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剪映建筑物转圈制作步骤
以下为你介绍几种剪映建筑物转圈的制作步骤:
方案一:基础旋转(适合静态建筑素材)操作时,若建筑物边缘模糊,可在“蒙版”中开启“羽化”功能优化过渡;旋转速度建议配合背景音乐节拍,通过“自动踩点”功能标记节奏点,提升观感。
㈡ 建筑物沉降观测怎么测量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技巧:
1、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应根据工程的沉降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而沉降施测方案应根据工程的布局特点、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
2、依据工作经验,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设三个基点,且与建筑物相距50m至100m间的范围为宜。基点可利用已有的、稳定性好的埋石点和墙脚水准点,也可以在该区域内基础稳定、修建时间长的建筑物上设置墙脚水准点。
3、若区域内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可按相应要求,选在隐蔽性好且通视良好、确保安全的地方埋设基点。所布设的基点,在未确定其稳定性前,严禁使用。
4、每次都要测定基点间的高差,以判定它们之间是否相对稳定,并且基点要定期与远离建筑物的高等级水准点联测,以检核其本身的稳定性。
5、一般布设在建筑物四角、差异沉降量大的位置、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以及沉降裂缝的两侧。埋设时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联结要牢靠,使得观测点的变化能真正反映建筑物的变化情况。
㈢ 建筑控制线一般后退用地红线多少
建筑红线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的程度,一般多层退让至少5m,高层退让至少10M。
从建设部门获悉,今后,沿道路两侧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应当按照规定后退道路红线。
按照要求,今后,沿城市快速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至少20米;沿城市主、次干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至少15米;沿城市支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至少10米;沿建制镇主要道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至少8米;沿建制镇一般道路的各类建筑,后退距离至少5米;在道路交叉口的建筑,其后退距离还应当满足道路交通安全视距要求。
一、概念
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
基底与道路邻近一侧,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如果因城市规划需要,主管部门可在道路线以外另订建筑控制线,一般称后退道路红线。
道路沿线建筑按建筑高度的比例后退道路红线最初是源自美国的区划法。美国纽约的城市规划对沿街建筑的高度控制采用留出一定“天空暴露面”的控制方式,沿街建筑物的体量必须控制在这个面之内。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街道采光、通风,避免建筑物对城市街道造成过多的压迫感 。
距离控制类型
1、仅考虑沿线建筑功能和有无道路绿带确定退让距离的控制方式(34个样本中仅有天津一例)。天津在其管理技术规定中规定了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建筑的统一退线标准“有绿线的,退让绿线距离不得小于5米;无绿线的,退让红线距离不得小于8米”。
2、仅根据道路等级(或红线宽度)确定退让距离的控制方式(34个样本中有5图1纽约城市法规中关于天空暴露面的规定(出自《南京市区高层建筑退让道路红线技术规定研究》)3例,代表城市有广州、荆州等)。
3、从道路断面角度考虑,采用沿街建筑高度与道路红线宽度关联的控制方式(34个样本中有17例,代表城市有上海、重庆、武汉、昆明、宿州、南通等)。
4、综合考虑道路红线宽度、沿街建筑高度、建筑功能、建筑尺度、道路功能等多项因素确定退让间距的综合因素控制方式(34个样本中有11例,代表城市有成都、大连、太原、杭州、烟台等)。
总体而言,大部分城市还是以沿街建筑高度与道路红线宽度相关联作为基本原则,也有部分城市趋向于控制因素复杂化,如杭州引入的Q值概念等,以增强规范的适应度。
因此很难说退界距离的控制到底是越简单越好,还是越详细越好。究其原因,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界定是基于规划管理控制和城市街道空间景观塑造两个层面来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