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有什么区别愿意付出400分给最佳者!!!
一、获取方式不同
1、脑电图:是一种使用电生理指标记录大脑活动得方法,大脑在活动时,大量神经元同步发生的突触后电位经总和后形成的。
2、事件相关电位: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以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
二、目的不同
1、脑电图:是脑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脑电波监测广泛运用于其临床实践应用中。
2、事件相关电位: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的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当人们对某课题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电位。
三、特点不同
1、脑电图:来源于锥体细胞顶端树突的突触后电位。脑电波同步节律的形成还与皮层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活动有关。
2、事件相关电位:给予神经系统(从感受器到大脑皮层)特定的刺激,或使大脑对刺激(正性或负性)的信息进行加工,在该系统和脑的相应部位产生的可以检出的、与刺激有相对固定时间间隔(锁时关系)和特定位相的生物电反应。
⑵ 关于脑电波
神经细胞在受到信号刺激时,细胞膜的表面会产生电活动,并通过神经纤维传送。
这种电活动通过接收装置收集后可以在仪器上观看到。
但是,这种电活动极其微弱,细胞膜上电活动是以毫伏来计算的。收集到的信号必须经过放大才能被观察到。这种微弱的信号是不能自己以辐射的方式向外传送的。而且,人类的脑也没有能够接收这类信号的接收装置。
所以,脑内的电活动不能影响其他人。
⑶ 人死后脑电波 和魂魄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共同点。脑电波会一直存在人类世界吗 还是会去另一个世界
现在世界大致的观点认为人死后(即心跳停顿开始计算),脑电波存在于脑里不超过49小时,这49小时里刚好与佛教所说的轮回说一致。电波即是电磁波,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电磁波是由能量产生的,有多种多样(例电波手表,利用电波进行自动时间调校,由电能产生),而脑电波则属于生物电波(详细见网络知道),用处就是为了记忆。
个人比较赞成爱因斯坦的论点,即是人死后脑电波脱离身体后进入太空,物质是不会毁灭的,只会转换。以下复制
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指出,人的灵魂就是脑子里的记忆组。人脑记忆东西等都是靠微电流来刺激记忆组织实现的,而人类的脑电波就是记忆组织所发出的类似电波的东西,它们在空气中传播,记录了这个人的思想,遇到与之脑波同频的人就有机会接收,并由此得到信息(就是所谓的见鬼)可见脑电波是思维信息的载体。
而人死后,他的脑波形成一组记录了他记忆的电波,这组电波在空气中游荡,最终进入大气层外的一个游离电波层,在那里可以遇到无数的电波,与各种各样的思想交流,经过150年左右的衰减,最终消失或者被外来的力量重新引导回地球,侵入脑部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新的肉体,占据并影响它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外来的力量可能是宇宙中的数种射线,周期性的辐射地球,将部分受影响的脑波四处打散至宇宙中或是地面的脑波在同一时刻被送回来占领新的肉体(就是所谓的投胎)而已。照灵魂学的说法,游离电波层就是所谓的阴间,那里都是死人的灵魂,每个人都没有了肉体,也就少了许多欲求,静静的等在那里,消亡或是重生,等待轮回的痛苦.......
⑷ 脑波功率谱如何计算
一、脑电图 脑电图(EEG)检查:是在头部按一定部位放置8-16个电极,经脑电图机将脑细胞固有的生物电活动放大并连续描记在纸上的图形。正常情况下,脑电图有一定的规律性,当脑部尤其是皮层有病变时,规律性受到破坏,波形即发生变化,对其波形进行分析,可辅助临床对及脑部疾病进行诊断。
脑波按其频率分为:δ波(1-3c/s)θ波(4-7c/s)、α波(8-13c/s)、β波(14-25c/s)γ波(25c/s以上),δ和θ波称为慢波,β和γ波称为快波。依年龄不同其基本波的频率也不同,如3岁以下小儿以δ波为主,3-6岁以θ波为主,随年龄增长,α波逐渐增多,到成年人时以α波为主,但年龄之间无明确的严格界限,如有的儿童4、5岁枕部α波已很明显。正常成年人在清醒、安静、闭眼时,脑波的基本节律是枕部α波为主,其他部位则是以α波间有少量慢波为主。判断脑波是否正常,主要是根据其年龄,对脑波的频率、波幅、两侧的对称性以及慢波的数量、部位、出现方式及有无病理波等进行分析。许多脑部病变可引起脑波的异常。如颅内占位性病变(尤其是皮层部位者)可有限局性慢波;散发性脑炎,绝大部分脑电图呈现弥漫性高波幅慢波;此外如脑血管病、炎症、外伤、代谢性脑病等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异常,但脑深部和线部位的病变阳性率很低。须加指出的是,脑电图表现没有特异性,必须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判断,然而对于癫痫则有决定性的诊断价值,在阗痫发作间歇期,脑电图可有阵发性高幅慢波、棘波、尖波、棘一慢波综合等所谓“痛性放电”表现。为了提高脑电图的阳性率,可依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电极放置方法。如鼻咽电极、鼓膜电极和蝶骨电极,在开颅时也可将电极置于皮层(皮层电极)或埋入脑深部结构(深部电极);此外,还可使用各种诱发试验,如睁闭眼、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睡眠诱发、剥夺睡眠诱发以及静脉注射美解眠等。但蝶骨电极和美解眠诱发试验等方法,可给病人带来痛苦和损害,须在有经验者指导下进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近年来又有了遥控脑电图和24小时监测脑电图。
