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对联的研究报告
对联又称,对子凯莲是东汉末年
Ⅱ 对联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对联的研究报告游戏多重新故事i,
Ⅲ 对于对联形式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红梅含苞傲冬雪 绿柳吐絮迎新春 横批:欢度春节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横批:五福四海
春临大地百花艳 节至人间万象新 横批:万事如意
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春光耀辉满堂春 横批:春意盎然
事事如意大吉祥 家家顺心永安康 横批:四季兴隆
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 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 横批:山河壮丽
迎新春江山锦绣 辞旧岁事泰辉煌 横批:春意盎然
子顺父旺全家兴
农愉工乐中华福
Ⅳ 对联的研究结论
对联趣事研究报告
一,对联趣事:
1,从前有个少爷,平日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把他父亲留下的遗 产都花光了,临近年关,连柴米也没有。除夕夜,这穷困潦倒的少爷写了一副对联自嘲,贴于门口:“行节俭事,过淡泊年。” 村上有位老学究读后,慨叹不已,在对联的联首各加上一字,成了:“早行节俭事,免过淡泊年。”
2,从前有个财主,他打算开个酒店,就出了三分银子征求新店对联。有个秀才去应征。财主说:“对联要称赞我的酒好、醋酸、猪肥、人丁旺,店里又没有老鼠。” 那个秀才人笔一挥,很快就写成了: 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下联是: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 秀才写完之后,摇头晃脑地把对联念成: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人多病,少财富。”
3,国文老师在台上讲解对联,举例说:“从前某报社曾公开征求‘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下联,结果投稿信件很多,有句对的很好,就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此时一位调皮的学生突然叫道:“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
4,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幼时思维敏捷,一次先生授课时见他挠痒,先生便挖苦说:“搔搔痒痒,痒痒搔搔,不搔不痒,不痒不搔,越搔越痒,越痒越搔。”李听了很生气,眼珠一转随口对曰:“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先生逗学生,反被学生辱骂,非但不恼火,却当众对学生大加赞赏。
5,一位姓石的先生正在讲课,见有只母鸡啄食到学堂门口,他一砖头扔去就把鸡打死了,满堂学生吓得目瞪口呆。先生不仅毫无怜悯之情,反而出了个上联让学生对:“细羽家禽砖后死。”母鸡的小主人也在学堂念书,看到先生无端打死母鸡,十分气愤,对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工整严密,无可挑剔,先生自取其辱,面红耳赤,又不便发作。
6,一秀才上山游玩,不小心迷了路。见一担柴樵夫,赶忙上前询问。樵夫见是一个读书人就说:“你是秀才,我出个对联让你对怎么样?”秀才心想“樵夫的对联还能对不上吗?”就说:“请出上联”樵夫用手一指说:“此木为柴山山出”。秀才无以为对,即跟着樵夫缓缓而行。走到山下看见村庄时,已是暮色沉沉,炊烟袅袅。秀才灵机一动有了下联。立即说道:“因火成烟夕夕多”。
7,过去,人死后要请和尚做道场,念经颂德,超度亡灵。有人针对此事写对联一幅,以示反对: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
8,一书生门对富人家的竹园,故在门上贴对联一幅: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富人见后将竹子全部砍去,此人在对联下各加一字,成: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人一见,干脆将竹子连根挖掉,此人又各加一字,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二, 对联简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春联之设自明太祖朱元璋始。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引用《簪云楼杂说》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1368-1398年),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腌豕苗者,尚未倩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由此可见,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清康熙六十寿辰(1713年)和干隆八十寿辰(1790年)两次重大庆祝活动是宫廷楹联创作的高潮。虽然多数是“润色洪业,鼓吹承平”之作,由于 “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且大量制作,要求严格,因此必然有利于楹联结构的规范化。这一点似乎尚未被人们重视。 清代是楹联文学的全盛时期。南怀瑾先生早已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从事清代文学史研究的赵雨先生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赵雨《走向对仗的汉语言文学--清对联》,《对联》2000年第5号)。我们认为,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1840年)是清代楹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分庭抗礼、媲美争妍的独立文体。从此,文人学士以楹联赠答,用对联作文字游戏,成为一时风尚。以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等为形式的对联文化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流风之盛,不因辛亥革命而衰落。
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陈寅恪出题“孙行者”求对,周祖谟对以“胡适之”,至今传为美谈。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心,楹联也以新的面貌开始复兴。1984年成立中国楹联学会,1985年创办《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987年创办《中国楹联报》,地方楹联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从此形成了群众性的对联创作和理论研究新风尚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对联欣赏与知识讲练(二)
三,对联定义: 对联又叫对偶,或者对仗。是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格叫对偶。(《辞典》释:对联又名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偶,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炼集中,概括力强。他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特有的表现力,便于记诵,因而在抒情、叙事、议论等文章中广泛使用。
四,对联形式(按时间和场合):
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
2,楹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缕刻于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
3,装饰联:多悬挂在堂屋墙上中堂画两侧、书房墙壁上或悬挂在名胜古迹的壁柱上;
4,喜联:用于祝贺婚娶、建新屋、迁居;
5,寿联:他人过生日,送对联祝寿;
6,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五,对联分类: 对偶就上联和下联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大致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钟。
(一),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在内容上是相互补充的,以并列关系的复句为表现形式。
