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篩選和鑒別微生物方法

篩選和鑒別微生物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11 20:45:21

① 海洋微生物的篩選方法有哪些

海洋微生物的篩選方法有哪些
海洋中有自養和異養、光能和化能、好氧和厭氧、寄生和腐生以及浮游和附著等類型的細菌.幾乎所有已知生理類群的細菌,都可在海洋環境中找到.最常見的有:假單胞菌屬 (Pseudomonas)、 弧菌屬(Vibrio)、無色桿菌屬 (Achromobacter)、黃桿菌屬(Flavobacterium)、螺菌屬 (Spirillum)、微球菌屬(Micrococcus)、八疊球菌屬(Sarcina)、芽孢桿菌屬(Bacillus)、棒桿菌屬 (Corynebacterium)、枝動菌屬(Mycoplana)、諾卡氏菌屬 (Nocardia)和鏈黴菌屬(Streptomyces)等十多個屬.在海水中,革蘭氏陰性桿菌占優勢;在遠洋沉積物中,則革蘭氏陽性細菌居多;在大陸架沉積物中,芽孢桿菌屬最為常見.

② 細菌鑒定辦法有哪些,常見細菌的鑒定辦法就可以

細菌的鑒定通過分離培養獲得的病原菌,必須達到不含有其他微生物的純培養程度,才能進行系統鑒定。系統鑒定就是通過病原菌的形態結構、生長特性、抗原性和病原性等檢測,並用已知標准免疫血清確定分離細菌的屬、種和型。微生物鑒定的程序通常是根據其形態,生長、生化特性等定種,最後根據抗原的免疫血清學檢查定型。(一)形態學檢查各種細菌的形態,在適宜的環境下是相對穩定的。但環境的改變,如培養基條件的改變,抗生素和化學葯品的作用等,均可使細菌產生不規則的形態,並可出現細胞壁的缺陷和多樣性。為此,在作細菌形態鑒定時,必須按被檢菌的生長要求,選擇適宜的培養基和培養條件,以及適宜的培養時間和檢查方法,才能作出正確的形態學鑒定。形態學檢查一般包括二方面:肉眼觀察和顯微鏡檢查。1.肉眼觀察肉眼觀察主要觀察細菌在固體、液體、半固體,鑒別培養基上的生長情況。在固體培養基上要觀察菌落形態、大小、顏色是否均勻一致,表面是光滑濕潤,還是乾燥無光或呈皺紋狀,邊緣是整齊還是不規則,菌落是隆起、扁平,還是乳頭樣,是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在液體培養基中,要觀察培養基是否呈均勻渾濁,管底有無沉澱,液面有無菌膜,是否產氣等。在半固體培養基上應觀察細菌是否沿著接種線生長,是呈毛刷樣生長還是均勻生長,上下生長是否一致。在鑒別培養基上,應觀察其生長情況是否與預期的相一致,在血瓊脂培養基上還要觀察是否溶血及溶血圈的特點,在某些培養基上還要注意是否有臭味等。2.顯微鏡觀察在作細菌個體形態學檢查時,要根據被檢菌的種類和檢查項目,選用相應的染色方法,同時要注意選擇適合的培養基以及細菌培養的時間,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一般以18-24小時(生長時間長的細菌除外)的幼嫩培養菌為宜。例如,作革蘭氏染色檢查時,培養時間長的陳舊細菌,可能由陽性變為陰性。作細菌運動性檢查時,液體培養基的幼嫩培養物(幾小時到十幾小時)最為適宜。作炭疽莢膜染色時,因炭疽桿菌在一般培養基上不形成莢膜,而在動物體內形成明顯的莢膜,因此,應先接種小鼠,取死亡動物的病料作塗片標本鏡檢。作鞭毛染色時,以液體培養基為宜。芽胞的形成,因細菌種類不同,往往對培養條件如培養基、空氣和培養時間等而異,但一般均要求較長時間。鏡檢時除注意其基本形態結構和大小(要用測微計測量)外,還應注意其排列狀態、菌端形狀、有無兩極染色、有無形成芽胞和莢胞等。必要時可用電鏡觀察其微細結構。3.常用的幾種染色方法塗片用的載玻片需用清潔液洗凈、擦乾、不留油質,否則培養物不能均勻地推開。被檢材料如果是肉湯培養物,用鉑金耳環取一滴,均勻塗抹於載玻片上,塗抹的范圍約有手指甲大即可。隨後,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使之固定(即火焰固定);被檢材料如果是固體培養物,先滴一滴水(常用生理鹽水)於載玻片上,用鉑金耳環取少許培養物,在水滴中混勻,培養物不宜太多,菌體看不清楚。膿汁、淋巴液、乳汁也按同樣方法制備抹片。血液和病變組織,直接塗抹在載玻片上,組織抹片也不能太厚,否則看不見細菌,細菌培養物抹片用火焰固定,組織抹片常用甲醇或甲醛固定。

