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苦蕎種植方法

苦蕎種植方法

發布時間:2022-02-10 04:02:25

Ⅰ 苦蕎麥如何種植

苦蕎麥繁殖方法
各地的地形、土質、種植制度差異很大,故播種方法也各不相同。主要有條播、點播和撒播,科學種植苦蕎麥應倡導條播。撒播因撒籽不勻,出苗不整齊,通風透光不良,而產量不高;點播太費工;條播播種質量高,有利於全面協調發育。從而得以苦蕎麥產量的提高。
條播
主要是畜力牽引的犁播。根據地力和品種的分枝習性分窄行條播和寬行條播。條播以167~200cm開廂,播幅13~17cm,條播的優點是深淺一致,落子均勻,出苗整齊,在春旱嚴重、墒情較差時深墒播種、適時播種、保證全苗。條播還便於中耕除草和追肥,條播以南北壟為好。
點播
採取打塘人工點播,這種方式除人工點播不易控制種子量外,每畝的穴數也不易掌握,營養面積利用不均勻,還比較費工,以167~200cm開廂,行距27~30cm,窩距17~20cm,每窩下種8~10粒種子,待出苗後留苗5~7株。
開廂勻播
廂寬150~200cm,廂溝深20cm,寬33cm,每畝播飽滿種子3~4kg。
撒播
在一些地區小麥收獲後,先耕地隨後撒種子,由於撒播無株行距之分,密度難以控制,田間群體結構不合理,密處成一堆,稀處不見苗。田間管理困難,一般產量較低。

