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膠體金檢測方法
膠體金檢測方法如下:
膠體金是由氯金酸(HAuCl4)在還原劑如白磷、抗壞血酸、枸櫞酸鈉、鞣酸等作用下,可聚合成一定大小的金顆粒,並由於靜電作用成為一賀孝種穩定的膠體狀態,形成帶負電的疏水膠溶液,由於靜電作用而成為穩定的膠體狀態,故稱膠體金。
在檢測時,如樣本中沒有嗎啡或其代謝產物存在,膠體金標記的特異性抗體與膜區抗原結合形成兩條紅線(一條反應線T,一條質控線C),表明檢測結果為陰性;
如樣本中存在嗎啡或其代謝產物,而且濃度高於檢測水平(300ng/ml)時,毒品分子就與膠體金標記的抗體競爭結合,從而阻止膠體金標記的抗體與膜區抗原結合,使其對應的紅色反應線消失,僅出現一條紅色的質控線,表明檢測結果為陽性。
❷ 膠體金試紙條的測試原理是什麼
膠體金是由氯金酸(HAuCl4)在還原劑如白磷、抗壞血酸、枸櫞酸鈉、鞣酸等作用下,可聚合成一定大小的金顆粒,並由於靜電作用成為一種穩定的膠體狀態,形成帶負電的疏水膠溶液,由於靜電作用而成為穩定的膠體狀態,故稱膠體金。膠體金在弱鹼環境下帶負電荷,可與蛋白質分子的正電荷基團形成牢固的結合,由於這種結合是靜電結合,所以不影響蛋白質的生物特性。
膠體金除了與蛋白質結合以外,還可以與許多其它生物大分子結合,如SPA、PHA、ConA等。根據膠體金的一些物理性狀,如高電子密度、顆粒大小、形狀及顏色反應,加上結合物的免疫和生物學特性,因而使膠體金廣泛地應用於免疫學、組織學、病理學和細胞生物學等領域。
膠體金標記,實質上是蛋白質等高分子被吸附到膠體金顆粒表面的包被過程。吸附機理可能是膠體金顆粒表面負電荷,與蛋白質的正電荷基團因靜電吸附而形成牢固結合。用還原法可以方便地從氯金酸制備各種不同粒徑、也就是不同顏色的膠體金顆粒。
這種球形的粒子對蛋白質有很強的吸附功能,可以與葡萄球菌A蛋白、免疫球蛋白、毒素、糖蛋白、酶、抗生素、激素、牛血清白蛋白多肽綴合物等非共價結合,因而在基礎研究和臨床實驗中成為非常有用的工具。
(2)膠體金標記免疫試紙條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常用的免疫膠體金檢測技術:
(1)免疫膠體金光鏡染色法 細胞懸液塗片或組織切片,可用膠體金標記的抗體進行染色,也可在膠體金標記的基礎上,以銀顯影液增強標記,使被還原的銀原子沉積於已標記的金顆粒表面,可明顯增強膠體金標記的敏感性。
(2)免疫膠體金電鏡染色法 可用膠體金標記的抗體或抗抗體與負染病毒樣本或組織超薄切片結合,然後進行負染。可用於病毒形態的觀察和病毒檢測。
(3)斑點免疫金滲濾法 應用微孔濾膜(如膜)作載體,先將抗原或抗體點於膜上,封閉後加待檢樣本,洗滌後用膠體金標記的抗體檢測相應的抗原或抗體。
(4)膠體金免疫層析法 將特異性的抗原或抗體以條帶狀固定在膜上,膠體金標記試劑(抗體或單克隆抗體)吸附在結合墊上,當待檢樣本加到試紙條一端的樣本墊上後,通過毛細作用向前移動,溶解結合墊上的膠體金標記試劑後相互反應;
當移動至固定的抗原或抗體的區域時,待檢物與金標試劑的結合物又與之發生特異性結合而被截留,聚集在檢測帶上,可通過肉眼觀察到顯色結果。該法現已發展成為診斷試紙條,使用十分方便。
乳膠法和膠體金法的區別
1、原理不同:
普通聚苯乙烯乳膠和抗體的結合是無選擇性的物理靜電吸附,抗體很難結合到乳膠表面,即使致敏上的抗體也容易從乳膠微球上脫落或者變性失活,而使用多肽縮合劑或交聯劑則操作過程繁瑣、耗時。
膠體金法是由氯金酸(HAuCl4)在還原劑如白磷、抗壞血酸、枸櫞酸鈉、鞣酸等作用下,可聚合成一定大小的金顆粒,並由於靜電作用成為一種穩定的膠體狀態,形成帶負電的疏水膠溶液,由於靜電作用而成為穩定的膠體狀態,故稱膠體金。
2、應用不同:
膠體金也是免疫電鏡技術中較為理想的免疫標記物。膠體金技術具有方便快捷、特異敏感、穩定性強、不需要特殊設備和試劑、結果判斷直觀等優點, 因而特別適合於廣大基層檢驗人員以及大批量檢測和大面積普查等, 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乳膠凝集法具有獨特優點: 不需要特殊儀器、肉眼判斷、操作簡便、不需要專門培訓;檢測時間短,一般為 2 min;價格低廉,檢測單份血清樣品的成本比其它血清學和病原學方法低得多;適於現場檢測等,在臨床檢驗中被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