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竹蓀如何種植
一、栽培原材料准備
1.栽培料種類:栽培竹蓀用原料主要有腐乾竹、廢竹塊、竹圓下處於腐解或半腐解狀態下的竹葉、萊圓土;木屑、蔗渣、麥皮;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玉米稈、麥稈、泊萊稈等農副秸稈與竹料混合使用。攆樹、青樹可作為段木栽培之用。
2.栽培料處理:栽培前將原料在陽光下攤曬3-4天,劈成長ll一22cm(室外林間栽培可砍成lm以下的竹塊均可)寬1-2cm竹塊。然後用1-3%的石灰水浸泡5-6天,撈起用清水沖洗,稍涼干待用。竹葉和土壤翻曬3-4天後,用l-1.5%的福爾馬林、0.3-0.5%的敵敵畏混合液消毒。每立方米的竹葉或土壤用混合消毒液27-30升,邊噴葯邊攪拌。使葯料充分混合均勻,蓋上薄膜,土壤4-5天,竹葉1-3天後揭膜,攤張,讓葯物揮發l一2天,使可使用。林間栽培的覆蓋土壤可不作消毒處理。
二、菇房及栽培容器的消毒處理
菇房可採用一般蘑菇栽培用菇房。床架可以鐵架、塑料架或竹木床架。還可採用塑料箱、木箱、花缽等進行箱栽和缽栽。
栽培前,將菇房徹底清掃干凈,用0.5%敵百蟲液加O.1%多菌靈或0.5%漂白粉液噴灑室。內處,床架用5%石灰水或5%漂白粉搽擦。再用福爾馬林熏蒸閉窗門一晝夜,然後打張菇房一周後即可使用。栽培箱、缽用清水洗凈後,再用0.5他高錳酸鉀溶液擦拭其內外表面,備用。
三、栽培方法
1.壓塊栽培:是將培養好的竹蓀栽培種從瓶或袋中挖出,壓製成菌塊,進行覆土栽培的方法。特點是出菇早而集中,從而栽培用期也短,但用種量較大。
(1)挖瓶壓塊:在成都地區挖瓶壓塊時間可在上半年的4-5月份。將剛長滿的竹蓀栽培種:從瓶(袋)中挖出,用木框(規格40×40×12cm,即與香菇壓塊用木框相同。使用前用5%石灰水或5‰的高錳酸鉀溶液擦洗過。)做成四周較中部稍薄點的栽培塊,每塊用種約12瓶。注意不要壓得太緊,以免過於損傷菌絲體。
(2)菌絲體癒合:壓塊成型後,去掉木框,先蓋l張消毒干報紙,將菌塊放在經消毒後的薄膜上,並包裹好,茵塊之間相距4-5cm,置於床架上,保濕培養約15-20天,菌絲體重新癒合。
(3)覆土:待菌絲癒合後,在菌塊上面蓋l一2cm厚葉的竹葉,繼續培養5一10天,菌絲布滿葉層80%以上時,及時覆蓋泥土2-4cm厚。
(4)管理:主要通過調節基物、覆土層含水量、菇房內的溫度、空氣溫度、通風和光照條件等來滿足竹蓀生長發育所需的最適條件,達到高產穩產。一般地,在覆土後空氣相對溫度80%,氣溫16-20℃,光照3-105Lux條件下,約1-2個月(最早的24天左右),後張始現蕾。
①水分管理:覆土層土壤含水量控制在20一30%。若土壤含水量過大,則菌絲會因徒長大量地爬於土層表面,面在土層中分化形成原基,菌蕾數目少,達不到產高的目的。菇房內空氣相對略濕度保持在80%左右。茵蕾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溫度提高到85-90%否則,空氣量度太低,土層水分易散失;溫度太高則易引起雜菌繁殖,尤其是粘菌。澆水時噴頭應向上,以避免沖傷上蕾。
②溫度控制:遇高溫時,通過張起門窗而降低溫度,以免熱列菇蕾;低溫時,要緊閉門窗,有條件的可裝上加溫裝置,提高菇房溫度,以防凍死菇蕾。
③通風換氣:每天張起門窗2-3次,每次通風換氣10-20分鍾,以便新鮮空氣進入菇房,供蓀蘇生長發育需要。
