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嬰兒黃膽高怎麼辦
黃疸高如果超過半歲就屬於生理性黃疸了,要及時用葯和藍光照射, 症狀 1、皮膚、鞏膜等組織的黃染,黃疸加深時,尿、痰、淚液及汗液也被黃染,唾液一般不變色。 2、尿和糞的色澤改變。 3、消化道症狀,常有腹脹、腹痛、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狀。 4、膽鹽血症的表現,主要症狀...有:皮膚瘙癢、心動過緩、腹脹、脂肪泄、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頭痛等。 伴隨症狀 1、黃疸伴發熱見於急性膽管炎、肝膿腫、鉤端螺旋體病、敗血症、大葉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發熱而後出現黃疸。 2、黃疸伴上腹劇烈疼痛可見於膽道結石、肝膿腫或膽道蛔蟲病;右上腹劇烈疼痛、寒戰高熱和黃疸為charcot三聯症,提示急性化膿性膽管炎。持續性右上腹鈍痛或脹痛可見於病毒性肝炎、肝膿腫或原發性肝癌。 3、黃疸伴肝大,若輕度至中度腫大,質地軟或中等硬度且表面光滑,見於病毒性肝炎急性膽道感染或膽道阻塞。明顯腫大質地堅硬表面凸凹不平有結節見於原發性或繼發性肝癌。肝腫大不明顯而質地較硬邊緣不整表面有小結節者見於肝硬化。 新生兒黃疸症 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的一周內可能出現皮膚黃染,這是由於體內膽紅素沉積在皮膚 表面所致,醫學上稱之為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由於血液中的紅細胞過多,且這類紅細胞壽命短,易被破壞,造成膽紅素生成過多;另一方面,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使膽紅素代謝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兒在一段時間出現黃疸現象。 新生兒發生黃疸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如果是生理性黃疸,不需要特殊處理就可以自行消退。病理性黃疸是由於疾病所引起的,使膽紅素的代謝出現異常,它發生在新生兒的特定時期,使生理性黃疸明顯加重,並容易與生理性黃疸相混淆。病理性黃疸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黃疸可由細菌和其他病原體感染所致,如病毒、梅毒螺旋體、弓形蟲等;非感染性黃疸有溶血性黃疸、膽道閉鎖和遺傳性疾病等。 除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外,還有一種新生兒黃疸稱為母乳性黃疸。其特點為:黃疸程度較生理性高,黃疸持續時間長,有的可持續三個月之久。但嬰兒一般情況良好,無引起黃疸的其他病因可發現。停喂母乳後3天,黃疸下降明顯。母乳性黃疸與腸道重吸收膽紅素有關。母乳性黃疸一般不會引起膽紅素腦病。但值得注意的是:要診斷母乳性黃疸必須首先排除病理性黃疸。 病因病理 當血液中的紅血球死亡,紅血球中血紅蛋白(Hemoglobin)的血紅素(Heme)會於肝臟的庫弗氏細胞(Kupffer cells)及脾臟被轉化為膽紅素。膽紅素經肝臟處理後,隨膽汁分泌至十二指腸,最後透過消化系統,與糞便一同排出體外。 黃疸症可根據上述的血紅素代謝過程分為三類: 肝前性黃疸/溶血性黃疸:當大量紅血球被分解時出現的黃疸病症。 由於紅細胞破壞增加,膽紅素生成過多而引起的溶血性黃疸。 肝源性黃疸:當肝臟無法正常處理膽紅素時出現的黃疸病症。 肝細胞病變以致膽紅素代謝失常而引起的肝細胞性黃疸。 肝後性黃疸:當肝臟無法正常排除膽紅素時出現的黃疸病症。肝內或肝外膽管系統發生機械性梗阻,影響膽紅素的排泄,導致梗阻性(阻塞性)黃疸。 此外,還有肝細胞有某些先天性缺陷,不能完成膽紅素的正常代謝而發生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 臨床診斷 黃疸是指高膽紅素血症,臨床表現即血中膽紅素增高而使鞏膜、皮膚、粘膜以及其他組織和體液出現黃染,結合肝功能等項目很容易進行診斷。當血清膽紅素濃度為17.1~34.2umol/L(1~2mg/d1)時,而肉眼看不出黃疸者稱隱性黃疸。