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左側肢體癱瘓針灸穴位
指導意見:
通過疏通經絡,增強氣血的運行,上下肢的曲池、合谷、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等都是人體重要的穴位。同時患者應主動配合鍛煉,這樣效果會更好。
⑵ 針灸治療偏癱穴位
wG普renjige84,不能知道能不能幫到你! 1、什麼是中風後遺症 中風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多發病,是當今世界對人類危害最大的3種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以及並發症多的「四高一多」特點。近年來,由於診療水平的提高,中風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致殘率仍居高不下,約80%的存活者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即中風後遺症,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降低致殘率,提高康復速度是目前治療本病的當務之急。在現代醫學中中風後遺症包括腦溢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血管痙攣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病種,主要表現為肢體癱瘓,失語,口眼歪斜,吞咽困難,思維遲鈍,聯想困難,記憶減退,煩躁抑鬱等。 2、哪些人易得中風 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吸煙,酗酒,血脂異常,肥胖,無症狀型頸動脈狹窄,父母有類似病史者,等 3、中風的先兆症狀 臨床所見,大部分的中風病人在發病前都會有一些預兆,比如: (1) 眩暈,心悸 (2) 莫名其妙的舌頭僵硬,說話不利索 (3) 指端或肢體局部麻木,或行動不聽使喚,比如手裡的東西會突然掉地等 如果您具備以上九條「易得」因素當中的一項或幾項,又出現上述症狀,那一定要高度警惕了,應及時採取預防措施,此時處理得當還是可以避免中風的發生。 4、中風後還能站起來 很多中風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持有悲觀失望的態度,非常不能接受自己一下子變成癱瘓,特別是伴有失語的患者。「情緒中風」也隨之而來,或煩躁易怒,或鬱郁寡歡,這對病情相當不利。其實,中風後如果治療得當及時,使髖、膝、踝、肩、肘、腕各個主要關節能恢復運動功能。再加患者能認真配合做功能鍛煉,大部分人是完全可以重新生活自理的。 5、專家的建議——針灸療法是治療中風後遺症的首選方法 針灸對中風偏癱的治療歷經幾千年臨床實踐的考驗而一直傳承至今,在針灸科病房見到最多的病種也是中風偏癱,目前WHO已向世界宣布把中風後遺症列為針灸的最主要適應證之一。接受針灸治療的時間一般是越早越好。 中風的病因和誘因 中風的病因多樣復雜,總的來說都與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1、動脈粥樣硬化是中風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風患者患有動脈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高血壓是中風最主要最常見的病應,腦出血患者93%有高血壓病史。3、腦血管先天性異常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的常見原因。4、心臟病,如:心內膜炎,有可能產生復壁血栓;心動過緩則可能引起腦供血不足。5、代謝病中糖尿病與中風關系最密切,有30-40%中風患者患有糖尿病。 中風的發病方式呈現急性、突發性,但病理過程則多是緩慢的,在這個病理變化過程中,中風的誘發因素促使這個變化過程突然升級,而發生了中風,中風的誘因大致有:1、情緒不佳(生氣、激動);2、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飲酒不當)。3、過度勞累;用力過猛;超量運動;突然坐起和起床等體位改變。4、氣候變化;妊娠;大便干結;看電視過久;用腦不當等。5、各種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血友病、心臟病、血粘度高、心動過緩、血管硬化。6、服葯不當,如降壓葯使用不妥。 中風會不會康復?康復需時多久? 部分康復是常見的,但完全復原比較少見。