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網路采樣點布設方法有哪些

網路采樣點布設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08 04:18:02

❶ 監測網布設

一、總體要求

(1)全面掌握監測區基礎資料。布設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之前必須進行資料收集和調查工作,並要求了解掌握礦區的交通、通信、供電、氣象和大地測量基準點等情況。

(2)明確監控范圍。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覆蓋礦產資源勘探、開采證確定的礦區范圍,以及礦產資源勘探、開采、礦山基本建設影響的區域。重點監控范圍包括露天采場、地下采空區、尾礦和廢渣堆放場、排土場、洗選礦廢水排放口,及其所影響的區域。

(3)了解監測網類型。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包括采空塌陷監測網、崩塌滑坡地裂縫監測網、不穩定邊坡監測網、含水層破壞監測網、地下水污染監測網、土壤污染監測網、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監測網。

(4)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由監測點組成。監測點包括基準點、工作基點、地表位移測量點、地下位移測量點、岩土體含水率監測點、地下水位(水溫)監測點、地下水質監測點、地下水量監測點、土壓力監測點、地應力監測點、孔隙水壓力監測點、降雨量監測點、地脈動監測點、土壤污染監測點、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監測點等。礦山地質環境監測點確定後,應及時建立檔案。

(5)地形變監測點布設要滿足國家水準測量要求。要求首先布設基準點,之後再布設工作基點。基準點和工作基點應按國家二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布設、施測,一級監測應按國家三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布設、施測,二級、三級監測應按國家四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布設、施測。

(6)布設之前,應編制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作設計。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作設計提綱參見《礦山地質環境監測規范(送審稿)》,工作設計應附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布置圖,應標明監測點種類、分布位置、監測手段、監測頻率等。

(7)及時優化調整監測網。礦山開采現狀和礦山主要地質環境問題有較大變動時,應優化和調整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點,確保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數據採集准確、及時。動態變化不明顯的監測點應降低監測頻率,或及時更換,動態變化顯著的監測區域應適當提高監測密度,或者提高監測頻率。

二、采空(岩溶)塌陷監測

根據礦井上下對照圖、岩溶發育特徵及地表塌陷情況,確定采空(岩溶)塌陷監測網分布范圍。重點監測地表形變、地下形變、岩土體含水率、降雨量等要素,選擇性監測孔隙水壓力、土壓力、地下水水位、地聲等要素。

井下採用房柱式開采法,宜採用十字型布設監測線;井下採用機械化長臂綜采法,宜採用豐字型、井字型或田字型布設監測線。監測線長度應大於采動影響范圍,至少一端進入穩定的岩土體中。

生產礦山重點監測初始塌陷(從地表塌陷出現至活躍期開始的塌陷值)和累計塌陷(從活躍期開始至活躍期結束的塌陷值)。縱向監測線應延採掘進深方向布設,主縱向監測線要布設在縱向塌陷最大部位或者是推斷最大部位,縱向監測線間距宜10~20m,橫行監測線間距宜5~15m。閉坑礦山重點監測殘余塌陷(從活躍期結束至衰退期的塌陷值)。縱向監測線應延地表塌陷坑展布方向布設,間距宜20~40m。橫向監測線間距宜10~20m。

在采空(岩溶)塌陷周邊的拉張裂隙帶加密布設地表形變、地下形變、岩土體含水率監測點,在采空(岩溶)塌陷的塌陷量最大的區域加密布設孔隙水壓力、土壓力、地下水水位監測點。

三、不穩定邊坡監測

根據不穩定邊坡體組成岩土特徵、工程地質條件,以及其范圍、形狀、地形地貌類型、通視條件等合理布設監測網。重點監測地表形變、地下形變、地下水水位、降雨量等要素,選擇性監測地聲、岩土體含水率、孔隙水壓力、土壓力、地應力等要素。