如(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理解:例(1)的上联描绘自然界的风声雨声和读书声交织在一起的情景,下联说读书人要关心国家大事,表明了作者顾宪成(明代东林党首领)在政治上的抱负。例(2)从两个方面说明一个道理:铁棒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二),反对 上下联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和矛盾对立关系,即上下联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正与反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过正反对照、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本质。
例如:(1)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割出新干坤。(2)理想,生活的旗帜;实干,成功的途径。 理解:例(1)用新与旧对比的方法,概括地描绘了革命着的大任,形象具体,气壮山河。(2)从相对的方面,说明了理想和实干的辩证关系。
(三),串对 单看上联或下联,意思不全,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境。 即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两联连接成句,一顺而下,也叫“流水对”。 例如(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吃过黄莲苦,方知蜜糖甜。(3)漫道古稀加十岁,还将余勇写千篇。 理解:(1)上联表原因,下联表结果。(2)上联表条件,下联表结果。(3)上下联表示事物间的转折关系。上下联内容衔接紧密,串成一个句子,显得十分顺畅紧凑。 六,对联特点: 1,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一般上联要用仄声字,下联尾用平声字。否则拗口。 2,上下联某位置上的词性必须相同。下联词性与上联同位词性相同。 例 :明月松间照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闭门推出窗前月 清泉石上流 荷出水面, 朱笔点天文 投石冲开水底天 3,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Ⅳ 关于春联的研究报告600字
春联,对于正在过年的我们并不陌生。两排火红的对联加上横批,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数不尽的好运。同时,也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和写春联的兴趣。
春联,起源于桃符.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的文学形式的一种。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春联用语一般轻松欢快,喜气洋溢,切情切景,大红色彩配上吉祥话语,为春节平添了欢乐气氛。在古时,人们撰贴春联主要是突出其喜庆气氛,多用一些吉祥词句,而不过分追求其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时代赋予大地以新的生机,春联也相应有了新的变化,人们在突出其喜庆气氛的同时,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在以歌颂祖国、自由、劳动、团结等为主题的春联大量涌现,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它的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
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
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象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领略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春联俗称“门对对联”“对子”。它以工整、
、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的文学形式的一种。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春联用语一般轻松欢快,喜气洋溢,切情切景,大红色彩配上吉祥话语,为春节平添了欢乐气氛。在古时,人们撰贴春联主要是突出其喜庆气氛,多用一些吉祥词句,而不过分追求其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时代赋予大地以新的生机,春联也相应有了新的变化,人们在突出其喜庆气氛的同时,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在以歌颂祖国、自由、劳动、团结等为主题的春联大量涌现,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它的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
重复,浪费笔墨
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
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
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
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象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领略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Ⅵ 春节对联文化探究
《奇妙的对联》探究资料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一、对联常识
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据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到来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副,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的一副春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叫对子。对联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人的肾脏那样叫一副、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上联叫出句,下联叫对句。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歇后联、药联等)等。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副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一九四一年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董必武和邓颖超联名赠送了一副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
楹联的字数,向无一定,从两个字到几百字的都有。但以七字至十五字的居多。清代以来兴长联之风,最长的当数四川江津县城楼现存的一副长联,多达1612字。现存着名长联是孙髯翁为昆明大观楼写的,共182字,被称誉为“古今第一长联”。
二、对联欣赏
对联的欣赏,也可叫“品赏、赏析、点评”,一般说来,异曲同工,只是运笔有侧重而已。下面提供部分欣赏资料:
1、九州一德;四海同春:
这是台湾陈大络教授1994年的春联。全联八个字,惜墨如金。“一德”见心,“同春”见境,“一、同”精巧见性。虽冠“九、四”,含而不露,寄托老教授“炎黄情思”和祈冀团结奋发的精神。
2、党引春风开万紫;国兴特色放千红:
结尾暗用“万紫千红”来展现党风国策,不无出处:朱熹《春日》诗云:“胜日寻芳泅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树邀莺绕去;花引蝶飞来:
以物拟人,以静拟动,采取连动式,活生生描绘“春来了,春来了!”那欣欣向荣的宇宙。一邀一引兼之一绕,神似暗送秋波,展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博爱。
4、九野风和花正艳;百川源扬水长流:
“联中有画,画中有联”。和煦的春光,灿烂的山河,清香的空气,不知不觉渐渐烘暖一身。因为作者“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言近旨远,语浅情深。
4、天上雪飞,人间春满;江南花舞,塞北羊肥:
天上人间、江南塞北,全方位纵横于笔端,“飞雪迎春到”,万象更新之喜悦气氛,油然见于动静之间,不胜美言。
5、蝴蝶穿花迷景色;蜻蜒点水弄风流:
联中“穿、点、迷、弄”四个字眼,把对联带入诗境:“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好个天上人间!