④雜菌和蟲鼠害的防治:這項工作應以預防為主。若已發現菇床上有粘菌(草生發網菌Ste-monitis her-batica)和鬼傘類(Coprinaceae)雜菌出現,則應及時地除去,並在其發生外周圍撒上一層干石灰粉,控制其蔓延。若發現有菇蠅、蠟類、魅腦以及線蟲為害時,則應噴敵敵畏葯液加以消除,但要注意不要傷害菇蕾。菇房要安裝紗窗、紗門,以防老鼠進入菇房,危害竹蓀。
2.直播床栽:指將經處理後的竹料等直拉鋪於菇床上,進行播種、覆土的栽培方法。具有出菇面積大、能充分利用菇架大面積栽培,菇房利用率較缽栽有效,但較壓塊栽培周期長些等特點。
(1)下料與播種:床架上先鋪一張大的消毒塑料薄膜,在薄膜底部張上幾個小孔,以利多餘水分流出。再在其上下料、播種,填鋪一層料播一層種,共播三層菌種。盡量使菌種塊夾在竹塊之間,種料緊密相貼,最上層蓋上一薄層竹葉。每平方米以於重計用料20公斤,用種3-4瓶。播種完畢後,澆水,再蓋上塑料薄膜,保濕培養。
(2)覆蓋:待菌種塊復活生長,茵絲基本長滿料面時,及時覆蓋土壤,覆土層厚度2-4cm。
(3)管理:與壓塊栽培法的管理方法相同。
3.直播箱(缽)栽:利用塑料周圍轉箱、木箱、花缽等容器,直接下料播種進行栽培的方法。
箱栽時,箱底先鋪塑料膜,並留出水小孔,再在底層鋪2-3cm厚的小卵石,卵石上鋪2cm厚的菜園土,土層上鋪菌種,填料播種方法與直接床栽法相同。若規格為15×31×14立方厘米的箱子,可鋪料以乾重計4公斤確,用種2瓶/箱。缽栽時可不用薄膜。
栽培管理的水分控制及溫度調節等措施與壓塊栽培法相同。
4.林間代料栽培:在樹林或竹林下,利用竹木加工後的廢竹、木屑,農副產物(如甘庶渣、作物秸稈,等進行竹蓀栽培。這種方法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用工少、管理方便、成本低、效益好等優點。是在廣大農村的竹區、林區栽培竹蓀行之有效的方法。
(1)場地選擇:向陽背風、排水良好、土壤濕潤、無白蟻活動的竹林、竹木混交林、闊葉樹林、針闊葉樹混交林、果園等可作為栽培竹蓀的場所。選好場地後,清除地上雜草、保持環境衛生,並撒上干石灰粉作消毒處理。為防止外界人畜干擾,在播種後最好在栽培場所周圍人為地作上圍牆。
(2)播種時間:一般地說,一年四季均可播種,但以春秋兩季播種效果最好。
(3)林間栽培方法:一般採用床栽。床寬80-100cm,長度不限,根據我們的實踐.最好是每0.5平方米一箱,廂間間隔30-50cm,以增加邊際效應和為菌絲蔓延增加出竹芬的范圍。用栽培種2-6瓶/平方米。播種採用層播法:即先鋪處理過的竹葉、木屑或樹枝葉等,再鋪一層料,隨後撒主層菌種(若為竹專塊料,則宜將菌種夾在竹心),然後又再鋪一層料,再量一層菌料,如此播3-4層,一般鋪料厚15-20cm,播後蓋竹葉、木屑等,最後蓋土,土層厚4-5cm ,並用清水澆透。根據地勢高低情況,可採用相適應的地表栽培和坑栽兩種形彎。
①地表栽培:在地勢較低、潮濕的場地採用此法。即先在消毒場地上劃好廂線,並插竹塊標出界限、然後在廂界內鋪料、播種、播後用土把廂圍封起來。
②坑栽:當場地蔽蔭度不夠或地勢較高,土壤較乾燥時,宜採用此形彎。先在劃好的廂內挖坑,坑深10-15cm,挖好後坑內及周圍撤石灰粉消毒,然後採用層播法播種。
(4)竹林栽培方法:在各種竹林里,按每畝180-200個窩計算打窩,在空地上最好在腐竹頭邊,挖15-20cm深,長×寬為50×35cm大小的坑,每坑投料計1-1.5公斤,每畝投乾料200-300公斤,挖好後就地取一些腐竹葉墊底,然後鋪料撒種,如此播2-3層,再蓋竹葉,稍踩緊,最上面用挖坑出來的土覆蓋;若晴天土壤乾燥時,應澆透水(雨後栽培不用澆水)。