形變測線應穿過不穩定邊坡的不同變形地段或塊體,測線兩端應進入穩定的岩土體中。

縱向監測線應沿不穩定邊坡垂向展布,由中部向兩側對稱布設。橫向監測線一般與縱向監測線相垂直,也是由中部向上、下方向對稱布設。

監測點布設在監測線上,以絕對位移監測點為主,並利用鑽孔、平硐、豎井等勘探工程布設深部不同地層接觸帶或軟弱地層等部位的深部位移監測點。

在不穩定邊坡的坡面鼓脹帶、坡頂拉張帶等部位加密布設地表形變、地下形變監測點,在坡底阻滑帶加密布設地下水水位監測點。

四、地下水水位監測

針對礦山開采對地下水含水層系統的破壞,在采空塌陷區、地下水疏干漏斗區,結合水文地質資料,合理布設地下水水位監測網。

通過布設水文地質鑽孔、淺井和採取岩心樣等勘探手段,探明地下水含水層厚度、孔隙率的分布情況。通過布設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溫監測井,監測保障生態環境的地下潛水、開采目的層及疏干層的水位、水量、水溫、流速變化特徵。

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溫、流速監測井應沿著地下水流向和垂直地下水流向布設,監測線間距為300~1000m。在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疏干)區按十字形或放射狀布設穿過中心的監測線,下降漏斗(疏干)的邊緣和中心區域應加密布設監測點。

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溫、流速監測井可專門開鑿,也可選用非開采井,但必須具有地層岩性和井管結構資料,並能保證進行常年連續監測。監測井應遠離地表水體,必須修築井台,防止地表水體倒灌。監測井監測目的層與其他含水層(組)之間應止水良好。修建保護裝置,避免監測井和監測儀器、設備遭受破壞,並應及時清淤。

五、地下水污染監測

地下水水質監測網主要布設在礦山尾礦庫、廢礦渣堆放地和廢水廢液排放口的地下水匯水區域,以及采空區老窯水儲集區域。重點監測地下水水質、水位、水量等要素,選擇性監測水溫等要素。

監測點布設以查明地下水污染物產生、運移、吸附、擴散為目的,在地下水滲透性較好,污染物按條帶狀擴散的區域,按照平行或垂直地下水補給、徑流方向布設地下水水質監測線,監測線間距為500~2500m;在地下水滲透性較差,污染物呈點狀擴散的區域,以污染源為中心,按照放射線狀布設。

監測井選用常年使用的礦區居民生活飲用水源井、農業灌溉水源井以及市政公共用水水源井。監測井必須具有地層岩性和井管結構資料,井管應由堅固、耐腐蝕、對地下水水質無污染的材料製成。地下水水質監測井必須修築井台,防止地表水體倒灌。必須安裝井蓋,防止井口污染物進入地下水。在污染源判斷困難的區域,或者污染物遷移較復雜的區域,可按照5%~10%增加監測點數量。

六、土壤污染監測

土壤污染監測網主要布設在礦區固體廢棄物、尾礦庫、露天采場等堆占、破壞和污染的地區,以及洗選礦污水污染到的地區。重點監測土壤微量元素、重金屬元素,選擇性監測土壤水溶性鹽。

根據污染物擴散特徵,采樣點沿平面和垂向布設。平面采樣點選在被采土壤類型特徵明顯的地方,地形相對平坦、穩定、植被良好的地點,坡腳、窪地等具有從屬景觀特徵的地點不設采樣點。剖面采樣點以剖面發育完整、層次較清楚、無侵入體為准。采樣點距離鐵路、公路至少300m以上。

應布設平面采樣點和剖面采樣點,采樣點間距500~2500m。平面采樣點採集深度0~20cm。剖面采樣點應採集A層(腐殖質淋溶層)、B層(沉積層)、C層(母質層)樣品。

要求採集混合樣,布點方法依據監測區面積。面積較小的監測區採用對角線布點法和梅花形布點法;面積中等的監測區採用棋盤式布點法;面積較大的監測區採用蛇形布點法。

七、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監測

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監測網主要布設在露天采場和采礦造成的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和廢渣堆、排土場等分布區域。重點監測植被損毀面積、岩土剝離體積等要素,選擇性監測地表風化層厚度、降雨量等要素。

重點監控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生態環境脆弱區、主要交通干線和重要水系的可視范圍內的礦山地形地貌景觀破壞情況。地形地貌景觀監測以衛星遙感影像監測為主,攝像、攝影、人工測量方法並用。

