开展,不贪多,不贪快,每天都学习一点,一天两天可能没有区别,一年两年肯定大不一样。否则,贪多求快,囫囵吞枣,往往学无所成。孟子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宋人拔苗助_故事表达了这个道理。 来源:月读

⑩ 杂施而不孙 则坏乱而不修是循序渐进的意思吗

不是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施教者不按教学内容的一定顺序传授知识,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是指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意在说明教育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教学,否则就会失败,出自战国乐正克的《学记》。

原段如下: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白话译文: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产生抗拒而难以克服;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不按不按教学内容的一定顺序传授知识,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

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10)孟子的教学方法论循序渐进扩展阅读: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同时提出了严格的为师条件。如要“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能够善喻等等。

这些深刻而丰富的论述,为后世许多教育家所继承和发展,对于中国教育学、心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其所述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诱导、长善救失等原则,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阅读全文

与孟子的教学方法论循序渐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地下水高锰酸钾指数测量方法 浏览:338
纤维桩使用方法 浏览:692
贵州点光源安装方法 浏览:814
化学镀方法和技巧 浏览:497
宝宝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 浏览:464
csgo连入专属服务器失败解决方法 浏览:944
溶液酸碱性计算方法 浏览:210
战马贴膜的正确方法 浏览:179
复印机安装与操作方法 浏览:25
概率中的个数计算方法 浏览:832
金帅洗衣机使用方法 浏览:659
怎么选择桩的施工方法 浏览:598
联想笔记本限速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493
怎样快速止牙痛土方法 浏览:60
子宫肌层2mm治疗方法 浏览:800
波纹排水管安装方法 浏览:258
华为网络密码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1012
含羞草如何种植方法 浏览:359
小米note微信视频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53
在家制作红枣糕的简单方法 浏览: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