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彗星的射電觀測分為幾個方面
彗星的射電觀測是近10多年才開始的。1957年4月阿侖德羅蘭彗星(1957Ⅲ)飛近太陽,它的近日距是4700萬千米,離地球最近時只有2500萬千米,在光學上它是很亮的。當時有幾個國家用射電望遠鏡觀測它的射電,使用的波長為0.5米至15米的幾個波段,但沒有收到它的信號。1965年10月,池谷-關彗星過近日點時,離太陽只有46萬千米。日本東京天文台用7架射電望遠鏡,從波長1.8厘米至1.田米的波段觀測。捷克的天文台也用兩架米波射電望遠鏡觀測了它,也沒有收到什麼信號。1970年3月貝內特彗星離太陽0.5天文單位時離地球0.7天文單位,根據推測,彗星有水分子發射的1.35厘米射電以及水的射電,在這一波長內使用了直徑25米天線進行觀測,結果還是沒有收到彗星的射電。
幾經失敗後,對儀器進行了一番改進,提高了靈敏度,終於在1973年第一次接收到了科胡特克彗星的射電。
科胡特克彗星曾轟動一時,它是1973年3月7日晚上西德漢堡天文台的盧博斯?科胡特克用照相的方法在長蛇座發現的,當時亮度是16等,離地球7.5億千米,是1973年發現的第16顆彗星,臨時的命名為科胡特克(1973f),它的軌道近於拋物線,和地球軌道面成14°的傾角。
1973年12月1日,一個射電天文台在3毫米波段觀測到這顆彗星的甲基氰(CH3CN)分子發出的射電,接著另一天文台又在18厘米波長發現了羥基(OH)發出的射電。這兩次是射電天文研究彗星以來第一批接收到的彗星射電,為彗星的射電研究開創了新紀元。CH3CN是復雜的分子。在此以前,射電天文工作者只在兩個星系核心觀測到了這種分子,這次在彗星上也發現了它,表明彗星上可能保存著原始星雲的遺跡,因此對彗星的研究可以提供研究太陽系早期歷史的線索。
1973年12月28日,北京時間18點24分,科胡特克彗星以每秒111千米的速度過近日點,當時離太陽2100萬千米,從地球上看離太陽15角分,靠得很近,從地球上不能看到它。但在地球大氣層以上則不受限制。飛船上的宇航員在437千米的高空廚肉眼看到了它,它像一團火焰,燦爛絢麗,還看到一條反常彗尾,是彗核噴出的塵粒和氣體流。
在紫外、紅外和可見光等波段都有觀測到彗星的羥基(OH)輻射。科胡特克彗星在過近日點前,在厘米波觀測到了OH,但過近日點後,它顯現出與其他氣體分子一樣的發射,這似乎很異常,由此也使OH在彗星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很受人們的注意。
彗星的射電觀測分3個方面:線譜、連續譜和雷達觀測,跟紅外觀測類似。彗星在不同波長的連續譜可用於推求彗星質點的性質。至今只觀測到兩顆彗星有連續射電,1顆是科胡特克彗星在波長3.7厘米、2.8厘米、4.1毫米和1.4毫米附近的連續射電。另1顆是威斯特彗星在波長3.7厘米附近的連續射電。但對小林-波格-米倫彗星、德阿雷斯特彗星(1976Ⅺ)及布拉德菲爾德彗星的連續射電觀測還沒有成功。有人認為彗星的連續射電可能來自冰粒暈,但也有人對此說法持異議。
在原則上,雷達探測可以推求彗核的大小、自轉及表面性質,但由於缺乏足夠手段,彗星的雷達觀測應用不多。僅對恩克彗星取得了雷達觀測的結果,估算出它的彗核半徑為0.5千米至3.8千米。而對科胡特克彗星和阿雷斯特彗星的雷達觀測沒有成功,不成功的原因或許是因為有揮發性強的「彗星霜」復蓋著彗星,或許是因為觀測時機不利等等。
彗星的射電譜線觀測較多,至今已觀測到近印種恆星際分子的射電譜線。現在認為這些分子可能在彗星中也有,因而努力去尋求它們在彗星中的射電譜線,然而取得的成果是有限的。彗星射電中最突出的是羥基(OH)譜線,而這也只是在11顆彗星中觀測到了,其中的科胡特克彗星的OH射電很弱,曾有人懷疑觀測不可信。在一些彗星中,除了羥基(OH),還觀測到了其他分子的射電譜線,但觀測的可靠性比較差些。
❷ 科胡特的學術貢獻
科胡特在延伸研究精神分析自戀的基礎上發展出新的精神分析新學派——自體心理學。
在卡爾.羅傑斯創立當事人中心治療的同期,海因茨.科胡特創立了自體心理學理論——兩人都在芝加哥大學工作。