❷ 土壤采樣的布點原則是什麼哪些布點方法

布點原則:隨機,等量,多點,具有代表性
布點方法:小面積地塊——五點布局和棋盤式布點
大面積地塊——蛇形布點(「S」形布點)(推薦)

采樣深度根據耕作層深淺及種植作物而定,一般大田為0-20厘米、果樹0-60厘米左右。每個采樣點的取樣深度、采樣量及上下層比例均要相同。樣品量以1公斤左右為宜,如果過多就用對角線四分法進行取捨。

❸ Ⅱ-Ⅲ類環境空氣監測采樣布點方法

摘要 環境空氣監測采樣點布設方法

❹ 多層次漸進式空間采樣網路體系設計

結合區位論、空間插值、智能空間推理等知識,多層次漸進式空間采樣網路體系主要包括多層次漸進式空間采樣網路框架設計、最優樣本量獲取、采樣樣點布設等幾個方面。

( 一) 多層次漸進式空間采樣網路框架設計

當前空間采樣網路設計主要包括基於模型的方法和基於設計的方法。基於模型的方法主要採用統計學中采樣模型、優化模型等,運用采樣網路設計規則 ( 包括克里金方差最小原則、WM 原則等) 自動生成采樣網路; 基於設計的方法則主要依據專家對研究區域的先驗知識,人工布設采樣樣點形成采樣網路。兩種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基於模型的方法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基於設計的方法則受專家主觀意識的影響。基於此,本研究提出多層次漸進式空間采樣網路框架設計技術,集合了基於模型方法和基於設計方法各自的優點,旨在消除采樣網路設計過程中客觀不確定性和主觀不一致性的影響,使得采樣網路客觀反映研究區的區域特徵,提高采樣和監測精度。

多層次漸進式空間采樣網路框架設計技術充分考慮了研究區存在監測樣點布局和不存在監測樣點布局兩種情況,首先基於采樣模型自動計算最優樣本量並完成樣點布設,然後根據專家的先驗知識以及空間采樣數據對采樣網路進行優化,剔除異常點,從而提高采樣精度和效率。

( 二) 最優樣本量獲取

在總體中抽出一定量的樣本,用所抽樣本的均值與方差能較好地估計總體的均值與方差,即抽取樣本的均值具有足夠的精度和較大概率近似於總體均值。

當所研究的屬性在統計學上具有正態分布特徵時,可構造統計量公式,在專家指導下( 包括專家對於研究區的先驗知識和預采樣數據等) 推導出采樣需要置信限下的合理采樣數:

退化廢棄地遙感信息提取研究

式中:η為采樣精度;μ為總體均值;σ為標准差;xn為第n個采樣點。

上述樣本量為指定采樣精度下的最小樣本量,從而既保證了采樣精度,又提高了采樣效率。

(三)采樣樣點布設

傳統的空間采樣網路設計較多依靠專家對研究區以及監測指標的先驗知識,按著一定的布點方法人工確定樣點布局,常用的布點方法包括功能區布點法和幾何圖形布點法,其中幾何圖形布點法包括網格布點法、同心圓布點法和扇形布點法。隨著抽樣理論和地統計學理論的發展,簡單隨機抽樣模型、系統抽樣模型和分層抽樣模型等抽樣模型被廣泛應用。

1.簡單隨機抽樣

簡單隨機抽樣是指從總體N個單位中任意抽取n個單位作為樣本,使每個可能的樣本被抽中的概率相等。簡單隨機抽樣分為重復抽樣和不重復抽樣。在重復抽樣中,每次抽中的單位仍放回總體,樣本中的單位可能不止一次被抽中;不重復抽樣中,抽中的單位不再放回總體,樣本中的單位只能抽中一次。簡單隨機抽樣的具體方法包括抽簽法和隨機數字表法。

2.系統抽樣

系統抽樣是純隨機抽樣的變種,先將總體從1~N相繼編號,並計算抽樣距離K=N/n(N為總體單位總數,n為樣本容量),然後在1~K中抽一隨機數k1作為樣本的第一個單位,接著取k1+K,k1+2K,…,直至抽夠n個單位為止。系統抽樣要防止周期性偏差,因為其會降低樣本的代表性。