中風後,可能會有以下四種情況出現: (1) 中風發生時受嚴重損壞的細胞死亡,永不復原; (2) 由於腦部腫脹而部分受損的腦細胞在腫脹消退後復原,重新工作。這一程序通常在中風後最初幾個星期出現; (3) 其他未受中風影響的腦細胞逐漸取代死去細胞的功能。不過,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有限的。 (4) 病人學習和適用新生活方式,克服中風後失去的功能。 大部分康復情況會很快在中風發生後最初六個月內出現。之後就會停滯不前,並且逐漸消失。 故此,病人不應不切實際地寄望,繼續存萬一的希望。最重要的適應是,雖經中風,病人生活上仍有若干程度的滿足、獨立和自得。 哪些葯物可以治療腦血管病後遺症 腦血管病後遺症的葯物治療,其目的是幫助包括肢體功能障礙如偏癱、失語、智力減退等在內的後遺症的恢復,是康復治療的一種手段。 除了有關改善大腦代謝葯物、活血化淤中草葯以外,根據病情程度尚可以使用一些葯物,如維生素類葯物,可能有利於肌肉和神經功能的恢復,常用的有維生素C,維生索B1、B6、維生素E等。一種名為C—H3的維生素H3(普魯卡因)的復方膠囊劑,經上海市靜安區老年醫學會的研究和三年臨床觀察,對腦血管病後遺症病人的肢體恢復功能,精神,食慾,睡眠等都有改善作用。 上述葯物都屬於輔助用葯,可根據病情選擇使用。腦血、管病後遺症病人如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都應使用葯物控制,如有便秘也可使用一些緩瀉劑,一旦發生上呼吸道感染等應及時使用抗生素。 迄今為止,腦血管病後遺症尚無特殊的葯物治療,炊在用葯時應避免濫用,應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
⑶ "半邊癱"如何治療
偏癱
偏癱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它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症狀。輕度偏癱病人雖然尚能活動,但走起路來,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癱瘓的下肢走一步劃半個圈,我們把這種特殊的走路姿勢,叫做偏癱步態。嚴重者常卧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
急性腦血管病人為什麼會發生偏癱呢?主要是大腦半球皮層運動中樞受損的緣故。從人的大腦半球分工來講,右側大腦半球通過運動中樞管理著左側肢體運動;左側大腦半球,通過運動神經管理著右側肢體運動。任何一側發生病變,都會導致對側偏癱。兩側大腦半球最易發生病變的部位是內囊。因為這里主要是由一個叫豆紋動脈的小血管供應血液,而豆紋動脈是從大腦中動脈垂直分出的,管徑小,壓力大,受血流沖擊時,容易破裂出血。所以,又叫做出血動脈。是發生腦出血的好發部位,但當血壓下降,血流緩慢時,又容易發生血栓形成。而內囊區神經纖維排列很緊密,上行和下行的纖維都從此處穿過,一旦受損,便產生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即所謂「三偏征」。
按照偏癱的程度,可分為輕癱、不完全性癱瘓和全癱。輕癱:表現為肌力減弱,肌力在4~5 級,一般不影響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癱較輕癱重,范圍較大,肌力2~4級,全癱:肌力0~1 級,癱瘓肢體完全不能活動。
如何判斷昏迷病人有無偏癱?
昏迷病人有無偏癱,是區別腦血管病與其他昏迷疾病的主要依據之一。但是由於病人意識障礙,無法取得合作,給判斷帶來困難,而作以下檢查,有助於偏癱的診斷。
(1)頭面部 病人有面癱時,可見偏癱側鼻唇溝變淺,眼裂增寬,口角下垂。呼氣時,偏癱側面頰鼓起;吸氣時,癱瘓側面頰下陷,此稱為「船帆征」。患者常有頭及眼向一側偏斜。在中腦以上病變,則是注視病灶側,頭也略偏向病灶側;中腦以下、橋腦部位的病變時,則是注視偏癱肢體,頭也略偏向偏癱肢體側。用手翻開雙側眼瞼時,偏癱側阻力小或無阻力,口角偏向健側,如用力壓迫眶上切跡,引起疼痛反應,正常側面肌收縮,使口角歪向健側更明顯。
(2)肢體 正常人平卧時,雙足與床面呈垂直位。有偏癱者,偏癱—側的下肢呈外旋位。將兩腿屈曲90度時,癱瘓肢體很快被動伸直,且往外倒。把上下肢放於不自然位置時,未癱瘓的肢體將逐漸移到自然位置。同時,還常有舉手、拉被、摸胸、下肢伸屈等動作。而偏癱側肢體則無此反應。抬起雙側肢體,然後鬆手讓其自然下落,可見癱瘓側肢體下落較健側快。如用同等力量刺激雙下肢的對稱部位,可見健側肢體伸縮、迴避,而癱瘓側肢體無此反應。偏癱側肌張力也較健側低,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昏迷程度較深時,偏癱側病理反射為陽性。
偏癱一側肢體腫脹是什麼原因?