自體心理學的核心是精神分析,但在如何看待患者-治療師關系方面,自體心理學和精神分析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在精神分析理論中,精神分析師保持與患者的情感距離,以便客觀地分析從患者那裡接收到的信息。而在自體心理學中,治療師使用共情來獲得患者的信任。一旦患者信任了治療師,患者就會更多地講話,從而使治療師收集到更多更好的信息,進而做出更精確的解析。
如果從自體心理學發展歷史來看,可以將自體心理學劃為三期,前自體心理學時期——經典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學時期;自體心理學時期——科胡特創始發展自體心理學時期;後自體心理學——科胡特逝世之後,自體心理學走向百花齊放的成熟時期,這包括主體間思想、雙元對話、社會建構主義等等各色新發展。
作為一名精神分析學家、教師和學者,海因茨·科胡特是20世紀最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科胡特反對許多主流精神分析學家的觀點,挑戰正統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思想在美國醫療領域的控制。《自體的分析:一種系統化處理自戀人格障礙的精神分析治療》是科胡特極其影響力的書,它建立一代分析師治療人格障礙的行業標准。本書以其開創性地分析了自戀而著稱,是學者和從業人員尋求理解人格的必備讀物。
科胡特認為,自體心理學最後終將證明不僅是有價值的,且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是關於如今的驅力與防禦心理學所適用的領域。科胡特以豐富的臨床資料細心地支撐其綜合論述,因而對於傳統既定的理論所無法充分含括的臨床觀察,他不惜與傳統決裂。《自體的重建》這本書中,包含了很多具挑戰性的想法。自體心理學與沖突理論的關系究竟如何?與自我心理學呢?與俄狄浦斯情結呢?精確地說,什麼才是心理健康?分析師如何知道,何時他的病人已經被「治癒」了?這些只是作者所回應的問題中之一部分。
科胡特是一個讓人感動的、真正的人類。
Kohut認為一個體自我人格的發展,不是來自本能性力的驅動,也不可能離群索居而獨自煉就。嬰兒降臨世界之初,當不具備自我,而是父母依照想像中嬰兒的自我來對待嬰兒,這種親子間的關系釀就了嬰兒的自我概念。也可以說,嬰兒內部潛在的心理結構對父母這一自我客體產生了反應。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嬰兒參照父母所給定的方向,逐漸塑就了自己的自我觀,自我的顯現是人的內部潛在能力在親子交往過程中的逐步顯現,現實生活中,經父母這一自我客體日復一日的誘導,嬰兒的自我觀念不斷兼收並蓄,最終的自我代替了自我客體。如果早年的環境利於自我的形成,就能形成穩定、真實的自我——具有建立成熟的人際關系的能力——能認同他人而無需畏懼被同化,具有獨立的性格而又懂得依靠他人,嚴肅而不矜持,勇敢而兼備同情……
❸ 冰粒暈是怎樣形成的
1968年比利時天體化學家德爾塞姆提出,從彗核中拋出的低速物質,成分是冰顆粒,當它們包圍在彗核附近時,就形成「冰粒暈」。因冰顆粒反射太陽光的能力很強,所以在彗星離太陽還很遠時就看到它了。這時稱它為「光復核」或「假核」,它的半徑為幾百千米。較大的有1萬千米,如伯恩哈姆彗星(1960Ⅱ)和貝內特彗星(1970Ⅱ)。彗核附近如有冰粒暈,有時會影響對彗星亮度的估計。如科胡特克彗星(1973Ⅶ)就是一例。這顆彗星是1973年進入內太陽系的,西德漢堡天文台的盧博斯?科胡特克於3月7日用照相的方法在長蛇座發現了它,當時的亮度為16等,離太陽的距離為7億5千萬千米,是1973年發現的第6顆彗星。它在12月,28日過近日點時,從地球上看離太陽只有15角分,所以從地面上不能觀測到它。過近日點後,於1974年1月15日,它轉到太陽的另一邊,位於寶瓶座,離太陽約40°,是觀測的較好時機。天文工作者對它的軌道計算得雖很精密,但對它的亮度計算得就不太精確了。因對亮度的計算採用的是經驗公式,對多數彗星大體上適用。當時也估計到了可能對這顆不適用,因為這是有先例的,如1953年有1顆彗星,經估算它在過近日點前後會非常明亮,而實際上它卻逐日變暗,還沒有運行到近日點就怎麼也看不見了。由於科胡特克彗星在發現時受「假核」影響,估計它將會十分明亮。有人又把它加上一些生動的描寫,好奇心很使人們歡欣鼓舞。在國外,有的航空公司准備了觀測的飛機,機票事先已銷售一空。但到時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很是失望。不過,這次天文工作者卻獲得了豐富的觀測資料,在它的彗發中第一次發現了甲基氰(CH3CN)和氰化氫(HCN)兩種有機分子。