3.分層抽樣

又稱分類抽樣或類型抽樣,先將總體的單位按某種特徵分為若干次級總體(層),然後再從每一層內進行單純隨機抽樣,組成一個樣本。將總體劃分為若干個同質層,再在各層內隨機抽樣或系統抽樣,分層抽樣的特點是將科學分組法與抽樣法結合在一起,分組減小了各抽樣層變異性的影響,抽樣保證了所抽取的樣本具有足夠的代表性。

分層抽樣根據在同質層內抽樣的方式不同,又可分為一般分層抽樣和分層比例抽樣,一般分層抽樣是根據樣品變異性大小來確定各層的樣本容量,變異性大的層多抽樣,變異性小的層少抽樣,在事先並不知道樣品變異性大小的情況下,通常多採用分層比例抽樣。

分層抽樣比單純隨機抽樣所得到的結果准確性更強,組織管理更方便,而且能保證總體中每一層都有個體被抽到。這樣除了能估計總體的參數值,還可以分別估計各個層內的情況,因此分層抽樣技術常被採用。

將上述模型應用到空間采樣領域,通過引入空間相關系數表徵樣點之間的空間結構性,結合傳統采樣模型動態計算最優樣本量並進行樣點布設,通過專家的指導對布設的樣點進行優化,從而使樣點布局與指標空間結構基本吻合,提高了采樣精度。

❺ 大氣監測中采樣點的布設原則是什麼布設采樣點的方法有哪幾種

1.1調查
確定采樣點布設之前,應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其內容包括:
(1)對本地區大氣污染源進行調查,初步分析出各塊地域的污染源概況;
(2)了解本地區常年主導風向,大致估計出污染物的可能擴散概況;
(3)利用群眾來信來訪或人群調查,初步判斷污染物的影響程度;
(4)利用已有的監測資料推斷分析應設點的數量和方位。
1.2布設采樣點的原則和要求
(1)采樣點應設在整個監測區域的高、中、低三種不同污染物濃度的地方;
(2)在污染源比較集中、主導風向比較明顯的情況下,應將污染源的下風向作為主要監測范圍,布設較多的采樣點,上風向布設少量點作為對照;
(3)工業較密集的城區和工礦區,人口密度及污染物超標地區,要適當增設采樣點;城市郊區和農村,人口密度小及污染物濃度低的地區,可酌情少設采樣點;
(4)采樣點的周圍應開闊,采樣口水平線與周圍建築物高度的夾角應不大於30°。測點周圍無局部污染源,並應避開樹木及吸附能力較強的建築物。交通密集區的采樣點應設在距人行道邊緣至少1.5m遠處;
(5)各采樣點的設置條件要盡可能一致或標准化,使獲得的監測數據具有可比性;
(6)采樣高度根據監測目的而定,研究大氣污染對人體的危害,應將采樣器或測定儀器設置於常人呼吸帶高度,即采樣口應在離地面1.5~2m處;研究大氣污染對植物或器物的影響,采樣口高度應與植物或器物高度相近;連續采樣例行監測采樣口高度應距地面3~15m;若置於屋頂采樣,采樣口應與基礎面有1.5m以上的相對高度,以減小揚塵的影響。特殊地形地區可視實際情況選擇采樣高度。
1.3采樣點的數目
采樣點的數目設置是一個與精度要求和經濟投資相關的效益函數,應根據監測范圍大小、污染物的空間分布特徵、人口分布密度、氣象、地形、經濟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確定。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規定,按城市人口數確定大氣環境污染例行監測采樣點的設置數目如表3所示。
1.4采樣點布點方法
(1)功能區布點法:一個城市或一個區域可以按其功能分為工業區、居民區、交通稠密區、商業繁華區、文化區、清潔區、對照區等。各功能區的采樣點數目的設置不要求平均,通常在污染集中的工業區、人口密集的居民區、交通稠密區應多設采樣點。同時應在對照區或清潔區設置1~2個對照點。
(2)幾何圖形布點法:目前常用以下幾種布設方法。
①網格布點法:這種布點法是將監測區域地面劃分成若干均勻網狀方格,采樣點設在兩條直線的交點處或方格中心。每個方格為正方形,可從地圖上均勻描繪,方格實地面積視所測區域大小、污染源強度、人口分布、監測目的和監測力量而定,一般是1~9km2布一個點。若主導風向明確,下風向設點應多一些,一般約占采樣點總數的60%。這種布點方法適用於有多個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比較均勻的情況。
②同心圓布點法:此種布點方法主要用於多個污染源構成的污染群,或污染集中的地區。布點是以污染源為中心畫出同心圓,半徑視具體情況而定,再從同心圓畫45°夾角的射線若干,放射線與同心圓圓周的交點即是采樣點。
③扇形布點法:此種方法適用於主導風向明顯的地區,或孤立的高架點源。以點源為頂點,主導風向為軸線,在下風向地面上劃出一個扇形區域作為布點范圍。扇形角度一般為45°~90°。采樣點設在距點源不同距離的若干弧線上,相鄰兩點與頂點連線的夾角一般取10°~20°。
以上幾種采樣布點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使用,目的就是要求有代表性地反映污染物濃度,為大氣監測提供可靠的樣品。

