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在家裡種植蘑菇,
家裡種植蘑菇
1、種植蘑菇利用冬閑田以稻草、糞料為主要原料進行蘑菇栽培,可大大增加收入,蘑菇栽培後的殘料還可直接還田或作為生物有機肥的原料。正常情況下,播後1~2天就能萌發出絨毛狀菇絲,3天就開始「吃料」。播種後3天後,隨著菇絲的生長,應加大菇房通風量。播後7~10天,菇絲一般長滿料面。菇絲吃料後,生長不快,有可能是料過濕、有氨氣等原因造成的,可以從床架反面「戳洞」。增加料層通氣性,排除有害氣體;也可用鑷子插入菇種旁的料中,撬松料,降低溫度。一般20天左右菇絲到底,就可覆土。覆土厚度2厘米,如何種植蘑菇上面用手刮干使厚度均勻。覆土後在料面打孔,適當通風。
2、蘑菇栽培養料配方堆料時以每平方米菇床計,如何種植蘑菇用干稻草12.5~13.5公斤、菜子餅0.8公斤、石膏粉0.45公斤、過磷酸鈣0.45公斤、復合肥0.45公斤、石灰粉0.45公斤。每畝所需原料可按每畝冬閑田單層栽培面積為390~400平方米折算。提高菇床溫度,創造適宜的長菇條件冬季寒冷,要注意保溫。菇床上的薄膜除采菇時須揭開外,其餘時間都要罩緊。平菇棚要把棚上的遮蓋物攤稀,蘑菇棚要在棚的外表再覆蓋一層薄膜,晚上棚外要加蓋遮陽網或草苫等防凍。採取以上措施後,棚內溫度能提高5℃~10℃,如何種植蘑菇可保證食用菌在寒冷的冬季仍能正常出菇。
3、補水前應敞開棚門通風3~4天,補水時可用注水針刺入菌棒內,如何種植蘑菇藉助水泵的壓力使菌棒在短時間內吸足水分,以井水為宜。噴水的原則是:噴霧狀水,菇多時多噴,菇少時少噴,蕾期多噴,採收期少噴。蘑菇栽培在冬季基本不需要進行補水。覆土是蘑菇栽培中從單絲體生長向子實體生長轉變的重要手段。當前推行的主要方法是「河泥礱糠一次性覆土」。具體做法是每100平方米需備含水量45%的粥狀河泥700~750千克礱糠75千克,礱糠要新鮮,在使用前曝曬2天,在PH值為10的石灰中浸泡24小時,撈出用0.5%的敵敵畏殺蟲。
Ⅱ 如何簡單的在家裡種植蘑菇
1.栽培環境:將菌包放置在能方便控制溫度、濕度和通氣的地方,不能有陽光直接照射。
2.搔菌:等菌絲長滿整個培養料,打開並拉直袋口,將培養料表面的一層厚菌膜和殘存的一部分老菌皮去掉,即為搔菌。
3.催蕾:將搔菌後的栽培袋用報紙覆蓋,經常向空中、地面和報紙上噴水,提高環境濕度,保持覆蓋物的濕潤。
4.現蕾出菇後的管理:現蕾之後,要增加通風量降低室溫,金針菇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0℃~18℃,所以室溫不宜超過20℃。。
5.採收:從菇蕾期到採收約兩個星期左右,金針菇的主要食用部分是菇柄,菌柄長且嫩為質量好。
Ⅲ 木耳的種植方法和注意事項
香菇室外袋料栽培技術
香菇是重要的食用菌之一,代料栽培就是用木屑、桑枝粉、棉籽殼等人造菇木代替段木栽培香菇。該方法資源廣,產量高,生產周期短,經濟效益高,非常適合廣大農民栽培。�
1、菌種選擇�
香菇品種類型較多,常用的為中低溫型。這類香菇發菌的最適環境條件是氣溫24~27℃,培養料含水量60%左右,無光或弱光。出菇期最適環境條件是氣溫8~16℃,空氣新鮮、潮濕,三分陽七分陰。實際選擇菌種時,可選擇中溫型的856、CrO�2、L26等。每瓶菌種要求無雜菌,無害蟲,種性純,菌絲生長健壯。
