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圖分類的介紹
是以地圖資料庫為基礎,以數字形式存儲在計算機外儲存器上,可以在電子屏幕上顯示得地圖。
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科學高度發展的當今,僅靠紙制的地圖和一些零散的數字地圖提供信息以無法滿足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在飛機、艦船導航、新武器制導、衛星運行測控和部隊快速反應、軍事指揮自動化以及經濟建設的各個行業中應用的,基於區域性或全國性的數字地圖及各種各樣的地圖資料庫管理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這些系統共同的特點是:信息豐富多樣,提供信息正確及時,修改、檢索、傳輸信息方便快速,並可以對系統中的數據作進一步的分析操作,最後輸出人們關注的專題信息。資料庫技術的應用和信息系統的建立使傳統的紙制地圖的應用發生了質的飛躍,也為地圖產品開辟了一個新的應用天地。但要建立一個資料庫管理系統或者地理信息系統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地圖信息的獲取即數字地圖的生產問題。
通常我們所看到的地圖是以紙張、布或其他可見真實大小的物體為載體的,地圖內容是繪制或印製在這些載體上。而數字地圖是存儲在計算機的硬碟、軟盤或磁帶等介質上的,地圖內容是通過數字來表示的,需要通過專用的計算機軟體對這些數字進行顯示、讀取、檢索、分析。數字地圖上可以表示的信息量遠大於普通地圖。
數字地圖可以非常方便地對普通地圖的內容進行任意形式的要素組合、拼接,形成新的地圖。可以對數字地圖進行任意比例尺、任意范圍的繪圖輸出。它易於修改,可極大的縮短成圖時間;可以很方便地與衛星影象、航空照片等其他信息源結合,生成新的圖種。可以利用數字地圖記錄的信息,派生新的數據。如地圖上等高線表示地貌形態,但非專業人員很難看懂,利用數字地圖的等高線和高程點可以生成數字高程模型,將地表起伏以數字形式表現出來,可以直觀立體地表現地貌形態。這是普通地形圖不可能達到的表現效果。 是由陰極射線管屏幕上顯示的地圖。不僅是儲存和閱讀的手段,更主要的是作為地圖編輯、編繪和制印設計及製版的工具。人們可用光電和手控游標在屏幕上繪出各種線劃、個體符號、規劃面狀符號,還可配置注記,在屏幕上編繪地圖,並輸出黑稿。最新儀器的屏幕上可進行出版印刷圖的彩色設計,並看到地圖出版後的顏色效果,設計完畢可輸出分色軟片,以供曬版印刷,取代了常規的復雜手工製版工藝。在屏幕上顯示彩色地圖後,也可通過屏幕攝影來取得彩照或幻燈片,完成彩照地圖。
⑵ 地形圖測繪方法有哪些
地形圖的測繪方法: 模擬法測圖和數字測圖兩種。目前,地形圖測繪主要採用數字測圖方法。
工程地形圖的測繪方法
(1)全站儀數字測圖
全站儀數字測圖是工程大比例尺地形測繪的主要方法,基於全站儀的數字測圖系統主要有兩種類型:
1、分為數字測記模式(全站儀+電子手簿或人工記錄數據再傳輸至成圖系統中經處理生成數字圖,內業成圖) ;
2、電子平板模式(全站儀+便攜計算機或PDA個人數據助理,實地成圖),實現「所見即所測,所見即所得」。
數字測圖系統具有基本數據編輯加工、圖形分層、符號配置等功能外,有些還具有屬性數據錄入與掛接、由離散點構建不規則三角網進而生成等高線、影響數據集成與疊加和不同數據格式轉換等功能。
(2) GPS RTK數字測圖技術,此方法完全與全站儀類似,利用RTK系統代替全站儀或與全站儀組合使用。
(3)數字攝影測量和遙感測圖:對於大范圍的地形圖以及大型工程建設場地測繪等,可以利用航攝影像、遙感影像、機載激光雷達掃描系統LIDAR或使用輕型飛機攝取影像, 使用數字攝影測量或遙感圖像處理系統生產生成DOM (數字正射影像圖)、DEM (數字高程模型)、DRG (數字柵格地圖)、 DLG (數字線劃地圖)以及復合模式組成。
(4)車載移動測圖系統測圖,又稱移動道路測量系統(MMS) , 以車輛為平台,集成GPS接收機,視頻感測器CCD,慣性導航系統INS,在車輛行駛過程中,快速採集道路和兩旁的地形數據成圖。