❻ 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布點方法有哪些

開展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首先要明確監測目的。監測目的不同,點位選址要求、點位數量等均不同。監測目的可以分為很多方面,包括:反映城市空氣質量和變化、反映背景空氣質量、反映農村或區域尺度環境空氣質量、判定全國/地方環境空氣質量是否達標、反映污染源對空氣質量的影響等。
采樣點的布設方法有以下幾種:網格布點法、同心圓布點法、扇形布點法以及功能區布點法,根據不同的監測目的,這些布點法可單獨使用,也可組合協同使用。

❼ 什麼是布點法

布點法,環境監測中為了了解一塊區域的情況進行的有計劃的采樣點位布置叫做布點
布點方法
分區布點法
分區布點法是將場地劃分為各個相對均勻的小區,在每個小區內根據面積和特徵進行布點。例如在土壤污染監測中按土地使用功能,一般分為生產區、辦公區、生活區。適用於場地內土地使用功能明確、各區域污染特徵明顯、場地原貌保存較好的場地。
系統布點法
系統布點法是在場地內設定固定邊長的正方形網格,在每個網格中均布設采樣點位。一般網格邊長不超過 40 m×40 m。適用於場地原貌破壞嚴重、土壤歷史沿革不清、污染特徵不明確的場地。
動態布點法
動態布點法是指分步實施監測布點工作,後一步的監測布點根據前一步的監測分析結果來確定,耗時較長。其中較簡單的一種動態布點法是以第一階段發現的「污染點」為起點,首先在「污染點」四周等方向角布設4個監測點,進行采樣分析,根據分析的結果確定下一步監測點的布設位置,最終探明超標區域的邊界。也可採用其他更加復雜和有效的動態監測布點方法。
專業判斷法
根據已經掌握的場地房分布信息及專家經驗來判斷和選擇采樣點位。專業判斷法適用於潛在污染明確的場地。

❽ 大氣監測的布點方法主要有哪些

點位布設方法
1)功能區布點法
一個城市或一個區域可以按其功能分為工業區、居民區、交通稠密區、商業繁華區、文化區、清潔區、對照區等各功能區的采樣點數目的設置不要求平均,通常在污染集中的工業區、人口密集的居民區、交通稠密區應多設采樣點,同時應在對照區或清潔區設置1~2個對照點。
2)幾何圖形布點法
目前常用以下3種布設方法:
A.網格布點法:這種布點法是將監測區域地面劃分成若干均勻網狀方格,采樣點設在兩條直線的交點處或方格中心。每個方格為正方形,可從地圖上均勻描繪,方格實地面積視所測區域大小、污染源強度、人口分布、監測目的和監測力量而定,一般是1~9平方公裡布一個點。若主導風向明確,下風向設點應多一些,一般約占采樣點總數的60%。這種布點方法適用於有多個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比較均勻的情況。
B.同心圓布點法:此種布點方法主要用於多個污染源構成的污染群,或污染集中的地區。布點是以污染源為中心畫出同心圓,半徑視具體情況而定,再從同心圓畫45°夾角的射線若干,放射線與同心圓圓周的交點即是采樣點。
C.扇形布點法:此種方法適用於主導風向明顯的地區,或孤立的高架點源。以點源為頂點,主導風向為軸線,在下風向地面上劃出一個扇形區域作為布點范圍。扇形角度一般為45°~90°。采樣點設在距點源不同距離的若干弧線上,相鄰兩點與頂點連線的夾角一般取10°~20°。
以上幾種采樣布點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使用,目的就是要求有代表性地反映污染物濃度,為大氣監測提供可靠的樣品.