❹ 如何理解科胡特的
春節抽空讀科胡特的《精神分析治癒之道》等等著作,發現一些地方很有意思。因此逐段摘錄一些覺得比較有意思的內容與大家分享。
1。《精神分析的概念與理論》(1963年,P369—371)、《精神分析治癒之道》(P109),發現自體心理學的內容十分豐富,雖然1963年時自體心理學還沒有真正產生,不過這個概念直接運用到後來完全成熟的自體心理學中。
恰好的挫折的概念來說,裡面似乎包含了與比昂的包容概念的許多重合,而比昂在此的文獻我看到的大約是1962年(各位知道有更早的可以提示時間),科胡特在1963年的著作中也類似敘述"恰好的挫折"概念:
科胡特的引文,這段引文出現在他1963年的著作中:
「中和的心理結構是心靈不可二分的部分,......它的形成來自無數恰到好處的挫折經驗的內化。
恰到好處挫折......經驗的復制(認同)經由內射的機制而建立.......小孩的驅力被父母的禁止阻擋。如果這些禁止是非創傷性的,那麼經由無數良性的會議,孩子將攝入父母這種克制驅力的態度。。。。。。。結果,若孩子內射了許多恰到好處的挫折經驗,那他嬰兒期驅力就可被一種平靜、安撫及關愛的態度駕馭,而不是被一種父母的反攻擊態度凌駕,小孩之後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處理自己的驅力要求。
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別是他們以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回應孩子驅力需求的能力。」
比昂在1962年也強調包容,嬰兒常常被極端且未調節的情感所淹沒,並且會在臉上或哭泣、喃喃自語時傳達出來。籍由傾聽與觀看,照顧的雙親接納這些感覺,調整它們、轉變它們,賦予意義,然後反映給孩子。小孩子最後內化這些過程並且學習到包容自己的情緒,或者說因此(父母的情緒反映)而改變自己的內在情緒經驗。
科胡特在此表述的十分清晰,讀者這兩個概念的類似性不差異性覺得如何?想聽聽大家意見。
——————————————————————————————————
2。科胡特在其《精神分析治癒之道》中作了很有建設性的提示,他提示自體心理學可能和古典精神分析或者克萊因學派在當代實踐中並不是差異的,而是總結了比較有效的療效因子。
這些療效因子並不是自體心理學獨有的,而是有效的精神分析治療中都具備的,但差異可能僅僅在無意識和有意識。
例如投射—認同如果作為一種臨床過程的客觀現象,不單是克萊因學派的專家才會遇見,而自體心理學家也會遇見。在科胡特的分析中,科胡特認為真正起作用的可能不全部是那些詮釋的內容,而是詮釋內容時候的氣氛和治療師的方式。任何有臨床意義的療效因子的存在可能比學派理論更加普遍。
美國的Westen在他的論文里也討論了類似,他將整個治療歸類成八個階段的臨床互動過程。
科胡特對心理發育過程的描述,在內容上與英國客體關系學派有很多相似之處,或者說他們描述的很多是相同的東東,只是用了不同的術語。這種術語上的差別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價值觀。英國人對自戀的接納程度和美國人不同。科胡特可以大張旗鼓地用自戀及相應的一套概念來講心理過程,英國人則很多時候小心翼翼地避開自戀的說法,另用一些術語來表述。這種情形有點象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的反移情對治療的影響。
如果說古典精神分析的治療是三個人的俄底浦斯問題,那客體關系理論的治療就是兩個人的客體關系單元,而自體心理學則是針對一個人的自體.
