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正确的打坐方法是什么
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两种坐姿都可以采用,也可以在腿痛时轮换交替。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
人在禅坐的时候,脊柱垂直是关键。臀部应垫一个两、三寸高的软垫,从大腿根部到膝盖是向下倾斜的,让两个膝盖触地作为支撑点,膝盖不可悬空,以自己觉得重心稳,无前倾后仰的感觉为原则。
盘坐时要求注意以下几点:
1、臀部后半部,要求垫高一些,可垫棉垫或较薄的枕头。这样,可以使腰部自然伸直,避免打坐时因腰肌疲劳,慢慢弯腰曲背的弊病。
2、腰部要自然伸直,腰不直则任督二脉气不通畅,也容易形成昏沉瞌睡得毛病。
3、头正颈直、下颌微收。舌抵上腭。因为日常生活习惯,大多数人头总喜欢偏向一侧,或左或右,打坐时往往自己觉得头正了。实际上仍有偏斜。可以平时在坐好以后,在面前放一面镜子,看一看自己头是否保持在正直的状态,找到头正颈直的状态,找到头正颈直的正确感觉。这样可自动纠正体内的不平衡与气脉。
B. 打坐的正确姿势
1、头正颈直。
盘坐时,由于是坐在垫子上,人容易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这时候头的位置就很重要了。悬顶竖颈,头顶如悬丝线,下颌微微内收,颈项自然而不僵硬,人的精神状态自然就会提起来。
2、两眼垂帘。
眼为脏腑精气之所汇、神气之所聚。打坐时两眼垂帘,可敛养五脏之气。所谓“垂帘”,即眼睛似闭非闭,能隐约看到一丝亮光。
3、舌抵上腭。
舌尖轻轻抵在上颚齿内牙龈相交的地方,注意无需用力。这个动作也叫“搭鹊桥”,坚持一会儿就能感觉口舌生津。
4、两肩放松。
垂臂松肩是一体的,随着两手臂前垂,两肩自然松沉,可以体会两腋下虚空,能夹两个鸡蛋的感觉。同时,两掌相叠,自然垂放在肚脐稍下方。一个诀窍是注意放松手指,这样两肩就很容易放松了。
5、竖起脊梁。
脊背的状态决定了整个胸腹的状态。盘坐时竖起脊梁,自然就能达到宽胸实腹的要求了。要注意的是,脊梁要竖不要挺。“挺”的感觉是僵硬的,而“竖”的感觉是提起筋骨,肌肉是放松的。这些需要在练习打坐时细细体会。
6、两足曲盘
打坐注意事项
1、入手下静,先绝食腥荤香辣之物。盖腥荤之物,味主沉浊,食之必至后天之气粗,而难伏。香辣之物,性主轻浮,食之必至先天之气散而不聚。要知存乎理者,禁食腥荤香辣,专持清斋素食淡饭,以除原味。不食过饱,过饱则伤神。不食过饥,过饥则伤气。
2、打坐时面带微笑。
3、静坐胡思乱想时,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数呼吸,不数入息,只数出息。
4、腿脚酸痛,歇会再练。如果一味追求盘坐的时间和姿势,不顾自身耐受程度和个体差异,反而会伤及筋骨,造成下肢局部供氧不足,甚至损伤机体组织。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打坐
人民网-打坐养神静心益长寿,但时间过长伤筋骨
C. 打坐正确姿势
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两种坐姿都可以采用,也可以在腿痛时轮换交替。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
人在禅坐的时候,脊柱垂直是关键。臀部应垫一个两、三寸高的软垫,从大腿根部到膝盖是向下倾斜的,让两个膝盖触地作为支撑点,膝盖不可悬空,以自己觉得重心稳,无前倾后仰的感觉为原则。
(3)学打坐的正确方法视频扩展阅读
早醒时,要给身体“3个1分钟”。有些老人睡醒时天还没亮,但困意已经全消。此时,不妨顺应自己的身体,好好利用早起的这段时间,休养身心。
需注意的是,老人起床不能过猛,至少要给身体“3个1分钟”的缓冲时间,即静卧1分钟后再起身、起身后在床头靠1分钟、起床后双腿下垂1分钟,避免气血上冲,使血压突然波动,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
起床后,先试试打坐30分钟。早起后,老人可以先试试打坐。盘腿姿势顺其自然,采取简单的初学者姿势、单盘或散盘均可,但一定要保证气血通畅、身体舒适。闭上眼睛静坐,可以进行有节奏的深呼吸练习,帮助增加肺部含氧量,从而增加全身脏器、血管的含氧量,提升人体活力。
打坐时间太短起不到效果,一般以30分钟为宜,但若感到体力不支,尤其是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则不必勉强。如果打坐后感到困倦,可以再睡个回笼觉;如果打坐后神清气爽,可根据自身情况,从事以下活动。