如血清膽紅素濃度高於34.2umol/L(2mg/d1)時則為顯性黃疸。 怎樣識別新生兒黃疸? 仔細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區別孩子是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對於治療十分重要。父母可以根據以下的特點來識別: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一般不深,其特點: ①黃疸一般在生後2-3天開始出現。 ②黃疸逐漸加深,在第4-6天達高峰,以後逐漸減輕。 ③足月出生的新生兒,黃疸一般在生後2周消退,早產兒一般在生後3周消退。 ④黃疸程度一般不深,皮膚顏色呈淡黃色,黃疸常只限於面部和上半身,黃疸時孩子的一般情況良好,體溫正常,食慾正常,大小便的顏色正常,生長發育正常。 ⑤化驗血清膽紅素超過正常2mg/dl,但小於12mg/d1。如果孩子的黃疸屬於這種情況,父母即不必擔心。 病理性黃疸有下列特徵: ①黃疸出現時間過早,於生後24小時內出現。 ②黃疸消退時間過晚,持續時間過長,超過正常的消退時間,或黃疸已經消退而又出現,或黃疸在高峰時間後漸退而又進行性加重。 ③黃疸程度過重,常波及全身,且皮膚黏膜明顯發黃。 ④檢查血清膽紅素時,膽紅素超過12mg/dl,或上升過快,每日上升超過5mg/dl。 ⑤除黃疸外,伴有其他異常情況,如精神疲累,少哭,少動,少吃或體溫不穩定等。 病理性黃疸嚴重時可並發膽紅素腦病,通常稱「核黃疸」,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導致兒童智力低下等嚴重後遺症,甚至死亡。因此,當孩子出現黃疸時,如有以上5個方面中的任何一項,就應該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視,這樣就能早期發現病理性黃疸以便及時治療。 精心護理黃疸寶寶 發現新生兒出現黃疸時,父母要注意: (1)判斷黃疸的程度 家長可以在自然光線下,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疸;軀幹部皮膚黃染,為中度黃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現黃染,為重度黃疸。 (2)觀察大便顏色 如果大便成陶土色,應考慮病理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所致。 如果黃疸程度較重、出現伴隨症狀或大便顏色異常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 (3)盡早使胎便盡早排出。因為胎便里含有很多膽紅素,如果胎便不排干凈,膽紅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特殊的肝腸循環重新吸收到血液里,使黃疸增高。 (4)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小便過少不利於膽紅素的排泄。 輔助檢查 1、血常規、尿常規。 2、黃疸指數、血清膽紅素定量試驗。 3、尿液中膽紅素、尿膽原、尿膽素檢查。 4、血清酶學檢查。 5、血膽固醇和膽固醇酯測定。 6、免疫學檢查。 7、X線檢查。 8、B型超聲波檢查。 9、放射性核素檢查。 10、肝活組織檢查。 11、腹腔鏡檢查。 實驗室檢查鑒別 總膽紅素(umol/L) 非結合膽紅素(umol/L) 結合膽紅素(umol/L) 尿膽原 尿膽紅素 顏色 糞膽原 健康人 3.4-17.1 1.7-10.2 0-6.8 1:20(-) (-) 黃褐色 正常 溶血性黃疸 升高++ 升高++ 升高+/正常 強(+) (-) 加深 增加 阻塞性黃疸 升高++ 升高+/正常 升高++ (-) (+) 變淺/灰白色 下降+/消失 肝細胞性黃疸 升高++ 升高+/正常 升高+ (+)/(-) (+) 變淺/正常 下降+/正常 鑒別診斷 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的區別 新生兒發生黃疸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盡管都表現為黃疸,但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通過以下的特點可以識別的。