如何鑒別和篩選病原微生物和其他目的菌

關於如何篩選芽孢微生物,很簡單,比如從土壤中,把土壤樣本放入煮沸的廢水中,5分鍾後將上清液取樣在常用細菌培養基上徒步,裝出菌落的,基本上就是芽孢微生物了。 關於對一株均的處理機分離純化,不同類型的目的菌方法會有不一樣,樓主問的實在太廣,無法回答。 要把生產菌和混入雜菌分開,首先樓主自己要對生產菌株的特點非常了解,然後再通過平板劃線,挑取單菌落,然後進行相關鑒定試驗,從很多雜菌中挑出目的菌株(通常需要挑出10個以上的純菌落),然後對目的菌種進行培養,從中挑選出生長力旺盛的作為生產菌株。

④ 微生物群落中關鍵物種的區分和鑒定有哪些方法

微生物群落中關鍵物種的區分和鑒定有哪些方法
微生物群落的種群多樣性一直是微生物生態學和環境學科研究的重點。近幾年來,微生物群落結構成為研究的熱點。首先,群落結構決定了生態功能的特性和強弱。其次,群落結構的高穩定性是實現生態功能的重要因素。再次,群落結構變化是標記環境變化的重要方面。因此,通過對目標環境微生物群落的種群結構和多樣性進行解析並研究其動態變化,可以為優化群落結構、調節群落功能和發現新的重要微生物功能類群提供可靠的依據。
從年代上來看,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解析技術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70年代以前主要依賴傳統的培養分離方法,依靠形態學、培養特徵、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較進行分類鑒定和計數,對環境微生物群落結構及多樣性的認識是不全面和有選擇性的,方法的分辨水平低。在70和80年代,研究人員通過對微生物化學成分的分析總結出了一些規律性的結論,從而建立了一些微生物分類和定量的方法即生物標記物方法,對環境微生物群落結構及多樣性的認識進入到較客觀的層次上。在80和90年代,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以DNA為目標物,通過rRNA基因測序技術和基因指紋圖譜等方法,比較精確地揭示了微生物種類和遺傳的多樣性,並給出了關於群落結構的直觀信息。

⑤ 工業微生物產生菌的分離篩選方法有哪些

工業微生物產生菌的篩選一般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從自然界分離所需要的菌株,二是把分離到的野生型菌株進一步純化並進行代謝產物鑒別。
在實驗工作中,為使篩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的說來可從以下幾個途徑進行收集和篩選:
(1)向菌種保藏機構索取有關的菌株,從中篩選所需菌株。
(2)由自然界採集樣品,如土壤、水、動植物體等,從中進行分離篩選。
(3)從一些發酵製品中分離目的菌株,如從醬油中分離蛋白酶產生菌,從酒醪中分離澱粉酶或糖化酶的產生菌等。該類發酵製品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具有悠久的歷史,從這些傳統產品中容易篩選到理想的菌株。 菌株的分離和篩選一般可分為采樣、富集、分離、產物鑒別幾個步驟。

⑥ 如何進行生產菌的分離和篩選

(3)從一些發酵製品中分離目的菌株。 菌株的分離和篩選一般可分為采樣、富集,從酒醪中分離澱粉酶或糖化酶的產生菌等。該類發酵製品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具有悠久的歷史,從這些傳統產品中容易篩選到理想的菌株,為使篩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中篩選所需菌株。
(2)由自然界採集樣品,如土壤、水、動植物體等,從中進行分離篩選,如從醬油中分離蛋白酶產生菌:
(1)向菌種保藏索取有關的菌株,總的說來可從以下幾個途徑進行收集和篩選,二是把分離到的野生型菌株進一步純化並進行代謝產物鑒別。
在實驗工作中工業微生物產生菌的篩選一般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從自然界分離所需要的菌株、分離、產物鑒別幾個步驟