3。科胡特在其《精神分析治癒之道》指出,自體心理學的主要思想來源是自我心理學(弗洛伊德的關門弟子,移民美國的哈特曼創立),科胡特在自體心理學之前更多是自我心理學的成員.客體關系理論對於科胡特的影響要小於自我心理學的觀點,特別是自我心理中哈特曼和雅克布森對他的影響.
4。科胡特在《精神分析治癒之道》另外一個澄清是,也就是自體心理學與客體關系理論的某種關系,"自體心理學認為自體——自體客體關系是一輩子心理生活的要素.......自體心理學也認為在心理學層面上,人不可能從依賴(共生)發展到獨立(自主).在我們的觀點中,正常的心理生活發展的特徵是自體與自體客體間關系本質的概念,而不是自體拋棄自體客體的過程.更特別的是,我們不能用愛之客體(love object)取代自體客體或從自戀過渡到客體愛等等這些觀點來理解此一進展過程'(1984年)
如果和客體關系理論相比,自體心理學強調的點接近客體關系溫尼科特理論所說的絕對依賴或者說你我未分自戀的點.但自體心理學將此表述為自體終生的核心功能之基礎,而非僅僅是早期一個階段.
5。不過這里有客體關系學家,曾疑問"這是否說自體心理學所認為的人類自體過於脆弱?"
在自體心理學的回答中,自體客體在與自體接觸中,自體客體的功能會內化入自體中.如果人生早期的自體發展是健康和質地緊密聚合的,那除非是外在的巨大創造性打擊——例如突然喪偶、被長期禁固、冷戰時期的間諜性折磨等等,自體才有可能受到嚴重創傷。
但即使遭遇如此事件,科胡特也還相信只要這個人所受的折磨或打擊沒有導致這個人精神分裂、神智失常的話,這個人的自體還是有許多康復的資源,並可能在修養一段時間後比較好的康復。這可以看出自體心理學所相信的自體並不脆弱。不過只是和客體關系理論的立場視角不一樣引起的差異而已。
這點在我研究的西藏和緬甸佛教長期隱居閉關者的人身上也得到體現,他們至少三年以上獨處閉關中,但良好的作息和一些建構自體與自體客體接觸的儀式等等足夠調用一個人的內部早期資源,來達到健康心理,甚至獲得精神進展。並沒有出現在獨處之後的精神崩潰.
我覺得科胡特在這個概念上的表達似乎比比昂的包容更明確.
至少在心理機制的解釋上來得更加直白和可把握.包容當然也有說明態度上的詞彙優勢.
如果能有覺察到這兩個概念差異的朋友請多多指教。
6。科胡特在《精神分析治癒之道》中認為,克萊因學派的分析家在他們早期工作中,經常以好乳房等等來作為直接詮釋的術語.實際是比較野蠻分析的.但他們經常成功的原因並不在於克萊因學派的那些解釋,而在於治療師解釋時候的那種包容和同理的態度,是使來訪者產生改變的關鍵.