偏癱一側肢體為什麼會腫脹,是臨床醫生經常遇到和病人家屬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究其原因與下列因素有關。
(1)靜脈迴流障礙 人體的血液供應是由循環系統完成的。循環系統包括心臟和血管。全身的血管由動脈和靜脈兩部分組成。動脈向組織細胞內灌注新鮮血液;靜脈把機體利用過的血液重新返回心臟。動脈血流的動力來自心臟每一次有力的收縮和血管壁的彈性;而靜脈迴流主要靠它與心臟之間的壓力差,以及肌肉收縮對血管壁的擠壓力。由於靜脈壁較薄,彈性差,這種擠壓力的作用,就顯得特別重要。但當肢體癱瘓後,肌肉因失去了神經支配,停止了收縮活動,所以,肌肉對靜脈血管的擠壓力也就消失了,致使靜脈迴流障礙。
(2) 營養代謝障礙 人的肢體活動是受神經支配的,而血管的舒縮功能也是受神經支配的,當肢體偏癱後,失去了神經支配,偏癱側肢體便會繼發營養代謝障礙,使血管的舒縮功能調節失調,收縮和舒張反應變得遲緩,靜脈血迴流速度減慢。
由於上述原因,使血液不能較快的返回心臟,而瘀滯於靜脈中的血液量增多,靜脈管腔內的壓力也隨著增大,液體很容易被擠壓到血管壁外,滯留於組織間隙中,於是便產生了腫脹。
輕症肢體腫脹,通過改善條件,讓靜脈血盡快迴流心臟,水腫會很快消失,不會產生較大危害。相反,若水腫在組織中滯留時間過長,其中的蛋白質成分就會沉積下來,變成纖維組織。如果這種病變發生在關節周圍,可發生關節強硬和攣縮,故對肢體腫脹應積極治療。
首先,要經常被動運動和對患肢進行按摩。通過摩、揉、捏、按等手法,以代替肌肉主動活動,使之達到擠壓靜脈血管的作用,促進靜脈迴流,改善微循環,糾正患肢的營養代謝障礙。
其次,要注意抬高患肢體位,坐位時,要用支架或其他支撐物將前臂抬高,或放於椅子扶手上。卧位時,患側下肢應墊高10~20厘米,減少因重力對灌注的影響,促進靜脈血液迴流,以減輕患肢腫脹。
偏癱一側肢體為什麼會發生疼痛?
腦血管病進入恢復期後,如不及時進行康復鍛煉,偏癱側肢體就會發生攣縮、僵硬、畸形,甚至引起劇烈疼痛,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
引起癱瘓肢體疼痛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種:
(1)肩關節半脫位 上肢完全癱瘓後,使肩關節周圍肌肉鬆弛,在重力的影響下,肩關節往往會受牽拉而發生半脫位。病人經常感疼痛或不適,尤其是在給患肢被動運動時,疼痛就更厲害。
肩關節為什麼容易半脫位呢?這是由於肩關節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我們知道全身各個關節的活動范圍差別很大。而活動范圍最大的就數肩關節了。它幾乎可作所有方向的運動,使我們能夠靈活地從事日常各種活動。
肩關節的這種功能,主要與它的構造有關。由於肩關節窩較淺,關節頭圓而大,活動起來當然方便。但當肢體癱瘓後,肩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鬆弛,固定關節的功能減弱,加之重力作用,肩關節就會離開關節窩,滑到下面去了,臨床上就出現肩關節外形改變,並產生疼痛。
(2)肩手綜合征 此症常發生於腦血管病後1~3個月,是腦血管病後肩痛、手痛的常見原因,如不及時治療,後果嚴重,常引起殘疾。
這種病主要表現為患側肩痛,手痛,上肢外展、旋外、上抬受限,強制被動運動則劇痛難忍,手背、手指腫脹,手背皮膚皺紋消失,有光亮感,壓之微凹,皮膚漸紅,皮溫增高以及指腕關節屈曲疼痛等症狀。
(3)肩關節周圍炎 常於偏癱後數月發生,臨床初期表現上臂外展和上抬時疼痛,以後逐漸加重,病人出現持續性上臂和手劇烈疼痛,往往使患者難以入睡,而無望地哭泣,並懇求醫生或別人不要動他的肩臂。
此外,足趾嚴重屈曲、內收,肘、膝關節屈肌萎縮,跟腱縮短,當觸地受壓或活動時,也常引起患肢疼痛。
兒童交替性偏癱會影響小兒智力嗎?