⑦ 菌種鑒定常用的分離方法有哪些

菌種質量檢測的目標包括菌絲形態、菌落特徵以及子實體形態等方面。質量檢測常用方法如下:

(1)建立標準的培養和觀察方法

對於一個栽培品種各菌種的質量檢測,實際上是以該品種典型的生物學特性(包括形態特徵、生理生態特性、栽培習性)為參照標准進行比較,以檢驗菌種是否存在品種退化、菌種老化、病菌侵染、雜菌污染和品種混雜等質量問題。同時,菌種質量檢測不僅要考慮從哪些方面來評價一個菌種的質量優劣,也要考慮用怎樣的標准方法對菌種質量進行評價的問題。因為一定的結果來源於一定的方法和一定的條件。方法和條件不同,結果就失去了可比性,也就無法鑒別,因此,需要建立標准。這些標准包括:培養基、培養條件(溫度、濕度、pH、光照等)、菌種的菌齡等。

(2)連續觀察

在菌種生長過程中,要連續觀察,一切不正常的現象只有在生長過程中才能表現出來。而當菌種長滿培養基表面後,其不正常現象往往會被菌種的過齡而掩蓋。

(3)宏觀檢查

對食用菌母種、原種及栽培種的宏觀檢查要根據其培養特徵來進行(參見前述有關內容),這是菌種生產者及使用者普遍使用的方法,簡單易行,但需要有多年的從業經驗與技術沉澱。如被檢菌種表現出菌落生長速度不一致、氣生菌絲變稀疏或出現扇變菌落、菌落上過早出現色素、或不同特徵的菌落混雜共存、或菌落上出現黑褐色、青灰色、黃褐色或紅色的孢子堆,均可以確定該菌種存在質量問題。優質菌種外觀菌絲潔白、密集粗壯,生長速度一致,齊發並進。

在生產實踐中,廣大菇農和專業工作人員總結出「純、正、壯、潤、香」的質量檢查方法。這種應用感官識別菌種優劣,是經驗的總結,能大致、快速地鑒定出菌種的優劣。具體方法是:

「純」指菌種的純度高,無雜菌感染,無斑塊、無抑制線,無「退菌」、「斷菌」現象等。

「正」指菌絲無異常,具有親本正宗的特徵,如菌絲純白、有光澤,生長整齊,連結成塊,具彈性等。

「壯」指菌絲發育粗壯,長勢旺盛,分枝多而密,在培養基上恢復、定植、蔓延速度快。

「潤」指菌種含水量適中,基質濕潤,與瓶壁緊貼,瓶頸略有水珠,無干縮、鬆散現象。

「香」指具該品種特有的香味,無霉變、腥臭、酸敗氣味。

通過檢測各種食用菌菌絲生長的色澤、速度、均勻度等特徵是否正常,來判斷菌種生長是否正常、是否可用,但辨別不了是否優質高產。

(4)顯微鏡檢查

對菌絲體進行顯微觀察,可以確定菌絲粗細、分枝、隔膜、鎖狀聯合等特性是否均一,是否與該栽培品種的典型特徵一致(參見前述相關內容)。具有不同形態特徵的菌絲體存在於同一菌種體中,表明該菌種存在質量問題;如果出現菌絲體重寄生現象,常表現出不同特徵的菌絲體相互纏繞,或菌絲體中空變細,或在寄生點出現吸器等不正常現象。

鏡檢的方法是:挑取少量菌絲,置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上,用解剖針或接種針撥散,蓋上蓋玻片,也可加碘酒或美藍等染色後進行鏡檢。正常的菌絲一般透明、分枝狀,有橫隔和明顯的鎖狀聯合;異宗結合的食用菌,如僅有單核菌絲,不具結實性,不宜作菌種用;雙核菌絲中,鎖狀聯合多而密,則結菇力強,一般可認為是好菌種。如:

①雙孢菇 觀察雙孢菇單孢子萌發後的菌絲生長形態。凡菌絲潔白、健壯,保存時間較長時菌絲顏色不變,較耐28℃以上氣溫,生長在基質上平貼培養基表面,氣生菌絲不多的,為同化能力較強,產量較高的菌株。相反,菌絲生長初期好,很快變黃變稀,如蜘蛛絲一樣,長出培養基表面菌絲較多的菌株產量較低。

