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學會觀察事物
學會觀察事物的方法:
一、觀察要有目的
觀察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看或瀏覽,要儲備寫作材料,掌握更多描寫對象的特徵,觀察必須要有目的。不論是日常對身邊事物的觀察,還是針對某個寫作材料進行專項觀察,都要有意識地弄清楚幾個問題:觀察的目的是什麼;觀察哪些方面;最需要觀察什麼。
二、觀察要細致全面
同樣的事物,不同的人觀察後表述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大而化之,只看到了概貌,有些人則力求全面。不同的觀察方式直接影響著最終的表述結果。觀察要細致全面就是要求觀察時能夠仔細觀察每一個細微的變化,關注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三、觀察要抓住本質
觀察不僅要細致全面,更要透過現象抓本質,並能夠通過這些本質,看到事物的現在,回想到事物的過去,預見到事物的將來。比如人物特有的語言、動作、神態,景物特有的神韻等,這些東西都是描寫對象與眾不同的地方,抓住了這些本質的東西,就能夠把描寫對象寫活。
四、觀察要有健康的思想
生活中的確存在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東西,應該揭露、鞭撻,但決不能讓這些丑惡的東西佔據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帶著負面情緒去觀察。作為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內心必須是陽光的。因此,觀察時要有健康的思想,要發自內心去表達真情,謳歌美好的事物,傳播正能量。
五、觀察的方法要多樣化
觀察不僅僅是單純地用眼睛去看,要想獲得更多的信息或感受,就需要在觀察時調動五官,去看、去聞、去聽、去嘗、去摸,要全身心地參與到觀察對象的各個方面,通過多樣化的觀察,把觀察對象的各個方面都能夠弄清楚,才會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觀察對象,才會收集更多的信息,才會在習作時寫得具體、生動。

善於觀察的好處:
實踐證明,觀察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業成績。例如在語文學習中,兩個字的字形、寫法只有細微差異,觀察力較強的同學就能看出來,觀察力較差的同學就常常把它們認錯或寫鍺。
在寫作上,如果觀察力較強,就可以抓住現實生活中的大量材料,感到有東西可寫,對人物、事件的描寫就細致、深入、具體、生動;反之,在這方面能力較差的學生,就感到沒有什麼可寫,寫不具體,或就事論事,空洞無物。
2. 觀察之眼怎麼獲得 觀察之眼獲得方法
來源:塔拉多沙塔斯城西南部(100級3人隊伍日常區域)的沙塔爾天台上稀有觀察者奧多魯(31.3, 47.5)掉落。
(註:需5個人踩上它面前的5個綠色符文才能激活。)
3. 位錯的幾種觀察方法
間接觀察,若材料中的位錯線與材料表面相交(俗稱位錯「露頭」),則交點 一個螺位錯附近的晶面排列情況
處附近由於位錯應力場的存在,其化學穩定性將低於表面的其它部分。若用酸性腐蝕劑(如氫氟酸和硝酸的混合溶液)對這樣的表面進行腐蝕,則位錯「露頭」處的腐蝕速度將遠高於其它部分,可形成一個「腐蝕坑」。再利用一些表面顯微觀察技術(如掃描電子顯微鏡、干涉顯微鏡等等)便可以觀察到位錯的「露頭」位置。下圖中展示了在干涉顯微鏡下,經上述方法制備得到矽片表面位錯腐蝕坑的形態,根據腐蝕坑邊緣的形狀可以確定矽片的晶體學取向——橢圓形代表矽片表面為(100)晶面,三角形代表矽片表面為(111)晶面。 若施加外力令材料發生一系列微小變形,則每次變形後某一特定位錯都將處 (100)矽片表面的位錯
於不同的位置。如果每次變形後都對材料表面進行腐蝕,則同一位錯形成的一系列腐蝕坑將粗略地顯示出位錯運動的軌跡。
直接觀察,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簡稱TEM)可直接觀察到材料微結構中的位錯。TEM觀察的第一步是將金屬樣品加工成電子束可以穿過的薄膜。在沒有位錯存在的區域,電子通過等間距規則排列的各晶面時將可能發生衍射,其衍射角、晶面間距及電子波長之間滿足布拉格定律(Bragg's law)。而在位錯存在的區域附近,晶格發生了畸變,因此衍射強度亦將隨之變化,於是位錯附近區域所成的像便會與周圍區域形成襯度反差,這就是用TEM觀察位錯的基本原理,因上述原因造成的襯度差稱為衍射襯度。 在右圖中,中間稍亮區域(晶粒)里的暗線就是所觀察到位錯的像。由於多晶材料中不同晶粒的晶體學取向不同,因此晶粒之間亦存在襯度差別,這就是圖7和圖8中中間區域較周圍區域更 (111)矽片表面的位錯
