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鑒別野生何首烏
何首烏為常用中葯。始載於宋?《開寶本草》。具有解毒消癰、潤腸通便的功能。用於瘰癧瘡瘍、風疹瘙癢、腸燥便秘等病症。
鑒別要點:
何首烏鑒別特點:亘個呈紡錘形或團塊狀,紅棕色,有明顯突陷及縱皺,兩端可見纖維狀維管束;首烏片橫切面赤紅色,可見凹凸不平異型維管束「雲彩」樣花紋,微苦而甘澀。
快速鑒別:
塊根呈紡錘形或塊狀,長6.5~15cm,直徑4~12cm。靚面紅褐色至紅棕色,凹凸不平,具皺紋,兩端具明顯根痕,露出粗硬的纖維狀維管束。質堅硬,不易折斷。首烏片橫切面赤褐色或棕紅色,凹凸不平,有異型維管束形成的雲彩狀花紋。氣微,味微苦澀而甘。
B. 何首烏如何炮製
何首烏可以和瘦肉一起燉湯。下面介紹具體做法供參考,首先准備材料:何首烏8克、瘦肉20克、食鹽5克、水100毫升。
1、何首烏放到容器里,用清水浸泡20分鍾,瘦肉清洗干凈,然後切塊備用。
C. 何首烏怎樣泡製
一、凈制 除去雜質(《葯典85》)。 二、切制 除去雜質,洗凈,稍浸,潤透,切厚片或塊,乾燥(《葯典85》)。 三、炮炙 制首烏 1.黑豆制 (1)取何首烏片或塊,用黑豆汁拌勻,置非鐵質的適宜容器內,密閉,隔水加熱或用蒸汽加熱燉至汁液吸盡或取何首烏片或塊。用黑豆汁拌勻,置適宜的容器內,加熱蒸至棕褐色時,取出,乾燥。每何首烏片(塊)100kg,用黑豆10kg。 黑豆汁製法∶ 取黑豆10kg,加水適量,約煮4小時,熬汁約15kg,豆渣再加水煮約3小時,敖汁約10kg,合並得黑豆汁約25kg(《葯典85》)。 (2)取生首烏片,蒸約6-8小時,燜1夜,取出;曬或烘至8成干,用黑豆汁拌勻,待汁吸盡後,再蒸約24小時,至內黑為度,烘乾即得。每何首烏片100kg,用黑豆10kg。 黑豆汁製法∶ 取黑豆10kg,加水煮約4小時,熬汁約15kg,豆渣再加水煮約3小時,熬汁約10kg,合並得黑豆汁25kg(《湖南》)。 (3)取何首烏塊。置非鐵質的鍋內,加黑豆及適量水同煮3-4小時,燜1夜,至外表黑色內部褐色,取出,去豆渣,曬半干,將余液拌入,潤透,切厚片,乾燥。每何首烏塊100kg,用黑豆10kg(《安徽》)。 2.黑豆、黃酒制 (1)取何首烏塊倒入盆內,用黑豆汁與黃酒拌勻,置罐內或適宜容器內,密閉,坐水鍋中,隔水燉至汁液吸盡,取出,曬干即得。每何首烏100kg,用黑豆10kg,黃酒25kg。 黑豆汁的製法∶ 取黑豆10kg,加水煮約4小時,熬汁約15kg,豆渣冉加水煮約3小時,熬汁約10kg,兩次共熬汁約25kg(《葯典63》)。 (2)取首烏片或塊,先用黑豆汁拌勻,隔水加熱,蒸8小時,燜8小時,至表面黑褐色時,取出,晾乾。再用黃酒拌勻,蒸8小時,取出,曬干。每何首烏片100kg,用黑豆10kg,黃酒20kg。 黑豆汁製法∶ 取黑豆10kg,加水適量,約點4小時,熬汁約15kg,豆渣再加水煮約3小時,熬汁約10kg,合並得豆汁25kg(《內蒙》)。 3.蒸制 (1)將原只生於何首烏,除去雜質分檔,浸12-24小時,洗凈,撈起,大隻劈開,中途淋水,潤透,置蒸籠內,每天蒸足8小時(以上汽後算起),燜過夜,翌晨上下翻動1次,再蒸,如此反復蒸制4天,燜4夜,至內外都呈滋潤黑色。取出。曬至半干,切薄片,將蒸時所得之原汁拌入,使之吸盡,乾燥,篩去灰屑(《上海》)。 (2)取原葯材,洗凈,煮沸4-6小時,至中心至粘性,曬半干,切去莖基及尾梢,反復曬至發硬,再浸4小時後,加水蓋過葯面,煮沸8小時,燜1夜,曬半干,再蒸8小時,燜15小時。再如前法操作1次,趁熱切9-12mm方塊,曬干(《浙江》)。 4.黑豆、生薑制 取何首烏,加水浸泡48小時,切3cm方塊,再泡48小時,煮沸20分鍾,去水,加生薑(切片貼於鍋底),黑豆煮4小時,去生薑、黑豆,曬干。每何首烏10kg,用黑豆、生薑各1kg(《集成》)。 5.黑豆、甘草制 先將黑豆放在鍋底,加甘草、何首烏及水,用大火煮12小時,至發黑紅色為度,潤1-2天,晾乾,切3mm厚的片,曬干。每何首烏100kg,用黑豆12.5kg,甘草2kg(《集成》)。 6.酒制 (1)取何首烏片或塊,用黃酒拌勻,潤4-6小時,放籠屜內蒸6小時,取出稍晾,再加入鍋內汁水,候汁吸盡,撈起再蒸,以蒸黑為度,取出曬干或烘乾。每何首500g,用黃酒60g(《黑龍江》)。 (2)取何首烏加酒與水潤透,切片,晾乾。每何首烏10kg,用白酒2kg(《遼寧》)。 7.熟地制 取熟地汁,加水稀釋後,加入何首烏潤透,蒸3-5小時,晾乾;如此反復蒸、涼3-5次,曬干。每何首烏500g,用制熟地汁60g(《集成》)。
D. 如何分辨何首烏和制何首烏
何首烏即是首烏,生的首烏是有毒的,顏色偏咖啡色,制首烏就是經過炮製之後才作葯用的,顏色是黑色的,作為葯用一般是用制首烏,特殊情況下才用生首烏,而且不能亂用,使用不當就會中毒。
【製法】
一、凈制 除去雜質(《葯典85》)。
二、切制 除去雜質,洗凈,稍浸,潤透,切厚片或塊,乾燥(《葯典85》)。
三、炮炙
制首烏
1.黑豆制
(1)取何首烏片或塊,用黑豆汁拌勻,置非鐵質的適宜容器內,密閉,隔水加熱或用蒸汽加熱燉至汁液吸盡或取何首烏片或塊。用黑豆汁拌勻,置適宜的容器內,加熱蒸至棕褐色時,取出,乾燥。每何首烏片(塊)100kg,用黑豆10kg。
黑豆汁製法∶ 取黑豆10kg,加水適量,約煮4小時,熬汁約15kg,豆渣再加水煮約3小時,敖汁約10kg,合並得黑豆汁約25kg(《葯典85》)。
(2)取生首烏片,蒸約6-8小時,燜1夜,取出;曬或烘至8成干,用黑豆汁拌勻,待汁吸盡後,再蒸約24小時,至內黑為度,烘乾即得。每何首烏片100kg,用黑豆10kg。
黑豆汁製法∶ 取黑豆10kg,加水煮約4小時,熬汁約15kg,豆渣再加水煮約3小時,熬汁約10kg,合並得黑豆汁25kg(《湖南》)。
(3)取何首烏塊。置非鐵質的鍋內,加黑豆及適量水同煮3-4小時,燜1夜,至外表黑色內部褐色,取出,去豆渣,曬半干,將余液拌入,潤透,切厚片,乾燥。每何首烏塊100kg,用黑豆10kg(《安徽》)。
2.黑豆、黃酒制
(1)取何首烏塊倒入盆內,用黑豆汁與黃酒拌勻,置罐內或適宜容器內,密閉,坐水鍋中,隔水燉至汁液吸盡,取出,曬干即得。每何首烏100kg,用黑豆10kg,黃酒25kg。
黑豆汁的製法∶ 取黑豆10kg,加水煮約4小時,熬汁約15kg,豆渣冉加水煮約3小時,熬汁約10kg,兩次共熬汁約25kg(《葯典63》)。
(2)取首烏片或塊,先用黑豆汁拌勻,隔水加熱,蒸8小時,燜8小時,至表面黑褐色時,取出,晾乾。再用黃酒拌勻,蒸8小時,取出,曬干。每何首烏片100kg,用黑豆10kg,黃酒20kg。
黑豆汁製法∶ 取黑豆10kg,加水適量,約點4小時,熬汁約15kg,豆渣再加水煮約3小時,熬汁約10kg,合並得豆汁25kg(《內蒙》)。
3.蒸制
