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正確食用橄欖油
食用橄欖油方法:
1、橄欖油直接吃最好,它和其他食用油不同,沒有特別明顯的油膩感,而且人們直接吃橄欖油,有利於身體對橄欖油中維生素和不飽和脂肪酸以及活性成分的吸收和利用,能讓它的養生功效得到最好發揮。另外人們直接吃橄欖油還能滋陰潤燥,潤滑腸道,可以緩解腸燥便秘。
2、如果不喜歡直接喝橄欖油,還可以用橄欖油調制涼拌菜或者製作蔬菜沙拉,這樣能緩解橄欖油的油膩,而且不會破壞橄欖油中的營養和活性成分,另外用它調制出的冷盤或者蔬菜沙拉還具有濃郁的橄欖香,色澤與口感都會更加誘人。這也是橄欖油的最好吃法。
橄欖油營養價值:
橄欖油是一種有著液體黃金之稱的食用油,它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和豐富的維生素e還含有多種人體正常代謝時必需的微量元素,人們食用這種食用油既能吸收豐富營養,又能保護心腦血管,還能延緩衰老。不過大家在吃橄欖油時一定要注意,盡量掌握它的正確吃法,如果食用不當會導致營養流失,橄欖油的養生功效也會下降。
㈡ 用過的食用油怎麼處理才能二次食用
處理方法一:用來做調味油
家常拌冷盤、拌面條,很喜歡加點蔥香油、蒜香油、花椒油、辣椒油之類來調味。不妨在煎炸食物將近結束的時候,就趁著油溫合適,扔進去各種調味品,做出香噴噴的調味油來。
比如說,炸茄盒即將完成時,就准備好大量花椒粒,轉為小火,慢慢地炸花椒,等到香味物質進入油中,關火,濾去渣子和花椒粒,把花椒香味的油倒入瓷罐或瓶中,密閉起來,放入冰箱,以後用於調味即可。
在炸丸子後,放入辣椒碎和蒜蓉等,炸兩分鍾,再淋到一碗辣椒碎上,冷卻、過濾之後製成辣椒油,密閉冷藏備用。因為這些調味品都有一定抗氧化作用,客觀上還延長了油的保存時間,可以吃上半個月時間。
處理方法二:用來做麵食
做大餅、燒餅、花捲、點心之類的麵食都需要放點油,這時候就可以放過濾過的剩油了。因為烤餅時餅內部溫度不太高,不超過100℃,而且還有面團中澱粉的保護,油脂不會受到明顯的氧化。
(2)食用油脂調味的方法擴展閱讀:
常見用油誤區:
「油」是人們每日必吃的食物,因此它的用法是否科學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如果使用不當,日積月累甚至可能引發癌症。
日前,中國著名心血管專家洪昭光教授針對人們在飲食生活中對食用油方面容易造成的一些誤區提出了很多實用的建議。
⒈高溫炒菜
很多人炒菜時喜歡用高溫爆炒,習慣於等到鍋里的油冒煙了才炒菜,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高溫油不但會破壞食物的營養成分,還會產生一些過氧化物和致癌物質。建議先把鍋燒熱,再倒油,這時就可以炒菜了,不用等到油冒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食用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食用油脂
㈢ 日常飲食,各類食用油怎樣搭配最合理
食用油是我們一日三餐少不了的調味品。但到底那種油才是健康之選?動物油還是植物油?
