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改良十月紅種植方法

改良十月紅種植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26 08:45:29

① 紅菜苔種子怎麼種植發芽率高

一、選用良種。
適合我市栽培的以是熟、高產、抗病的雜交一代十月紅1#、十月紅2#或湘紅1#為最佳。
二、適時播種,培育壯苗。
大家知道,紅菜苔是耐寒性蔬菜,播種過早往往常會出現苦味,因此我市早熟栽培最佳播種期以9月上中旬為宜,畝用種量50—60g,苗齡25天左右,苗床管理同青菜秧相似。
三、施足基肥,合理密植。
紅菜苔生長期長,需肥量大,宜選擇肥沃的土壤栽培,畝施有機肥300KG,進口復合肥50KG,全層深施,築畦寬1M,平整畦面後用60%丁草胺乳油100ML/畝+水50KG噴霧,以防雜草。定植密度50×35CM,每畦二行,帶土定植,定植時用2‰磷酸二氫鉀水溶液點根,成活後用20%人糞尿追施二次。11月中下旬開始採收,採收時噴施20PPM九二0+2‰二氫鉀,加速其抽苔,以提高早期產量。採收期間一般每隔10—15天追施一次7.5KG/畝的尿素水溶液,同時用植物動力2003營養液1000倍或2‰二氫鉀+500倍綠芬威噴施,但應值得注意的是紅菜苔的追肥須N、P、K配合才能高產,具體比例為15:10:20。
四、防病治蟲
紅菜苔病害較少,病以軟腐病和霜霉病為主,軟腐病可用70%敵克松800倍或農用鏈黴素200PPM,噴施2—3次,霜霉可用50%甲霜靈錳鋅500倍,40%乙磷鋁300倍、72%杜幫克露1000倍或77%可殺得500倍噴施。
蟲以蚜蟲和菜青蟲為主。蚜蟲可用10%蚜虱凈可濕性粉劑1包/桶噴施,菜青蟲可用3000倍的功夫,18%殺蟲雙水劑300倍或BT500—800倍防治,防治應做到病蟲防治和營養元素噴施同時進行

② 菜薹種質資源創新有哪些方面

一、傳統方法在菜薹種質創新中的應用

現有菜薹種質資源主要來源於常規途徑,常規技術中應用最多的方法是系統選育法,即根據育種目標對原始材料中的不同株系進行多次選擇、比較鑒定,篩選出優良的種質。利用這種方法,廣東省廣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選育出四九心-19號,四九心-20號,其中四九心-19號產量比四九心增產1950~3900kg/ km2,葉色較深綠,主薹高度增加6~8cm,除耐熱、耐濕外,還較耐霜霉病和菌核病,是目前菜薹常規品種中種植面積最大的早熟品種之一。十月紅菜薹則是由胭脂紅中發現的優良單株經過系譜選育而得,曾是湖北省的主栽品種,且被推廣到長江流域各省。

華南農業大學植保系篩選出抗病毒病品種60天特青,然後對60天特青經單株選擇的20多個不同株系進行田間比較,選出代號為8722的中花菜心品種,後來又對8722菜心進行優質、豐產、耐病毒病的系統選育,篩選出8722選菜心新品種。

