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根铁丝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把它磨成针
在砂轮机把磨几下,一分钟不到,保准铁丝变尖针
② 谁把铁棒子磨成针了,可能吗
是李白看到老婆婆在河边磨的。
只要你有恒心有毅力终有一天可以的。
③ 在古代铁杵真的可以磨成针吗
不大可能吧,从骨针开始,古代早就有了制针的办法,相比来说烧铁制针的方法容易很多而且不浪费,完全不需要这种方法来制针,
④ 铁许磨成针
关于唐朝大诗人李白,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说的是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
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
李白吃惊地张大了嘴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
“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其实这个故事疑点很多,漏洞不少,经不起推敲。老婆婆如果真的想磨成针,那何不挑一根细点的,象铁丝、铁钉之类的,真要把这大铁杵磨成针,那可是一项愚公移山一样的子子孙孙无穷尽的巨大事业。人都不傻,不可能作这样效率低下的傻事,再说了,为了一根针,天天去磨,难道不干别的事了?因此,这故事的版本其实是这样的:
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去溪边看鸟飞鱼游。功课是常常挂红灯,手扳心被先生打得红里泛青。看着别人的小孩子个个乖得三岁会背诗,五岁会弹琴,出口就是三字经,都是三好生,他老爸老妈看在眼里,急在脑里,气在心里,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可是没用,不见效果。最终想出了一个计策:化钱请了一个老婆婆,按现在的说法是请了一个托,谈好五十元一天工钱,教了她几句台词,然后让她拿着一根大铁杵到小溪边磨。就象姜太公拿着钓杆等周文王似的她磨着铁杵等着李白来。瞧,唐朝的一天下午,李白来了,他又没去上课,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南走走,北望望,不知不觉又到了常去的城外小溪边。暖和的阳光、飘逸的白云,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艳阳天,不是读书天,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呀?人不玩耍枉少年呀。
走着走着,在小溪边,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起劲地哼呀哈呀唱着劳动号子在磨一根孙悟空金箍棒粗细的铁杵。李白一看,大觉好奇,这老太太在玩什么花样呢?便走过去问,“老婆婆,您这是在干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用智慧的眼光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起劲地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姑娘们坐在窗边绣花用的绣花针吗?”
“那当然。就是这样的针。”老婆婆用手比划着绣花的动作。
“可是,也太夸张了吧,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十分流利地用背了好几天的台词回答小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精卫可以填海,大树可以做成牙签,几百年后一千首歌都可以压缩放进MP3,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白发快三千丈了。”李白若有所思地说。“磨针之难,难于上青天。”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下功夫,细针出自粗。只要认真学,功名手中握。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老婆婆的台词念得滚瓜烂熟。
一铁杵磨醒梦中人,李白长叹一声:父母打骂有千次,不及铁杵让我醒。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早上读外语,晚上写诗文,累了发悬梁,瞌了锥刺股,渴了喝口酒,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天下诗文倒背如流,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李白之所以成为浪漫主义的大诗人,而不是象杜甫那样的现实主义诗人,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那根大铁杵与绣花针之间的夸张联想对他少年心灵的巨大影响导致的。
教育是一门艺术,是讲究方法的。
⑤ 谁知道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呀!!!!!!!! 急!!!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⑥ 是铁杵磨成针还是铁楮磨成针,
铁杵磨成针
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解释】: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近义词】:铁杵成针
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 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后即以“铁杵磨成针”、“铁棒磨成针”比喻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⑦ 为什么铁可以磨成针
首先针就是铁制成的。但是针一般很小,所以就需要打磨,磨的时候会减少一部分铁。但铁磨成针一般是形容毅力大,能够坚持。
⑧ 故事铁杵磨成针怎样讲
铁杵磨成针
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但是小时候读书并不用功。 有一天,他的书读到一半,就不耐烦了:“ 这么厚一本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 ”于是他干脆不读了,把书一扔就溜出去玩。
李白快乐地跑着,忽然,他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在磨刀石上用力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便蹲了下来,傻傻地看了好一阵。老奶奶也不理会他,只是全神贯注地磨着。后来,李白忍不住了,问道:
“ 奶奶,您这是干什么呢? ”
“ 我在磨一根针来缝衣服。 ” 老奶奶头也不抬,专心地磨。
“ 磨针? ” 李白更加奇怪了, “ 这么粗一根铁棒怎么能磨成针?! ”
老奶奶这才抬起头来说:“ 孩子,铁棒再粗,我天天磨,还怕它磨不成一根针吗! ”
李白听了,恍然大悟,“ 对呀 ! 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的,读书不也是这样吗! ”
于是他便立刻转身跑回家去,拾起扔在地上的书本,专心地读,从此也不再敢偷懒了。后来他终于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铁杵磨成针”这个成语就是比喻只要长期努力不懈,再难的事也能成功的。这个成语也说成“只要工夫深,铁 杵磨成针”。
李白被人们称为 “ 诗仙 ” ,是个很有才华的伟大诗人,但是连这么有才华 的人都需要刻苦地学习,那么普通人不就更需要努力了吗? 因此同学们,无论我们的才华、天资如何,都应该努力学习;无 论要什么事都应该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呀! 加油!!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作针。”白曰:“铁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工夫深!”太白感其意,还而终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⑨ 铁()成针
铁杵成针 铁杵成针 tiě chǔ chéng zhēn
近义词 持之以恒
反义词 半途而废
【出自】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解释】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文言文】李白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温磨杵 。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笑其出。老妪曰:“功到自然耳。”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
【译文】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