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檢驗一種化肥是銨鹽氮肥的方法是(科學方法)
1、配成溶液,在試液中加入少量氫氧化鈉,然後煮沸,將沾有奈斯勒試劑的濾紙放在試管口檢測逸出氣體中是否有氨氣。若濾紙變紅就證明有NH4+
2、如果沒有干擾離子可以直接往試液中加入奈斯勒試劑檢驗,若有紅棕色沉澱就證明有NH4+
鹼性溶液中的K2[HgI4](奈斯勒試劑或稱銨態氮試劑)是鑒定NH4+的特效試劑
2. 肥料養分檢測的國標方法
肥料養分檢測的國標方法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發布了摻混肥料(BB肥)的國家標准GB 21633-2008(以下簡稱「新標准」),該標准將於2008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標準是部分條文強制性國家標准,標准實施後,企業生產的摻混肥料(BB肥)內在質量和產品標識都要執行新標准,而不能再執行復混肥料(復合肥料)國家標准GB 15063-2001。以下是新標準的幾個要點。
一、標準的適用范圍
新標准適用於氮、磷、鉀三種養分中至少有兩種養分標明量的由干混方法製成的顆粒狀肥料;適用於用干混法摻入顆粒氮肥(如大顆粒尿素)、顆粒磷肥(如磷銨)和顆粒鉀肥中的一種或多種顆粒的復混肥料。新標准不適用於在復混肥料中僅干混有有機顆粒、生物制劑顆粒、中微量元素顆粒中的一種或多種顆粒的產品。
二、養分指標不區分高中低濃度
與復混肥料國家標准按總養分含量分高、中、低濃度不同,新標准只有一個指標:總養分不低於35.0%。水溶性磷佔有效磷的百分率、水分含量和粒度(2.00mm~4.00mm)的指標分別為:不低於60%、不高於2.0%和不低於70%。
三、中微量元素方面有新突破
2001年在修訂復混肥料(復合肥料)國家標准時,國家同時發布了GB 15063-2001《復混肥料(復合肥料)》與GB 18382-2001《肥料標識 內容和要求》。為了杜絕當時部分企業將中量、微量元素計入總養分等利用標識誤導消費者的現象,標准明確規定:若加入中量元素、微量元素,不得在包裝容器和質量證明書上標明。但是考慮中微量元素也是農作物不可缺少的養分,在標准中預留了「有國家標准或行業標准規定的除外」的介面。近年來,全國測土配方施肥的推廣力度不斷加大,調整氮磷鉀配比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增施中量、微量元素變得越來越重要。2006年,農業部發布農業行業標准NY/T 1112-2006《配方肥料》,第一次對鐵、錳、銅、鋅、硼和鉬微量元素「開禁」。該標准規定:鐵、錳、銅、鋅、硼含量不低於0.2%和鉬含量不低於0.01%可以在包裝標識中標明,但不得計入總養分。而此次發布的新標准規定,單一中量元素不低於2.0%、單一微量元素不低於0.02%可以在包裝標識中標明,但不得計入總養分。中量、微量元素的檢測方法目前按GB/T 19203-2003、GB/T 14540-2003標准執行。
四、采樣方案更科學合理
摻混肥料(BB肥)在儲運過程中,不同密度的物料顆粒容易分層,會造成包裝內養分分布不均勻。按復混肥料國家標准規定的采樣方案,容易出現養分檢測結果與實際偏差較大的情況。新標准針對摻混肥料的產品特點規定了較為科學合理的采樣方案:使用專用的內外雙層的、可旋轉關閉內槽的采樣探子;依次從包裝四角處采樣;總樣品量不少於4公斤;樣品必須用格槽式縮分器縮分。
五、標識新規定
按新標准要求,產品名稱只能使用「摻混肥料」或「摻混肥料(BB肥)」。氯離子含量大於3%的必須明確標注中文「含氯」,不可以用「氯」、「含Cl」或「Cl」代替。並且標「含氯」不得同時標稱硫酸鉀(型)、硝酸鉀(型)、硫基等容易導致用戶誤認為產品不含氯的字樣。加入硝銨原料的摻混肥料應在包裝正面標注硝銨質量分數,並在標識中標注安全注意事項。
六、增加了噸袋包裝規格
BB肥的英文是Bulk blending fertilizer,意思是散裝摻混肥料。BB肥在國外大多是現混現用、短途散裝運輸,但在中國目前基本上沒有散裝肥料。新標准第一次將1000公斤的噸袋包裝列入凈含量的規格,這主要是考慮中國種植業在一些地區已經開始集約化,對散裝或噸袋裝的肥料會有一定的需求。
土壤養分檢測儀什麼用?
