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危險化學品的儲存方式有幾種
根據《常用化學危險品儲存通則》的規定,危險化學品儲存方式 有3種。
第一:隔離儲存
第二:隔開儲存
第三:分離儲存
② 分區分類儲存的介紹
倉庫商品的分區分類儲存是根據「四一致」的原則(性能一致、養護措施一致、作業手段一致、消防方法一致),把倉庫劃分為若干保管區域;把儲存商品劃分為若干類別,以便統一規劃儲存和保管。

③ 貨物安排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貨物保管場所的規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
(1)分區分類保管
分區分類保管是指按照貨物的性質(理化性質或使用方向)劃分出貨物類別,根據各類貨物儲存量的計劃任務,結合各種庫房、貨場、起重運輸設備的具體條件,確定出各庫房和貨場的分類儲存方案,使「物得其所,庫盡其用」。
①按理化性質對貨物進行分區分類保管。這樣的分區分類方法,便於倉庫對貨物採取相應的養護措施,便於進行清查盤點,便於提高貨位的利用率。
②按使用方向或按貨主對貨物進行分區分類保管。這樣的分區分類方法,便於倉庫發貨或貨主提貨,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即容易造成貨位的交叉佔用,以及貨物間相互產生影響。因此,通常情況下,通用貨物多按理化性質分類保管,專用貨物可按使用方向分類保管。
分類保管的原則是:貨物性質互有影響和相互抵觸的不能同庫保存;貨物保管要求溫濕度條件不同的不能存放在』一起;滅火方法不同的貨物必須分開保管;作業手段不同的也不宜存放在一起。
(2)分區定置、系列存放
分區定置就是按照貨物自身的理化性質與儲存要求,根據分庫、分區、分類的原則,將貨物固定區域與位置存放。系列存放是指在定置區域內,依貨物材質和型號規格等系列,按一定順序依次存放,並進行「四號定位」(也可以用「六號」或「八號」,以至更多),以便做到規格不串、材質不混,以及易於收貨、發貨。
(3)貨位存貨方式
貨位存貨方式主要有固定型和流動型兩種。
①固定型。固定型是一種利用信息系統事先將貨架進行分類、編號,並貼貨架代碼,各貨架內裝置的貨物事先加以確定的貨位存貨方式。在固定型管理方式下,各貨架內裝載的貨物長期是一致的,這樣從事貨物備貨作業較為容易,同時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也較為方便,這是因為只要第一次將貨架編號以及貨物代碼輸入計算機,就能很容易地掌握貨物出入庫動態,從而省去了不斷進行庫存統計的煩瑣業務。與此同時,在庫存發出以後,利用信息系統能很方便地掌握賬目以及實際的剩餘在庫量,及時補充庫存。
在採用這種貨位存貨方式時必須注意每一貨位的容量都應該大於在該貨位存放的貨物的最大在庫量,否則會出現貨位不足,貨物不能及時入庫的情況。
②流動型場所管理。流動型場所管理即所有貨物按順序擺放在空的貨架中,不事先確定各類貨物專用的貨架。流動型管理方式是基於各貨架內裝載的貨物是不斷變化的,在貨物變更登錄時出差錯的可能性較高。
固定型場所管理方式盡管具有準確性和便利性等優點,但是,它也有某些局限性,固定型管理和流動性管理各有一定的適用范圍。
一般來講,固定型管理適用於非季節性貨物、重點客戶的貨物,以及庫存貨物種類比較多且性質差異較大的情況;而季節性貨物或物流量變化劇烈的貨物,由於周轉較快,出入庫頻繁,更適應於流動型管理。
④ 分區存儲管理中常用哪些分配策略
1、固定分區存儲管理
其基本思想是將內存劃分成若干固定大小的分區,每個分區中最多隻能裝入一個作業。當作業申請內存時,系統按一定的演算法為其選擇一個適當的分區,並裝入內存運行。由於分區大小是事先固定的,因而可容納作業的大小受到限制,而且當用戶作業的地址空間小於分區的存儲空間時,造成存儲空間浪費。
