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歐洲貴族公主的禮儀。。。
公主篇:
接見禮儀:站資亭亭玉立,有人到來右腳向後膝蓋彎曲,拉起裙子,鞠躬,然後自我介紹;
餐桌禮儀:按年齡,年長上座,然後從大到小依次排列,吃飯不能發出響聲,不能沒有吃相如大口大口吃,長的先吃,幼的後吃!不得將飯掉如衣服.餐桌和地上;
等級禮儀:見了高級爵位的人,應該右腳向後膝蓋彎曲,拉起裙子,鞠躬,然後再問候.
一般禮儀 1.鞠躬禮 鞠躬禮系下級對上級或同級之間的禮節。行禮時須脫帽,右手(如右手持物可用左手)握住帽前檐中央將帽取下。右手垂下後身體對正,用立正姿勢,雙目 注視受禮者,身體上部向前傾斜約十五度,爾後恢復原狀。脫帽時所用之手和敬禮方向相反,即向左邊的人敬禮,以右手脫帽;向右邊的人敬禮,以左手脫帽。 2.點頭禮 點頭禮系同級或平輩間的禮節,也須脫帽。如在路上行走間相遇,可在行進中施禮;如在路上遇見長官或長者,則須立正行鞠躬禮,但長官對部下或長者對幼者的答禮,可在行走中點頭答之或伸右手或手觸帽檐答之。 3.舉手注目禮 舉手注目禮系軍人禮節。敬禮時舉右手,手指伸直並齊,指尖接觸帽檐右側,手掌微向外,上臂與肩齊高,兩眼注視對方,待對方答禮後方可將手放下,對長官或長者每次見面都應照常行禮。 4.握手禮 握手禮是歐美最常見的禮節,在世界許多國家都通行。行禮時距對方約一步,上身稍前傾,伸右手,四指並齊,拇指與之分開伸向受禮者。飯店客房服務中 須注意,客人先伸手時,方能握之,切忌一腳門里一腳門外與人握手,尤忌四人交叉握手。和初次見面的女人通常不握手,只行鞠躬禮。同男人握手越緊,表示友情 越深,和女人握手則須輕些。 5.吻手禮 吻手禮是流行於歐美上層社會的一種禮節。和上流社會貴族婦女或夫人見面,若女方先伸出手做下垂式,則將指尖輕輕提起吻之。但女方如不伸手,則不吻。行吻手禮時,若女方身份地位較高,要支屈一膝作半跪式後,再握手吻之。此項禮節英法社會最重視。 6.接吻禮 接吻禮是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朋友、夫妻之間表示親昵、愛撫的禮節。通常是在受禮者臉上或額上輕吻一下。遇到高興的時候,或有喜事或悲傷的時候,一般也行接吻禮,表示親熱和慰問。 7.擁抱禮 擁抱禮是歐美各國熟人、朋友之間表示親密感情的一種禮節。他們見面或告別時互相擁抱,表示親密無間。擁抱禮通常和接吻禮同時進行。 二.就餐禮儀 法國人就餐非常講究禮儀,一般用長條型餐桌,男女主人各坐餐桌兩頭,家中其他成員或客人在餐桌兩旁按從女主人一側向男主人一側重要程度遞減方式排 列,餐具使用各種不同形狀的餐刀、叉子和勺子,用餐盤就餐,桌面上只能存在一道菜,撤去前一道才能上第二道,但餐具根據本次用餐情況全部擺放到就餐人餐盤 兩側,從外到里使用。一般第一道菜是開胃濃湯(soupe),然後是冷盤(hors-d`œuvre),接著才是主菜 (plat de résistance),最後是甜點(dessert),麵包隨時取用,比英美人消耗多。餐前喝利口酒,餐中水產和禽類菜配干白葡萄 酒。肉類菜配干紅葡萄酒,法國人消耗葡萄酒較多,幾乎每餐必備,和英美法律也不同,未成年人也允許飲用葡萄酒。到法國人家中作客,則不能像到英美人家中作 客一樣,用一瓶酒和鮮花作禮物,等於諷刺主人家沒有足夠的酒,只能用一盒巧克力做禮物。法國人的就餐禮儀已經成為西方宴會的經典模式。 法國餐館以其豪華的禮儀和風味著稱,世界各大城市中最豪華昂貴的餐館幾乎都是法國餐館,曾有英國人抱怨說:乘協和式飛機從倫敦去巴黎吃一頓飯,再乘機返回,所有旅費加到一起,也比在倫敦的法國餐館吃一頓飯便宜。 