(2)地圖數據分類的基本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大地測量
研究和測定地球的形狀、大小和地球重力場,以及地面點的幾何位置的理論和方法。大地測量學是測繪學各個分支的理論基礎,基本任務是建立地面控制網、重力網,精確確定控制點的三維位置,為地形圖提供控制基礎,為各類工程施工提供依據,為研究地球形狀、大小、重力場以及變化,地殼形變及地震預報提供信息。
測繪儀器
三維激光掃描儀、水準儀、經緯儀、全站儀、GPS接收機、GPS手持機、超站儀、陀螺儀、求積儀、鋼尺、秒錶等如今在攝影測量方面,相機也成為了測繪中使用的儀器。
⑶ 電子地圖包含哪些基本數據類型
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導航電子數據標准/格式有以下幾種:GDF(v3.0/ 4.0)、KIWI(v1.22)、NavTech(v3.0)。
1.GDF格式
GDF(Geographical Data File)是歐洲交通網路表達的空間數據標准,用於描述和傳遞與路網和道路相關的數據。它規定了獲取數據的方法和如何定義各類特徵要素、屬性數據和相互關系。主要用於汽車導航系統,但也可以用在其他交通數據資料庫中。GDF格式已為CEN(Central European Normalization)所認可,並已提交ISO TC204/ WG3,最新版本的GDF 4.0極有可能被ISO採納,而成為國際標准。
GDF用ASCII碼編碼,以單個文件的形式存儲,可用通常方式壓縮。
每個GDF都被分為多個分區,分區包括信息單元和載體單元。信息單元包含載體單元中具體數據的信息,載體單元由Volume和Album組成,Volume是基本的數據組織單位, Album是Volume的集合。
GDF對要素屬性的定義非常全面,僅對Road的定義中就包括了長度單位、道路材質、道路方向、建築情況、自然障礙物、(高架)路面高度、平均時速、最高限速、最大承重等20多項,同時還定義了各種要素間的關系。
另外,GDF還提供了評價電子地圖數據質量及精度的標准和依據,使電子數據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有據可循。任何公司都可生產GDF格式的數據,GDF標准採用ISO2859質檢規范,以保證所有GDF數據的質量精度。
2.KIWI格式
KIWI格式是由KIWI-W Consortium制定的標准,它是專門針對汽車導航的電子數據格式,旨在提供一種通用的電子地圖數據的存儲格式,以滿足嵌入式應用快速精確和高效的要求。該格式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使用。
KIWI-W Consortium成立於2001年7月,致力於制定汽車導航用電子地圖物理存儲格式(PSF)的行業標准。KIWI格式目前在ISO TC204 / WG3中是PSF標準的有力競選者。
PSF的主要載體是CD、DVD和HDD,與KIWI類似的還有許多不同格式,如NRNE等,都是不同公司的自有格式。KIWI格式的最新版本是1.22,可從KIWI-W Consortium的官方網站上下載。
KIWI的特點是把用於顯示的地圖數據和用於導航的數據緊密結合起來,並將數據按照分塊方式以四叉樹的數據結構保存於物理介質中,不同用途的信息存在不同的塊中,從而使數據適合於實時高效應用的要求,其中很多信息以Bit為單位存儲,並以Offset量提取其索引。這也就是KIWI在技術上的目標,即加速數據的引用和壓縮數據的量。
KIWI最重要的特點是其將數據物理存儲和數據邏輯結構相結合的優越的機制。KIWI按分層結構來組織地圖,並且這種層的邏輯結構與其物理存儲也是相聯系的。它可以做到在不同的Level層之間做快速的數據引用。因此,針對不同的應用目的或不同級別的用戶,可以使用或提供不同抽象層次的數據,例如,對於導航應用提供精度相對較高的立交橋數據,而對於一般應用只需把立交橋表示為若幹道路結點就行了。而這兩份不同抽象等級的數據完全可以由同一份地圖數據按要求提取生成。與此同時,在採用了分層次的數據參考後,會使查詢、路徑分析、連通性分析等各種演算法更加快速。
