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數學的替換法和假設法怎麼學我老學不會
假設法是數學中思考問題的一常見的方法,有些應用題乍看很難求出答案,但是如果我們合理地進行假設,往往會使問題得到解決。所謂假設法就是依照已知條件進行推算,根據數量上出現的矛盾,作適當的調整,從而找到正確答案。我國古代趣題「雞兔同籠」就是運用假設法解決問題的一個範例。解答「雞兔同籠」問題的基本關系式是:兔數=(總腳數-每隻雞腳數×雞兔總數)÷(每隻兔子腳數-每隻雞腳數)用假設法解答類似「雞兔同籠」的問題時,可以根據題意假設幾個量相同,然後進行推算,所得結果與題中對應的數量不符合時,要能夠正確地運用別的量加以調整,從而找到正確的答案。
假設法就是依據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或結論作出某種設想,然後按已知條件進行推算,再根據數量上的矛盾作出適當的調整,得出正確答案。
假設法就是依據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或結論作出某種設想,然後按已知條件進行推算,再根據數量上的矛盾作出適當的調整,得出正確答案。
例題1 雞、兔共30隻,共有腳84隻。雞、兔各有多少只?
思路導航:假設全是雞,共有腳:30×2=60隻;比實際少:84-60=24隻;這是因為把4隻腳的兔子都按2隻腳的雞計算了。每把一隻兔子算作一隻雞,少算:4-2=2隻腳,現在共少算了24隻腳,說明把:24÷2=12隻兔子按雞算了。所以,共有兔子12隻,有雞30-12=18隻。
練習1.雞、兔共100隻,共有腳280隻。雞、兔各多少只?
2.雞、兔共50隻,共有腳160隻。雞、兔各幾只?
3.雞、兔共45隻,雞的腳比兔的腳多60隻。雞、兔各多少只?
例題2 雞、兔共籠,雞比兔多30隻,一共有腳168隻,雞、兔各多少只?
思路導航:因為雞比兔多30隻,則可以把30隻雞的腳從總數中去掉,剩下的雞兔就同樣多了。每一對雞和兔共4+2=6隻腳,用6去除剩下的雞兔總腳數,就可求出兔的只數。兔的只數:(168-2×30)÷(4+2)=18隻;雞的只數:18+30=48隻。
練習1.雞兔共籠,雞比兔多25隻,一共有腳170隻。雞、兔各幾只?
2.買甲、乙兩種戲票,甲種票每張4元,乙種票每張3元,乙種票比甲種票多買了9張,一共用去97元。兩種票各買了幾張?
3.雞兔共有腳48隻,如果將雞的只數與兔的只數互換則共有腳42隻。雞、兔各幾只?
例題3 某學校舉行數學競賽,每做對一題得9分,做錯一題倒扣3分。共有12道題,王剛得了84分。王剛做錯了幾題?
思路導航:這類題實與雞兔同籠同類,還用假設法進行思考。若全做對,應得9×12=108分,現在少了108-84=24分。為什麼會少24分,因為做錯一題,不但得不到9分,反而需要倒扣3分,里外少了12分,所以錯了24÷12=2題。
練習1.某小學進行英語競賽,每答對一題得10分,答錯一題倒扣4分,共15題,小華得了102分。小華答對幾題?
2.運輸襯衫400箱,規定每箱運費30元,若損失一箱,不但不給運費,並要賠償100元。運後運費為8880元,損失了幾箱?
3.某車間生產一批服裝共250件,生產1件可得25元,如果有1件不符合要求,則倒扣20元。生產後得到費用5350元,有幾件不符合要求?