1.鄭州銳農的土壤養分檢測儀是用來檢測儀土壤中氮、磷、鉀、有機質、微量元素等養分含量的,進而指導施肥來,減少肥料浪費,目前已經廣泛應用到基礎種植戶,和 農資經銷商!
2.不同地區種植作物不同,比如 小麥的種植就需要使用足夠的氮磷鉀肥料,但是,盲目的施肥 會造成肥料的浪費,如果土壤里氮肥的存量很足的情況下,就少施一些氮肥,達到肥料的均衡!據研究表明,利用土壤養分檢測儀進行合理施肥,每畝地可以節約成本50元左右。增收產量50公斤以上。
4. 怎樣測量土壤的PH值
土壤的酸鹼度可用土壤酸鹼度計測量。
使用方法:
1、如果測定點的土壤太乾燥或肥份過多,無法測土壤的酸鹼度時,須先潑水在測定點位置上,待28分鍾後再測定。
2、使用測定器前須先用研磨布,在金屬吸收板的部位,完全的擦拭清潔,以防影響測定值。若是未使用新品,金屬板表層有保護油,須先插入土壤數次,磨凈保護油層後再使用。
3、酸鹼值測定時,直接插入測試點土內,金屬板面必須全部入土,約10分鍾所得的才是正確值。土壤的密度、濕度和肥份過多都可能影響測定值,故必須在不同的位置測定數次,以求平均值。
4、測定器在10分鍾後酸鹼值很穩定,此時按下側邊白色按鈕,濕度立即顯現。
(4)土壤氮肥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儀器金屬探頭插在土壤中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氧化損壞、損傷探頭的表面,並在測量後,必須及時用百潔布擦清金屬探頭表面的土壤顆粒。
2、確認在存放儀器前,金屬探頭應清理干凈、保持乾燥。
3、應使探頭遠離其他金屬物質;
4、此儀器只用於測量潤濕土壤,請不要將探頭直接插入水溶液中。
5. 實施果園測土配方施肥的基本步驟有哪些
答:果園測土配方施肥的基本步驟示於圖1-1,主要環節:
圖1-1 果園土壤測試與果樹施肥的基本步驟示意圖
(圖中前5項為果園土壤測試施肥技術研究的內容,而6~7項為具體測試結果應用方面的內容)
①確定不同果園土壤養分測試值相應的果樹施肥原則和依據。
②確定果園土壤主要養分有效含量與果樹生長量、產量及果實品質等相互之間的關系。
③建立果園土壤養分測試指標體系。
④實施果園土壤的測試。
⑤確定果樹主要養分的吸收參數。
⑥根據土壤測試結果,結合果園土壤養分測試指標,選用防治與調控果樹營養障礙因素的措施,如將土壤pH、有機質、有效氮磷鉀的水平調節到適宜范圍或中等肥力水平以上等,尤其是新建果園更應注意。
⑦根據土壤測試結果,制定並實施氮肥、磷肥、鉀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方案。
6. 氮肥或土壤中的含氮量可以用酸鹼滴定法測定。稱取氮肥氯化銨0.2000 g於蒸餾瓶中,加蒸餾水溶解後加入過量
(1)2NaOH+H 2 SO 4 =Na 2 SO 4 +2H 2 O (2)0.003218 (3)0.002407 (4)33.70% |
7. 銨態氮肥的檢驗有哪些
與鹼共熱,產生能使濕潤紅色石蕊試紙變藍色的氣體(氨氣),證明含銨根就是銨態氮肥。
銨態氮肥中的氨分子或銨離子在通氣良好的條件下易被氧化成硝態氮,氧化後易被水淋失。為減弱硝化作用,可以配合硝化抑制劑施用,銨態氮肥中的銨離子能被土壤膠體吸附,吸附後肥效穩定,銨態氮肥在鹼性環境下易揮發,應盡可能避免與鹼性肥料混用。
銨態氮肥施用禁忌
銨態氮肥均為水溶性速效肥料。
銨態氮肥中的氨分子或銨離子在通氣良好的條件下易被氧化成硝態氮,氧化後易被水淋失,為減弱硝化作用,可以配合硝化抑制劑施用。
銨態氮肥中的銨離子能被土壤膠體吸附,吸附後肥效穩定。
銨態氮肥在鹼性環境下易揮發,應盡可能避免與鹼性肥料混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銨態氮肥