一般雨後播種菌絲復活較好,在竹林里栽培時,將菌種夾在蔫泡竹內,則菌絲生長效果好。另外,在竹葉上撒些木屑效果也較好。在竹林內同樣可採用床栽法。
由於林間,無論是竹林或樹林,特別是老年林,其地下的根交錯盤踞,因砍伐或自然死亡等多種原因,使地下埋藏了不少腐根,這些腐根是竹蘇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在林間播種,菌絲不僅在投料的地方生長,而且同時也蔓延到其他有養料的地方。因此,野外林間空地培竹蓀是最經濟、最合法的栽培方法。
(5)管理:野外林間栽培竹蓀,只要場地選擇恰當,一般不需要搭棚可遮蔭。土壤濕潤也不必澆水。春秋季節若越遇乾旱、則需在菇床及竹頭、坑邊附近適當澆水補充水分。越冬後的菌絲待氣溫回升後,張始向四州蔓延伸展,形成菌索,約在3-4月份,菌索先端形成小菌蕾,在菌蕾形成時,需經常澆水。此階段若嚴重缺水,菌蕾則會因分化不成而死亡,即使形成菌蕾,但也張不了裙;若澆水過多,則菌絲徒長,幼菌蕾到成熟時便全破口,給病菌的侵入以可趁之機,從而是導致菌蕾死亡。一般在雨水較多的6-8月份,是竹蘇大量出現撤裙的時候,要注意及時採收。
四、採收
竹蓀的商品部分一般指菌裙和菌柄。裙、柄的完整性和顏色的潔白程度直接地影響到竹蓀的產品質量。這就要求我們在採收和加工過程中要特別注意。
1.採收時期:適應採收期應在竹蓀生長發育過程中的成型期進行。因為張型期的竹蓀子實體菌柄伸長到最大高度,菌裙完全張張達到最大粗度,產抱體(菌蓋上黑褐色抱子液組織)尚未自容,所以這時採收的竹蓀子實體具有很好的形態完整性,菌體潔白。否則,過早地採收,菌裙、菌柄尚未完全伸長展張,干制後個體小,商品價值低;過遲採收,菌裙、菌柄萎縮、倒伏;而且產孢體自溶沿裙柄下流,污染裙、柄,嚴重地影響到產品的色澤。
2.採摘方法:採摘時,用一隻手扶住菌托,另一支手用小刀將將菌托下的菌縈切斷,輕輕取出,放入瓷盤和藍子內。決不要用手扯。因為用手扯會將裙、菌柄很脆嫩,極易折斷,採摘時應輕拿輕放。採收後、將菌蓋和菌托及時剝掉,保留菌裙菌柄。去掉菌托表面上的泥土,菌蓋可在清水中浸洗除掉表面上的抱體,再進行干制。若裙柄已有少量污染,則應及時用清水或干凈濕紗布摻凈即可。
㈡ 黃竹的栽培技術
黃竹,禾本科牡竹屬,別名埋桑,主要分布於我國雲南耿馬、景洪等低山與河谷地區,是雲南省南方比較習見的野生竹種。用作造紙原料,建築用材,扁擔和筷子等竹木製品,用途廣泛,有一定經濟價值。細葉龍竹俗稱大龍竹、黃竹,為大型叢生竹,其竹材性能良好,是造紙、纖維、人造絲、人造板等的優良原料。
細葉龍竹稈柄短,稈密集,蔸向地性極強,無露蔸現象,稈幼時為白粉色,老時翠綠、黃綠。高一般為15~25m,最高可達32m,胸徑11~16cm,最粗可達17cm;節間長35~55cm,最高70cm。四季均能開花,1~2月為盛花期,果實在3~4月成熟。細葉龍竹要求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在年均溫度17℃以上,最低極限溫度-3℃以上,年均降水量900mm以上的地區生長良好。對土質要求不高,即使在石灰岩地區、鹽鹼地也能生長正常。適生於海拔在1 900m以下的寬山寬坡,以及溪河沿岸。
竹產業作為林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十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細葉龍竹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1、育苗技術
