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草葯的炮製技術如何
所謂炮製是根據醫療、配方、制劑的不同要求,結合葯材自身的特點,對葯物進行一定的加工處理的過程,它包括對原葯材的一般修治整理和對部分葯材的特殊處理。歷史上將其稱為「炮炙」、「修治」、「修事」等。葯物經炮製後,不僅可以充分發揮療效,而且可以避免或減輕不良反應,在最大程度上符合臨床用葯的目的。一般來講,按照不同的葯性和治療要求而有多種炮製方法,有些葯材的炮製方法也很復雜。正如前人所說的「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性味反失」。炮製方法是否得當,直接關繫到葯效的好壞。
中葯的炮製古人稱為炮炙。但「炮炙」二字僅代表了中葯整個加工處理技術中的兩種火處理的方法,並不能概括其他中葯炮製方法。因而為了保存古代炮炙的原意,又能更確切地反映整個中葯處理技術,現統稱為炮製。其中「炮」字代表各種與火有關的加工處理技術,而「制」字則代表各種更廣泛的加工處理技術。
中葯炮製是隨著葯物的發現和應用而產生的。在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通過採食植物和狩獵,逐漸了解許多植物和動物,有的可以充飢果腹,有的可以減緩病痛,有的則引起中毒,甚至造成死亡。因此人們逐漸在覓食中就要有所辨別和選擇,開始認識到某些自然產物的葯效和毒性。人們為使葯物清潔和服用方便,採取了洗凈、劈塊等簡單的加工方法,這就是中葯最早的炮製。當人類發現了火以後,受到用火加工食物的啟示,便用火來加工葯物。火的發現和使用,對葯物毒性的降低和葯性的調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到了夏禹時代,由於釀酒的出現,為以後的酒制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後來出現的鹽制、醋制、蜜炙等炮製方法,更豐富了中葯的炮製內容,有效地適應了臨床的需要。歷代本草都有一定的解說,如酒制提升,姜制溫散,入鹽走腎,用醋止痛,乳制潤枯生血,蜜制潤燥益元。麩炒資其谷氣,蒸熟取其味厚,炒黑入血,煅淬使其脹脆、純凈,黑豆湯、甘草水浸解毒,去瓤者免脹,抽心者除煩……這些理論多是從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有一定科學根據的,如姜制溫散(姜中的揮發油有發汗解熱作用),蜜制潤燥益元(蜂蜜有滑腸及增強營養的作用),煅淬使其脹脆、純凈(葯材經高溫處理,有機成分破壞並逸去,故葯材鬆脆,且保留了較純凈的無機成分),甘草水浸解毒(因甘草酸水解後生成之葡萄糖醛酸有解毒作用)。
無論是植物、動物還是礦物,它們都來源於自然,這些葯物都需要經過炮製才能應用。因此中葯炮製的目的變得尤為重要。中醫學認為,不同的葯物,有不同的炮製目的;在炮製某一具體葯物時,又往往具有幾個方面的目的。這正是中葯炮製的精華之所在。中葯炮製的目的大致可分為六個方面。其一,中葯炮製可以降低或消除葯物的毒副作用,保證用葯的安全。如附子、半夏、天南星、馬錢子等生用內服容易中毒,炮製後便能降低其毒性;巴豆、續隨子瀉下作用劇烈,宜去油取霜用。其二,中葯炮製可增強葯物的作用,提高臨床的療效。如蜜炙百部、紫菀,能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其三,中葯炮製能夠改變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適應病情的需要。如何首烏生用能瀉下通便,制熟後則能專補肝腎等。其四,中葯炮製能夠改變葯物的某些性狀,便於儲存和制劑。如桑螵蛸為螳螂之卵鞘,內有蟲卵,應蒸後曬干,殺死蟲卵,以防儲存過程中因蟲卵孵化而失效。其五,中葯炮製可以純凈葯材,保證葯材品質和用量准確。其六,中葯炮製可以矯臭、矯味,便於服用。
中葯炮製的文字記載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在現存的我國第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記載的「治半夏」即是炮製過的半夏。到了漢代,炮製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煉、煮沸、火熬、燒、研、挫、搗、酒洗、酒浸、酒蒸、苦酒煮、水浸、湯洗、刮皮、去核、去足翅、去毛等等,炮製理論也開始創立。如當時問世的《神農本草經》序中寫道:「葯……有毒無毒,陰干暴干,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記述了一百餘種葯物的炮製,他也認為葯物有須根去莖,有須皮去肉,或須肉去皮,又須花去實,須燒、煉、炮、炙,依方煉采。治削,極令凈潔。可見,在漢代,人們對中葯炮製的目的和意義已有了一定的認識。
南北朝時期的《雷公炮炙論》對公元5世紀以前的葯物採制和炮製方法進行了總結,書中所載的炮製內容除了一般凈制、切制外,還有蒸、煮、烙、炙、炮、煅、浸、飛等方法。此書中的炮製方法已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具有一定的科學水平。
在科學文化較發達的唐代,中葯的炮製更為人們所重視。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諸經方用葯,所有熬煉節度皆腳注之,今方則不然。於此篇具條之,更不煩方下別注也。」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中國的第一部國家葯典,標示有葯物炮製的方法,是炮製技術受到政府保護的開端。書中收載了很多炮製方法,如煨、燔、作櫱、作豉、作大豆黃卷等,並記載了玉石玉屑、丹砂、雲母、石鍾乳、礬石、硝石等礦物類葯的炮製方法。
中葯的炮製在宋代發展較快,宋政府頒行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設有炮製技術專章,提出對葯物要「依法炮製」、「修制合度」,將炮製列為法定的制葯技術,對保證葯品的質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金元時代,中葯炮製的發展較為突出的是理論研究。如王好古在《湯液本薛》中引用李東垣用葯:「黃芩、黃連……病在頭面及手梢皮膚者,須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騰也;咽之下,臍之上,須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黃須煨,恐寒則損胃氣,至於川烏、附子須炮以制毒也。」「當歸酒洗取發之意,大黃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等,均為有關中葯炮製理論的重要論述。中葯的炮製在明代發展較為全面。在理論方面,陳嘉漠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統地論述了若干炮製輔料的作用原理,如酒制升提,姜制發散,入鹽走腎臟軟堅,醋制入肝經止痛,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潤回枯、助生陰血,蜜炙甘緩難化、增益元陽,麥麩皮製抑酷性、勿傷上膈,烏豆湯、甘草湯潰曝,並解毒至令平和……他還明確地指出中葯的效應貴在炮製。