�
2、培養料配製�
培養料的組成包括雜木屑、麩皮或米糠、糖、石膏粉、尿素、過磷酸鈣等。雜木屑是香菇菌絲的主要碳源物質,可用鋸木廠的闊葉樹鋸屑,也可用闊葉樹的殘次廢材和枝椏的粉碎物;麩皮或米糠是香菇的主要供氮物質,應選用無霉變的新鮮料;糖是供菌絲生長發育前期吸收利用的速效性碳源,白糖、紅糖均可;石膏粉則既可提供鈣素,又可延緩培養料的酸化過程;尿素和過磷酸鈣分別為氮肥和磷肥,提供氮、磷、鈣等營養物質。培養料的配方為雜木屑77%、麩皮或米糠20%、糖1.2%、石膏1.8%,或雜木屑78%、麩皮16%、玉米粉2%、石膏2%、過磷酸鈣0.5%、尿素0.3%、糖1.2%。將可溶性的尿素、過磷酸鈣、糖等先溶於水中,其它粉末狀物干拌後合在一起,邊加水邊拌料,反復多次。加水至手捏能成團,觸之能散的程度,此時含水量約為60%左右。
�
3、滅菌�
將折徑15cm、厚0.04mm的低壓聚乙烯筒膜截成55cm長的筒料,一端封口。將培養料裝入塑料筒袋內,每袋重0.9kg(乾料)左右,扎口後放入常壓滅菌灶。灶內中心留一定空間,促使蒸汽均勻分布,提高滅菌效果。旺火加溫,鍋內溫度升至100℃時,改用文火,持續10~12小時後停止加溫,降溫至70℃左右時出料。
�
4、接種�
待培養料筒冷卻到28℃以下時,連同酒精燈、接種箱、打孔器、接種耙等接種工具等用品,先經0.25%新潔爾滅溶液表面消毒,然後搬入接種箱,每立方米空間加福爾馬林10ml,高錳酸鉀5g混合,關閉玻璃窗、操作孔,熏蒸半小時,可使微生物細胞蛋白質凝固變質而死亡。之後接種人員用75%酒精擦洗雙手,伸入接種箱內邊打孔邊接種,並同時貼好膠布。這一過程要求動作快,持續時間短。膠布可用食用菌專用膠布或醫用膠布,大小為3.5cm×3.5cm。
5、發菌管理�
將接種後的筒料搬入清潔乾燥的房間內,成「井」字形堆疊,高80~90cm。平時經常開窗通氣,其間翻堆2~3次,剔除雜菌污染部分筒料。經40~50天後,菌絲長滿筒袋,這時稱「人造菇木」。當多數人造菇木出現少量褐色斑塊時,可轉入出菇管理。�
6、建造菇棚
選擇近水源的旱地或冬閑地,挖寬1m深15~20cm的畦,畦面上搭30cm高的橫放梯子般的菇架和中心部位1m高的小弓棚,在此基礎上再搭建蔭棚,蔭棚一般高1.8~2.5m,蔭棚四周和頂部圍蓋草簾,使之能透入三分陽光。�
7、脫袋
將發育成熟的人造菇木剝去筒膜,斜靠在菇架上,每袋間距10cm左右。並立即覆蓋薄膜(最好是0.07mm厚的農用高壓聚乙烯膜),保溫保濕。
�
8、出菇管理�
脫袋後3~4天內,膜內氣溫保持在26℃左右,空氣相對濕度在85%以上。當菌筒表面長滿白色絨毛狀菌絲後,每天通風1~2次,每次半小時,迫使絨毛狀菌絲倒伏。1周後,菌筒表面會產生茶色小水珠,菌膜逐漸加厚、色澤轉深。此時,噴水沖洗褐色分泌物,薄膜日蓋夜揭,拉大日夜溫差,持續3~4天,表層長出小突起即菇蕾。香菇是變溫結實性菇類,菇蕾需低溫和日夜溫差刺激才能形成。此後應繼續保溫保濕,並加強揭膜通氣,小菇蕾就逐漸長大。待菇蓋八分成熟,呈銅鑼邊時採收、烘乾。�
每潮菇採收後,加強通氣,停止噴水3~5天,養菌生息,以後又轉入出菇管理,大致經1個月後又可採收第二潮菇。採收2~3潮菇後,用鐵絲在人造菇木中心戳一個洞,在菇木上壓重物後浸於水中。當人造菇木重量接近原先重量後再取出,在膜內保溫發菌2~3天,加強揭膜通氣,促進下潮菇的形成和生長。如此循環往復,直至第二年5、6月份結束。�
