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粘度計法測粘度應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1、機器一定要保持水平狀態。
2、再測量不同的樣品時,必須保持轉子的清潔和乾燥,如果轉子殘留有其它樣品或清潔後殘留的水,就會影響測量的准確度。
3、 粘度計 的操作注意事項(使用說明書)轉子放入樣品中時要避免產生氣泡,否則測量出的粘度值會 降低,避免的方法是將轉子傾斜的放入樣品中,然後再安裝轉子,轉子不能碰到杯壁和杯底,被測量的樣品必須沒過規定的刻度。
4、酸性(PH)最大不能超過2,如果酸性過大應選用特殊轉子,使用ULA時要確定好樣品量(只需16ml)。
5、根據測定的粘度范圍選擇粘度標准液,並在每次使用粘度計或流變儀前對儀器進行驗證,或定期校驗,以保證測量的准確性。BROOKFIELD可提供各粘度范圍的符合牛頓流體性質的硅油或油類標准品,精度±1%,粘度標准液的建議使用期限為自開封起一年。
6、取值要在數值比較穩定時,否則取得的數值會存在較大的誤差
7、連接轉子時要用左手輕輕托起並捏住心軸(主機上),右手旋轉轉子,這樣操作是為了保護機身內的心軸和游絲,這樣可以延長儀器的使用壽命。
8、選擇轉子時,要看被測量的樣品的粘度和幾號轉子的測量范圍最接近,就選幾號。
2. 如何正確的選擇粘度計以及使用方法
訊:粘度是流體物質的一種物理特性,它反映流體受外力作用時分子間呈現的內部摩擦力。物質的粘度與其化學成分密切相關。在工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中,常依通過測量粘度來監控物質的成分或品質。而用於測量流體粘度的物性分析儀器則是粘度計。
選擇粘度計的4個參數:
2.樣品量,就是樣品是否貴重,是否需要控制樣品的用量。
3.粘度的范圍,也就是您樣品可能的粘度范圍。
4.是否需要在固定的剪切速率下測量,或者固定轉速、轉子等
粘度計使用:
1、機器一定要保持水平狀態
2、選擇轉子時,要看被測量的樣品的粘度和幾號轉子的測量范圍最接近,就選幾號。
3、連接轉子時要用左手輕輕托起並捏住心軸(主機上),右手旋轉轉子,這樣操作是為了保護機身內的心軸和游絲,這樣可以延長儀器的使用壽命。
4、轉子放入樣品中時要避免產生氣泡,否則測量出的粘度值會降低,避免的方法是將轉子傾斜的放入樣品中,然後再安裝轉子,轉子不能碰到杯壁和杯底,被測量的樣品必須沒過規定的刻度。
5、再測量不同的樣品時,必須保持轉子的清潔和乾燥,,如果轉子殘留有其它樣品或清潔後殘留的水,就會影響測量的准確度
6、酸性(PH)最大不能超過2,如果酸性過大應選用特殊轉子,使用ULA時要確定好樣品量(只需16ml)
7、根據測定的粘度范圍選擇粘度標准液,並在每次使用粘度計或流變儀前對儀器進行驗證,或定期校驗,以保證測量的准確性。BROOKFIELD可提供各粘度范圍的符合牛頓流體性質的硅油或油類標准品,精度±1%,粘度標准液的建議使用期限為自開封起一年。
8、取值要在數值比較穩定時,否則取得的數值會存在較大的誤差
粘度計主要特點:
可以常溫清洗或加溫清洗。
清洗毛細管粘度計配有專用的分隔架。
配合清洗劑清洗快速、干凈。
可以清洗烏氏、品氏和芬氏等各種規格的粘度計毛細管。
系統為完全不銹鋼結構,便於清洗。
3. NDJ-1粘度計的操作使用
1.准備被測液體,置於直徑不小於70m m 高度不小於130m m 的燒杯或直筒形容器中,准確地控制被測液體溫度。