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集諸家之大成,在《本草綱目》中專列了「修制」一項,收載了各家之法。對有些炮製方法,還結合中醫理論加以探討。明代繆希雍所著的《炮炙大法》也是明代一部較有價值的炮製專著,書中記載了439種葯物的炮製操作和成品貯藏方法,並將古代炮炙方法歸納為《雷公炮炙十七法》,據資料記載即炮、烘烤、火上燒、炙、煨、炒、煅、煉(長時間的火燒)、制、度(量葯之長短)、飛(水飛)、伏(潤葯或火制後貯存相當長時間,稱「伏山」)、鎊(削、刮、刨)、擊碎、煞(曬)、曝(強烈日光下曙曬)、露(將葯物曰曬夜露;或溜水的提取)。此十七法長期以來,在中葯加工業中有深遠的影響,但由於歷史變遷,其實際涵義尚難闡明。
清代專論炮製的書籍首推《修事指南》,是由張仲岩將歷代各家有關的炮製記載綜合歸納而成。該書詳細記載了232種炮製方法,系統地敘述了各種炮製方法,條目清晰,較為醒目。
現代我們所使用的炮製方法,是在古代炮製經驗的基礎上發展和改進而來。根據目前的實際應用情況,其炮製方法主要有修治法、水製法、火製法、水火共製法和其他製法五種。「修治法」包括純凈處理、粉碎處理和切制處理;「水製法」是一種用水或其他液體輔料處理葯物的方法,包括潤、漂和水飛法;「火製法」則是指用火加熱處理葯物的方法,包括炒、炙、煅、煨和烘焙法;「水火共製法」則包括了煮、蒸、和淬法;而其它製法則指一些其他特殊製法,常用的有制霜、發酵、發芽等。
近些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們正在探索應用新設備、新工藝。對一些傳統的炮製方法進行改進,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以及各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專家學者們已經開始從工藝、化學、葯理、臨床等多方位對中葯的炮製加以研究,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對中葯炮製進行闡述,為中葯炮製步入科學化、規范化提供了依據。它一方麵包括了同種輔料,不同條件的對比研究,例如醋制元胡用於臨床,沿襲已久,在現代研究則表明,醋酸能與元胡中的生物鹼結合成易溶於水的生物鹼鹽而易於煎出。有關學者用酸性染料滴定法測得用醋為輔料煮、炒、拌、浸元胡的水煎液中,總生物鹼的含量相差不大,而且在拌法中總生物鹼的含量略高。由於拌法可在較為密閉的容器中進行,與煮、炒等加熱方法相比可以減少醋的揮發,並且工藝簡單,從而能夠有效地節約能源。另一方面,通過多因素、多輔料的對比研究,生白芍、炒白芍和酒白芍均為常用葯,相關研究人員運用HPLC法探討了不同炮製方法對芍葯苷含量影響,結果表明,烘乾乾燥法、減壓乾燥法、炒制及酒制,均會造成芍葯苷含量的降低,其中烘乾乾燥法的影響最大。減壓乾燥法影響最小,與《葯典》中採用減壓乾燥法相符合。相信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中葯的炮製技術和工藝也將不斷的簡化,從而進一步提高炮製的效果。
❷ 中葯的炮製方法有哪些
中葯炮製方法眾多,與葯效一般有著密切的關系。實踐證明,通過炮製能消除或降低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變葯性或提高療效,便於粉碎加工及貯藏等。
什麼是中葯炮製?
中葯炮製是根據醫療、配方、制劑的不同要求,結合葯材的自身特點,進行一定的加工處理,使之充分發揮療效或避免及減輕不良反應。
修制
純凈處理——如撿去合歡花中的枝、葉,刷除枇杷葉、石韋葉背面的絨毛,颳去厚朴、肉桂的粗皮等。
粉碎處理——如牡蠣、龍骨搗碎便於煎煮;川貝母搗粉便於吞服;水牛角、羚羊角削成薄片或銼成粉末等。
切制處理——如天麻、檳榔宜切薄片;澤瀉、白術宜切厚片;黃芪、雞血藤宜切斜片;桑白皮、枇杷葉宜切絲;白茅根、麻黃宜鍘成段;茯苓、葛根宜切成塊等。
水制
洗——將葯材放入清水中,快速洗滌,除去上浮雜物及下沉臟物,及時撈出曬干,備用。
淋——將不宜浸泡的葯材,用少量清水澆灑噴淋,使其清潔和軟化。
泡——將質地堅硬的葯材,在保證其葯效的前提下,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時間,使其變軟。
潤——根據葯材質地的軟硬、加工時的氣溫及工具,用淋潤、洗潤、泡潤、晾潤、浸潤、蓋潤、伏潤、露潤等多種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體輔料徐徐人內,在不損失或少損失葯效的前提下,使葯材軟化,便於切制飲片。
漂——將葯物置寬水或長流水中浸漬一段時間,並反復換水,以去掉腥味、鹽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
水飛——是借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質分取葯材極細粉末的方法。常用於礦物類、貝甲類葯物的制粉。如飛硃砂、飛爐甘石、飛雄黃。
火制
炒——如土炒白術、麩炒枳殼、米炒斑蝥等,可減少葯物的刺激性,增強療效;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膠等,葯物受熱均勻變得酥脆,易於煎出有效成分或便於服用。
炙——如蜜炙黃芪、蜜炙甘草、酒炙川芎、醋炙香附、鹽水炙杜仲等,可改變葯性,增強療效或減少副作用。
煅——如煅牡蠣、煅石膏等,使葯材質地鬆脆,易於粉碎,充分發揮療效。
煨——將葯材包裹於濕麵粉、濕紙中,放入熱火灰中加熱,或用草紙與飲片隔層分放加熱的方法,稱為煨法。
烘焙——將葯材用微火加熱,使之乾燥的方法叫烘焙。
水火共制
煮——用清水或液體輔料與葯物共同加熱的方法。
蒸——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葯物的方法。
撣——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暫燙過,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於種子類葯物的去皮和肉質多汁葯物的乾燥處理。
淬——將葯物煅燒紅後,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
其他製法
制霜——種子類葯材壓榨去油或礦物葯材重結晶後的製品,稱為霜。其相應的炮製方法稱為制霜。前者如巴豆霜,後者如西瓜霜。
發酵——將葯材與輔料拌和,置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下,利用黴菌使其發泡、生霉,並改變原葯的葯性,以生產新葯的方法,稱為發酵法。如神曲、淡豆豉。