栽培技術
選種
選用良種是投資少、收效快、提高產量的首選措施,苦蕎品種各有不同的適應性,因此要因地制宜。在二半山區選用抗逆性強,豐產性能好的品種,能獲得較高的產量。在高二半山區選用耐寒耐瘠的品種,能獲得較穩定的產量。在低二半山區,選用早中熟高產品種。
選茬整地
(1)選茬。輪作制度是農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輪作,也稱換茬,是指同一地塊於一定年限內按一定順序輪換種植不同作物,以調節土壤肥力,防除病蟲草害,實現作物高產穩產,「倒茬如上糞」說明了輪作的意義,連作導致作物產量和品質下降,更不利於土地的合理利用。苦蕎麥對茬口選擇不嚴格,無論在什麼茬口上都可以生長,但忌連作。為了獲得苦蕎麥高產,在輪作作物中最好選擇好茬口,比較好的茬口是豆類、馬鈴薯,這些都是養地作物;其次是玉米、小麥、菜地茬口,這些都是用地作物。
(2)整地。苦蕎麥對土壤的適應性比較強,只要氣候適宜,任何土壤,包括不適合於其它禾穀類作物生長的瘠薄地、新墾地均可種植,但有機質豐富、結構良好、養分充足、保水力強、通氣性好的土壤能生產出優質高產的苦蕎麥。
苦蕎麥根系發育要求土壤有良好的結構,一定的空隙度和空氣的貯存及微生物的繁殖。重粘土或粘土,結構緊密,通氣性差,排水不良,遇雨或灌溉時土壤微粒急劇膨脹,水分不能下滲;氣體水分蒸發,土壤又迅速乾涸,易板結形成堅硬的表層,也不利於苦蕎麥生長發育;沙質土壤結構鬆散,保水能力差,養分含量低,也不利於苦蕎麥生長發育,壤土有較強的保水保肥能力,排水良好,含磷、鉀較高,增產潛力較大。苦蕎麥對酸性土壤有較強的忍耐力,鹼性較強的土壤,苦蕎麥生長受到抑制,經改良後方可種植。
(3)深耕。深耕是苦蕎麥豐產栽培的一條重要經驗和措施。加厚熟土層,提高土壤肥力,既有利於改善土壤中的水、肥、氣、熱狀況,提高蓄水保墒和防止土壤水分蒸發,又有利於苦蕎麥發芽、出苗和生長發育,同時可減輕病蟲草對苦蕎麥的危害。深耕改土效果明顯,但深度要適宜,各地研究結果表明,苦蕎麥地深耕一般以20~25cm為宜。深耕又分春深耕、伏深耕和秋冬深耕,以伏深耕效果最好。伏深耕曬垡時間長,接納雨水多,有利於土壤有機質的分解積累和地力的恢復。苦蕎麥伏耕地較少。一般以春、早秋(收獲馬鈴薯時)深耕為主,在進行春、早秋深耕時,力爭早耕。深耕時間越早,接納雨水就越多,土壤含水量就相應越高,而且熟化時間長,土壤養分的含量相應也高。
施肥
苦蕎麥是一種需肥較多的作物,要獲得高產,必須供給充足的肥料,根據研究,每生產100kg蕎籽粒,需要從土壤中吸收純氮4.01~4.06kg,磷1.66~2.22kg,鉀5.21~8.18kg。吸收比例為1∶0.41~0.45:1.3~2.02,氮、磷、鉀的比例和數量與土壤質地、栽培條件、氣候特點有關,但對於乾旱瘠薄地和高寒山地,增施肥料,特別增施氮磷肥是苦蕎麥豐產的基礎。
施肥應以「基肥為主,種肥為輔,追肥為補」,「有機為主,無機肥為輔」,施用量應根據地力基礎、產量指標、肥料質量、種植氣候特點科學掌握。
合理密植
構成苦蕎麥產量的因素主要是每畝株數、每株粒數和千粒重,三者都和密度有關。合理密植就是充分有效地利用光、水、氣、熱和養分,協調群體與個體之間的矛盾,在群體最大限度發展的前提下,保證個體健壯地生長發育,使單位面積上的株粒數和粒重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而獲得高產。由此可見,密度對株粒數和粒重影響較大,通過合理密植等栽培措施,協調各產量因素之間的關系,對提高產量有顯著效果。
田間管理
(1)苗期管理
苦蕎麥播種後採取積極的保苗措施。播種時遇乾旱要及時鎮壓、踏實土壤,減少空隙,使土壤耕作層上虛下實,以利於地下水上升和種子的發芽出苗。播後遇雨或土壤含水量高時,會造成地表結板,苦蕎麥子葉大、頂土能力差,地面板結將影響出苗,可用釘耙破除板結,疏鬆地表。破除地錶板結要注意,在雨後地表稍干時淺耙,以不損傷幼苗為度。前後應做好田間的排水工作。水分過多對苦蕎麥生長不利。特別是苗期。
(2)中耕除草
中耕有疏鬆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蓄水保墒、提高地溫、促進幼苗生長的作用,也有消除雜草危害的效果。根據資料,中耕一次能提高土壤含水量0.12~0.38%,中耕兩次能提高土壤含水量1.23%,能明顯的促進苦蕎麥營養發育。中耕除草1~2次比不中耕的苦蕎麥單株分枝數增加,粒數增加16.81~26.08粒,粒重增加0.49~0.8%,增產38.4%。
(3)灌溉澆水
苦蕎麥是典型的旱作,但其生育過程中抗旱能力較弱,以開花灌漿期需水為最多。我國春苦蕎麥多種植在旱坡地,缺乏灌溉條件,苦蕎麥生長依賴於自然降水。春苦蕎麥區有灌溉條件的地區,苦蕎麥開花灌漿期如遇乾旱,應灌水滿足苦蕎麥的需水要求,以保證苦蕎麥的高產。
(4)花期管理
甜蕎是異花授粉作物,又為兩性花,結實率低。只有10~15%,是低產的主要因素,提高甜蕎結實率的方法是創造授粉條件。甜蕎是蟲媒花作物,昆蟲能提高甜蕎授粉結實率。據內蒙古農科院對蜜蜂、昆蟲傳粉與苦蕎麥產量關系研究表明,在相同條件下昆蟲傳粉能使單株粒數增加37.84~81.98%,產量增加83.3~205.6%。故在苦蕎麥田養蜂、放蜂,既是提高苦蕎麥結實粒、株粒數、粒重及產量的重要增產措施,又利於養蜂事業的發展,有條件的地方應大力提倡。蜜蜂輔助授粉在苦蕎麥盛花期進行,苦蕎麥開花前2~3天,每畝苦蕎麥田安放蜜蜂1~3箱。
在沒有放蜂條件的地方採用人工輔助授粉方法,也可提高苦蕎麥產量,輔助授粉以牽繩趕花或長棒趕花為好。輔助授粉要避免損壞花器,在露水大、雨天或清晨雄蕊未開放前或傍晚時,都不宜進行人工輔助授粉。苦蕎為自花授粉作物,花數可達1500~3000朵,結實率一般40~60%,在肥水期應採取限制其無限生長的措施,促進干物質積累,提高單株粒重,獲得優質高產。