油綠50天菜心則是利用四九菜心與50天菜心雜交選育的151菜心為母本,以60天菜心為父本,雜交後經過連續8代自交選育而成(張華等,2005)。

張華等(2005)於1999年利用遲心2號與60天油青菜心雜交,經連續6代自交系選出葉薹油綠、商品性較理想的油綠701品種。

雄性不育是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十字花科芸薹屬作物雜種優勢明顯,採用雄性不育系制種是此屬作物利用雜種優勢的主要途徑之一。回交轉育是獲得優良雄性不育系的最常用的方法。李大忠(2002)從福州市地方菜薹品種七葉心自交後代中發現不育株。經過一代測交,三代回交後,不育株率穩定在50%左右,獲得雄性不育兩用系66A。用66A與小白菜雜交,雜種一代的一般性狀偏向小白菜,表現出較強的生長優勢,尤其是可食用部分較父母本增長了1~2倍;品質卻偏向菜薹,略帶甜味,柔軟可口。趙利民等(2005)以大白菜CM S341127為不育胞質供體,以柳州早菜薹為受體,通過雜交、連續回交方法育成菜薹胞質雄性不育系TC12321。TC12321植株生長發育正常,不育性穩定,雌蕊功能正常,蜜腺發育健全,自然授粉結實良好,經濟性狀優良,配合力高,綜合抗病性強。許明等(2003)利用大白菜核不育系9810721 作為不育源,以紫菜薹ZB3 為目標親本,經過雜交、自交、兄妹交等轉育手段,將雄性不育基因轉育到紫菜薹中,獲得紫菜薹「甲型」兩用系、臨時保持系和雄性不育系。而且筆者採用同樣的方法,將核不育基因向菜薹品種轉育,得到了含有早-49遺傳基因的新甲型兩用系、臨時保持系和雄性不育系(許明等,2006)。王玉剛等(2005)亦通過雜交、自交等方法,將白菜雄性核不育性向菜薹可育品系03S001(翡翠油青菜心)中轉育,獲得了新的菜薹100 %核不育系及其相應的甲型兩用系和臨時保持系。

二、遠緣雜交在菜薹種質創新中的應用

菜薹和油菜的AA組染色體相同,且其種間雜交有低度育性,為將油菜雄性不育基因轉育到菜薹上提供了條件。劉勝洪等(2006)的試驗表明:雜交後代的花葯不育率為F1代<BC1代<BC3代,在BC3代群體植株中,不育率為94.60%,接近BC2代植株不育率水平,說明在不斷的回交過程中,植株的不育率越來越高並相對穩定。

晏儒來、向長萍等(2000)於1988年開始向紫菜薹轉育波里馬油菜雄性不育系,以甘藍型油菜和紫菜薹的雜種作母本,最初用大股子作轉育親本,經過4年6代的轉育選擇,於1992年秋從240個測交種中獲得不育率達100%且性狀相對穩定的材料3 份,即0-1、0-2-2、28-9 及其相應的保持系5 -1-4、5-1-3 和29-4-2。為了改良上述不育系的綜合性狀,1995年以抗病、早熟、耐熱和菜薹無苦味為主要改良目標性狀,選用了OF 系統(十月紅2號×四九菜心)的一些早熟株系和十月紅2號的一些株系為轉育親本。選用9405的F2 中19個不育株作母本雜交,在後代中堅持選不育率高的測交種,再從中選不育性徹底,生長勢較強,早、中熟,抗病性強,且無苦味的不育株。經過3年6 代的選擇,於1997年秋育成不育率達100%且綜合性狀較好的不育系9617、9630、9631 及其相應的保持系。其中9617 自播種至開始採收為40~45d,9630 為50d,9631 為55d左右。

劉自珠(1996)利用甘藍型油菜雄性不育株為不育源、菜薹為轉育父本,通過種間雜交、連續回交,選育出菜薹胞質雄性不育系002-8-20A及相應的保持系049-20B。該不育系結實正常,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達到93%以上,已用於雜種一代組合的配製。

張成合等(2003)將菜薹同源三倍體與二倍體相互雜交,3x×2x的結籽率為34.78%,2x×3x的結籽率為26.17%。經染色體檢查,雜交子代植株絕大多數為非整倍體,其中三體植株佔33.3%(3x×2x)和40.70%(2x×3x)。經細胞學鑒定和核型分析,從三體植株中初步鑒定出三體3、三體7、三體8和三體9 等4 種初級三體。這些都是難得的遺傳材料。