D. 打坐怎么做
打坐有很多种,可以自行选择:
刚坐降天魔
坐禅的姿势要正确,对身心皆有益处,否则失掉坐禅的意义。坐禅时,先将身心放松,不可紧张,最好结双跏趺坐,这是基本的坐法。何谓双跏趺坐呢?就是先把左腿放在右腿的上边,然后将右腿搬到左腿上边,这又叫金刚坐是坚固不动的意思。过去诸佛皆以金刚坐而成佛。这种坐法,可以降伏天魔,可以制止外道,他们见到这种坐法,知难而退,不敢前来找麻烦。
结双跏趺坐之后,眼睛观鼻端,不可东张西望。所谓“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样才能摄持身心,将心猿意马拴住,不令它们向外奔驰。所谓“专一则灵,分歧则弊”,要端然正坐,就是腰要直,头要正,不可前俯,不可后仰;不要向左歪,不要向右斜,好像大钟一样,四平八稳,不动不摇。不可像钟摆那样,东摇西晃。双跏趺坐才合乎坐禅的姿势。初学禅的人觉得不习惯,腿也痛,腰也酸;不要紧,咬紧牙关忍耐一时,久了自然没有这种现象,所谓“久坐有禅”,自然得到禅味。
跏趺坐易入定
结双跏趺坐的姿势,是将左腿放在右腿上,然后将右腿搬到左腿上,因为左腿属于阳,右腿属于阴。打坐时,左腿是阳在上边,右腿是阴在下边,好像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鱼、阳鱼),也是这样的摆法。因为方便起见,左腿在下,右腿在上也可以的。法无定法,随着个人习惯而决定,不必执着一定要这种姿势。
教你左腿压右腿,这只是个方法而已。并不是硬性规定,一定要这样子。总而言之,结跏趺坐,乃是教你容易入定。你能行时入定,坐不坐都可以的。入定的境界没有任何的妄想,心中一念不生,一尘不染。若能行住坐卧一念不生,一尘不染,那就是在用功,并不一定是坐在那里,才算是用功。
脚不痛才是正式参禅
学跏趺坐。起初假如脚很硬,痛得太厉害,可以方便坐;方便坐之后,继而学单跏趺;单跏趺之后,脚不觉那么痛了,可学习双跏趺;双跏趺可以坐得住,脚不痛了,才是正式开始参禅。本来,参禅是没有事情故意找点事情来做。譬如,修道人吃饱了肚子,睡够穿暖了,没有旁的事便参禅,“游戏人间”。
端然正坐不偏不倚
打坐的基本姿势,身体要挺直,宜端然正坐,不偏不倚,不仰不合;但不要造作,要很自然,舌尖顶上颚,有口水时咽下,口水到肚子里,能调和气血。
端甘露水治百病
坐禅时舌尖顶上颚,有时会有很多口水,可以把它咽下。这叫“甘露水”。为什么?因为坐禅坐久了,口水是甜的,虽不像糖或蜜糖那么浓,都是淡淡的一种甜味。人常饮这种甘露水,不吃饭也不饿,不喝水也不渴;乃至行不知行,住不知住,坐不知坐,卧不知卧,功夫已打成一片,时刻在定中,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甘露水能治百病,强身健体,能开你的智慧,但必要时刻用功,不要间断。为什么修道人不愿讲太多话?因为要用功,无论搬柴运水,迎宾送客,出入往还,都是在用功。功夫用得纯熟,绵绵密密,不想用功他也会用功,不想参“念佛是谁”他也会参。参到风吹不动,雨打不透,功夫成片,风雨也进不来了。
当然这种功夫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故要时时刻刻,念兹在兹。甘露水又叫“自家水”;这三个字合起来,念作“药”字,这是延年益寿的药,了生脱死的药,脱出六道轮回的药。人人皆有这药,但人人皆不肯服用这个药。人人只是舍本逐末,东跑西跑往外找。
这个药是自性本有,人能常用功,口水很甜,甚至超过蜜糖,等到这个“药”起了功效,身体内便产生变化。人若未得到修行之好处,则不知道;若得到了则时时不会放下功夫,不会间断。但要持之以恒,守之以素;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今天莲华,明天牡丹。要有坚诚恒,常常用功,才会上路,若忽进忽退,徒然耽误时间。要造作,要很自然,舌尖顶上颚,有口水时咽下,口水到肚子里,能调和气血。
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
打坐要坐得端然正坐,不要向后仰,也不要向前俯,也不要把头低低的,把头正直起来,眼睛看鼻子,看这个鼻子是冲上冲下呢?要看清楚了。鼻就看着口,那么鼻上有眼睛吗?它看口,慢慢就会生出眼睛了。你越是叫它看,这个鼻子就会看见口了。
这样子鼻观口,口就问心,自己问心,你这个心是个黑心?是个白心?是个黄心?是个红心?你这个心是青黄赤白黑,是个什么心?问一问它。如果若黑心,那黑要把它变成白的,你看你的黑心一天比一天就变色了,变了白了,变了大光明藏了,与法界合而为一了,这时就有点办法了。