Ⅱ 苦蕎的栽培技術

1.播種前的准備
(1)整地
苦蕎對土壤的適應性比較強,但適宜在有機質豐富,結構良好,養分充足,保水力強,通氣性良好,酸度為pH6~7的土壤上生長。蕎麥根系弱,子葉大,頂土能力差,適宜的土壤及正確的耕作對苦蕎的發芽出苗和生長發育具有重要作用。苦養整地,應於前茬作物收獲後進行深耕。通過深耕增加熟土層,提高土壤肥力,有利於蓄水保墒和防止土壤水分蒸發,減輕病、蟲對苦養的危害。
(2)播種
①種子處理。種子處理是苦養栽培中的重要技術措施,有利於提高苦養種子質量、保證全苗壯苗。苦蕎種子處理主要有曬種、選種、浸種和拌種幾種方法。
A.曬種宣選擇播種前7~lO天的晴朗天氣.烙萊砉秭子菠菹抑搬存向陽千熳的齜而或席早卜.存10時至16時連續曬2~3天。
B.選種的目的是剔出空粒、秕粒、破粒、草籽和雜質,選用大而飽滿一致的種子,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其方法有風選、水選、篩選、機選和粒選等。
C.溫水浸種也有提高種子發芽力的作用。用35C溫水浸15分鍾效果良好。
D.播種前用0.1%~0.5%的硼酸溶液或5%-10%的草木灰浸出液浸種,或葯劑拌種能獲得良好的增產效果。
②播種期。苦養性喜冷涼稍濕潤的氣候,苗期宜在溫暖氣候中生長,而開花結實期宜在晝夜溫差較大的涼爽天氣中進行,生育期間高溫乾燥天氣均不利於蕎麥生長發育。由於各地的氣候特點和種植制度不同,因此,各地播種期不能要求一致,其原則是:
A、在終霜期前後4~5天,即冷尾暖頭播種,早霜到來之前收獲,
B、開花結實期,處於當地陰雨天較多,空氣相對濕度在80%~900/,以內,溫度在18C~22(2的階段,有利於養麥的開花結實。養麥的播種方只要有條播,點播和撒播三種。
③合理密植。構成苦蕎產量的主要因素是單位面積株數、株粒數和千粒重。只有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使單位面積株數、株粒數和千粒重協調發展,才能保證理想的產量。合理密植是實現苦養合理群體結構的基礎。苦蕎留苗密度的適宜范圍,應根據各地自然條件、土壤肥力、品種特點和栽培技術水平來確定。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下,每畝留苗密度以12萬株為宜。據有關試驗,苦養每畝留苗在6萬~12萬株密度范圍內,增加密度,光合強度逐漸減弱,有效分枝和千粒重下降,但光合物質向籽粒的分配比值增大,單株粒數和粒重增加,進而增加產量,留苗密度每畝超過12 7j'株時,則由於經濟性狀變差而使產量大大下降。一般苦養每0.5公斤種子出苗1.5萬株左右。因此,苦蕎每畝播種量控制在4公斤~7公斤為宜。
2.田間管理
(1)施肥技術。苦養生育期短,生長迅速,因此施肥應掌握以基肥為主,種肥為輔,有機肥與無機肥結合,看苗追肥,增施磷、鉀肥的原則。
①重施基肥:基肥是蕎麥的主要營養來源,一般應占總施肥量的50%~60%左右。苦蕎多種植在高寒山區和旱薄地上,有機肥一般滿足不了苦養基肥的需要。若結合一些無機肥作基肥,對提高苦蕎產量大有好處。通常是農家肥配用過磷酸鈣、鈣鎂磷肥、磷酸二銨、硝銨和尿素等,在播種前深耕時施入。
②適施種肥。種肥的施用能滿足苦養生長初期對養分的需要,對促進苦養根系發育、提高產量有重要作用。一般每畝用尿素5公斤,過磷酸鈣15公斤作種肥。用尿素作種肥時不能與種子接觸,以免燒苗。
③看苗追肥。通過適期追肥,彌補苦蕎基肥和種肥的不足,滿足苦養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追肥一般宜用尿素等速效化肥,用量一般以每畝用尿素5公斤為宜。氮肥不宜施得過多、過晚,以避免延遲開花結實造成後期倒伏。④增施磷、鉀肥。苦養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磷、鉀元素較多,施磷、鉀肥可使植株生長健壯,促進碳水化合物的積累和轉運,使籽粒飽滿。磷、鉀肥既可作基肥,也可作種肥或根外追肥。
(2)中耕除草。中耕在苦養第一片真葉出現後進行。中耕除草次數和時間根據地區、土壤、苗情及雜草多少而定。~般春蕎2~3次,夏、秋蕎l~2次。春、秋蕎麥區氣溫低,濕度大,田間雜草多,中耕一方面可提高土壤溫度,另一方面是鏟除田間雜草和疏苗。一般在苗高7厘米~10厘米時進行第一次中耕,結合間菌,疏去較密的細弱幼苗。第二次中耕除草可結合培土,促進植株不定根的充分發育。
3.病蟲害防治
苦蕎的常見病害有輪紋病、褐斑病、霜霉病、立枯病等。