法國是世界著名的飲食文化大國,在法國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色美食。由於法國人相當地重視美食,所以吃法國菜時所需要的餐具也是非常多的。 1、肉類料理排餐的吃法 (1)從左邊開始切。 法國料理中所使用的肉有牛、豬、羊、雞、鴨等等,種類相當多,又依調理方式分為燒、烤、蒸、煮等各式各樣。一打開菜單,烤小羊排、烤鴨、燜牛肉等等各樣的肉類料理 名稱琳琅滿目地排列在一起,而且吃法千奇百樣,令人垂涎三尺。 首先必須記住的是排餐的用餐方法。排餐可說是自古至今的肉類料理代表,排餐的吃 法自然也就成為其他肉類料理的基本形式,所以最好下點功夫研究。點用牛排時,首先服 務生會詢問燒烤程度,可依你所喜歡的料理方式供應。 用餐時,以叉子從左側將肉叉住,再用刀沿著叉子的右側將肉切開,如切下的肉無法 一口吃下,可直接用刀子再切小一些,切開剛好一口大小的肉,然後直接以叉子送人口中。 (2)重點在於利用刀壓住肉時的力度。 為了輕松地將肉切開,首先就要松肩膀,並確實用叉子把肉叉住。再以刀輕輕地慢慢 地前後移動。用力點是在將刀伸出去的時候,而不是將刀拉回時。 (3)將取得的調味醬放在盤子內側。 點排餐時,會附帶一杯調味醬。在正式的場合中,調味醬應是自行取用,而非麻煩服 務生服務。 首先將調味醬缽拿到盤子旁邊,以湯勺取醬料時要注意不要滴到桌巾。調味醬不可以 直接淋在牛排上,應取適當的量放在盤子的內側,再將肉切成一口大小蘸醬料吃。 調味醬的量約以兩湯匙為最適量。取完調味醬後,將湯勺放在調味醬缽的側邊,並傳 給下一個人。 (4)不可一開始就將肉全部切成一塊一塊的,否則好吃的肉汁就會全部流出來了。如 果用叉子叉住肉的左側卻從肉的右側開始切;會很難將肉切開。因左手拿叉子,所以從左 側開始切才是基本。 千萬不要從右側開始切。如果太用力切,在切開時會因與盤子碰撞而發出很大的聲音。 身體向前傾的姿勢很難使用刀子。 (5)點綴的蔬菜也要全部吃完 放在牛排旁邊的蔬菜不只是為了裝飾,同時也是基於營 養均衡的考慮而添加的。國人大都會把水芹留下,如果不是真的不愛吃,最好不要剩下。 利用湯取醬料並放在餐盤內側,放在旁邊的蔬菜與肉互相交替著吃完。 三.宮廷禮儀 中世紀歐洲貴族禮節2007-03-15 21:26中世紀時期貴族禮儀基本是法國人和法國宮廷倡導,並為其他各個宮廷所普遍效仿的。 貴族無論是敵是友,在見面時候必須相互致意,男子(如果不穿全身鎧甲)規定為左手扶右胸,右手脫帽,身體稍微前躬同時點頭。女子規定為雙腿略微曲膝同時兩手稍提裙擺兩側,點頭致意。雙方如若在馬背上,男子禮節不變,女子只需點頭。 男子如若全身鎧甲,只要未上馬就必須脫帽、左手按右胸同時點頭致意(不必躬身,因為中世紀全身重型鎧甲胸與腰是一體的,不可能讓你彎下腰去)。如 若在馬上,不必脫帽也不必按胸,只點頭即可。另外騎馬的男貴族遇見站著的貴族,如果對方是比自己爵位高或者是女性,男性貴族只要未著鎧甲就必須下馬行禮。 如果騎馬人穿著鎧甲,只需點頭致敬即可。 所有情況下行禮時,武器尖頭必須指向地面,(出鞘的刀劍可以不放歸鞘內但必須尖端向地),有帶弓箭者則必須將箭放歸箭盒內、右手挽弓才能行禮。 當時禮節還不允許吻女士的手。貴族晉見國王和王後禮儀中才有吻手:貴族單膝跪下,低頭吻國王、王後的手錶示崇敬。國王和一般貴族見到負責本國教務的紅衣主教時也吻手:他們躬身吻主教左手中指佩帶的表示主教身份的大寶石戒指(這種戒指每個主教都有,為教廷欽賜) 中世紀吃飯時候必須主人先入坐,客人才能入坐,主人有義務提議喝第一杯酒,第一杯酒之後,主客就可以相互敬酒了.