亮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圖中位錯像所具有的「蜿蜒」的形態,這是位錯線在厚度方向穿過試樣(薄膜)的位錯在TEM下的典型形態;還需注意的是圖中位錯像的終結處實際上是因為位錯線到達了試樣表面,而非終結在了試樣內部。所有位錯都只能以位錯環的形式終結於晶粒的內部。 用TEM觀察位錯時,放大倍數一般選在5萬到30萬倍之間,這遠未達到TEM放大倍數的極限。部分TEM還配有對試樣進行在觀察中原位加熱/變形的裝置,可以直接對位錯的運動進行實時觀察。 場離子顯微鏡(Field ion micros,簡稱FIM)和原子探針(atom probe)技術提供了放大倍數更高(一般在300萬倍以上)的觀測方法,可在原子尺度對材料表面的位錯進行直接觀測。
4. 觀察方法有哪些
有:
1.方為觀察 2.主次觀察 3.時序觀察 4.遠近觀察 5.分層觀察 6.周期觀察 7.動態觀察 8.多角度觀察
5. 什麼事觀察方法
觀察,是指人們對周圍存在事物的現象和過程的認識,這種認識是基於研究者對事物的現象和過程的理解。但是,科學的觀察,並不是指人們對觀察的一般理解,即不僅僅是「仔細察看」,而是在自然存在的條件下,對自然的、社會的現象和過程,通過人的感覺器官或藉助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的。這種科學的觀察,就是教育科學研究中的觀察法。
所謂「自然存在的條件」,是指對觀察對象不加控制、不加干預、不影響其常態,所謂「有目的、有計劃」,是指根據科學研究的任務,對於觀察對象、觀察范圍、觀察條件和觀察方法作了明確的選擇,而不是觀察能作用於人感官的任何事物。
語文觀察法,則是指在語文教育教學的科學研究中運用科學的觀察對有關語文教育教學現象進行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1.先整體後局部
2.對比觀察
3.連續觀察
4.重復觀察
6. 良好的觀察方法主要有哪些
(一)全面觀察與重點觀察
全面觀察是指對某一事物的所有方面都進行觀察,既要注意到事物比較明顯的特徵,又要觀察到事物比較隱蔽的特徵;既要把握住事物的整體,又要考察它的各個組成部分;既要觀察事物發展的全過程,又要了解事物發展某一階段的特點,從而對事物有一個全面而徹底的了解。同時,客觀事物是極其復雜的,要實現全面觀察,就必須調動眼、耳、鼻、舌、身等各種感官進行視覺、聽覺、嗅覺、膚覺、觸摸覺、動覺等諸方面的協同觀察。重點觀察是相對全面觀察而言的。它是指只對事物的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作特別深入細致的觀察。著名作家楊朔在談到觀察人的特點時說:「我們要特別注意觀察那些性格上有特點的人。從他的外表、舉動、語言以及生活習慣上掌握他的性格。」重點觀察就是抓關鍵、抓重點,把注意力緊緊瞄準你要觀察的對象。
(二)比較觀察與解剖觀察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有效方法。比較觀察是把客觀事物加以對照比較,找出相同點和相異點,即認識事物的「同中之異」與「異中之同」,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與規律。解剖觀察是把被觀察對象的各種特性,各個側面及各個組成部分分解開,仔細地加以觀察。通過解剖觀察,可以加深對事物的了解。
( 三)順序觀察與側面觀察
順序觀察是按照事物的一定順序進行的觀察。客觀事物總有其順序,有其發展的過程。事物的順序主要有:時間順序(如事物的發展過程)、空間順序(如遠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後等)、主次順序、邏輯順序等。觀察時必須遵照一定的順序,如由外到內、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體。從心理學上講,順序觀察有利於信息的存貯、編碼和提取。側面觀察是對事物和對象的某一個側面進行的觀察。如作文中記一個人物在特定場合下的活動,攝影中拍攝一個特寫鏡頭等。
(四)長期觀察與短期觀察