Ⅲ 苦蕎麥種植

苦蕎麥,秋雜作物,營養價值極高,深受人們喜愛。因其種植生長期短,適應能力強,所以歷來將其作為災後的重要補救作物。傳統的耕作因管理粗放而產量較低。其實只要生長期的管理,即可獲得豐產,提高收益。
一、整地選種,合理密植。在播種前先要整好地,施足肥(主要是掌握好氮磷鉀肥的配比),保底墒;要因地制宜選好品種,定量直播;要噴灑新高脂膜以增強肥效保持墒情促出苗。

二、苗期管理,耕管並重。幼苗出土後要進行淺中耕,防止水分蒸發。要適時合理定苗並科學合理施肥灌水,要噴灑新高脂膜保持整個生長期水肥條件的充足。在花前期要噴灑壯穂靈,促使植體營養輸送通道暢通,抑制枝梢狂長,促開花,使之更多更強壯,還可避免在雨季出現的莖葉徒長、大量落花等現象。
三、 防治病蟲,確保豐收。蕎麥的蟲害有粘蟲、草地螟和鉤刺蛾,病害有輪紋病、褐斑病、白黴病、立枯病和子實菌核病,要按植保要求噴灑針對性強的葯劑進行防治,並配施新高脂膜以增強葯效,把病蟲害的危害降至最低,確保增產增收。

Ⅳ 苦蕎麥適合什麼時候種植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4-04

Ⅳ 蕎麥如何種植

蕎麥種植方法

一、環境選擇

蕎麥喜涼爽濕潤,不耐高溫旱風,畏霜凍。積溫1000~1 500℃即可滿足其對熱量的要求。種子在土溫16℃以上時約4~5天即可發芽;開花結果最適宜溫度為26~30℃。
蕎麥是短日性作物,當日照長度由15~16小時減少到12~14小時,生育期就縮短,晚熟品種比中、早熟品種敏感。每株可開花2000多朵,但結實率很低。僅10%左右,加之葉片同化能力弱,花果脫落嚴重。
蕎麥對土壤要求不嚴。根系弱,種子頂土力差,要求土層疏鬆,以利幼苗出土和促進根系發育。生殖生長迅速,吸肥力強,適於新墾地種植。要求土壤酸度為pH6~7,鹼性較重的土壤,不宜種植,每產100千克蕎麥籽實,約從土壤中吸收氮3.3千克,磷(P2O5)1.5千克,鉀(K2O)4.3千克

二、選茬整地

1、選茬:輪作制度是農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輪作,也稱換茬,是指同一地塊於一定年限內按一定順序輪換種植不同作物,以調節土壤肥力,防除病蟲草害,實現作物高產穩產,「倒茬如上糞」說明了輪作的意義,連作導致作物產量和品質下降,更不利於土地的合理利用。蕎麥對茬口選擇不嚴格,無論在什麼茬口上都可以生長,但忌連作。為了獲得蕎麥高產,在輪作作物中最好選擇好茬口,比較好的茬口是豆類、馬鈴薯,這些都是養地作物;其次是玉米、小麥、菜地茬口,這些都是用地作物。

