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鉤蟲病怎麼治療
治療
鉤蟲病患者如無嚴重貧血或營養不良,即可進行驅蟲治療。如貧血嚴重,則應首先糾正貧血,然後再進行驅蟲治療。
1.貧血嚴重者
在驅蟲治療前先糾正貧血。可給硫酸亞鐵口服,一日3次,飯後服。
2.驅蟲治療
(1)甲苯咪唑 口服,一日2次(分早晚空腹或半空腹服用),連服3~4日。兒童、老年、體弱者劑量和療程酌減。嚴重心臟病、肝臟病患者應慎用。丙硫咪唑、氟苯味哩,連續3日,療效優於甲苯咪唑。
(2)噻嘧啶 又稱「抗蟲靈」、「驅蟲靈」。口服,一日1次,臨睡前溫開水一次送服,連服2~3日。但對冠心病、消化性潰瘍、急性肝炎、腎臟病,活動性肺結核咯血等患者應慎用。妊娠早期應用本葯可致流產。
(3)左旋咪唑 口服,每晚頓服,連服3日。
對十二指揚鉤蟲療效較好,但一般不單獨用於鉤蟲病的治療。
(4)噻乙吡啶 對十二指腸鉤蟲的療效較好,但不如噻嘧啶的療效,口服。出現輕微頭昏、惡心、腹痛、流涎等副作用,但能自行消失。
(5)聯合治療 適用於混合感染和嚴重感染患者,或單一葯物療效不顯著的頑固病例。噻嘧啶與甲苯咪唑,一次頓服,連續2日;噻嘧啶與左旋咪唑,1次半空腹頓服。
B. 蟯蟲病最常用的實驗室診斷方法是
D吧,蟯蟲在肛周產卵,可用透明膠紙法或棉簽拭子法於清晨排便或洗澡前在肛周收集蟲卵,檢驗出的概率也很高。
C. 如何治療鉤蟲病
回答者:任立存鉤蟲是寄生於小腸的常見寄生蟲。鉤蟲病常引起貧血。可選用以下葯物治療。 1、甲苯咪唑 2、噻嘧啶。對冠心病、肝腎損害、肺結核咯血者慎用。 3、左旋咪唑 。 4、阿苯噠。 5、氟苯咪唑 6、奧苯噠唑回答者:劉業生本病是由鉤蟲引起的寄生蟲病,稱「脫力黃胖病」。因經常接觸含有鉤狀幼蟲的濕土,容易感染得病,如糞便污染,易造成流行。潛伏期一般為1-2個月。 [鉤蟲病臨床表現] 病人早期可出現紅色高出皮膚的小丘疹,奇癢,抓破後易發炎,常常發生在足趾、手指之間,足趾,手腕與泥土接觸部位,俗稱「糞觸腳」、「打糞毒」,可持續3-5天。隨後可出現咳嗽、氣喘。成蟲在小腸內定居後,不斷從腸壁吸血,引起腸壁潰瘍出血,可出現貧血症狀,如面色、指甲蒼白,勞動後易氣急,心跳厲害,沒力氣。少數病人出現食慾怪癖,喜吃生米、泥土等。兒童嚴重感染後可影響生長發育。(1)實驗室檢查(2)糞便檢查大便中檢出鉤蟲卵即可確診。 檳榔12 使君子8 榧子10 貫眾9 紅藤18 百部10 南瓜子10回答者:余茂進你好 對於鉤蟲病的治療 建議去地方病防治所治療回答者:任學華你好,建議口服阿苯達唑片治療。 回答者:任立存你好,中醫治療也有效果的。可選用雷丸枳實湯回答者:wangchaok可以對比以下治療方法,選擇比較適合自己的: 預防 1、普查、普治病員。 2、加強糞便無害化管理,不隨地大便,不用生糞施肥。 3、流行地區做好個人防護,開展衛生宣教,不吃生冷食物,不赤腳著地,嬰幼兒切勿露臀觸地。 4、在治療過程中,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同時給予富有營養及易消化食物。 5、在感染鉤蚴後,咳出的痰液不應咽下。 6、在服用鐵劑治療貧血時,忌飲茶。 預防護理 在預防方面,要積極治療病人,以減少傳染源。搞好糞便管理,修建無害化廁所或糞坑密封加蓋,殺滅蟲卵,防止污染。注意局部皮膚防護。如下地勞動穿鞋、帶手套,或在手足皮膚上塗1%的碘酊或25%的明礬水等。應盡量爭取使用機械勞動代替手工操作,以減少感染機會。在調理方面,特別要重視飲食富於營養和容易消化的問題,可多食豆腐、瘦肉、豬肝、豬血、魚,以及新鮮蔬菜,少吃辛辣油膩之物。 回答者:張旭你好!需要做大便蟲卵檢測,查血像分析是否有 貧血,從以上表現看可能與貧血,驅蟲葯物治療回答者:任立存在預防方面,要積極治療病人,以減少傳染源。搞好糞便管理,殺滅蟲卵,防止污染。注意局部皮膚防護。如下地勞動穿鞋、帶手套,或在手足皮膚上塗白礬水等。 在調理方面,特別要重視飲食富於營養和容易消化的問題,可多食豆腐、豬血、瘦肉、豬肝、魚,以及新鮮蔬菜,少吃辛辣油膩之物。