發芽——將具有發芽能力的種子葯材用水浸泡後,經常保持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使其萌發幼芽,稱為發芽。如谷芽、麥芽、大豆黃卷等。
❸ 中醫炮製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炮製是傳統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炮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人們為了使用葯物,需要進行必要的處理,例如:洗凈、弄碎、用牙齒咬成顆粒等等,這樣就有了中葯炮製的萌芽。在人類長期使用中草葯的過程中,積累了各種炮製的經驗和方法。下面,就詳細為大家介紹。
4.水火共制 : (1)煮:是用清水或液體輔料與葯物共同加熱的方法。如醋煮芫花可減低毒性,酒煮黃芩可增強清肺熱的功效。 (2)蒸:是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葯物的方法。如酒蒸大黃可緩和瀉下作用。有些葯物經反復蒸、曬,才能獲得適合醫療需要的作用。如何首烏經反復蒸曬後不再有瀉下力而能補肝腎、益精血。 (3)淬:是將葯物燃燒紅後,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後不僅易於粉碎,且輔料極其吸收,可發揮預期療效。如醋淬自然銅、鱉甲,黃連煮汁淬爐甘石等。 (4)潬:是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暫潦過,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於種於類葯物的去皮和肉質多汁類葯物的乾燥處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馬齒苑、天門冬以便於曬干貯存。
5.其他製法: 常用的有發芽、發酵、制霜及部分法製法等。其目的在於改變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療效,減少毒性或副作用,或使葯物更趨效高質純。如稻、麥的發芽;發酵法製取神曲、淡豆豉;巴豆的去油取霜,西瓜的加工制霜;法制半夏等。 中葯炮製設備中葯炮製是根據中醫中葯理論,按照醫療、調配和制劑的不同要求,對中葯所採取的各種加工處理技術。其目的在於降低或消除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便於服用,提高療效。然而,由於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忽視了中國歷代醫葯學家在長期的從事醫療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具有傳統特色的工藝。
❹ 中葯炮製學的炮製方法
炮製方法主要指凈選與加工。
一、凈選的含義:中葯材在切制、炮炙和調配、制劑前,應選取規定的葯用部位,除去非葯用部位、雜質異物及霉變品、蟲蛀品、灰屑等,以達到葯用的純凈度要求的炮製工序,即凈制。
二、凈制的目的:1、分開葯用部位蓮子肉與心,分別能健脾補腎與清心火。2、行分檔在凈選的同時將葯物大小分檔,便於火制和水制時控制工藝質量,保證炮製均勻,防止太過與不及。3、除去非葯用部位凈制除去質次效差(厚朴粗皮、訶子核)、毒性大(蘄蛇頭)、副作用強(枇杷葉絨毛)的部位,便於調劑准確,制劑的安全有效。4.除去雜質異物:清除採集、加工、運輸、貯存中混入的泥砂、異物及蟲蛀霉變等變異的葯物。三、現代研究概況:一些傳統的凈制方法費時費工,增大葯材損耗及成本。對其要具體分析,系統研究,不可輕易否定,但也不要盲從。實驗發現:厚朴的粗皮佔全重的15.47%,厚朴酚、和厚朴酚、β-桉葉醇的含量內皮遠遠高於粗皮。訶子的核佔50%以上,但鞣質僅含4.0%,而果肉含26.06%.這些凈制是必要的。但是有些則值得研究:如丹皮的粗皮僅佔2.06%,含微量的丹皮酚,乾燥後難於除去;過去都在產地趁鮮颳去,商品稱「刮丹皮」,結果含量測定發現其丹皮酚的含量反而降低了。《葯典》未規定丹皮去粗皮是合理的。再如杏仁過去稱「皮尖雙仁者有毒」,實驗證實杏仁的皮尖與仁的成分種類一致,去皮是為了增加溶出和破酶保甙。古稱馬錢子去毛可降低毒性,研究發現其茸毛中毒性成分士的寧和馬錢子鹼的含量只有種仁的30.7%和16.1%,《證類本草》中要求人參去蘆頭,曰「不去者吐人」,以後歷代都去蘆,參蘆占人參全重的12%~15%,研究發現參蘆沒有催吐作用,且成分與人參沒有不同,僅含量略有差別,參蘆人參皂甙Rg含量高,參體人參皂甙Rb含量高;兩者LD50也無差別。《葯典》90年版人參已不要求去蘆,但實際園參仍需去蘆。
四、凈選與加工的方法: 中葯材大多來自於自然界,在生長、採集、加工、運輸、貯存過程中會混入泥砂、殘留的枝梗、木屑及變異葯材。這些雜質異物等必須用手工或機械的方法加以清除。
1、挑選:指用手工挑揀的方法清除雜質。挑選的對象是:⑴、挑出非葯用部位;⑵、揀出用其他方法不宜除去的肉眼可見的雜質,如木屑、砂石、雜草、枝梗、蟲卵、鼠糞等;⑶、挑出霉爛蟲蛀等變質的葯材;⑷、大小分檔,按大小粗細,手工挑揀分檔
2、篩選:根據葯物與雜質的體積大小不同,選用不同規格的篩和羅,用過篩的方法清除雜質。篩選的對象是:⑴、與葯物的體積大小相差懸殊的雜質;⑵、葯渣和殘留的輔料;⑶、用不同規格的篩羅對葯物進行大小分檔。
3、風選:利用葯物與雜質的質量不同,藉助風力清除雜質,其對象是與葯物的質量相差較大的雜質。
4、水選:用水沖洗除去雜質,或利用葯物與雜質的比重不同,藉助水的浮力清除雜質和分離非葯用部位。其對象是:⑴、葯物表面或內部附著的泥土鹽分,如蟬蛻,海藻;⑵、浮選葯物與非葯用部位,如酸棗仁與核的分離。水選時注意不可在水中浸泡過長,防止溶失葯效。
以上方法多配合使用,以針對不同性質的雜質。如挑去大的雜質,篩去浮土,水洗去內部的泥土,風吹去雜草等。
分離不同葯用部位和去除非葯用部位 分離不同葯用部位和去除非葯用部位,兩者的方法相同,目的各異。
中葯炮製分離不同葯用部位:許多中葯來自同一來源,如植物蓮,葯用的就有:藕(地下根莖,清熱涼血),藕節(莖節,止血散瘀),藕粉(根莖制的澱粉,益血調沖),荷梗(葉柄花柄,清熱祛暑利水),荷葉(葉面,清暑利濕止血),蓮花(活血止血),蓮須(雄蕊,清心澀精),蓮房(成熟花托,散瘀止血祛濕),蓮子(種子,健脾益腎),蓮子心(胚芽,清心火)。又如青木香、天仙藤、馬兜鈴,分別入葯。有的葯性各異,如麻黃發汗,根止汗。
去除非葯用部位:去根、去莖、去皮殼、去毛、去心、去蘆、去核、去頭尾足翅、去殘肉筋膜 一、麵粉煨法
將葯物以濕面片包裹,埋入熱滑石粉或砂子拌炒煨至面焦黑或焦黃色的方法稱為麵粉煨法,如麵粉煨肉豆蔻,將適量麵粉打濕壓成薄片,將肉豆蔻逐個包裹,或用清水將肉豆蔻表面溫潤後,如水泛丸法裹麵粉3-4層,稍晾倒入(葯物100kg,滑石粉50kg或砂子適量)炒熱的滑石粉或砂子中,在170~190℃拌炒煨20分鍾左右至麵皮呈焦黃色,取出篩去滑石粉或砂子剝去麵皮,放涼,肉豆蔻煨後能減少揮發油約20%,免於滑腸,刺激性小,降低了肉豆蔻醚的毒性成分;甲基丁香酚和甲基異丁香酚增加,固腸止瀉的作用增強;麵粉煨訶子可以去掉一部分脂肪油,避免對腸道的刺激作用,鞣質增多,增強收斂之性,增強了澀腸止瀉的功效,用於久瀉久痢及脫肛等,與傳統理論煨熟「溫胃固腸」是相符的。
