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內源凝血系統最常見的篩選試驗有哪些
內源凝血系統最常見的篩選試驗是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APTT正常值范圍一般為26-36s(儀器法),32-43s(手工法)。
APTT增高見於血漿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降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等;降低見於高凝狀態:如促凝物質進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況。
(1)凝血因子十三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凝血篩選試驗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除上述APTT外,其他三項試驗的臨床意義如下:
1、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統狀況,其中INR常用於監測口服抗凝劑。正常值范圍:時間:11.0-13.0秒。
2、FIB:主要反映纖維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見於急性心肌梗死;減低見於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發性纖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3、TT:主要反映纖維蛋白原轉為纖維蛋白的時間。增高見於DIC纖溶亢進期,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症,異常血紅蛋白血症等;降低無臨床意義。
② 凝血檢驗的知識
凝血檢驗的知識
你知道應該如何檢驗凝血嗎?你知道凝血檢驗的技巧嗎?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凝血檢驗的知識,歡迎閱讀。
(一)PT和/或APTT延長
1. 了解患者有否家族出血史、個人出血史、肝病史、病人服葯情況(醫療史)。病人如有瘀點、紫癜、黏膜出血多提示血管或血小板異常;若為關節出血、胃腸道出血常提示單個因子缺乏。若病史陽性,必須請檢驗科做混合試驗等項目以便進一步查明原因。
2. 若家族出血史、個人出血史、肝病史、病人服葯情況(醫療史)等均陰性,第一步就是重新採集標本。因為標本凝固,或放置時間太長,或從用肝素的靜脈采血均可影響凝血試驗結果。若重新採集標本不影響結果,應進一步做混合試驗。
(二)凝血酶時間(TT)延長 TT延長,除以上兩點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注意纖維蛋白原結果:因纖維蛋白原水平高或低,或有異常纖維蛋白原均可直接導致凝血酶時間延長,所以需做纖維蛋白原定量試驗。
2. FDP/fdp測定:血液中出現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fdp)。因FDP/fdp具有凝血酶抑制物樣作用,使TT延長,所以需做FDP/fdp半定量試驗。
3. 排除肝素:若標本為肝素污染,或病人體內存在肝素,凝血酶試驗結果異常。用硫酸魚精蛋白中和肝素後,再做TT將正常。
問:什麼是混合試驗
混合試驗是將病人血漿和正常人血漿做50:50混合進一步試驗。混合血漿試驗有助於鑒別PT與APTT結果異常的原因。
1. 若50:50混合試驗糾正了異常結果,說明病人多數為因子缺乏,應進一步檢測是哪個因子缺乏。但也不能排除出現低濃度抑制物。
2. 若50:50混合試驗不能糾正或僅部分糾正APTT結果,可能出現抑制物。若抑制物為抗體,通常是輸血、葯物、或某些疾病所致,有時無明顯原因。在大多數病例中,這些抗體只抗單個因子。
問:衛生部[2000]412號文件規定,停止使用出血時間測定項目的Duke法,必要時可使用出血時間測定器法檢測出血時間(BT)。請對後者進行介紹。
出血時間測定器法檢測BT是用一次性的出血時間測定器在前臂皮膚造成一“標准”創口(成人切口通常長5mm,深1mm),記錄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時間即為BT。該法為有創性檢查,不作為手術前的常規,僅在懷疑有毛細血管和血小板方面的疾病,需用此項目進行鑒別診斷時才考慮進行。
BT的臨床意義:
