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老一小项目
“一老一小”项目是中国政府针对老年人和儿童群体推出的重要民生工程,旨在通过系统性政策和服务保障,解决养老托育领域的突出问题,提升“一老一小”群体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
“一老一小”项目通常涵盖两个核心方向:一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包括社区养老设施完善、居家养老支持、医养结合模式推广等;二是儿童福利与托育服务优化,如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特殊儿童救助等。项目的设计体现了生命周期关怀理念,既关注老年阶段的健康与尊严,也重视儿童早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
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项目通过“9073”养老格局(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推进适老化改造、老年食堂、智慧养老等创新服务。例如,北京多个社区试点“养老驿站”,整合助餐、医疗、文化服务;上海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同时,财政补贴、长护险试点等政策为失能老人提供兜底保障。
针对儿童群体,项目重点解决“入园难”“托育贵”问题。2023年全国新增普惠托位50万个,部分地区提供托育机构建设补贴。教育部推动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超90%,并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如“儿童主任”制度覆盖所有村(社区)。多地还探索“医育结合”模式,将婴幼儿发育筛查纳入公共卫生服务。
项目实施的挑战在于资源分配不均衡与专业人才短缺。养老领域存在城乡服务差距,农村地区设施覆盖率不足30%;托育行业面临师资流动性高、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未来需加强政策协同,如鼓励“养老托育一体化”社区中心建设,推动智慧化服务下沉,并通过职业培训扩大专业人才供给。
“一老一小”项目的社会价值在于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通过代际资源整合(如“老少共融”活动空间)、社会力量参与(企业、社会组织共建)等创新,项目不仅缓解家庭照护压力,更促进“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民生愿景实现,为人口结构变化下的社会治理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