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般抒情手法有哪些
抒情方式有兩種,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間接抒情。
1、直接抒情
以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體,直接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直抒胸臆。 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作者在敘事描寫的基礎上,以火山噴發般的激情,大聲疾呼,抒發了自己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陸游《示兒》一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開頭兩句,以議論開篇,表達詩人至死不忘恢復中原的愛國情懷。
2、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根據作者抒情時所借用的對象,分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三大類。
詩人藉助多種藝術技巧,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情景交融、借景襯情、托物言志。 如李白的《贈汪倫》和劉禹錫的《竹枝詞》,都是在敘事的基礎上採用間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來比喻「汪倫送我情」,後者巧用諧音雙關「道是無晴卻有晴」,將戀人之間若明若暗的愛情表現得真切動人。
(1)借物抒懷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 、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種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結情,三是緣情寫景。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芭蕉殘荷、梧桐細雨、飛蓬浮萍、鴻雁閑鶴、長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純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載傳遞了人們極為豐富復雜的思想情感。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形象,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對頑強的生命力的贊美之情。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無限離愁別恨。
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
最典型的如《詩經·採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依依楊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鄉之時!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托物言志
是詩歌散文中經常運用的表現手法,即作者藉助對某種事物的刻畫來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種品格志向。
如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採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這一形象表達了自己潔身自好、保持高尚節操的人生追求。
如清代龔自珍的《病梅館記》,借梅議政,運用托物言志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願望。
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就是通過刻畫餐風飲露的秋蟬的形象來表明自己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了解。
借史抒情
如張可久的《[中呂] 賣花聲》懷古「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這首曲慨嘆秦漢時統治者之間的戰爭和各民族間的戰爭,給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災難,表現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卻意識到項羽失敗是歷史的必然:「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另一種情況是把史實和現實扭結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抨擊社會現實。蘇軾的《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京口北固亭懷古》就是如此。還有一種情況是只抓住歷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題發揮,如李商隱的《賈生》就是如此。
2. 抒情的方法有哪些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詩人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
二、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主要有四種形式:
1.借景抒情,即詩人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詩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徵,來表達某種情感或志向,
3.借古抒情,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
4.情景交融(寓情於景),即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
3. 借物抒懷和借景抒情一樣么
借物抒懷和借景抒情不一樣。
借景抒情是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借物抒懷運用借物抒情的方法,關鍵是找准物品的特點與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鳴的地方,使物品與感情相統一,使感情有所依託。抒懷不一定是抒情,也可以是寄託志向,時事的思考,對某個物象的贊揚等。
借景抒情的運用:
借景抒情法是在文學作品中,藉助客觀外界景物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的寫作方法。採用這種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應,互相交融,互相依託,從而創造一種物我一體的藝術境界,完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極強的感染力,可以與讀者中有我的感受。