在整個出菇階段,早秋、晚春應防止高溫燒菌爛料,冬季,特別是菇蕾期應注意保暖防凍,此外,還應做好病蟲防治工作。
Ⅳ 母種的保藏方法有哪些
母種保藏的方法有很多種,具體採用哪種方法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常用的基礎方法有:斜面繼代低溫保藏、自然基質保藏(麥穀粒保藏、發酵糞草保藏、木屑保藏、麥麩+木片保藏、木塊+瓊脂保藏、稻草粉保藏草菇菌種、枝條保藏)、液體保藏[礦油保藏、菌絲球生理鹽水保藏、蒸餾水保藏、營養液保藏、液氮保藏(圖2-12)]、孢子濾紙保藏、真空冷凍乾燥保藏、液氮超低溫保藏、孢子沙土管保藏、梭氏真空乾燥保藏等方法。專門保藏菌種的機構為確保保藏效果,每一品種都要同時用至少三種方法保藏,即長期方法、中長期方法和短期方法。限於篇幅,不再一一介紹。下面僅針對菇農介紹常用的低溫和基質保藏法及幾種土法保藏方法。
圖2-12 母種的液氮保藏法
(1)斜面繼代低溫保藏
這是一種傳統的、普遍應用的簡易保藏方法,它簡單易行,不需特殊設備,並能隨時觀察所保藏菌種的情況。其缺點是轉管頻繁,營養生長過多,易發生退化,在操作中發生技術錯誤的機會多;可能會因未及時轉接、培養基幹縮而引起菌種老化、死亡等。
這種方法是根據低溫能抑制菌絲生長的原理,將需要保藏的菌種接種在斜面培養基上,適溫培養,當菌絲健壯地快長滿斜面時取出,放2~5℃低溫乾燥處或冰箱、冰櫃中保藏。每隔一定時間要移植轉管、繼代培養1次(一般4~5個月),具體應根據菌種特性來確定。食用菌中有的中高溫和高溫型品種,不適於該法,如毛木耳多數品種保藏的適宜溫度在10℃左右,中華靈芝在6~10℃,草菇在10~12℃。可在草菇菌落上灌注3~4毫升的防凍劑(10%的甘油)。
用於保藏的培養基,不宜用營養過貧或過富的合成培養基,一般採用天然培養基,如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PDA)、馬鈴薯綜合培養基(CPDA)等。為防止產酸,糖應少加或不加,而需添加緩沖劑,如磷酸二氫鉀、磷酸氫二鉀、碳酸鈣等,以中和菌種在保藏過程中產生積累的有機酸。同時,每1000毫升還需加 10毫克維生素 B1,加大瓊脂用量至25克,以防止培養基中水分蒸發過快。如保藏香菇和黑木耳菌種,把配方中的葡萄糖更換成麥芽糖更有利。棉塞稍長,入管內達3厘米左右,製成半高層培養基,即斜面小、短,管底1.5厘米的培養基呈柱狀。
橡皮塞密封保藏:選用與試管口相應大小的白橡皮塞,清洗、曬干,放入低壓聚乙烯袋內,於0.137兆帕下滅菌1小時。在無菌條件下,將培養合格的斜面菌種用無菌橡皮塞取代原棉塞,置4~6℃冰箱內保藏,保藏時間可達6個月以上。這種方法能隔絕空氣,防止蒸發,達到液體石蠟相似的效果。而且放置、郵寄、攜帶等很方便。
注意事項:
①保藏菌種必須是發育健旺的菌種,培養時間不可過長,以免降低菌種生活力。
②制種時要貼好標簽,每次移接時要細心核對菌種號及標明時間,做到准確無誤,若發現錯誤,應立即糾正,無法確認的,剔除不要。
③定期檢查保藏情況,一旦發現污染或培養基失水干縮現象,應立即移接、剔除。