呼吸气,不要用口,鼻子可以通气的,有的人鼻子不通气,用鼻子呼吸就很困难,那么你若能用鼻子来呼吸,鼻子这个气吸进来要把它这个气停止到肚脐后边,不是肚脐下边,那个地方是空空洞洞的,没有一个什么东西,只是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是这个,你的呼吸气要停止到这个地方。
一般人有这么一句话,说你会不会接气,你能不能接上气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若能接上气,外呼吸就是内呼吸,内呼吸就是外呼吸,所以那有道的人,他外边就不呼吸了,这呼吸停止了,里边的呼吸它会动。你鼻孔没有气出了,在这个口也没有气出了,可是他周身毛孔都会呼吸的。你看他像死人,但是死而不亡,此刻死了,但是他没有亡,这样不需要外边的呼吸气,内里的呼吸气活了。
这个时候你眼观形色内无有,形形色色里边都没有了,耳听声音心不知,心也不知道了,内里头观这个心,心也没有,向外观这个形,形也没有,向远观这个物,物也空了,可是在这个时候,你不要以为自己就了不起了。这还是一个前方便,只不过是一种轻安的境界,你不要认贼作子,以为我就是了不起了。
暖、顶、忍、世第一
打坐时,舌尖顶上颚,这是任、督二脉在这儿交接,任、督二脉通了,那么气血也通了,这时候觉得很自在。在口里有口水,把它吞到肚子里边去,时时这样吞,就好像是用甘露来滋润菩提苗一样的,给他灌水,坐坐身上会有一股暖气,很热很热的。在这个阶段开始生出一种作用:第一个阶段就是热,热先从肚子里边热,热到周身上去,到周身然后再回来,这么热个几次,这叫热的阶段。
热以后,经过一个相当的时间,也就是在这化学工厂里头来化验,化验得差不多了,以后接着就到顶位了。顶位,就觉得头上那儿好像有一点什么,又好像没有,你说有你也看不见,也摸不着,只是有这个感觉在头上,总是觉得它有一点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叫顶位。顶位以后就觉得很忍不住,这种的感觉忍不住,还要忍,这叫忍位了。顶的阶段过去就是忍的阶段,忍的阶段很不容易忍过去,觉得头上很不舒服的,就好像有什么东西,要把头钻出个窟窿似的,这个时候又忍,忍,久而久之,这窟窿钻透了,跑出去了,跑出到这个头上面,出这窟窿外边去了,就好像小鸟在鸟笼子出去一样,高兴得不得了。这才是世界第一个忍,所以这叫世第一,世界的第一个大丈夫,第一个大豪杰,没有人可比的,所以叫世第一位。在这个时候做世第一位,然后还要小心天天来修行。
降伏客尘五欲沉底
坐禅,就是要清心寡欲,这是修行第一步功夫。清心,把客尘沉静下来。犹如一碗混浊的水,你若总动荡它,水总是混浊不能看清楚。若把混水放到器皿里静深不动,沙尘便沉底,这是降伏客尘烦恼之初步功夫。我们身体能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因为在这静坐的一刹那之间,能降伏客尘,使五欲之沙尘沉底,即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
行住坐卧都在参禅
坐禅不是很好玩的一件事,要受很多苦。从早晨两点钟开始坐香,一直到夜间十二点钟睡觉,中间只有一个钟头休息。在参禅的期间要忘身、忘心、忘世,一切皆忘掉,也就是没有“我”的存在,也就是一切皆空,到了真空的境界,便生妙有。
大家要注意!在修行的时间不可随便乱讲话,不可随便打妄想,更不可躲懒偷安,就是一分一秒的时间,也要爱惜。所谓“一寸时光,一寸命光”。因此,行也参禅、住也参禅、坐也参禅、卧也参禅;行住坐卧都在参禅,要细心来钻研,越钻越透、越研越明。
专心一致坚忍不屈
我们参禅不要怕腰酸腿痛,要拿出金刚的志愿来,要用坚忍与恒心来参禅;要恒常不变,坚固不屈,时时刻刻都在努力用功。古来的大德高僧坐了几十年还在坐,可见修行不是那么简单容易,以为今天是牡丹,明天就是莲花,坐一天就可以开悟,所以大家要拿出忍耐心,参加坐禅。要如何专一呢?譬如女孩子追男孩子,或男孩子追女孩子,要像那样专心一致。能用这种诚心、坚固心,念兹在兹地参禅,则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坐如钟,行如风
参禅可修定,参禅这种法门是无为而无不为。表面看参禅是无所作为,实在一个人参禅,就有一个人在法界中帮助正气伸张。如果每个人都参禅,世界上就没有战争了。
虽然说“久坐有禅”,但真正的参禅,不单只坐才有禅,站着也可以参禅,走路时、睡觉时,同样可以参禅,所以行、住、坐、卧也在参禅。用功的人不管闲事,时时刻刻照顾话头,念兹在兹地参“念佛是谁?”参到山穷水尽,参到极点,行、住、坐、卧皆有威仪。
