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是什麼
先說個真實案例。有個朋友,半年前頂頭上司離職時想拉他一起創業,但他覺得目前這家公司發展不錯,而且自己在這兒已經工作了三四年有一定的基礎,大老闆也挺看好他,所以就謝絕了。但之後空降了個上司,這上司初來乍到一來需要向下立權威,二來又得拚命沖個人業績向上證明自己。而這哥們之前偏偏和管理層走得太近,所以就不太受待見,這半年來他工作上也沒什麼起色,雖然自己一直積極主動,但每次都熱臉貼冷屁股。最近一段時間恰好前上司又再給他拋橄欖枝,開出的待遇條件都還不錯,所以哥們最近在糾結要不要跳槽。
這幾天看了本書,其中一個案例和以上差不多,也是與上司不合想離職,但分析思路全面,也比較贊。所以拿來一說。
1、你真的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首先得對問題進行界定。
其實那哥們的問題並不是糾結是否離職,而是能不能和上司處理好關系。離職只是他為了解決「與上司不合」的初步方案,而我們一大堆朋友反而七嘴八舌地幫他分析起跳槽的利弊來了,一做比較,跳槽與否各有利弊,但因為並沒有說到點子上,所以他更加糾結。
很多時候,我們誤把問題的初步解決方案當做了問題本身,忽略了問題的本質,因此也錯過了最佳方案。但如何發現問題本質呢?這里有一個比較經典的5whys分析方法。
2、解決「與上司不合」這個問題有哪些方法?
方法其實有很多,我們用自上而下的思考框架來看(快速地選擇出一個合適的框架,其掌握的關鍵就是平時多積累常用的框架,並熟悉每種框架的應用場景,這樣一旦需要時就可以快速調用出合適的框架。比如營銷專業相關的4P理論模型、財務專業的杜邦財務分析模型、教學專業相關的自然學習設計模型、戰略制定相關的波特五力競爭模型等。)
由於當前這個案例比較生活化,簡單來說,它的思考框架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和上司修補關系、二是和上司分開。
除此之外,還有自下而上提煉框架,這是一個先發散再收斂的思考過程,目的是為了提煉出一個結構完整、邏輯清晰的框架,幫助下一步系統地解決問題。
3、明晰解決問題的關鍵,以上哪種方法才是最優?
對於這個問題來說,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能夠和上司和好,但是屆於當事人以上已經嘗試了與上司和好的行動,而且效果不突出。雖說後續繼續採用應該會有轉機,但因為效果不可控,要依託上司單方面的主觀情感,所以首先略掉這一方案。
至於「和上司分開」這條線,最優的解決辦法是讓上司走,那麼我們就首先將其設為問題的解決關鍵步驟。
上司是老大,想要讓他被動離職肯定會傷其顏面,大家都是同行,即使以後不做同事,再碰面情況也比較難堪,最好的情況是他能夠主動離職。
4、立即行動,解決問題
怎麼能夠讓他主動離職呢?