3.NavTech的數據格式
NavTech公司致力於生產大比例尺的道路網商用數據,包括詳細的道路、道路附屬物、交通信息等,這些數據主要用於車輛導航應用。NavTech公司自有的商用地理資料庫的數據格式是SDAL(Shared Data Access Library),通過SDAL編譯器,可以把一般的電子地圖數據轉換為SDAL格式,進而可以由SDAL程序介面調用SDAL格式數據用於各種車輛導航應用。
SDAL格式本身提供了對地圖快速查詢和顯示的優化,可提高路徑分析和計算速度,並可存儲高質量的語音數據為用戶提供語音提示。SDAL格式的標准也是公開的。
NavTech還為導航應用提供了一套NAVTOOLS工具,可以較方便地進行基於SDAL格式數據的導航應用開發。NAVTOOLS提供了地圖顯示、車輛定位、路徑計算等多種功能。當然,也可直接由SDAL開發導航應用。
汽車導航是集GIS、GPS、通信、嵌入式軟硬體技術為一體的高度綜合性的高技術產品。作為一種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日本及歐美國家經歷了10多年的發展過程,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在這一過程中,有很多成功的經驗,也有不少失敗的教訓。正是在這些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才有了今天的導航電子地圖標准化研究成果。
⑷ 地圖數據結構的地圖數據分類
地圖數據包括地圖要素空間分布的位置數據及其對應的圖形特徵與地理屬性數據兩部分,前者又概括為弧段節點模型。弧段是地圖上基本圖形(點、線、面)的核心部分,成為計算機存儲的基本單元,點可看成是只有一個坐標對的弧段,面是由一個或多個弧段構成的多邊形。只有一個弧段的多邊形稱為島狀多邊形。弧段由一串坐標對包括2個端點組成,坐標串次序決定了弧段走向,端點稱為節點,有起始節點和終止節點之分,每個節點連結2個或2個以上的弧段。上述基本圖形數據間的互相影射稱為拓撲邏輯關系,是當前地圖資料庫中普遍採用的一種數據結構。對應的圖形特徵與地理屬性數據,由不同的數據項組成,如描述某段河流的屬性數據包括名稱、代碼、寬度、長度、等級、通航程度等;描述某個居民地的屬性數據有名稱、代碼、行政歸屬、等級、面積、人口、交通意義、政治文化意義等。屬性數據既附屬於對應目標的空間分布位置,又成為檢索圖形的依據或參數,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途徑,可將它們分別組成若干個二維表,採用通用的關系資料庫的管理方式。故地圖數據結構是混合型的,地圖資料庫系統應能實現兩種數據結構的混合管理功能。
⑸ 地圖制圖有哪幾種方法
摘要 是10種:定點符號法,線狀符號法,范圍法,質底法,等值線法,定點陣圖表法,點數法,運動線法,分級統計圖法,
⑹ 地圖分幾種
地圖類型
1.按其區域范圍分為:世界圖、半球圖、大洲圖、大洋圖、大海圖、國家(地區)圖、省區圖、市縣圖等。
2.按其專題學科分為:自然地圖、人口圖、經濟圖、政治圖、文化圖、歷史圖。
3.按其具體應用分為:參考圖、教學圖、地形圖、航空圖、海圖、海岸圖、天文圖、交通圖、旅遊圖等。
4.按其使用形式分為:掛圖、桌面圖、地圖集(冊)等。
5.按其表現形式分為:縮微地圖、數字地圖、電子地圖、影像地圖等。
6.按其印刷開本分為:16開、8開、4開,對開,全張、兩全張、三全張、四全張,九全張。
7.按地圖分類:地圖集,電子地圖,三維地圖,衛星地圖,影像地圖等。