“坐如钟”:坐得稳定,不可以像钟摆般摇摇幌幌。要端然正坐,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舌尖顶上颚,有涎液则吞进肚里去。
“行如风”:跑香时如疾风,风刮得上不见天,下不见地,中不见人。因为用功时无人无相,所以上不见天,下不见地,中不见人。慢行时,犹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立如松”:站立时,直着腰,轩昂地站立,好像大松树那样地直。
“卧如弓”:睡觉时,要托腮搭胯,右胁而卧,作吉祥卧姿势。
永嘉大师云:“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达摩祖师曾经有六次遭外道下毒,他明知是毒药,也咽进肚里去,可见他无我相,把生死视作等闲。 人用功时,惊天动地鬼神泣,魔王也震惊;人用功时,魔王无能施其技,所以震惊了。我们若能二十一小时脚踏实地,分秒必争地用功,必然惊天动地。我们修行无为法,先从有为法着手,不怕跑香坐香的辛苦。跑香是有为,坐香是无为,故说,“无为有为,有为无为;即有为,即无为。有为就是无为,无为就是有为。”
功夫日增烦恼日减
坐禅就是像驯马师、驯猴师,很不容易的;虽然不容易仍然要坐,勉为其难。在这世间上,你要做哪一件事,都是不容易,很费力的,坐禅亦复如是,必要费一番功夫。你能将狂心野性、痴心妄想制之一处,功夫就会日增,而烦恼也日减
打坐如抽丝剥茧
我们打坐,正在抽丝剥茧。我们如蚕作茧,被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所捆。这七情虽不能立刻断尽,也得一点一点把它减轻。
喜:不要过份喜悦,一笑就笑到发狂。
怒:更不能发脾气,所谓“星星之火,能烧功德之林”,“千日打柴一火焚”。你坐禅时心平气和,坐得很平安,一旦发脾气则百病丛生,周身骨节疼痛,因为瞋火已把菩提树烧光了。
哀:不能过份悲哀不节。
惧:心有恐惧,则不得其正。
爱:见到美色生爱欲心,见到旁人有好东西便想占为己有,这都是贪爱心。
恶:恶刚与爱相反,爱到极点便厌恶了。欲:这包括一切欲念,皆与道不相应。
这七情要一点一点减轻,故要时时勤拂拭。七情减轻到极点便没有了,这时常在定中,行住坐卧都是参禅,都在用功。这时已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知道自己的鼻孔是朝上或朝下了。
胜造恒沙七宝塔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一须臾,包括无量大劫。无量大劫不离开现前一念;现前一念没超出无量大劫。能够静坐一须臾,这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相,没丝毫妄想,一念不生,万缘放下。
这时候缩无量劫一念,放一念为无量劫。若能静坐一须臾,或半个小时,或三、五小时,甚至七昼夜,还是静坐。这时候真达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这种功德,比你造恒河沙数七宝佛塔还大。
为什么?因为建塔的功德是有形相,故终归断灭。若能达到无身心,无世界,这时自己的般若智慧现前。这种智慧,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嗅之无味,但菩提觉性宛然存在。
若能须臾间,在很短的时间内,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与本来佛性相应。本有佛性能照了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因为被无明遮盖,本有的太阳光(智慧)不现前,被乌云遮盖了,而天昏地暗,于是分辨不清,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认贼作子,颠倒妄想,故流浪生死,拔不出腿来。
E. 打坐的正确方法
静坐的方法 静坐时间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静时,一则不妨碍日里劳动产生,二则初学的人心神不宁静,易为外界喧杂的声音所扰乱。因此早晚人声寂静的时候是比较适宜,否则醒来时坐一次再入睡亦可,静坐功夫纯熟后,对自己意志就会有极大的操纵力,虽在热闹如剧场中,亦能凝洋默坐.不被外境所扰。 静坐的姿势,是把右足垫在左腿下,左足放在右腿上,(这叫单盘,若是双盘,再把右足从下扳上,搁在左腿上,静坐不拘单.双盘都可以的)左手放在右手上,手掌心向上迭安于小腿上,将身前后摇动数次,吐出浊气数口,空气由鼻吸入,头须自然正直,忌僵硬。