6、云霞出海,曙雨低声滋万物;梅柳渡江,春风着意绿千山:
此联把杜审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诗句用扇对形式截解用于联文中,拟人更觉有声有色。
7、水碧映山,青青山映碧水;花红扶叶,绿绿叶扶正花:
从联艺上看,有三巧:反复、叠词、回文。从内涵上看,写景晓理。欲话说“花好要叶扶,水清凭山印”,同样可说如何处世。画中有画,境外有境。
8、明月风轻,浆摇舟缓浪涛碧;碧涛浪缓,舟摇浆轻风月明:
奇巧生趣,这也是回文的一种形式。似言一物两面,细品则境界有别,结句“风月明”恰是作者在“画中游”抒怀,非大手笔不可为之。
9、己尊人;人敬己:
采用换位法,据其尊卑位次倒换“联脚”(一般不宜),信手拈来“称人称自己”那句话,做“人、己”间的文章洒脱利落。《礼记》中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又说“恭则寿”。其联长话短说。
10、昙花易现;孤掌难鸣:
处世论交之作。“昙花”,一种开放很短暂就消失的花,比喻好慕虚荣的小人。下联出自民间“一只巴掌拍不响”那句话。杨雄说“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似乎是境中境。
11、须就德才衡俊杰;莫因成败论英雄:
一擒一纵,把人事人才关系高度概括,抨击了某些“用人惟亲”。胜败乃兵家之常事,然孙子说:“有勇不如有智,有知不如有学。”这就是决定于“德才”。
1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明代解缮《无题》的诙谐联,讽刺某些肚内空空如也而又好“岳飞战张飞”那样夸夸其谈之辈。毛泽东很赏识此联,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
13、立德贵于立业;雕龙始自雕虫:
古往今来,以“立业甲天下”想“一朝榜上有名”者太多。孟子说:“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可借作上联注脚。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借作下联注脚。
14、思得先思德;重财必重才:
除反复“思、重”二字,还妙用了同音同韵字,意趣韵趣倍增。正视“财与德”的关系:“钱不伤廉我也忙”。“世人都怕胖;独我不嫌肥”一联,正产生在此基础上,但多几分幽默。
15、到春天看花开花落;赏花日忆春去春来:
“到春天”与“赏花日”,造句结构本不相同,但可理解为“字对”,虽宽亦工。“春、花”交错反复,频添雅意。李白说:“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实为此联之精髓。
16、峰高不断登高客;水险频来探险人:
泼墨迂回蜿蜒,借人之志而寓己之志。恰似荀子所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此联出自河北深昙邵甫村在校高中女生张立梅之手。
17、弯树良材少;直人贤友多:
俗话说“树直有用、人直无用”,上下联一反一正辩证“人直还是好”。《礼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然怎样近友?墨子说:“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一心者,直矣,诚矣。
18、遇事三思方乃好;有争一忍定为高:
遇事也好,办事也好,国事也行,家事也行,三思以求善,再慎以防错;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暴躁难能入德。故某君有联曰:忍让宽和心自乐;谦恭谨慎我常安。
19、敬爱无亲疏,天下高龄皆父母;老残不孤独,人间晚辈尽儿孙:
这是敬老院联。鹤顶格嵌“敬老”二字,突出主题“皆、尽”乃联珠,囊括敬者、爱者、老者、少者。
20、捉鼠何分猫黑白;出征岂问马雌雄:
即兴之作,感慨殊深。上联出自邓小平同志名言:下联言之也是常理:革命事业怎能论男女老壮贵贱或讨价还价,共同奋发,求实为贵。难的是怕“贪猫”不捉鼠,有马不出征。
三、对联制作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上下联字数要完全相等,不多不少;而且上下联的结构要相同,即断句一致。
2、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3、平仄相对,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第三、四声)起平(第一、二声)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声调极其对仗,音调和谐,读起来上口。
4、内容相关,上下联系。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联系,不能是毫不相关的两码事,但又不能重复。从这角度说,有三种类型。一是串对,就是上下联所说明的问题,意思是顺承的;下联是上联意思的继续和补充,同时深化上联所要表现的主题。例如章太炎讽慈禧太后七十岁生日:“今日到北海,明日到南苑,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戚,每逢万寿祝疆无。”二是正对,就是上下联各写一事,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三是反对,就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相互映衬,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