2、整地:蕎麥對土壤的適應性比較強,只要氣候適宜,任何土壤,包括不適合於其它禾穀類作物生長的瘠薄地、新墾地均可種植,但有機質豐富、結構良好、養分充足、保水力強、通氣性好的土壤能生產出優質高產的蕎麥。

三、播種

地的地形、土質、種植制度差異很大,故播種方法也各不相同。主要有條播、點播和撒播,科學種植蕎麥應倡導條播。撒播因撒籽不勻,出苗不整齊,通風透光不良,而產量不高;點播太費工;條播播種質量高,有利於全面協調發育。從而得以苦蕎麥產量的提高。
條播
主要是畜力牽引的犁播。根據地力和品種的分枝習性分窄行條播和寬行條播。條播以167~200厘米開廂,播幅13~17厘米,條播的優點是深淺一致,落子均勻,出苗整齊,在春旱嚴重、墒情較差時深墒播種、適時播種、保證全苗。條播還便於中耕除草和追肥,條播以南北壟為好。
點播
採取打塘人工點播,這種方式除人工點播不易控制種子量外,每畝的穴數也不易掌握,營養面積利用不均勻,還比較費工,以167~200厘米開廂,行距27~30厘米,窩距17~20厘米,每窩下種8~10粒種子,待出苗後留苗5~7株。
開廂勻播
廂寬150~200厘米,廂溝深20厘米,寬33厘米,每畝播飽滿種子3~4kg。
撒播
在一些地區小麥收獲後,先耕地隨後撒種子,由於撒播無株行距之分,密度難以控制,田間群體結構不合理,密處成一堆,稀處不見苗。田間管理困難,一般產量較低。[7]
施肥
蕎麥是一種需肥較多的作物,要獲得高產,必須供給充足的肥料,根據研究,每生產100kg蕎籽粒,需要從土壤中吸收純氮4.01~4.06kg,磷1.66~2.22kg,鉀5.21~8.18kg。吸收比例為1∶0.41~0.45:1.3~2.02,氮、磷、鉀的比例和數量與土壤質地、栽培條件、氣候特點有關,但對於乾旱瘠薄地和高寒山地,增施肥料,特別增施氮磷肥是蕎麥豐產的基礎。
施肥應以「基肥為主,種肥為輔,追肥為補」,「有機為主,無機肥為輔」,施用量應根據地力基礎、產量指標、肥料質量、種植氣候特點科學掌握。

Ⅵ 蕎麥適合什麼時候播種

蕎麥主要為春季播種和秋播,春季一般在三月底到五月底最為適合,如果要進行秋播,最好要早一點,在6~7月好。

蕎麥是一種適應性強的作物,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一些亞洲,歐洲國家也有種植,而且對土壤的要求也不是特別高,所以,如果有感興趣的朋友,大家也可以試一試。那麼,你可能會問,如果我想嘗試種植一下蕎麥,那麼什麼時候播種最好呢?

如果想提高作物的產量,除了要了解種植時間外,我們還需要知道哪些知識呢?

Ⅶ 苦蕎什麼季節播種

播種 播種是否適時,對苦蕎主要經濟性狀和產量很大影響。播種早晚都會影響苦蕎的產量。只有適時播種,才能克服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有利條件,使苦蕎獲得高產。苦蕎性喜冷涼稍濕潤的氣候,苗期宜在溫暖的氣候中生長,而開花結實期宜在晝夜溫差較大的涼爽天氣中進行,生育期中高溫乾燥均不利於營養生長發育。由於各地的氣候特點、種植制度不同,因此各地播種期不能要求一致,其原則:一是在終霜期前後4、5天,即冷尾暖頭播種,早霜到來之前收獲;二是開花結實期,處於當地陰雨天較多,空氣相對濕度在80%——90%以內,溫度在18——22℃的階段,有利於苦蕎的開花結實。涼山州地區的苦蕎種植分春播和秋播,春播苦蕎種植在海拔較高的1700、3000米高寒山區,該區無霜期短,氣溫低,一年一熟,適宜的播種期為4月上中旬至5月上旬;秋播苦蕎則種植在海拔1500——2000米的二半山平壩地區,無霜期較長,氣溫也較高,其適宜的播種期則為8月上中旬。同一季節播種因海拔高度不同播種期也有差異,確定播種期的原則是「春養霜後種,秋養霜前收」。
苦蕎的播種方法有條播、撒播和點播三種。在三種方式中, 條播有利於提高播種質量,合理密植,有利於個體與群體的協調發展,提高蕎麥產量。一般說撒播因撒籽不勻,出苗不整齊,通風透光不良,田間管理不方便,因而產量不高。而點播雖然播種質量高,但因太費工不利推行。不管那種方式播種,都要控制好播種量。一般苦養每畝0.5千克種子出苗1.5萬株左右。因此,苦蕎每畝播種量控制在4——6千克為宜。