闭眼,合唇,舌抵上腭,鼻正对肚脐,肩部放松下垂勿耸起,背勿靠壁或依靠于他物之上,以免妨碍血液流行。 臀部用枕头之类垫高一二寸,不用亦可,肾囊勿使压住,裤带袜带领扣之类都要解松,以宽适不脱落为宜。天气寒冷时腿以下盖上毛毯等物以免膝关节受风。修定的方法可分作三步来实施: 一、数息。鼻中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静坐入手的功夫就是调息,呼吸须细长深远,用意引至脐下,出入绵绵,忌迫促,或有声。息调顺了以后,就可开始数息。《法观经》说:"佛法初门,即数息观,以世间人皆贪着身,未能忘身守意,心多散乱,故佛法初门,教修数息观。"《解脱道论》说:"数息是世尊所称叹。"它的修法是初入坐时可数自己的呼吸,呼吸一次就计一个数,从"呼"计数也可以,从"吸"计数也可以,从一数至十,数完了,再从头由一数起。 二、系心脐下。经过相当时间的数息之后,思虑渐趋恬静,这时可放弃数息,将注意力集中于脐下小腹,眼虽闭着,但眼光须内视小腹。智者大师《释禅波罗密法门》说"若系心脐下,脐是气海,系心在脐能除众病。"其原因是注意脐下,深长细远的呼吸,不但有强健肺部的功能,并具有宁静神经的作用,智者大师又说:"下着安心(即是系心脐下)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这是心息相依,其法存心于听息之出入,但不是有声可听,一有声,息就粗浮.当耐心潜神地轻轻微微倾听若存若亡的息,这样一来就愈微愈静。 三、凝心。静坐注意脐下,使心息相依,倘心息不忘,就不能入定。心息相依,经过一个时期,心便凝然。智者大师说"但凝其心,息诸乱想,即是修止,名凝心止。"怎样凝法呢?只须应用一个呆字,一呆呆住,什么都不思量,这就是凝心,渐渐地不觉有手,不觉有身,并不觉有我,但见闻仍然了了,这是定相初现,从此进入心息两忘的境界,就是入定。入定的境界、乃是自然地随着功夫的进程到达的,切勿存心求定,一有求定心,就不能得定;而且反因求定的一念,会引起其他妄想杂念来,因为求定这个念头就是妄念。 以上所说的修定三个阶段,并不是机械地排定次序的,倘静坐功夫纯熟。一入坐便可系心脐下,可把数息这阶段取消。 坐毕出定,将起时,先想气从全身毛孔放出,须放数次,倘不做这种观想,下次坐时就会感到身心烦躁不安,这点不可忽略。气放出后,可摇动身体,屈伸两臂,再用两手掌互相摩擦,使手掌发热,搓两眼,然后放足,以手按摩足部,缓缓起立。
F. 如何打坐手怎么放
推荐你看一下南怀瑾的书,中间有如何打坐的详细描述,不仅仅是如何坐的问题,关键是你如何坐的久,如何静心,如何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如何能聚集能量。如下是部分节选片段:
南师谈打坐 老师说:“您们还没有办法坐双盘足,就用单盘好了。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或右足放在左足 上面。如单盘也不行,没有关系,就把两腿交叉架住就好了。注意:把坐垫弄好,坐下去时,臀部下面要稍微垫高一点,免得身体重心向后仰。脊梁直竖,自然一 点,不要过分用力。两手圈结在小腹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二个大拇指轻轻相柱,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应 就好。头要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颚内收,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二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双目微张,好像半开半闭的视若无视。目光放在座前七、八尺处。舌头 轻微舐抵上颚。把脑神经及全身神经与肌肉放松,脸上笑一点。另外不要让风直接吹到身上,把毛巾盖在双腿上。好,就是这样。
老师说,在他的《静坐修 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上也说过:“一棵树木盘根曲折在泥土之下,得到日光、空气和水以及土壤的营养,才能生长茂盛。人呢?却和植物颠倒相反,他的根在头部, 他的土壤就是虚空。人体的四足,好像人参的枝叉,所以把两足盘起来,等于把一株人参或松枝卷曲成结,使他的生发能力,不致再向外而分散,反归根本而培养它 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壮。所以盘足曲膝不但无妨人体的健康,而且从适当的练习开始,对健康长寿,是绝对有利无害的。
