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財產物資的計價方法有哪些

財產物資的計價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11 07:26:03

⑴ 會計的存貨計價方法有哪些

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有四種:

1.先進先出法;

2.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

3.移動平均法;

4.個別計價法。

⑵ 存貨的四種計價方法

1.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又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分批實際法。採用這一方法是假定存貨的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次或者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作為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
計算公式:
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各批(次)存貨發出數量*該批次存貨實際進貨單價
2.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指以先入庫的存貨先發出為前提來假定成本的流轉順序,對發出及結存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3.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
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是以本月全部收入數量加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本月全部收貨成本加月初存貨成本,先計算出本月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然後再計算本月發出存貨成本及月末庫存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
計算公式:
存貨單位成本=[月初庫存存貨的實際成本+∑(當月各批進貨的實際單位成本*當月各批進貨的數量)]÷(月初庫存存貨數量+當月各批進貨數量之和)
本月發出存貨成本=本月發出存貨數量X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數量X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4.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指以每次進貨的成本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成本,除以每次進貨數量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數量,據以計算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作為在下次進貨前計算各次發出存貨成本依據的一種方法。
計算公式:
存貨單位成本=(原有庫存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次進貨的實際成本)÷(原有庫存存貨數量+本次進貨數量)
本次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次發出存貨的數量×本次發貨前存貨的單位成本
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的數量×本月月末存貨單位成本
或:本月月末結存存貨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成本+本月收入存貨成本-本月發出存貨成本

⑶ 存貨計價方法有哪些,分別怎麼運用,誰能詳細介紹下

存貨的計價方法,包括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後進先出法。採用個別計價法,計算期末存貨的成本比較合理、准確,但由於工作量繁重,適用范圍很小,僅用於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貨等。其他四種方法,由於採用了存貨成本流轉的假設,會出現不同的發出、庫存存貨的價值,從而影響企業損益。因此,選擇合理的存貨計價方法,可以減輕企業的所得稅稅負。為方便起見,下面以一個簡單例子進行分析。
某企業2003年度購銷貨情況如下:3月購進貨物50萬公斤,單價4元;4月購進貨物60萬公斤,單價4.5元;5月購進貨物70萬公斤,單價4.6元;6月銷貨160萬公斤,單價5.5元;9月購進貨物80萬公斤,單價4.8元;11月購進貨物40萬公斤,單價5元;12月銷貨100萬公斤,單價6元。
方案一:採用先進先出法。除11月購進的貨物作為庫存外,其餘已售出,因此庫存存貨成本200萬元,發出存貨成本1176萬元,銷售收入1480萬元,應納稅所得額304萬元,企業所得稅100.32萬元。
方案二:採用後進先出法。庫存存貨成本176萬元,發出存貨成本1200萬元,應納稅所得額280萬元,企業所得稅92.4萬元。
方案三:採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出的加權平均價為4.587元,則庫存存貨成本183.47萬元,發出存貨成本1192.53萬元,應納稅所得額287.47萬元,企業所得稅94.87萬元。
方案四:採用移動平均法。庫存存貨成本192萬元,發出存貨成本1184萬元,應納稅所得額296萬元,企業所得稅97.68萬元。
可見,在進貨價格呈上升趨勢時,企業的所得稅稅負由輕到重依次是:後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先進先出法。企業存貨計價方法的最佳方案是採用後進先出法,此時期末存貨成本最低,當期成本最高,利潤降低,起到延緩繳納企業所得稅的效果,能減少物價上漲對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
反之,物價呈下降趨勢時,選擇方案的順序正好與之次序顛倒,最佳方案是採用先進先出法,如電子產品,由於產品更新換代快,價格逐漸下降,選擇先進先出法對企業有利。
需要指出的是,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應符合稅法的規定。《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納稅人各項存貨的發生和領用,其實際成本價的計算方法,可以在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等方法中任選一種。計價方法一經選用,不得隨意改變,確實需要改變計價方法的,應當在下一年度開始前報主管稅務機關備案。因此,企業應在每年度末搜集有關信息,力求准確判斷材料價格走勢,結合自身情況,選擇合理的存貨計價方法。