中世紀客人和主人都不允許身穿全 套鎧甲入席,鐵手套、上臂甲、前臂甲和前後胸甲以及頭盔都不可以穿著進入飯廳,因為這樣的穿戴明顯表示自己在防備周圍有暗殺,是一種對他人名譽公然的冒 犯。不過武器是可以帶的。胃口越好,主人越認為舉辦的宴會獲得了成功。邊吃邊說和邊喝邊說都是允許的(17世紀之後就漸漸認為是不禮貌的),敬一次酒雙方 必須乾杯到底,沒有現在稍微抿一口的說法。吃飯過程中可以賓主雙方歌唱,但禁止大聲喧嘩,如果有吵架鬧事現象,不論責任在誰,客人應當立即退席。用餐完 畢,客人必須用語言向主人表示感謝款待,退席時候客人行本人在上一段提到的全套禮節致敬。 教堂禮拜彌撒時,按宮廷地位和爵位尊卑順序進入教堂,地位爵位相同的話,則男士要比女士優先,年長者比年輕者優先。聽完彌撒,男士有義務為任何女士捧聖水,出門順序仍按爵位和年齡順序排列,但地位和爵位相同時,女士優先。 與他人的任何爭執都可以請自己的好朋友向對方要求圓滿解釋,如對方拒絕提供解釋或解釋讓你不滿意,則你可以提議決斗;對方此時如果意識到錯誤,可 以主動公開承認錯誤,決斗就此取消;對方如果不打算認錯,則必須參加決斗。埋伏在路邊暗殺對方是不允許和不光彩的。只有貴族和教士兩個階層有權利提出決 斗,貴族和教士不能向比騎士低的階層提出決斗(候補騎士、商人、農民、工匠、市民、無爵位的小地主都是這樣的階層),貴族也不能主動向教士提出決斗,只有 教士向貴族提議決斗(這樣的情況下,教士方面會派十字軍里的騎士代表教士參加決斗)。 決斗雙方必須使用同樣武器,這樣作為決斗應戰方,對方有決定使用何種武器的權利。決斗時只要一方已經無力戰斗或主動放棄抵抗,另一方就可宣布獲勝。因為決斗一般關系著自己家門的名譽,所以敗方常常明知無力戰斗也會硬撐,直到戰死。
❷ 凱特王妃是如何把夏洛特小公主教的那麼優雅自信的
雖然說夏洛特小公主貴為英國皇室,但是就跟中國封建時代的皇子公主一下,他們的生活教育不比尋常百姓家的孩子有多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王子和公主的生活並沒有童話里描述的那麼美好,至少英國王室的王子和公主過的不是這樣的生活。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包括下面幾點:
要尊重他人的工作
要合理消費,不能奢侈浪費
知識教育是第一位的
要熱愛運動
孩子要懂禮貌
零體罰
如果你贊同我的答案請隨手留下你的小贊。
❸ 在歐洲皇室中,一個公主應具備什麼樣的禮儀
補充,還有言談舉止,揮手,揮手也有很大學問,手臂盡量不要動。你可以參考一下電影《公主日記》,雖然它是美國片,但是依然是歐洲禮儀。那裡對公主的禮儀教育很專業了。當今,語言除了母語外要會英語,一般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也要會其中幾個。舞蹈也要包括本民族的宮廷舞蹈。
幼兒時期和一般孩子相差無幾。不同的是,真正的公主生長過程中所處的環境,正是這種環境塑造了她的個人。她的父母(王子王妃)、她的祖父母、叔叔姑姑(王子公主)、以及他們的言傳身教和他們獨特的生活會使公主的童年少年時代不同尋常。
❹ 歐洲歷史上的公主,為什麼要精通很多種語言 比如像德國的茜茜公主、瑞典的克里斯汀公主。。。。。。
歐洲國王的女兒,自然文化教育非常重視。西方拼音文字的語言習慣使得她們學習起來比較容易!關鍵是成年後公主幾乎都嫁給歐洲其他國家的王子們,需要參加各種上層社會的社交禮儀活動,會多種語言,自然很正常!