老师说:坐着并不难,而是如何用心。如果把一念空了,就好了,如何把心念一下清净下来,方法很多,如眼睛平视前方,对着前面的人或像,或一个目标,眼盯着看,心念就会慢慢清净下来。如果有妄念,思想,不要设法去除妄念,每一个妄念来时,不去理它,它自己会跑走的,不用我们去管它。
如 果我们上座后,都想把妄念空掉,多笨,如果妄念空得掉就不叫妄念了。因为它本来空,是假的,既然是假的还理它干什嘛!为什么在那里空妄念?纵然您把妄念空 了,那个空的境界,也是一个大妄念,况且您那个空的境界,如果不作功夫,不打坐,也就没有了,又变走了,可见空也是妄念。
心念静下来,就可以学习“定”,什么是定呢?大家认为什么都不知道叫定,觉得自己还清醒,就不是定。既不散乱又不昏沉叫定。既不散乱,又不昏沉到底是什么 样子?若说没有样子,那您正昏沉,若说有样子,那您正散乱。若说您坐在这儿,像蓝天一样的清明,即是幻想境界,要真做到没有身心的存在,而与天空一样的 清,无界无边既不散乱,又不昏沉,若能如此,就差不多了。
还有一个重点,一切妄念都是妄想,当你知道是幻想,那个幻想已走了,不要另外用个方法,如观想啦,炼气啦等等,去除那个幻想,那些方法也是幻,为什么?因为作功夫才有,不作就没有,所以是靠不住的。
我们平常的生活习惯,一点都解脱不了,放不下来,转不了。我们作功夫修行要自己反省检查,找出自己的毛病,管理自己,改正自己。我们自己检查一下,打坐不落在散乱,即落在昏沉,再不然落在简略,做不到作意的专一。作意就是注意,修止修定的初步,非要作意不可。
修定的第一步,要作意才能得止,道家的守窍,密宗的观想,净土的念佛,禅宗的参禅、参话头,都是作意的意思。第六意识没有坚固形成一个境界以前,是不能得止的。
心境没有专一,不能得定,如果您修空定,一切妄念不管,能看住这个妄念,把这个作意毕竟专一,也算是得定。
打起坐来,表面上看来严然修道的样子,实际上心里头的贪嗔痴等心所牢固得很,根本烦恼、随烦恼都来了。
也就是您所有的心,妄念,贪嗔痴等心理行为他们一点都没有转化的话,怎么能得定呢!
现在一般人学禅,盘起腿来,坐上半个钟头也好,一个钟头也好,都在内守幽闲;再不然就是空心静坐,连顽空都不如。所以修持要有成就,必须要有所缘。这个有所缘,就是知觉部分,就是把第六意识部分,缘在一点上面。
先 是这一念无中生有,观起来是假观,就是作意。把他观成了以后,身心忘了以后,再把自己造作的所缘空掉,就是“空观"。到空观现前,放下万缘的空,才是真正 的空。然后要空就空,要有就有,这就是“中观";在道理上叫作能真空,能妙有,变化无量。总之,非经过这个修持不可。什么是顽空修法呢?上座后,心里头什 么也不想,只念个“空”,一路空下去,把神经都放松了,脑子也放松了,有人就用这个法子治好了紧张的毛病。
现在再回过头来讲,我们修“止”,必须要修所缘,意识假造一个东西。比如缘呼吸,为什么要心息相依呢?就是把呼吸变成一个所缘的对象。
我 们盘起腿来,都在搞身体上的感觉,腰发酸,腿发麻;再高明一点,觉得这时清清静静,这清静也是感觉上发出来的,我们多半被感觉拉着走,再加上看过书,学过 密宗,唔,要通夹脊了;嗯,命门这关通了;都是第六意识后天加进来的知识配合,在那里制造境界。打坐坐在那里忙得很,道家的,密宗的,都搬进来,然后自己 还要加上注解,加上自己的幻想,把自己的幻想又加上注解,而且把这个当成功夫。真正修持,就要严格检查自己的这种心念才对。
您必须坚定于所缘,不被气脉的感觉牵走,身上有一点感觉反应,要统统不理,这个就要靠智慧解脱了。真正达到不受感受的牵制,真能不理这个感受时,真气脉就来了。这个时候,我们生理上的感受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但大多的人想专一于意识境界的所缘境,都做不到。
坐在那里,一念求定,静静坐下去,知道自己妄念来了,知道自己散乱,知道自己昏沉。散乱、昏沉来了就知道;没有散乱、昏沉也需要知道,永远保持这个,就是我们的所缘境界,但是我们就做不到。
打坐无所成的人,其原因为他们第六意识作意的所缘境界,始终没有达到专一。不要以为能静坐几个钟头,气脉也有一点反应,就算是什么成功,没有用的,靠生理来的不是道,因为生理机能一衰退就没有了。如果一上座就保持自己灵明觉知,不用什么假想,那是最好的了。因为假想往往会配合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很多幻境,幻境就是魔境,看见什么光,听到什么声音,闻到什么味道,等等都来了。这些幻境,都是我们阿赖耶识下意识里存在的观念所造成,自己并不知道。幻境每个人不同,因为各人所带来的阿赖耶识种子不同的缘故。
有些人看到魔,有些人看到鬼,实际上都是我们下意识的鬼名堂,自己很难检查出来。