一、適量食用動物油:
研究表明,適當地食用動物油是必要的,尤其是對青少年。那麼這個「適當」是多少呢?即1/3的動物油,2/3的植物油。而對於中老年人,這個比例應為:1/5的動物油,4/5的植物油。動物油,尤其是豬油,食用過多,不僅會引起肥胖,還會使「壞膽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高,直接導致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粥樣斑塊形成、冠心病等。因此,已經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動脈硬化,糖尿病等疾病者,應盡量少食包括豬油、黃油在內的含飽和脂肪酸的油脂。
二、合理食用植物油:
1、植物油的分類:植物油種類繁多,按所含成份可分為調和油,單一植物油(如花生油,大豆油等);按所含脂肪酸量可分為不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但在這里,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僅按照現在市場上常見的食用植物油來簡單實用地分為兩大類:即高端植物油和普通植物油。高端植物油主要是指:茶籽油、橄欖油、核桃油。其他為普通油,包括芝麻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油、紅花籽油、菜籽油等(按品質由高到底排列)。調和油是幾種高端油與幾種普通油或幾種普通油之間按一定比例調和而成。高端油含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僅降血脂、預防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效果最好,而且對人體大腦細胞、神經系統發育均有良好作用。
2、合理搭配植物油:由於每一種植物油的營養成份並不完全相同,所以不宜一年四季一種油吃到底。為了保證各種營養成份的全面均衡攝入,我們要學會合理搭配各種油脂,交替食用。對於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可選擇以普通油為主,多種不同的食用油交替食用的法子。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也不能老吃高端油,而應在選用普通油的基礎上選配一二種高端油作為調配,比如每用3至5斤花生油,就換用1斤茶籽油或橄欖油。在選用調和油時,應看清配比表,沒有配比表的調和油盡量不要選用。
三、控制用量:
有這樣一個身邊的例子:我的一位同學,向來特別喜歡吃肥肉,高中時常在校食堂吃飯,常以一塊瘦肉跟別人換三塊肥肉吃,三年下來,體重血壓等各方面指標都非常可觀。高考體檢時,血壓一直懸在170/140毫米汞柱,即使打降壓針,全身皮膚通紅了都還降不下來。這位同學這下可急壞了,趕緊找校長想辦法,校長親自找到體檢隊隊長,解釋說這個學生可能太緊張了,導致血壓一直恢復不到正常值。那位隊長也從未見過這種情況,也以為是太緊張造成的,於是在體檢表上填上135/85毫米汞柱,這才免強過關。進入大學後,他的血壓仍是居高不下,不得已下定決心戒掉肥肉和豬油,沒想到兩年後竟然不葯而愈了,可見過量食用油脂尤其是動物油脂,是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指標的一大破壞。
營養學家建議,普通人每日的用油量以25毫升為宜。但據調查,中國城市居民的平均用油量實際為80毫升,已超過健康食用量的3倍還多,可見我們日常飲食中的用油量仍有很大的調整空間。但若一下子就減到25毫升,可能很多人連飯都吃不進去了。因此,調整食用油用量也要遵循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以先減至40毫升,待身體適應後再逐漸減至更低直到符合標准。但如果高血壓、高血脂人群及冠心病、肥胖症等的患者,最好在短時間內嚴格的將食用量減至25毫升以內,這樣才有益於對血壓、血脂的控制。
四、低溫食用:
油溫也是健康飲食的一個重要指標。做菜時要注意控制油溫,以三成熱(100℃左右)為佳。油溫太高,食物被氧化得太快,不但會破壞食物的營養成分,還會產生大量過氧化物和一些致癌物質,影響人體的心血管功能。說嚴重點,經過高溫或反復煎炸的油就是各種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的導火索!有人形象地概括為:「鍋中冒煙,胃中長癌」!「鍋底結巴,血管結斑」!
簡單的油溫控製法是:先把鍋燒熱,然後關小火,再加油,用鏟子來回鏟三至四次即可。
·健康飲食第二步:用好鹽勺子。
今年5月8日的《生命時報》登了這樣一則消息:6月底北京市將向500萬戶家庭發放小鹽勺。政府部門和營養專家希望通過贈送鹽勺的方式告誡市民,健康生活應從限鹽做起。這說明政府不僅已經意識到過量食鹽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嚴重影響,而且已開始採取行動來控制食鹽量。
一、嚴格控制食鹽量: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最合理的食鹽量為:每人每天不超過5克。這里的食鹽量還得算上各種調味品、佐料及各種成品或半成品中的含鹽量(不可見鹽),把它們全加起來,總量不超過5克。
具體來說,每人每天實際使用的可見食鹽量(即做菜時直接加入的鹽)應在4克以下,另外1克為其他調味品、佐料及各類含鹽食物等中所含不可見鹽量。一個三口之家一月總可見食鹽量,應控制在300~350克之間。醬油或蒸魚豉油(以500ml計算)使用量應控制在一瓶至一瓶半之間。
而己是高血壓、心臟病患者的人每日食鹽量則應控制在3克以下最為理想。
五年前,我接診了一個39歲有中風後遺症的男病人。當時他是由妻子和母親用輪椅推進來的。當我問到他的飲食習慣時,他站在一旁的妻子就開始大發牢騷:「他就喜歡吃鹹的,平時我炒菜已經夠咸了,他卻還嫌不夠,硬要加鹽,醫生說他這中風都是吃鹽吃出來的」。有這么嚴重嗎?吃鹽吃出中風來啦?處理完這個病人後,我又分別測了他妻子和母親的血壓,結果妻子的血壓為154/95毫米汞柱、母親的血壓165/107毫米汞柱。當我向他妻子了解到他們家中同住的還有一位去年中風癱瘓在床的公公,以及他的妹妹妹夫一家三口,於是便叫她明天把妹妹也帶過來測一測,結果妹妹血壓140/85毫米汞柱。好傢伙,一家六口,竟然四人高血壓,一人接近臨界高血壓!後來我到他家實地考察,發現他們僅中午一餐就用掉食鹽38克,足足比健康標准量多出23克!而他的妻子卻還在說放的已經算少了,看來「這中風是吃鹽吃的」還真不假。
二、三招幫你限鹽:
(1)主菜放夠鹽。每餐的主菜大都是魚肉類葷菜,因此對這道菜按平常的口味放夠鹽,而其他菜,如湯、蔬菜等則多用醋、胡椒、料酒、香油、蒜末等調味品,盡量少放或不放鹽,以保證每天的食鹽總量在5克以內。
(2)減少外出就餐和吃快餐。一般飯店的菜都偏咸,經常外出吃飯肯定不利於食鹽的控制。而自己動手在家做飯菜,既享受了美味又控制了食鹽量,健康又衛生,真是一舉多得。
(3)早餐不吃含鹽的食物。如果早餐食用含鹽的食物,則中晚餐的用鹽量勢必增加,否則無法滿足口味重者要求,這樣以來,一天的食鹽量就可能超標。因此,早餐以不吃含鹽的食物為佳。
㈣ 三合油怎麼調好吃
冷盤用的三合油怎麼調好吃?
冷盤是我的最愛,色香味俱全,食材豐富又好吃,冷盤的靈魂就是料汁,三合油也是拌冷盤經常用到的,三合油就是用
香油、生抽、香醋等調制而成,主要就是比例要掌握好,三合油拌出來的冷盤咸香酸鮮,非常好吃。
涼拌菜相信很多人都喜歡吃,特別是在夏天,天氣太熱沒有胃口,特別適合吃涼拌菜,開胃爽口,製作簡單又好吃,涼拌菜想要好吃,料汁很重要,三合油也是拌冷盤經常用到的,主要用於拌白肉、粉皮、海蜇、蔬菜等等,加入三合油拌出來的冷盤口感咸香酸鮮,下面就來分享一下涼拌用的三合油怎麼調。
一、三合油調制方法一
總結:冷盤用的復合油就調好了,涼拌復合油的配方有很多種,每個人的做法都不一樣,不管怎麼做,主要就是比例掌握好,上面三種冷盤復合油的做法都非常得好,製作也是非常的簡單,總有一款是適合自己的,喜歡吃冷盤的可以試試。
㈤ 拜求「包子餃子餡系列方便油脂調味香料及製作使用方法」
【申請(專利)號】 CN200410008355.1
【申請日】 2004.03.09
【名稱】 包子餃子餡系列方便油脂調味香料及製作使用方法
【公開(公告)號】 CN1666649
【公開(公告)日】 2005.09.14