❺ 古歐洲的公主學生時代都學習什麼
她們學生學得一般就會學各種各樣的上流社會的人脈關系呀,還有一些禮儀呀,而且他們古代是很重男輕女的公主,學的都是裝飾啊,插花呀,鋼琴呀,音樂呀,還有文學呀。
❻ 古代公主如何接受教育
皇宮里一般會有專門的夫子(老師)到公主殿授課。琴棋書畫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公主天賦異稟,自己的愛好或者其他原因,會學其他的,比如:舞蹈、刺綉等等,甚至有的公主還學騎馬射箭武術呢!
❼ 為什麼必須教育公主啊
公主一般為了政治婚姻的目的就要接受「三從四德」的教育,當然除了刺綉紡織根據個人愛好不強求外(而且也不需要,那一年的貢品幾輩子都夠用了),其它的都要學習,大到革命形勢教育,中到家庭關系處理,小到走路吃飯姿態。還有如何取悅未來的夫君(皇宮里,你懂的)。甚至皇上還要親自出馬,根據形勢進行時事政治教育。縱觀歷史,公主的命運其實是很悲慘的,小時深鎖宮中,大時為國獻身,遠嫁他人還要看夫君的態度和性格(運氣成分很大)。唉,看是鶯歌燕舞,一曲肝腸斷!
❽ 歐洲教導公主的人怎麼稱呼
一般被稱呼為家庭教師(tutor),是王室專門為公主們的教育所聘任的。實際上,在歐洲中世紀和近現代,公主們都會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這些家庭教師包括的社會層面比較廣泛,有世俗人士和宗教人士(如高教教士)。一般而言,這些家庭教師的文化素質是很高的,有不少是比較知名的學者,比較深得國王和王後的信任。這一點可以從卡斯蒂利亞王朝的女王伊莎貝拉和她的幾個女兒的教育情況就可以得知。在歷史上,公主與王子都需要接受文化教育,但是課程設置還是有些差異。例如伊莎貝拉女王少年時期,就接受了很不錯的教育,包括:閱讀、寫作、語法、算術、藝術、下棋、舞蹈、刺綉和音樂,以及宗教教育。據說,盡管伊莎貝拉公主是國王恩里克四世的妹妹,但還是經常派人來監督妹妹的教育課程,這可能是歐洲王室一個基本制度。進入文藝復興以後,王室開始聘任一些知名的人文主義學者來教育公主們,也是為了適應那個時代的文化環境。此外,這些家庭教師不但在公主們的教育上負責,而且還會關心她們的成長,怎樣去引導和發展她們的個性和培養文化素質。
❾ 古代公主應該怎樣教育
由於中國古代女性角色並定位為相夫教子,所以女子在教育方面的價值只能通過男子間接體現。如「孟母三遷」、「畫荻教子」、「岳母刺字」等,均屬此類。而求學途徑,則多受教於父兄,屬家庭教育模式。此外,還有類似職業教育的秦樓楚館的師徒授受。當然,還有佛寺道觀中對尼姑、道姑的宗教教育等等。隨著社會的發展,至明清時期,女子受教育的情況開始出現變化。現分別予以探討。
1、家庭教育
考察古代才女的出身和作為不難發現,青史留名並有著述作品傳世的女子多為世家出身,由父兄啟蒙並因家世而知名於天下。如前述之班昭、得益於其父班彪與其兄班固;蔡文姬則受教於其父蔡邕,李清照受教於其父李格非,均屬此類。
2、青樓教育