(1)將原只生於何首烏,除去雜質分檔,浸12-24小時,洗凈,撈起,大隻劈開,中途淋水,潤透,置蒸籠內,每天蒸足8小時(以上汽後算起),燜過夜,翌晨上下翻動1次,再蒸,如此反復蒸制4天,燜4夜,至內外都呈滋潤黑色。取出。曬至半干,切薄片,將蒸時所得之原汁拌入,使之吸盡,乾燥,篩去灰屑(《上海》)。
(2)取原葯材,洗凈,煮沸4-6小時,至中心至粘性,曬半干,切去莖基及尾梢,反復曬至發硬,再浸4小時後,加水蓋過葯面,煮沸8小時,燜1夜,曬半干,再蒸8小時,燜15小時。再如前法操作1次,趁熱切9-12mm方塊,曬干(《浙江》)。
4.黑豆、生薑制 取何首烏,加水浸泡48小時,切3cm方塊,再泡48小時,煮沸20分鍾,去水,加生薑(切片貼於鍋底),黑豆煮4小時,去生薑、黑豆,曬干。每何首烏10kg,用黑豆、生薑各1kg(《集成》)。
5.黑豆、甘草制 先將黑豆放在鍋底,加甘草、何首烏及水,用大火煮12小時,至發黑紅色為度,潤1-2天,晾乾,切3mm厚的片,曬干。每何首烏100kg,用黑豆12.5kg,甘草2kg(《集成》)。
6.酒制
(1)取何首烏片或塊,用黃酒拌勻,潤4-6小時,放籠屜內蒸6小時,取出稍晾,再加入鍋內汁水,候汁吸盡,撈起再蒸,以蒸黑為度,取出曬干或烘乾。每何首500g,用黃酒60g(《黑龍江》)。
(2)取何首烏加酒與水潤透,切片,晾乾。每何首烏10kg,用白酒2kg(《遼寧》)。
7.熟地制 取熟地汁,加水稀釋後,加入何首烏潤透,蒸3-5小時,晾乾;如此反復蒸、涼3-5次,曬干。每何首烏500g,用制熟地汁60g(《集成》)。
E. 何首烏怎麼炮製
一、凈制 除去雜質(《葯典85》)。
二、切制 除去雜質,洗凈,稍浸,潤透,切厚片或塊,乾燥(《葯典85》)。
三、炮炙
制首烏
1.黑豆制
(1)取何首烏片或塊,用黑豆汁拌勻,置非鐵質的適宜容器內,密閉,隔水加熱或用蒸汽加熱燉至汁液吸盡或取何首烏片或塊。用黑豆汁拌勻,置適宜的容器內,加熱蒸至棕褐色時,取出,乾燥。每何首烏片(塊)100kg,用黑豆10kg。
黑豆汁製法∶ 取黑豆10kg,加水適量,約煮4小時,熬汁約15kg,豆渣再加水煮約3小時,敖汁約10kg,合並得黑豆汁約25kg(《葯典85》)。
(2)取生首烏片,蒸約6-8小時,燜1夜,取出;曬或烘至8成干,用黑豆汁拌勻,待汁吸盡後,再蒸約24小時,至內黑為度,烘乾即得。每何首烏片100kg,用黑豆10kg。
黑豆汁製法∶ 取黑豆10kg,加水煮約4小時,熬汁約15kg,豆渣再加水煮約3小時,熬汁約10kg,合並得黑豆汁25kg(《湖南》)。
(3)取何首烏塊。置非鐵質的鍋內,加黑豆及適量水同煮3-4小時,燜1夜,至外表黑色內部褐色,取出,去豆渣,曬半干,將余液拌入,潤透,切厚片,乾燥。每何首烏塊100kg,用黑豆10kg(《安徽》)。
2.黑豆、黃酒制
(1)取何首烏塊倒入盆內,用黑豆汁與黃酒拌勻,置罐內或適宜容器內,密閉,坐水鍋中,隔水燉至汁液吸盡,取出,曬干即得。每何首烏100kg,用黑豆10kg,黃酒25kg。
黑豆汁的製法∶ 取黑豆10kg,加水煮約4小時,熬汁約15kg,豆渣冉加水煮約3小時,熬汁約10kg,兩次共熬汁約25kg(《葯典63》)。
F. 何首烏的炮製方法
炮製方法
1、何首烏
取原葯材,除去雜質,大小分開,洗凈,稍浸,潤透,切厚片或小塊片,乾燥。
2、制何首烏