按照地圖的內容,地圖可分為普通地圖、地形圖和專題地圖三種。普通地理圖(General Map)是以同等詳細程度來表示地面上主要的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的地圖,能比較全面地反映出制圖區域的地理特徵,包括水系、地形、土質、植被、居民地、交通網、境界線以及主要的社會經濟要素等。它和地形圖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地圖投影、分幅、比例尺和表示方法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表示的內容比同比例尺地形圖概括,幾何精度較地形圖低。地形圖(Topographic Map)是指國家幾種基本比例尺(1:5千,1:1萬,1:2.5萬,1:5萬,1:10萬,1:25萬,1:50萬,1:100萬)的全要素地圖。它是按照統一的規范和符號系統測(或編)制的,全面而詳盡地表示各種地理事物,有較高的幾何精度,能滿足多方面用圖的需要,是國家各項建設的基礎資料,也是編制其它地圖的原始資料。專題地圖(Thematic Map)是著重表示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經濟現象的地理分布,或強調表示這些現象的某一方面特徵的地圖。專題地圖的主題多種多樣,服務對象也很廣泛。可進一步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
8.按地圖的視覺化狀況分類
實地圖是空間數據可視化的地圖,包括紙介質和屏幕地圖。它是將地圖信息經過抽象和符號化以後在指定的載體上形成的。
虛地圖指存貯於人腦或電腦中的地圖,前者即為「心象地圖」後者即為「數字地圖」。實地圖和虛地圖可以相互轉換,如屏幕地圖與存貯在磁帶上的數字地圖。
9.按地圖的瞬時狀態分類
可有靜態地圖和動態地圖。靜態地圖它所表示的內容都是被固化的。以靜態地圖來反映動態事物,可以藉助於地圖符號的變化或同一現象、不同時相靜態地圖的對比來實現。動態地圖是連續快速呈現的一組反映隨時間變化的地圖,只能在屏幕上以播放的形式實現。
10.按地圖維數分類
可有二維地圖(平面地圖)及三維地圖(立體地圖)。在三維地圖基礎上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通過頭盔,數據手套等工具,形成了一種稱為可進入地圖(虛擬顯示地圖)新品種,使用者能產生親臨其境的感覺。
⑺ 常見的地圖類型有哪幾種
(1)按其區域范圍分為:世界圖、半球圖、大洲圖、大洋圖、大海圖、國家(地區)圖、省區圖、市縣圖等。
(2)按其專題學科分為:自然地圖、人口圖、經濟圖、政治圖、文化圖、歷史圖。
(3)按其具體應用分為:參考圖、教學圖、地形圖、航空圖、海圖、海岸圖、天文圖、交通圖、旅遊圖等。
(4)按其使用形式分為:掛圖、桌面圖、地圖集(冊)等。
(5)按其表現形式分為:縮微地圖、數字地圖、電子地圖、影像地圖等。
(6)按其印刷開本分為:16開、8開、4開,對開,全張、兩全張、三全張、四全張,九全張。
(7)按地圖分類:地圖集,電子地圖,三維地圖,衛星地圖,影像地圖等。 按照地圖的內容,地圖可分為普通地圖、地形圖和專題地圖三種。
(7)地圖數據分類的基本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隨著地圖應用范圍的擴大和地圖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地圖有了更深入了解,對地圖下了更准確的定義,即:地圖是依據一定的數學法則,採用地圖語言,經過制圖綜合來表示地球表面的圖形。
這個定義概括了地圖的三個特性:有一定的數學法則、運用地圖語言來描述、經過了制圖綜合。地圖所具有的這三個基本特性,是其他影像、圖畫、文字都不可能同時具備的。
現代社會中,地圖的種類更加豐富,地圖的使用也日益普遍。我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經常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地圖。除了常見的紙質地圖、特型地圖(如塑料立體地圖、地球儀等),還有電子地圖、多媒體地圖、網路地圖等。