其实真正灵明清净很容易,只要上座的第一下保持着就行,但这也是所缘,要永远保持这一念,中间不落于昏沉杂念思想中,就保持这一知,不过有了这一知,心心 念念知道清净,心心念念保持那一知,那一知就成了妄念。第一刹那那一知,就是了。如果还一直念着,我要保持这一知,那就又过头了。我们知道这一知清净,清 净以后就不理了,就过去了,不就对了吗?如果还一直念着清净这一知,就又不对了。
这样保持以后,生理是自然起变化的,这就是四禅八定一步一步的修持功夫,都离不开这个身体。
现在以见地、修证、行愿三样一起来讲,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就是行愿。什么叫行愿,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为。我们的思想,起心动念是没有发出来的行为,一切 的行动是思想的发挥。我们想求得它,这是在追求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追寻能够发生思想的根源。在行为上,思想上真正作到了空,几乎是不可能的。假定有人做到 思想完全空变成无知了,那又何必修道呢?所以空的道理不是这样。
我们作功夫,打坐不能进步,以为方法不对,拼命找名师求方法。不是的,不要受自己的骗。功夫不能进步,为什么不能得定,是因为心行没有转。心理行为一点都没有改变的话,功夫是不会进步的,见地也不会圆满。我 们修行,先看空这个人世间,所以先求出离,跳出来不管。因为跳出来不管,慈悲就作不到。所以口口声声谈慈悲,自己检查一下心理看看,慈悲作到多少呢!第 二,贪嗔痴慢疑,我们又消除了多少。还有功夫作得好的人,静坐的境界尽管好,下坐以后,所有的行为同静的境界完全相反。理论讲得好,作出来完全相反。有些 人,只要学佛打坐三天,然后“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起来了,这个心行没有一点转,怎么能得定呢!修道没有证果,不能证到空,就是心里行为自己转化不了。所 以坐起来,只抓到意识境界造成的一点空,以为那就是道了。真正作到谦,才真能做到菩萨的慈爱。道家老子云:“我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不 敢为天下先就是谦。佛家讲到什么程度呢?讲到“无我”,谦虚到了极点就是无我。
所以我们在静定中,随时要检查自己,什么是修行人?是永远严格检查自己的人。随时检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随时在检查自己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认为有个方法,有个气功,什么三脉七轮啊!或念个咒子啊!那是不正常的,我们要真正地去反省自己,检查自己。我们多行一点善,念头转善一点,您的定力自然就增加一分。所以我们打坐为什么静不下来?检查起来就是烦恼。烦恼里头隐藏许许多多罪恶的种子,许多罪恶的因素,都是由烦恼而来。假如我们转掉了烦恼这个东西,完全转清了,这个时候,心境会比较清明一点点,然后我们才能够检查自己念头的起灭。
自己每一天要随时检查自己,看看心理的行为中,烦恼罪恶的状态解除了多少,检查今天善行作了多少。功夫到了气住脉停,只能说明心的功能,证明唯心所造的功 能,的确可成就这些功夫,神通等。愿呢?更难谈了,行愿不到,见地不会到的,换句话说,行愿不到,修证功夫也不会到。坐的好有什么用,我们打坐是在那里偷 盗,而同一时间,社会上那么多人却为我们在忙碌,所以我们检查自己,我们的行愿就是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也就是说,随时要想到不如我的人的痛苦,要想 到怎样去帮助他们。可是我们做到了没有?
我们要从心理行为上改进自己,渐渐的,功夫、见地自然进步。这不是说教,是我的亲身体验,不从这里下功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会证果的,心行的改变比打坐,比修证重要的多,而且只要心行改正一天,您的定力,打坐就随之进步一天。所 以说,为什么不能得定,甚至连打坐都坐不住呢?你在心行上去追求,不要在功夫上去追求,在功夫上追求是空的,偶然可以,过了几天就没有了,盘腿打坐与定没 有绝对的关系。至于坐在那里,您身心能不能转过来呢!其实道不在打坐的姿势,要在心行上检查自己才是究竟,才能够谈到定。
见地到了就是法身,修证到了就是报身,行愿到了就是化身,三身都在一念之间,这个修证不到,不谈!现在社会上,一般讲的功夫都有问题,因为全世界都在心理变态的状态中,几乎没有一个人真正证到,都是自欺欺人之谈。你们自己好好地去体会一下吧!