④盡量少啟用冰箱,以免產生冷凝水而引起污染,開啟時應做到邊開、邊取、邊關,最好設置一個永久性的保藏冰箱,與常用菌種的冰箱分開。
⑤保藏菌種在冰箱中不可過分擁擠;保藏溫度控制在3~5℃,不宜過高或過低。
⑥冰箱要定期排霜,清除積水。保藏時要注意環境濕度不能太高,濕度太高,黴菌容易在棉塞上生長,並通過棉花纖維進入管內。所以,最好用橡皮塞或硅氧海綿塞代替。若用棉塞,可用干凈的紙(硫酸紙、牛皮紙均可)包紮好,也能起到減少污染、延緩培養基幹縮的作用。
⑦所保存的菌種在使用時,要提前12~24小時從冰箱取出,經適溫培養恢復活力後,方能轉管移接。
(2)自然基質保藏
即利用食用菌自然生長的培養基來保藏菌種的方法。常用的有麥粒、穀粒培養基、發酵糞草、木屑木片、麥麩米糠等基質。
①麥(谷)粒保藏 此法利用麥粒、穀粒或玉米粒(碾碎)等作為培養基,進入顆粒的菌絲體,在表皮的保護和穀粒中有限水分的供給下,保藏期可達1~2年。現以麥粒為例介紹如下:
先將麥粒洗凈,用20℃左右溫水浸泡5小時後撈出晾乾表面的水分(或置水中煮沸5分鍾至不破皮),裝入試管長度的2/3~3/4,塞好棉塞,置於1.18×105帕壓力下滅菌30分鍾。處理後麥粒的含水量不要超過25%,滅菌過程中勿使表皮破裂,以保護進入麥粒的菌絲體。滅菌後趁熱搖散麥粒,冷卻後,接種孢子液或菌絲懸浮液或菌絲塊,然後置25℃下培養,當試管快發滿菌絲後,即停止培養,保藏在乾燥冷涼處。
②木屑保藏 用闊葉樹木屑、麥麩加糖和石膏各1%,混合拌勻,加適量水後,裝入試管長度的2/3,稍壓緊,洗凈管口,塞上棉塞,用紙包好,置1.18×105帕壓力下滅菌40分鍾,冷卻後接種,置25℃條件下培養,菌絲長滿後將棉塞蠟封或換橡皮塞,再包紮塑料袋置4℃冰箱中可保藏1~2年。
(3)井底低溫保藏
即利用井底具恆溫且溫度低的原理進行菌種保藏的方法,適用於不具備保鮮冰箱的菇農。將要保藏的試管母種,用無菌橡皮塞醮石蠟封口,裝入密閉的廣口瓶或塑料袋中,扎緊,沉入井底貯藏,可保藏2~5個月。
(4)石蠟封口保藏
把蠟紙裁成6~8厘米見方,放75%酒精中浸泡1分鍾。將已培養好試管種的管口在酒精燈火焰上方旋轉滅菌後,用鑷子取出蠟紙,扎緊管口。再將包好蠟紙的管口浸入熔化的石蠟中,將蠟紙完全浸入為止,使蠟紙緊緊封包在管壁上,絕不漏氣。待石蠟冷卻凝固後,置冰箱或室溫下保存。
(5)玻璃紙封口保藏
用明膠15克(粘合劑),硫酸銅2克,美藍1~2滴(指示劑),溶於100毫升熱水中,配製成封口劑。將新長滿的母種拔去棉塞,管口朝下,蘸上封口劑,貼上用95%酒精浸泡過的玻璃紙(賽珞璐),再用石蠟熔封。在室溫下,菌種至少可保存8個月,並能防止黴菌或蟎的侵染。在斜面注入無菌礦油(液體石蠟),可大大延長保藏時間。
(6)廄肥保藏
此法適合保藏雙孢菇等草腐菌類。將腐熟牛糞等堆肥曬干、打碎,取300克干堆肥,用5毫米孔徑篩過篩,加1000毫升水調濕,裝入試管,占管深1/3~1/2,在0.15兆帕壓力下滅菌2小時。確認無菌後,接種,菌絲長滿後,放在3℃冰箱內保藏,每隔2年移植一次。在長期保藏中,如培養基失水,應將保藏菌種及時接種在瓊脂斜面上進行活化,再繼續保存。此法連續保藏4年後,其生產性狀未出現明顯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