黃邦全等(1999)通過種間雜交將Ogura 蘿卜雄性不育細胞質導入了紫菜薹,通過連續回交獲得了葉色正常、蜜腺正常的紫菜薹Ogura細胞質雄性不育系。黃邦全(2002)以Ogura細胞質雄性不育紫菜薹(AA,2n=20)為母本,以不同蘿卜品種(RR,2n=18)為父本進行雜交,獲得了大量的屬間雜種。雜種F1幼苗在低溫下子葉及真葉均不缺綠,以紅蘿卜為父本獲得的雜種F1植株葉柄、葉脈呈紫紅色;以白蘿卜為父本獲得的雜種F1植株葉柄和葉脈不呈紫紅色。所有的雜種F1植株都開白花,蜜腺正常。雄配子高度不育,但是雌配子具有部分育性。雜種F1花粉母細胞的染色體數目為預期的2n=19,染色體平均配對構型為15.53Ⅰ+1.34Ⅱ+0.25Ⅲ+0.01Ⅳ,多數染色體以單價體的形式存在,但也有一些二價體、三價體甚至四價體,最多達到6Ⅰ+3Ⅱ+1Ⅳ,參加配對的染色體數達13條,表明A染色體組和R染色體組具有一定的同源性,蘿卜染色體上的有利基因可以通過部分同源重組或者代換進入到紫菜薹中。同時,在F1中發現了2株染色體自然加倍的雙二倍體。雙二倍體與未加倍的雜種F1都表現為父本蘿卜的白花性狀,蜜腺正常,低溫下子葉不黃化。雖然雙二倍體在減數分裂過程中能形成具有19條染色體的配子,雙二倍體的花葯比未加倍的雜種F1發育要好得多,但是雙二倍體的育性還是低於未加倍的雜種F1。盡管未加倍的雜種F1在減數分裂時多數染色體以單價體的形式存在,同時也有二價體、三價體甚至四價體的形成,並且存在落後染色體和染色體橋。

黃邦全(2002)以OguraCMS紫菜薹×蘿卜雜種F1(AR,2n=19)為母本,以甘藍型油菜(AACC,2n=38)為父本進行雜交,獲得了8 株雜種植株。其中1株(PRN-1)的花色為嵌合體,該植株上的花多為黃色,但是也有乳白色花,另外還有1朵花甚至1個花瓣上同時具有黃色和白色區域,其餘3株(PRN-2、PRN-3、PRN-4)都開白花。PRN-4的花葯開花前退化,其餘3株都可以看到3~6枚花葯,能夠產生部分花粉,但是PRN-2的花粉不能被I2-KI溶液染色。PRN-2具有4個蜜腺,PRN-1和PRN-3具有2個蜜腺,PRN-4無可見蜜腺。在低溫下,PRN-2葉色正常,其餘3株幼葉表現不同程度缺綠。PRN-1的染色體數目為2n=38,PNR-2的染色體數目為2n=35,PRN-3的染色體數目為33,PRN-4的染色體數目未能確定。它們的染色體平均配對構型各不相同。與甘藍型油菜回交後,PRN-1、PRN-2、PRN-3 植株各自產生了一定數量的種子,而PRN-4則未產生種子。

梁紅等(1994)用雜種胚離體培養的方法獲得了菜薹與甘藍的正反交F1代。雜種一代的一般性狀介於兩親本之間,偏向父本,並表現出強烈的生長優勢。其蛋白質含量普遍超親,游離氨基酸含量和還原糖含量介於兩親本之間,或超過高親親本。

鄭岩松等(2003)研究了芥藍以及芥藍×菜薹種間雜種後代對蕪菁花葉病毒(TuMV)油菜株系的抗性。結果表明,芥藍對廣東省廣州地區TuMV油菜株系具有近於免疫的抗性。芥藍×菜薹種間雜種回交後代抗TuMV油菜株系的選擇效應受回交親本影響很大:用抗病品種與雜種回交的後代,經兩次系統選擇後,已獲得16個經濟性狀較好的抗病品系;但用感病品種與雜種回交兩代之後,抗病性明顯下降。