二、紙煨法
取草紙打濕將葯物包裹三層,入火或火灰中爆至紙燒焦為度,剝去紙即得的方法稱為紙煨法。紙煨木香,取未經乾燥的木香片,在鐵絲匾中,一層草紙一層木香片地間隔平鋪數層壓緊,置於煙爐火上,或者烘乾室內,用文火或低溫烘煨至木香中所含的部分揮發油滲透至紙上,取出放涼,木香煨後揮發油減少20%,折光率、旋光度、比重等物理性質有所改變,煨後木香固腸止瀉作用增強,用於治療泄瀉腹痛等;紙煨生薑,取鮮薑片用草紙包好,清水潤濕,置灶中煨或爐台上烘烤,待紙焦枯時剝去紙即可,生薑煨後揮發油減少了約20%,改變了性質,辛散之力不及生薑,而溫中止嘔之力則較生薑為勝,生薑煨後增強了暖胃和中作用,緩和了發散作用,適用胃寒嘔吐及腹痛便泄之症。 純凈處理:採用挑、揀、簸、篩、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雜質及非葯用部分,使葯物清潔純凈。
粉碎處理:採用搗、碾、鎊、銼等方法,使葯物粉碎,以符合制劑和其他炮製法的要求。
切制處理:採用切、鍘的方法,把葯物切製成一定的規格,便於進行其它炮製,也利於乾燥、貯藏和調劑時稱量。根據葯材的性質和醫療需要,切片有很多規格。 用水或其它液體輔料處理葯物的方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潔葯材,軟化葯材以便於切制和調整葯性。常用的有洗、淋、泡、漂、浸、潤、水飛等。主要內容如下:洗:將葯材放入清水中,快速洗滌,除去上浮雜物及下沉臟物,及時撈出曬干備用。除少數易溶,或不易乾燥的花、葉、果及肉類葯材外,大多需要淘洗。
淋:將不宜浸泡的葯材,用少量清水澆灑噴淋,使其清潔和軟化。
泡:將質地堅硬的葯材,在保證其葯效的原則下,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時間,使其變軟。
潤:又稱悶或伏。根據葯材質地的軟硬,加工時的氣溫、工具,用淋潤、洗潤、泡潤、晾潤、浸潤、蓋潤、伏潤、露潤、包潤、復潤、雙潤等多種方法,使清水或其它液體輔料徐徐入內,在不損失或少損失葯效的前提下,使葯材軟化,便於切制飲片。
漂:將葯物置寬水或長流水中浸漬一段時間,並反復換水,以去掉腥味、鹽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 用火加熱處理葯物的方法。本法是使用最為廣泛的炮製方法,常用的火製法有炒、炙、煅、煨、烘焙等,其主要內容如下:
炒:有炒黃、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除清炒法外,還可拌固體輔料如土、麩、米炒,可減少葯物的刺激性,增強療效,如土炒白術、麩炒枳殼、米炒斑蝥等。與砂或滑石粉、蛤粉同炒的方法習稱燙,葯物受熱均勻酥脆,易於煎出有效成分或便於服用,如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膠等。
炙:是將葯材與液體輔料拌炒,使輔料逐漸滲入葯材內部的炮製方法。炙可以改變葯性,增強療效或減少副作用。
煅:將葯材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質地鬆脆,易於粉碎,充分發揮療效。煅法有明煅(直接煅)與密閉煅或燜煅(間接煅)的不同。
煨:將葯材包裹於濕麵粉、濕紙中,放入熱火灰中加熱,或用草紙與飲片隔層分放加熱的方法,稱為煨法。
烘焙:將葯材用微火加熱,使之乾燥的方法叫烘焙。 常見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潬、淬等。煮:是用清水或液體輔料與葯物共同加熱的方法。如醋煮芫花、酒煮黃芩。
蒸:是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葯物的方法。不加輔料者,稱為清蒸;加輔料者,稱為輔料蒸。加熱的時間,視炮製的目的而定。
潬:是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暫潦過,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於種子類葯物的去皮和肉質多汁葯物的乾燥處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馬齒莧、天門冬以便於曬干貯存。
淬:是將葯物煅燒紅後,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後不僅易於粉碎,且輔料被其吸收,可發揮預期療效。如醋淬自然銅、鱉甲,黃連煮汁淬爐甘石等。 除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以外的一些特殊製法,均概括於此類。常用的有制霜、發酵、發芽等。
制霜:種子類葯材壓榨去油或礦物葯材重結晶後的製品,稱為霜。其相應的炮製方法稱為制霜。前者如巴豆霜,後者如西瓜霜。
發酵:將葯材與輔料拌和,置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下,利用黴菌使其發泡、生霉,並改變原葯的葯性,以生產新葯的方法,稱為發酵法。如神曲、淡豆豉。
發芽:將具有發芽能力的種子葯材用水浸泡後,經常保持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使其萌發幼芽,稱為發芽。如谷芽、麥芽、大豆黃卷等。
❺ 中葯炮製的方法有哪些
中葯熬制方法如下:
1、熬葯前加適量水,浸泡半小時到1小時;
2、大火熬開,然後小火熬制20分鍾後倒出湯汁;
3、再次加等量水大火熬開,小火熬20分鍾左右;
4、將兩次湯汁混合,分開兩次服用。
特殊情況下如有些葯物像龍骨、牡蠣、磁石、石膏,需先煎,將中葯煮一煮有效成分才能充分暴露出來。芳香的葯物要後下,在拿中葯時都會給小葯包,先煎或後下要分開。先煎的葯物需要提前煮一煮,後下葯物可以煮十分鍾以後再往葯鍋放。注意要按照葯物說明進行煎葯,如果不明白可以咨詢大夫。
❻ 炮製的葯材炮製
明代陳嘉謨《本草蒙筌》全面闡述炮製方法、經驗及機理,對後世影響頗深。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雖是綜合性本草著作,但其中多設有「修治」一項,先述前人記載,再記當時炮製經驗,最後談及個人見解,就炮製內容而言,遠遠超過以前的炮製專著,全面反映了明代炮製技術水平,至今仍為中葯炮製的重要參考資料。
明代繆希雍的《炮炙大法》是炮製專書,除介紹《雷公炮炙論》的主要內容外,重點記述了當時所用的具體炮製方法。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發展了中葯炮製的炒法,並提出炒炭應注意火候,強調炭化存性問題,為炮製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張叡的《修事指南》為清代炮製專著,介紹了232種炮製方法,並指出「吳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氣,豬膽汁制瀉膽火而達木郁」,補充闡發了輔料炮炙的機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全面繼承歷代炮製經驗的基礎上,各省市分別制定了《中葯炮製規范》。