——案例中這哥們把上司的簡歷發給了認識的獵頭。
這位上司原本就在這家公司做得挺辛苦,壓力比較大,和同事們的關系也處理得並不好,所以當獵頭提供了更高年薪的崗位時,他很快就答應了。
5、優化方案,直至問題解決
從整個事件來看,這哥們和上司不合的問題半年前就有出現了,他之前有嘗試過解決方案嗎?有的!半年來他一直嘗試和上司修補關系,這其實是他唯一的解決方法。
但是如果他一早就用系統思維的方法,首先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問題,其次再抓重點解決問題呢呢?或許問題能夠在更早的時候就被解決。
當然,並非所有「和空降上司不合」的問題都能靠「讓獵頭把上司挖走」這個方法解決,生活上、商業項目上的問題則更加復雜得多,但真正有效的問題解決之道永遠是你了解問題的本質,你能夠根據問題構建解決問題的方法框架,你明白很多事情的最終解決並不是一蹴而就,稍微一行動就能直接搞定的,你清楚方案要不斷驗證、優化才能達到最優效果。
而這就是系統思維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五大步驟:界定問題、構建框架、明晰關鍵、高效執行、檢查調整。
如果有愛學習的小夥伴,想系統學習並掌握這些方法,推薦幾本書和視頻給大家學習參考:《金字塔原理》、《思考的技術》、《思維力:高效的系統思維》,
騰訊課堂視頻課程《五步,成為問題解決高手》
B. 如何高效的面對問題(或者說需求)
前兩天,有個跑友在群里問他明明是跑圈,怎麼跑出了這種效果:
大家一看就樂了,紛紛戲稱他這是跑出了魔鬼的步伐。
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眾所周知的針對「問題」,我們一般的處理方式是:
識別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
我們在面對用戶需求時的處理過程其實也是如此。
首先你需要去識別用戶的「痛點」,也就是需要你去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然後分析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背景、干係人等等。
接著結合業務場景提出解決方案,得到用戶認可後進行實現。
最後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解決方案、產品進行總結,總結的內容可能會包括很多,小到是否有一些UE的部分可以優化,大到是否可以擴展新的市場和用戶類型。
具體來說,針對上述四個步驟的每一步都有一些小技巧和方法可以應用,讓我們可以更高效的進行問題的閉環。
其中有一派就是專門為企業提供問題解決方案的麥肯錫。
我一直堅信「需求分析的第一步是識別真正的問題」。
關於怎麼識別和定義問題,這里有幾條麥肯錫的建議。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解決了問題,但不久之後問題又出現了。
看問題往往停留在第一階段系表面,哪裡有問題就解決哪裡。
而要真正解決問題,必須依靠邏輯推測能力。
不論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
「從零開始」要從這樣的角度來思考:
什麼才是真正的問題?
這項事業在以後有沒有完成的必要?
在工作中應如何做到從原點出發,這就要求我們有正確嚴密的思維邏輯。
正確的邏輯思考能夠為我們帶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然而這種思考必須基於對事實的正確認識。
因此說 邏輯思考的前提是洞察力 。
擁有敏銳的洞察力,第一是要有見識。
見過了更多的人,見到了更多的事,自然會讓洞察力隨之增長。
而除了有豐富的見識和學識,還必須勤於思考,這樣才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現象看到事情的本質。
在工作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要不斷的問自己為什麼。
首先,什麼是「空、雨、傘」的思考方法呢?
麥肯錫內部存在的一個解決問題的習慣是: 利用系統框架化然後再進行數據收集與分析 。
建立思維框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對於培養個人的邏輯思考能力來說, 重要的並非是答案,而是對問題的思考 。
因為答案並不能推動思維的發展,真正能推動思維發展的是問題。
不去費心思考一些更深入的問題,對所有的事物的認識都只停留在現象的階段而不能深入。
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被分為三種。
在用邏輯樹幫他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時候,也要考慮你解決問題的對象。
根據不同的人,因人而異進行闡述。
為自己的思考尋找現實的支撐,這在邏輯上是一種倒置因果。
正確的邏輯是:現實應該是因,而我們思考的結果是果.
因為有現實的存在,我們才能夠進行思考,才能夠得到正確的思維結晶。
商業問題的復雜在於, 問題的發現者並不能准確地描述出問題真正的模樣 。
發現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深入的收集和挖掘現場的第一手情報。
不過在搜集資料之前,要明確情報搜集的目的,因為只有了解了這一點,才能夠提出真正有建設性的建議。
只有情報信息充足了,經過篩選和分析,才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
人的思維方式一般分為四種。
上面四種思維方式是人最根本的思維方式。
雖然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但也只是某種思維方式在其思考過程中起到主要作用。
並不意味著它完全沒有其他的思維方式。
在工作中,麥肯錫人 重視工作效率,而非工作時間 。
重視的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工作。
在識別問題的時候就已經會初步的分析問題了,這個步驟要做的是深入的分析問題。
關於怎麼分析問題,這里有幾條麥肯錫的建議。
我們常常會被約束在自己創建的條條框框中。
比如在生活中,當有人向你抱怨周末晚上睡不著,周一早上會遲到,並向你徵求改進意見時,你可能會根據自己平時的做法,給出周一早上定個鬧鍾的解決方案。
實際上你的解答對對方並沒有幫助,因為他知道的問題並不是定個鬧鍾能解決的。
這時候就需要跳出自我視點,站在對方的立場進行思考。
這就是麥肯錫人麥肯錫工作法中常說的,鷹眼。
所以鷹眼是 對可能導致該問題的原因進行綜合分析 。
這種原因,既包括了自我視點,也包括對方視點和第三視點。
在工作中,想要 擺脫自我視點 ,有一個鍛煉方法。
那就是經常檢查自己是否在用自我視點看問題,並且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審視自己。
為什麼會用自我視點看問題?