三、物理化學誘變在菜薹種質創新中的應用

誘變育種是利用理化因素誘發植物發生變異,通過選擇育成新品種的方法。

尚愛芹等(1999)利用不同濃度的秋水仙素對二倍體菜薹種子和幼苗生長點進行不同時間長度的浸泡,結果表明,用0.1%秋水仙素水溶液處理幼苗生長點48h的誘變效果最好,誘變率可達26.67%,浸泡種子效果不佳,最高誘變率僅為4.0%。四倍體植株結籽率較二倍體明顯降低,平均達42.3%,而八倍體植株幾乎是完全不育的。隨著染色體組的增加,花粉粒大小和葉片保衛細胞中的葉綠體數均顯著增加,與二倍體(CK)比較,四倍體植株生長旺盛,花薹的產量和品質均有所提高。

廖飛雄等(2001)利用60Co-γ射線輻射菜薹種子,發現對預先浸泡1h的菜薹種子來說,適宜的處理劑量為200~300Gy。廖飛雄等(2003)對60Co-γ射線輻射後的菜薹器官進行離體培養時,發現對菜薹種子的適宜輻射劑量是200Gy左右,經過催芽的種子適宜劑量為50~100Gy,離體培養莖尖可用40~70Gy。

四、生物技術在菜薹種質創新中的應用

(一)體細胞變異體離體篩選

組織培養得到的再生植株以一定頻率發生變異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這便是利用植物體細胞變異體離體選擇法對作物現有品種進行有限的修飾與改良的基礎。通過這種方法,已成功地篩選出耐鹽水稻、抗稻瘟病細胞突變體、抗除草劑大豆等一系列有價值的突變體,在作物遺傳改良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植物耐熱性篩選研究中與傳統的耐熱性選擇方法相比,離體篩選方法具有不受季節和氣候條件限制、變異范圍廣、選擇群體大、節省土地和人力等特點,可顯著提高種質資源創新的效率。

何曉明等(1999)進行了菜薹耐熱性離體篩選的研究,結果表明,耐熱性不同的菜薹品種對離體培養中的熱脅迫反應亦有所差異,35℃培養30d的無菌苗存活率可以作為菜薹耐熱離體篩選的選擇指標。通過熱脅迫交替選擇,從熱敏菜薹品種中,初步篩選出3個耐熱無性系A -2、B -1、B -8。這些無性系耐熱品系在熱脅迫中的莖尖存活率基本保持在60%~80%,而未經篩選的無性系莖尖的存活率平均僅為20. 83%,因此經過篩選的無性系的耐熱性有了明顯改善。同時還發現,經9 代培養和4次熱脅迫篩選,這3個無性系的耐熱性均表現比較穩定,表明這種耐熱性可以在無性繁殖過程中傳遞下去。通過熱脅迫選出的無性系其莖尖繁殖系數也較原群體有所提高。

廖飛雄等(2003)在離體篩選耐羥脯氨酸變異的研究中,發現對菜薹莖尖和愈傷組織來說,經0.3mg/ml的羥脯氨酸3~4個周期篩選後,可獲穩定抗性株系。菜薹種子萌發後的幼苗在1.0mg/ml濃度上,經4個世代連續篩選可獲抗性株系。3mg/ml濃度可用於幼苗的前期淘汰。入選系耐羥脯氨酸的能力和耐熱性提高。廖飛雄等(2004)利用「六十天特青,離體篩選出的一個菜薹耐羥脯氨酸選擇系Hypr01,發現在人工氣候箱模擬栽培高溫逆境下,Hypr01和未經選擇的六十天特青相比,有較強的耐熱性。

(二)基因工程

徐秉芳等(1996)研究報道紫菜薹的花粉經低溫水合、熱激、滲激三步程序,分離出大量具萌發能力的脫外壁花粉,脫外壁率可高達60%以上。在含有碳源與氮源及Roberts 培養基鹽成分的鹼性PEG培養基中,首次使芸薹屬脫外壁花粉萌發,萌發率可達41%。這使得利用花粉作為外源基因的媒介進行植物遺傳的轉化有了重要的突破。

