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種植燕麥畝產最高能有多少斤`一
種植燕麥畝產最高能有3800公斤,下面材料僅供參考:
燕麥,也叫鈴鐺麥,是重要的谷類作物。燕麥的飼用價值很高,其籽粒蛋白質含量一般為14%―15%,最高可達19%;青刈燕麥莖稈柔軟,葉片肥厚、細嫩多汁,畝產3000-3500公斤,是畜、禽、魚喜食的青綠飼料。
1、整地.整地要點是深耕和施肥。深耕不僅能保蓄土壤水分,且有消滅雜草、促進根系發育、防倒伏的作用,一般深耕20厘米。燕麥施肥以基肥為主,每畝施堆廄肥2000―2500公斤。
2、播種.春燕麥可在4月上旬開始播種,冬燕冬在10月上旬―下旬播種。單播行距15―30厘米。混播行距30―50厘米。播後鎮壓1―2次。每畝播種量10―15公斤,收籽粒的可酌減。
3、田間管理.燕麥出苗後,根據雜草發生情況,在分櫱前後中耕除草1次。由於燕麥生長快,生育期短,所以要及時追肥和灌水。第一次在分櫱期,以氮肥為主,畝施硫酸銨或硝酸銨7.5―10.0公斤;第二次在孕穗期,畝施硫酸銨或硝酸銨5.0公斤左右,並搭配少量的磷、鉀肥。追肥之後相應灌水1次。
4、利用燕麥.可在拔節至開花時期2次刈割作青飼料。第一次在株高50―60厘米時刈割,留茬5―6厘米,隔30―40天刈割第二次,不留茬。燕麥青貯可在抽穗至蠟熟期收獲,如需用帶有成熟籽的燕麥全株青貯,可在完熟初期收獲。燕麥籽粒在蠟熟期收獲為宜。
B. 燕麥中期缺水了怎麼處理
燕麥缺水了,有條件的可以澆水,不能膠水的,可適當噴施芸苔素,微量元素等。可緩解乾旱對燕麥的影響。
C. 種燕麥草用什麼肥
種燕麥草,前期以氮肥為主,後期以磷鉀肥為主。
燕麥草種植栽培技術
燕麥草忌連作,在我國南方可春播(3月)也可秋播(9月),北方則多為春播(4月),用於短期草地(利用2至3年),燕麥草以春播為主,每畝可施有機肥1500至2500千克。通常從4月上旬開始至6月上旬結束。燕麥草單播播種量10至15千克/畝,青刈燕麥草可適當密植,播種量增加20至30%。一般採用條播,行距為15至30厘米,覆土深度3至4厘米。燕麥草宜與豌豆、苕子等豆科作物混播,燕麥草播種量佔2/3至3/4。收種時應在穗的顏色由綠轉黃時即可,可收種375至750千克/公頃,種於易脫落,應及時收獲。用新鮮種於播種,可提高保苗率。
可與馬鈴薯、豌豆、甘薯、玉米、高粱、花生、甜菜等作物輪作。前期以氮肥為主,後期以磷鉀肥為主,從分櫱到拔節是需水分最多的時期,要注意充分供水。青刈燕麥草可在拔節至開花期刈割,可以刈割兩次,第一次留茬5至8厘米左右,一般每公頃產鮮草1500至2000千克。曬制乾草或青貯時宜在乳熟期到蠟熟期刈割。栽培在肥沃的土壤上,管理條件好的每年可刈割3至4次,可收鮮草30至37.5噸/公頃。在株高20至25厘米時開始放牧,一年後可放牧4至5次。種植後的第二年產草量最高,第四年生長勢明顯減弱,如管理不好則將完全消失。
燕麥草種子發芽的最低溫度為3至4℃。幼苗能耐零下2至零下4℃的低溫,成株遇零下3至零下4℃低溫仍能緩慢生長,零下6℃則受害。開化和灌漿期遇高溫則影響結實。燕麥草抗旱性弱,需水量較其他谷類作物多。
燕麥草喜溫曖濕潤氣候,能耐夏季炎熱;也較耐寒。在我國西北高寒山區越冬困難;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生長,越冬率為24%;在北京和吉林公主嶺熊正常越冬。耐旱抗鹼力中等。對土壤要求不嚴,適生於富含腐殖質的砂質粘士或粘土及乾涸的沼澤地,不適於砂士和含氮低的土壤。不耐陰,在南方溫曖地區則終年常綠,冬季尚可緩慢生長。
D. 七月份能種燕麥草嗎
燕麥草在我國種植要看具體地區,南方可春播(3月),也可秋播(9月),在北方則多為春播(4月)。所以你如果是南方的話,可以等兩個月再種。
E. 燕麥的燕麥的種植
1、選土整地
4、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在幼苗長至8-10cm,進行一次中耕除草,增加土壤通透性,肥水促進根系生長。第二在生長到第一節時,這在除草一次,疏鬆土壤。F. 燕麥的種植方法是什麼
燕麥大家都經常見過也經常吃過,它是一種高纖維食物,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講究健康,尤其是愛美的女性,為了減肥,很少吃一些主食,經常是泡一杯燕麥片或是熱牛奶來當做早餐或是晚餐,燕麥片沖泡簡單又有營養,目前受到很多人的歡迎。那麼,燕麥是什麼樣的呢?跟小麥又有什麼區別?