關於克萊因學派的那種詮釋這點在後來克萊因學派也不再使用了,而更注意那種包容的方式,或者說包容的氣氛.
所以在這點上科胡特認為,克萊因學派比弗洛伊德的古典學派有更有益於來訪者利益的效果。
科胡特在著作中想說明,當代精神分析,包括哈特曼學派、克萊因學派、溫尼科特學派,他們都呈現更加具有包容同理的治療特點,這些特點為自體心理學所提煉為有意識的。
同時關於來訪者對於治療師等對象的暴怒或誘惑,應該理解成來訪者自體的缺陷——一種自戀需求的次生狀態,而非原生狀態。是自體與自體客體相遇時候發生的某種轉移關系。治療師需要在恰好的挫折的互動(我覺得似乎部分和治療設置有關)中,作為自體客體去神入來訪者的自體。從而是來訪者的自體獲得更良好的自體客體功能或者說自我協同功能。
科胡特認為自體心理學這樣的理解,能夠使治療師更寬闊的理解整個治療進程和來訪者。而可能會比克萊因學派更少一些不適當的對質性,同時更加在設置上有適度彈性而少冷漠。特別是沒有古典學派和克萊因學派的成熟道德主義設置的預設。
這也是科胡特認為雖然哈特曼學派、克萊因學派、溫尼科特學派的成功者一定也會有相當好的或者和自體心理學一模一樣的療效,但自體心理學的視角和治療師對於來訪者的態度會更加寬闊和同理。這也是自體心理學存在的必要性——對科胡特及其學派而言。
7。科胡特提出,精神分析歷史表明分析治癒的本質是隨著對於來訪者的精神結構的認識加深而演變的。
療法的治癒本質的變化至少經歷了四次變化.
古典早期精神分析強調治癒的本質是意識對於無意識的擴展。
自我心理學強調治癒的本質其實是自我功能對於本我領域的擴展.
客體關系說治療是好客體的內化和健康的客體關系的建立。
自體心理學則說,治療的本質是自體與自體客體神入的接觸.
8。科胡特反對認為自體心理學只是簡約的精神分析,只是強調理解的精神分析的批評。
他指出在自體心理學中,治療實際還是具有對於來訪者神入的理解和對於來訪者的心理進行神入的詮釋二個部分。所以它並沒有所設想的簡單。
9。著作指出,在實際治療中,理論只能是參考的框架,不能按照理論去想病人。但不管這個治療師怎麼不使用理論,在實踐中治療師還是受到某種價值理解框架的限制,所以一個寬闊的理論的學習對於治療進程和理解來訪者是有巨大幫助的。
❺ 自戀是人類的一般本質每個人本質上都是自戀的這句話出自
出自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的最後遺作《精神分析治癒之道》。
內容簡介:這本書從根本上修正和發展出了完全不同的精神分析治療的思想基礎,並對共情、俄狄浦斯情節和自體客體轉換等核心概念作了細致的闡述;結合重新評估自體心理學的臨床實踐,陳述了自體心理學的理論框架,並通過臨床案例,著重強調了精神分析治癒的本質。
這句話的理解:自戀源於一種藉著勝任的經驗而產生的真正的自我價值感,是一種認為自己值得珍惜、保護的真實感覺。也就是說一般個體的自戀並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們整個社會也是允許適度自戀的,而只有個體過度自戀並超出了社會對與自戀允可的范圍那才是不健康的。
自戀也來自於自我勝任感的體驗,而這一獲得的迴路開始於大腦的期待型態,然後進行下一步的實施決定,再後付諸行動的實踐——當個體在實際世界中實踐後,會得到反饋,如果反饋與之前的期待型態配對成功,則個體就可能立即獲得自體勝任感的喜悅。
(5)科胡特有哪些工作方法擴展閱讀:
自戀者的人格特徵:
根據精神病學文獻中的定義,具有某些特定特徵(例如,有理所應得感、過分需要得到贊賞)的人就是自戀者。凡是跟自戀者生活過、為自戀者工作過的人都知道,自戀者會用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和別人;具體地說,他們總是以自己為優先,從而把周圍的人貶低。
自戀者看待自己的方式:
1、「我愛自己,我知道你也愛我,而且所有人也都愛我 —— 怎麼會有人不愛我呢?」
2、「不管我做什麼、說什麼,我都不必道歉,但是你就必須了解我、接受我、容忍我。」
3、 「世界上沒有幾個人可以跟我匹敵,而且到目前為止,我都沒遇過像我一樣好的人。我是世界上最好的(主管、商人、情人、學生……)。」