1. 出血時間延長:血小板數量異常如血小板減少症;血小板質量缺陷如先天性和獲得性血小板病和血小板無力症等;某些凝血因子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vWD)、低(無)纖維蛋白原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血管疾病,如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單純性紫癜、過敏性紫癜等。阿斯匹林、非類固醇抗炎葯及其它抗血小板葯物、抗菌素如青莓素和頭孢類葯物等也可使BT延長。
2. 出血時間縮短:見於某些嚴重的高凝狀態和血栓形成。
;③ 凝血常規檢查是干什麼的
凝血功能是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常規檢測項目,常檢查凝血四項指標。它是常用的一組凝血因子的篩選試驗,包括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測定,需要抽血檢查,大約需要60元左右。另外凝血功能檢查,可以在術前了解患者有無凝血功能的異常,有效防止在術中及術後出現出血不止等意外情況,從而獲得最佳的手術效果。
④ 凝血時間的測定方法
根據標本來源有:毛細血管采血法:可用玻片法或毛細血管法測定。由於采血過程易混入較多組織液因而即使有內源性凝血因子缺乏,也仍發生外源性凝血,使本該異常的結果變為正常。本法極不敏感,僅能檢測出Ⅷ:C水平<2%的血友病患者,漏檢率達95%故屬於淘汰的方法。
靜脈采血法:由於血液中較少的混入組織液,因此對內源凝血因子缺乏的第三性比毛細血管采血法要高。目前有3種檢測法:(1)普通試管法(Lee-White法):僅能Ⅷ:C水平<2%的患者,本法不敏感也趨於淘汰。(2)硅管法(SCT):本法與普通試管法的測定方法基本相同,唯一的區別是採用塗有硅油的試管。由於硅管內壁不易使內壁凝血因子接觸活化,故凝血時間比普通試管法長,也較第三可檢出因子Ⅷ:C水平45%患者。
活化凝血時間(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法:本法是在待檢全血中加入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懸液,先充分激活接觸活化系統的凝血因子Ⅶ、Ⅺ等,並為凝血反應提供豐富的催化表面,從而提高了試驗的第三性,是內源性系統第三的篩選試驗之一,能檢出Ⅷ:C水平<45%亞臨床血友病。ACT法也是監護體外循環肝素用量的較好的指標之一。以上測定凝血時間的各種方法,在檢測內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方面,無論敏感性或准確性均不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⑤ 醫學檢驗,APTT、T T、PT、分別是用什麼檢測的
APTT是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主要是檢測身體血液中內源性凝血因子是否缺乏。
T T是血漿凝血酶時間;指受檢血漿中加入「標准化」的凝血酶後,血漿纖維蛋白原轉化成纖維蛋白所需的時間。
PT是血漿凝血酶原時間;通過檢測PT可以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統功能。
(5)凝血因子十三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APTT時間延長主要見於血友病、DIC、肝病、大量輸入庫存血等;APTT縮短主要見於DIC、血栓前狀態及血栓性疾病;APTT可作為肝素治療的監護指標。
T T延長見於低或無纖維蛋白原血症和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症、DIC、血中有肝素和類肝素物質存在。
PT延長主要見於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減少及纖維蛋白原缺乏、獲得性凝血因子缺乏;PT縮短主要見於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DIC早期、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葯等;監測PT可作為臨床口服抗凝葯物的監護。
這幾項屬於凝血功能測定,可以在術前了解患者有無凝血功能的異常,有效防止在術中及術後出現出血不止等意外情況,從而獲得最佳的手術效果。
⑥ 血液凝固分析儀檢測原理有哪些
不同類型的血凝儀採用的原理也不同,目前主要採用的檢測方法有:凝固法、底物顯色法、免疫法、乳膠凝集法等。由於在血栓/止血檢驗中最常用的參數,均可用凝固法測量,故目前半自動血凝儀基本上以凝固法測量為主,在全自動血凝儀中,也一定包括凝固法測量方式。