施華中(1995)以花粉特異啟動子Zm13-260 控制的Gus 基因作為報告基因,用電激法分別轉化紫菜薹花粉原生質體和花粉粒,通過瞬間表達檢測,比較了二者的轉化效果。結果表明,花粉原生質體的電激導入效果比花粉粒高,前者的Gus 基因瞬間表達水平遠遠高於後者,Gus 基因活性是後者的10倍。並探討了Gus 基因在不同發育時期花粉原生質體中的時序表達特性,花粉愈幼嫩,Zm13 的啟動活性愈低。

張國裕等(2006)以建立的菜薹高頻再生體系為基礎,利用GUS染色組織分析法研究了根癌農桿菌菌株、乙醯丁香酮(A S)、預培養時間、浸染時間和共培養時間等因素對菜薹(B rassica camp estris L. var. pchinesis)子葉遺傳轉化的影響,探討了適宜菜薹轉化的卡那黴素與抑菌抗生素使用濃度。結果表明,農桿菌菌株A GL0 對菜薹的浸染能力最強,添加乙醯丁香酮有利於菜薹轉化;子葉外植體預培養2d 後浸染(菌液濃度OD 600值為0.8)15min,共培養2d,然後轉移到含15mg/L 卡那黴素和100mg/L T icarcillin 的篩選培養基上,進行轉化植株的再生,植株再生率及外植體GUS 陽性率均較高,是較優的轉化條件;該試驗共獲得8 株轉化植株,轉化率達2.44%,經PCR分析和Southern 雜交檢測表明,Gus基因已整合進入菜薹基因組。

張揚勇等(2003)通過對農桿菌介導法將韌皮部特異表達啟動子RSs-1(Rice sucrose synthase-1,水稻蔗糖合成酶)與雪花蓮凝集素(Galanthus nivalid agglutinin,GNA)基因構成的嵌合基因轉化菜薹,獲得轉基因植株。該試驗目的是利用雪花蓮凝集素對刺吸式昆蟲有較好的抗蟲效果,採用延遲篩選抗生芽的方式,最終得到了抗生植株,並通過了分子檢測。

通過基因工程的手段進行菜薹種質的創新還剛剛起步,隨著菜薹轉基因體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克隆的有用基因越來越多,該技術在菜薹種質改良中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

③ 十月紅蘭門口能種植嗎

這是完全可以在門口種植的,那麼相對來說它對於光線的要求是比較高的,這時候一定要給它設置一個遮陰網,這樣它才更好生長。

④ 求美國改良紅楓(十月光輝)詳細資料介紹

美國改良紅楓----十月光輝(October Glory)植物學名稱:Acer rubrum 'October Glory'(中文名稱:紅花槭『十月光輝』)英文俗稱:American red maple 'October Glory'(中文俗稱:美國紅楓改良品種『十月光輝』)中文別稱:美國十月紅楓、美國紅楓『十月紅』、『十月紅』紅花槭、美國紅楓『十月輝煌』、美國紅楓『十月金』、十月紅秋楓等。樹型:高12米,冠11米,飽滿的圓型。葉色:春夏黃綠色,秋季呈明亮的深紅色。花果:初春開紅花,大量的火紅色翅果。品種優勢:紅葉期最晚,掛色期可延續至12月底,葉色最為紅艷亮麗。繁殖方式:無性繁殖。園林用途:行道樹、遮陽樹、高檔的庭院景觀樹。
十月光輝是美國改良紅楓系列品種中秋天最晚變色的品種,一般比夕陽紅的變色遲兩周左右,但是其秋色是美國改良紅楓中最紅艷的品種,絕對值得等待的。十月光輝的秋葉亮紅,葉色整齊而持久。十月光輝的耐寒性稍差,最適宜被種植在有溫暖冬季和炎熱夏季的地區。中國的遼寧以南,廣東以北均為適宜的生長區域,各種土壤均可種植。美國改良紅楓有如法梧一樣移栽容易,成活率高,遮蔭效果極高,而且具紅葉美景於一身,觀賞價值大,對城市環境適應性特別強等諸多優勢,是城市綠化中的庭蔭樹和行道樹之王,是替換法國梧桐、雜交馬褂木、香樟樹等傳統城市綠化景觀樹的首選樹種。十月光輝必須通過無性繁殖,而且不宜用嫁接苗培育大苗,才能保持其非常出色的優勢。