(1)黑豆制:取凈何首烏片或塊,用黑豆汁拌勻。置非鐵質的適宜容器內,密閉,隔水加熱或用蒸汽加熱,燉至汁液被吸盡;或用黑豆汁拌勻,悶透後,置蒸籠或木甑內,蒸至棕褐色時,取出乾燥。
每何首烏片或塊100kg,用黑豆10kg。黑豆汁製法:取黑豆10kg,加水適量,煮4h,熬汁約15kg;豆渣再加水煮3h,熬汁約10kg,合並得豆汁約25kg。黑豆拌制後能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強筋骨。
(2)酒制:取何首烏片或塊,用黃酒拌勻,潤4-6h,置蒸籠屜內蒸6h,取出稍晾,再加入鍋內汁水,候汁吸盡,撈起再蒸,以蒸黑為度,取出曬干或烘乾。每何首烏100kg,用黃酒12kg。
(3)黑豆黃酒制:取何首烏塊倒入盆內,用黑豆汁與黃酒拌勻,置罐內或適宜容器內,密閉,坐水鍋中隔水燉至汁液吸盡,取出,曬干,每何首烏100kg,用黑豆10kg,黃酒25kg。或取何首烏片或塊,先用黑豆汁與黃酒拌勻,隔水加熱,蒸8h,悶8h,取出,曬干。每何首烏片100kg,用黑豆10kg,黃酒20kg。
3、蒸何首烏
將干何首烏,除去雜質,分檔,浸透,洗凈,撈起,大隻劈開,中途淋水,潤透,置蒸籠內蒸足8h,悶過夜,翌晨上下翻動1次,再蒸。如此反復蒸至內外滋潤都呈黑色,取出,曬至半干,切厚片,將蒸時所得原汁拌入,使之吸盡,乾燥,篩去灰屑。蒸何首烏能烏須發,益陰固補。
(6)何首烏的葯材鑒別與泡製方法擴展閱讀
何首烏鑒別方法
1、性狀鑒別
塊根紡錘形或團塊狀,一般略彎曲。長5-15cm,直徑4-10cm。表面紅棕色或紅褐色,凹凸不平,有不規則的縱溝和緻密皺紋,並有橫長皮孔及細根痕。
質堅硬,不易折斷。切斷面淡黃棕色或淡紅棕色,粉性,皮部有類圓形的異型維管束作環狀排列,形成雲錦花紋,中央木部較大,有的呈木心。氣微,味微苦而甘澀。以體重、質堅實、粉性足者為佳。
2、顯微鑒別
塊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細胞,充滿紅棕色物質,皮孔可察見。韌皮部較寬,散有異型維管束即復合維管束,另一種為單個的維管束,均為外韌型。形成層呈環狀,木質部導管較少,周圍有管胞及少數木纖維。塊根的中心為初生木質部。薄壁細胞含有澱粉粒及草酸鈣簇晶。
G. 何首烏功效主治是什麼怎樣鑒別
何首烏
又名:首烏
性味歸經:制首烏味甘、澀,性微溫;歸肝、腎經。
補而不膩溫而不燥滋補佳品
補血葯多滋膩,但有一味葯例外,何首烏性質溫和,不寒不一燥,又無膩滯之弊,故為補肝腎、烏須發之佳品。《本草綱目》記載,何首烏「飛溫苦澀,苦則補腎,溫補肝,能收斂精氣,所以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髭發,為滋補良葯。」並「延年不老,久服令人有子。」在中國古典故事「八仙過海」中有張果老吃首烏精而身輕體健的傳說。雖是傳說,但何首烏確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作用。
【首烏小檔案】
廣東德慶、重慶縉雲山、四川峨眉山、河南登封嵩山、湖北恩施七里坪、江西井岡山等地出產野生品較多。入葯部位是植物何首烏的塊根,立秋之後採挖,切厚片,乾燥;或用黑豆煮汁拌何首烏,再蒸至內外均呈棕黃色,曬干。前者稱為生首烏,後者稱為制首烏,二者功效不同。現代研究發現,首烏的主要成分是大黃酚、大黃素、大黃酸、大黃素甲醚、卵磷脂、沒食子酸等。
【功效主治】