⑷ 在會計核算中各項財產物資應當按取得時的 什麼計價

2006年版《企業會計准則》的描述,資產計價方法有五種: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

歷史成本資產按照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算。負債按照因承擔現時義務而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算。

重置成本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者相似的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算。負債按照償付該項負債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算。

可變現值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金額計算。

優點

與原始成本屬性相比,重置成本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1)重置成本表示企業現在獲得該資產或勞務所須支付的數額。客觀上它是現行投入價值的最佳計量。用它與現行收入配比計算利潤富有意義。

(2)以現行重置成本與現行收入相配比,可以將資產持有損益與營業損益區分開來,提供有意義的會計信息。

(3)如果要持續取得這種資產,現行重置成本就表示資產對企業的價值。

(4)以各項資產現行重置成本相加的總額,比以不同時期所發生的歷史成本相加的總數更富有意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重置成本

⑸ 財產物資計價的原則是什麼


一、適用於財產物資計價原則的是什麼?
也叫歷史成本原則. 成本核算按實際成本計價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對生產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動力和折舊等費用,都必須按實際成本計價;二是對完工產成品成本的結轉也要按實際成本進行計價. 亦稱歷史成本計價、交換價格計價

二、什麼是實際成本計價原則
按照實際成本計價原則,在中國,國營企業的資產計價標准,由國家統一規定。對企業自行購建的固定資產,按實際發生的全部成本計價;對無法查明原價的固定資產,按重置完全價值(即重新購建這項固定資產的全部價值,或稱重置成本)計價;對在用的固定資產,按原價減去累計折舊額以後的折余價值計價;對購進的原材料和商品等,按其購進時的實際成本計價;對發出的原材料和售出的商品,除可以分清批次按各該批采購成本計價外,還可以採用加權平均、先進先出等方法確定其實際成本。各項非貨幣性資產按實際成本入帳以後,除按國家規定可以重新估價外,一般不得任意變動

(5)財產物資的計價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會計處理基礎有兩種,一種叫收付實現制或實收實付制,或叫現金收付基礎。一種叫權責發生制或叫應收應付制,或叫應計制,

1、收付實現制

它是以本期款項的實際收付作為確定本期收入、費用的基礎。不論款項是否屬於本期,只要在本期實際發生,即作本期的收入和費用。所以又叫收付實現制,實收實付制。

2、權責發生制

它以應收、應付作計算收入、費用的依據。凡屬本期的收入和費用,不論其是否發生,均要計入本期;凡不屬本期的收入、費用、盡管發生了,也不計入本期。故又叫權責發生制、應收應付制。

⑹ 存貨計價方法有哪些

1.個別計價法。亦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分批實際法,採用這一方法是假設存貨具體項目的實物流轉與成本流轉相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下,是把每一種存貨的實際成本作為計算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的基礎。

個別計價法的成本計算準確,符合實際情況,但在存貨收發頻繁情況下,其發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較大。因此,這種方法適用於一般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貨、為特定項目專門購入或製造的存貨以及提供的勞務,如珠寶、名畫等貴重物品。

2.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指以先購入的存貨應先發出(銷售或耗用)這樣一種存貨實物流動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採用這種方法,先購入的存貨成本在後購入存貨成本之前轉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具體方法是:收入存貨時,逐筆登記收入存貨的數量、單價和金額;發出存貨時,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逐筆登記存貨的發出成本和結存金額。

先進先出法可以隨時結轉存貨發出成本,但較繁瑣;如果存貨收發業務較多、且存貨單價不穩定時,其工作量較大。

在物價持續上升時,期末存貨成本接近於市價,而發出成本偏低,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3.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