如果你能經常進行這樣的鍛煉,就能擁有更加開闊的視野,並且擺脫自我視點,不再輕易地對別人提出的問題作出判斷。
進而使用鷹眼成為自己分析問題的習慣,從而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SCQA是搭建問題解決方案的整體框架。
框架從一開始需要思考的就是情境。
商業不可能脫離社會存在。
因此無論何種商業狀況,其一定是依託於某種情景而存在的:蕭條、繁榮、行業整頓或技術革新……
接下來是沖突。
有很多沖突是在表面上顯而易見的,但有些則不然。
它需要我們去歸納和發掘。
事實上,表面上的沖突很容易將暗藏在內的沖突掩蓋起來。
因而發現和尋找沖突,對於整個思維框架是一種完善。
譬如某個企業既存在內部的問題,又存在外部的問題,這兩個問題導致同一個結果。
我們在分析這個結果的時候,如果只看到外部問題而忽略內部問題及結果的問題,解決不完善就達不到想要的結果。
第三個部分是問題。
問題這個部分的意義在於,歸納出前面兩項的結論,以及對結論進行必要性分析。
有些沖突我們需要解決,有些沖突則不需要解決,沖突需要著重來解決,有些沖突則只需要引導。
最後一個部分是答案。
答案可以包括為最終的目的提供指導,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也包括最終要實現的目的。
這個框架是一種以結果為導向的分析策略,其實質仍然是富有邏輯的思維方式。
MECE法則實質是對一個重大的議題,能夠做到不重疊,不遺漏的分類。
而且能夠藉此有效地把握問題的核心並解決問題。
該分析方法強調在解決商業問題或其他問題的時候,我們要盡量理清自己的思路。
在保持思考的邏輯完整的前提下,避免因為任何原因而導致困惑和糾纏不清。
如果用兩個詞來形容MECE分析法的話,那麼就是 「相互獨立」 、 「完全窮盡」 。
MECE從你的解決方案的最高層次開始,分析出你所必須解決問題的各項組成部分。
當你覺得這些內容已經確定以後仔細分析他們,看一看他們是不是每一項都各自獨立。
是不是每一項都可以清楚區分。
如果是的話,那麼你的內容清單就是相互獨立的。
然後再分析這一個問題的每一個方面是不是都出自所列內容的一項,而且是唯一的一項。
也就是說你是不是把一切都想到了?
如果是的話,那麼你所列的內容就是完全窮盡的。
運用MECE分析法, 最根本的目的是避免思維的以偏概全和邏輯混亂 。
那麼MECE分析法是如何展開的呢?
SWOT分析法具體指的是,以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來分析一件事的可行性。
實際上是 將一件事的內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出優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 。
在企業戰略決策前景分析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分析報告中該企業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被全面地概括了出來。
對比兩種事物的優缺點是很容易的,但是分析事物的內外部環境並不容易。
由此便引出了另外一種分析工具:波特五力模型。
企業的戰略環境可以分為五種力量來進行分析: 進入壁壘,替代品威脅,買方議價能力,賣方議價能力,以及現存競爭者之間的競爭 。
看問題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從大處著眼。
以「起因->經過->結果」的邏輯線來認識問題的出現。
以「歷史->未來」的邏輯線來分析問題的根源。
以「部分->整體」的邏輯線來觀察問題的環境。
這能夠幫助我們掌握事物的全貌、無死角的分析問題。
所以我們要學會情境分析,並預想所有可能發生的事。
思考組織策略的7S
7s模型包括:
組成模型的要素可以分為硬體和軟體。
其中,戰略結構和制度可以被稱為企業成功的硬體。
風格、人員、技能和共同價值觀被認為是企業成功的經營的軟體。
AIDMA營銷法則是指,消費者在接觸的營銷信息到發生購買行為之間,大致要經歷五個心理階段:
金字塔原理採取的是問題/回答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將問題一層層的向下拆解,最終形成完整的鏈條。
但是金字塔原理也有一個局限,那就是每當一個環節產生邏輯上的疑問。
為什麼是這樣?要怎樣才能實現這一點?