②香菇 觀察香菇的雙核菌絲,在斜面培養基上生長速度達到1.2厘米/天以上的,菌絲不十分粗壯和潔白,鎖狀連合頻繁,鎖狀連合在菌絲間相距較近,且在觀察面上分布均勻,一般均是高產和抗雜能力較強的菌株。香菇出菇的密度與鎖狀連合有一定關系。

③草菇 觀察草菇菌絲,發現菌絲分枝角度大的,出菇率高,產量高。菌絲分枝角度小、平行排列的,產量低。

各種食用菌的菌絲生長是否正常、是否可用,一般都以色澤、速度、均勻度等特徵加以檢測,但這並不能說明其是否優質高產。

(5)拮抗試驗

也稱對峙反應。同一種食用菌,經分離或雜交,將選育出許多不同的菌株,這些菌株的菌絲在形態上很難區別。如不同編號的香菇菌種,都是白色絨毛狀菌絲,鏡檢時均具有鎖狀聯合等。在當前菌種管理工作尚不十分健全的情況下,「同名異種」、「同種異名」的現象普遍發生,要識別異同,可採用「拮抗試驗」加以區別。具體方法是:

用1支20毫米×200毫米的無底試管,中央部位裝入長 5~7厘米的木屑麩糠培養基,兩端壓平並蓋棉塞,滅菌後,兩端各接入兩株受檢的菌種 1小塊,25℃左右條件下培養,當兩端菌絲往中央生長並相互接觸後,把試管移至20℃、約300勒克斯的漫射光下繼續培養,觀察菌絲接觸區有無對峙反應。若無褐色的帶線出現,表示兩個受檢菌株的基因極相似或相同,是相同的菌株,僅編號不同,即同種異名。如果受檢菌株間形成帶線,則表示是不同的菌株。

用平板進行拮抗試驗測試,方法是在無菌的PDA培養基平板上各接入2個或多個被檢菌株的菌種,在上述條件下培養,觀察菌絲相接觸部分有無帶線,以區別相同或不同的菌株。也可用菌種瓶(袋)進行拮抗測試(圖2-11)。

圖2-11 拮抗現象

(6)菌絲長速測定

在適宜的條件下,若菌絲生長迅速、粗壯有力、濃密整齊,一般為優質菌種。若菌絲生長緩慢、中斷或長速極快、稀疏無力、參差不齊和易枯黃萎縮,則為不良菌種。菌絲生長速度測定,可在PDA平板中心接種培養,測量菌落兩個直交直徑,取其平均值。同理,還可在原種、栽培種瓶(袋)壁上劃線測定。

(7)菌絲生長量測定

將等面積的菌苔接入無菌的液體培養基內,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搖床振動培養,經過一定時間後,過濾收集菌絲,反復沖洗干凈後置容器內,80~100℃烘箱中烘乾至恆重後稱重。凡菌絲增殖快、重量重的為優質菌株,而增殖慢、重量輕的為不良菌株。

(8)耐高溫測定

以雙孢菇為例,把菌種置於20~22℃下培養,待菌絲長到1/2試管斜面時,每一菌株取出2~3支試管,置於35℃溫度下,經24小時作抗熱性試驗,然後放到22~23℃下培養,觀察菌絲恢復情況。若菌絲恢復萌發快,仍健壯、旺盛生長,則表明該菌株具有耐較高溫的優良性狀;如果菌絲生長緩慢,出現發黃倒伏,萎縮無力,則為不良菌株。

(9)均一性測定

將母種接種於標准培養基的平板上,並置於標準的環境條件下,每批做30~50個重復,進行長勢和長速的連續觀察記錄。均一性好的品種,每個重復之間長勢和長速幾乎沒有肉眼可見的差異。如果長勢和長速不一,則表明原始的母種的遺傳均一性不良,不宜作生產用種。

(10)純度測定

菌種純度高低是鑒定菌種質量好壞的關鍵環節。優質菌種要求同一管、瓶或袋內只含有所需要的菌種菌絲體,而不能含有其他種類的雜菌。這里所說的雜菌包括細菌、放線菌、酵母菌和各種黴菌,以及含有兩種食用菌菌絲體或同一種食用菌的兩個品種菌絲。凡是被雜菌污染的菌種都是不純菌種,必須予以淘汰。在三角瓶內裝入淺層液體培養基,滅菌後接入經搗散的菌種,25℃條件下培養,約1周觀察,若有氣泡和菌膜發生,並具酸敗味,說明菌種不純,混有雜菌;如果無上述現象則菌種純正無雜。