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一般不深,且有以下這些特點: ①黃疸一般在生後2-3天開始出現。 ②黃疸逐漸加深,在第4-6天達高峰,以後逐漸減輕。 ③足月出生的新生兒,黃疸一般在生後2周消退,早產兒一般在生後3周消退。 ④黃疸程度一般不深,皮膚顏色呈淡黃色,黃疸常只限於面部和上半身,黃疸時孩子的一般情況良好,體溫正常,食慾正常,大小便的顏色正常,生長發育正常。 ⑤化驗血清膽紅素超過正常2mg/dl,但小於12mg/d1。如果孩子的黃疸屬於這種情況,父母即不必擔心。
⑵ 新生兒黃疸高怎麼辦
一般小孩子出生都會有黃疸現象,別太擔心,隨著孩子的成長,黃疸就會消失。 孩子的臍帶部位要常用酒精沾洗,一個月內慢慢就會結巴,就會好了,這個也不用擔心,只是要用酒精勤消毒,別讓那裡濕久了
⑶ 我兒子得了黃疸該怎麼辦
怎樣區別寶貝屬於哪種黃疸? 生理性黃疸 一般情況下,大約有50%-60%的足月新生寶貝和80%以上的早產寶貝,在出生後2-3天就會出現生理性黃疸。這種黃疸在4-5天達到高峰,一般表現比較輕微,僅有皮膚和鞏膜(白眼球部分)輕微發黃。寶貝的全身狀態通常較好,每天照樣能吃能喝,精神活潑,2周左右黃疸就會自行消退。當然,早產兒黃疸持續時間可能會稍微長一些,但一般也不會超過3-4周。 病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是由於某種疾病而引發的黃疸,主要特點是黃疸出現得比較早,一般在出生後24小時之內就會出現,而且黃疸的程度較重,持續時間也較長或黃疸消退後又復現。引發病理性黃疸的疾病較多,常見的疾病有新生兒溶血症、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新生兒敗血症以及一些遺傳性疾病。 母乳性黃疸 大約有1%母乳喂養的寶貝可能發生母乳性黃疸。母乳性黃疸是由於母乳中一種酶的活性過高,使膽紅素在腸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一般是在出生後3天左右出現,開始常常與生理性黃疸重疊在一起,但在2周左右生理性黃疸應該消退時,黃疸卻持續不退或又緩慢地加重。如果寶貝生理性黃疸持續不退,但全身狀態仍然很好,一般考慮是母乳性黃疸。停止母乳喂養3天,如果黃疸減輕就可以確定是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如果較輕,可以繼續吃母乳;如果較重,暫停幾天母乳,待黃疸減輕後再恢復母乳喂養。 應對引起病理性黃疸的3大疾病 新生兒溶血症 新生兒溶血症是指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主要表現就是新生兒出現黃疸。在我國以ABO血型不合所致的新生兒溶血症最為常見,通常母親為O型,孩子為A或者B型。Rh溶血症較為少見,多數母親為Rh陰性,孩子為Rh陽性。通常,ABO溶血症大多發生在第一胎,Rh溶血症多發生在第二胎以後。 新生兒溶血症的主要症狀就是黃疸,除黃疸外還可能有貧血和肝脾腫大等表現。Rh溶血症一般都在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並且逐漸加重,而ABO溶血症的症狀較Rh溶血症要輕。新生兒溶血症最可怕的情況是,如果黃疸進行性加重可能引起膽紅素腦病,不及時進行治療,會使患兒很快死亡。即或倖存,也常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 應對策略: 如果寶貝被確診為新生兒溶血症,一定要盡早治療,絕不可以拖延。一般採用藍光照射效果較好,如果溶性嚴重則要進行換血治療。 新生兒膽道閉鎖 新生兒膽道閉鎖,是由於在母體內感染病毒,出生後導致膽管纖維化而形成的閉鎖。新生兒膽管閉鎖一般在出生後2周左右出現黃疸,並且逐漸加重,同時肝臟也會增大。媽咪常常會發現一個重要現象,那就是寶貝的大便顏色會變得越來越淺,即由淺黃色逐漸變成白色。 應對策略: 如果寶貝被確診為新生兒膽道閉鎖,一定要在出生後2個月內進行手術。如果不及時手術,3個月後病情逐漸發展,會導致肝硬化。 新生兒肝炎 新生兒肝炎大多是由於在母體內感染病毒所導致。一般在出生後1-3周逐漸出現黃疸,而且持續加重。