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我各一半 猜字謎
「你」取左邊的一半就是「亻」,「我」取右邊的一半就是「戈」,所以你我各一半就是「伐」。
㈡ 你我各一半,互相來征戰。打一字
討伐的「伐"你我各一半,「你"的一半取「亻」,「我"的一半取「戈",合起來的話就是伐,這有徵戰的意思。
㈢ 你我各一半(猜字謎)
謎底:伐
解釋:「你我」二字各取一半出來組成「伐」。
伐(拼音:fá)是漢語通用規范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戈刃架在人頸上。伐本義指用武器擊殺,泛指砍斷、征討,又引申指對他人武力上的征討或言辭上的誅責。又假借為自我誇耀,如伐善。
會意字。「伐」字由「人」和兵器「戈」組成,許慎《說文解字》認為「伐」的構型像人執戈。但從小篆字形看,人是背對著戈的,商代甲骨文、金文就更明確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戈刃部分與「人」的頭部明顯有穿插。「伐」的本義其實是用戈割人的脖子。至於人手持戈,一般認為是「戍」字。
商代金文左部添了一隻執戈行刑的劊子手的「手」的字形,戈刃還是架到「人」的脖子上。以示砍殺之意。商代甲骨文所見或省去表示戈柄的部分,只留下表戈刃的部分在人的頭部,是伐的簡化形體。
㈣ 猜字謎:你我各一半。(猜一字)
伐
㈤ 你我各一半互相來征戰字謎答案
討伐的「伐」
你我各一半,「你」的一半取「亻」,「我」的一半取「戈」,合起來是「伐」,伐有徵戰的意思。
㈥ 你一半我一半猜字謎
謎底是」伐「。」你"字的一半為「亻」,「我」字的一半為「戈」,謎底為「伐」。
最早的字謎大約產生在漢魏年間。劉勰《文心雕龍·隱篇》說:"自魏以來,頗非俳優,而君子嘲隱,化為謎語。"劉勰說謎語產生於魏代,是因為那時的文人創作了許多獨立完整的字謎。如當時大文學家孔融寫的一首"離合作郡姓名字詩",每句四言,每四句或兩句隱射一個字。全詩長二十二句,共八十八字。全文如下:
漁父屈節,水潛匿方;與時進止,出寺馳張。呂公磯鉤,闔口渭旁;九域有聖,無土不王。好是正直,女回於匡;海外有鳦,隼逝鷹揚。六翮將奮,羽儀未彰;龍蛇之蟄,俾它可忘。玫璇隱曜,美玉韜光。無名無譽,放言深藏;按轡安行,誰謂路長。
這首詩的謎底連起來讀是"魯國孔融文舉"(孔融字文舉)。孔融的這首離合詩,現在已被公認為我國最早製作的完整而成熟的字謎了。這一時期,除了詩歌形式之外,人們還常常藉助語言以外的實物來隱曲地表達文字之謎。
㈦ 你我各一半打一字謎
謎面:你我各一半,互相來征戰。(打一字)
謎底:伐
小貼士:「你我」二字各取一半出來組成「伐」。
㈧ 你我各一半 猜一字
「你」字的一半是單人旁,而「我」字的一半是「戈」所以加起來是個「伐」字
㈨ 你我各一半 打一字 准確答案
准確答案是:伐
因為你的一半是單人旁,我的一半是戈加起來就等於伐了
㈩ 猜字謎 你我各一半互相來征戰
你我各一半」就是「你」字和「我」字啊,變成「伐」,正好應對下文的「征戰」嘛、
伐。!
伐fá
部首筆畫
部首:亻 部外筆畫:4 總筆畫:6
五筆86:WAT 五筆98:WAY 倉頡:OI
筆順編號:321534 四角號碼:2325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4F10
基本字義
1. 砍:~樹。砍~。
2. 征討:討~。~罪(征討有罪的人)。口誅筆~。
3. 自誇:~善(誇自己的好處)。~智。不矜不~。
詳細字義
〈動〉
1. (會意。從人,從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頭。本義:砍殺)
2. 同本義 [kill]
伐,擊也。——《說文》
伐,殺也。——《廣雅》
為酒醴,伐豚羔,舞長袖。——宋· 蘇轍《太白山祈雨詞》
3. 又如:伐祭(砍頭祭天);伐殺(殺戮)
4. 砍伐 [hack;fell;cut down]
伐竹取道。——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坎坎伐檀兮。——《詩·魏風·伐檀》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唐·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伐薪燒炭南山中。 ——白居易《賣炭翁》
5. 又如:伐取(砍伐取得);伐炭(伐木燒炭);伐薪(砍柴)
6. 討伐,進攻 [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attack]
齊師伐我。——《左傳·庄公十年》
凡師有鍾鼓曰伐,無曰侵。——《左傳·庄公二十九年》
其後秦伐 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季氏將伐 顓臾。——《論語·季氏》
7. 又如:口誅筆伐;伐叛(討伐叛逆);伐罪弔民(討伐有罪的君主,撫慰受難的百姓)
8. 自吹自擂,誇耀自己 [brag about]
願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不伐己功,不矜己能。——《史記·淮陰侯列傳》
9. 又如:伐智(誇耀自己的才智);伐善(誇耀自己的長處);伐功矜能(吹噓自己的功勞和才能);伐德(自誇其德)
10. 敗壞,損傷 [damage]
重被猛術。國本必伐。——宋· 秦觀《治勢下》
11. 又如:伐性(危害身心);伐命(殘害性命);伐生(殘害生命)
12. 打破、挫敗 [defeat;frustrate;baffle]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孫子·謀攻》
13. 敲擊 [knock]
徵人伐鼓。——《詩·小雅·采芑》
14. 又如:伐鼓(敲鼓);伐梆(敲打梆子)
15. 引申為開鑿 [dig]
乃伐山石,刻之日月。——唐· 韓愈《汴州東西水門記》
16. 批評,責備 [criticize;blame]
伐孔子之說,何逆於禮。—— 王充《論衡·問孔》
17. 又如:口誅筆伐
〈名〉
1. 通「閥」。功勞,功業 [merit]
晉侯使 卻至獻 楚捷於 周,與 單襄公語,驟稱其伐。——《左傳·成公十六年》。 杜預注:伐,功也。
千秋無他材能術學,又無伐閱功勞。——《漢書·車千秋傳》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史記·項羽本紀》
北救趙而西卻 秦,此五霸之伐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2. 如:伐閱(功績和資歷)
3. 畎上高土 [ridge soil]
匠人為溝洫,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畎。——《周禮》
常用片語
1. 伐柯 fákē
(1) [follow a principle]∶比喻遵循一定的原則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詩·豳風·伐柯》
(2) [matchmaker]∶指做媒
2. 伐木 fámù
[woodcutting;lumbering] 採伐林木
3. 伐檀 fátán
[Fatan] 篇名。《詩經》里的詩,通常拿開頭一句里的兩個字作為全詩的題目。檀,檀樹,木質堅實,古代用作製造車子的材料
4. 伐罪 fázuì
[uprising;attack the tyrant and relieve the people of their sufferings] 討伐有罪的人
弔民伐罪
近者奉辭伐罪。——《資治通鑒》
弔民洛汭,伐罪秦中。——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