長期觀察是指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對某一事物或對象進行的較為系統的觀察。比如,氣象小組為了摸清當地的氣候特點及規律,進行數年的觀察記錄,並從獲得的氣象材料中概括出該地區的氣象特徵及規律。長期觀察具有時間久、連續性強等特點,這就要求有恆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直至獲得預期的觀察結果為止,切不能半途而廢,更不能「三日打魚,二日曬網」。長期觀察本身就是對學生意志力的培養過程。短期觀察是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對某一事物或對象所進行的觀察。例如作文課中,為了寫日出,一大早起來仔細觀察日出的景觀。短期觀察的事物往往稍縱即逝,所以,一定要抓住時機,認真仔細地觀察思考,並及時做好記錄。
(五)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
直接觀察是觀察者親自動手進行觀察,或者實地考查。間接觀察是利用別人觀察所得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歸納和概括,得出相應的科學結論。
(六)自然觀察和實驗觀察
自然觀察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如學習植物學或動物學時,在大自然或動物園中,實地觀察那些活生生的植物和動物。實驗觀察是在實驗室的條件下進行的,如學習物理和化學時,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實際觀察那些具體的物理或化學現象。
7. 觀察的有哪些具體方法
(1)順序轉換法
觀察要得法,首先就得學會有計劃、有次序地順序查看,從不同角度、不同順序上去觀察同一事物或用同一順序觀察不同事物,從而把握觀察對象的整體和實質。
觀察順序,首先指的是被觀察事物的不同空間順序,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東到西、從近及遠等;觀察順序,還可以指被觀察事物的不同結構組成部分的次序,如從頭到尾、由表及裡、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所以,觀察同一事物,既可以依循其空間順序,也可以從其不同的結構次序入手,獲取的信息不同,認識事物的角度也不同。比如,觀察一尾金魚,從整體順序來看,其葉菱形,分為上頭、中軀、下尾三個部分,鰓以前是頭部,肛門以後是尾部,而鰓和肛門之間便是軀干。從局部結構來看,以頭為例,其前端有口,兩側有鼓起的眼袋和眼瞼,眼的前面有兩個鼻孔,兩側還各有一片鰓蓋,鰓蓋後緣掩住鰓孔,能開合,與口的運動互相一致配合,讓水不停地由口流入,由鰓排出,尾翼長,肚子大,顏色鮮。經過這多種順序地有步驟地觀察,就可以獲得一個完整、清晰的觀察印象。
用不同順序觀察不同類事物,往往採用從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到整體的順序分析法。如觀察街景、公園、山色等自然景象,多採用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的方位順序法;而觀察某一事件,則必須按照開頭(起因)——中間(經過)——結果的時間發展順序。
(2)求同找異法
求同找異法就是認真觀察和研究觀察對象,找出其同類事物之間的異同,並分析其間的關系,其意義在於提高觀察者的觀察分析、思考、概括、歸納能力。例如對蜜蜂進行觀察,必須注意到蜜蜂那神奇的觸角和善於舞蹈的多條腳,由此,引發出觀察螞蟻、蝸牛、蜘蛛、蜻蜓等動物的興趣。在觀察這些昆蟲家族的秘密時,自會發現這些昆蟲有的有觸角,有的短而小,有的沒有觸角,有的昆蟲有翅膀,有的有甲殼(如瓢蟲),有的沒有。通過這種求同找異法,比較同類事物之間的異同,進一步觀察、進一步比較的積極性就會自然產生。
8. 科學的觀察方法有哪些
科學觀察,即科學研究中的觀察,講究客觀性、准確性、真實性,以求真為目的。
基本方法有三種:
一是歷時性的跟蹤觀察,也叫動態觀察,即自始至終地觀察事物的成長過程和發展變化的脈絡。
二是共時性的透視觀察,也叫靜態觀察,即用類似解剖的方法,由表及裡地觀察事物的本質特徵。
三是超越時空、打破各種限制的跨越式觀察,也叫比較觀察,即由此及彼地觀察事物的橫向聯系,找出事物的差異,從中發現事物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