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財政支出的效益分析中,公共定價法的含義和內容是什麼
摘要 新人導師很高興為您服務,公共定價法
Ⅱ 公共定價法的簡介
合理地確定價格,從而使這些物品和服務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財政支出效益的一種方法.它包括純公共定價和管制定價兩個方面.主要適用於成本易於衡量,效益難以計算但可以部分或全部進入市場交易的項目.
Ⅲ 公共產品的定價方法
公共定價是指政府對公共企業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的定價或政府對私人部門定價的管制。
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純公共定價,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壟斷行業(如通訊和交通等公用事業和煤、石油、原子能、鋼鐵等基本品行業)的價格;
二是管制定價和價格管制,即政府規定競爭性管制行業(如金融、農業、教育和保健等行業)的價格。政府通過公共定價法,目的不僅在於提高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使這些物品和服務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財政支出的效益。
Ⅳ 什麼是公共定價
公共定價是指政府相關管理部門通過一定程序和規則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價格和收費標准,即公共物品價格和收費標準的確定。
Ⅳ 公共定價法的方法
1、平均成本定價法:指政府在保持企業收支平衡的情況下,採取盡可能使經濟福利最大化的定價方式。
2、二部定價法:由兩種要素構成定價體系,一是與使用量無關的按月或年支付的基本費,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從量費。
3、負荷定價法:根據不同時間段或時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價格。
Ⅵ 下列屬於財政支出效益分析方法中的公共定價法的是( )。
【答案】A、C、D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財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財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費用選擇法、"公共勞務"收費法、公共定價法,其中公共定價法一般包括平均成本定價法、二部定價法和負荷定價法。
Ⅶ 公共定價的定義
公共定價是指政府相關管理部門通過一定程序和規則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價格和收費標准,即公共物品價格和收費標準的確定。
公共定價是政府保證公共物品提供和實施公共物品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責,公共定價的對象自然不僅包括公共部門提供公共物品,而且包括私人部門提供的公共物品。從定價政策來看,公共定價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純公共定價;二是管制定價或價格管制。
公共定價的目的和原則不僅在於提高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而且是保證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安定的重要措施。
定價一般方法:
1、平均成本定價法:指政府在保持企業收支平衡的情況下,採取盡可能使經濟福利最大化的定價方式。
2、二部定價法:由兩種要素構成定價體系,一是與使用量無關的按月或年支付的基本費,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從量費。
3、負荷定價法:根據不同時間段或時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價格。需求最高峰時,收費最高;需求最低峰時,收費最低。
定價法的形式
公共定價法包括純公共定價和管制定價兩個方面:
1、純公共定價
純公共定價,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壟斷行業(如能源、通訊、交通等公用事業和煤、石油等基本品行業)的價格。
2、管制定價
管制定價是指政府規定競爭性管制行業如金融、教育、保健等行業的價格。
公共定價法主要適用於成本易於衡量、效益難以計算但可以部分或全部進入市場交易的項目。無論是純公共定價還是管制定價,都涉及到定價水平和定價體系。
拓展資料:
公共定價法:
公共定價法是針對政府提供的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市場性物品",通過選擇適當的定價方法,合理地確定價格,從而使這些物品和服務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財政支出效益的一種方法。
Ⅷ 在公共定價時,政府面臨著( )的選擇。
選【ABC】
公共定價的一般方法:
1、平均成本定價法:指政府在保持企業收支平衡的情況下,採取盡可能使經濟福利最大化的定價方式。
2、二部定價法:由兩種要素構成定價體系,一是與使用量無關的按月或年支付的基本費,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從量費。
3、負荷定價法:根據不同時間段或時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價格。需求最高峰時,收費最高;需求最低峰時,收費最低。