4、 「大多數人達不到我的標准。沒有我的領導,不管是誰都一定失敗!」
5、「我知道有規則和義務存在,但是這些東西大部分是你的事情,因為我沒有時間也沒有意圖去遵守這些東西。更何況,規則是給一般人制定的,像我這樣非一般的人,當然不用去管!」
❻ 科胡特有那些重要的書
自體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在1971年提出並逐步完善的精神分析學派當代最重要的發展之一,它超越了原來經典精神分析的觀點,對於人性和人格的模型有了全新的定位。自體心理學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是定義人類的本質是自戀的注2,這和原來弗洛伊德對於自戀的定義相當不同。
弗洛伊德曾給出「自戀」定義是自己對於自我投注里比多興奮的狀態注3。有這一表情況的個體稱之為自戀人格障礙患者。從里比多的方式來說,也就是他將本來應該投注於自我的對象客體的里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這樣病人就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親密人際關系,並且經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實際的幻想中。
但科胡特根據結合自己對於自戀性人格障礙治療研究,並吸取了當時兒童發展心理學等成果,修正了之前弗洛伊德這個「自戀」的定義,而提出自戀其實就是里比多的本質,或者更直接說自戀其實就是人類的一般本質,每個人本質上都是自戀的。自戀是一種藉著勝任的經驗而產生的真正的自我價值感,是一種認為自己值得珍惜、保護的真實感覺。也就是說一般個體的自戀並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們整個社會也是允許適度自戀的,而只有個體過度自戀並超出了社會對與自戀允可的范圍那才是不健康的。
科胡特在其《精神分析治癒之道》中作了很有建設性的提示,他提示自體心理學可能和古典精神分析或者克萊因學派在當代實踐中並不是差異的,而是總結了比較有效的療效因子。
這些療效因子並不是自體心理學獨有的,而是有效的精神分析治療中都具備的,但差異可能僅僅在無意識和有意識。
例如投射—認同如果作為一種臨床過程的客觀現象,不單是克萊因學派的專家才會遇見,而自體心理學家也會遇見。在科胡特的分析中,科胡特認為真正起作用的可能不全部是那些詮釋的內容,而是詮釋內容時候的氣氛和治療師的方式。任何有臨床意義的療效因子的存在可能比學派理論更加普遍。
美國的Westen在他的論文里也討論了類似,他將整個治療歸類成八個階段的臨床互動過程。
❼ 科胡特的觀點是什麼
1、科胡特反對許多主流精神分析學家的觀點,挑戰正統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思想在美國醫療領域的控制。《自體的分析:一種系統化處理自戀人格障礙的精神分析治療》是科胡特極其影響力的書,它建立一代分析師治療人格障礙的行業標准。
2、自體心理學的核心是精神分析,但在如何看待患者-治療師關系方面,自體心理學和精神分析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在精神分析理論中,精神分析師保持與患者的情感距離,以便客觀地分析從患者那裡接收到的信息。
而在自體心理學中,治療師使用共情來獲得患者的信任。一旦患者信任了治療師,患者就會更多地講話,從而使治療師收集到更多更好的信息,進而做出更精確的解析。
3、科胡特認為一個體自我人格的發展,不是來自本能性力的驅動,也不可能離群索居而獨自煉就。嬰兒降臨世界之初,尚不具備自我,而是父母依照想像中嬰兒的自我來對待嬰兒,這種親子間的關系釀就了嬰兒的自我概念。
也可以說,嬰兒內部潛在的心理結構對父母這一自我客體產生了反應。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嬰兒參照父母所給定的方向,逐漸塑就了自己的自我觀,自我的顯現是人的內部潛在能力在親子交往過程中的逐步顯現。