燕麥的外觀特點:燕麥是屬於禾本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須根較堅韌。稈直立,光滑無毛,高可達120厘米,具節。它主要分兩種,一種是皮燕麥,一種是裸燕麥,裸燕麥又稱油麥、莜麥,成熟後不帶殼,皮燕麥成熟後帶殼。
另外燕麥還有重要的用途:燕麥可以當做飼草,飼草在畜牧業非常受歡迎,因為燕麥所含有的粗蛋白以及粗纖維,氨基酸種類和含量都非常高,喂養牲畜的時候能及時補充營養。另一方面就是燕麥還比較好儲存的,也比較容易喂養動物,干燕麥直接喂養或者是粉碎與精飼料混合喂養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G. 怎樣種好燕麥
(1)溫度
燕麥喜涼爽但不耐寒。溫帶的北部最適宜於燕麥的種植,種子在3-4℃就能發芽,幼苗能忍受-3--4℃的低溫,在麥類作物中是最不耐寒的一種。我國北部和西北部地區,冬季寒冷,只能在春季播種,較南地區可以秋播,但須在夏季高溫來臨之前成熟。
(2)水分
燕麥對水分的要求比大麥、小麥高。種子發芽時約需相當於自身重65%的水分。燕麥的蒸騰系數比大麥和小麥高,消耗水分也比較多,生長期間如水分不足,常使子粒不充實而產量降低。
(3)土壤
在優良的栽培條件下,各種質地的土壤上均能獲得好收成,但以富含腐殖質的濕潤土壤最佳。燕麥對酸性土壤的適應能力比其他麥類作物強,但不適宜於鹽鹼土栽培。
編輯本段栽培技術
播種期因地區而異。中國華北、西北、東北為春播區,生育期80~115天;西南為冬播區,生育期230~245天。燕麥需水較多,而中國主產區又屬於旱作農區,因此,通過早秋耕、耙、耱、鎮壓等辦法蓄水保墒極為重要。 宜選用苜蓿、草木犀、豌豆、蠶豆等豆科作物為前作。土壤瘠薄的地塊,可連續採取輪歇壓青休閑的輪作制。灌溉地要選用抗倒伏、耐水肥、抗病的良種。 種子處理與播種:燕麥喜濕喜肥但耐貧瘠,春播秋收,生長期較長,適生范圍廣。要精細整地,並施足基肥,保持墒情。要做好種子拌種處理。下種前要選擇優質品種,用800倍的新高脂膜溶液浸泡種子,搭撈後再葯劑處理即可精量播種。 春播燕麥區為避免乾熱風危害,土溫穩定在5℃時即可播種。旱地燕麥要注意調節播種期,使需水盛期與當地雨季相吻合。秋翻前宜施用腐熟、半腐熟的有機肥料作基肥,播種時可用種肥。旱地播種密度每畝基本苗20~22萬,灌溉地每畝25~35萬。 分櫱初期或中期追肥、澆水,後期要控制徒長。積水易致倒伏。燕麥出苗後要保持足夠墒情和肥力,並噴施新高脂膜保溫保墒增肥效,增加有效分櫱率。要適時施足起身肥灌漿肥,要消滅雜草,強壯植體,防止倒伏。在抽穗期要噴施一次壯穗靈,提高授粉能力和灌漿質量,增多穗粒數,增加千粒重。 燕麥的主要病害是堅黑穗病、散黑穗病和紅葉病;局部地區有稈銹病、冠銹病和葉斑病等。多使用抗病良種及採取播前種子消毒、早播、輪作、排除積水等措施防治。主要害蟲有粘蟲、地老虎、麥二叉蚜和金針蟲等,可通過深翻地、滅草和噴施葯劑等防治。野燕麥是世界性的惡性雜草,可通過與中耕作物輪作,剔除種子中的野燕麥種子,或在燕麥地播種前先淺耕使野燕麥發芽,然後整地滅草,再行播種等方法防治,也可採用化學除莠劑
H. 燕麥種植時間是幾月份
南北方種植燕麥的時間不同,一般在東北、西北等地區,都是在春季播種燕麥的,如果是在西南地區播種,生長時間大概需要二百四十五天,要知道燕麥的需水量非常多,所以我們種植燕麥之後,要經常給燕麥澆水。
播種燕麥需要選擇質量好的種子,而且還要整地,保證地勢平坦,沒有土塊,還要把雜草全部清除,對土壤進行消毒,這樣燕麥可以避免病蟲害的出現,同時在處理種子的時候,還要選擇晴朗的天氣,直接把購買的種子種植到土壤中就可以了。