運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須對所寫的景物有細致的觀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寫得逼真傳神,為抒情打好基礎,做好依託。
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寫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濃厚的思想和感情蘊含,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點放在抒情上,因為借景抒情,關鍵在「借」,即寫景是次,抒情是主;寫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為抒情而寫景。
4. 借景抒情是什麼手法
借景抒情是一種寫作手法,是指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它的特點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在文章中只寫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寫代替感情抒發。
借景抒情法的運用:
1、必須對所寫的景物有細致的觀察和感受,把景物描寫得逼真傳神,為抒情打好基礎,做好依託。
2、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寫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濃厚的思想和感情蘊涵,做到情景交融。
3、要把立足點放在抒情上,因為借景抒情,關鍵在「借」,即寫景是次,抒情是主;寫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為抒情而寫景。
(4)借物抒懷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常用寫作手法:
1、托物言志法
採用托物言志法寫的文章的特點是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徵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寫好這樣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與「志向」,「物品」與「感 情」的內在聯系。
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點要與自己的志向和意願有某種相同點和相似點。其次,描述時,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點為核心。物品要能表達自己的意願。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徵等。
2、三江並流法
這種手法的文章除了在開頭、結尾之外的主體部分中,用三個反問段落作為文章的主題部分,圍繞主旨並列展開。一般來說,主體部分每個段落的開頭句為段落的中心句,且這些段落的中心句在結構上要基本相同或相近,最好能在段與段之間形成排比之勢,這樣能使文章文意清楚、層次分明。
3、擬人法
把動物比擬成人要注意找出動物的特徵與人相似之處,並進行細致的描繪。把動物比擬成人,首先要從整體上把它比擬成人,然後找出局部相似之處。如果只抓住局部進行比擬,容易顯得不倫不類,不易讀者想像。
4、轉動法
採用轉動法描寫物品要有一定的順序,不能顛來倒去。其次要准確地運用方位詞如正面、反面、下面、上面、左面、右面等等,在轉換物品的方向時,要用方位詞標明。此外要有詳有略,能反映物品特點的一面要詳細描述,其他作簡略交代,切忌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
5、剝筍法
有些物品結構比較復雜,光用轉動法還描述不清,抓不住特點,就要從外到里或從里到外的順序把物品的結構描述出來。這就要用過渡詞語把進入哪一層交代清楚。此外,要有重點地介紹物品的結構。
6、化動法
想像物品的動態要與靜態描寫相結合,這樣才能相映成趣。文章從描寫靜態轉入想像動態或從動態轉入想像靜態,描寫要交代清楚,否則會分不清楚哪部分是看到的,哪部分是想到的。文章所想像的物品動態要符合物品的特點,使人讀了可信。
7、說明法
採用說明法描寫物品時,首先要真實地說明它的特點,其次要抓住重點來說明。例如對物品的各部分進行說明時,有的部分,可以說明它的質地;有的部分,可以說明它的特點;有的部分,可以說明它的作用。
5. 1運用借物抒懷/托物言志/說理等手法,用物象、+意象、象徵說話,也可以結合敘事
摘要 一個普通的圓柱體,披上了紅色的外衣,頭上長著一根「天線」,這就是蠟燭。
6. 借景抒情有哪些方法
不直接抒情,而是把自己的感情融化到對景物的描述中,化情思為景思。
採用措景抒情法描寫景物時,要注意帶著強烈的感情來寫,做到寓情於景,使客觀的景物帶上作者的感情色彩。採用借景抒情法要做到景情相應,寫景和心情要一致。
7. 借物喻人、借物喻理、借物抒情是什麼意思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點,來比喻人的一種品格。有時也叫托物言志。這也是 作文中用來表現、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種寫作方法。
借物喻理:就是通過一個事物說明一個道理。這種寫法,表面上看,好像是狀物為主的,其實,狀物的目的是為了說明某種道理。
借物抒情:是指描寫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這種方法的要點是描寫事物要緊扣與此事物有關的人事的變遷、榮辱、生死等,一草一木,一磚一石,處處都浸染著人物的喜怒哀樂。
借物喻人寫法的好處
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遠,表情達意更含蓄,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比如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期中的《落花生》中,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 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 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我們都說是,母親也點點頭。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 我說:"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了。" 父親說:"對。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
這幾段話就運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點來比喻怎樣做人)的 方法:父親引導孩子談花生,目的是為了論人生;他贊美花生的品格, 也是為了說明做人應該做怎樣的人。
8. 古詩抒情手法和例句有哪些
抒情是詩歌鑒賞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詩人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