就必須再向下一層尋找答案,並且將論點依照邏輯的順序在進行排列。
這個問題導致了一個現象的出現,那就是一旦無法從准備的材料中獲得有利的論據,或者有用的結論時,整條邏輯線就會被切斷,至少是會被弱化。
正因為如此,分析時還必須使用MECE分析法則。
但在使用MECE分析法之外,分析員還需要從不斷整理好的材料中找到兩個問題的答案。
這兩個問題是:到底是怎麼回事兒?真的是如此嗎?
而就這兩個問題的分析工具就是SO WHAT/ WHY SO分析原則。
SO WHAT是自下而上的,意思是這些東西都被代表了什麼。
它需要你對於列出的各種材料做到透徹分析,理清各個要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並檢查論據是否能夠支撐上一個論點。
WHY SO則是由上而下的討論,問題是為什麼會如此。
它需要你對上一層的結論進行分析,確認結論是不是真的有論據推導而出。
換句話說,他需要你檢查與上一層的觀點之間是否真的有因果關系。
你需要在這步做的主要是提出解決方案,並且告知問題相關者。
把匯報系統化是匯報取得成功的關鍵。
「文不如表,表不如圖」。
圖表能夠在繁雜的數據中,使接收者快速地挑選出有用的信息,化繁為簡,節約陳述時間。
管理者適當利用流程圖可以安排人員劃分,明確目標和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源,給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
當然這一切功能的發揮都要建立在合適的圖表之上。
想要贏得客戶的心,首先要讓客戶明白你存在的價值。
你究竟能為他贏得多少利益。
把「我」的事業變成「我們」的事業,讓客戶與你站在同一戰線,為你們的事業提供資源與支持,最終實現 雙贏 。
過分挑剔者有兩種人。
一種是 完美主義者 。
這種人除了對自己嚴格要求標准很高以外,還經常處處嚴格對待別人,總愛挑別人的毛病。
第二種人對別人挑剔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 嫉妒心 。
此類人爭強好勝,他們會把自己的朋友、同事、同學甚至是親人都放在競爭者的位置。
他們一般不會採取積極的行動,努力趕超超過他們的人,他們只會對他們的敵人處處為難挑剔。
在工作與生活中和挑剔者一起共事,這樣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
改變不了別人,我們就改變自己。
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學習。
所以要多學習和積累這些解決問題的方法,來實現高效工作。
結論缺乏說服力會導致整個思考脈絡的崩潰。
如果我們想讓邏輯脈絡中的結論更加有說服利,就要運用假設來加以論證,以此來支撐我們的方案,得到公司的支持。
合理的假設與邏輯思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有兩點是需要 注意 的。
這個步驟並沒有在相關的書中看到方法介紹。
但是我有些想法想要分享給大家。
當問題解決後,你是否認為這件事情就翻篇了呢?
有沒有種虎頭蛇尾的感覺呢?
