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簡述德育方法選擇的主要依據有哪些

簡述德育方法選擇的主要依據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07 19:54:07

❶ 影響德育方法的主要因素

1.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為達到德育目的,在德育過程中採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傳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養方式。影響德育方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僅有社會生產、、科學技術及文化發展水平,學生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和一定年齡階段學生品德發展水平及其個性差異。在德育實踐中,教育者主要是根據德育的目標和內容、德育對象的實際和一定的德育原理原則來選擇德育方法。
2.幾種主要的德育方法
(1)說理教育法
通過語言說理傳道,使學生明理曉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認識的方法。這是一種堅持正面理論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導,增強辨別是非能力,促進道德發展的重要方法。說理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具體形象、具有啟發性說服力的講解和報告,可以是主題鮮明、民主平等、誠懇熱烈的談話與討論,還可以通過指導學生認真讀書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2)榜樣示範法
用榜樣人物的優秀品德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方法。由於榜樣能把社會真實的思想、政治和法紀、道德關系表現得更直接、更親切、更典型,因而能給人以極大的影響、感染和激勵,教育、帶動和鼓舞人們前進;運用榜樣示範法符合青少年學生愛好學習,善於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進的年齡特點,也符合人的認識由生動直觀到抽象的發展規律。
(3)陶冶教育法
它是教師利用環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4)實際鍛煉法
讓學生參加各種實際活動,在活動中鍛煉思想,增長才幹,培養優良思想和行為習慣。鍛煉的方式主要是學習活動、社會活動、生產勞動和課外文體科技活動。
(5)品德修養指導法
教師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自我品德反省,以實現思想轉化及行為控制。品德修養是在建立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能力發展基礎上的,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表現。這種方法可以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其自我意識及其自我修養能力的提高,調動他們自覺主動地接受教育,增強他們抵制不良思想道德影響的免疫能力,推動學校德育工作的發展以及學校德育目標、內容的實現。
(6)品德評價法
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予以激勵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發展。它包括獎勵、懲罰、評比和操行評定。運用品德評價法要注意做到目的明確;公正合理,符合實際;得到大多數學生的公認;以表揚、獎勵為主,批評、懲罰為輔。評比要發揚民主,條件要明確具體,人人皆知;評比過程中要讓大家發表意見,使學生受到教育;要定期檢查和總結,及時宣傳、表彰好人好事。

❷ 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說服教育法,說服是使對方放棄原來的觀點和認識,接受新的意見,努力使對方心服口服,有即時或可見性的收效。

2、榜樣示範法,榜樣示範法形式主要有:偉人的典範、教育者的示範、同齡人中的優秀學生的示範。

3、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的種類有:一、人格感化,即教育者靠自己高尚品德、人格以及對學生深切期望和真誠的愛來觸動,感化學生,促進學生思想轉變,積極進取。二、環境陶冶,即通過學校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環境使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三、藝術熏陶,指通過音樂、美術、舞蹈、詩歌、影視等文化藝術活動,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影響。

4、自我教育法,激起學生自我教育的願望。

5、實踐鍛煉法,實際鍛煉法包括:

一、執行制度,即讓學生按照學生守則、課堂紀律、作息制度等必要的規章制度進行鍛煉;

二、委託任務,指教育者或學生集體委託學生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務;

三、組織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際的活動,如:學習活動、課外活動、勞動以及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等。

拓展資料:

德育:

  1. 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 2.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詞目:德育

拼音:déyù

基本解釋

[moral ecation] 指針對學生群體的道德教育與培養

引證解釋

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毛澤東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五:「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德育目標的概念

德育目標是通過德育活動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上所要達到的總體規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結果的質量標准。德育目標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它不僅決定了德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約著德育工作的基本過程。

德育依據

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及心理特徵

2.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

4.時代與社會的發展需要

德育原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過程的規律性,是對德育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中小學的德育原則主要有:

其一,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並重。又稱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知行統一的原則。

其二,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 嚴格要求是指嚴格按照教育方針和德育任務,對學生進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關心學生的成長,尊重學生的人格,信任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發展。

其三,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相結合。保證所有學生的發展同社會發展的總方向相一致,又要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其四,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並舉。通過集體來教育個人,又要通過個別教育來加強和影響學生集體。

其五,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相統一。既要重視學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要重視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相互配合,協調一致。

❸ 德育原則有哪些

一、德育原則有:

1、連貫性原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的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2、疏導原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3、導向性原則: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導向性原則是德育的一條重要原則,因為學生正處在品德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他們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們又年輕,缺乏社會經驗與識別力,易受外界社會的影響。

4、結合原則:進行德育要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與對他們個人的尊重和信賴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5、因材施教原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6、因素原則:進行德育要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他們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品德上的消極因素,實現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轉化。

7、實踐結合原則:進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的教育與參加社會生活的實際鍛煉結合起來,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與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使他們言行一致。