功效生首烏解毒消癰,潤腸通便;制首烏益精血,補肝腎,烏須發。
注治1.用於血虛引起的頭暈眼花、健忘失眠、疲倦乏力以及便秘等。2.用於肝腎精血虧虛引起的耳鳴、須發早白、腰酸遺精等。3.用於皮膚瘙癢、癰疽(皮膚淺表膿腫)等。
【真偽鑒別】
何首烏與偽品紅葯子的鑒別主要是通過觀察葯材的性狀。何首烏表面凹凸不平,呈紅棕色或紅褐色,有不規則的淺溝或皺紋,橫切面黃棕色或淺紅棕色,外周皮部有4~11個近圓形異型維管束(即維管植物的葉和幼莖等器官中,由初生木質部和初生韌皮部共同組成的束狀結構。)形成層環狀。紅葯子表面也是凹凸不平,顏色呈棕黃色或棕色,橫切面紅棕色或淺紅棕色,異型維管束密集形成層但不呈環狀。
【注意事項】
1.如出現過敏現象,應停葯並立即就醫。2.在服用何首烏的同時,應注意忌食豬羊肉血、鐵劑、蘿卜、蔥、蒜等。3.大便稀薄或腹瀉者不宜服用。4.煎煮何首烏不宜用鐵器。
H. 何首烏泡水喝的方法 何首烏怎麼泡水喝
1、方法:取何首烏粉80g,放入暖水瓶內,用開水浸泡6小時,泡至顏色成棕紅色即可飲用,隨添加開水浸泡,待茶色淺淡,更換新品。
2、中醫中葯理論認為,何首烏性味苦,甘,澀,微溫,具有補肝,益腎,養血,祛風等功效,適用於肝腎陰虧,須發早白,血虛頭暈,腰膝酸軟,筋骨酸痛,遺精,崩帶,久痢,慢性肝炎,癰腫,瘰癧,腸風,痔瘡,紅斑狼瘡等病症。
3、據現代醫學研究,何首烏含有卵磷脂,以及大黃酚、大黃素和大黃酸等恩昆物質,能與膽固醇結合,減少腸道對膽固醇的重吸收,降低血脂,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對人型結核菌等也有抑製作用。何首烏所含大黃酚還能促進腸道運動,防止便秘。中年人經常食用何首烏,可防止早衰的發生和發展,黑芝麻有補鈣作用,對生發很有用。
4、現代研究還證明,腎虛與衰老有密切關系,作為補肝腎葯物的何首烏,不僅能改善老年人的衰老症狀,而且能增強機體抗氧化能力,減少自由基損害機體的致衰作用,並通過降脂、抗動脈硬化、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造血功能、強心、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和周圍血管流量、營養毛發等廣泛的葯理效用,達到延緩機體衰老的目的。
I. 怎麼辨別真假何首烏
1、 顏色、質地:真的何首烏表面為紅棕色或紅褐色,皺縮不平,有淺溝,切面為淺黃棕色或紅棕色,有異型維管束環列,形成雲錦狀花紋,俗稱「筋」,假的何首烏表面顏色灰暗,光滑,切面顏色偏白,中間無筋,質地鬆脆。
2、 藤莖:假的何首烏藤一般都是後來種植時,在假的何首烏中插入真的何首烏藤人工假造而成,用力拉會拉出來。
3、 味:真的何首烏味苦而澀,假的何首烏味淡。
何首烏產陝西南部、甘肅南部、華東、華中、華南、四川、雲南及貴州。其塊根入葯,可安神、養血、活絡,解毒(截瘧)、消癰;制首烏可補益精血、烏須發、強筋骨、補肝腎,是常見貴細中葯材。
真的何首烏:
因炮製方法的不同,何首烏分為生首烏和制首烏。1985年版葯典就把生何首烏和制何首烏明確區分為兩種葯物:平時生活中所說的何首烏實際上是指「制何首烏」,處方上的何首烏指的是「生何首烏」。
生何首烏和制何首烏的功效各不相同。生何首烏即只經凈制切制的何首烏,苦甘澀、微溫,歸肝、心、腎經,有解毒、消癰、截瘧、潤腸通便的作用,用量一般是6~12g;