Ⅷ 苦蕎種植法

苦蕎適合旱地,高寒地區才可以種。
畝產不多。

Ⅸ 蕎麥的種植人群很多,蕎麥怎麼種植需要注意什麼

說起蕎麥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蕎麥本身是一種粗糧,因為粗糧的營養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所以市場對粗糧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也正是因為市場的缺口越來越大了,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戶都開始種植蕎麥了,但是蕎麥可不是那麼容易種植的,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蕎麥種植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吧。

最後,如果蕎麥的生長環境符合上述條件,那麼蕎麥就不會出現病害,不過也有可能出現蕎麥鉤刺娥。一般來說,蕎麥鉤刺娥僅僅是出現在開花的時期,所以是比較好防範的,只要發現了蕎麥長了蕎麥鉤刺娥,就立刻進行葯物治療,那就能夠保證在最短時間內除掉蕎麥鉤刺娥這個威脅,蕎麥的生長也不會因此而出現問題了。

Ⅹ 蕎麥怎麼種,蕎麥的種植方法

蕎麥種植方法:
條播
主要是畜力牽引的犁播。根據地力和品種的分枝習性分窄行條播和寬行條播。條播以167~200厘米開廂,播幅13~17厘米,條播的優點是深淺一致,落子均勻,出苗整齊,在春旱嚴重、墒情較差時深墒播種、適時播種、保證全苗。條播還便於中耕除草和追肥,條播以南北壟為好。
點播
採取打塘人工點播,這種方式除人工點播不易控制種子量外,每畝的穴數也不易掌握,營養面積利用不均勻,還比較費工,以167~200厘米開廂,行距27~30厘米,窩距17~20厘米,每窩下種8~10粒種子,待出苗後留苗5~7株。
開廂勻播
廂寬150~200厘米,廂溝深20厘米,寬33厘米,每畝播飽滿種子3~4kg。
撒播
在一些地區小麥收獲後,先耕地隨後撒種子,由於撒播無株行距之分,密度難以控制,田間群體結構不合理,密處成一堆,稀處不見苗。田間管理困難,一般產量較低。

施肥
蕎麥是一種需肥較多的作物,要獲得高產,必須供給充足的肥料,根據研究,每生產100kg蕎籽粒,需要從土壤中吸收純氮4.01~4.06kg,磷1.66~2.22kg,鉀5.21~8.18kg。吸收比例為1∶0.41~0.45:1.3~2.02,氮、磷、鉀的比例和數量與土壤質地、栽培條件、氣候特點有關,但對於乾旱瘠薄地和高寒山地,增施肥料,特別增施氮磷肥是蕎麥豐產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苦蕎種植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ar3程序錯誤解決方法 瀏覽:125
如何提高新陳代謝率的方法 瀏覽:276
毒理動物實驗研究方法 瀏覽:455
怎麼測出有距離的方法 瀏覽:1
傳送帶每米重量計算方法 瀏覽:710
天窗解決方法賓士 瀏覽:432
嬰兒車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164
心理醫生的治療方法 瀏覽:277
電腦qq視頻旋轉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45
性格不同半生矛盾的解決方法 瀏覽:378
解決商業倫理問題的方法 瀏覽:101
祛除臭蟲的有效方法是什麼 瀏覽:480
ug80使用方法 瀏覽:509
足根痛的治療方法 瀏覽:911
小林退熱貼使用方法貼哪裡 瀏覽:913
小天鵝洗衣機70公斤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319
東莞治療痤瘡的方法 瀏覽:230
芥菜種植時間和方法 瀏覽:972
世界上最簡單的炒股方法 瀏覽:317
男士戴項鏈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