⑸ 脑电图:异常
凡偏离正常范围的脑电图即可谓之异常。异常脑电图仅说明一种脑功能状态,只有结合临床,比较和观察患者在检查前后的临床征象后,才有明确的诊断意义。
脑电图(EEG)的个体差异较大,尤其是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儿,个体差异则更大。因此目前还没有任何计算方法能够定量地给出不同年龄EEG的正常范围。
脑电图轻度异常 不能诊断为癫痫 而且癫痫病人只有50%有异常脑电
⑹ 脑血管的脑电图检查有哪些作用
脑神经细胞能不断地发生生物电流,但很微弱,只有用电子放大仪器把它放大后,才能够显示并描记下来。这种描记下来的图像,就叫做脑电图。
描记时,先在头皮上放置10~20个电极。这些电极经导线通过由几级放大器组成的脑电图仪,将脑子微弱的电活动放大几十万到一百万倍,经记录装置描记在纸上。描记下来的脑电图是许多连续的正弦波。波的快慢(频率)是以每秒钟活动多少次来表示的;波的高低(即波幅)表示它的电压的高低,以微伏为单位来计算。在正常时,波的形状、频率、波幅经常有变异,但都有一定的范围。婴儿、儿童和成人的脑电图各有特点,不尽相同。超出正常范围的,就是异常的脑电图。
作脑电图检查,对诊断许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帮助,或有参考价值。首先,它有助于颅内占位病变的诊断。如脑瘤、脑脓肿、脑寄生虫病和慢性血肿等。这些疾病都可能在脑电图上显示出各种特异的变化来,并且可显示这些病变在脑子的什么部位。
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有很大意义。各种类型的癫痫,在发作时和不发作时,在脑电图上可显示出具有特征性的异常脑电波。所以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很有价值。
发生颅脑外伤时,脑电图检查对判断其预后有一定的意义;对诊断脑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也有价值。
在息急性脑血管病时,进行脑电图检查,对诊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半球血管阻塞等都有帮助。此外,对诊断脑炎、脑膜炎、垂体功能减退,也都有一些帮助。
⑺ 四种脑电波波形的读法
1、δ波,频率为1~3Hz,幅度为20~200μV。当人在婴儿期或智力发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极度疲劳和昏睡或麻醉状态下,可在颞叶和顶叶记录到这种波段。
2、θ波,频率为4~7Hz,幅度为5~20μV。在成年人意愿受挫或者抑郁以及精神病患者中这种波极为显着。但此波为少年(10-17岁)的脑电图中的主要成分。
3、α波,频率为8~13Hz(平均数为10Hz),幅度为20~100μV。它是正常人脑电波的基本节律,如果没有外加的刺激,其频率是相当恒定的。人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该节律最为明显,睁开眼睛(受到光刺激)或接受其它刺激时,α波即刻消失。
4、β波,频率为14~30Hz,幅度为100~150μV。当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或亢奋时出现此波,当人从噩梦中惊醒时,原来的慢波节律可立即被该节律所替代。
(7)脑电波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脑电波用途:
1、功能研究,作为一种有效的对神经活动进行间接测量的工具,脑电图(EEG)及其相关联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的相关研究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心理生理学研究中。 其具有较高的时间精度,可以检测毫秒级的电位变化,但空间精度则相对较差。
2、临床检测,脑电波或脑电图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客观指标,不仅可以用于脑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临床实践的应用,与人类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脑电波是诊断癫痫的必要依据,脑电波对于各种颅内病变,如脑中风、脑炎、脑瘤、代谢性脑病变等,亦有很大的诊断帮助。脑波图仍是目前研究睡眠最客观的依据,借由监测睡眠中脑波变化,人们可以区分睡眠中的不同时期
⑻ 人的脑电波分几种
脑电波分为四种。
σ波(0.5~3hz):深度睡眠状态。
θ波(3~7hz):沉闷无聊、情绪低落、心不在焉或打瞌睡的状态。
α 波(8~14hz):人体处于清醒但闭起眼睛、什么都不想的状态。
β 波(较慢,15~20hz):正常人清醒、接收外界信息时的状态;也会出现在做梦时。
β 波(较快, 21~25hz):高兴、焦虑、激动等强烈情绪;也会出现在计算和思考问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