⑻ 百度地圖中共有哪些數據類型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統計數據一般分為兩大類: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其中,計量資料又叫定量資料或者數值資料,都是一個意思。 計數資料依據資料類型又分為無序分類資料和有序分類資料,其中,有序分類資料有叫等級資料。打個比方,資料為「男、女」或者「血型a\b\ab\o」,它們之間都是平行對等的,就叫無序分類資料;而資料為「療效,分為痊癒、顯效、有效、無效」,它們之間有明顯的等級關系,就叫有序分類資料,又稱等級資料。 另外,尚需考慮個類型資料是單樣本,兩樣本還是多樣本,單應變數還是多應變數,單自變數還是多自變數,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統計思路。
⑼ 地圖的基礎知識
地圖,是按一定的比例運用線條、符號、顏色、文字注記等描繪顯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行政區域、社會狀況的圖形。隨著科技的進步,地圖的概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如將地圖看成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形象、符號模型」,地圖是「空間信息的載體」、「空間信息的傳遞通道」等。
地圖是按照一定法則,有選擇地以二維(2D)或多維形式(3D)與手段在平面或球面上表示地球(Earth)(或其它星球)若干現象的圖形或圖像,它具有嚴格的數學基礎、符號系統、文字注記,並能用地圖概括原則,科學地反映出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的分布特徵及其相互關系。
(9)地圖數據分類的基本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十七世紀,地圖越來越成為一個知識的「集合體」,因為繪制精美的地圖往往包含了地理、藝術和歷史的復合知識,像是一部網路全書。
十七世紀的荷蘭作為世界制圖最高水平的國家繪制了大量精美的航海圖、大幅壁掛圖、區域地圖和世界地圖,完美詮釋了地圖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內涵和無與倫比的美感。由於歐洲古代地圖製作者往往是由學者、藝術家、手工藝人和科學家等這樣的社會群體構成,這使得地圖以多元的面貌出現。
無論是歐洲與中國古代,地圖始終受到社會精英階層的關注,他們既是地圖的使用者、鑒賞與收藏者,同時也參與地圖的繪制。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十七世紀時藝術家畫地圖是個普遍現象,一個著名例子就是達·芬奇繪制地圖。
達·芬奇被收藏至今的幾十幅畫作中,有9幅和地圖直接相關。專家發現,作為一名藝術家,他畫出來的地圖和專業制圖師的沒有區別,非常精確。
⑽ 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的交通擁堵數據怎麼來的
要說數據來源,首先得對地圖數據做一個分類,因為不同分類的數據,其來源,採集方法都是有大不同的。
要明白地圖的數據分類,必須先理解一個概念,就是地圖圖層的概念:
如上圖,電子地圖對我們實際空間的表達,事實上是通過不同的圖層去描述,然後通過圖層疊加顯示來進行表達的過程。
對於我們地圖應用目標的不同,疊加的圖層也是不同的,用以展示我們針對目標所需要信息內容。
其次呢,我引入一下矢量模型和柵格模型的概念,GIS(電子地圖)採用兩種不同的數學模型來對現實世界進行模擬:
矢量模型:同多X,Y(或者X,Y,Z)坐標,把自然界的地物通過點,線,面的方式進行表達
柵格模型(瓦片模型):用方格來模擬實體
目前在互聯網公開服務中,或者絕大多數手機APP里看到的,都是基於柵格(瓦片)模型的地圖服務,比如大家看到的網路地圖或者谷歌地圖,其實對於某一塊地方的描述,都是通過10多層乃是20多層不同解析度的圖片所組成,當用戶進行縮放時,根據縮放的級數,選擇不同解析度的瓦片圖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地圖(由於一般公開服務,瓦片圖都是從伺服器上下載的,當網速慢的時候,用戶其實能夠親眼看到這種不同解析度圖片的切換和拼接的過程)