例:"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王風•黍離》
直露而真率地抒發了詩人內心沉重而深廣的憂傷。
2、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主要有四種形式:
借景抒情
即詩人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
例:"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
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無限離愁別恨。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詩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徵,來表達某種情感或志向。
例:「憐琴為弦直,愛棋因局方。」——劉一止
作者寫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來寫自己的「志」。
借古抒情
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
情景交融(寓情於景)
即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
(8)借物抒懷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詩歌鑒賞表達技巧有表達方式、修辭方法、表現手法、結構模式等共四個層面的內容,其知識框架如下:
1、表達方式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
描寫方式: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
2、修辭手法:比喻 、借代、設問、比擬、誇張、反問、雙關、對偶、互文、列錦
3、表現手法:象徵、聯想和想像、抑揚、襯托、對比、渲染、用典 、照應、以少總多、以小 見大、借形象說理(寓道理於形象之中)、離合、蒙太奇
4、結構模式:層層渲染、鋪墊、伏筆、照應、結構對比、卒章顯志
9. 借物抒情散文閱讀方法
(一)抓標題,感知主要內容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簡析標題有助於感知文章內容、文章中心。如《白楊禮贊》,文章是通過對「白楊」進行「禮贊」,借白楊樹不平凡的形象,贊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堅持抗日的北方軍民,歌頌他們朴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又如《美麗的西雙版納》,作者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西雙版納神奇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質朴淳厚的民俗風情,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美麗風光和少數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理線索,理清行文思路
線索是散文組織安排材料的「綱」,是貫串全文的一條主線。散文的線索是多種多樣的:以「物」為線索,如《棗核》;以「空間」「時間」交叉為線索,如《鼎湖山聽泉》;以感情變化為線索,如楊朔的《荔枝蜜》;以游蹤為線索,如《阿里山紀行》;以「某種感情」為線索,如《春》《綠》等等。
(三)繪畫面,明確物象特點
閱讀抒情散文,需要細讀對物象細致描摹的畫面,明確物象的外在特點,進而探及物象的內在特徵。如《白楊禮贊》中,作者由「形」到「神」細致描摹白楊樹的形象,「筆直的」干、「絕不旁逸斜出的」枝、「幾乎沒有斜生的」葉,突出白楊樹「倔強」「不折不撓」「力爭上游」的風格,表現白楊樹不僅外形美,內在的精神更美,並從中聯想、贊頌北方軍民的精神和意志。
(四)找文眼,把握文章主旨
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點睛之筆,也就是集中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詞語和句子。抓文眼就是抓點,目的是以點帶面。如《白楊禮贊》,以「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為文眼,提挈全篇,主旨明確。又如《綠》,以「驚詫」二字為文眼,文章起於「驚詫」,終於「驚詫」,主體部分映襯對比,層層拓開,說明為什麼「綠」之美能使人「驚詫」,出色地完成了意境的創造,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五)品語言,感受語言精妙
抒情散文的語言一般具有優美、生動、形象的特點。品味語言就是分析和鑒賞這些語言的特點,感受語言的精妙,從而進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綠》一文中,作者運用一系列比喻,寫出了梅雨潭「綠」之「奇」,它「彷彿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鬆鬆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形容得那麼貼切,目可觀,手可觸,心可感,從多種感官凸顯了「綠」之美。又如《春》里有這樣一段描寫:「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整齊而有變化的短句,自然而有規律的停頓,抑揚而有起伏的語調,構成了錯落有致的抒情節奏,有力地烘託了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六)析手法,領會寫作技巧
分析抒情散文的寫作技巧,一般從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象徵、聯想、想像等角度切入,進而理解文章的深層內涵。如《囚綠記》借物抒情,通過對不屈服於黑暗的長春藤的描寫暗示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頑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表達作者對光明和自由的嚮往之情。
從這樣具體的六方面入手,學生就能抓住閱讀抒情散文的關鍵。當然,如果能把握好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閱讀抒情散文將更深入。下面我們從這六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抒情散文《鼎湖山聽泉》。
其實,借物抒情和借景抒情都一樣,都是從景物入手來抒發情感的。
10. 解物抒情是詩人通過什麼來抒發感情的手法
通過以一件物品或一處景物,將自己的感情融入進去,借物喻人。就像梧桐,自古以來就被詩人、文學家視作悲傷、寂寞的象徵。lz是不是要寫文章?如果是的話就找一件東西,結合這個東西本身的特點,賦予它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必要時略微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