⑤ 紅菜苔大棚種植技術

摘要 紅菜苔一般以播種的方式進行種植。播種時應該嚴格把握好時間。大家知道,紅菜苔是耐寒性蔬菜,播種過早往往會出現苦味,因此我市早熟栽培最佳播種期以9月上中旬為宜,畝用種量50-60g,苗齡25天左右,苗床管理同青菜秧相似。苗床土可用75%百菌清消毒。

⑥ 紅菜苔種子怎麼種植發芽率高

一、選用良種。
適合我市栽培的以是熟、高產、抗病的雜交一代十月紅1、十月紅2為最佳。
二、適時播種,培育壯苗。
紅菜苔是耐寒性蔬菜,播種過早往往常會出現苦味,因此我市早熟栽培最佳播種期以9月上中旬為宜,畝用種量50—60g,苗齡25天左右,苗床管理同青菜秧相似。
三、施足基肥,合理密植。
紅菜苔生長期長,需肥量大,宜選擇肥沃的土壤栽培,畝施有機肥,進口復合肥,全層深施,築畦寬1M,每畦二行,帶土定植,定植時用磷酸二氫鉀水溶液點根,成活後用20%人糞尿追施二次。11月中下旬開始採收,採收時噴施翠姆磷酸二氫鉀,加速其抽苔,以提高早期產量。採收期間一般每隔10—15天追施一次7.5KG/畝的尿素水溶液,同時用營養液1000倍或磷酸二氫鉀,但應值得注意的是紅菜苔的追肥須N、P、K配合才能高產,具體比例為15:10:20。
四、防病治蟲
紅菜苔病害較少,病以軟腐病和霜霉病為主,軟腐病可用70%敵克松800倍或農用鏈黴素200PPM,噴施2—3次,霜霉可用50%甲霜靈錳鋅500倍,40%乙磷鋁300倍、72%杜幫克露1000倍或77%可殺得500倍噴施。

⑦ 接骨木莓是什麼

木莓又叫覆盆子(學名:Rubus idaeusL.),是一種薔薇科懸鉤子屬的木本植物,是一種水果,果實味道酸甜,植株的枝幹上長有倒鉤刺。覆盆子有很多別名,例如:懸鉤子、覆盆、覆盆莓、樹梅、樹莓、野莓、木莓、烏藨子。

覆盆子的果實是一種聚合果,有紅色,金色和黑色,在歐美作為水果,在中國大量分布但少為人知,僅在東北地區有少量栽培,市場上比較少見。覆盆子植物可入葯,有多種葯物價值,其果實有補腎壯陽的作用。覆盆子油屬於不飽和脂肪酸,可促進前列腺分泌荷爾蒙。


(7)改良十月紅種植方法擴展閱讀:

木莓適應性極強的植物,它喜歡生長在陽光充足的坡地、耐乾旱、耐瘠薄,對溫度要求不高,能生活在零上30多度至零下30℃的環境中,生長期、開花期溫度為15℃~30℃。

根櫱能力非常強,可利用植株根系分櫱能力進行繁殖育苗,尤其是紅樹莓類。主要做法:早春樹莓未發芽時,用鐵鍬在其根系周圍進行翻耕,形成根櫱苗以後要及時進行斷根,切除幼苗與母體的聯系。