以上都是老师单独教导学生所说的话,我在旁边听过好几次,也在老师的书上《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及《如何修证佛法》看到过,同时也会背,所以特别抄在这儿,为的是使大家知道,打坐不是就坐在那儿,而是要由心里,自己的行为上做修正,打坐只是方法不是目的。
G. 请问打坐的具体方法,打坐腰痛厉害
普通人不要学打坐,瑜伽坐。
这都需要很高的身体素质的。
比如经络通畅,骨骼松软,这样才可以打坐,瑜伽。
普通人的骨骼都硬化了,经络都不通,还有要拉筋。
这些基本功你是看不到的,也没人告诉你,你只会看到别人上来就打坐。
自己也跟着模仿,结果出来问题,把腿搞伤,也没人救你!
H. 初学打坐的正确姿势
初学打坐的正确姿势的话应该是两个腿盘起来,然后背挺直抬头挺胸的一个姿势,这种姿势的话也是比较有气势,有感觉的一种。文雅的坐姿,不仅给人以沉着、稳重、冷静的感觉,而且也是展现自己气质和风度的.重要形式。良好的坐姿应是:款款走到座位前,背向椅子,右脚向后撤,使腿肚贴到椅子边,轻稳坐下。坐姿的基本要求是端庄、大方、自然、舒适。上体正直、两肩齐平、双手自然搭放。男士双膝并拢或微微分开,并视情况向一侧倾斜,两脚自然着地。在社交场合,不论座椅子或沙发,最好不要坐满,正襟危坐,以表示对对方的恭敬和尊重,双目正视对方,面带微笑。女士的坐姿应温文尔雅,自然轻松。其基本要求是,腰背挺直,手臂放松,双腿并拢,目视于人。如穿裙子人座时,可将裙子拢一下,以免裙底“走光” 。与人谈话时,通常可以把双手轻搭在沙发扶手上,但不可手心朝上;也可以双手相交,放在腿上,但不可相交超过手腕二寸。还可以将左手掌搭在腿上,右手掌再搭在左手背上,这种坐姿显得比较优雅。坐在客人面前,谈吐之间不要手脚乱动,更忌手舞足蹈。除了特别亲昵的客人,一般不要半躺在沙发上,这样很不文雅。
女士入座后,腿位与脚位的放置有所讲究,以下三种坐姿可供参考:
双腿垂直式。小腿垂直于地面,左脚跟靠定于右脚内侧的中部,双脚之间形成45 度左右的夹角,但双脚的脚跟和双膝都应并拢在一起。这种坐姿给人以诚恳的印象。
双腿斜放式。双腿并拢后,双脚同时向右侧或左侧斜放,并与地面形成45 度左右的夹角,适用于较低的座椅。
双腿叠放式。双膝并拢,小腿前后交叉叠放在一起,自上而下不分开,脚尖不宜跷起。双脚的置放视座椅高矮而定,可以垂放,亦可与地面呈45 度角斜放。采用此种坐姿,切勿双手抱膝,穿超短裙者宜慎用。
坐姿最忌讳的是弓腰曲背,两腿摇抖。尤其是女士切忌双腿分开和高跷“二郎腿” ;穿裙子时切忌衬裙露出,以侧坐为美。
所以坐这趟,我觉得尤其女士一定要注意各种各样的场合。都会影响到你的一个个人。
I. 打坐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两种坐姿都可以采用,也可以在腿痛时轮换交替。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
人在禅坐的时候,脊柱垂直是关键。臀部应垫一个两、三寸高的软垫,从大腿根部到膝盖是向下倾斜的,让两个膝盖触地作为支撑点,膝盖不可悬空,以自己觉得重心稳,无前倾后仰的感觉为原则。
(9)学打坐的正确方法视频扩展阅读
早醒时,要给身体“3个1分钟”。有些老人睡醒时天还没亮,但困意已经全消。此时,不妨顺应自己的身体,好好利用早起的这段时间,休养身心。
需注意的是,老人起床不能过猛,至少要给身体“3个1分钟”的缓冲时间,即静卧1分钟后再起身、起身后在床头靠1分钟、起床后双腿下垂1分钟,避免气血上冲,使血压突然波动,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
起床后,先试试打坐30分钟。早起后,老人可以先试试打坐。盘腿姿势顺其自然,采取简单的初学者姿势、单盘或散盘均可,但一定要保证气血通畅、身体舒适。闭上眼睛静坐,可以进行有节奏的深呼吸练习,帮助增加肺部含氧量,从而增加全身脏器、血管的含氧量,提升人体活力。
打坐时间太短起不到效果,一般以30分钟为宜,但若感到体力不支,尤其是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则不必勉强。如果打坐后感到困倦,可以再睡个回笼觉;如果打坐后神清气爽,可根据自身情况,从事以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