以下幾個問題可能會幫助到你對這個步驟有些更深的理解:
針對開篇提到的那個「魔鬼的步伐」的問題,我們也進行上述幾個步驟的演練。
篇幅有限我就簡要的說一下是怎麼解決的。
(不過,這個問題本身也不復雜,至少比企業改革重組簡單多了)
已經有有經驗的跑友分析出,八成是GPS的問題。
接下來分析可能導致GPS問題的原因,使用MECE分析法。
這種原因可能有三類:環境信號、APP、手機(手機又包括系統和品牌即軟體和硬體的原因)。
(那啥,人品問題我們就暫不討論了)
那麼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一一排除。
基於成本的考慮,我們首先建議更換一個APP,同樣的時間跑同樣的路線。
如果排除,則接下來就使用自己換個路線或者換個時間去跑跑。
如果排除,則接下來借朋友的其他牌子的手機或者蘋果手機(因為他的是安卓系統),同樣的時間跑同樣的路線。
我不知道他最終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但是總結下來,我們發現解決方案其實是可以優化的,比如他可以帶著N多個手機去同樣的時間跑同樣的路線,這樣一下子就排除或確認了兩種場景。
寫在最後:
我們總會發現用戶的期望很多,而管理用戶期望是一個很高深的課題。
但是,最重要的是關注用戶最關鍵的期望,關注他最迫切去解決的問題。
信息化並不是萬能的靈葯,也不是一步登天的工具。
我們在用信息化的手段解決用戶問題的時候,接地氣、循序漸進更加重要。
當然,這點需要我們去引導用戶達成這樣的共識。
嗯,你可以將上述方法任意擴展到其他領域。
比如處理個人問題、家庭問題、工作問題、生活問題……
但是道德問題和三觀問題估計無力涵蓋,大概是因為沒人會認為自己的三觀和道德是有問題的吧?
上文中的關於麥肯錫的部分主要摘自《麥肯錫經典工作法》。
講真,不推薦這本書。
感覺沒有誠意,東拼西湊不成體系。
倒是作為補充,尚可。
C. 解決問題用「思維邏輯分析法」,快速提高解決的問題能力
當一個人具備解決問題的思維邏輯方式,那麼把不管什麼樣的工作難題交到他手上,他都能夠完成。
相反,如果一個人沒有具備這種解決問題的思維邏輯方式,面當他面對某些難題時,由於腦海沒有相應的分析思路,他最終只能放棄思考,而問題也只能存在著。
很明顯,這對於我們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並不是一個好的習慣。
所以想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具備對問題的分析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思維邏輯方式,對我們就尤為重要了。
其中,學會邏輯樹分析法,就是比較有用的技能。
邏輯樹分析法:
美國麥肯錫咨詢公司,有一個最常使用的問題分析工具,就是邏輯樹分析法。
所謂「邏輯樹」,也稱為問題樹、演繹樹或者分解樹等, 是一種連接界定問題與議題之間的紐帶,指的就是把問題的所有子問題分層羅列,從最高層開始,逐步向下擴展 。
下圖就是邏輯樹分析法的其中一種應用。
從這個圖片可以看得出來,我們把遇到的問題作為樹干,然後根據這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羅列出與之相關的因素或子任務。這些依附在樹乾的要素,就是樹枝。
每當我們針對問題想到一個因素時,我們就添加一個「樹枝」。甚至每個大的樹枝下面,都會引申出一個小的樹枝,依此類推,直到我們找到跟問題有關的所有因素,從而思考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通過邏輯樹分析法,我們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從而避免無謂或者重復的思考,讓我們的分析方向更為集中,確保我們的思考是圍繞著問題去進行。
這種思考方法,對於我們工作或者生活,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只要我們平常熟練運用這種方法去分析問題,我們就會更快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邏輯樹分析法的好處:
邏輯樹分析法的好處,就是讓我們能夠通過邏輯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研究問題的各個成因,從而在短時間內找到問題的解決對策。
由於邏輯樹的樹乾和樹枝之間,應該是以因果關系連接起來,所以我們對原因和結果進行思考時,也根據因果關系的方向,一層一層的抽絲剝繭,以邏輯推演的方式推導出問題的解決方法。
這種思考方式,比起我們漫無目的那樣去想東想西,會更能讓我們找到問題的關鍵核心。
簡單來說,邏輯樹分析法的好處,大概會有以下五種:
當我們遇到問題,運用邏輯樹分析法對其進行分析時,我們就可以把一些復雜的問題分解成一組組細小、簡單而且能夠獨立解決子問題。
當我們把一個個子問題都解決掉之後,只要把所有的答案綜合起來思考,答案就會呼之欲出,我們也因此而找到行動的方向。
邏輯樹分析法的運用 :
運用邏輯樹分析的方式,最好在紙上把問題羅列出來,然而根據問題與相關要素的邏輯關系,進行深度的思考。
例如你想買一台筆記本電腦,但資金只有6000元,那到底要買哪個 品牌 的更好呢?