可採用種子育苗和無性繁殖育苗兩種,這里主要介紹播種營養杯育苗的方法。有性繁殖培育營養杯苗具有適應性強、壽命長、成苗率高、體積小、運栽方便、成本低、發筍旺盛等優點。因細葉龍竹怕澇怕旱,育苗時要求整地作床,播種前先用清水洗衣去拌種粉,再用0.1{bf}高錳酸鉀浸種消毒2~4h,即可播種。也可用濕沙拌種催芽,待種子開始露白時,點播到已經裝好營養土的塑料營養袋裡,每袋點播1~2粒,播後用心土或火燒土覆蓋,再覆上一層稻草,然後淋水,以後經常保持濕潤,能提早出苗分櫱。
2、造林地准備
主要為清理林地、整地、挖穴等。整地時間於造林前1~2個月,細葉龍竹的栽植密度一般為450~600株/hm 成林後有450~600叢,株行距為4m×4m或4m×5m;穴的規格為60cm×60cm×50cm,挖時表土與底土分兩側放置,揀出石塊,清除雜草根莖。在土質疏鬆、肥沃的地方一般不需整地就可開穴,但在土壤條件較差的地方最好先進行帶墾或全墾後開穴。栽前15~30d回填土,回土時表土在下,心土在上,有條件的地方可施些基肥,基肥以腐熟的農家肥為好,也可每畝施有機肥2~3t,混拌普鈣100kg,與填底的表土拌勻。
3、栽植季節
由於細葉龍竹採用有性繁殖培育營養杯苗造林,所以四季均可進行造林,盡管是天氣乾旱,也能達到92{bf}以上的成活率,所以種植細葉龍竹不用補種,減少了人工和材料的損失,當年栽種當年成叢。
4、造林方法
細葉龍竹的造林方法有帶蔸埋稈造林、移母竹造林、截稈移鞭造林、實生苗造林等。播種營養杯苗造林是近年細葉龍竹造林最常用的方法,各地均可採用。即用根系發達的營養杯竹苗,每叢2~3株或3~5株,栽植時,先行澆水營養杯苗使杯土濕潤,然後緊握容器杯,擠壓土壤,脫去塑料容器將苗垂直放於肥土中央,按「三埋兩踩一提苗」技術要求栽種,保證「苗正、踏實」,覆土應超過營養杯土處3cm左右為宜,上部要壅豐饅頭形,加蓋一層鬆土。
5、幼竹撫育管理
(1)封山青竹
細葉龍竹造林後最忌人畜破壞,所以栽竹後2~3年內,要加強保護,嚴防人畜入地破壞,避免火災及病蟲害。
(2)竹農間作
栽竹後2年內,林內光照充足,雜草灌木容易滋生,可在林地內套種大豆、花生、矮稈玉米以耕代撫,以短養長,既增加收入又可促進竹林快速成林成材。
(3)保持土壤適當濕度
在較乾旱的地區栽種細葉龍竹,有條件地方可引水灌溉。在地勢較低的地方栽種,陰雨天應及時排除積水,以防爛根死亡。
(4)施肥
栽種第一年待苗木成活穩定後。可每隔10~15d,每叢苗澆稀糞水2~3kg,出筍前半月追施尿素或碳氨200~300g,出筍高峰期施復合肥500g,以提高產量,立秋後即停止施肥。以後施肥逐年加大。
在成林中每叢竹子選擇新伐樁2~3個,打通竹節隔,每一伐樁灌入尿素200~300g、食鹽20~30g。用土封口。肥效期可達1~2年。此法與土壤施肥有同樣效果,並具有省工省料、成本低、防止肥料流失、肥效期長以及促進伐樁腐爛等優點。
(5)鬆土除草
種植半年左右,中耕擴塘一次,即深翻竹叢四周,使土壤疏鬆,將雜草、灌木置於竹叢下方,及時除草確保竹子得到充分的水分、養分,保證竹筍的良好生長。發筍期間如適逢雨季,一般水分不缺,若有夏旱發生,也會影響出筍,或出筍長竹後又死亡,所以必須注意水肥管理。
(6)修剪
對當年生長的竹子,修剪1.5m以下的所有枝條,以確保竹子能有充分的營養空間。
6、成林撫育管理
(1)護筍養竹