兒童交替性偏癱特點是交替性偏癱頻繁發作,常伴短暫的眼肌麻痹、眼球震顫,不完全癱瘓的肢體有舞蹈動作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進行性智能障礙也是本病的突出特徵。
本病的病因及發病機理尚不清楚。有研究認為,本病與偏頭痛有一定的關系,發病機理可能是因為腦內神經代謝通路或產能系統的異常或缺陷,這種異常影響到皮層和基底節而產生彌漫性腦病,這種缺陷間斷性惡化引發了發作性偏癱等症狀。興奮、啼哭、生氣、接觸強光、洗澡、特殊飲食都可誘發偏癱發作。
本病臨床表現為偏癱出現年齡小於18個月,偏癱可突然或逐漸發生,常左右兩側交替,或從一側轉移到對側,也可始終局限於一側,少數病人為雙側癱瘓。偏癱以上肢最重,下肢次之,面部最輕。偏癱的肢體可有顫動、舞蹈樣動作、冰冷或發熱、皮膚蒼白或潮紅、出汗等。同時可伴有雙眼球震顫、雙眼凝視。患兒偏癱在清醒或活動時出現,睡眠特別是深睡以後消失。
本病患兒除偏癱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表現為開始說話及行走較其他小兒晚、行為異常、活動過多、不知危險,嚴重者有認識機能障礙,不能入學或學習成績差。這些智力障礙在開始呈進行性加劇,數年後不再發展。
本病治療目前使用氟桂嗪可明顯降低交替性偏癱的發作頻率和發作持續時間,無明顯副作用。本病無預防措施,所以作為家長要細心觀察小兒,如有交替性肢體癱瘓,應到醫院確診,盡早開始治療。
小兒急性偏癱會影響智力嗎?
小兒急性偏癱是一種獲得性神經系統綜合征,常在比較健康的情況下忽然出現程度不同的一側肢體癱瘓為其主要特徵,多數病例早期就發生驚厥、神志異常或昏迷。
本病的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指原因不明者。繼發性由以下幾種原因引起:①腦部外傷,頭頸部外傷,頸椎骨折或脫位;②病毒、細菌、寄生蟲、鉤端螺旋體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③腦部血管瘤突然破裂;④先天性或後天性心臟病引起腦血栓形成或腦栓塞;⑤全身性疾病如紫癜、血友病、閉塞性脈管炎等;⑥癲癇持續狀態、腫瘤等。
小兒急性偏癱有三種起病方式:①卒中型,最多見,突然抽搐、高熱、昏迷,出現偏癱,有時抽搐呈癲癇持續狀態。一側視力障礙,語言障礙與偏癱同時存在。②急性型,僅表現為偏癱,無神志改變或僅有短暫意識障礙。③間隔型,暫時性一側肢體無力,常見頸動脈閉塞,若癱瘓對側的頸動脈搏動減弱,具有診斷意義。起病情況決定了病變的性質,血管栓塞者可於數分鍾內發病;血栓形成者起病較慢,可在數小時或數天內間歇或進行性加劇,但多數無抽搐;血管瘤破裂引起者起病急驟,突然頭部劇痛,面色蒼白,出冷汗。
常常在抽搐停止後出現癱瘓。約3~4個月運動功能逐漸恢復,下肢功能恢復比上肢快,約半數留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嚴重者肢體有畸形。如果腦部基底節受損出現不自主的手足運動或舞蹈樣動作;顱神經受損時出現面癱、吞咽困難、流涎及說話發音不清;如果顳葉、枕葉或頂葉受損可出現視力障礙、失語或感覺障礙等;更為嚴重者,可有智能和行為方面的障礙。
本病2歲以下發病者預後差,存活者中30%~50%發生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還可能出現各種類型的癲癇發作,行為問題和學習困難等方面的後遺症也較常見。因此,我們應該注意預防,積極預防頭、頸部外傷,預防各種感染,防止向中樞神經系統擴散,對心臟疾病病人應防止血栓形成。