當你把一個個子問題都羅列出來,你會發現,你要買的這台電腦,以工作為主,娛樂為輔,那麼說明配置不用太高級,但在運行某些工作軟體時,也不能太卡。
當你根據這些要素,對比了一下某米,某為,某軟品牌的電腦,發現無論從外觀、配置、尺寸和工作便利程度上,只有某軟的go品牌電腦能夠全部你的要求,而且還可以當成平板去操作。
於是經過這樣分析,你最終決定購買那台電腦了。
這只是比較簡單的舉例,但基本的運用流程,都是這樣。如我在網上找到的下圖,就是針對「發動機不能動」而畫出來的邏輯樹。
把每一個個子問題羅列出來後,然後逐個排查、檢測,通過邏輯思維去推演、分析,直到找到最後的答案,這樣的思考就會更加有效率。
在我們運用這個方法去思考時,有兩個步驟我們千萬不能忽略:
第一,思考時一定要層層展開;
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思考的核心」。根據這個核心,我們要寫出造成這個問題的第一層原因。
當這一層的要素全部羅列出來之後,我們就要思考各個要素的第二層原因,甚至是其後的第三層、第四層的原因,層層深入研究。
這樣做,就是要把問題細化到我們能夠解決的層面,通過不斷地抽絲剝繭,找到最核心的那個原因。
好比你想要一台顯示清晰的電腦,那「顯示清晰」的定義是什麼呢?是解析度高?還是色彩還原度高之類的?
只要深入探究,我們才能夠了解到問題的核心關鍵點。
第二,針對問題進行廣泛思考;
當你找到問題的各個相關要素之後,我們就以此這些結果作為分析依據,思考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其中思考的方式一般會有兩種,一種是發散型思考,另一種是聚合型思考。
前者是屬於一種「頭腦風暴」式的思考,只要你思考的方向不超過問題的定義范圍,你想出的答案如何光怪陸離都可以。而後者就只能在問題的范圍內,進行聚焦思考了。
邏輯思考步驟 :
想要進行有效的邏輯推理,你的思考就需要符合邏輯推理的步驟。這個步驟大概可以分為六步:
1,確認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一定要有具體的認知,不能模糊,所以要學會如何定義問題,把問題的核心聚焦起來。
例如「你不會駕駛」這個問題,到底是無法操作機械,還是無法通過駕駛科目的考試呢?問題定義得越清晰,就越是能確認問題所在。
2,拆解問題;
運用邏輯樹進行分析之前,首先把問題分解成不同的小項,通過假設,判斷,排除等方式,對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
好比你想去旅遊,就要把「旅遊」這個問題,拆成幾個部分,包括旅遊日數,旅遊方式,旅遊地方等。
3,剔除不相關的事項;
對於問題的分析,應該在問題定義的范圍內進行思考,至於其他看似有用,但未必跟問題有關系的事項,就不要被它們影響到自己的判斷。
例如你買電腦,是比較著重工作的流暢性,那麼硬碟容量就算小一點,也沒關系,不要因為這種次要的事項,而影響到你聚焦的問題。
4,搜集相關的輔助資料;
有些問題,如果你缺失某些知識,你就不知道怎麼進行分析。所以當你要分析一個問題時,最好要把相關的資料找出來,集中了解。
例如你不知道哪些硬體配置會影響到電腦運行的速度,那麼就算你的問題是「買一台電腦應付工作」,你也很難知道什麼電腦適合你,什麼電腦沒必要去留意的。
5,進行關鍵要素的分析;
當你剔除不相關的事項,了解到必要的信息,那麼接下來,就可以以這些信息建立分析的框架。
6,構建論證,找到解決方案 ;
綜合上述所得的結果,通過不同的方法進行論證,包括親身測試,反復檢查,或者主動檢驗,設想解決問題的方案,直到問題最終被解決。