淪落為風塵藝流之女子,多貌美聰慧卻出身微寒,其受教方式是以師徒授受方式而傳其才藝,使之不絕。賽金花之才藝,便依此途徑而習得。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古代源遠流長的男尊女卑的理念,剝奪了一般女子受正規教育的權利的結果。
3、寺觀教育
在中國古代,不少失意女子遁入空門,青燈黃卷,伴隨著信仰,靠坐禪、誦經打發時日,消磨青春。讀經需識字,所以寺中老尼兼有教師之角色。自金元時期,全真道創立,道觀中道姑之生活內容與佛寺尼姑大體近之,只是所誦經書不同,修道內容有異而已。由於佛道信眾之出世取向,使其才華多不顯露於俗界,故而對傳統社會的影響較上述兩途為小。
4、學校教育
直至當今,世人仍多認為女子學校教育出現於清末。其實,早在明末,特立獨行的「狂人」李贄就曾公開招收女弟子;清代「江右三大家之一」的著名才子袁枚,作園於江寧小倉山下,曰隨園,世稱隨園老人。他曾公開招收女弟子數十人,並親自編輯《隨園女弟子詩選》,收女弟子28人之詩。其中最為知名者有席佩蘭、孫雲鳳、孫雲鶴等。與袁枚同時代的詩人陳文述,亦招收女弟子,其女弟子詩有《碧需仙館女弟子詩》。陳文述女弟子中,尤以吳藻最為有名。吳藻,字蘋香,號玉岑子,浙派中著名女詞人,著有《花簾詞》。由於知識女性群體的壯大,清代女子還曾創辦文學團體。康熙年間,顧之瓊創建蕉園詩社,成員主要有顧姒、
紫靜儀、朱柔則、林以寧、錢雲儀,史稱「蕉園五子」。清中葉,女詩人張清溪曾創辦清溪吟社,成員均為吳中人,被稱為「吳中十子」。這些結社賦詩等社會活動,盡管屢遭保守勢力的抨擊,但也得到過開明士大夫的大力支持,並被當時社會所認可。《紅樓夢》中描寫的菊花賦詩、海棠結社、怡紅行令、瀟湘論文的情景,便是清代貴族女子文學活動的生動寫照。
仔細考察中國歷史上女子教育落後與凋敝之原因,將女子排斥於科舉取士之外的作法,當是最大的負面影響因素。隋唐時期興起值清末廢止的科舉考試,是古代知識分子獲取功名、向上攀升的主要途徑。然其規制雖一直在變化之中,但不準女子應試,卻是一以貫之的傳統。致使科舉英才的行列中,竟無一巾幗之人,真乃令人抱恨。清人蒲松齡所撰《聊齋志異•顏氏》,描寫有顏姓女子出身文化世家,聰穎過人。其夫屢試不第,她聲言若應試,必能題名,其夫頗不以為然。後顏氏女伴男裝,二人以兄弟相稱,回到原籍,世人皆不知真相。顏氏應鄉試,「中順天第四。明年成進士,授桐城令,有吏治。尋遷河南道掌印御史,富埒王侯」;「明鼎革,天下大亂。乃告嫂曰:實相告:我小郎婦也。以男子闒茸,不能自立,負氣自為之。深恐播揚,致天子召問,貽笑海內耳。嫂不信。脫靴而示之足,始愕,視靴中則絮滿焉」。隨屬傳聞,不可確定真偽,但亦並非空穴來風。
其實,在明清時代,簪纓之家、書香門第,女子讀書已蔚為風氣,對女性才華的開發被看作是對其未來婚姻的一項重要投資。毛奇齡、袁枚、陳文述等文人還招收女弟子,諸多詩人也由衷欣賞女性的創作,贊美女性的才華。才女輩出成為明清兩代文壇十分引人注目的景觀。