【主分類號】 A23L1/22 【分類號】 A23L1/22;A23D9/00;A61K35/78
【申請(專利權)人】 程長青 【地址】 471000河南省洛陽市澗西區天津路小學家屬院4單元702房【發明(設計)人】 程長青
【摘要】
一種包子餃子餡系列方便油脂調味香料及製作使用方法,它是一種調制包子餃子餡的復合調味香料。將所需的調味香料按要求,分別進行熟制加工,在調味香料中添加食用油、高湯,根據口味、種類、要求,進行數字化的的科學調配組合,製作一種專用於包子餃子餡系列方便油脂調味香料。使用方便快捷,使復雜的調制餡過程變為簡單;調料用量少,但是效果好;尤其是調制加工的包子餃子餡,不僅芳香四溢、油水大,能夠使調味香料充分的散發出香味,包子餃子餡的油水大,吃起來汁多味美。
【主權項】
1、一種包子餃子餡系列方便油脂調味香料及製作使用方法,其特徵在於製作使用過程中包括以下步驟: (1)、一、食用油是一種油或者是多種以上的油混合而成。二、將大蔥洗凈切碎、姜洗凈切成碎丁,放入食用油中攪拌,加溫到100-120攝氏度,大蔥炸出香味,顏色變黃即好,然後冷卻至室溫,得到加工好的食用油A。所述的食用油A的組成及重量百分比范圍是:食用油70-90%、大蔥10-20%、姜5-10%。三、將大蔥洗凈切碎、花椒水泡洗凈,放入食用油中攪拌,加溫到100-120攝氏度,大蔥炸出香味,顏色變黃即好,然後冷卻至室溫,得到加工好的食用油A。所述的食用油A的組成及重量百分比范圍是:食用油70-90%、大蔥10-20%、花椒5-10%。 (2)、選用純正無雜質香辛料後,須進行乾燥處理,然後將香辛料分別粉碎至60-120目細度。可根據口味、類別、要求,進行數字化的的科學調配,組合製作成一系列的天然香辛料B。天然香辛料B 的組成及重量百分比范圍是:八角1-20%、花椒1-30%、草果1-8%、桂皮1-8%、丁香1-3%、山奈1-5%、小茴香1-50%、陳皮1-3%、肉蔻 1-3%、白芷1-10%、香草1-3%、白鬍椒1-30%、良姜1-5%五味子1- 3%、甘草1-5%、篳撥1-5%、木香1-3%、砂仁1-10%、香葉1-6%、肉桂1-10%、山楂1-10%、蝦仁粉1-15%、干香菇1-15%。 (3)、將醬油、面醬用食用油爆炒出醬香味,得到醬油麵醬C。所述的醬油麵醬C的組成及重量百分比范圍是:食用油20-50%、醬油0-40%、面醬0-40%。 (4)、將豬骨頭、牛骨頭、羊骨頭、雞骨頭、水加溫至100攝氏度,並維持2-4小時後,撈出骨頭後得到高湯D。所述的高湯D的組成及重量百分比范圍是:豬骨頭0-10%、牛骨頭1-10%、羊骨頭1-10%、雞骨頭1-10%、水80-90%。(註:根據民族風俗習慣,進行調配)。 (5)、將步驟2製得的天然香辛料B、步驟3製得的醬油麵醬C 放進步驟4製得的高湯D中浸泡,再加入白糖、精鹽、料酒攪勻,水加溫至100攝氏度,攪動著並維持2-4分鍾後,再加入步驟1製得的食用油A,慢慢攪動著並維持溫度100-110攝氏度,將高湯D 和醬油麵醬C水分蒸發完,包子餃子餡系列方便油脂調味香料產品就製作成了。可分裝成不同口味、不同量的包裝。所述的包子餃子餡系列方便油脂調味香料產品的組成及重量百分比范圍是:食用油 A50-70%、天然香辛料B5-20%、醬油麵醬C5-20%、高湯D30-40%、白糖1-5%,精鹽3-10%、料酒1-3%。 (6)、選擇使用適合自己口味的包子餃子餡系列方便油脂調味香料產品。調制葷餡時,先用開水將調味香料化開攪勻,分次倒入絞剁好的肉泥中,將肉泥順同一方向攪動,用水化開的調味香料中的水、油、調味香料就慢慢地被肉吸收完,根據口味甜咸加入適量精鹽,也加入些時令蔬菜。調制素餡時,直接將調味香料加入洗凈剁好的素餡中,充分拌勻,根據口味甜成加入適量精鹽。調好肉餡的組成及重量百分比范圍是:肉60-80%,水20-40%,包子餃子餡系列方便油脂調味香料3-20%。素餡的組成及重量百分比范圍是:素料 80-95%,包子餃子餡系列方便油脂調味香料5-20%。
㈥ 烹飪做菜時,使用明油的竅門有哪些
明油一般都是廚師自製的,並不是特指一種油。明油是根據菜餚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油脂,加入不同的小料或者香料,通過長時間的㸆制,使小料和香料的香味留在油中,形成的多種復合調味料。.鍋中倒入2斤食用油,家裡現有的油都可以,花生油最好,炸出來的料油更香。涼油下鍋,把香料和蔬菜倒進鍋里,開小火慢熬15分鍾。