經過這六步去分析應用,我們就很容易找到想要的那個答案了。
一般運用邏輯分析樹作為解決問題的框架時,我們需要結合這兩種方式進行思考。
運用邏輯樹的核心法則 :
運用邏輯樹去分析問題時,我們應該要謹記以下這些法則,避免我們陷入無序的思考,浪費不必要的資源。
1,我們的思考不能偏離目標,而且問題與解決方案之間,一定要具備某種邏輯關系。
2,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我們要不斷給自己發問,如「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呢」,「有沒有不通過XXX,就可以達到這個效果」,或者「這個選項,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呢」等等。
3,在羅列子問題,就是建立「樹枝」時,一定要運用MCEC法則,把問題窮盡,而又不可以重復。好比電腦你羅列出其中一個子問題「配置」,那麼你就不要接著單獨羅列「CPU」這個子問題了。
4,對問題不斷進行分解的過程,就是不斷思考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分解得越是精細,思考的解決方法也就會越准確。對於問題的分解,千萬不要模凌兩可,一定要具體、清晰。
5,分析問題是從上到下,就是從「樹干」到「樹枝」,再到「樹葉」,而解決問題,就是反過來,從下到上,先「樹葉」,後「樹枝」,最後到「樹干」,一層一層解決,千萬不要第三層的樹葉還沒找到解決方案,就想著第一層的問題。
綜上所述,我們遇到問題,可以運用邏輯樹進行相關的分析。當然,解決問題的方式,從來都不是唯一的,能夠簡單去解決問題,就不要想得太負責。
但當你遇到一些復雜,而自己暫時又還沒有想得透徹的問題時,這種方法就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整理思路,更快認識到問題的關鍵之處,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
原文來自: 必學網
D. 高效溝通技巧和方法
高效溝通技巧和方法
高效溝通技巧和方法,高效溝通和技巧已經成為一門功課,職場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不可避免的,無法順利,高效溝通,不僅會降低工作效率,高效溝通要言簡意賅,清晰地表達出你要說的內容,以下分享幾個高效溝通的技巧和方法。
1、首先得出結論(清楚地表達你的想法,使觀眾更容易理解)。
在我們的日常交流中,我們習慣於遵循"因為這個和那個"的邏輯。這種方法實際上無助於對方對你想表達的東西的快速理解。對方需要耐心地傾聽你,然後他才知道你想說什麼。首先,結論正好相反,另一個人會知道你想說什麼(突出重點),然後跟隨你的想法去理解具體的原因、基礎和其他細節(清晰的思考,清晰的層次)。
從結論開始,你可以遵循"准備模式"。"這個模型我用"7種方法幫助你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如本文所述:首先是結論,觀點(P,Point),然後是支持結論的理由和依據(R,理由),然後是結論可以支持的具體案例(E,示例),最後是結論(P,Point)。
當你通常說話的時候,你應該擺脫說你想說的話的習慣,首先整理好准備模式,在你的腦海中表達問題,然後從結論開始。
補充閱讀:什麼是金字塔原理以及如何使用金字塔原理?
