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巧借圖表分析解決小學數學應用題
小學數學中把含有數量關系的實際問題用語言或文字敘述出來,這樣所形成的題目叫做應用題。任何一道應用題都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已知條件,第二部分是所求問題。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組成了應用題的結構。解答應用題的關鍵在於理解數量關系,數量關系可以用圖表來表達,通過讓學生畫圖表,再加以分析數量間的關系,使問題迎刃而解。
一、對圖表分析法重要性的認識是前提
數學應用題對於正處於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小學生來說,由於文字敘述比較抽象,數量關系比較復雜,因此理解起來困難較大。如果不掌握一種直觀而又科學的分析方法,不斷開拓解題的思路和提高解題的能力,長此以往將極大地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此,圖表法作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數學思維方法,可以幫助學生輕松、愉快的學會解決復雜關系的應用題,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思維能力,還可調動學生解答應用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藉助於圖表法解題,可以化抽象為具體
小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知識構架和理解能力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題目已知條件和未知問題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用圖表的形式表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使深奧的數學問題變得直觀、形象、具體。
(二)藉助於圖表法解題,可以化繁為簡
行程問題、工程問題涉及數量多、數量關系比較復雜,往往讓學生難以理清彼此間的關系,藉助圖表中的線段表示法可以准確地找出數量間的一一對應關系,從而理清頭緒,比較容易地解出要求的問題。
(三)藉助於圖表法解題,可以化知識為能力
運用圖表法解應用題的前提是學會閱讀題目,通過閱讀弄清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之間的關系,久而久之可以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在畫圖過程中還可以激發學生的靈感,變抽象為具體,提高學生的聯想能力。
二、對數學中數量關系的准確分析是關鍵
數量關系是指應用題中已知數量和未知數量之間的關系,只有搞清數量關系,才能根據四則運算的意義恰當的選擇演算法,把數學問題轉化為數學式子,通過計算進行解答。數量關系分析法分為三步:第一步是尋找題中的數量;第二步是明確各數量間的關系;第三步是解決各個產生的問題。下面以一道例題的教學從以下幾方面來談數量關系分析法的運用。
如:「學校舉行書法大賽,三年級有35人參加比賽,四年級參加的人數是三年級3倍,五年級參加的人數比三、四年級參加的總人數多12人。五年級參加比賽的有多少人?」師:題中有幾個數量呢?生:三個。師:哪兩個數量之間有直接關系呢?生:三年級有35人參加比賽,四年級參加的人數是三年級3倍。師:這兩個數量間的關系讓我們頭腦中產生一個什麼問題呢?生:四年級有多少人參加比賽?師:怎樣列式解答這個問題呢?生:用乘法35 ×3=105(人)。師:現在又多了一個數量:四年級有105人參加比賽,那麼哪兩個數量間又存在關系呢?根據他們的關系可以產生一個怎樣的問題?生:三年級有35人參加比賽,四年級有105人參加比賽。問題是:三四年級參加比賽一共有多少人?師:所以第二步算式怎樣列呢?生:105+35=140(人)。師:根據現在已經產生的數量,又有哪兩個數量間的關系存在呢?生:三、四年級參加比賽一共有多140人,五年級參加的人數比三、四年級參加的總人數多12人。師:這兩個數量間的關系能幫助我們解決什麼問題呢?生:五年級參加比賽的有多少人?師:那麼解決最後問題的算式怎樣列出呢?生:140+12=152(人)
三、培養學生具有熟練的圖表能力是基礎
圖表法因其直觀性與實用性,在解決數學應用題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但對於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而言,如何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換成具體直觀的畫面,完成從文字到圖表的抽象過程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接觸應用題開始,就進行相關方面的訓練,循序漸進地提高審題的能力和畫圖的水平。一般來講,可通過 個方面的科學訓練,以達到准確熟練地實現從文本文字轉換成圖畫符合。
(一)教師要躬親示範做好榜樣
要求教師在解題中形成運用圖表法的習慣,從最基本的「1」開始,比如1個蘋果可以用圓圈來表示,一個人可以用一豎橫來表示,一段路程可以一橫來表示,手把手來教會學生葫蘆畫瓢,仿照一步一步來畫, 找准數量關系,切不可急於求成。
(二)教師要因材施教做好指導
隨著學生對「1」這個概念的理解,學生可以由此推及到大的數量,比如20米長如果真用20米畫那困難大了,教師可指導學生用1厘米或者是3厘米、4厘米來表示長度,其中的1份代表多少厘米,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通過畫圖可以清晰地表示出來。在具體過程中要將讀題、口述、畫圖有機結合起來,實現數量關系與圖畫的有機統一。
(三)教師要適時放手做好點撥
待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後, 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畫, 可以按照教師平時說的去表示,也可創造性地根據自己的理解、喜好去畫,只要科學、合理、直觀地反映數量關系即可,而且要遵循簡潔明了的原則,教師可給以適時的點撥,不斷培養學生的使用圖表解決問題的主動性、自覺性,同時也可讓學生分組合作交流,評選出最優方案,不斷提高學生的圖表解析問題的能力。