D. 直接塗片法飽和鹽水浮聚法和鉤蚴培養法各為診斷什麼寄生蟲病的首選方法
鉤蚴培養法長作為輔助寄生蟲的首選檢驗。飽和鹽水的配製:燒杯中盛有清水煮沸後,慢慢加入食鹽並不時攪動,直至食鹽不再溶解為止,冷卻後的液體即為飽和鹽水。100 ml沸水約加食鹽35~40g 。
由於應用甲苯達唑、阿苯達唑和噻嘧啶等驅蟲葯引起的,其大小與狐鞭蟲卵較相似,區別要點是人鞭蟲卵的透明塞較狐鞭蟲卵寬大。
(4)鉤蟲最常用的實驗室診斷方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因鞭蟲卵輕於飽和鹽水比重,浮聚鹽水表層,檢出結果遠高於直接塗片法,為較常用的檢查方法之一。操作時應注意翻揭玻片勿使鹽水滴漏,否則會影響檢出結果。
2、鏡檢時應注意的是:最近幾年發現在人糞便中常有大型鞭蟲卵(78μm×30μm),往往和正常大小的鞭蟲卵同時存在。
E. 寄生蟲感染檢查什麼時候可以出結果
大便常規檢查寄生蟲結果,一般上午送去下午就能拿到結果,如果是急診半小時就可以出結果。
如果是腸道寄生蟲,檢查大便就可以檢查出來,比如絛蟲、鉤蟲、蛔蟲、鞭蟲、阿米巴原蟲等。
腸道內的寄生蟲種類比較多,所以檢查方法要根據寄生蟲的種類(有)不同的方法來進行判斷。
實驗室常用的方法是直接塗片方法,就是將大便標本直接塗在載玻片上,用顯微鏡直接觀察蟲卵或者是蟲體來進行診斷,是實驗室常用的檢查方法。
平時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避免用手直接抓食物。飲食以清淡的食物為主,多喝水促進代謝,不吃辛辣食物,避免發生寄生蟲的感染。另外,不吃未煮熟的海鮮以及路邊攤等,也可以防止寄生蟲的感染。
F. 寄生在腸道內的寄生蟲,又不用糞便檢查作常規檢查方法的有哪些,為什麼
寄生於腸道,但不用糞便做常規檢查方法說明該蟲產卵不隨糞便排出。1、旋毛蟲,其幼蟲穿過腸壁,在宿主骨骼肌中寄生。故旋毛蟲的診斷方法有1、病史與臨床症狀2、肌肉活檢3、免疫學診斷。
2、蟯蟲。成蟲在肛門外產卵,故常用透明膠紙法和棉簽拭子法檢查蟲卵。
G. 為什麼不能用飽和鹽水浮聚法檢查吸蟲卵
吸蟲卵的卵殼上會有一些孔道,飽和鹽水會通過孔道滲入卵殼,導致蟲卵不能漂浮。
常用飽和鹽水浮聚法檢查十二指腸溝口線蟲和美洲板口線蟲卵,也就是鉤蟲卵,因為鉤蟲卵比較輕。能夠漂浮在鹽水上面。日本血吸蟲卵就不能用這個方法了。
解析:檢查未受精蛔蟲卵用離心沉澱集卵法;鉤蟲卵用飽和鹽水漂浮法;肝吸蟲卵用沉澱集卵法或十二指腸引流膽汁檢査;豬帶絛蟲卵用離心沉澱集卵法,牛帶絛蟲卵用肛門拭子法;蟯蟲卵用透明薄膜拭子法。
(7)鉤蟲最常用的實驗室診斷方法擴展閱讀:
檢查前不要吃抗寄生蟲的葯物,以免影響結果。檢查時要求:糞便檢查是診斷寄生蟲病常用的病原學檢測方法。要取得准確的結果,糞便必須新鮮,送檢時間一般不宜超過24小時。如檢查腸內原蟲滋養體,最好立即檢查,或暫時保存在35°C-37°C條件下待查。盛糞便的容器須潔凈、乾燥,並防止污染;糞便不可混入尿液及其它體液等,以免影響檢查結果。
飽和鹽水浮聚法(brine flotation):此法用以檢查鉤蟲卵效果最好,也可用於檢查其它線蟲卵和微小膜殼絛蟲卵。但不適於檢查吸蟲卵和原蟲包囊。用竹簽取黃豆粒大小的糞便置於浮聚瓶(高3.5cm,直徑約2cm的圓形直筒瓶)中,加入少量飽和鹽水調勻,再慢慢加入飽和鹽水至液面略高於瓶口,以不溢出為止。