本病的治療應積極尋找病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同時對症處理。急性期積極控制抽搐、出血及腦水腫。癱瘓的肢體絕對休息,保持功能位置,防止畸形。功能稍微恢復後鼓勵早期活動,採取針灸、推拿、按摩及理療,幫助肢體恢復功能。對智能落後者急性期後可試用谷氨酸或γ�酪氨酸。對有動作過多的小兒可選用利他林,並加強教育。
⑷ 針灸療法左側偏癱
針灸治療偏癱是非常有效的。偏癱是由於腦中風引起局部肢體廢用,所以針灸一般有頭針治療,需選取運動區域,比如上肢運動區和下肢運動區域進行針刺。還有局部的針刺方法,比如醒腦開竅法,是很好的治療偏癱的方法,對大神經干刺激,比如刺激極泉穴來讓手部運動,還有少海、曲池、外關、合谷等穴位,這樣來改善上肢運動形成,讓上肢進行很好的活血化瘀,改善局部運動。還有通經活絡,讓局部血運充盈;下肢局部一般都是刺激環跳穴。還有就是委中穴,刺激大神經干,讓腳出現大刺激量的抖動,或者活動來進行下肢足部恢復;局部我們一般刺激足三里,還有「條口透承山」,還有就是懸鍾穴,還有太沖穴,還有三陰交、陰陵泉、血海穴,這樣就達到改善下肢循環,改善下肢運動的功效。
⑸ 半邊癱瘓怎麼康復好得快些
半邊癱瘓的康復鍛煉方法有運動療法、作業療法,具體如下:
1、運動療法指維持關節活動范圍,增強肌力和耐力,增強平衡功能、協調功能,恢復步行能力,增強心肺功能;還可使用神經生理學方法,運用誘導或抑制的方法使患者逐步學會如何以正常的運動方式來完成日常生活動作;
2、作業療法指訓練患者吃飯、個人衛生、穿衣、移動、洗澡、上廁所等,必要時可應用生活輔助具,如粗柄勺子、戴套圈的筷子、穿襪器、四腳手杖和助行器等;訓練患者學會並安排一些簡單的家務活動,在完成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後可以逐漸加入有一定難度的創造性技能訓練,如木工作業等。
⑹ 偏癱用針灸治療有用嗎
當然有用的,偏癱是針灸治療效果最好的疾病之一了。針灸加功能鍛煉效果更好。
⑺ 偏癱病人肌張力過高!怎樣用針灸緩解!取那些穴位
偏癱病人的肌張力過高,可以用以下幾個穴位緩解,針灸,點穴位,拔罐都可以,你可以針對病人的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過穴位可一定要找准呀,祝病人早日康復!!! 由於神經技能發生障礙,身體完全或不完全地喪失運動能力(比喻機構渙散);不能正常進行工作。偏癱是指隨意動作的減退或消失,臨床上將偏癱分為功能性偏癱和器質性偏癱兩類。前者由心因性引起即癔症性偏癱。器質性偏癱按照病變的解剖部位可分為上運動神經元偏癱、下運動神經元偏癱和肌病偏癱,點穴位或者針灸可以使偏癱病人恢復肢體的部分功能。 一 腎俞 穴近腎臟,為神經經氣轉輸之處,主治腎臟疾患,故名腎俞。 位置: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取之。 主治:癱瘓、小兒麻痹後遺症、遺精、腰痛、月經不調、耳聾、耳鳴、白帶等。 二 環跳 「環」指環曲;「跳」指跳躍。即跳躍時足跟可以抵觸本穴,另外點按此穴患者跳躍如常,故名環跳。 位置:位於大轉子前上緣與骨裂孔連線外三分之一與內三分之二交界處。 主治:癱瘓、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腰胯痛、膝脛痛。 三 豐隆 「豐」有大的意思;「隆」有盛的意思。為谷氣隆盛之脈,該穴屬胃經的「絡」穴,從此別走脾經,該穴處肌肉豐滿隆盛,故名豐隆。 位置:外踝上八寸,即犢鼻穴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 主治:熱病、咳嗽、癱瘓、胸悶、眩暈、下肢癱瘓、膝脛酸痛。 