8、教育原則:進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學生集體,通過集體進行教育,以便充分發揮學生集體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9、正面教育原則: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以說服教育為主,積極疏導,啟發自覺,指明方向,從提高認識入手,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

二、德育原則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和要求。德育規律的體現,受德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制約,古今中外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體現一定階級、民族和文化的特點。是制訂德育計劃,選擇德育內容、方法和組織德育過程的依據。

(3)簡述德育方法選擇的主要依據有哪些擴展閱讀:

1、德育原則是人們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形成的。在中外教育史上,許多教育家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代表一定的階級總結這方面的經驗,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德育原則。

2、中國現在學校德育的原則,是根據社會主義社會德育的性質、任務,在總結教育實踐經驗(包括教育史上有益的經驗)基礎上提出來的。它力求反映學校共產主義思想品德教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現在教育界比較公認的德育原則有:共產主義方向原則,知行統一原則,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疏導原則,集體教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教育影響連貫性和一致性原則,以身作則原則等。

3、德育原則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貫穿於整個思想品德教育的始終。德育原則不是凝固不變的,它將隨著人們對德育過程規律認識的加深和教育實踐的發展而日益豐富和發展。

❹ 德育途徑與方法

德育的途徑是指德育的實施渠道或形式.我國小學德育的途徑有多種,如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勞動,少先隊活動,班主任工作等等.其中基本途徑是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學校應全面利用各個德育途徑的作用,使其科學地配合起來,以便發揮德育途徑的最大的整體功能.
(一)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這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通過教學來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可以實現德育的目的.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豐富的教育內容,只要充分發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學的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起來,就能在傳授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受到科學精神、社會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品德.當然,教學這個途徑也不是萬能的,只通過思想品德課和其他學科教學進行德育,容易使學生脫離社會生活實際.
(二)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
課外活動是指學校在課堂教學任務之外,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實施的各種有意義的教育活動.校外活動是指由學校以外的教育機構組織和領導的學生課余教育活動.課外活動和校外活動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學校實施德育的一條重要途徑.
這兩種形式生動活潑,不受教學計劃的限制,可讓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願選擇參加,自主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制訂並執行一定的計劃與紀律,以調節自己的行為和處理人際關系.因此,通過這個途徑進行的德育,符合學生的特點和需要,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特別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明辨是非、自我教育等道德能力和互助友愛、團結合作、紀律性與責任感等良好品德.
(三)勞動
這是學校進行德育,尤其是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勞動,學生容易產生對勞動、科學與技術的興趣與愛好,激發出巨大的熱情與力量,經受思想與行為上的磨練和考驗,看到自己的才能和成果,從而養成熱愛勞動、勤儉、朴實、艱苦、頑強等優良品德.
(四)少先隊活動
少先隊活動能夠激發小學生的上進心、榮譽感,使他們能夠嚴格要求自己,提高思想覺悟,培養良好品德.
(五)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全面負責一個班學生工作的教師,其基本任務是帶好班級,教好學生.對學生進行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項重要職責.班主任要做好學生德育工作,就必須全面深入了解、研究學生.班主任要與社會有關方面和學生家長配合,共同對學生進行教育.班主任要精心組織、培養健全的班集體,並通過集體對學生進行教育,班主任要把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結合起來.
以上幾條德育途徑各有其特點與功能,互相聯系,互相補充,構成了德育途徑的整體.學校應全面利用各種德育途徑的作用,使其科學地配合起來,以便發揮德育途徑的最大的整體功能.

❺ 德育的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德育的基本原則

(1)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因為學生正處在品德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他們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們又年輕,缺乏社會經驗與識別能力,易受外界社會的影響,所以學校德育要堅持導向性原則,為學生的品德健康發展指明方向。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①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標需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起來。

(2)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積極向上。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①講明道理,疏導思想。②因勢利導,循循善誘。③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也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②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③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

(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地進行,以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發展。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統一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統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③對學生進行德育要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

(5)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的發展。我國的孔子提出了「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學生的有效方法,並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育。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②根據學生個人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③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有計劃地進行教育。

德育的基本方法

(1)說服法:是指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說服包括講解、談話、報告、討論、參觀等。

運用說服法要注意:①明確目的性。②富有知識性、趣味性。③注意時機。④以誠待人。

(2)榜樣法: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運用榜樣法要注意:①選好學習的榜樣。選好榜樣是學習榜樣的前提。②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③引導學生用榜樣來調節行為,提高修養。

(3)鍛煉法:是指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鍛煉包括:練習、制度、委託任務和組織活動等。