燕麥的栽培技術:
苗期管理:苗期管理重在保證全苗,培育壯苗。燕麥出苗後,要及時查苗,發現漏種和缺苗斷壟時要及時補種。出苗數較多,應及早間苗定苗。淺鋤1-2次,淺鋤不僅能鋤草,而且能提高地溫,切斷土壤毛細管減少蒸發,達到防旱保墒之目的。
中期管理:在出苗後約20d時是3葉末分櫱到5葉的拔節抽穗。拔節期到孕穗期這段時間的溫度以20℃為最適溫度。燕麥不耐嚴寒,溫度過高也會影響其生長。拔節到抽穗是生長和發育最旺盛時期,田間管理的主攻方向是攻壯株促大穗。
I. 燕麥對生態環境有什麼要求
(1)溫度:燕麥性喜涼爽,不耐高溫乾燥。生育期間需要≥5℃的積溫為1300~2100℃。不同品種燕麥在溫度2~5℃的條件下,約經10~14d便可完成春化階段,並能使植株提早抽穗1~4d。抗寒力較其他麥類強,幼苗能耐-2~-4℃的低溫,成株在-3~-4℃低溫下仍能健康生長,在-5℃時才受凍害。燕麥對高溫特別敏感,當溫度達38~40℃時,經過4~5h氣孔就萎縮,不能自由開閉,而大麥須經20~26h,小麥經10~17h,氣孔才會失去開閉機能。燕麥在抽穗開花至灌漿期間,高溫的危害更大,將會導致結實不良,形成籽粒不飽滿。所以夏季氣溫不高的地區,最適宜於燕麥種植。
(2)光照:燕麥的生長發育要求長日照條件,平均日照不少於12h。延長日照時間,抽穗和成熟提早,生育期縮短;縮短日照時間,則發育延緩,抽穗和成熟推遲,甚至不能抽穗結實。除日照常長短對燕麥生長發育影響外,不同的光質也有一定的影響,試驗表明,紅光比白光更能促進生長發育。在同一試驗中,在光強度50lx與150lx、500lx條件下,抽穗期僅差別3~5d,從而可以確定,採用50lx的光強度可以達到長日照處理的效果。
(3)水分:燕麥是需水較多的飼料作物,不僅種子發芽時吸收水量達自身重量的65%時萌發,而且在其生育過程中耗水量也比其他谷類作物為多。試驗表明,燕麥蒸騰系數為474,而小麥為424,大麥為403。所以,乾旱缺雨、天氣酷熱是限制燕麥生長和分布的重要因素。燕麥的不同生育階段對水分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苗期耗水量是全生育期的9%,分櫱至抽穗為70%,灌漿至成熟為20%。燕麥需水量最大的階段是拔節期,是燕麥需水的臨界期,此期間遭受乾旱,會導致大幅度減產。因此,在燕麥拔節至抽穗期間必須有充足的水分供應。開花和灌漿階段,需水量相對減少,但它是營養物的合成、輸送和籽粒的形成時期,必須有足夠的水分才能保證灌漿和籽粒飽滿。
(4)土壤:燕麥對土壤的選擇不嚴,可以栽種在各種土壤上,如黏土、壤土、沼澤土等,但以富含腐殖質的黏壤土和沙壤土為最適宜。在高寒地區的初墾地上,由於土壤腐殖質含量高,水分充足,即使整地較為粗糙,亦可獲得較高的產量。而乾燥沙土地,不適宜生長。燕麥對土壤酸鹼性的反應亦不甚敏感,可忍耐pH值5.0~6.5,耐鹼性不如大麥,但有些品種的耐鹼能力較小麥為強。據國內外測定結果表明,每形成100kg燕麥籽粒,需要從土壤中吸收純氮(N)3.5kg左右,磷(P25)0.5~1.5kg,鉀(K2O)2.2~2.4kg。除需要上述三大元素外,還需要微量元素鈣、鎂、鋅、硅、銅、鐵、錳、鉬等。
燕麥的抗風沙和抗倒伏性能差。因它莖稈中空,稈壁較薄,若遇大的風沙和降雨,容易倒伏。燕麥的病害主要有堅黑穗病、散黑穗病、冠銹病和稈銹病等;黏蟲、土蝗、螻蛄、金針蟲和蠐螬為其主要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