凝固法(生物物理法)
凝固法是通過檢測血漿在凝血激活劑作用下的一系列物理量 (光、電、機械運動等)的變化,再由計算機分析所得數據並將之換算成最終結果,所以也可將其稱作生物物理法。
a.電流法
電流法利用纖維蛋白原無導電性而纖維蛋白具有導電性的特點,將待測樣品作為電路的一部分,根據凝血過程中電路電流的變化來判斷纖維蛋白的形成。但由於電流法的不可靠性及單一性,所以很快被更靈敏、更易擴展的光學法所淘汰。
b. 光學法(比濁法)
光學法血凝儀是根據凝固過程中濁度的變化來測定凝血功能。
根據待驗樣品在凝固過程中光的變化來確定檢測終點的。當向樣品中加入凝血激活劑後,隨著樣品中纖維蛋白凝塊的形成過程,樣品的光強度逐步增加,儀器把這種光學變化描繪成凝固曲線,當樣品完全凝固以後,光的強度不再變化。通常是把凝固的起始點作為 0%,凝固終點作為100%,把50%作為凝固時間。光探測器接收這一光的變化,將其轉化為電信號,經過放大再被傳送到監測器上進行處理,描出凝固曲線。
光學法凝血測試的優點在於靈敏度高、儀器結構簡單、易於自動化 ; 缺點是樣品的光學異常、測試杯的光潔度、加樣中的氣泡等都會成為測量的干擾因素。
c.磁珠法
早期的磁珠法是在檢測杯中放入一粒磁珠,與杯外一根鐵磁金屬桿緊貼呈直線狀,標本凝固後,由於纖維蛋白的形成,使磁珠移位而偏離金屬桿,儀器據此檢測出凝固終點,這類儀器也可稱為平面磁珠法。早期平面磁珠法能有效克服光學法中樣品本底干擾問題,但存在靈敏度低等缺點。
現代磁珠法出現在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進入商品化。現代磁珠法被稱為雙磁路磁珠法。雙磁路磁珠法的測試原理如下: 測試杯的兩側有一組驅動線圈,它們產生恆定的交變電磁場,使測試杯內特製的去磁小鋼珠保持等幅振盪運動。凝血激活劑加入後,隨著纖維蛋白的產生增多,血漿的粘稠度增加,小鋼珠的運動振幅逐漸減弱,儀器根據另一組測量線圈感應到小鋼珠運動的變化,當運動幅度衰減到50%時確定凝固終點。
底物顯色法(生物化學法)
底物顯色法是通過測定產色底物的吸光度變化來推測所測物質的含量和活性的,該方法又可稱為生物化學法。檢測通道由一個鹵素燈為檢測光源,波長一般為 405nm。探測器與光源呈直線,與比色計相仿。
血凝儀使用產色底物檢測血栓與止血指標的原理是 : 通過人工合成與天然凝血因子有相似的一段氨基酸排列順序、並還有特定作用位點的小肽,並將可水解產色的化學基因與作用位點的氨基酸相連。測定時由於凝血因子具有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它不僅能作用於天然蛋白質肽鏈,也能作用於人工合成的肽鏈底物,從而釋放出產色基因,使溶液呈色。產生顏色的深淺與凝血因子活性成比例關系,故可進行精確的定量。目前人工合成的多肽底物有幾十種,而最常用的是對硝基苯胺(PNA),呈黃色,可用405mm波長進行測定。
免疫學方法
在免疫學方法中以純化的被檢物質為抗原,制備相應的抗體,然後用抗原抗體反應對被檢物進行定性和定量測定。常用方法有 :
a.免疫擴散法。將被檢物與相應抗體在一定介質中結合,測定其沉澱環大小,與標准進行比較,計算待測物濃度。此法操作簡單,不需特殊設備,但耗時過長,靈敏度不高,僅適於含量較高凝血因子檢測。
b.箭電泳。在一定電場中,凝膠支持物內的被檢物與其相應抗體結合形成的一個個「火箭峰」,火箭峰的高度與其含量成正比,通過測定峰高並與標准比較進行定量測定。此法操作復雜,臨床應用較少。
c.雙向免疫電泳。 通過水平與垂直兩個方向進行電泳可將某些分子結構異常的凝血因子進行分離。
d.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用酶標抗原或抗體和被檢物進行抗原結合反應,經過洗滌除去未結合的抗原或抗體及標本中的干擾物質,留下固定在管壁的抗原抗體復合物,然後加入酶的底物和色原性物質,反應產生有色物質,用酶標儀進行測定,顏色深淺與被檢物濃度呈比例關系。該法靈敏度高,特異強,目前已用於許多止血、血栓成分檢測。
e.免疫比濁法。 將被檢物與其相應抗體混合形成復合物,從而產生足夠大的沉澱顆粒,通過透射比濁或散射比濁進行測定。此法操作簡便,准確性好,便於自動化。
⑦ 血友病是什麼病
1、何為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組遺傳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是人體內一組具有引起血液凝固、具有止血功能的生物活性蛋白,主要的凝血因子有十三種,常用羅馬數字表示為:I、II….XIII(即凝血因子一、二…至十三)。如果血液中缺乏某一種凝血因子,血液就不容易凝固,從而引起出血性疾病。
2、血友病分哪些類型?
