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減小物體在空氣中運動時所受到的阻力
1 讓物體的表面盡量光滑,
2 外形在運動方向上保持流線型可以減小物體在空氣中受到的阻力。
2. 減少汽車空氣阻力方法是什麼
影響汽車空氣阻力的主要因素是迎風面積和縱剖面形狀。
減少迎風面積的方法是減小汽車橫斷面的幾何尺寸
3. 減小阻力的方法
什麼阻力?
潤滑以減少機械阻力、改進外形以減小空氣阻力、減小自重減少摩擦阻力
4. 怎麼減少汽車行駛阻力
減小空氣阻力對於提高汽車的動力性、燃油經濟性都有重要作用。如下兩點:
一、設計合理的車身形狀
合理地車身形狀對於減小汽車的空氣阻力具有重要作用,現代車身空氣動力學工程師認為,低空氣阻力系數值的轎車車身應遵循下列要點:
1、車身前部
發動機蓋應向前下傾。面與面交接處的稜角應為圓柱狀。風窗玻璃應盡可能「躺平」且與車頂圓滑過渡。前支柱應圓滑,側窗應與車身相平。盡量減少燈、後視鏡等凸出物,凸出物的形狀應接近流線型。在保險杠下面的前面,應裝有合適的擾流板。車輪蓋應與輪胎相平。
2、整車
整個車身應向前傾斜1°~2°,水平投影應為「腰鼓」形,後端稍稍收縮,前端呈半圓形。
3、汽車後部
最好採用艙背式(hatch back)或直背式(fast back)。應有後擾流板。若用折背式(notch back),則行李箱蓋板至地面距離應高些,長度要短些,後面應有鴨尾式結構。
4、車身底部
所有零部件應在車身下平面內且較平整,最好有平滑的蓋板蓋住底部。蓋板從車身中部或由後輪以後向上稍稍升高。
5、發動機冷卻進風系統
仔細選擇進風口與出風口的位置,應有高效率的冷卻水箱、精心設計的內部風道。
6、加裝導流罩
對於貨車與半掛車,在駕駛室頂部加裝導流罩,可以減小空氣阻力,改善燃油經濟性。
二、汽車加裝尾翼
汽車在行駛過程中阻力可分為縱向、側向和垂直上升3個方面的作用。其中升力是由於氣流通過汽車上下面時流速不同而產生壓力差造成的,升力會使汽車產生向上浮起的趨勢,一方面導致輪胎與地面的接觸載荷減小,另一方面導致懸架幾何學特性發生變化,升力通常導致汽車操縱穩定性變差。
汽車尾翼的作用,就是在汽車高速行駛時,使空氣阻力形成一個向下的壓力,盡量抵消升力,從而提高行駛的穩定性。
汽車尾翼形狀尺寸是經過設計師精確計算而確定的,不宜過大也不宜過小,不然反而會增加轎車的行車阻力或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汽車空氣阻力
是汽車在行駛時受到的空氣作用在行駛方向上的分力,由於它會阻礙汽車的行駛,故稱為空氣阻力,它與滾動阻力、加速阻力和坡路阻力並稱為汽車的四大阻力。根據產生原因和作用機理的不同,空氣阻力可以分為壓力阻力、誘導阻力、干擾阻力、內循環阻力和摩擦阻力這幾種。
1、壓力阻力:壓力阻力又稱為形狀阻力,是作用於汽車外表面上的法向力的合力在行駛方向的分力,約占空氣阻力的55%~65%,是空氣阻力的主要組成部分。
它的作用機理是:當汽車向前行駛穿過空氣介質時,汽車前部的空氣被壓縮,使作用於汽車前部的壓力升高;而汽車後部形成渦流區產生負壓,使作用於汽車後部的壓力降低。這種前後壓力差便形成了壓力阻力。
2、誘導阻力:誘導阻力是指汽車在行駛時受到的使汽車向上升起的力,它約占空氣阻力的6% - 8%。它的作用機理是:汽車在高速行駛時,流經汽車上部和下部的空氣流速是不同的,上部的空氣流速快,下部的空氣流速慢。
根據伯努克原理,空氣流速越快壓力越低,因此汽車上部和下部所受到的空氣壓力不同,下部的壓力大於上部的壓力,這樣就會產生一個使汽車向上升起的力,這個力就是誘導阻力。
3、干擾阻力:干擾阻力是車輛行駛時車表面突出物,如門把手、後視鏡、懸架導向桿、車軸、擋泥板等引起的空氣阻力,它約占整車空氣阻力的12%- 18%。
4、內循環阻力:內循環阻力也稱內部阻力,是冷卻發動機、車內通風等昕需空氣流徑車體內部時形成的阻力,約占空氣阻力的5%- 12%。
5、摩擦阻力:汽車高速行駛時,空氣高速流過車身,與車體表面會發生摩擦作用,從而產生阻滯力。這種由於空氣的粘滯性在車身表面產生的摩擦力在汽車行駛方向的分力,稱為摩擦阻力,又稱表面阻力,約占空氣阻力的5%~10%。
5. 如何大幅度減小空氣阻力
①阻力和速度正相關,座椅降低速度可以減小阻力。
②流線型設計可以減小阻力。
③盡量減小前進時與空氣的接觸面積。
6. 減少空氣阻力CD的主要措施主要有哪些
買好車,高質量的,發動機好的,最新款的,知名度高的,速度快的,省油的 !