時至清末,事變日亟。隨著西方進步理念的引入,社會進步提速,科舉制度被廢除,女子受正規教育的人數大增。新中國成立,中國女子因數千年壓抑而蓄積的巨大能量在數十年內爆發,在諸多領域尤其是文學藝術領域,足可與須眉抗衡媲美。真乃才女滿赤縣,名媛遍九州,令世人刮目相看。社會的進步,往往與女子受教育程度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當今,男女在受教育方面並駕齊驅,平分秋色,是時代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民族的大幸大吉。
❿ 古代公主應該怎樣教育
中國古代,除了「母儀天下」的後妃,最為人所羨慕的女人,恐怕就是公主了。嗯,不對。其實公主更值得大家羨慕。至少皇帝是她的爹爹、兄弟,捨得對大小老婆下刀子的皇帝一抓一大把,但是向女兒姐妹下手的皇帝倒還真是不多。至少,公主們不用跟三千佳麗爭一個男人――這個男人可不一定就咋地呀,定陵地宮被挖開以後,大家才發現,萬曆皇帝就是一個個子不高的跛腳。
公主們只要滿意包辦婚姻、不摻和政事、不趕上兵荒馬亂國破家亡的倒霉年頭,日子過得實在是很不錯的。故紙堆的背後,榮耀與奢華的下面,一群群留連哀傷、輾轉難去的身影,留給了後人無盡的遐想、不絕的感嘆!
【章節選讀】
化竹的公主
在中國的歷史傳說中,只有兩個女子,有化竹的遭遇。她們就是堯帝伊放勛的一對女兒:伊娥皇伊女英。她們有一個共同的丈夫,就是舜帝姚重華。
當然,在她們生活的公元前兩千二百多年時,還沒有「公主」這個稱呼。
公主的稱呼,似乎直到秦時才正式得到官方認可。在此之間,周天子的女兒,也只是被稱作「王姬」而已。但是作為天子的愛女,王姬們有一項特殊的待遇,她們的婚禮,要由「公侯主持」。「公主」便是這一項禮儀的簡稱。《公羊傳》寫道:「天子嫁女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戰國以後,「公主」的稱謂開始被公認。當時,周室式微,諸侯的女兒也用這種禮儀及稱謂,則被視為一種譖越,不能算是正式的官式稱呼。
到秦漢時,「公主」的稱號系統逐漸形成並成熟。漢朝時最後定製:皇族女性所得的封號,以字數多少來定高低:「公主」是指皇帝的女兒,「長公主」則是皇帝的姐妹、皇帝的姑媽們當然就被稱為「大長公主」。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為了表示與漢家不同,他把「公主」的稱呼改為「室主」,但是這個「室主」到底應做何解,至今沒誰能弄得徹底明白。
宋朝的時候,曾經恢復周朝的古制,把「公主」改稱為「王姬」、「帝姬」。等到宋高宗建立南宋時,他恢復了「公主」的舊稱。
最復雜的公主職稱恐怕數清朝,同是皇帝的女兒,因為生她的媽地位有高低,所以同為帝女,稱呼便有了不同:皇後的女兒是「固倫公主」,等於親王;妃嬪的女兒稱「和碩公主」,等於郡王。
還有元代,皇帝的女兒、各親王郡王的女兒、只要跟皇族搭上了界的,都統統稱為「公主」可也,公主遂泛濫成災。
最離譜的是金國,雖然學著樣子將皇帝女兒封為公主,可是卻出了個皇帝海陵,將小老婆都賜予「公主」封號。這更是大丟「公主」尊號的面子。
不過,不管怎麼說,娥皇女英姐妹,從身份的真實意義上來說,是不折不扣的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