(11)長勢測定

菌絲長勢包括菌絲生長的狀態和速度。凡是菌絲生長迅速、整齊濃密、健壯有力的菌種為優良菌種。如果菌絲生長緩慢,或長速特快、稀疏無力、參差不齊、易於衰老,則表明是劣質菌種。在鑒別菌絲長勢時,必須注意,在不同培養基上、不同培養條件下,同一種食用菌菌絲的長勢不同,因此,判斷食用菌的菌種長勢,應採用相同的培養基,這樣,結果就可靠一些。在外界環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菌絲生長旺盛、生長量多、生長速度快的要好於菌絲生長弱、生長量少、生長速度慢的菌種。還有一種方法是在三角瓶內裝入淺層液體培養基,滅菌後接入經搗散的菌種,25℃條件下培養,約1周觀察浮在液面的菌種。如果菌絲向旁邊迅速生長、健壯有力、邊緣整齊,且不斷增厚,說明該菌株生長勢強;若表面生長慢、稀疏、菌絲層薄,說明長勢弱,不宜用於生產。

(12)抗霉性測定

以木耳為例:制備平板,在平板的一邊分別接入不同的木耳菌株,每一菌株3個重復,在26~28℃下培養。待木耳菌絲長到平板一半左右時,在平板的另一邊接上木黴菌絲,繼續培養。之後注意觀察木黴菌絲與木耳菌絲的交界處,出現拮抗線的表示木耳菌株抗霉能力強,木黴菌絲無法長過去,為抗霉能力強的菌株。如果木黴菌絲很快蓋過木耳菌絲,說明這個木耳菌株的抗霉能力差或沒有抗霉力。

(13)出菇試驗

對引進或分離的同一品種的若干菌株進行出菇對比試驗,必須是在各級菌種的培養基成分、培養溫度、培養時間及栽培條件基本一致的情況下進行。出菇試驗可按菇類的常規栽培方法進行,數量可少些。為使試驗准確,每一菌株設3~4個重復,以避免試驗的偶然性。在位置排放上盡可能按菌名拉丁文排列,以相同的措施管理,在管理過程中對環境因子的變化、管理措施及生長歷程、品種本身性狀等要詳細全面記錄。以香菇為例記載內容如下:

①母種菌絲生長情況,如菌絲濃淡、生長快慢、菌苔韌性等。

②原種、栽培種中菌絲生長情況,如菌絲萌動、吃料、生長快慢;菌種表面有無菌皮或菌皮厚薄,白色顆粒狀物有無或多少;培養基轉色情況等。

③栽培階段應記載:菇木轉色快慢、顏色深淺;出菇快慢、菇生長密度;子實體經濟性狀,包括菇的大小、厚度、色澤、圓整程度、菌柄長度、粗細等;轉潮快慢;對水分的敏感程度;產量及產量分布;出口菇比例等。

通過對記載資料分析,選出綜合性狀符合要求的菌株,供大面積生產或出售。

出菇試驗因季節推遲或其他原因,可採用一種較簡單的方法來彌補,即直接將接有各菌株並已發好菌的瓶(袋)裝菌種,小心地敲破瓶頸或打開塑料袋口,使培養料外露(如果是雙孢菇,則要覆土調好土粒的濕度),置最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進行出菇(耳)管理,觀察記載各項指標,最後進行評比。但這種方法的結果只能提供參考。

(14)栽培指標

採用一定的栽培規模,通過不同地區、不同原料、不同栽培方式,進行多次反復栽培觀察,詳細記錄、評比後,具有優質、高產、高抗、高效和遺傳性、穩定性強的菌株,才是優質和可推廣的品種。其鑒定的內容、方法和指標有:

①吃料能力鑒定 將菌種接入最佳配方的原種培養料中,置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培養,1周後觀察種菇(耳)菌絲的生長情況。如果菌種塊能很快萌發,並迅速向四周和培養料中生長伸展,則說明該品種的吃料能力強;反之,菌種塊萌發後生長緩慢,遲遲不向四周的料層深處伸展,則表明該品種對培養料的適應能力差。對菌種吃料能力的測定,不僅用於對菌種本身的考核,同時還可以作為對培養料選擇的一種手段。