有些應用題涉及兩三種物品的數量計算,解答這種應用題,可根據它們的組合關系,用一種物品替換另外的物品,使數量關系單一化,這樣的思考方法,通常叫做替換法(也叫代替法)。
例:糧店有大米20袋,麵粉50袋,共重2250千克,已知1袋大米的重量和2袋麵粉的重量相等,那麼一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分析與解:可以根據 「1袋大米的重量和2袋麵粉的重量相等」,設法把50袋麵粉的重量用大米的重量替換(50÷2 = 25,50袋麵粉的重量相當於25袋大米的重量),這樣本題就只剩下大米一種數量,可以順利求出1袋大米的重量了。
2250÷(20 + 50÷2)= 50(千克)
也可以把20袋大米的重量用麵粉的重量替換,求出1袋麵粉的重量,再求出1袋大米的重量。可以這樣列式計算:
2250÷(20 ×2 + 50)= 25(千克) 25×2 = 50(千克)
B. 作假設的說明方法
作假設的說明方法是運用思維、想像,對所研究的事物的本質或規律的初步設想或推測,用假設的環境來預設將來可能要出現的狀況,會增強說明對象的說服力。
作假設的說明方法的作用及意義
1、輔助理解與推理
作假設是一種常見的說明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通過設定某種條件或情境,幫助人們理解和推理。這種方法常常用於解釋復雜的現象或問題,通過設定假設條件,將復雜的問題簡化,從而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
2、引導思考與探索
作假設不僅能夠輔助人們理解和推理,還能夠引導人們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通過提出假設,人們可以圍繞這個假設進行思考、討論和分析,從而發現新的觀點和理論。這種方法鼓勵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拓展人們的思維空間。
3、驗證與發展科學理論
作假設的說明方法在科學研究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科學家們通過提出假設來解釋實驗結果或推導新的理論,然後通過實驗和觀察來驗證這些假設。
如果假設被驗證為正確,那麼這些假設就成為了新的科學理論的基礎;如果假設被驗證為錯誤,那麼這些假設就需要被修正或淘汰。這種方法有助於推動科學的發展和進步。
C. 作假設的說明方法作用
作假設是運用思維、想像,對所研究的事物的本質或規律的初步設想或推測,用假設的環境來預設將來可能要出現的狀況,會增強說明對象的說服力。在特定的情況下,排除所有因素,實現自己想達到的效果。
作假設是用假設的想法表示出將來會出現的情況。
假設關系:如果(假使、倘若、要是)……就……;即使(就是、盡管、就算、哪怕)……也……一般用表示假設的關聯詞造的句子就是假設關系的句子。還有的沒有關聯詞。但句子意思表示未發生卻被設想出的也是假設關系。
例句:
1、如果明天下雨,那麼郊遊取消。
2、如果明天下雨,春遊還是照常進行。
3、假設我參加了這個活動,那我一定能得到經驗。
4、假設我能看透別人的內心,我一定要了解他們都在想什麼。
5、假如我有翅膀,我會翱翔藍天。
D. 做假設是不是 說明方法
做假設是一種說明方法,並且是一種十分高效且簡單的說明方法,在實際運用中也被廣泛應用。
做假設就是對我們所要探索的問題先進行假設前提,再進行實驗論證,如果最後論證的結果和我們的假設前提一樣,那麼就是正確的。做假設在學習中是非常常見的,運用這種說明方法能夠為學習節省大量的時間,但是運用起來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用做假設的方法來進行說明,需要我們先把可能想到的結果想像出來,無論是對的還是錯的,假設出來後我們要對自己的假設進行檢驗,如果檢驗的結果與我們的假設是對立的,那麼假設就錯誤,我們在進行說明的時候就要說明正確的結果,比如在論文的寫作和數學中的計算,都會運用這種方法。
常見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1、打比方:即修辭手法里的比喻,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事物更加具體、生動、形象,方便人們更好地去了解。
2、列數字:採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將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方便讀者理解。
3、舉例子:通過一些簡單易懂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方便人們對某些特殊事物或事理的理解。
4、下定義:將某一事物的本質特徵用簡明的語言作出規定性的說明,能夠准確地揭示事物的本質。
5、作詮釋:對事物作出解釋,但與下定義不同,下定義要求用准確完整的語言進行解釋,而作詮釋要求不必完整,只解釋概念的一部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