2、直奔主題(消除溝通雙方的心理障礙,充分暴露需要解決的問題)。
直截了當的是,當我們說和回答問題時,我們不應該繞圈子,不要找借口,要直截了當、簡明扼要。例如,領導者問你:"你做了什麼嗎?"如果你還沒做完,你應該先坦率地回答",然後告訴我你還不能完成的原因和障礙?這樣,領導者就會對具體情況有一個清晰的了解,甚至會為你提供資源或幫助。"。
3、使用事實和數據並發言(事實和數據是最有說服力的工具)。
沒有人能動搖事實和數據,如銷售、發貨、成本、利潤率等等。在交流過程中,如果你能用事實和數據(而不是經驗的感覺)來支持你的觀點,你的話就會更有說服力、更有效、更容易被接受或相互合作。
4、以別人熟悉的方式說出來(這樣對方才能更好地理解你的意思)。
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同一句話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你想讓別人理解你說的話,你必須用對方的思維方式與他溝通。否則,對方會容易產生混淆、誤解和誤解,從而影響溝通的效果。例如,對於一個嚴謹理性的人來說,詞語應該清晰具體(比如具體的數據),表達的邏輯應該盡可能清晰(比如第一步、第二步)。
5、超越對方的期望(了解對方真正想要什麼,學會管理)。
如果你想超越別人的期望,首先要明白的是對方真正想要什麼。要理解別人想要什麼,你需要用心傾聽,傾聽對方的要求。同時,要學會為他人思考,如果你是另一個人,你想要什麼。
當然,我們不能盲目地滿足彼此的期望,我們也要學會管理客戶的期望。因為大多數時候對方的期望值都會很高,這些期望都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往往不能(全部)滿足,此時我們不得不降低對方的期望,使對方對自己的要求、期望做出調整。這樣,你所取得的結果就更容易滿足對方的要求。
6、老闆和下屬達成了精確的共識(確保對方在解釋任務時理解任務)。
要做到這一點,老闆需要放棄"不要讓我再說一遍"的想法和行為。"下屬需要從自己的角度做出假設,補充老闆模糊的部分,然後向老闆尋求證據,以達成共識。
本質一 :有效的溝通要以對方的確認為准,不要以為話說出去了,別人就一定接收了你傳遞的信息。
日常工作中,我們也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李磊讓韓梅梅完成一件事,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發現韓梅梅根本沒有開始做。並非韓梅梅不願意做,而是他們之間的溝通出現了問題,韓梅梅根本就沒在意李磊說了什麼,或者沒有聽懂李磊的意思。很多時候,工作中的爭吵就是由這樣的`小誤會引起的。
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方法,就是進行有效的溝通,確認對方明白了你的意思,然後確認對方是答應你了,還是拒絕你了,不論什麼結果,你總要有結論,到此,溝通才算結束。隨時牢記,溝通要以確信對方真正接收到了你傳達的信息和信息的含義,才算結束。
本質二 ,要以對方聽得懂的話來溝通,「見人講人話,跟鬼講鬼話」,切忌賣弄自己的知識, 把簡單的問題講復雜了。
既然溝通要以對方了解你的意思為目的,那麼在表達自己的意思時,就需要在你和對方共同認知的基礎上討論那些問題,或者說,要用對方能聽得懂,並且能夠理解的語言進行討論。通俗的話說就是「見人說人話,跟鬼講鬼話」。我們發現優秀咨詢顧問最核心的技能之一就是,同樣的方案跟不同層面的客戶溝通,總是能夠用對方能夠理解的語言表述出來,而一般的咨詢顧問和對方溝通時常常像在背稿子——不管對方是誰,把方案「背」完就算了事。後者犯一個錯誤就在於——總是假設聽眾都和他處在同一個認識水平,了解所有的背景等,僅用自己能理解的語言表述,而不是「因人而異」。
本質三 :溝通要簡潔,切中要害,少說廢話。
與人溝通,切忌啰唆。很多人認為,自己講的越多,對方接收的信息也越多。其實,如果廢話太多,對方根本搞不清你要說什麼,溝通的效果為零。更何況在溝通中,多少會有點兒噪音,話多了,難免詞不達意,讓人誤解,這就是噪音。任何好的溝通, 需要清楚對方是誰,用什麼樣的一兩句話能夠讓對方理解你的意圖。
本質四 :善辯不等於好的溝通,溝通的目的是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而非把對方駁得啞口無言。
與人有效溝通,重點不在於證明自己正確,而在於達到溝通的目的。很多人善於辯論,當時似乎講得對方無話可說,甚至接受了他們的觀點,但是事後別人一想,覺得好像被忽悠了,反而產生了很大的逆反心理。這種看似成功的溝通,其實是徹底的失敗。很多時候有的人覺得,明明當時已經說服了對方,怎麼沒過多久對方就改變主意了。其實,根本不是對方改變主意了,而是他們從來就沒有被說服過。在說服別人方面,花言巧語和雄辯的口才,永遠比不過確定的事實。
職場溝通是一種技能,是一個人對自身知識、表達能力、行為能力的發揮。溝通也不是什麼難事,只要本著誠懇的態度,尋找最簡單最直接的溝通方式,有問題及時反饋,讓人知道項目的進展情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