血友病依其缺乏凝血因子種類之不同,可分為:
(1)甲型血友病:是由於凝血因子八(即Ⅷ)缺乏引起,亦稱作血友病A,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血友病,約占血友病人數的80%-85%,在某些高發地區甚至更高。
(2)乙型血友病:是由於凝血因子九(即IX)缺乏引起,亦稱作血友病B,臨床較甲型血友病少見,約占血友病人數的15%左右。
(3)丙型血友病:缺乏凝血因子十一(即Ⅺ缺乏,國外又稱作Rosenthal綜合征)。Ⅺ缺乏症在我國極為少見。
(4)獲得性血友病(即後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常由於自身因素導致某些凝血因子水平下降,或活性降低,如獲得性凝血因子八(Ⅷ)缺乏症,常由於自身產生Ⅷ因子抗體,導致凝血功能障礙,導致獲得性血友病(甲型血友病)。
3、血友病是如何遺傳的?
在我國,血友病的社會人群發病率為5~10/10萬,嬰兒發生率約1/5000。血友病A、B均屬於性連鎖隱性遺傳性疾病,而丙型血友病(遺傳性Ⅺ缺乏症)則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在我國多數為甲型血友病為主,致病基因位於女性X染色體上,也就是女性攜帶基因,導致下一代男性發病,而下一代女性均為正常人。所以,血友病患者常有家族史,常見的遺傳模式是:女性從上一代獲得發病基因(攜帶者,不發病),然後遺傳給下一代男性,也稱「隔代遺傳」。
4、血友病的常見症狀及嚴重程度有哪些?
典型血友病患者常自幼年發病、自發或輕度外傷後出現凝血功能障礙,出血不能自發停止;從而在外傷、手術時常出血不止,嚴重者在較劇烈活動後也可自發性出血,特別是出血關節、肌肉等出血,導致嚴重的關節腫脹及肌肉缺血壞死,長期發作可以影響骨關節的生長發育,導致關節畸形及肌肉萎縮,以致四肢(主要為下肢)活動困難,嚴重者不能行走。血友病的出血特點為:(1) 出血不止:多為輕度外傷、小手術後;(2)與生俱來,伴隨終身;(3)常表現為軟組織或深部肌肉內血腫;(4)負重關節膝、踝關節等反復出血甚為突出,最終可致關節畸形,可伴骨質疏鬆、關節骨化及相應肌肉萎縮(血友病關節)。(5)出血的輕重與血發病類型及相關因子缺乏程度有關。
此外,可以出現血腫壓迫症狀及體征, 常見的有:(1) 血腫壓迫周圍神經可致局部疼痛、麻木及肌肉萎縮;(2) 壓迫血管、輸尿管引起症狀;(3) 壓迫胸腹腔等臟器,影響內臟功能。
5、如何診斷血友病?
血友病(常為男性發病),除根據上述遺傳病史及出血症狀外,還需要進一步如下檢查:
(1)血常規檢查:血小板計數正常,嚴重出血者血紅蛋白減少。
(2)凝血功能檢測:凝血酶(PT)時間正常,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延長,重型明顯延長,輕型稍延長,亞臨床型正常。
(3)其他檢測:臨床確診常需要檢測Ⅷ凝血活性。對任何程度的血友病患者,完全確診可以進一步通過基因檢查等手段,如常用PCR及基因晶元技術等。
此外,尚應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的凝血因子缺乏症;如滅鼠葯物中毒導致的凝血因子缺乏出血,抗凝葯物如華法令等引起的出血。
6、如何治療血友病患者的出血?