護筍才能養竹,是提高竹林密度,增加竹林產量的重要措施。清明前後是竹筍-幼竹生長期,應禁止人畜進入竹林,並注意防治害蟲和野獸危害。
(2)施肥
每年施3次,第1次於2月或3月在竹叢四周用鋤頭自外向內扒開,使竹蔸的芽目暴露,但扒土時一定要注意不要損傷筍目和盡量少傷根系。細葉龍竹出筍量高,每年都要補充大量的肥料。扒土除了便於施肥,同時也是一次鬆土,使土壤通氣、保水,對竹蔸、早發筍、多發筍都有促進作用。筍目曝光約5~6d就可以施肥,這是一年中的第1次施肥,稱施春肥。這次施肥應以有機肥為主,如廄肥、餅肥、人糞尿或土雜肥,一般每叢可施入廄肥25~50kg,或腐熟餅肥7~10kg,或土雜肥100~150kg。肥料施入扒開的溝中,隨即覆土,覆土要比原來的土面略高。這次施肥由於肥料在土中發酵,增加了土溫,提高土壤肥力。
第2次和第3次施肥的目的是促進竹筍生長,稱追肥,應在5~6月進行。細葉龍竹喜肥,施肥次數多,產量更高,追肥以施速效化肥為主,每叢可施氮、磷、鉀混合肥料(5∶1∶2)1.0~1.5kg,或尿素、硫酸銨等化肥0.5~1.0kg。施肥要在竹叢周開溝,將化肥撒入溝內或用水沖稀後澆灌,施後覆土。施時要注意肥料不要直接接觸嫩筍,以防嫩筍萎縮死亡。另外要注意立秋後不要再施肥,因為此時施肥,會使幼竹生長過盛,組織幼嫩,入冬時容易受到凍害。
(3)深翻土壤
因細葉龍竹凋零物多,堆層極厚,林地幾乎沒有雜草,省去了除草的人工。每2年年底深翻(30~40cm)一次以前墾復過的土壤,同時將凋零物埋入竹叢周圍,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增加土壤腐殖質,提高土壤肥力,為竹林生長創造良好的地下環境。
(4)合理採伐
經營細葉龍竹,必須實行采育兼顧,合理採伐。細葉龍竹為大型從生竹,其稈的密集度和出筍量高於龍竹、麻竹,一般當年栽種、當年成叢,第2年每從有20根以上的竹子,高5m,每畝能採伐0.5t,第3年竹高8m,每畝能採伐1.5t,第4年即進入豐產穩產期,胸徑能達到9~12cm,畝產5~7t。採伐按「砍小留大,砍老留嫩,砍弱留強,砍密留稀,砍病留壯」的原則進行擇伐。採伐強度為50{bf}~60{bf},要求全砍3年及3年以上老竹。於每年11至翌年2月份竹子處於休眠狀態或低生長勢的情況下進行。採伐時,盡量齊地砍伐,降低伐樁,節約竹材,並隨即打通竹蔸的節隔,促其腐爛。
7、竹林病蟲害防治
(1)竹煤污病
竹煤病發生較普遍,多種竹子都可能發生。主要危害竹葉與小枝,嚴重影響光合作,致使竹子生長衰弱。竹煤病是由蚜蟲或介殼蟲的危而引起的。因為蚜蟲和介殼蟲的分泌物正是竹煤病病菌的營養來源。因此,防治方法以消滅蚜蟲和介殼蟲為主。可用20{bf}啶蟲脒可溶性粉劑或波爾多液噴霧防治,也可以噴0.2~0.3度石硫合劑殺死煤病病菌。此外,適當砍伐,定期修枝,使竹林通風透光度改善,也可大大減少發病機會。
(2)竹螟
竹螟又叫竹苞蟲、竹卷葉蟲。幼蟲吐絲卷葉取食,大模發生進竹葉可被吃光,影響光合作用,使來年出筍很少,冬委在竹蔸附近疏鬆土中做繭越冬。
防治方法為冬季結合墾復鬆土,消滅越冬幼蟲。幼蟲期噴施敵百蟲500倍液或敵敵畏乳劑1 000倍液;在6月下旬發現幼蟲卷葉時,可噴90{bf}敵百蟲500倍液或50{bf}敵敵畏1 000倍液毒殺;5月底成蟲出現期間,可黑光燈誘殺;蟲口密度大時,可在林中放「721」煙霧劑。
(3)竹鼠
可用人工誘捕或用特丁磷、辛硫磷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