7. 運動時各種動物減小空氣阻力的方法,請詳細說明一下,有圖片分析更好!謝謝
看看動物世界,特別是飛行動物
捕食的時候
8. 汽車的空氣阻力指的是什麼,該如何進行降低
所謂的汽車空氣阻力,是指汽車在行駛時受到的空氣作用在行駛方向上的分力,由於它會阻礙汽車的行駛,故稱為空氣阻力,它與滾動阻力、加速阻力和坡路阻力並稱為汽車的四大阻力。根據產生原因和作用機理的不同,空氣阻力可以分為壓力阻力、誘導阻力、干擾阻力、內循環阻力和摩擦阻力這幾種。
比較有趣的摩擦阻力。從理論上來說,車身的表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這里有一個有趣的「高爾夫球現象」。大家看高爾夫球的表面,並非是光滑的,而是有許多凹坑,實踐證明,這些凹坑可以有效地降低空氣阻力,讓高爾夫球飛得更遠,比表面完全光滑的球飛得遠多了。汽車的表面也是如此,完全光滑的表面並不能獲取最小的空氣阻力,所以汽車的表面會設計一些溝槽、凸起、加強筋等,這些設計一方面會加強車體蒙皮的強度,在客觀上也降低了空氣阻力。當然,這些設計都是要在風洞中驗證的。
9. 誰知道跑步時怎麼減少空氣阻力
跑步的要領
跑步的動作並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只要身體各部位動作能協調、順暢,不會造成緊張的動作,大抵就是有效的跑步動作了。
首先,必須要有良好的身體姿勢(Posture);而良好身體姿勢的先決條件是具備適當的肌肉力量。一些可以強化肌肉力量的運動如:仰卧起坐、伏地挺身、交互蹲跳、引體向上等都對維持良好的身體姿勢以及獲得有效的跑步動作有益。
標準的跑步姿勢是,頭部與軀干保持正直,身體相當放鬆,抬頭,眼睛正視前方,手臂自然下垂,手指輕握微向身體中線。腳跨步向前踩時剛好是在身體重心的正下方。
初學跑步的人都犯有步幅太大(Over-striding)的錯誤;也就是當腳跨步向前踩時,腳著地瞬間的位置是在身體重心的前方。不論體型如何,每個人都有他適宜的步幅長度。其方法是靠經常的練習與嘗試修正。
其他一些常犯的錯誤動作包:腳踩地時,腳尖向內或向外;身體彈躍的動作過分明顯;手臂擺振太大或成左右方向擺動。跑步動作,應該是力求順暢自然,並且將所有過分強調的動作減至最低程度。
千萬不要用腳尖跑,這是一般初學者常患的毛病。這種跑法,當腳尖每次接觸地面時,小腿肌肉和腳跟鍵承受相當大的負荷,長時間下來,小腿會有疼痛現象。以耐力型的長跑來說,以腳跟或全腳掌著地的方式跑才是合理。
呼吸的搭配對跑者的速度控制相當重要,以筆者的經驗,用步數搭配呼吸是不錯的做法。維持均速時,以4步吐氣、2步吸氣、加速時以3步吐氣、3步吸氣,耗氧量大時以2吐2吸為原則。
強度的控制:
控制的關鍵在於確定最適宜的運度強度(Workload Intensity),也就是所消的配速(Running Pace)。先了解跑步的心跳反應,在予以調整跑步的速度。反覆嘗試,就不難找出適當的速度了。
其公式為:(220-年齡)- 休息時每分鍾心跳 × 75%+ 休息時每分鍾心跳
例:年齡40歲,休息時每分鍾心跳為80次
則(220-40) - 80 × 75% + 80 =100 × 75%+80 =155
即此人最適當的訓練心跳數為155次/分鍾
沒有經驗的跑者,在開始跑步時前段時間因跑得太快,很快的心跳反應狀態超過了其理想心跳數,以至於後半段跑得很辛苦。
因此,對配速控制較差者,可以在開始跑後5分鍾時,測量其心跳反應,再調整其跑步速度,依此方法練習,很快地就可以將配速控製得很好。一般青少年理想的運動心跳數可於每分鍾150-180次之間。
跑步的運動傷害:
常見的跑步運動傷害有:脛骨骨膜發炎、膝痛、肌肉拉傷甚或斷裂、肌鍵發炎或骨折等。發生的最大原因在於運度過度-太多、太急,因此,一定要循序漸進,逐步增強運動功能。
開始時的肌肉酸痛屬於正常現象,原因是肌肉受到新的刺激的緣故,只需跑步方法正確,酸痛現象會逐漸消除。
跑步前後的暖身運動和伸展運動絕不可省略,它除了可預防傷害的發生,也可減低運動後的疲勞感及酸痛。
10. 如何減小空氣阻力對實驗的影響
為了減小空氣阻力對小球的影響,要選擇體積較小質量較大的小球,故選實心小球.
故答案為: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