❾ 采樣點怎樣布置

采樣點的正確布置,是保證礦樣具有代表性的關鍵。采樣設計人員應在綜合研究礦床地質條件的基礎上,根據礦石性質的復雜程度,不同礦石類型和工業品級的礦石的空間分布情況,以及礦山開采和選礦試驗對礦樣代表性、個數、粒度,重量的具體要求,並考慮采樣施工條件等,合理地確定采樣點數量和位置。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1)采樣點應分布在礦體的各部位,不能過於集中。沿礦體走向的兩端和中欲以及沿傾斜方向的淺部和深部,都應布置采樣點,同時也應照顧到主要儲量分布地段。在不影響礦樣代表性的情況下,采樣點的布置,也可以礦床前期開采地段為重點。
(2)選擇采樣點時,應考慮能代表不同礦石類型和工業品級,並照顧到各類型、各工業品級礦石的物質組成和礦石性質等方面的一般特徵,還應根據伴生組分的賦存分布特點,照顧到伴生組分含量及礦物種類。
(3)采樣點的數量,應盡可能多些。對於品位變化復雜的礦床,有時還須考慮一定數量的備用采樣點。
(4)應充分利用已有的勘探工程和采礦工程,選擇其中對礦石類型和於業品級揭露最完全的工程點作為采樣工程點。地表采樣點應盡量布置誇天然露頭及保存完好或恢復工作量小的探槽、淺井等勘探工程中,深部采樣點盡量布置在保留有礦(岩)芯的勘探鑽孔內。當礦石質量變化較大,在已有工程中布置采樣點受到局限,而難於保證試樣的代表酬,或者勘探階段未施工坑道,需要採取數量較多的擴大連續試驗、半工業試驗和工業試驗礦樣時,則應結合探礦或開采,布置專門的采樣工程點。
(5)礦體頂底板圍岩采樣點應布置在與礦體接觸處和開采時圍岩崩落厚度的范圍內。
(6)在選擇采樣點時,應考慮施工和運輸條件。在不影響礦樣代表性的前提下,選擇施工及運輸條件較好的地點作為采樣點。
(7)地質勘探時劈取化驗樣剩餘的鑽孔礦芯和岩芯、是很寶貴的地質勘探成果,應充分和有效地利用。但在配樣計算和采樣時,不允許將保存的鑽孔礦芯和岩芯樣段全部取走,只能劈取一半作試驗礦樣。其餘一半,應妥善保存,留作地質勘探、選礦試驗、礦山生產時備查礦樣。

❿ 食品采樣點常用的布設方法是什麼

食品采樣點常用的布設方法

食品衛生監督員採集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容器及包裝材料、食品用洗滌劑、消毒劑、食品用工具等樣品時,應出示證件,並根據監測目的以及食品衛生檢驗標准方法的規定,無償採集樣品。

閱讀全文

與網路采樣點布設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下水高錳酸鉀指數測量方法 瀏覽:337
纖維樁使用方法 瀏覽:691
貴州點光源安裝方法 瀏覽:813
化學鍍方法和技巧 瀏覽:496
寶寶怎麼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463
csgo連入專屬伺服器失敗解決方法 瀏覽:943
溶液酸鹼性計算方法 瀏覽:210
戰馬貼膜的正確方法 瀏覽:179
復印機安裝與操作方法 瀏覽:25
概率中的個數計算方法 瀏覽:832
金帥洗衣機使用方法 瀏覽:658
怎麼選擇樁的施工方法 瀏覽:591
聯想筆記本限速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88
怎樣快速止牙痛土方法 瀏覽:60
子宮肌層2mm治療方法 瀏覽:800
波紋排水管安裝方法 瀏覽:258
華為網路密碼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011
含羞草如何種植方法 瀏覽:359
小米note微信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3
在家製作紅棗糕的簡單方法 瀏覽: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