H. 蛔蟲 蟯蟲 鉤蟲 糞類圓線蟲屬於哪個動物類群 這類生物有哪些主要特徵
首先看看糞類圓線蟲的幼蟲和鉤蚴長什麼樣
圖 1. 糞類圓線蟲桿狀蚴:蟲體(250~300)微米*60 微米大小;口腔短,壁薄;食管有 2 個膨大部;生殖原基顯著;後端鈍尖
圖 2. 糞類圓線蟲絲狀蚴:蟲體纖細柔軟、移動快速,腸道呈直線狀,尾部有凹口,無明顯的生殖原基
圖 3. 鉤蟲桿狀蚴(×210)
圖 4. 美洲鉤蟲絲狀蚴:有鞘,食管約占體長的 1/4,低倍鏡下食管矛明顯,腸腔直(×124)
圖 5. 十二指腸鉤蟲絲狀蚴:有鞘,食管約占體長的 1/4,低倍鏡下食管矛不明顯,腸壁直(×124)
兩種寄生蟲的桿狀蚴比較
圖 6. 糞類圓線蟲和鉤蟲的桿狀蚴比較
如果熟記形態描述區分兩者桿狀蚴並不會太難,糞類圓線蟲口腔短,尾部鈍尖;而鉤蟲口腔比糞類圓線蟲長很多,與體寬大致相等,尾部為細尖狀。
兩種寄生蟲的絲狀蚴比較
圖 7. 糞類圓線蟲和鉤蟲的絲狀蚴比較
兩者絲狀蚴區分起來似乎也不難,糞類圓線蟲絲狀蚴無鞘,食管長尾部有凹陷,這些都足以與鉤蟲區別。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來看看尾部的細節:糞類圓線蟲的絲狀蚴尾部有明顯的凹陷。
兩種寄生蟲的生活史比較
1. 鉤蟲的蟲卵隨人體排出體外後,在溫暖(25~30 攝氏度)、潮濕、蔭蔽、含氧充足的疏鬆土壤中,卵內細胞不斷分裂,24 小時左右即可孵出桿狀蚴,約再經 5~6 天發育,並且經 2 次蛻皮,幼蟲口腔封閉,停止攝食,發育成絲狀蚴,即感染期幼蟲。絕大多數感染期幼蟲生活在 1~2 cm 深的表層土壤內,具有聚集性、向溫性、向濕性。
2. 糞類圓線蟲生活史復雜,為兼性寄生,包括自身世代和寄生世代。該蟲在寄生世代中,有成蟲、蟲卵、桿狀蚴和絲狀蚴 4 個階段。寄生世代成蟲僅見雌蟲,雌蟲寄生與產卵均在宿主腸黏膜內,蟲卵發育很快,數小時後可孵出桿狀蚴,從腸黏膜內逸出,進入腸腔,隨糞便排除體外。自絲狀蚴感染人體至桿狀蚴排出,至少需要 17 天。被排出的桿狀蚴,即可經 2 次蛻皮直接發育成絲狀蚴感染人體,也可進行間接發育為自生世代的成蟲。
當宿主機體免疫低下或發生便秘時,寄生於腸道中的桿狀蚴可迅速發育為具有感染性的絲狀蚴,這些絲狀蚴可在小腸下段或結腸經黏膜侵入血循環,引起體內自身感染。當排出的絲狀蚴附著在肛周時,則可鑽入皮膚,導致體外自身感染。
臨床實踐要點
在糞便中看到鉤蟲桿狀蚴或絲狀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糞便中常見為糞類圓線蟲桿狀蚴,極少見到蟲卵。 當宿主機體免疫低下或發生便秘時,糞便中有一定幾率見到絲狀蚴。
1. 鉤蟲(十二指腸鉤口線蟲和美州板口線蟲)實驗室診斷要點
(1)蟲卵正常以非胚胎期排入糞便(通常 8~32 個細胞發育階段)。有典型的薄殼,在發育的胚胎和卵殼之間有明顯的空隙。
(2)如果糞便沒有防腐超過 24 小時,蟲卵可以發育並且幼蟲可以孵出。這些幼蟲必須與糞類圓線蟲區別,因兩種感染治療不同。
(3)蟲卵在永久染色塗片會變形,濕塗片法更易觀察形態。
2. 糞類圓線蟲實驗室診斷要點
(1)糞便濃集法可正常發現桿狀蚴(非感染性)幼蟲。注意:絲狀蚴(感染性)幼蟲也可在便中發現。在指明患者不是被感染(常規甲醛溶液、乙基醋酸鹽沉積物濃集)之前,應用 10 分鍾 500 g 離心法,建議至少四次糞便檢查。
(2)如便標本為陰性,建議十二指腸內容物檢查(十二指腸抽吸物,腸膠囊實驗);無論如何,改變方法總體敏感性。