一、空間的分配與回收
系統設置一張「分區分配表」來描述各分區的使用情況,登記的內容應包括:分區號、起始地址、長度和佔用標志。其中佔用標志為「0」時,表示目前該分區空閑;否則登記佔用作業名(或作業號)。有了「分區分配表」,空間分配與回收工作是比較簡單的。
二、地址轉換和存儲保護
固定分區管理可以採用靜態重定位方式進行地址映射。
為了實現存儲保護,處理器設置了一對「下限寄存器」和「上限寄存器」。當一個已經被裝入主存儲器的作業能夠得到處理器運行時,進程調度應記錄當前運行作業所在的分區號,且把該分區的下限地址和上限地址分別送入下限寄存器和上限寄存器中。處理器執行該作業的指令時必須核對其要訪問的絕對地址是否越界。
三、多作業隊列的固定分區管理
為避免小作業被分配到大的分區中造成空間的浪費,可採用多作業隊列的方法。即系統按分區數設置多個作業隊列,將作業按其大小排到不同的隊列中,一個隊列對應某一個分區,以提高內存利用率。
2、可變分區存儲管理
可變分區存儲管理不是預先將內存劃分分區,而是在作業裝入內存時建立分區,使分區的大小正好與作業要求的存儲空間相等。這種處理方式使內存分配有較大的靈活性,也提高了內存利用率。但是隨著對內存不斷地分配、釋放操作會引起存儲碎片的產生。
一、空間的分配與回收
採用可變分區存儲管理,系統中的分區個數與分區的大小都在不斷地變化,系統利用「空閑區表」來管理內存中的空閑分區,其中登記空閑區的起始地址、長度和狀態。當有作業要進入內存時,在「空閑區表」中查找狀態為「未分配」且長度大於或等於作業的空閑分區分配給作業,並做適當調整;當一個作業運行完成時,應將該作業佔用的空間作為空閑區歸還給系統。
可以採用首先適應演算法、最佳(優)適應演算法和最壞適應演算法三種分配策略之一進行內存分配。
二、地址轉換和存儲保護
可變分區存儲管理一般採用動態重定位的方式,為實現地址重定位和存儲保護,系統設置相應的硬體:基址/限長寄存器(或上界/下界寄存器)、加法器、比較線路等。
基址寄存器用來存放程序在內存的起始地址,限長寄存器用來存放程序的長度。處理機在執行時,用程序中的相對地址加上基址寄存器中的基地址,形成一個絕對地址,並將相對地址與限長寄存器進行計算比較,檢查是否發生地址越界。
三、存儲碎片與程序的移動
所謂碎片是指內存中出現的一些零散的小空閑區域。由於碎片都很小,無法再利用。如果內存中碎片很多,將會造成嚴重的存儲資源浪費。解決碎片的方法是移動所有的佔用區域,使所有的空閑區合並成一片連續區域,這一技術稱為移動技術(緊湊技術)。移動技術除了可解決碎片問題還使內存中的作業進行擴充。顯然,移動帶來系統開銷加大,並且當一個作業如果正與外設進行I/O時,該作業是無法移動的。
3、頁式存儲管理
基本原理
1.等分內存
頁式存儲管理將內存空間劃分成等長的若干區域,每個區域的大小一般取2的整數冪,稱為一個物理頁面有時稱為塊。內存的所有物理頁面從0開始編號,稱作物理頁號。
2.邏輯地址
系統將程序的邏輯空間按照同樣大小也劃分成若干頁面,稱為邏輯頁面也稱為頁。程序的各個邏輯頁面從0開始依次編號,稱作邏輯頁號或相對頁號。每個頁面內從0開始編址,稱為頁內地址。程序中的邏輯地址由兩部分組成:
邏輯地址
頁號p
頁內地址 d
3.內存分配
系統可用一張「位示圖」來登記內存中各塊的分配情況,存儲分配時以頁面(塊)為單位,並按程序的頁數多少進行分配。相鄰的頁面在內存中不一定相鄰,即分配給程序的內存塊之間不一定連續。
對程序地址空間的分頁是系統自動進行的,即對用戶是透明的。由於頁面尺寸為2的整數次冪,故相對地址中的高位部分即為頁號,低位部分為頁內地址。
3.5.2實現原理
1.頁表