(7)科胡特有哪些工作方法擴展閱讀:
心理學的五大主流觀點一般是指:精神分析,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派,人本主義,生理心理學等,因為劃分的方法有多種。
主流心理學的一個觀點是,心理機制具有普遍意義,在不同領域以本質上相同的方式進行操作,所有的心理現象都是根據一個或幾個簡單的機制加以解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科胡特
❽ 自戀的男人會給別人什麼感覺
1、享受萬眾矚目的感覺。
大部分人在聚光燈下都會有一點點不自在,覺得拘束或者緊張。而自戀的男人卻完全不是這樣,他們享受萬眾矚目的感覺,成為世界的中心,把一切的目光都吸引到自己身上來,似乎才能證明自己的優秀。
2、意圖成為朋友們的中心。
自戀的男人會有很多朋友,畢竟他需要很多擁護者來彰顯自己的是優秀的,有魅力的。並且非常願意成為朋友們的中心,他們完全有信心成為意見領袖。
3、控制欲特別強。
控制欲強的男人也有可能是自戀的人,畢竟他認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其他人都應該圍著他轉才對,因此他希望你按照他的規劃來生活,讓你變成他的私人物品。
4、不在意周圍人的感受。
自戀的男人一向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存在於周圍人的生活中,因此他很少會有同理心,能對其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
❾ 科胡特的觀點是什麼
1、科胡特反對許多主流精神分析學家的觀點,挑戰正統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思想在美國醫療領域的控制。《自體的分析:一種系統化處理自戀人格障礙的精神分析治療》是科胡特極其影響力的書,它建立一代分析師治療人格障礙的行業標准。
2、自體心理學的核心是精神分析,但在如何看待患者-治療師關系方面,自體心理學和精神分析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在精神分析理論中,精神分析師保持與患者的情感距離,以便客觀地分析從患者那裡接收到的信息。
而在自體心理學中,治療師使用共情來獲得患者的信任。一旦患者信任了治療師,患者就會更多地講話,從而使治療師收集到更多更好的信息,進而做出更精確的解析。
3、科胡特認為一個體自我人格的發展,不是來自本能性力的驅動,也不可能離群索居而獨自煉就。嬰兒降臨世界之初,尚不具備自我,而是父母依照想像中嬰兒的自我來對待嬰兒,這種親子間的關系釀就了嬰兒的自我概念。
也可以說,嬰兒內部潛在的心理結構對父母這一自我客體產生了反應。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嬰兒參照父母所給定的方向,逐漸塑就了自己的自我觀,自我的顯現是人的內部潛在能力在親子交往過程中的逐步顯現。
(9)科胡特有哪些工作方法擴展閱讀:
心理學的五大主流觀點一般是指:精神分析,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派,人本主義,生理心理學等,因為劃分的方法有多種。
主流心理學的一個觀點是,心理機制具有普遍意義,在不同領域以本質上相同的方式進行操作,所有的心理現象都是根據一個或幾個簡單的機制加以解決。
❿ 心裡學與溝通技巧有哪些幫助
做為心理咨詢師,主要的工作就是溝通,而且幾乎是100%的用心溝通,
1,獲得對方的信任
2,建立有效的情感連接
3,化解對方的煩惱,更勇敢面對生活
我總結了在心理咨詢中常用的幾個方法,我認為也可以用在生活中,更快的與人建立情感連接和信任,甚至可以影響別人的生命。
1,安靜的傾聽
在生活中,當有朋友傾訴煩惱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被對方的煩惱所影響,或者認為顯示自己的機會來了,很容易要做點什麼,比如給點建議,你這樣做呀,你那樣做呀,你離職呀,你怎麼不跟他分手呢!