(1) 一般止血治療,如使用抗纖溶葯物及一般促進血小板聚集的止血葯物等。對於嚴重的出血導致的關節及肌肉血腫,可以用綳帶加壓包紮或者沙袋等局部壓迫和冷敷止血。。
(2) 凝血因子替代療法:為主要療法,即補充缺失的凝血因子。主要方法有:①:新鮮冰凍血漿(含有人體血液中所有的凝血因子),根據病情每日/每次200-400毫升不等。②:血漿冷沉澱物(主要含Ⅷ及纖維蛋白原等,其中Ⅷ濃度較血漿高5~10倍),根據病情,每次每日輸注10-20 IU(國際單位)不等。③:凝血酶原復合物(含X、Ⅸ、Ⅶ、Ⅱ),為一般的替代治療。④:血液提取的Ⅷ濃縮制劑,或基因重組活化的Ⅷ制劑(不同廠家,規格不同)。凝血因子的使用方法:根據Ⅷ的凝血活性,可以根據如下公式:首次輸入活化Ⅷ (或Ⅸ)劑量(IU)=體重×所需提高的活性水平(%)÷2。最低止血要求Ⅷ水平達20%以上,出血嚴重或欲行中型以上手術者,應使Ⅷ或Ⅸ活性水平達40%以上。⑤:重組的人活化因子Ⅶ(rFⅦa,活化的七因子):可用於預防或治療Ⅷ或Ⅸ缺乏的嚴重血友病患者的出血,常用劑量是90g/kg,每2~3小時靜脈注射,直至出血停止。
(3)、葯物治療:療效低於凝血因子替代治療,如使用:去氨加壓素(desmopressin,DDAVP)、達那唑(danazol)以及糖皮質激素改善血管通透性等。
(4)、家庭治療:血友病患者的家庭治療在國外已廣泛應用。血友病患者及其家屬應接受關疾病的病理、生理、診斷及治療知識的教育,家庭治療最初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除傳授注射技術外,還包括血液病學、矯形外科、精神、心理學以及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的預防知識等。
(5)、外科治療:有關節出血者應在替代治療的同時,進行固定及理療等處理。對反復關節出血而致關節強直及畸形的患者,可在補充足量凝血因子的前提下,行關節成型或人工關節置換術。
(6).其他治療:如通過不同的基因療法,使患者體內表達足量的凝血因子等,目前這些方法尚處於臨床試驗階段,還沒有完全用於臨床。
7、如何預防血友病的出血?
預防出血比替代治療更重要,包括:(1) 加強宣教,避免劇烈活動,鼓勵適當體力活動;(2)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葯物;(3)避免肌肉注射;(4)如需手術應在術前補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5)有條件者應定期預防性補充相應凝血因子等。(6)血友病是許多有創操作的禁忌症,如拔牙、骨穿、外科手術等。在未給予凝血因子輸注干預前,避免盲目進行操作。
8、有血友病家族史的孕婦如何進行優生優育?
俗話講得好,防患於未然。既然血友病是女性攜帶導致下一代男性發病,那麼就可以進行妊娠後的產前診斷,進行優生優育。對血友病患者家人特別是女性患者,應做基因檢測。對於有家族史但無基因攜帶的女性,妊娠後可以放心的按正常程序分娩。而對於女性攜帶者,最好在妊娠後(一般12-14周內)做性別鑒定,若胎兒為女性,就可以按心做正常的足月分娩,如果胎兒為男性,則需要進行羊水穿刺等提取DNA檢測血友病的嚴重程度,或者通過臍帶血(大約在妊娠16-18周後)取樣以測定凝血因子的缺乏程度,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否進行治療性流產手術,特別是胎兒凝血因子嚴重缺乏的孕婦,應盡早終止妊娠。此外,隨著目前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的發展,可對基因攜帶者的女性進行體外受精,通過對受精卵的體外遺傳學檢測,確定有無基因攜帶,從而在眾多的胚胎中,挑選出最健康的無基因攜帶的女性胚胎植入到媽媽的子宮內,以確保生出一個健康的寶寶。
因此,優生優育不但給一個有血友病家族史的家庭帶來婚姻後的幸福,同時也為下一代孕育了健康的種子。
⑧ 怎樣記住14個凝血因子
目前公認的凝血因子有14個,按羅馬數字命名的有12個,尚有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和激肽釋放酶原(PK)。因子VI是因子V的活化形式,已廢用;除外因子IV為鈣離子,其餘均為蛋白質;除因子III存在於血管內皮組織,其餘均存在於血漿中,且多在肝臟中合成。
下面是主要的凝血因子的中文名
I:纖維蛋白原
II:凝血酶原;
III:組織因子;
IV:鈣離子;
V:易變因子;
VII:前轉變素;
VIII:抗血友病因子A;
IX:抗血友病因子B;
X:stuart因子;
XI:血漿凝血激酶前質;
XII:接觸因子;
XIII:纖維蛋白穩定因子;
HK:高分子量激肽原;
PK:激肽釋放酶原
1、I、II、III、IV因子常涉及,怎麼進行記憶呢?