8. 確定不同果園土壤測試值相應的氮肥施用量的方法有哪些
土壤有效氮含量受各種環境條件的影響而變化很大,因此,只有經常性的土壤有效氮的測試值才能作為氮肥用量推薦的依據。在一般果園施肥中,根據土壤有機質含量水平,結合產量目標進行氮肥用量的推薦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確定氮肥用量的原則是通過試驗研究,來確定不同有機質含量的土壤上達到目標產量所應施用的氮肥最佳量。
(1)試驗原理。在不同有機質含量的土壤上,果樹達到一定目標產量的氮素需要量各異。通過不同梯度的氮肥用量試驗,可確定在一定的土壤肥力條件下(以有機質含量為衡量依據)達到目標產量所需要的氮肥用量,以此作為果園氮肥用量的推薦。
(2)試驗方法。
A.試驗點的選擇。在一個果樹主栽區選擇土壤有機質含量不同的果園多個,至少包括有機質含量為高、中、低的土壤2個,以便最後經統計分析確定肥力分級以及不同肥力土壤上不同目標產量相應的合適肥料用量。
B.試驗地的選擇。試驗地所在的自然條件和農業條件要有代表性,能代表該地區的地勢、土質、土壤肥力、耕作條件、氣候條件等方面的一般情況,以便試驗結果能推廣應用。試驗地土壤肥力應均勻一致。
C.試驗樹的選擇。果樹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同一品種間的生長結果常因自然條件、栽培管理和樹齡、繁殖方法、砧穗組合等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不同年份乃至同一年份也會有差異。蘋果、柑橙等株間果實產量的變異系數為30%~40%,且一般實生樹株間的變異系數比嫁接樹或自然樹要大,因此對試驗樹的選擇要特別注意。在對試驗樹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選擇品種、砧木、樹齡和生育狀況近似的植株為試驗樹,並適當地增加試驗樹株數,增強試驗的代表性,提高試驗結果的可靠性。最好建立果樹生長發育的田間檔案,將該果園歷年單株的產量以及干周、樹冠大小、枝量、花芽量或花量等記錄下來,從中選擇生長與結果相對一致的果樹供試驗對象。供試樹的選擇還根據試驗目的要求和試驗指標不同而異,如以產量為試驗指標,應選盛果期樹並有3~5年的累計產量作為判斷試驗結果是否有代表性的參考。此外,還應注意試驗樹的田間管理需一致,授粉條件需相同,以降低試驗條件造成的誤差。
D.試驗時間。果樹具有貯藏營養的特性,對施肥反應不敏感,因此一定要進行3年以上的肥料試驗,以提高肥效試驗的可靠性,長期定位試驗的結果更能驗證實際肥效。
E.試驗方案。鑒於我國果園面積小,果園間土壤肥力差異較大的特點,肥料效應田間試驗的處理不能過多,通常果樹試驗方案採取隨機區組設計的方法,設置完全試驗。建議果樹氮肥田間試驗處理如
表6-11果樹測土配方施肥試驗方案處理
所示。
a.試驗方案中氮肥水平的設計分別為:N0——不施氮;N1——當地目標產量下氮素吸收量的100%減去0~60厘米土層土壤無機氮供應量。N2——當地目標產量下氮素吸收量的200%(期望達到的推薦量)減去0~60厘米土層土壤無機氮供應量;N3——當地目標產量下氮素吸收量的300%減去0~60厘米土層土壤無機氮供應量。
0~60厘米土層土壤無機氮的供應量,可根據土壤測試值計算得到。如土壤容重按1.33克/厘米3計;則0~60厘米土層中土壤無機氮的供應量(千克N/公頃)=土壤硝態氮含量(毫克/千克)×1.33×6。
土壤硝態氮含量可由土壤測試結果獲得。
氮素吸收量的獲得公式為:氮素吸收量=目標產量×單位產量的氮素吸收量
單位產量的氮素吸收量參見