系統為每個進程建立一張頁表,用於記錄進程邏輯頁面與內存物理頁面之間的對應關系。地址空間有多少頁,該頁表裡就登記多少行,且按邏輯頁的順序排列,形如:
邏輯頁號
主存塊號
0
B0
1
B1
2
B2
3
B3
2.地址映射過程
頁式存儲管理採用動態重定位,即在程序的執行過程中完成地址轉換。處理器每執行一條指令,就將指令中的邏輯地址(p,d)取來從中得到邏輯頁號(p),硬體機構按此頁號查頁表,得到內存的塊號B』,便形成絕對地址(B』,d),處理器即按此地址訪問主存。
3.頁面的共享與保護
當多個不同進程中需要有相同頁面信息時,可以在主存中只保留一個副本,只要讓這些進程各自的有關項中指向內存同一塊號即可。同時在頁表中設置相應的「存取許可權」,對不同進程的訪問許可權進行各種必要的限制。
4、段式存儲管理
基本原理
1.邏輯地址空間
程序按邏輯上有完整意義的段來劃分,稱為邏輯段。例如主程序、子程序、數據等都可各成一段。將一個程序的所有邏輯段從0開始編號,稱為段號。每一個邏輯段都是從0開始編址,稱為段內地址。
2.邏輯地址
程序中的邏輯地址由段號和段內地址(s,d)兩部分組成。
3.內存分配
系統不進行預先劃分,而是以段為單位進行內存分配,為每一個邏輯段分配一個連續的內存區(物理段)。邏輯上連續的段在內存不一定連續存放。
3.6.2實現方法
1.段表
系統為每個進程建立一張段表,用於記錄進程的邏輯段與內存物理段之間的對應關系,至少應包括邏輯段號、物理段首地址和該段長度三項內容。
2.建立空閑區表
系統中設立一張內存空閑區表,記錄內存中空閑區域情況,用於段的分配和回收內存。
3.地址映射過程
段式存儲管理採用動態重定位,處理器每執行一條指令,就將指令中的邏輯地址(s,d)取來從中得到邏輯段號(s),硬體機構按此段號查段表,得到該段在內存的首地址S』, 該段在內存的首地址S』加上段內地址d,便形成絕對地址(S』+d),處理器即按此地址訪問主存。
5、段頁式存儲管理
頁式存儲管理的特徵是等分內存,解決了碎片問題;段式存儲管理的特徵是邏輯分段,便於實現共享。為了保持頁式和段式上的優點,結合兩種存儲管理方案,形成了段頁式存儲管理。
段頁式存儲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把內存劃分為大小相等的頁面;將程序按其邏輯關系劃分為若干段;再按照頁面的大小,把每一段劃分成若干頁面。程序的邏輯地址由三部分組成,形式如下:
邏輯地址
段號s
頁號p
頁內地址d
內存是以頁為基本單位分配給每個程序的,在邏輯上相鄰的頁面內存不一定相鄰。
系統為每個進程建立一張段表,為進程的每一段各建立一張頁表。地址轉換過程,要經過查段表、頁表後才能得到最終的物理地址。
⑤ 硬碟分區有幾種
硬碟分區有三種,主磁碟分區、擴展磁碟分區、邏輯分區。 一個硬碟可以有一個主分區,一個擴展分區,也可以只有一個主分區沒有擴展分區。邏輯分區可以若干。 主分區是硬碟的啟動分區,他是獨立的,也是硬碟的第一個分區,正常分的話就是C驅。 分出主分區後,其餘的部分可以分成擴展分區,一般是剩下的部分全部分成擴展分區,也可以不全分,那剩的部分就浪費了。 但擴展分區是不能直接用的,他是以邏輯分區的方式來使用的,所以說擴展分區可分成若干邏輯分區。他們的關系是包含的關系,所有的邏輯分區都是擴展分區的一部分 ] 硬碟的容量=主分區的容量+擴展分區的容量 擴展分區的容量=各個邏輯分區的容量之和 主分區也可成為「引導分區」,會被操作系統和主板認定為這個硬碟的第一個分區。所以C盤永遠都是排在所有磁碟分區的第一的位置上。 除去主分區所佔用的容量以外,剩下的容量被認定為擴展分區。通俗的講就是主分區是硬碟的主人,而擴展分區是這個硬碟上的僕人,主分區和擴展分區為主從關系。 擴展分區如果不再進行分區了,那麼擴展分區就是邏輯分區了。如果還需要進行分區操作的話,則所謂的邏輯分區只能從擴展分區上操作。