2.將保護架裝在儀器上(向右旋入裝上,向左旋出卸下)。
3.將選配好的轉子旋入軸連接桿(向左旋入裝上,向右旋出卸下)。旋轉升降旋鈕,使儀器緩慢地下降,轉子逐漸浸入被測液體中,直至轉子液面標志和液面平為止,再精調水平。接通電源,按下指針控制桿,開啟電機,轉動變速旋鈕,使其在選配好的轉速檔上,放鬆指針控制桿,待指針穩定時可讀數,一般需要約30秒鍾。當轉速在「6」或「12」檔運轉時,指針穩定後可直接讀數;當轉速在「30」或「60」檔時,待指針穩定後按下指針控制桿,指針轉至顯示窗內,關閉電源進行讀數。注意:按指針控制桿時,不能用力過猛。可在空轉時練習掌握。
4.當指針所指的數值過高或過低時,可變換轉子和轉速,務使讀數約在30~90格之間為佳。
5.使用0號轉子和低粘度液測試附件可按下列步驟操作。
5.1將0號轉子裝在連接螺桿上(向左旋轉裝上)。
5.2將固定套筒套入儀器底部圓筒上,並用套筒固定螺釘擰緊。
5.3配用有底外試筒時,應在外試筒內注入20~25m l的被測液體後再按下列步驟操作。配用無底外試筒時,可直接按下列步驟操作。
5.4將外試筒套入固定套筒並用試筒固定螺釘予以擰緊,旋緊時必須注意試筒固定螺釘之錐端旋入外試筒上端之三角形槽內(可在側面的圓孔中觀察試筒三角槽是否位於圓孔中心)。控制好被測液體溫度後即可進行測試。
5.5當外試筒和轉子浸入液體時,以固定套筒上的紅點作為液面線。
6. 量程、系數、轉子及轉速的選擇:
6.1先大約估計被測液體的粘度范圍,然後根據量程表選擇適當的轉子和轉速。如:測定約3000mpa ?s左右的液體時可選用下列配合:2號轉子……6轉/分,或3號轉子……30轉/
6.2當估計不出被測液體的大致粘度時,應假定為較高的粘度,試用由小到大的轉子(大小指外形,以下如同)和由慢到快的轉速。原則是高粘度的液體選用小的轉子和慢的轉速;低粘度的液體選用大的轉子和快的轉速。
6.3系數:測定時,指針在刻度盤上指示的讀數必須乘上系數表上的特定系數才為測得的絕對粘度(mpa ?s)。
即η=k ?α
式中:η= 絕對粘度
k= 系數
α= 指針所指示讀數(偏轉角度)
6.4頻率誤差的修正:當使用電源頻率不準時,可按下面公式修正。名義頻率實際粘度= 指示粘度/實際頻率

4. 粘度計的使用方法
1、機器一定要保持水平狀態
2、轉子放入樣品中時要避免產生氣泡,否則測量出的粘度值會降低,避免的方法是將轉子傾斜的放入樣品中,然後再安裝轉子,轉子不能碰到杯壁和杯底,被測量的樣品必須沒過規定的刻度。
3、再測量不同的樣品時,必須保持轉子的清潔和乾燥,如果轉子殘留有其它樣品或清潔後殘留的水,就會影響測 量的准確度
4、酸性(PH)最大不能超過2,如果酸性過大應選用特殊轉子,使用ULA時要確定好樣品量(只需16ml)
5、根據測定的粘度范圍選擇粘度標准液,並在每次使用粘度計或流變儀前對儀器進行驗證,或定期校驗,以保證測量的准確性.可提供各粘度范圍的符合牛頓流體性質的硅油或油類標准品,精度±1%,粘度標准液的建議使用期限為自開封起一年。
6、連接轉子時要用左手輕輕托起並捏住心軸(主機上),右手旋轉轉子,這樣操作是為了保護機身內的心軸和游絲,這樣可以延長儀器的使用壽命
7、取值要在數值比較穩定時,否則取得的數值會存在較大的誤差
8、選擇轉子時,要看被測量的樣品的粘度和幾號轉子的測量范圍最接近,就選幾號。

5. 平氏粘度計有幾個量程
標准如下:
平氏粘度計
液態食品樣品的粘度分析