也有的患兒是在生理性黃疸消退以後又再度出現黃疸。同時伴有不愛吃奶、嘔吐和體重不增加等表現。大便顏色在出生時正常,以後逐漸變為淡黃色或者灰白色,尿的顏色深黃。 應對策略: 如果寶貝被確診為新生兒肝炎,經過保肝等治療後會很快就好轉,一般不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對於大多新媽咪來說,寶貝出生後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可能就是黃疸。發現寶貝出現黃疸時不要驚慌失措,先要初步判斷一下是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如果是生理性黃疸就不必憂心忡忡了,只要注意給小寶貝多飲水就可以了,一般到2周左右就會消退。 如果黃疸在寶貝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一定要趕緊去醫院,千萬不要耽擱。因為,這種黃疸一般發展都很迅速,病情也往往比較嚴重。 如果寶貝的黃疸程度比較嚴重,或者持續加重,或者2周後仍不消退,或者退而復現,這些情況都要盡早去看醫生,否則可能會延誤治療時機。 當寶貝出現黃疸時,一定要注意觀察一下寶貝的大便顏色,有時大便的顏色對診斷也會很有幫助。 黃疸兒的照顧 由於只要超過生理性黃疸的范圍就是病理性黃疸,因此出院後對寶寶的觀察非常重要。首先媽媽出院前,一定要先了解寶寶的皮膚黃到身體哪個部位,回家後再觀察有無任何變化,如果愈來愈黃,黃的部位愈來愈多,就一定有問題,如果黃的部位慢慢消退,就可能不需要擔心了。以下是黃疸兒居家照顧須知: 1.仔細觀察黃疸變化 黃疸是從頭開始黃,從腳開始退,而眼睛是最早黃,最晚退的,所以可以先從眼睛觀察起。如果不知如何看,專家建議可以按壓身體任何部位,只要按壓的皮膚處呈現白色就沒有關系,是黃色就要注意了。 2.觀察寶寶日常生活 只要覺得寶寶看起來愈來愈黃,精神及胃口都不好,或者體溫不穩、嗜睡,容易尖聲哭鬧等狀況,都要去醫院檢查。 3.注意寶寶大便的顏色 要注意寶寶大便的顏色,如果是肝臟膽道發生問題,大便會變白,但不是突然變白,而是愈來愈淡,如果再加上身體突然又黃起來,就必須帶給醫生看。這是因為在正常的情況下,肝臟處理好的膽紅素會由膽管到腸道後排泄,糞便因此帶有顏色,但當膽道閉鎖,膽紅素堆積在肝臟無法排出,則會造成肝臟受損,這時必須在寶寶兩個月內時進行手術,才使膽道暢通或另外造新的膽道來改善。 4.家裡不要太暗 寶寶出院回家之後,盡量不要讓家裡太暗,窗簾不要都拉得太嚴實,白天寶寶接近窗戶旁邊的自然光,電燈開不開都沒關系,不會有什麼影響。如果在醫院時,寶寶黃疸指數超過15mg/dL,醫院會照光,讓膽紅素由於光化的反應,而使結構改變,變成不會傷害到腦部的結構而代謝(要有固定的波長才有效)。回家後繼續要照自然光的原因是,自然光里任何波長都有,照光或多或少會有些幫助。而且家中太暗對寶寶吸收維他命D有影響,但不要讓寶寶直接曬到太陽,怕會曬傷,而且也怕紫外線帶來傷害。 5.勤喂母乳 如果證明是因為餵食不足所產生的黃疸,媽媽必須要勤餵食物,因為乳汁分泌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勤吸才會刺激分泌乳激素,分泌的乳汁才會愈多,千萬不要以為寶寶吃不夠或因持續黃疸,就用水或糖水補充。 不知道寶寶吃得夠不夠的媽媽,可以觀察尿尿的次數,一天尿6次以上,以及寶寶體重持續增加,就表示吃的份量足夠。但還是要觀察寶寶後面的情形變化,如果黃疸退了又升高就絕對有問題,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檢查。 通常在醫院時,寶寶若黃疸指數屬於生理性黃疸的范圍,而且不用照光,就可與媽媽一起出院。新生兒剛開始時體重原本就會有生理性的下降,在正常情況下,7~10天後就會回復到出生時的體重,如果媽媽發現寶寶體重持續下降,身體又有愈來愈黃的趨勢,就得送醫院觀察。不過專家認為,大約有1/4以上病理性黃疸的寶寶是找不到原因的,當然這還是得經過醫生檢查才行。 照顧黃疸寶寶的秘訣 仔細觀察寶寶的日常生活,從膚色、身體狀況、大便顏色等,而且平常家中不要太暗,盡量讓自然光灑下來。坐月子不一定要暗暗的才行,明亮的空間能讓心情更好。 我家寶寶是母乳性黃疸,但我一直堅持給他喝的母乳,然後喂的5%的葡萄糖,母乳性黃疸最長可以到3個月,所以如果你確定寶寶就是母乳性黃疸的話,就沒有問題!祝寶寶健康茁壯成長!