就相當於在僕人中(擴展分區上)進行細分類,分成接電話的(D盤)、掃地的(E盤)、做飯的(F盤)等等。 所以擴展分區和邏輯分區的關系相當於再分類關系。 系統分區可以簡單理解為C盤或系統文件所在的分區。 物理分區涉及到原理的問題,可能比較難理解: 物理分區(PPAR) 物理分區,一個單一多節點的伺服器能夠在一個獨立分區的操作系統上同時執行多個任務(也可以是一個操作系統的多個版本或者不同類型的操作系統)。這個伺服器可以擴展到4個獨立的包含處理器、內存和輸入/輸出系統的節點,每一個節點可以獨立運行他們各自的操作系統和應用軟體,也就是一個16路系統(當時的x440伺服器最多就只能支持16路處理器系統)。這不同於在一個分區進行多個系統安裝。系統分區技術使得各操作系統在同一台伺服器上的不同節點上同時運行;一個分區可以跨節點,甚至可以4個節點通過一個操作系統提供服務,每個節點可以通過軟體來單獨管理。如圖1所示。 舉個例子,一個伺服器可以在安裝或測試另一個版本操作系統或安裝不同選項的同一操作系統的同時,繼續運行一個操作系統,在這台伺服器的另外節點不需要全部退出系統。多操作系統可以在同一台伺服器上運行,各系統彼此獨立,不受其它系統影響。 物理分區又包括三種模式:固定式分區、靜態式分區和動態式分區。 固定式分區:在這種分區模式下,當系統的電源關閉,即使是兩個或多個用電纜或不用電纜連接在一起的物理節點間的訪問也不行,必須重新連接和開啟操作系統。 靜態分區:在這種分區模式下,只需要這個節點調整到脫離整個系統即可,而不需要相應節點關機。其它連在系統上的節點不受影響而繼續正常運作。靜態分區一般當作節點或系統邊界線,這就意味著各分區必須具有獨立的硬體功能(如處理器、內存、輸入/輸出埠等),同時也意味著這個節點不能夠再細分為多個分區,但是一個分區可以包括多個節點。在重啟系統之前從一個遠程系統進入離線的伺服器,並運行系統管理軟體(如IBM Director)即可完成分區間的隔離。由於在當前的各大操作系統中缺乏更加靈活的隔離支持,所以這種靜態分區就是IBM企業級X架構最初有效的隔離技術。 動態分區:它與靜態分區一樣也具有硬體邊界。它允許當系統在運行的同時重新配置硬體(增加或刪除)。基於IBM的企業級X架構的伺服器設計能提供動態分區技術支持。這個特性需要廣大的操作系統提供在線撥、插硬體資源的支持(本質上來說,4路並行處理組件和個別節點要能即插即用),所以說物理分區還需要等待新的支持這種性能的操作系統才可能實現,它主要在邏輯分區中使用。
⑥ 筆記本電腦怎樣分區硬碟分區
可以參考以下步驟:
步驟1. 在「此電腦」上右鍵點擊,選擇「管理」,然後在「計算機管理」窗口的左側列表中選擇「磁碟管理」。在Windows 10中也可以右鍵點擊開始菜單,直接選擇「磁碟管理」功能。

⑦ 倉儲貨物管理方法有哪些
倉儲貨物管理方法:
一、物資保管場所的分配
1、物資保管區的劃分
必須做到保管任務與倉庫設施統一,同時這種劃分又是動態的。
2、庫房、物料棚和貨場的選擇
3、樓庫各層的使用分配
4、確定存入同一庫房的物資品種
二、保管場所的布置
保管場所的平面布置,是指在庫房使用面積內,對各布局要素的統一安排。所考慮的要素包括:通道、收發貨區、牆間距和垛間距的寬度(一般為0.5m)。
1、分區分類保管:
按理化性質對貨物進行分區分類保管
按使用方向或按貨主對貨物進行分區分類保管
分區分類保管的原則:貨物性質互有影響和相互抵觸的不能同庫保存;貨物保管要求溫濕度條件不同的不能存放在一起;滅火方法不同的貨物必須分開保管;作業手段不同的也不宜存在一起。
2、分區定置、系列存放
分區定置:按照貨物自身理化性質與儲存要求,根據分庫、分區、分類的原則,將貨物固定區域與位置存放;
系列存放:在定置區域內,依貨物材質和型號規格等系列,按一定順序依次存放。
3、貨位存貨方式