是指以本月全部進貨數量加上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本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本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存貨單位成本=[月初庫存存貨成本+∑(本月各批進貨的實際單位成本×本月各批進貨的數量)]÷(月初庫存存貨的數量+本月各批進貨數量之和)

本月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月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單位成本

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的數量×存貨單位成本



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初庫存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收入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

採用加權平均法只在月末一次計算加權平均單價,比較簡單,有利於簡化成本計算工作,但由於平時無法從賬上提供發出和結存存貨的單價及金額,因此不利於存貨成本的日常管理與控制。

4.移動加權平均法

是指以每次進貨的成本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成本,除以每次進貨數量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數量,據以計算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作為在下次進貨前計算各次發出存貨成本依據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庫存原有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次進貨的實際成本

原有庫存存貨數量+本次進貨數量

本次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次發出存貨的數量×本次發貨前存貨的單位成本

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的數量×本月月末存貨單位成本

⑺ 存貨的計價方法有哪些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規定:「各種存貨發出時,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個別計價法等方法確定其實際成本。」
1、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假定先收到的存貨先發出或先收到的存貨先耗用,並根據這種假定的存貨流轉次序對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採用這種方法,先購入的存貨成本在後購入存貨成本之前轉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具體方法是:收入存貨時,逐筆登記收入存貨的數量、單價和金額;發出存貨時,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逐筆登記存貨的發出成本和結存金額。先進先出法可以隨時結轉存貨發出成本,但較繁瑣;如果存貨收發業務較多、且存貨單價不穩定時,其工作量較大。在物價持續上升時,期末存貨成本接近於市價,而發出成本偏低,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2、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是根據期初存貨結余和本期收入存貨的數量及進價成本,期末一次計算存貨的本月加權平均單價,作為計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結存價值的單價,以求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結存存貨價值的一種方法。
3、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指每次收貨後,立即根據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計算出新的平均單價或成本的1種方法。計算公式:庫存原有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次進貨的實際成本原有庫存存貨數量+本次進貨數量本次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次發出存貨的數量×本次發貨前存貨的單位成本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的數量×本月月末存貨單位成本採用移動平均法能夠使企業管理當局及時了解存貨的結存情況,計算的平均單位成本以及發出和結存的存貨成本比較客觀。但由於每次收貨都要計算一次平均單價,計算工作量較大,對收發貨較頻繁的企業不適用。
4、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是以每次(批)收入存貨的實際成本作為計算各該次(批)發出存貨成本的依據。即:每次(批)存貨發出成本=該次(批)存貨發出數量X該次(批)存貨實際收入的單位成本除上述計價法外,還有計劃成本法、毛利率法、售價金額核演算法等,但前五種方法屬於企業按實際成本計價的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存貨期末計價通常是以實際成本確定。但是.除了這種方法外.還有一較為廣泛的方法——成本(實際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兩者之中較低者計價的方法。個別計價法亦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分批實際法,採用這一方法是假設存貨具體項目的實物流轉與成本流轉相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下,是把每一種存貨的實際成本作為計算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的基礎。個別計價法的成本計算準確,符合實際情況,但在存貨收發頻繁情況下,其發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較大。因此,這種方法適用於一般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貨、為特定項目專門購入或製造的存貨以及提供的勞務,如珠寶、名畫等貴重物品。

⑻ 我國會計實務中允許採用的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有哪些

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 1.個別計價法2.先進先出法 3.月末加權一次平均法4.移動加權平均法 5.計劃成本法
下面展開說一下:

企業發出的存貨成本可以按實際成本核算,也可以按計劃成本核算。如採用計劃成本核算,會計期末應調整為實際成本。
對於性質和用途相同的存貨,應該採用相同的成本計算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成本。
計價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如需變更,應在財務報表附註中予以說明。