⑷ 有什麼去黃疸的土方法
黃疸的治療原則是在明確原發病的基礎上針對病因治療、對症治療,要根據具體病情,遵醫囑治療。
⑸ 孩子黃疸怎麼辦
新生兒黃疸在寶寶新生兒期常見,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兩種。生理性黃疸主要是因新生兒血膽紅素增高引起。生後喂養延遲、嘔吐、缺氧、寒冷、胎糞排出較晚等,可加重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溶血、先天性膽道閉鎖、嬰兒肝炎綜合征、敗血症等可造成病理性黃疸。黃疸嚴重者尚可引起核黃疸,導致腦性癱瘓、智力低下等嚴重後遺症...。 生理性黃疸。大部分新生兒2~3日出現黃疸,4~6日時最重。黃疸最初出現於面部,重者涉及軀干、四肢、鞏膜。不伴其他症狀,精神反應好,個別新生兒稍差,有輕微嗜睡。 病理性黃疸。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黃疸程度過重或每日膽紅素上升過快。 有不順產史,孕婦臨產前有感染用葯史、輸血史、家族黃疸史等1種或幾種致病因素。 生理性黃疸。一般足月寶寶7日後,早產寶寶10日後皮膚黃染漸自行消退,但膽紅素測定足月寶寶要12~14日,早產寶寶3~4周方可降至正常水平。 病理性黃疸。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寶寶於第2周末或早產寶寶第3~4周末仍有黃疸,或黃疸退而復現,或進行性加重。 出生7~10天後生理性黃疸應消退,如不消退,且膽紅素>205毫摩爾/升時為病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還應區分是溶血性黃疸、阻塞性黃疸,還是肝細胞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因其可自行消退,不需特殊治療。應注意保暖,提早餵奶,早排胎便可減輕黃疸的程度。早產兒黃疸較深時可給予光療或其他退黃治療。 葯物治療常用苯巴比妥,口服,連服4日,或白蛋白靜滴,或血漿靜滴。具體用葯須由醫生確定。 光照療法。新生兒裸體卧於藍光治療箱中,雙眼及睾丸用黑紙遮蓋,用單光或雙光照射,持續24~48小時,膽紅素下降到120毫摩爾/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療。 孕婦注意孕期衛生,妊娠期間忌飲酒,少食辛辣食品,不濫用葯物。 寶寶出生後,密切觀察黃疸出現和消退的時間、顏色及吃奶、大便、精神等全身情況。發現相關症狀,及時治療。 不能,建議喝牛奶
⑹ 關於黃疸的問題
一、母親是O型血,理論上是應該發生溶血性黃疸的,這是沒有疑問的; 二、實踐與臨床中發生率資料統計不一,目前,已發現人類26個血型系統中,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見,其次是Rh血型不合,新生兒溶血中ABO 溶血病佔85.3%,Rh 溶血病佔14.6%; 三、ABO溶血病40%--50%發生在第一胎; 四、在母子ABO 血型不合中,僅20%的發生溶血性黃疸。 五、父母都是O型血與單純的母親O型血發生溶血病的機率相等。
⑺ 嬰兒黃膽值14.6,怎麼用土方法降下來,怎麼用土方法區分生理性黃膽和病理性黃膽
如果黃膽偏高,不嚴重的可以平時多曬曬太陽,不要在陽台上隔著玻璃曬,還有多喝點葡萄糖水,都是幫助黃疸褪去的
⑻ 我兒子黃疸過高怎麼辦
在醫院,檢查黃疸過高,醫生都會讓做光療的。但有很多都是沒必要的。想想寶貝剛剛離開母親溫暖的環境,就要獨自在「烤箱」里……多沒安全感啊!哭鬧是一定的!(如果你選擇聽從醫囑,就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備了) 但,我勸你,先嘗試一下多給孩子喝些水的辦法。我家寶寶現在11個月了,因為產前看了很多育嬰的書,思想和心理上都作了充分的准備。盡管,我的奶水很好,我還是給他補充了很多的水。他的黃疸是出生後第三天的早上出的,第四天中午就下去了。而且,顏色也很淺。我的主治醫生都說我的孩子很幸運! 黃疸因人而異,有先有後,時間長短也不一樣。你們家裡人不要太著急的,首先要穩定產婦的情緒,保證寶寶有充足的奶水供應。大人、孩子都重要嘛!
⑼ 寶寶今天18天了 可是黃疸還是沒退人在農村 應該怎麼處理啊
這個不記得了
⑽ 小孩子黃疸怎麼辦
醫學上把未滿月(出生28天內)寶寶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於皮膚、黏膜及鞏膜黃疸為特徵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黃疸在出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7~10天消退,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除有輕微食慾不振外,無其他臨床症狀。若生後24小時即出現黃疸,2~3周仍不退,甚至繼續加深加重或消退後重復出現或生後一周至數周內才開始出現黃疸,均為病理性黃疸。 足月嬰兒的生理性黃疸大多不需治療。 替換性輸血:即所謂的「換血」,當嬰兒血中膽紅素的濃度超越一定水平,換血是防止核黃疸最有效的方法。 照光治療:若嬰兒的膽紅素濃度偏高,但未到達需換血的標准時,將嬰兒暴露於藍或白光下(在醫院內進行), 可增加膽紅素的排泄。 母乳黃疸:一般不需治療,有時則可能需要照光或短期的(24小時)暫停授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