明油,粵菜稱包尾油,作用就是使菜餚油亮。但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菜餚必須先勾欠(打欠),勾欠的技巧好壞直接影響明油的效果,標準是欠要簿而均勻,炒菜時要少放油欠才能掛的均勻,欠如同一層保護膜尾油才能掛上,明油效果便體現出來。
㈦ 調味油怎麼做
教大家怎樣製作調料油,無論是炒菜,調餡還是涼拌菜,都用得上它
我們平時在家中做飯,很少會用到調料油,其實並不是調料油油的做法有多難,而是我們沒有用調料油的習慣。不過我家裡會經常備有調料油,無論是炒菜,或者調餡還是做涼拌菜時,只要加上點調料油,味道馬上就不一樣了。比加其它油脂要好多了,並且調料油是提前熬好的,也不用擔心有生油味,吃起來的味道特別想香。
可能是飲食習慣的原因,我家平日喜歡吃帶餡的食品,還有涼拌菜,而我平時在調餡時,是很少放五香粉的,基本都會用調料油提味,這樣吃起來味道會更好一些。還有在做涼拌菜時,只要加點調料油,涼拌菜的味道也是很鮮香,並且非常的省事。
飯店裡的廚師,基本都會用到調料油的,尤其是在炒菜時,臨出鍋放上一勺調料油,也就是淋明油,可以提升菜品的香味,讓這道菜香味撲鼻,同時可以增加菜品的光澤度。所以調料油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今天我就教大家調料油的做法,由於本人非專業廚師,所以我做的調料油用料簡單,但完全可以達到提升菜品香味的要求。
【調料油】所用食材:食用油500毫升,花椒5克,八角五六個,蔥姜各 30克,香葉四五片,香菜一縷。
—製作方法——
①.把蔥姜洗凈切成碎塊,香葉用水洗一下,香菜清洗干凈切成五厘米長的段狀。
②鍋中加入500毫升食用油,打開爐火把油燒至三成熱時,先放入花椒,八角炸制,直到將花椒八角炸至顏色發黑時即可。
③把花椒八角炸香以後,再放入香葉,蔥,姜塊繼續炸制,直到把蔥姜香葉炸到沒有水分時,在把火關掉,放入香菜段,讓油的余溫把香菜炸焦即可完成製作。
調料油製作好以後,先別把它倒出來,讓它自然冷卻以後,在用濾勺撇去殘渣,然後在放在容器中保存就可以了,這樣吃起來方便一些。
製作調料油時的注意事項
①製作調料油,只能用植物油,不可以使用動物性油脂,因為動物性油脂冷卻後會凝固,使用效果不好。
②炸制八角花椒時,油溫不要太高,如果油溫太高,就會把花椒八角瞬間炸焦,而導致調料油味道不好。
③香菜不要提前放入,在關火以後放入就可以了,這樣香菜的味道才能揮發得更徹底。
——小貼士:調料油一次不要做太多,因為調料油中加入了蔥,姜,和香菜,即使經過油溫炸制,油中也會殘留少許的水分,也就導致調料有保質期縮短,我們每次只需做500毫升左右就可以了,這樣也能用一兩周的時間,用完以後再重新做就好了
㈧ 調料油怎樣做才香
廚房裡的調料油各色各樣,一般分為植物油和動物油,主要種類有:色拉油、蔥油、蒜油、辣椒油、香油、橄欖油、雞油、牛油、豬油、花椒油、芥末油等等,當然還有不少是大廚們自己琢磨的自製油。
成品油的用法說的比較具體,各種自製油的製作方法也很好。根據我做餐飲的經驗,對廚房的各種料油做法進行了一些總結。尤其是以下一組自製油,基本包括各種常用的調料油,實用性比較強
紅油:
很多人是用色拉油熬紅油,我是用的菜子油,熬出來的紅油香味特別濃,而且熬制過程中辣椒面分三次下鍋。
具體熬制辦法:
25千克菜子油燒至八成熱離火涼至六成熱(必須要燒到八成熱然後再涼,如果直接燒至六成熱菜子油會有生油味),放500克姜、500克蔥離火浸炸20分鍾撈出,加30克香料(八角、山奈、桂皮各10克,下鍋之前要先在清水中浸泡1小時,可以更好地出香,還可以去除苦澀味)小火熬至七成熱,然後分三次下入辣椒面(第一次下2000克,離火浸炸至油溫降至五成熱,再下1500克,攪勻,離火浸炸6分鍾後香味已經出得差不多了,再下1500克,攪勻,繼續離火),待油溫降至二成熱時下30克生白芝麻,攪勻出鍋在通風陰涼處靜置兩天即可使用。
註:
辣椒面一定要分開下鍋,第一次是為了出香味,第二次和第三次是為了出顏色,做出來的紅油色澤紅亮,香味濃。而且最好要靜置兩天使用效果才好,可以充分發揮紅油的香味和色澤。
這種紅油一般用來做冷盤、拌面。
鹹蛋黃油:
鹹蛋黃香味濃,色澤金黃,適合做素菜、清燉菜餚,既調味又調色,還可以用來做蟹黃類的菜,比如「蟹黃豆腐」。
具體製作方法:
50克生薑絲、100克大蒜絲、150克大蔥絲下入燒至五成熱的2500克色拉油中,小火輕炸5-6分鍾至出香撈出,下500克煮熟的鹹蛋黃(製成泥),小火慢炒20分鍾至色澤金黃(一定要用小火,這樣出來的香味、色澤都很好,如果用大火蛋黃容易焦),香味四溢,離火撇去浮沫,在陰涼通風處放置一天即可。
泡椒油:
此油是用新色拉油熬制的,因為要求色澤紅亮,炸過東西的色拉油效果不好。這種油泡椒味濃,色澤紅亮,做泡椒類、魚香類的菜餚效果非常好。
具體製作方法:
10千克色拉油燒至四成熱,下1500克泡椒蓉,小火炒香,下500克蔥、400克姜、300克蒜,小火炒香,至油中起魚眼小泡時下150克香菜梗,小火炒5分鍾左右,離火,靜置一天即可。
蔥油:
此油除了蔥香味濃,還加了一些香料,適合各種炒、蒸菜餚。
具體製作方法:
色拉油25千克燒至三成熱,下各種香料(10片香葉、4個八角、10克桂皮、10克白蔻,下鍋前先用清水浸泡1小時),小火炸出香味,再下1千克老薑、10千克大蔥、500克洋蔥、500克干蔥、250克大蒜片、150克香菜根、150克芹菜根,小火炸至蔥微黃撈出,再用大火收干油中的水分(往油鍋中滴兩滴清水,如果有「叭叭」的乾脆的聲音,證明水分已經收干),離火即可。
㈨ 做菜調味基本原理和方法
人們常說: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實際上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嘗到的都是一種復合味道。大味必巧,巧而無痕,只要掌握調味的基本原理,並充分運用味的組合原則和規律,才能做出真滋味,調出顧客喜愛的好味道。
調味的基本原理
調味是將各種呈味物質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組合,產生新味,其過程應遵循以下原理。
味強化原理
即一種味加入會使另一種味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強。這兩種味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而且同味強化的結果有時會遠遠大於兩種味感的疊加。
味掩蔽原理
即一種味的加入,而使另一種味的強度減弱,乃至消失。如鮮昧、甜昧可以掩蓋苦味,姜、蔥味可以掩蓋腥味等。味掩蓋有時是無害有益的,如辛香料的應用;但掩蓋不是相抵,在口味上雖然有相抵作用,但被「抵」物質仍然存在。
味派生原理
即兩種味的混合,會產生出第三種味。如豆腥味與焦苦味結合,能夠產生肉鮮味。
味干涉原理
即一種味的加人,會使另一種味失真。如菠蘿或草莓味能使紅茶變得苦澀。
味反應原理
即食品的一些原理或化學狀態還會使人們的味感發生變化。如食品黏稠度、醇厚度高能增強味感,細膩的食品可以美化口感,PH小於3的食品鮮度會下降。這種反應有的是感受現象,原味的成分並未改變。
調味方法
由於食品的種類不同,往往需要各自進行獨特的調味,同時用量和使用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只有調理得當,調昧的效果才能充分發揮。
味的增效作用
味的增效作用也可稱味的突出,即民間所說的提味。是將兩種以上不同味道的呈味物質,按懸殊比例混合使用,從而突出量大的那種呈味物質味道的調味方法。
味的增幅效應
味的增幅效應也稱兩味的相乘。是將兩種以上同一味道物質混合使用導致這種味道進一步增強的調味方式。如當你想讓鹹味更加完美時,你可以在鹽以外加入與鹽相吻合的調味料,如味精、雞精、高湯等,這時主味會擴大到成倍的鹽鮮。所以適度的比例進行相乘方式的補味,可以提高調味效果。
味的抑制反應
味的抑制效應又稱味的掩蓋。是將兩種以上味道明顯不同的主味物質混合使用,導致各種品味物質的味均減弱的調味方式;也即某種原料的存在而明顯地減弱下其顯味強度。如在較鹹的湯里放少許黑胡椒,就能使湯的味道變得圓潤,這屬於胡椒的抑制效果。
味的轉化
味的轉化又稱味的轉變。是將多種味道不同的呈味物質混合使用,致使各種呈味物質的本味均發生轉變的調味方式。
調味品的復合味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