國家葯典收載了炮製內容,制定了「中葯炮製通則」,使中葯炮製技術朝規范化、標准化、科學化方向發展。此外,《中葯炮製經驗集成》、《中葯炮製學》、《歷代中葯炮製資料輯要》等著作的出現,促進了中葯炮製理論的整理與研究。現代中葯的炮製加工生產日趨機械化。對炮製機理、炮製方法、工藝改革及炮製品規格質量的研究不斷深入,促進了傳統炮製方法的規范化、現代化和科學化。 (1):增強葯物作用,提高臨床療效
(2):降低或消除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證用葯安全
(3):改變葯性的性能功效,擴大其適應范圍
(4):改變葯材的某些性狀,便於儲存和(或)制劑
(5):純凈葯材,以保證葯材質量和稱量准確
(6):矯臭矯味,便於服用
(7):引葯入經,便於定向用葯 凈選和加工和其目的
葯材在切制、炮炙、調配或制劑前,應選取規定的葯用部位,去除非葯用部位和雜質。常用挑選、篩選、風選、洗、漂等方法,去除附著混雜在葯材中的泥土、砂石、異物及霉敗物,以達到清潔葯物的目的,並可將大小不等的葯材篩選分開,以便分別進行炮製加工。通過去毛、去蘆、去心、去核、去頭足翅等加工處理,以達到去除非葯用部分的目的,如石韋刷去毛、人參去蘆、巴戟天去心、烏梅去核、斑蝥去頭足翅等。一些礦物、介殼、果實種子葯材如磁石、石決明、女貞子、蘇子等需要碾搗粉碎。某些質地松軟而呈絲條狀的葯物如竹茹、谷精草等須揉搓成團。有些葯物碾成絨狀,如麻黃碾絨、艾葉制絨等。有些葯物潤濕後,加輔料粘附於上,可加強治療作用,如硃砂拌茯神、青黛拌燈心草等。
凈選加工的目的:
1.除去泥沙雜質及蟲蛀霉變品。
2.除去非葯用部位。
3.區分療效不同的葯用部位。
4.將葯材分檔 5.簡單加工。
飲片切制和其目的
將凈選後的葯材用水處理軟化後,用一定的刀具切製成片、絲、段、塊等形狀的炮製工藝過程。飲片最初指為制備湯劑而切製成的片狀葯物,現泛指能調配處方而炮製成各種形狀的葯物。葯物切製成飲片後,易於提取其有效成分,容易粉碎加工,便於制備湯劑及其他制劑;在炮炙中易於與輔料結合,便於進一步加工炮炙;飲片純凈乾燥易於貯藏保管,體積小易於調劑;飲片易於顯露組織結構特徵,便於葯物鑒別。
飲片切制時,首先應根據葯材的特點及季節、溫度條件採用淋、洗、泡、漂、潤等不同水理法,使乾燥葯材吸收一定量的水分而軟化,並有彎曲法、指掐法、穿刺法、手捏法檢查水處理加工質量,習慣稱「看水頭」。既要防止水頭太過,以免有效成分流失過多,葯材太軟,也易於霉爛;又要防止水頭不足,葯材太硬,難於切制,以軟硬適中為宜。水處理後應根據葯材的自然狀況和炮炙、鑒別、醫療及飲片外觀的不同需要將其加工成一定類型。一般來說,質地緻密、堅實的葯材如檳榔、烏葯等切薄片(厚1~2毫米),全草類葯材如瞿麥、青蒿等宜切成段(長度10~15毫米),皮類葯材如陳皮、苦楝皮多切成細絲(寬2~3毫米),葉類葯材如荷葉、枇杷葉等多切成寬絲(寬5~10毫米)。切制方法主要有切、鎊、銼、劈等,視葯材質地及飲片加工類型的不同而定。葯材經水處理切制飲片後,含水量大,必須及時乾燥,才能保證飲片的質量。飲片乾燥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自然乾燥,即曬乾和陰干;二是人工乾燥,即採用直火式、蒸汽式、電熱式、紅外線式、微波式等機械乾燥設備進行乾燥。
飲片切制目的: 利於有效成分煎出。 利於炮炙。 利於調配和制劑。 利於鑒別。 利於貯存。 中葯炮製品是一個復雜的門類,根據中葯炮製的方法和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個種類:
1、凈製品;2、切製品;3、炒製品;4、燙製品;5、煅製品;6、制炭品;7、蒸製品;8、燉製品;9、嬋製品;10、煮製品;11、酒製品;12、醋製品;13、鹽製品;14、薑汁炙品;15、蜜炙品;16、油炙品;17、水飛品;18、制霜品;19、煨製品;20、提凈品;21、干餾品;22、烘焙製品;23、發酵製品;24、發芽製品;25、復制製品;26、特殊製法製品,由於不同的臨床用葯的需要,對相應的炮製品的要求不同,無論任何一種炮製方法炮製出來的產品統稱炮製品。 (一)液體輔料
常規液體輔料:酒、醋、蜂蜜、食鹽水
葯汁液體輔料:甘草汁、吳茱萸汁、黑豆汁、薑汁、黃精汁等
特殊液體輔料:米泔水、膽汁、麻油、酥油、羊脂油、鱉血等
(二)固體輔料
礦物類固體輔料:白礬、滑石粉、河砂、石灰、黃土、灶心土等
食物類固體輔料:稻米、豆腐、蘿卜、麥麩等
動物類固體輔料:蛤粉等 清代醫家張叡的《修事指南》是中葯炮製的第三部專著,書中論述各種炮製方法的功能,「煅者去堅性,煨者取燥性,炒者取芳香之性,泡者去辛辣之性,蒸者取味足。」在中葯炮製理論方面多有發揮。
製法分類
修制:對葯物進行純凈 、粉碎和切制的處理方法。純凈是採用手工或機械挑、篩、簸、刷、刮等方法,去掉泥土雜質和非葯用部分,以達到清潔葯物的目的。粉碎是採用搗、碾、研、磨、銼等方法,改變葯物外形,使其符合調劑、制劑和其他炮製法的要求。切制是採用手工或機械切、鍘的方法,把葯物切成片、段、絲、塊等各種形狀,以便於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和葯物的調劑使用。
水制:用水或其他液體輔料處理葯材的方法。常用的水製法有漂洗、浸泡、悶潤等,目的是清潔葯物,軟化葯物,調整葯性。漂洗是將葯物置於寬水或長流水中,反復換水,以去掉腥味或鹽分。浸泡是將葯物置於水中浸濕立即取出,或將葯物置於清水或輔料葯液中,使水分滲入,葯材軟化,除去葯物毒性。悶潤是根據葯材質地的軟硬,用淋浸、洗潤、浸潤等方法,使葯物軟化,便於切制飲片。水飛是將研細的礦石類葯物,放入水中,提取上清部分再沉澱,如水飛硃砂、珍珠、爐甘石等,其目的是內服時更易吸收,外用時可以減少刺激性。
火制:將葯物經火加熱處理的方法。主要有炒、炙、煅、煨等方法。炒是將葯物置鍋中不斷翻動,炒至一定程度。有炒黃、炒焦、炒炭的不同。有便於粉碎加工,並緩和葯性的作用。炙是用液體輔料拌炒葯物,能改變葯性,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煅是將葯物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葯物易於粉碎,充分發揮療效。煨是用濕麵粉或濕紙包裹葯物,置熱火炭中加熱的方法,可減少烈性和副作用。
水火共制:用水又用火的炮製方法。主要有蒸、煮等。蒸是利用水蒸汽和隔水加熱葯物,有增強療效,緩和葯性的作用。煮是將水或液體輔料同葯物共同加熱,可增強療效,減低副作用。是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立即取出,目的是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非葯用部分。 炒法