(3)各種濃集和培養法也可以用於發現幼蟲。
(4)如果應用瓊脂平板(培養 、選擇方法),在使用前必須非常乾燥以消除瓊脂水分。如果新鮮瓊脂平板制備,在乾燥瓊脂表面使用的乾燥時間要比事前包裝好的商品化的平板要長。在 24 小時、3 天和 5 天給予檢查。
I. 什麼是鉤蟲病
鉤蟲病(ancylostomiasis)是由鉤蟲寄生於人體小腸所致的疾病。鉤蟲的科屬很多,寄生於人體的鉤蟲主要為十二指腸鉤口線蟲和美洲板口線蟲。臨床上以貧血,營養不良,胃腸功能失調為主要表現。 臨床表現 鉤蟲感染後是否出現症狀與感染的程度、宿主的營養狀況和免疫功能有關。糞便中有鉤蟲卵而無明顯症狀的鉤蟲感染者頗為多見。 幼蟲所致的症狀 ⑴ 鉤蚴性皮炎:是鉤蟲感染者最常見的早期臨床症狀。當絲狀蚴侵入皮膚後數分鍾,皮膚可發生燒灼、針刺樣或奇癢等感覺,繼而出現出血性的小斑點和丘疹,1~2天後變為水泡。3~5天內局部症狀消失而自愈。 ⑵呼吸系統症狀:絲狀蚴侵入皮膚後3~7天,幼蟲隨血流移行至肺泡,如數量較多,可出現咽癢、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狀;重者可出現劇烈乾咳和哮喘發作,表現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哮喘;有時可有畏寒、發熱等表現。X線檢查可見肺紋理增加或肺門陰影增生,偶可發現短暫的肺浸潤性病變。 ⑶急性鉤蟲病:是指短期內大量鉤蚴感染所致的早期鉤蟲病綜合症。臨床表現除上述皮膚及肺部損害外,部分患者於呼吸道症狀出現後1~2周,可出現明顯的消化道症狀,如腹痛(多為臍周或上腹隱痛)及腹瀉(水樣便為主)。此外,尚可有發熱、食慾不振、全身乏力等。 成蟲引起的症狀 ⑴消化系統的症狀:病人大多於感染後1~2個月逐漸出現上腹部不適或疼痛、食慾減退、腹瀉、乏力、消瘦等。 ⑵貧血症狀:重度感染後3~5個月逐漸出現進行性貧血,表現為頭暈、耳鳴、心悸、氣促等。長期嚴重貧血可發生性心臟病,表現為心臟擴大、心率加快等。嚴重貧血常伴有低蛋白血症,出現下肢或全身水腫。 診斷鑒別 診斷標准 1. 臨床診斷:在鉤蟲病流行區,有接觸史、鉤蚴性皮炎和輕重不一的貧血、營養不良、胃腸功能紊亂、上腹隱痛等可考慮本病的可能性。 2. 病原學診斷:要確診鉤蟲病必須找到病原體。 ⑴蟲卵檢查:取大便用直塗法在顯微鏡下找蟲卵,檢出率較低,可多做幾次。 ⑵成蟲鑒定:如發現蟲體可放在70%的乙醇中送檢鑒定; 鑒別診斷 單純鉤蟲感染的典型病人診斷並不困難,但應與其他原因引起的皮炎,缺鐵性貧血,慢性失血性貧血如潰瘍病、胃癌、痔瘡等,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貧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惡性貧血等相鑒別。 輔助檢查 1. 如果發現蟲體可直接送檢。 2. 糞便蟲卵檢查。 3. 便潛血檢查可呈陽性。 4.血象:常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屬於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是酸性粒細胞可有增高。 5.X線胸片檢查:可出現肺紋理增多,散在片狀影,肺間質呈網狀結構等改變。 疾病治療 1. 鉤蟲病患者如無嚴重貧血或營養不良,即可進行驅蟲治療。如貧血嚴重,則應首先糾正貧血,然後再進行驅蟲治療。 2. 糾正貧血:飲食應富有鐵質、蛋白質和維生素。並補充鐵劑,常用硫酸亞鐵片等。 3. 