通常大部分人傾訴的時候,需要是傾聽,給建議的背後語言是:你做的不夠好,或者我知道的比你多——對方本來感覺不好,不一定需要這樣的東東。
關切的眼神,適當的語氣回應,告訴對方你在聽就可以了。
在咨詢的工作中,前面幾次,咨詢師主要做的是傾聽,來訪者就會感到有改善。被傾聽有利於自我梳理,同時也會因為感覺到被關注和重視,而增加了力量。
朋友小牛很焦慮,而且愛吹牛,每次在一起吃飯,他會說個不停,誇耀自己有多好。跟他交流我也覺得焦慮,或者感覺到被貶低,所以我基本上都會與他爭論。
有一次,我覺察到,並耐受住自己不舒服的感覺,只是默默的聽,沒有過多的回應。意外的是,那次對話結束以後,他對我非常感激。
2,共情
共情就是理解和回應對方的情緒和情感,前提是需要先去感受對方的感受。
是非對錯往往把我們和別人分隔開,從情感的角度來看問題,就超越了是非對錯,人們更容易產生連接。
給對方共情,對方會感到被理解、被接受,可以迅速的建立信任和情感的連接。
共情也不復雜,在咨詢中,我有時候,只是把對方說過的情緒詞重復一下就好。比如,小強說,老闆莫名其妙批了我一頓,但我沒做錯啊,我覺得很委屈…。我回應說:你很委屈。小強說:對呀!然後繼續深入的傾訴。
有時共情會難一點,因為很多人不習慣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而是不斷的訴說發生的事情。比如小蘭說她要照顧兩個孩子,晚上跟本睡不好,白天還要做兩份工作,老公也不怎麼顧家等等,咨詢師回應說:哎呀,快撐不住了。小蘭一下子被擊中,痛哭起來了,隨後的交流也就更深入了。
3,理解
有一個老朋友抽煙的時候,擔心我批評他,就防衛性的說,你打算怎麼幫我戒煙?
我說,當你煩躁的時候,抽煙對你是一種陪伴,也可以讓你感覺好一點。
他表情愕然,恐怕還沒有一個人這么回應過他,就算是煙友,恐怕也會一邊說著無力戒煙,一邊吸煙吧。
有人說,這樣會不會促進他抽煙,認為我是一個不負責的朋友。其實一個人正因為感受不到尊重,內心缺少力量,才需要藉助抽煙來緩解焦慮——而理解和尊重,在給他增加力量。
心理學家科胡特在Z先生的咨詢中,做了大量專業的解釋,性啊,競爭啊,攻擊啊,三角關系呀,但是Z先生說,讓他憤怒減少的其實是這句話:
的確,當一個人感到自己沒有被給予應得的待遇時,他會感到不愉快。
科胡特只是接受、理解了他的憤怒。
4,化解
在對方有自我懷疑或者羞恥感的時候,就可使用化解的方法,讓他更加的坦然和接受。
在咨詢中,很多時候,都會難免碰到性的話題,來訪者在這個時候,都會感到難以啟齒。咨詢師會回應說:人們談到這個話題都會不好意思的。這樣就化解了來訪者的一些顧慮,可以更坦然些。
李子勛老師講解過一個案例,在上課的時候,一個男人有問題跟李老師請教,一陣子傾訴之後,李子勛老師很認真的看著他說:你真的覺得這是一個問題嗎?
男人愕然,豁然領悟,隨後在半個月內,他自己領悟了自己人生的諸多問題。
5,不安慰
這說起來,可能難以相信,咨詢師並不會安慰人,而是鼓勵去承受那些不舒服的感覺,這是一個成熟的人所需要經歷的:可以承受痛苦的感受,並從中獲得必要的學習。
比如,朋友失戀了,很痛苦,通常人們會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等等。而我會說,我知道你很痛苦,因為你真的很愛他,也為他付出了很多。
痛苦是失去的一部分,只有充分體驗了失去的痛苦,才能告別過去,也才能珍惜現在,勇敢面向未來。
不安慰,而是陪伴,通過陪伴,對方會知道,原來這樣的感受是可以承受的,並因此逐漸有了掌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