簡記方法: 1纖2凝3組4鈣(先擰足鈣);
成語:一馬當先,故I是纖維蛋白原。
2、維生素K依賴的凝血因子:2,7,9,10
簡記方法: 二七九十(兒去就食)。
3、對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1,5,8,13
簡記方法:我要八十三(我要活到83)。
4、甲型血友病:缺VIII因子,乙型血友病:缺IX因子,丙型血友病:缺XI因子。
簡記方法:血友病,甲乙丙,酒吧里打110。
5、凝血瀑布
簡記方法:
內皮十二十一九
組織加七外源走
八C P3 十激活
鈣五P3 酶共有
十三激活有作用
分解纖原止血久!凝血的相關知識在檢驗里算是一個比較難和雜的內容,但是它確實一個很重要而且使用很頻繁的知識,所以這需要我們重點去學習。無論是平時工作,還是職稱考試都很常常考察凝血的內容,因為它比較雜,我們常常用一些很巧妙的方法去記憶,比如聯想、口訣等等。這里閑魚給大家分享一些記憶方法,閑魚職稱考試也有這么記憶過,還是很不錯的,記住了基本上就不會忘,大家一起學習學習吧。
參與外源性凝血的凝血因子有:III、VII
參與內源性凝血的凝血因子有:XII、XI、VIII、IX
共同參與的凝血因子有:I、II、XIII、V、X
總結圖:
拓展知識:
目前公認的凝血因子有14個,按羅馬數字命名的有12個,尚有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和激肽釋放酶原(PK)。因子VI是因子V的活化形式,已廢用;除外因子IV為鈣離子,其餘均為蛋白質;除因子III存在於血管內皮組織,其餘均存在於血漿中,且多在肝臟中合成。
下面是主要的凝血因子的中文名
II:凝血酶原;
III:組織因子;
IV:鈣離子;
V:易變因子;
VII:前轉變素;
VIII:抗血友病因子A;
IX:抗血友病因子B;
X:stuart因子;
XI:血漿凝血激酶前質;
XII:接觸因子;
XIII:纖維蛋白穩定因子;
HK:高分子量激肽原;
PK:激肽釋放酶原
凝血中一些相似難以區分的幾組:
一、I、II、III、IV因子常涉及,怎麼進行記憶呢?
記憶方法: 1先2凝3組4鈣,成語:一馬當先,故I是纖維蛋白原。
二、甲型血友病:缺VIII因子,乙型血友病:缺IX因子,丙型血友病:缺XI因子。
記憶方法:8甲9乙11丙。酒吧(9,8)里打110,數字按大小順序是甲乙丙。
三、維生素K依賴的凝血因子:2,7,9,10
按2 7=9,9後面是10來記憶的,但後面還有很多因子,怎麼把這個和維生素K記在一起呢?大家都知道有個抗凝劑叫EDTA-K2,所以依賴維生素K的凝血因子從2開始。
四、對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1,5,8,13
13姨寧(凝)靜地說:「我(5)要(1)發(8)財」 。13姨是受之前文章作者西瓜團子的影響,在此表示感謝。
五、接觸激活因子:11,12,激肽釋放酶(PK), 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
記憶方法:11,12 Happy(HMWK)(PK)地接觸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