C屬於B,D不選(低於成本定價則虧損),A和B都是常用的定價方法。
~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上評價點【滿意】即可~~
~您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如還有問題,可以【追問】~~
~祝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O(∩_∩)O~
Ⅸ 請列舉我國公共定價方法二部定價的例子要求詳細分析定價機制怎麼分攤盡可能詳細點
如我們手機的電話費,假設每月58元,每個月要求交的58元費用就是基本費;而多出58元要交的費用則為從量費。
二部定價法分為定額定價和從量定價兩個部分,其中的定額定價為基本費,從量定價為從量費。
可以理解為:二部定價=定額定價(基本費)+從量定價(從量費)
在這里給你舉例子:如我們手機的電話費,假設每月58元,每個月要求交的58元費用就是基本費;而多出58元要交的費用則為從量費。
在認知中,公共定價法是針對政府提供的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市場性物品",通過選擇適當的定價方法,合理地確定價格,從而使這些物品和服務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財政支出效益的一種方法,合理地確定價格,從而使這些物品和服務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財政支出效益的一種方法。它包括純公共定價和管制定價兩個方面。主要適用於成本易於衡量,效益難以計算但可以部分或全部進入市場交易的項目。
方法
1、平均成本定價法:指政府在保持企業收支平衡的情況下,採取盡可能使經濟福利最大化的定價方式。
2、二部定價法:由兩種要素構成定價體系,一是與使用量無關的按月或年支付的基本費,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從量費。
3、負荷定價法:根據不同時間段或時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價格。
類型
公共定價法包括純公共定價和管制定價兩個方面:
1、純公共定價
純公共定價,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壟斷行業(如能源、通訊、交通等公用事業和煤、石油等基本品行業)的價格。
2、管制定價
管制定價是指政府規定競爭性管制行業如金融、教育、保健等行業的價格。
公共定價法主要適用於成本易於衡量、效益難以計算但可以部分或全部進入市場交易的項目。無論是純公共定價還是管制定價,都涉及到定價水平和定價體系。
Ⅹ 財政支出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公共物品的生產、提供和定價
1. 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1)關於資源最優配置的市場原則是否適用於公共物品的生產和消費的問題,是有關研究公共物品時需要解決的一個前提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一般是通過公共物品的市場需求和供給曲線來得到。
(2)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是確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規模和財政支出規模的基本依據。一般而言,純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來提供而不能由市場來提供,這是由市場運行機制和政府運行機制的不同決定的。財政學關心的問題,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與市場提供私人物品之間的恰當組合,以及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費的成本和代價,合理地確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范圍和財政支出的規模。為此,需要規范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的政治決策程序,加強財政管理,提高財政支出效率,盡可能減少可能帶來的效率損失。
(3)混合物品的特徵是兼備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質,不言而喻,可以採取公共提供方式或市場提供方式,也可以採取混合提供方式。
(4)20世紀80年代以來,財政學有關公共物品理論在許多方面取得了進展,其中尤以公共物品的私人供應問題的討論最為引人注目。傳統理論認為,公共物品特別是純公共物品領域是公共部門活動的范圍,但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研究對此提出了挑戰。
2. 公共生產
(1)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涉及公共物品的生產方式問題,因為公共物品可以由政府直接組織生產,即所謂公共生產,也可以由私人生產,政府來購買。公共物品的生產方式和提供方式並不是一回事,兩者可以形成多種相互交錯的組合:有些公共物品是公共提供、公共生產;有些公共物品是公共提供、私人生產;至於公共生產部分收費或私人生產由政府給予補貼的混合物品,則屬於公共生產、混合提供或私人生產、混合提供。