四 委中 「委」委屈也,「中」中間,即曲屈膝關節在腘窩正中凹陷處,故名委中。 位置:膝蓋後方褶皺的正中央位置,觸摸時可以感覺到脈搏的跳動。 主治:癱瘓、腰痛、下肢麻痹、半身不遂、小便不利、腰腿牽痛、腹痛。 五(懸鍾)絕骨 「懸」指掛的意思。古代孩子舞蹈時此處懸掛帶響的鍾形鈴,故名懸鍾。絕骨是因為腓骨後緣與腓骨長、短肌之間形成凹陷。好似斷絕成溝,故又名絕骨。 位置:位於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後緣。 主治:下肢麻痹、癱瘓、胸腹脹滿、腳氣、消化不良、偏頭疼、項強。 六 陽陵泉 「陽」指外側面;「陵」指高處,相當腓骨小頭部,「泉」指腓骨小頭前下方小凹陷,故名陽陵泉。 位置: 位於膝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胸脅痛、癱瘓、膽道蛔蟲症、肝膽疾患、口苦、坐骨神經痛、下肢疼痛、肩痛、下肢麻痹、胃痛、落枕。 七 三陰交 指脾經、腎經、肝經三條足三陰經的交會處,故名三陰交。 位置:內踝上三寸(四橫指),脛骨的後緣。 主治:癱瘓、蕁麻疹、神經衰弱、失眠、高血壓、下肢痿痹。 腸胃病:腹脹、腸鳴、消化不良、泄瀉、脾胃虛弱。 婦科病:月經不調、痛經、催產、崩漏、帶下、不孕。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小便不利、遺精、陽萎、遺尿、陰部腫痛。 八 陰陵泉 突起為「陵」,該穴屬脾經「合水」位於膝下內側。脾為陰中之陰,膝高突起似陵,水出於其下凹陷的泉,故名陰陵泉。 位置:位於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中。 主治:癱瘓、腹痛、腹瀉、水腫、消化不良、小便失禁、遺精、月經不調。
⑻ 針灸治療偏癱怎麼樣呢
偏癱是指一側肢體肌力減退、活動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動。偏癱病人常伴有同側肢體的感覺障礙如冷熱不知、疼痛不覺等,對於偏癱的治療採用針灸治療,有時間可以找上海針灸名醫胡
琴、芳看看。
⑼ 用針灸如何讓一個人暫時性癱瘓
用銀針封閉後腦勺三寸下的中軸神經穴,此穴位主導供血信息和供氧系統,封閉此穴會讓人心跳加速,頭腦昏迷,四肢癱瘓,嚴重會留下可怕的後遺症,甚至是死亡,一看你的問題就不是專業做這行的,千萬別拿人做實驗,這是人體死穴,就算沒事也對人感觀影響很大,不要嘗試。
⑽ 的半邊癱瘓,怎麼治療才有可能恢復
腦梗塞除點滴疏通梗塞外,還應該配合針灸治療,這樣康復的幾率會快些。腦梗塞肢體偏癱以針灸治療最顯著,針灸治療以促進肢體功能盡快恢復。體針治療重在刺激癱瘓肢體,使經絡疏通,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費褪。頭針治療,直接刺激諸陽之會,醒腦開竅、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調動五臟六腑之經氣,促進肢體恢復。通過醒腦開竅、體針配合,可以使腦梗塞病人的運動水平和智能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使患者減少殘疾的程度,是更多腦梗塞病人盡快回歸社會和家庭。 患了腦梗塞是可考慮吃些中草葯補陽還五湯加減的,也可考慮吃中成葯步長腦心通膠囊、華佗再造丸或偏癱復原丸來治療的,還要注意功能性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