斷根要適時,過早則幼苗生長弱成活困難,過遲則影響苗子數量,一般在幼苗長出地面1個月左右,南方地區一般在4月底至5月初,北方地區稍遲,離苗10cm處斷根。

⑧ 紫菜薹的栽培技術

(1)品種選擇。根據紫菜薹對氣候的適應性分為早熟、中熟和晚熟3個類型。

早熟類型:不耐寒,早熟,較耐熱,適宜於溫度較高的季節栽培。可分為圓葉和尖葉品種群,主要品種有武昌大股子、武昌十月紅、成都尖葉子紅油菜薹等。

中熟類型:耐熱性不如早熟類型,耐寒性不如晚熟類型。主要品種有二早子紅油菜薹等。

晚熟類型:耐熱性較差,耐寒性較強,腋芽萌發力較弱,側薹少。主要品種有胭脂紅等。

(2)播種。紫菜薹的適宜播種期要根據品種特性及當地氣候條件而定。華北地區可以從3月中旬開始排開播種,多次收獲。春播和晚夏播種可選用武昌十月紅;早秋播種可選用武昌十月紅、大股子;晚秋播種可選擇武昌十月紅、閼氏紅等。

培育壯苗是獲得高產、優質的關鍵。除適時播種外,苗床應選擇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播前施腐熟有機肥,每667米2用種量為15~20克。及時間苗、追肥、澆水,苗齡25~30天,幼苗長有5~6片真葉時要及時移栽。

(3)定植。由於紫菜薹根系淺,應選擇保水、保肥能力較強的地塊種植。定植前施足基肥,深翻整平。株行距20~30厘米×40~50厘米。緩苗後應適當追施速效氮肥,促苗生長。菜薹形成期間需要充足肥水,以促菜薹發育,延長採收期,提高產量。要防旱防澇,旱則易感病毒病,澇則易引起腐爛病。嚴冬前要控制肥水,以免生長過旺而遭受凍害。

(4)採收。主薹抽出後蕾期為採收適期。從花蕾的基部留3~6片葉切下,葉片不宜留得太多,否則側芽過多,花薹纖弱,品質下降。採收側薹時留1~2片葉。以二、三側薹質量最佳。採收時切口要傾斜,以免積水腐爛。

(5)病蟲害防治。紫菜薹病害有霜霉病、菌核病、黑腐病及病毒病。霜霉病的防治可在發病初期噴灑72%克露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菌核病可在發病初期噴灑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進行防治。黑腐病可用30%DT可濕性粉劑用種子重量的0.3%拌種防治,效果可達98%以上,或在發病初期噴灑72%農用鏈黴素可溶性粉劑或新植黴素100~200毫克/升。病毒病的防治可在發病初期噴灑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83增抗劑100倍液。

⑨ 十月紅的介紹

十月紅是黃驊市天天食品發展有限公司(河北省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品牌。黃驊市天天食品發展有限公司始建於2002年7月,是集冬棗標准化高效生態農業園種植、冷藏保鮮、儲運銷售及棗類系列產品深加工於一體的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公司現有職工320人,其中高級職稱10人,中級職稱20人。公司地處黃驊市經濟技術開發區205國道西側,總資產2000萬元,佔地面積13320平米,生產車間3000平米,冬棗保鮮能力2000噸,脆冬棗加工能力20萬公斤,擁有無公害冬棗基地5000畝。

閱讀全文

與改良十月紅種植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碧緹福按摩儀使用方法 瀏覽:587
國家隊排球線路專項訓練方法 瀏覽:977
矛盾與解決方法作文 瀏覽:380
排列三計算方法視頻 瀏覽:332
正宗的干條燕窩食用方法 瀏覽:889
米蕎的食用方法是什麼 瀏覽:648
論工作分析的基本方法 瀏覽:90
前列腺癌治療新方法上海 瀏覽:755
怎麼股癬治療方法 瀏覽:97
化學消毒劑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620
越南蒸雞肉的正確方法 瀏覽:488
自動水管安裝方法圖解 瀏覽:74
仁和雪蓮精華使用方法 瀏覽:76
降血糖的方法圖片 瀏覽:569
色漿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245
治療失眠的好方法周教授 瀏覽:752
三星手機恢復出廠設置的方法 瀏覽:829
如何改善唇深的方法 瀏覽:203
地球計算方法最新2012 瀏覽:491
兒童游泳的正確方法圖解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