表6-7主要果樹形成100千克經濟產量所吸收的養分量(參考)
或經研究更新的參數,幾種果樹不同產量下氮素水平的設計參考
表6-12幾種果樹不同產量下氮素水平的設計參考
。
b.P2、K2水平的設計(相當於「3414」設計方案中的P2、K2水平,做了適當調整)。試驗前進行土壤測試,根據土壤有效磷、鉀養分的測試值,結合推薦的土壤肥力指標(
表6-2我國果園土壤磷、鉀養分的分級
)來確定,推薦原則如下。
土壤有效磷、鉀水平高:P2、K2水平分別為當地目標產量下磷和鉀吸收量的0.5~1.0倍。
土壤有效磷、鉀水平中:P2、K2水平分別為當地目標產量下磷和鉀吸收量的1.0~2.0倍。
土壤有效磷、鉀水平低:P2、K2水平分別為當地目標產量下磷和鉀吸收量的2.0~3.0倍。
磷吸收量=目標產量×單位產量的磷吸收量(參考
表6-7主要果樹形成100千克經濟產量所吸收的養分量(參考)
)鉀吸收量=目標產量×單位產量的鉀吸收量(參考
表6-7主要果樹形成100千克經濟產量所吸收的養分量(參考)
)。
F.試驗小區和區組布置。考慮到我國果農小戶經營、果園面積小的特點,採取隨機區組設計的方法,試驗處理和每小區果樹株數不能過多。較為合適的小區株數:蘋果、梨、柑橘、桃、核桃等大株為5~8株,重復3次;小型果樹為15株以上,也重復3次。區組劃分時需考慮表層土壤和供試果樹個體的差異。一般狹長形較長方形好;山地、坡地區組依等高線排列(數據採用協方差分析);由於果樹當年結果產量與果樹多年的生長發育有密切關系,因此,試驗開始前有必要對果樹進行2~3年的觀察記載,據此劃分小區和區組(相關記載項目如
表6-13果樹試驗樹體產量記載
所示)
表6-13果樹試驗樹體產量記載(續)-1
;小區的形狀一般為狹長形,長邊應與行向一致。一共6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設計的試驗田間區組排列如
圖6-6田間肥料試驗區組排列示意(6個處理、3次重復)
所示。
注意事項:第一要設置保護行或保護株,消除根系交叉的影響:為了避免肥料試驗中相鄰不同肥料處理果樹由於根系交叉而互相影響,原則上果樹試驗需要設置保護行,但在短期試驗以及面積比較小的果園進行時,如果試驗樹間距比較大、而試驗期間不同肥料處理小區間根系不會明顯交叉的,也可不設保護行。為了避免邊際影響及處理間的相互影響,小區間應有保護行,可以用授粉樹作保護行和保護株。如果果園比較小,試圖在有限的株數進行試驗並獲得可靠試驗結果,可參考採用株間埋設塑料隔膜的方法以減少根系交互影響。塑料隔膜埋設深度應根據不同的果樹種類酌情處理。第二要設置各生育期肥料分配比例:由於果樹施肥是分次進行的,因此,試驗方案中還必須包括不同施肥時期肥料的分配比例。一般果樹除基肥外,生長期追肥2~3次。如
表6-14果樹測土配方試驗中氮、磷、鉀肥料分配比例(結果期)
表6-14果樹測土配方試驗中氮、磷、鉀肥料分配比例(結果期)(續)-1
所示,根據果樹營養特性與長期施肥實踐而總結的主栽果樹各生育期養分分配比例,可根據當地生產實際修正後用於田間試驗中,同時也可應用於測土配方施肥推薦中。
G.施肥方法。為配合測土配方施肥,建議沿果樹滴水線附近環行施肥。肥料施於實線所包圍的土壤區域內,虛線為果樹樹冠投影線(滴水線)。在實際果樹生產中還有其他的施肥方法,如放射狀溝、條溝狀、穴狀等也可採用,但採用的施肥方法需要與土壤樣品採集的方法相匹配。
H.試驗管理。除施肥外,其他管理如噴葯、澆水、修剪等與常規習慣相同。
I.測定項目。分為必須測定項目和建議增加的測定項目。必須測定項目有果園土壤基礎養分含量(包括有效氮、有機質等含量);試驗結束後土壤有效氮含量;各小區產量(方法見
表6-13果樹試驗樹體產量記載
後說明);果樹干周增長量(方法如
表6-5果樹試驗生長量記錄-干周生長量