對於矢量模型的電子地圖來說,由於所有的數據以矢量的方式存放管理,事實上圖層是一個比較淡薄的概念,因為任何地圖元素和數據都可以根據需要自由分類組成,或者劃分成不同的圖層。各種圖層之間關系可以很復雜,例如可以將所有的道路數據做成一個圖層,也可以將主幹道做成一個圖層,支路做成另外一個圖層。圖層中數據歸類和組合比較自由。
而對於柵格模型(瓦片圖)來看,圖層的概念就很重要的,由於圖層是生成製作出來,每個圖層內包含的元素相對是固化的,因此要引入一個底圖的概念。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包含了最基本,最常用的地圖數據元素的圖層,例如:道路,河流,橋梁,綠地,甚至有些底圖會包含建築物或者其他地物的輪廓。在底圖的基礎上,可以疊加各種我們需要的圖層,以滿足應用的需要,例如:道路堵車狀況的圖層,衛星圖,POI圖層等等。
底圖通常是通過選取必要地圖矢量數據項,然後通過地圖美工的工作,設定顏色,字體,顯示方式,顯示規則等等,然後渲染得到了(通常會渲染出一整套不同解析度的瓦片地圖)
當然,即便在瓦片圖的服務中,在瓦片底圖之上,依然能夠覆蓋一些簡單的矢量圖層,例如道路走向(導航和線路規劃必用),POI點圖層(找個飯館加油站之類的)。只不過瓦片引擎無法對所有地圖數據構建在同一個空間數據引擎之中,比較難以進行復雜的地圖分析和地圖處理。
那麼既然瓦片圖引擎有那麼多的限制和缺陷,為什麼不都直接使用矢量引擎呢?因為瓦片圖引擎有著重大的優勢:
1. 能夠負載起大規模並發用戶,矢量引擎要耗費大量的伺服器運算資源(因為有完整的空間數據引擎),哪怕只是幾十上百的並發用戶,都需要極其誇張的伺服器運算能力了。矢量引擎是無法滿足公眾互聯網服務的要求的。
2. 由於地圖美工介入的渲染工作,瓦片圖可以做得非常好看漂亮和易讀,比較適合普通用戶的瀏覽
附:一張矢量地圖截圖:
其實主要就是為了引入圖層和底圖的概念,以方便說明下面的地圖數據分類
為了說明數據的來源和採集渠道,採集方法,將地圖數據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1. 底圖數據: 其實就是地圖中最基本的地物外形數據及一定的相關附加信息(例如道路名,河流名等)。事實上隨著遙感和航拍衛拍技術的進步,這部分數據依賴實地採集的比例已經越來越小,商業地圖數據商,尤其以高德為代表,處於成本收益考量,基本已經很少採用實地採集的方式了。這部分的數據主要來源於3種:
官方地圖:嚴格來說,這不能說是一種單獨的渠道,因為官方地圖的數據本身,也是來源於下面的兩種渠道,但是官方地圖一般來源於政府相關部門的權威測繪和發布,因此也單算成一種渠道。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地圖廠商能從國家權威部門拿到或者買到的地圖,要比我們日常在街上商店裡買到的地圖要精細豐富很多,當然,很多時候也是用電子格式提供的。
當然,無論任何國家,真正高精度的地圖(例如1:200比例或更高)是受限制不會對外公布的。(相對應給大家參照的是,我國規定互聯網上可以公開發布的地圖,最高精度是1:10000)
實地外采:說白就是測繪人員利用專業的儀器儀表,在實地環境中測繪所得到的。這樣的採集方法耗時耗人都非常厲害,一則成本高,二則周期長,三則是采環境要求高(去喜馬拉雅山去測測能弄吐血了),而且未必能夠完全跟得上中國現在的城市變化。但是優點在於精度高,置信度,准確度非常高。這是國家測繪部門主要採用的手段,對於像北京市這樣一個城市來說,一般幾年才會完整重新測繪一輪。一般對於大多數商用測繪時,只是用在少數局部需要時,重點測繪才用得到。
這個大家馬路上應該也偶爾能見到
當然,在精度和准確度要求沒有那麼高的地方,實地採集也可以使用一些成本更低更便捷的工具,而不是專業測繪設備。例如用攜帶高精度GPS或其他定位的手持智能設備步行以繪制輪廓等。