實際成本核算方式下,計價方法:
1、個別計價法(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分批實際法):
假設存貨具體項目的實物流轉與成本流轉相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計算扣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
個別計價法的成本計算準確,符合實際情況,但在存貨收發頻繁情況下,其發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較大。因此,這種方法適用於一般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貨、為特定項目專門購入或製造的存貨以及提供的勞務,如珠寶、名畫等貴重物品。
2、先進先出法:
以先購入的存貨應先發出這樣一種存貨實物流動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此方法可以隨時結轉存貨發出成本,但較繁瑣。如果存貨發收業務較多、且存貨單價不穩定時,其工作量較大。
在物價持續上升時,期末存貨成本接近於市價,而發出成本偏低,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3、月末加權一次平均法:
以本月全部進貨數量加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除以本月全部進貨成本加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計算發出存的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
存貨單位成本=(月初存貨成本+本月進貨存貨成本)÷(月初存貨數量+本月進貨存貨數量)
本月發出存貨成本=存貨單位成本×本月發出存貨數量
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存貨單位成本×月末庫存存貨數量

4、移動加權平均法:
以每次進貨成本加原有庫存存貨成本的合計金額,除以每次進貨數量加原有庫存存貨數量的合計數,據以計算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作為在下次進貨前計算各次發出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
存貨單位成本=(原有庫存存貨成本+本次進貨存貨成本)÷(原有庫存存貨數量+本次進貨存貨數量)
本次發出存貨成本=存貨單位成本×本次發出存貨數量
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存貨單位成本×月末庫存存貨數量
5、計劃成本法:
計劃成本下,無論材料是否驗收入庫,都要先通過「材料采購」科目核算,以反映企業所購材料的實際成本,從而與「原材料」科目相比較,計算確定材料差異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科目反映已入庫各種材料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借方登記超支差異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節約差異,貸方登記節約差異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超支差異。期末余額若在借方,反映庫存材料的實際成本大於計劃成本的差異(即超支差異);期末余額若在貸方,反映庫存材料的實際成本小於計劃成本的差異(即節約差異)。
如果企業的材料成本差異率各期之前是經較均衡的,也可以採用期初材料成本差異率分攤本期的材料成本差異。年度終了,應收對材料成本差異率進行核實調整。

本期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材料成本差異+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成本差異)÷(期初材料計劃成本+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本期材料成本差異率×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

⑼ 請舉例分析說明財產物資的計價方法和價值結轉的方式對成本核算的影響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01

⑽ 11、財產物資的計價原則是( )。

財物的計價原則:歷史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原則的依據在於:成本是客觀交易事實的反映,體現了「客觀性原則」的要求。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當發生物價變動時,使得歷史成本不能確切反映資產現值,不能反映企業資產的收益情況。
成本核算按實際成本計價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對生產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動力和折舊等費用,都必須按實際成本計價;二是對完工產成品成本的結轉也要按實際成本進行計價。 亦稱歷史成本計價、交換價格計價,是指各項財產物資應當按照取得或購建時發生的實際成本入賬,並在會計報告中也按成本反映。

閱讀全文

與財產物資的計價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下水高錳酸鉀指數測量方法 瀏覽:337
纖維樁使用方法 瀏覽:691
貴州點光源安裝方法 瀏覽:813
化學鍍方法和技巧 瀏覽:496
寶寶怎麼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463
csgo連入專屬伺服器失敗解決方法 瀏覽:943
溶液酸鹼性計算方法 瀏覽:210
戰馬貼膜的正確方法 瀏覽:179
復印機安裝與操作方法 瀏覽:25
概率中的個數計算方法 瀏覽:832
金帥洗衣機使用方法 瀏覽:658
怎麼選擇樁的施工方法 瀏覽:591
聯想筆記本限速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88
怎樣快速止牙痛土方法 瀏覽:60
子宮肌層2mm治療方法 瀏覽:800
波紋排水管安裝方法 瀏覽:258
華為網路密碼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011
含羞草如何種植方法 瀏覽:359
小米note微信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3
在家製作紅棗糕的簡單方法 瀏覽: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