運用鍛煉法要注意:①堅持嚴格要求。②調動學生的主動性。③注意檢查和堅持。

(4)陶冶法:是指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陶冶等。

❻ 論述德育的基本原則

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有四個方面:一是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學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個心理因素構成,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知、惰、意、行,以知為開端、以行為終結。所以,德育過程要注意全面性和多端性。二是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運動的過程。學生思想品德的任何變化,都必須依賴學生個體的心理活動;在德育過程中,學生思想內部的矛盾斗爭,實質上是對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綜合過程;青少年學生的自我教育過程,實際上也是他們思想內部矛盾斗爭的過程。德育過程中存在一系列的矛盾,要發現這些矛盾,並不斷促進這些矛盾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三是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活動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礎;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四是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不斷前進的過程。個體品德的發展和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品德形成是按照一定的順序由低到高不斷發展的,並且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地變化,最後一種行為的養成要經過較長的時間才能固定下來。

❼ 簡述德育的原則和方法

德育的原則和方法主要就是德智泉美勞,我們在教育的同時,要注重孩子的道德品質的教育品質,優先體育也很重要,孩子的身體健康,排在第一位

❽ 德育方法的選擇原則

德育的基本原則:

(1)導向性原則;

導向性原則是指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2)疏導原則;

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進行德育要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與對他們個人的尊重和信賴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的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5)因材施教原則。

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德育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內容。德育的內容應當包括三個主要層次:一是基本道德行為規范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與政治品質的教育;三是較高層次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理想教育等。

拓展資料:
德育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相互聯系,彼此滲透,密切協調,對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中等職業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

❾ 德育主要依據的是什麼

德育目標是通過德育活動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上所要達到的總體規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結果的質量標准。 德育目標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它不僅決定了德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約著德育工作的基本過程。 制定德育目標的主要依據是:時代與社會發展需要;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及心理特徵。

如何選擇德育方法如何提高德育方法的有效性

如何選擇德育方法,如何提高德育實效性,既是一線德育工作者經常思考的問題,更是中中共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的問題。因此,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要求,「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明確提出德育工作特性和要求的同時,概括地回答了如何選擇德育方法。即通過「兩性」、「兩力」排序,強調了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針對性」,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必要前提,是選擇德育方法的依據。而德育「實效性」的提高,既是德育工作的落腳點,又是評價德育工作及其方法的標准。
《綱要》還要求「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從「育人」的高度,指出了當前德育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即在具體工作和行政管理中,為了強調德育、突出德育,往往把德育從其它「三育」中「剝離」出來,以至影響了德育實效。通過加強「四育」有機融合的方法來提高德育實效,是今後的努力方向。讓德育成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將成為德育工作的新境界。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則具體地提出了「三個貼近」「四個多用」,既原則、又具體地指出了怎樣選擇德育方法。在原則上強調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在方法上指出要「多用鮮活通俗的語言,多用生動典型的事例,多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多用疏導的方法、參與的方法、討論的方法」。強調「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設的普遍規律,又要適應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從他們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深入淺出,寓教於樂,循序漸進。」
在德育工作與其它工作的關繫上,中共中央在《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我國文化改革發展,顯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明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十分明確的強調了「文化育人」「全面育人」與德育實效性的關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更明確地指出:「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不但進一步強調了「以人為本」「文化育人」「全面發展」在提高德育實效性上的作用,而且明確了選擇方法的方向。
處於不同年齡段、不同社會階層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德育內容和方法,即德育工作內容和方法的選擇要考慮「針對性」。例如,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德育方法要有區別,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方法要有區別,農民工子女、富二代、官二代的德育方法要有區別……
德育方法的選擇更要重視「吸引力和感染力」。無論德育對象有什麼不同,在選擇德育方法時,都要在確保方向性、科學性的前提下,重點考慮方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為只有具有「兩力」的德育,才能真正調動受教育者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才能引導他們在參與中得到感悟、得到提高。
德育方法的選擇,既要防止「假、大、空」,又要防止專為「上面」看著熱熱鬧鬧的形式主義。德育方法要讓學生感到德育親切、可信、愉快、有用,能讓學生感受德育的快樂。因為只有快樂的德育,才能對學生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完成教育與受教育的辨證統一,才能把外在的一定社會要求轉化為個體內在品質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即德育落實在個體內在品質的形成上,成為有效的德育。


閱讀全文

與簡述德育方法選擇的主要依據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古人的讀書方法有哪些三十字 瀏覽:834
化淤青最快方法視頻 瀏覽:246
冷靜分析最壞的方法 瀏覽:644
oppo的鎖屏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38
急性黴菌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898
清華英語教授教學方法 瀏覽:175
吊網安裝方法 瀏覽:572
過敏了嘴唇腫怎麼辦最快方法 瀏覽:612
手工佛香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97
如何測量深井水位土方法 瀏覽:885
踏步機鍛煉方法圖解 瀏覽:185
100種美白方法視頻 瀏覽:523
電腦下載手遊方法 瀏覽:492
肽鏈間連接方法圖解 瀏覽:246
科學生男生女計算方法 瀏覽:914
烤牛肝怎麼腌制方法 瀏覽:731
電腦桌面劃分區域方法 瀏覽:282
蘋果手機語音轉文字方法 瀏覽:344
補課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684
熬油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