②成活率 將菌種接在適宜的培養基上,若菌絲能很快恢復、定植和蔓延生長,成活率很高,是質量好的菌種;反之,接種後恢復慢,成活率不高是質量差的菌種。

③出菇快慢 一般說,高溫型的出菇快,低溫型的出菇慢,中溫型的介於兩者之間。而以菇的質量來說,高溫型的質量差,低溫型的質量好。但同一溫型食用菌品種的不同菌株,其菌種接種後若菌絲分解培養料能力強,培養前後培養料失重大,出菇快而多,總產高,即是好菌種;否則為劣質菌種。

④菇峰間隔 在一個生產周期中,子實體發生可分數潮次,產菇最多時稱菇峰,最低時稱菇谷,每個菇峰和菇谷構成一潮菇。凡菇潮多,間隔時間短,說明菌絲分解能力強,供子實體發生的養分積累多,因此轉潮快,是好的菌種;反之,菇潮間隔時間長,或不明顯,零星出菇,產量低,即為劣質菌種。

⑤乾燥率 鮮菇經干制後乾燥率高,說明轉化率高,子實體含水分低,為優質菌種。

⑥生物學效率 生物學效率,指每100千克乾料可產多少千克鮮菇。生物學效率高,則菌種質量好,反之為劣質菌種。

(15)經濟指標

高產不一定高效、豐產不等於豐收,要佔領市場,獲得較高利潤,還必須具備商品的要求,如產品的色、香、味、形,檔次,上市時間,貨架期和保質期等。凡是鮮菇上市時間早,產量高、品質好、檔次高、含水量低,不易變色、變質、破碎、失重,無農葯殘毒、殘臭,符合食品衛生標准和得到的利潤高等,均表示經濟指標高,則為優質菌株;而上市有效時間短,易變色、變味、變質,含水量高,失水嚴重,易破碎,利潤低的菌種均為劣質菌種。如香菇以大小適中、肉厚、色深、邊緣內卷,柄短細為優良;雙孢菇以色白、子實體大小適中,菌柄短,不易開傘等為優良;銀耳以色白、開片好、蒂頭小、松泡率高為優良等。

⑧ 微生物的鑒定方法

如果只鑒定一株兩株的話,建議直接拿到微生物研究所去鑒定。我們實驗室之前鑒定一株黑麴黴,大概價格在1000-2000之間。其實方法很簡單,採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對其18sRNA進行鑒定,如果自己會做的話原理也很簡單,就是整個流程還是比較麻煩的。傳統的微生物鑒定法要鑒定很多步,也比較耗時。

⑨ 怎樣鑒定某一微生物是什麼

樓主你好。微生物的鑒定首先可以在顯微鏡下觀察它的一些基本特徵,判別屬於桿菌、球菌等中的哪一種。進行革蘭氏染色,看是陽性還是陰性。然後提16srDNA,測序,對比已知的基因序列看看可能屬於哪種菌。然後進行氧化酶鑒定,全脂肪酸鑒定等等實驗,最終判別它的菌種。

閱讀全文

與篩選和鑒別微生物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舞蹈正確踢腿方法 瀏覽:820
企鵝支架訓練方法 瀏覽:572
常用的安全風險分析評估方法有哪幾種 瀏覽:1
配音秀中測試方法哪裡看 瀏覽:625
人生解決問題方法 瀏覽:100
毛線打結方法視頻 瀏覽:807
蘋果手機里緩存的騰訊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36
常用表示溶液的方法有 瀏覽:933
三周孩子高燒有什麼快速退熱方法 瀏覽:60
疑病失眠的治療方法 瀏覽:356
夢想變現的最佳方法 瀏覽:852
李逵敗給李鬼是什麼修辭方法 瀏覽:796
節約使用食用油的方法 瀏覽:340
蘇麻的食用方法 瀏覽:199
如何鍛煉減掉腹部脂肪最有效方法 瀏覽:157
曾經受的苦解決問題的三個方法 瀏覽:178
霞多麗葡萄的種植方法 瀏覽:779
肛周尖銳疣治療方法 瀏覽:244
怎麼踢腿減肥最有效方法 瀏覽:764
花王泡沫染發使用方法 瀏覽: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