驅蟲治療:阿苯達唑(丙硫咪唑):驅除兩種鉤蟲效果均較好。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4. 劑量:成人每次200mg,每日2次或400mg每日1次,連服3日。12歲以下兒童劑量減半。 疾病預後 本病預後良好。 疾病預防 1. 控制傳染源:普查普治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該病的傳播。 2. 切斷傳播途徑:加強糞便管理。 3. 加強個人防護:避免赤足與污染土壤密切接觸,下田勞動最好穿膠鞋。 飲食注意 注意飲食衛生習慣,如生吃瓜果蔬菜前要洗凈。 疾病護理 1. 有皮膚症狀時要注意保持清潔,避免繼發細菌感染。 2. 用貧血及營養不良表現是要給與患者含鐵量高及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 專家觀點 1. 鉤蟲病是可以根治的疾病,預後良好。 2. 注意飲食衛生。 3. 隨著我國衛生條件的改善,鉤蟲病的患者已經明顯減少,即傳染源也在減少,只要大家注意上述預防措施沒有必要過分擔心被感染。
J. 貓患鉤蟲病怎麼辦
鉤蟲病是由鉤口科、鉤口屬或彎口屬的線蟲寄生於貓的小腸、十二指腸所引起的以皮炎、消化不良、貧血為特徵的寄生蟲病。鉤蟲病是貓比較多發的寄生蟲病,而且危害嚴重。這種病分布廣泛,在我國多見於氣候溫暖的南方。
〔病原和傳播〕
本病病原是鉤口線蟲和彎口線蟲。鉤口線蟲又稱貓鉤蟲,雄蟲體長9.5~11毫米,雌蟲體長12~15毫米。蟲體淡黃色,頭端彎向背側。蟲卵橢圓形,淡褐色,內含8個卵細胞。彎口線蟲的雄蟲體長5~8.5毫米,雌蟲體長7~12毫米。蟲體淺黃色,身體細長,口向背側彎曲。蟲卵和鉤口線蟲卵相似。
雌蟲排卵後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陰濕有氧的環境中(20~30℃),經12~30小時孵出幼蟲,再經3周左右蛻化成感染性幼蟲,其長度0.59~0.69毫米,具有30~34個腸細胞,採食糞汁維持生命,能夠爬行。幼蟲經口、皮膚或胎盤感染。
當幼蟲經口進入宿主體內後,便停留在腸內,吸收營養逐漸發育成成蟲。
當幼蟲經皮膚或黏膜侵入後,先脫去其鞘膜進入外周血管,經右心至肺。被肺臟中的毛細血管阻留以後,幼蟲鑽進肺泡中,循著支氣管、氣管和喉頭移行進入咽腔中,於吞咽時到達胃,最後固著於小腸壁,發育成成蟲。
經胎盤感染。幼蟲經幾個體循環後,可能進人胎盤感染胎兒,但此途徑很少見。
貓鉤蟲病多發於夏季,狹小、潮濕的貓舍易滋生鉤蟲,引起貓鉤蟲病的發生。
〔病候特徵〕
當幼蟲由皮膚進入宿體時可引起瘙癢、皮炎,時常伴有出血、可視黏膜蒼白、貧血等症狀。
嚴重感染時,可引起貓食慾不振或拒食,嘔吐、下痢和便秘交替發生,糞便呈膿血樣或呈黑柏油狀是本病的重要特徵,最後因失血衰竭而死亡。糞便寄生蟲檢查時可見蟲卵。
根據以上症狀可進行初步診斷,用飽和鹽水做蟲卵浮集。若糞便中有蟲卵可立即確診。
〔預防和治療〕
治療本病可選用丙硫苯咪唑(每千克體重25毫克,2次/日)、左旋咪唑(治療微絲蝴,內服:每千克體重10毫克,1次/日;治療肺線蟲,內服:每千克體重15~25毫克,隔日服用)、甲苯咪唑(每千克體重25毫克,l次/日,連用5天)、伊維菌素、鹽酸丁咪唑、二碘硝基酚等葯物,這些葯療效較好且比較安全。
對症治療包括強心、補液、止瀉、消炎等。
鉤蟲的幼蟲,在陽光下即可殺死。所以保持貓舍的乾燥、清潔和衛生,陽光晾曬可達一定的防治效果。定期作糞檢,做到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