所示);果樹新梢生長量(方法如
表6-6試驗樹體生長記錄-每棵樹新梢生長量
所示)。建議增加的測定項目包括果實品質指標,如可溶性固形物、著色度等;果實、葉片、枝條中的氮素含量(用於估算氮素吸收量)。
J.數據處理。一是單個試驗的數據處理,包括不同處理間果實產量的統計分析(同大田作物,有條件時應進行協方差分析);不同處理間產量的差異性比較;不同處理間果樹生長量(干周增長量、新梢生長量)的統計分析;不同處理間果樹氮素吸收量的比較;氮素供應量(土壤生長季前有效氮+肥料氮)與產量和生長量的關系;果樹氮素葉片診斷指標的建立;單位肥料的增產作用;肥料的增產效果;土壤氮素含量的變化等。二是多點數據的處理分析,包括:根據一個地區不同試驗土壤有機質測試結果及產量整體水平,將土壤肥力分為高、中、低3個等級;分析每一個肥力等級下各點氮素供應量與產量、生長量等的關系,確定不同肥力水平下基於產量目標的合理施氮量;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不同肥力水平土壤上某種果樹的復合肥配方以及基於產量目標的復合肥用量。
9. 如何確定果園土壤測試值相應的氮肥施用量
答:土壤有效氮含量受各種環境條件的影響其變化很大,因此,只有經常性地進行土壤有效氮的測試才能作為氮肥用量推薦的依據。在一般果園施肥中,根據土壤有機質含量水平結合產量目標進行氮肥用量的推薦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因此確定氮肥用量的原則是通過試驗研究,來確定不同有機質含量的土壤上達到目標產量所應施用的氮肥最佳量。
(1)田間試驗原理
在不同有機質含量的土壤上,果樹達到一定目標產量的氮素需要量各異。通過不同梯度的氮肥用量試驗,可確定在一定的土壤肥力條件下(以有機質含量為衡量依據)達到目標產量所需要的氮肥用量,以此作為果園氮肥用量的推薦。
(2)田間試驗方法
①試驗點的選擇:在一個果樹主栽區選擇土壤有機質含量不同的果園多個,至少包括有機質含量為高、中、低的土壤2個,以便最後經統計分析確定肥力分級以及不同肥力土壤上不同目標產量相應的合適肥料用量。
②試驗地的選擇:試驗地所在的自然條件和農業條件要有代表性,能代表該地區的地勢、土質、土壤肥力、耕作條件、氣候條件等方面的一般情況,以便試驗結果能推廣應用。試驗地土壤肥力應均勻一致。
③試驗樹的選擇:果樹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同一品種間的生長結果常因自然條件、栽培管理和樹齡、繁殖方法、砧穗組合等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不同年份乃至同一年份也會有差異。蘋果、柑橙等株間果實產量的變異系數為30%~40%,且一般實生樹株間的變異系數比嫁接樹或自然樹要大,因此對試驗樹的選擇要特別注意。在對試驗樹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選擇品種、砧木、樹齡和生育狀況近似的植株為試驗樹,並適當地增加試驗樹株數,增強試驗的代表性,提高試驗結果的可靠性。最好建立果樹生長發育的田間檔案,將該果園歷年單株的產量以及干周、樹冠大小、枝量、花芽量或花量等記錄下來,從中選擇生長與結果相對一致的果樹供試驗對象。供試樹的選擇還以試驗目的要求和試驗指標而異,如以產量為試驗指標,應選盛果期樹並有3~5年的累計產量作為判斷試驗結果是否有代表性的參考。此外,還應注意試驗樹的田間管理一致,授粉條件相同,以降低試驗條件造成的誤差。
④試驗時間:果樹具有貯藏營養的特性,對施肥反應不敏感,因此一定要進行3年以上的肥料試驗,以提高肥效試驗的可靠性,長期定位試驗的結果更能驗證實際肥效。