毛細管內徑為0.8±0.05、1.0±0.05、1.2±0.05、1.5±0.1或2.0±0.1mm
6. 粘度計怎麼使用
粘度計分為好多種。是手動的還是電腦控制的。
手動的:用毛細粘度管吸樣品,用秒錶掐樣品的流動時間,流動時間與毛細粘度管系數乘積就是它的粘度。
電腦控制的:一般都有說明書,按步驟做就行了。
7. 品式粘度計的具體使用方法
工具/原料
品氏粘度計
移液管
秒錶
步驟/方法
將粘度計用洗液和蒸餾水洗干凈,然後烘乾備用。
調節恆溫槽至(25.0±0.1)℃。
用移液管取一定量待測液放入粘度計中,然後把粘度計垂直固定在恆溫槽中,恆溫5min~10min。
用打氣球接於D管並堵塞2管,向管內打氣。待液體上升至C球的2/3處,停止打氣,打開管口2。利用秒錶測定液體流經兩刻度間所需的時間。重復同樣操作,測定5次,要求各次的時間相差不超過0.3s,取其平均值。
將粘度計中的待測液傾入回收瓶中,用熱風吹乾。再用移液管取10mL蒸餾水放入粘度計中,與前述步聚相同,測定蒸餾水流經m1至m2所需的時間,重復同樣操作,要求同前。
注意事項
實驗結束後,要注意及時清洗試驗器具
把實驗器具放回原位
8. 運動粘度怎樣測試
一種方法是在施加外力作用時,測量流體的流動阻力,這就是動態粘度。
另一種方法是在重力作用下測量流體的阻力流。結果是運動粘度。換句話說,運動粘度是當流體沒有重力(重力)作用時流體固有的流動阻力的度量。
為了使我簡化這些概念的嘗試進一步復雜化,具有相同動態粘度的兩種流體可以具有不同的運動粘度,這是因為運動學結果取決於流體的密度,密度不是動態粘度的因素。
密度是樣品質量(或重量)除以樣品體積的比值,考慮一個冰塊和一個鋼塊,它們的大小可能相同,但是鋼塊的重量比冰塊重,因此,我們說鋼的密度比冰塊大。
流體的質量(或重量)由重力決定,在運動學測量方法中,重力是作用在樣品上的唯一力。
測量動態粘度
運動粘度計(也叫全自動運動粘度測定儀)是用於測量動態粘度的較流行類型的儀器之一,這些儀器旋轉液體樣品中的探針,粘度是通過測量轉動探頭所需的力或扭矩來確定的。
運動粘度計在測量非牛頓液體時特別有用。非牛頓液體在不同條件下會改變粘度;例如,這些液體中的一些顯示出隨著施加力的增加而粘度增加,而其他非牛頓液體隨著施加力的增加而粘度降低。
當探針在液體中移動時,旋轉粘度計可以調節探針的旋轉速度,運動粘度計會隨著速度(有時稱為剪切速率)的變化而檢測樣品粘度的變化。
動態粘度的度量單位是厘泊(cP)。
測量運動粘度
有幾種方法可以找到流體的運動粘度,但是最常見的方法是確定流體流過毛細管的時間,使用為特定管子提供的校準常數,將時間直接轉換為運動粘度。
運動粘度的度量單位是厘ent(cSt)。
動態和運動粘度測量之間的基本區別是密度,密度實際上提供了一種在運動學和動態粘度測量之間轉換的方法。轉換公式為:
"運動(cSt)x密度=動態(cP)
"動態(cP)/密度=運動學(cSt)
對於給定的密度大於1的樣品,動態粘度將始終是較高的值。
什麼時候應該測量動態粘度?
當您想了解流體的內阻,可以測試動態粘度。
動態粘度的測量對於液體在施加力或壓力時會改變其表觀特性最有用,這些液體被稱為非牛頓流體,非牛頓流體對施加在其上的力的變化敏感,並且如果在一段時間內施加恆定的力,有時甚至可以永久改變其粘度。
另一個應用是在泵系統的設計中,由於非牛頓液體的粘度會隨運動速度而變化,因此壓力和泵速會嚴重影響適當泵的規格,壓力和管道尺寸,以不同速度測試產品將有助於為泵系統的設計提供指導。
什麼時候測量運動粘度?