實踐證明, 圖表法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實用性的優點,完全符合小學中低段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年齡特點。如果學生從小掌握了藉助圖表輔助解題的方法, 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會有大大的提高, 對今後的學習生活將有很大的幫助。
❷ 如何用畫線段圖的方法解應用題呢
解法如下:
1、第一種:
(2)小學生理解題意有哪些畫圖方法擴展閱讀
畫圖解題的好處:
1、藉助於畫圖解題,可以化抽象的語言到具體、形象、直觀圖形。小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而且社會經歷又少,給理解題意帶來很大的困難。教師引導學生用線段圖的形式表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更直觀,形象,具體。
2、藉助畫圖,可以化難為易,判斷准確。有的應用題,數量關系比較復雜,學生難以理清,藉助線段圖可以准確的找出數量間的對應關系,很容易解出要求的問題。
3、藉助畫圖,可以化繁為簡,發展學生思維。有些應用題數量較多,數量關系學生感覺比較亂,學生容易混。
4、藉助畫圖,可以化知識為能力。線段圖不但使學生解答應用題不再困難,而且藉助線段圖,可以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如一題多解能力的培養、根據線段唯宏畝圖來編應用題,進行說話能力的培養、還可以直接根據線段圖進行列式計算。線段圖畫的美觀大方,結構合理,還可以對絕鎮學生進行審美觀念,藝術能力的訓練。
畫圖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起到了奇妙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學生輕松、愉快的學會復雜關系的應用題,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又促進了學生了思維的發展,是教學指森中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❸ 如何利用畫圖提高小學生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新課標指出:要使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小學數學中,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很多,如實際操作、找規律、整理數據、列方程等等,其中畫圖策略應該是學生解決問題的一種很基本也很重要的策略。它是通過各種圖形幫助學生把抽象問題具體化、直觀化,從而使學生能從圖中理解題意和分析數量關系,搜尋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從這個意義上講,畫圖能力的強弱也反映了解題能力的高低。現在的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比較薄弱,解決問題的策略相對單一。其實很多數學問題,通過畫畫圖,在畫圖的基礎上找到具體的量或分率和它們所表示的意思,把抽象、模糊轉化為直觀、具體,題意和數量關系也就一目瞭然了。因此注重和利用畫圖策略來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可現實的學習中,學生對於畫圖策略的運用存在兩種情形,越聰明成績越好的人在碰到難題時會主動地畫畫圖來幫助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而很大一部分學生卻是懶得畫或者不會畫,覺得怕麻煩或無從入手。那麼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學會並利用畫圖策略從而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呢,我覺得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創設情境,體驗畫圖策略的價值性
斯蒂恩說:「如果一個特定的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圖像,那麼就整體地把握了問題。」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正處在以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許多數學問題多以文字敘述出現,純文字的問題在語言表述上比較簡潔,桔燥乏味,以至使他們常常讀不懂題意。所以根據其年齡特點,讓學生自己在紙上塗一塗、畫一畫,藉助線段圖或實物圖把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還原問題的本來面目,使學生讀懂題意、理解題意,拓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體驗情境,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產生畫圖的需要,在自己畫圖的活動中體會方法、感悟策略、發展思維、獲得思想。
如六上數學廣角「雞兔同籠」:有8個頭,26條腿,雞、兔各多少只?雞兔同籠是一個讓很多學生學習起來感到頭疼的問題,但是運用畫圖策略卻非常容
易理解且把問題解決。如:畫圖時,先引導學生把8個頭全畫上兩只腿了或四隻腿,發現少的或者多的那些腿是兔子或者雞的,然後依次再添上去,學生有了這一發現後,興趣濃厚,紛紛動手,了了幾筆簡筆畫並通過添腿或減腿就能非常快速地計算出雞或兔有多少只。然後依託畫圖法,再理解假設法中求雞:(8×4-26)÷(4-2)=3(只),為什麼除以(4-2)的差就容易多了。我也曾把這道題用畫圖法叫我讀二年級的兒子來做,他居然也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很感興趣,畫得得心應手,並且很快地解答出來。畫了幾次以後,他居然也能感悟出通過算式來計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