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置加熱容器內用不同的火力連續加熱,並不斷攪拌翻動至一定程度的炮製方法。又分清炒和加輔料炒兩大類。
①清炒法。即不加輔料的炒法。根據火力大小又分炒黃、炒焦、炒炭三種。炒黃是將葯物置於加熱容器內,用文火或中火炒至表面呈黃色,或較原色加深,或發泡鼓起,或種皮爆烈並透出固有的氣味。主要目的是增強療效,如炒蓮子肉可增強止瀉澀精的作用;緩和葯性、降低毒性,如炒牽牛子可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炒後質脆,易於煎出有效成分,如胡蘆巴、王不留行等;炒制可破壞酶類,保存甙類有效成分,如槐花炒後可避免酶的作用,使其所含蘆丁分解,從而保持葯效。炒焦是將葯物置加熱容器內,用中火或武火加熱,不斷攪拌翻動,炒至葯物表面呈焦黃色或焦褐色,並有焦香氣味。主要目的是增強療效或緩和葯性,如山楂炒焦不僅減弱酸味,減少對胃的刺激,還可增強消脹止瀉止痢的功效。炒炭是將葯物置加熱容器內,用武火或中火加熱,不斷攪拌翻動,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內部焦黃或焦褐色。如大薊炒炭增強止血作用;乾薑炒炭或炮姜,葯性苦溫而澀,使其辛散溫中作用減弱,增加溫經止血的作用。
②加輔料炒法。將某種輔料放入鍋內加熱至規定程度,並投入葯物共同拌炒的方法。根據所加輔料的不同,可分為麩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麩炒即葯物與麥麩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強療效,如白術、山葯麩炒後增強其補脾益氣的作用;緩和葯性,如枳實麩炒後可緩和其破氣作用,免傷正氣;矯味矯臭,如麩炒僵蠶,可除其腥臭味。米炒即葯物與米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強葯物健脾止瀉的作用,如米炒黨參;降低葯物的毒性、矯正不良氣味,如米炒紅娘子、斑蝥。土炒即葯物與灶心土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強健脾止瀉的作用,如土炒山葯、白術。砂炒即葯物與砂同炒。主要目的是利於調劑和制劑,如狗脊、穿山甲等質地堅硬的葯材,砂炒後變得松軟酥脆,易於調劑、煎煮和粉碎;降低毒性,如砂炒馬錢子;矯味矯臭,如砂炒刺蝟皮;利於凈選,如砂炒馬錢子、骨碎補可去掉絨毛。蛤粉炒即葯物與蛤粉同炒。主要目的是使葯物質地酥脆,便於調劑和制劑,並有矯味及增強化痰的作用,如蛤粉炒阿膠。滑石粉炒即葯物與滑石粉同炒。主要目的是使葯材松泡酥脆,便於煎煮和粉碎,便於制劑和調劑,如滑石粉炒象皮、黃狗腎;降低毒性及矯正不良氣味,如滑石粉炒刺蝟皮、水蛭等。
炙法
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體輔料拌炒,使輔料逐漸滲入葯物組織內部的炮製方法。根據所加輔料不同,炙法可分為酒炙、醋炙、鹽炙、姜炙、蜜炙、油炙等法。
①酒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的酒拌炒。100千克葯物,用黃酒10~20千克,白酒減半。酒炙的目的是因酒能行葯勢,可改變葯性,引葯上行,如黃連主清胃腸濕火郁結,酒炙後可清上焦火熱;酒能行血脈,如川芎、牛膝等活血化瘀葯多用酒劑,有協同作用,可提高療效;酒炙起矯臭作用,具有腥臭味的葯物如烏梢蛇、蘄蛇等多用酒炙。
②醋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米醋拌炒。100千克葯物,用米醋20~30千克,最多不超過50千克。醋炙的目的是引葯入肝,增強活血化瘀及舒肝止痛的作用,如乳香、沒葯、延胡索、五靈脂等活血化瘀止痛葯及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解郁止痛葯均多用醋炒;降低毒性,如甘遂、大戟、芫花等峻下毒性強烈的葯物,均用醋炙;同時醋炙還有矯臭矯味的作用,如五靈脂、乳香、沒葯用醋炙即有矯味的用意,以便於服用。
③鹽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數量食鹽的水溶液拌炒。每100千克葯物,用食鹽2~3千克。鹽炙的目的是引葯下行入腎,增強療效,如杜仲、巴戟天、補骨脂鹽炙增加補腎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鹽炙可增強療疝止痛的作用,知母、黃柏鹽炙可增強滋陰降火的作用。
④姜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薑汁拌炒或煮制。100千克葯物,用生薑10千克壓汁或煮汁。姜炙的目的是制其寒性,增強止嘔作用,如姜炙黃連、姜炙竹茹、姜炙厚朴可緩和刺激咽喉的副作用,增強溫中化濕的作用。
⑤蜜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的煉蜜拌炒。100千克葯物約用煉蜜25千克左右。蜂蜜加熱煉熟後稱煉蜜。蜜炙的目的是增強療效,如蜜炙百部、款冬花、紫菀等可以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蜜炙黃芪、甘草等可以增強補中益氣的作用;蜜炙麻黃可緩和發汗作用,增強潤肺止咳作用;蜜炙還可矯味,緩和刺激胃而引起嘔吐的副作用,如蜜炙馬兜鈴。⑥油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與一定量食用油脂共同加熱處理,又稱酥炙法。有羊脂油拌炒、植物油炸和油脂塗酥烘烤三種方法。如羊脂炙淫羊藿(每100千克淫羊藿用羊脂油20千克)。
煅法
將葯物直接放於無煙爐火中或適當的耐火容器內煅燒的炮製方法。可分為明煅法、煅淬法和悶煅法。
①明煅法。即將葯物直接放於爐火上或裝入適當耐火容器內進行高溫煅燒。目的是使葯物疏鬆或失去結晶水,便於粉碎及煎煮,如白礬、石決明等;增強葯物收斂作用,如牡蠣、赤石脂等。
②煅淬法。即將葯物按明煅法煅燒至紅透,趁熱投入一定量的淬液或冷水中,驟然冷卻,使之酥脆。煅淬的目的是改變葯物的理化性質,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除去不純成分,並使葯物酥脆而易於粉碎,利於煎出有效成分。如醋淬自然銅(每100千克自然銅用醋25~30千克)、醋淬代赭石、水淬爐甘石等。
③煅悶法。即葯物在高溫缺氧條件下煅燒成炭,又稱密閉煅、暗煅、扣鍋煅。目的是增強止血作用,如血餘炭、燈心炭;降低毒副作用,如煅乾漆。
蒸煮法
水火共制的炮製方法。使葯物由生變熟,從而改變某些性能以符合葯用要求。
①蒸法。即將凈選後的葯物加輔料(酒、醋等)或不加輔料裝入蒸制容器內隔水加熱至一定程度。目的是改變葯物性能,擴大使用范圍,如黑豆汁拌蒸何首烏製成首烏(100千克首烏片用黑豆10千克),黃酒拌生地黃遂成熟地黃(100千克生地黃,用黃酒30千克),可明顯增強滋補肝腎、滋陰益血的作用;減少毒副作用,如酒蒸黃精可免去生用刺激咽喉的毒副作用;酒蒸黃芩可阻止黃芩素酶解,利於保存葯效;清蒸桑螵蛸,可殺死蟲卵以利貯存;宣木瓜蒸後變軟宜於切片。