⑤試驗方案:鑒於我國果園面積小,果園間土壤肥力差異較大的特點,肥料效應田間試驗的處理不能過多,通常果樹試驗方案採取隨機區組設計的方法,設置完全試驗。建議果樹氮肥田間試驗處理如表2-4。
表2-7 果樹測土配方試驗中氮磷鉀肥料分配比例(結果期)(%)(續)-2
⑧施肥方法:為配合測土配方施肥,建議採取示意沿果樹滴水線附近環行施肥。肥料施於實線所包圍的土壤區域內,虛線為果樹樹冠投影線(滴水線)。在實際果樹生產中還有其他的施肥方法,如放射狀溝、條狀溝、穴狀等也可採用,但採用的施肥方法需要與土壤樣品採集的方法相匹配。
⑨試驗管理:除施肥外,其他管理如噴葯、澆水、修剪等與常規習慣相同。
⑩測定項目:分為必須測定項目和建議增加的測定項目。必須測定項目有果園土壤基礎養分含量(包括有效氮、有機質等含量)、試驗結束後土壤有效氮含量、各小區產量、果樹干周增長量、果樹新梢生長量。
建議增加的測定項目包括果實品質指標,如可溶性固形物、著色度等;果實、葉片、枝條中的氮素含量(用於估算氮素吸收量)。
?數據處理:一是單個試驗的數據處理包括不同處理間果實產量的統計分析(同大田作物,有條件時應進行協方差分析),不同處理間產量的差異性比較,不同處理間果樹生長量(干周增長量、新梢生長量)的統計分析,不同處理間果樹氮素吸收量的比較,氮素供應量(土壤生長季前有效氮+肥料氮)與產量和生長量的關系,果樹氮素葉片診斷指標的建立,單位肥料的增產作用,肥料的增產效果,土壤氮素含量的變化等。二是多點數據的處理分析包括:根據一個地區不同試驗土壤有機質測試結果及產量整體水平,將土壤肥力分為高、中、低3個等級;分析每一個肥力等級下各點氮素供應量與產量、生長量等的關系,確定不同肥力水平下基於產量目標的合理施氮量;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不同肥力水平土壤上某種果樹的復合肥配方以及基於產量目標的復合肥用量。
10. 水稻的氮肥是怎樣診斷的
從土壤中吸收的NH4-N能很快和有機酸結合形成氨基酸或醯胺,進而合成蛋白質。所以,通常水稻體內也不含或很少有NH4-N。為此,水稻植株氮水平判斷就不能以直接測定NH4-N來實現,而要通過其他辦法。目前一般採用天冬醯胺檢出法和碘-澱粉反應法。
(1)天冬醯胺檢出法。葉片是否出現天冬醯胺,依稻體氮素營養水平而不同,即氮素營養充足時出現,反之消失。有人以15N作示蹤研究,查明進入水稻體的NH+4最初出現在谷氨酸和谷氨醯胺上,其次是天冬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等,故認為NH+4直接進入的氨基酸是谷氨酸及谷氨醯胺,其他都是通過氨基轉移作用而二次生成的,所以說天冬醯胺是氮的一種貯藏形式,通常只有在氮素充足或過量時才會出現,因此如有天冬醯胺檢出,即表明水稻不缺氮,一般不宜施用穗肥。天冬醯胺檢出敏感部位為未展開針狀葉綠色部分。
此外,穗肥診斷也可改用測定氨基酸總量的方法,因氨基酸總量與水稻體內當時的氮素水平呈正相關。測定原理是利用水合茚三酮能與游離氨基酸(包括醯胺)發生反應呈現紫藍色,從而可以推斷水稻含氮水平。但其敏感部位與天冬醯胺不同,不是針葉而是下位老葉的葉鞘。
(2)碘-澱粉反應法。水稻生育進入幼穗分化期以後,葉鞘組織開始有澱粉積累(前期也可能有,但不穩定),其積累量和稻體含氮量成負相關。
水稻葉片含氮量與葉鞘澱粉含量
稻體含氮量由低到高,澱粉含量由高到低。又由於澱粉在葉鞘的積累是由基部向上逐步上升的,因此,只要檢查葉鞘澱粉積累高度,就能大致判斷稻體含氮量的高低。據研究認為,一般生理成熟的葉片葉鞘,澱粉積累到2/3或3/4高度時,表明稻體缺氮,施用穗肥都能獲得顯著增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