此測量主要用於牛頓液體不會隨施加力的變化而改變粘度的液體。
測試潤滑油是一項重要的應用,使用這種測試方法,可以確定在不同溫度和不同環境條件下的粘度變化,有了這些信息,就可以評估潤滑效果的變化。
牛頓流體的粘度測量可以使用運動粘度計(通過上面列出的轉換公式)完成,但是,使用基於毛細管的儀器更簡單,在某些情況下,基於毛細管的儀器可以更精確地確定運動粘度。
當您需要確定不暴露於外部物理力的液體的粘度特性時,應選擇運動學。
9. 測定粘度和密度的方法有哪些它們各適用哪些場合
粘度:毛細管法、蒽氏粘度法、旋轉粘度法、粘度杯法等密度:固體液體不一樣, 固體:浸水天平稱量,堆積法液體:密度計法,U型管振動法,比重瓶法。
(用平氏黏度計測定運動黏度或動力黏度) 照各葯品項下的規定,取毛細管內徑符合要求的平氏黏度計1支,在支管F上連接一橡皮管,用手指堵住管口2,倒置黏度計,將管口1插入供試品(或供試溶液,下同)中,自橡皮管的另一端抽氣,使供試品充滿球C與A並達到測定線m處,提出黏度計並迅速倒轉,抹去黏附於管外的供試品,取下橡皮管使連接於管口1上,將黏度計垂直固定於恆溫水浴中,並使水浴的液面高於球C的中部,放置15分鍾後,自橡皮管的另一端抽氣,使供試品充滿球A並超過測定線m,開放橡皮管口,使供試品在管內自然下落,用秒錶准確記錄液面自測定線m下降至測定線m處的流出時間。依法重復測定3次以上,每次測定值與平均值的差值不得超過平均值的±5%。另取一份供試品同樣操作,並重復測定3次以上。以先後兩次取樣測得的總平均值按下式計算,即為供試品的運動黏度或供試溶液的動力黏度。
運動黏度(mm/s)=Kt
動力黏度(Pa·s)=10·Kt·ρ
式中 K為用已知黏度的標准液測得的黏度計常數,mm/s;
t 為測得的平均流出時間, s;
ρ為供試溶液在相同溫度下的密度,Kg/m。
(2)(用旋轉式黏度計測定動力黏度) 照各葯品項下的規定,按照儀器說明書操作,並按下式計算供試品的動力黏度。
動力黏度(Pa·s)=K'α 式中 K'為用已知黏度的標准液測得的旋轉式黏度計常數;α為偏轉角。
10. NDJ-79型粘度計如何使用
操作步驟
1)外觀檢查:粘度計測定器(本中心僅用第Ⅱ單元) 、指示盤及托架、超級恆溫器、介質循環通 路銜接等是否完好或正常,電源線、電源插頭連接或接觸是否良好,電源指示裝置是否正常指示, 確認正常後使用。
2) 零點校正(調零) :在電機空載旋轉時檢查指針是否在零點處,不在零點處時小心旋轉左側的 調零螺絲直至指針回到零點處,空載測試三次確認指針歸零無誤後方可使用。
3)選擇轉筒:根據待測樣品粘度估值選擇合適的標准轉筒( 1# 10 ~ 10 毫帕斯卡 ? 秒,剪切速率 3 2028/秒; 10 ~ 10 毫帕斯卡 ? 秒, 10 # 2 剪切速率 344/秒; 100 # 10 3 ~ 10 4 毫帕斯卡 ? 秒, 剪切速率 176/ 秒) 。
4)測定粘度:取待測樣品約 15mL 注入測定器中,直至液面達到錐形面下部邊緣,再將轉筒插入 液體直到完全浸沒轉筒為止,然後將測定器安放在托架上,並將轉筒掛鉤懸掛於儀器左旋滾花螺母 的掛鉤上;起動電機,轉筒旋轉並從開始晃動到對准中心,為加速對准中心可將測定器在托架上稍 作晃動;當指針穩定後即可讀數,如果讀數小於 10 格則調換大一號直徑的轉筒。
操作注意事項
1)粘度計必須在指定電壓(220V ± 10%) 、頻率(50Hz)范圍內使用,否則會影響轉速和測定 精度。如果頻率達不到使用要求則採用修正公式(實際粘度=指示粘度 × 50Hz ÷ 所用電網頻率)獲取 實際粘度。
2)此粘度計屬於精密測量儀器,儀器不得隨意拆動或拆裝,電源線必須先插入儀器後再接通電 源。使用後應將轉筒及測定器內壁擦洗干凈並於乾燥處存放,以保證儀器的測量精度。
3)超級恆溫器的傳熱介質最好使用蒸餾水,切勿使用硬水等易結垢、腐蝕的傳熱介質,傳熱 介質加入超級恆溫器限度(以蒸餾水為例)應低於板蓋約 30mm。先加入傳熱介質,再插入電源、 開啟電源、起動循環泵,將接觸式溫度計小心調至所需溫度,開啟加熱開關,直至恆溫指示燈開 始呈明滅狀態,即可停止加熱。
4)介質循環通路所用橡膠管屬易老化部件,在使用前或使用中要注意觀察其銜接、密封狀態, 防止出現泄漏傷害等意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