②煮法。即將葯物加入輔料或不加輔料放入鍋中(固體輔料需先搗碎),加適量清水同煮。目的是消除或降低葯物的毒性,如清水煮川烏、草烏,豆腐煮藤黃、硫黃等;而豆腐煮珍珠則可令其清潔,便於服用。
③即將凈選後的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暫時間後取出分離種皮,又稱水燙法。目的是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非葯用部分,如杏仁?後去掉杏仁皮;剝取不同葯用部分,如白扁豆?後使種仁及種皮分離,均作葯用。
復製法
將凈選後的葯物加入一種或數種輔料,按規定程序反復炮製的方法。目的是為增強葯效,如姜半夏,即半夏用清水浸漂後用姜、礬水共煮,再經切片乾燥而製成,增強了止嘔化痰的作用;改變葯性,如天南星用膽汁浸制後,其性味由辛溫變苦涼;半夏用清水浸漂後再用甘草、石灰水浸泡,然後洗凈、陰干,用時搗碎則稱法半夏,有降低毒性、增強葯效的作用。
發酵發芽法
藉助酶的作用使葯物發酵、發芽。
①發酵法。即葯物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由於黴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葯物發泡生衣。目的是改變性能,產生新的治療作用,擴大葯物品種,如由杏仁、赤小豆、鮮青蒿、鮮蒼耳、鮮辣蓼、麵粉混合發酵而成的神曲,產生了行氣消食、健脾開胃的新功效,成為一種新葯物。
②發芽法。即成熟的果實或種子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萌發幼芽,古稱櫱法。目的是改變或產生新的功效。如大麥生用,和胃止瀉利水;製成麥芽後可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回乳消脹。
其他製法
烘焙法。即將葯物用文火加熱使之充分乾燥。多用於虻蟲、蜈蚣等動物葯以達到降低毒性、便於粉碎的目的。
煨法。即將葯物用濕紙或濕麵包裹後置於滑石粉或麥麩中加熱,分別稱滑石煨、麥麩煨。目的是除去葯物中的部分揮發性及刺激性成分,以降低副作用,緩和葯性,增強療效。如肉豆蔻煨後可降低油質,免於滑腸,增強固腸止瀉作用。
制霜法。即葯物經過去油製成鬆散粉末,或析出細小結晶。目的是降低毒性,緩和葯性,消除副作用,如巴豆、千金子去油取霜可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用西瓜和芒硝混裝瓦罐內封口於陰涼通風處,瓦罐外析出的白色結晶即西瓜霜,能增強消熱泄火、消腫止痛的作用。
提凈法。即將某些礦物葯進行溶解、過濾、重結晶處理而除去雜質。如芒硝與蘿卜、硇砂與米醋共煮,經溶解、過濾,收取結晶,均可達到純凈葯材,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
水飛法。即利用某些礦物葯的粗細粉末在水中有不同的懸浮性而分離。傾取細粉,目的是使葯物更加細膩和純凈,便於內服和外用,如水飛滑石、硃砂、雄黃等。
干餾法。即將葯物置於容器內或直接用火烤灼,不加水,使之產生液汁。目的是制備適合臨床需要的葯,如淡竹莖經火烤灼而流出的汁液即是竹瀝;蛋黃直接熬煉成蛋黃油;黑豆用砂壺密封置火爐上干餾而成黑豆餾油等。
❼ 中葯材炮製加工的方法有哪些
中葯加工炮製方法很多,最常見的有如下幾類:
1、炒制:將葯物在鍋內加熱,不絕翻炒至一定要求的方法。
清炒:不加輔料,根據炒的時間和溫度分為炒黃、炒焦、炒炭三種。炒黃系用文火將葯材炒至表面微黃或能嗅到葯材固有的氣味為度。如杏仁、芡實、蓮子、遠志、棗仁等。炒焦系將葯材炒至表面焦褐色,如焦楂、焦神曲、焦白術、焦梔子等。炒炭系用武火將葯材表面炒至黑色,內部焦褐色時,噴淋清水,稍干即可出鍋,傾於水濕的竹扁上,攤開,涼透方可包裝。如地榆炭、側柏炭、杜仲炭、貫眾炭等。
麩炒:先將鍋加熱,撒入一定量的麩皮(每kg葯材用0.4kg左右),至冒煙時加入葯材,不斷翻炒,炒至葯材表面微黃色,取出,篩去麩皮即可。如白術、山葯、枳殼、三棱等。
土炒:用灶心土打碎,用量約為葯材重的30%左右。置鍋內炒至輕松後,加入葯材,不斷翻炒至葯材表面掛勻土色,取出,篩去土粉即可。如白術、山葯、白芍等。
米炒:將米倒入用水噴濕的鍋內,加熱使米貼附於鍋底,俟冒煙時,倒入葯材輕輕翻炒至葯材變色,取出,篩去米粒即可。用量約為葯材重的40%左右。如米炒沙參、丹參等。
2、燙制:將葯材加熱炒燙,溫度比炒法高而受熱均勻。通常有三種:
砂燙:將砂子置鍋內炒熱,再將砂堆扒一坑,放進打成大塊的葯材,埋起,稍後,進行翻炒,至葯材表面鼓起或酥脆為度,揀出葯材或入醋中淬過,晾涼即可。如龜板、鱉甲、山甲、刺蝟皮、狗脊、毛薑、馬錢子等。
蛤粉燙:取蛤粉依砂燙法,燙至鼓起即可。如阿膠、魚鰾等。
蒲黃燙:取蒲黃依砂燙法,燙至鼓起即可。如阿膠珠。
3、煅制:將葯材用火煅燒,通常分兩種:
直火煅:將葯材放在木炭或焦炭無煙爐上煅紅透,取出即可。如龍骨、龍齒、貝殼類、金石類等。
悶煅:將葯材置鍋內,再覆一鍋,接合處用黃泥封固,上壓重物,在上面鍋底粘一白紙,加熱煅至白紙呈焦黃色為度。如生地炭、燈芯炭、棕炭、血餘炭等。
4、煨制:將葯材用濕麵粉包裹,在炒熱的滑石粉鍋內煨至表面焦黃為度。或用濕紙層層包裹葯材,加熱除去部分油分。如煨木香、煨肉蔻等。
5、燎:將葯材在火焰上短時加熱,使葯材表面焦化而內部不受影響。如燎鹿茸等。
6、炮:將葯材埋在熱炭中,炮至鼓起爆裂為度。或置高熱的鍋中,急炒至表面焦黃、鼓裂為度。如炮姜。
7、炙:將葯材與液體輔料共同加熱,使輔料炙入葯材組織內的加工方法。
▲蜜炙:將蜂蜜置鍋內加適量清水攪拌,加熱熔化,待蜜煉至冒花時,即可放入葯材,不斷翻拌,炒至蜜汁吸凈,以不粘手為度。或先將煉蜜加30~40%的開水稀釋後,與凈葯材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蜜汁吸盡,以不粘手為度。用蜜量應根據葯材的性質、質地、體積的不同,一般在葯材量的15~35%左右。
▲酥炙:通常用油脂將葯材炙酥的方法。例如羊脂油拌炒淫羊藿。用植物油炸動物骨及馬錢子等。
▲酒炙:將葯材放盆內,加葯材重的30~40%的黃酒,拌勻,待酒被吸盡後,再置鍋內,中火加熱,不斷翻炒,炒至微黃色即可。
▲醋炙:操作方法同酒炙,醋的用量為葯材重的15~30%左右。
▲鹽水炙:一般每kg葯材用鹽10~20g,加適量水化開,以能拌勻葯材為度。操作方法同酒炙。
▲薑汁炙:取生薑加少量水,榨汁,再將葯材用薑汁拌勻,稍悶,入鍋,文火炒至表面微黃色。或先將葯材炒熱,隨後,邊炒邊將薑汁均勻地噴灑在葯物上,至表面微黃色即可。用量一般為葯材重的25%左右。
▲米泔水炙:取第二次淘米水與葯材拌勻,稍悶,入鍋炒至微黃色即可。用量一般為葯材重的20~30%。
8、其他方法:
▲豆腐制:取豆腐一塊,中間挖一孔,填進葯物,仍用豆腐封好。入瓷盤中上屜蒸至豆腐發硬,取出即可。
▲酒蒸:葯材與20%左右量的黃酒拌勻,上屜蒸至葯材黑色即可。
▲拌:將硃砂等葯粉與其他葯材拌勻即可。
▲淬:葯材經煅制紅透,立即投入黃酒或醋中,使之酥碎的方法。
❽ 葯酒的炮製方法有哪些
葯酒的炮製方法有哪些?看了你就知道!