固定型:是一種利用信息系統事先將貨架進行分類、編號,並貼付貨架的代碼,各貨架內裝置的貨物事先加以確定的貨位存貨方式
流動型:所有貨物按順序擺放在空的貨架中,不事先確定各類貨物專用的貨架。
一般來講,固定型管理適用於非季節性貨物、重點客戶的貨物以及庫存貨物種類比較多且性質差異較大的性況;而季節性貨物或物流量變化劇烈的貨物,由於周轉較快,出入庫頻繁,更適應於流動型管理。
倉庫總平布置
是指對倉庫的各個組成部分—存貨區、入庫檢驗區、理貨區、配送備貨區、通道以及輔助作業區在規定范圍內進行全面合理的安排。
倉庫總平布置的要求:
1、適應倉儲作業過程的要求,有利於倉儲業務的順利進行;
倉儲作業過程是指(倉庫從接收貨物開始直到把這些貨物完好地發放出去的全部活動過程,由入庫、儲存、出庫三個階段構成,包括了實物流和信息流兩個方面
2、有利於節省投資;
3、有利於保證安全和職工的健康。
三、貨位布置方式
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倉庫平面和空間利用率,另一方面是為了提高貨物保管質量,方便進出庫作業,從而降低貨物的倉儲處理成本。
貨位布置方式基本思路:
1)根據貨物特性分區分類儲存,將特性相近的貨物集中存放;
2)將單位體積大、單位重量大的貨物存放在貨架底層,並且靠近出庫區和通道;
3)將周轉率高的貨物存放在進出庫裝卸搬運最便捷的位置;
4)將同一供應商或者同一客戶的貨物集中存放,以便於進行分揀配貨作業。
⑧ 貨品存儲時的分類方式有哪些
儲存方法在實際工作中,常見的商品儲存方法有以下五種。
(1)定位儲存
定位儲存是指每一項貨物都有固定的儲位,貨物在儲存時不可互相換位。在採用這一儲存方法時,必須注意每一項貨物的儲位容量必須大於其可能的最大在庫量。定位儲存通常適用於以下這些情況。
①不同物理、化學性質的貨物需安排不同的保管儲存地點,從而防止不同性質的貨物互相影響。
②重要物品需要重點保管,如手錶、金飾品、數碼相機等,既要定位儲存,還要指定專人保管。
③根據物品尺寸及貨重安排儲位。
④庫房空間較大。
⑤貨物具有多品種、少批量的特點。
(2)隨機儲存
隨機儲存是指每一個貨物的儲位都不是固定的,而是隨機產生的。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共同使用儲位,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儲區空間的利用率。缺點是給貨物的出入庫管理及盤點工作帶來困難。特別是周轉率高的貨物可能被置於離出入口較遠的儲位,增加了出入庫的搬運距離。一個良好的儲位系統中,採用隨機儲存能有效利用貨架空間,減少儲位。通過模擬實驗,隨機儲存比定位儲存節約35%的移動儲存時間,增加了30%的儲存空間。這種方法適用於空間有限,貨物品種不多的情況。
(3)分類儲存
分類儲存是指所有貨物按一定特性加以分類,每一類貨物固定其儲存位置,同類貨物不同品種又按一定規則來安排儲位。分類儲位通常根據以下幾個因素進行分類安排。
①貨物相關性大小(貨物相關性是指貨物的配套性或貨物是否由同一家顧客所訂購等)。
②貨物周轉率高低。
③貨物體積、貨重。
④貨物特性(貨物特性通常是指貨物的物理或化學性能、機械性能等)
分類儲存主要適用於貨物相關性大,進出貨比較集中;貨物周轉率差別大;貨物體積或貨重相差大。
(4)分類隨機儲存
分類隨機儲存是指每一類貨物均有固定儲位,但在各儲區內,每個儲位的安排都是隨機的,因此可以兼有定位儲存和隨機儲存的特點。但分類隨機儲存也有缺點,即貨物出入庫管理和盤點工作比較困難。
(5)共同儲存
共同儲存是指在已確切知道各種貨物的出庫時間時,使不同貨物可公用相同的儲位。這種儲位方式在管理上較為復雜,但可以節省儲存空間及搬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