航片衛片製作:就是通過自己拍攝或者購買的高精度航空照片或者衛星照片或者遙感照片,在此作為底片的基礎上進行人為的矢量標注和勾勒,從而形成自己的矢量數據。現在的航片或者遙感片的精度已經可以很高了,一般來說做到精度在0.05米的程度已經很容易。高德自己的航片據說已經可以做到0.03米的精度,對於商用地圖數據來說,通常已經夠用了。即便作為國家權威測繪,在大量荒郊野嶺的測繪,也主要依賴於這種手段。
目前常用的航拍或者衛拍手段包括機載數碼攝像,機載遙感以及三維激光掃描(主要用於3D地圖數據採集)
0.05米精度航片
衛片路網標注
航片/衛片標注和勾勒,前面是在底片上的操作,後面是勾勒標注後得到的矢量圖
數據加工製作示意圖(來源於高德某公開資料)
從這部分數據來說,網路是沒有自己的採集生產能力的,也沒有執照(沒有測繪資質)。網路的這一塊數據主要是向四維圖新買的。
國內這一塊的數據,主要有兩家供應商,就是高德和四維圖新。
四維圖新和國家測繪單位的關系非比尋常,其數據依賴國家測繪單位供給的佔大頭(當然也有互相供給的)。
高德也有一部分數據來源於國家測繪單位的供給,但是高德自己的航拍製作的能力還是不錯的(還承擔過一些國家測繪機關的測繪任務),相對來說,依賴國家測繪單位數據的比例要低一些。
總的來說,這部分數據的採集生產,在中國需要國家認定的資質,有資質的除了國家測繪機關以外,商業機構本來就不太多,而真正在這個數據供給市場上活躍的,現在主要就是高德和四維圖新這兩家。
其他無論是谷歌地圖也好,蘋果地圖也好,這部分的數據,基本上都是從上述兩家購買的。
2. POI數據:嚴格來說屬於矢量數據,不過是最簡單的矢量數據,換句話來說就是坐標點標注數據。也是電子地圖上最常用的數據圖層。
我們日常在電子地圖上所使用的數據都是POI數據(就是地圖上常見的那種標個氣球的點)。
POI數據只是信息關聯坐標點的數據,不涉及到線和面,是最簡單的矢量數據,用於簡單的地點標注而不需要相應地物輪廓的需求。
POI數據的內容五花八門,一般POI數據的供應商提供的POI數據都是日常常用的場所數據,例如飯店,商店,加油站,銀行等日常常用設施。
當然,在一些特殊的地圖應用領域,也可以委託這些數據供應商或者自行去專門採集特殊用途的POI數據,例如井蓋,消防栓等
稅務GIS系統標注企業及納稅信息
值得指出的是,POI數據的編輯更新簡單,同時也經常用於動態數據標注,最經典的莫過於車輛定位標注。
POI數據的採集和生產來源五花八門,不能盡述,總的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a)通過整合GPS的攝像機,步行或者車行,進行掃街持續拍攝,回去以後,再根據拍攝結果手工進行輸入和標注,這種方式適合於大規模的進行採集標注,效率高,成本低,車行居多,尤其適合沿街的店面和場所的採集和標注,是目前數據採集供應商的主要採集手段之一
b)通過專職或者兼職人員,使用手持含GPS的智能設備(比如智能手機),進行拍攝(主要是為了取證),輸入,提交,進行採集。這種採集方式,大多用於上述方法a的補充。在一些車輛不能達到的地方,或者商戶設施變動頻繁的某些區域使用
c)地址反向編譯:通過門牌地址號碼,以及矢量地圖中的道路數據,運用演算法進行定位標注。這種標注精度相對最低,准確性也不高,但是成本非常低。用在不需要特別高精度,成本控制也比較嚴的採集領域。大家在地圖服務搜索框中輸入地址門牌號,可以直接出現標注點,用的就是這個技術。
d)互聯網或者企業獲取:直接從一些專業類服務網站上抓取或者購買(例如大眾點評,攜程),或者直接從大家在其公開的地圖服務上的標注中進行篩選和獲取。這就是google,網路,高德自己免費向社會開放其地圖服務所能夠獲得的利益。尤其對於開放API免費企業客戶的使用,這種獲取是很有價值的。
國內POI數據的供應商沒有太多資質限制,相對底圖數據供應商,要多很多,例如圖吧等都是POI數據供應商,當然四維圖新和高德也提供POI數據,每個POI數據供應商,都有其自己的分類方式,數據定義等內容。很多時候,大家也互相買來買去,互補有無。
網路地圖這方面的數據,主要來自四維圖新和道道通,當然也有其他來源,甚至有少量的自產數據。
高德地圖這方面的數據以自產為主,輔以向一些專業服務商購買(口碑網,大眾點評,攜程,樂途,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