(2)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證明,單純從形式上和數量上追求全面國有化,並不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也不利於國民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不在於它的數量和比重的大小,主要表現在它的控制力上,因而國有企業改革不應採取以完全市場化和競爭化為目標的單一模式,而應是分門別類,採取不同形式,分類改革,分別管理。提供公共物品的國有部門和單位,採取國有國營模式;壟斷性國有企業宜採取國有國控模式;競爭性的大中型國有企業宜進行公司制改造;中小型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是放開搞活。
3. 公共定價
政府相關管理部門通過一定程序和規則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價格和收費標准,即公共物品價格和收費標準的確定,就是所謂的公共定價。公共定價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純公共定價,二是管制定價或價格管制。
公共定價方法一般包括平均成本定價法、二部定價法和負荷定價法。政府若要既充分提供公共物品,又要提高有關政府支出的效益,就必須適當選擇定價方法。
第二節 財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評價
1. 財政支出中的效率與公平
效率與公平是經濟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效率與公平的一般關系,協調效率與公平兩大原則,根本問題在於有效地協調社會經濟目標及其實現機制。
2. 財政支出的效率
財政支出效率由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包括混合公共物品)的"生產效率"組成,這實際上是研究財政支出效率的兩個方面。
財政支出規模與結構的確定要和市場經濟的運行狀態聯系在一起考慮,是在宏觀的范圍內考察效率與公平問題,在此基礎上確定的財政支出規模與結構更符合市場經濟運行的要求。
3. 財政支出效益的分析
財政支出的規模應當適當,結構應當合理,要完善支出制度並加強管理,根本的目標就是提高財政支出效益,提高財政支出的效益是財政支出管理的核心問題。
從原則上說,財政支出效益與微觀經濟主體的支出效益是一樣的,但是,由於政府處於宏觀調控主體的地位,支出項目在性質上也千差萬別,同微觀經濟主體支出的效益又存在重大差別。表現為:(1)兩者計算的所費與所得的范圍大相徑庭,(2)兩者的選優標准不同。
財政支出效益的內涵和范圍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它們是(1)財政支出內源性效益,(2)財政支出的部門績效評價,(3)財政支出的單位績效評價。
4. 財政支出效益評價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稱為成本-收入分析法,最早產生於美國《1936年防洪法案》,目前在許多國家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得到廣泛應用。這種方法是將一定時期內項目的總成本與總效益進行對比分析,更多地用在公共支出決策程序中。它通過多個預選方案進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據對邊際社會效益和邊際社會成本的對比,選擇最優的支出方案。
(2)成本-效用評價法,也稱為成本-效應分析法,它是在實物目標確定之後,通過對各種可能的方案的成本計算,幫助選擇效率最高位方案的方法。
(3)因素分析法。是將影響投入(財政支出)和產出(效益)的各項因素羅列出來進行分析,並將投人產出比進行計算據以評價的一種方法。
(4)最低成本法,也稱最低費用選擇法,此方法適用於那些成本易於計算而效益不易計量的支出項目,它們所提供的商品或勞務不可能進入市場交換,因而無法用貨幣計量其社會效益,只能計算每個被選項目的有形成本,但可以採用比較多個方案成本高低的方法,並以成本最低為原則來確定最終的支出項目。
第三節 財政的法制化、民主化
1. 公共選擇理論簡介
(1)公共選擇理論作為西方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是運用經濟分析方法來研究政府決策的方式和過程的一種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對政府決策程序和選舉制度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公共選擇理論指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某些共性問題,指出了政府幹預的限度和政府失敗的表現和原因,以及尋求公共選擇法制化和民主化的思路。
(2)公共選擇理論對於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協調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的關系,轉變政府的經濟職能,具有一定的啟迪意義。
2. 我國財政決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財政領域的民主化與法制化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內容:一是確定國家預算收支規模,實現國家預算效益最大化的目標。二是按國家的方針政策確定公共項目的種類。三是通過立法確定預算收入的籌資方式和制度,即確定稅種、稅率、納稅人和合法收費等事項。四是對預算執行實施日常財政監督,審核國家決算。
財政活動是國家(或政府)的一種經濟行為,依法理財是財政活動的基本要求,而財政法制則是財政決策和財政管理的基本依據;沒有財政法制,財政決策管理活動就缺乏法律依據,就不可能規范有序、公正合理。財政法制建設包括財政立法、財政執法、財政行政復議等方面內容。財政法制化要求,就是要按照一定的原則建立和完善這三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