在幾千年與疾病作斗爭的進程中,深深體會到酒能將許多植物葯、動物葯的有效成分溶解於其中,並通過酒的善於通經活絡、行氣活血功能,使葯力直達病處,較快地收到療效,因而創設了眾多的葯酒,有養生健身、補氣養血、壯腰補腎、活血化瘀、祛風活絡的獨特功能。在強身健體、防病治病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今天我們來說說葯酒的炮製方法。
製作方法
葯酒製作法,古人早有論述,如《素問》中有「上古聖人作湯液醒」,「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的論述,這是葯酒治病的較早記載。東漢,張仲景的《金匾要略)中收載的紅藍花酒、麻黃醇酒湯所採取的煮服方法,則類似於現代的熱浸法。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則較全面地論述了葯酒的製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葯,以絹袋盛葯內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渣服酒,??大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又如《本草綱目》記載燒酒的製作即用蒸餾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燒酒,和曲釀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此種操作方法即與現代基本相同。
此外,還對冷浸法加葯釀制及傳統熱浸法等製作葯酒的方法及操作要法,均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根據歷代的醫葯文獻記載,古人的葯酒與現代葯酒具有不同的特點,一是古代葯酒多以釀制酒的葯酒為主,亦有冷浸法、熱浸法;二是基質酒,多以黃酒為主,而黃酒性較白酒緩和。現代葯酒,則多以白酒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60%,少數品種仍用黃酒製作,含酒精量在30%―50%,製作方法為浸提法,很少有用釀造的。
葯酒是一種浸出制劑。即乾燥的植物葯材或食物,其組織細胞萎縮,細胞液中的各種成分以結晶或無定形沉澱的方式存在於細胞中,為浸出其有效成分需要作為溶媒的酒液浸潤葯材並進入細胞之中,繼之發揮乙醇良好的解吸作用,溶解其可溶性成分,使之轉入溶媒之中。溶媒在細胞內溶解了很多物質後,使細胞內溶液濃度顯著高於細胞外而形成濃度差。正是靠這種濃度差,使細胞內的高濃度浸出液不斷向低濃度方向的細胞外擴散,同時稀溶液又不斷進入葯材細胞內,這樣就使葯物中的可溶性成分逐漸溶於酒中。為了提高浸出效率,可以採取適度粉碎葯物、提高浸出溫度、掌握適宜的浸出時間、擴大濃度差等方法。
葯酒有冷浸法,熱浸法,煎膏兌酒法,淬酒法,釀酒法等多種製作方法,家庭配製則以冷浸法最為簡便。可將按處方配齊的潔凈飲片或葯材粗末置於陶瓷罐或帶塞蓋的玻璃器皿中,加入適量的酒(一般用低度白酒或黃酒),根據葯材吸水量的大小,按15至1:10的比例配製,密封浸泡,每天或隔天振盪1次,14至20天後用紗布過濾。為了矯正口味,可加入適量的冰糖或白糖。葯渣可再加酒浸泡1^2次。一般宜在飯前溫服,每次按量飲用。如不善飲酒,可從少量開始,逐漸增量,亦可兌水後服用。根據葯理研究,酒精對人體的神經、循環、消化系統有明顯的作用,少量,或適量的飲酒,對人體有益,配之中葯(葯酒)飲之能防治某些疾病,促進人體的健康。
那獨具特色的釀酒工藝、設備,那敦厚純朴的酒俗、酒禮,那琳琅滿目的酒具、酒器,各種花樣翻新的酒詞、酒令,以及諸多與酒有關的美妙傳說,都毋庸置疑地表明,酒的釀造史,就是華廈文明的一部分。
冷浸法
將葯物適當切制或粉碎,置瓦壇或其他適宜容器中,按照處方加入適量的白酒(或黃酒)密封浸泡(經常攪拌或振盪)一定時間後,取上清液,並將葯渣壓榨,壓榨液與上清液合並,靜置過濾即得。
熱浸法
將葯物切碎(或搗為粗末),置於適宜容器內,按配方規定加入適量白酒,封閉容器,隔水加熱至沸時取出,繼續浸泡至規定時間,取上清液,並將葯渣壓出余液,合並,靜置、沉澱,過濾即得。或在適宜容器內注入適量白酒,將粉碎適度的葯物用紗布袋裝好,置於酒中,封閉容器,然後在水浴上保持一定溫度浸漬,取液同上法。
釀製法
即將葯物直接加入米穀、高粱、酒麴中蒸煮發酵成酒。
釀酒法
先將中葯材加水煎熬,過濾去渣後,濃縮成葯片,有些葯物也可直接壓榨取汁,再將糯米煮成飯,然後將葯汁,糯米飯和酒麴拌勻,置於干凈的容器中,加蓋密封,置保溫處10天左右,應盡量減少與空氣的接觸,且保持一定的溫度,發酵後濾渣即成。
窯製法
相傳另外一種葯酒製作方法――窯制磁化工藝
眾所周知,葯酒配伍物料較多且各物料無論組織結構還是化學成分均有不同,直接納入配方會使各物料之間功能療效產生排異現象。易使產品療效降低,甚至使配方產生化學變化,轉化成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而威脅健康。窯制磁化工藝是將中國傳統的窯制釀酒工藝與現代高科技磁化技術、納米微波技術相結合,利用「三位一體」的融合性原則對配伍各成分進行有機整合,在維護各成分性質不變的前提下促其相互作用,將活性成分、營養成分完整保留並將功效發揮到極致。
今天就給大家說下這幾種方法,在家裡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炮製哦~
❾ 中葯炮製方法一般分為哪四類
中葯炮製的常見方法
1、修治:
包括純凈、粉碎、切制三道工序。
2、水制:
用水或其他輔料處理葯材的方法。目的主要是清潔葯物、除去雜質、軟化葯物、便於切制、降低毒性及調整葯性。常見的方法有:漂洗、悶、潤、浸泡、噴灑、水飛等。(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3、火制:
是將葯物經火加熱處理的方法。可分為:炒、炙、燙、煅、煨、炮、撩、烘8種。
4、水火共制:
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有些還要加輔料。包括煮、蒸、燉、淬等。
5、其他製法:
制霜、發酵、精製、葯拌。
常用中葯加工與炮製技術主要包括對原葯材凈制、切制、炮製(炒葯,炙葯,煅葯,蒸煮焯法,發酵、制霜法及其他製法等)三個環節。
炮製是中葯傳統制葯技術的集中體現和核心,經炮製後的葯物,葯效得到提高,毒副作用降低,且方便存儲,是中醫臨床用葯的必備工序。傳統的炮製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炮、煅、浸、飛等。例如,蒸,分為清蒸、酒浸蒸、葯汁蒸;煮,分為鹽水煮、甘草水煮、黑豆汁煮;炙,分為蜜炙、酥蜜炙、豬脂炙、葯汁塗炙;浸,分為鹽水浸、蜜水浸、米泔水浸、漿水浸、葯汁浸、酒浸、醋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