制何首烏則是經過加輔料蒸煮曬加工炮製後的何首烏,起補肝腎、益精血、強筋骨、烏須發的作用,葯典上用量一般為6~12g。
J. 何首烏的特徵`葯性及辨別方法.
植物形態
多年生纏繞藤本。根細長,末端成肥大的塊根,外表紅褐色至暗褐色。莖基部略呈木質,中空。葉互生;具長柄;托葉鞘膜質,褐色;葉片狹卵形或心形,長4-8cm,寬2.5-5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緣或微帶波狀,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均光滑無毛。圓錐花序。小花梗具節,基都具膜質苞片;花小,花被綠白色,5裂,大小不等,外面3片的背部有翅;雄蕊8,不等長,短於花被;雌蕊1,柱頭3裂,頭狀。瘦果橢圓形,有3棱,黑色,光亮,外包宿存花被,花被具明顯的3翅。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葯材鑒定
性狀鑒別塊根紡錘形或團塊狀,一般略彎曲。長5-15cm,直徑4-10cm。表面紅棕色或紅褐色,凹凸不平,有不規則的縱溝和緻密皺紋,並有橫長皮孔及細根痕。質堅
硬,不易折斷。切斷面淡黃棕色或淡紅棕色,粉性,皮部有類圓形的異型維管束作環狀排列,形成「雲錦花紋」,中央木部較大,有的呈木心。氣微,味微苦而甘澀。
以體重、質堅實、粉性足者為佳。
顯微鑒別塊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細胞,充滿紅棕色物質,皮孔可察見。韌皮部較寬,散有異型維管束即復合維管束,另一種為單個的維管束,均為外韌型。形成層呈環狀,木質部導管較少,周圍有管胞及少數木纖維。塊根的中心為初生木質部。薄壁細胞含有澱粉粒及草酸鈣簇晶。
粉末特徵:棕色。①澱粉粒眾多,單粒呈類球形、盔帽形或三角狀錐形,直徑4-50μm,臍點呈人字狀、星狀、弧線狀或點狀,層紋不明顯。復粒直徑6-51μm,由2-9分粒組成。②草酸鈣簇晶較多,直徑約80μm,偶見簇晶與較大的類方形結晶合生。③具緣紋孔導管直徑17-178μm;另有細小的網紋導管。
理化鑒別(1)取本品粉末約0.1g,加氫氧化鈉溶液(1→10)10ml,煮沸3min,冷後濾過。取濾液,加鹽酸使成酸性,再加等量乙醚,振搖,醚層應顯黃色。分取醚層4ml,加氨試液2ml,振搖,氨液層顯紅色。(檢查蒽醌化合物)
(2)取本品粉末約0.2g,加乙醇5ml,置水浴中煮沸3min,不斷振搖,趁熱過濾,放冷。取濾液2滴,置蒸發皿中蒸干,趁熱加三氯化銻的氯仿飽和液1滴,即顯紫紅色。(檢查甾醇類)
(3)薄層色譜取生何首烏粉末5g(40目),用95%乙醇迴流提取,回收乙醇,製成1.5:1的浸膏供點樣用。另以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為對照品。分別點在硅膠G-CMC(硅膠G300目以上)板上,以氯仿-甲醇(80:20)展開,展距10cm。取出晾乾,在可見光下,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色斑;於紫外光下顯相同的熒光斑點。
考證~~
《開寶本草》:何首烏,蔓紫,花黃白,葉如署預而不光。生必相對,根大如拳,有赤、白兩種,赤者雄,白者雌,…春、夏采。
《本草圖經》:何首烏,今在處有之。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柘城縣者為勝。春生苗,葉葉相3對,如山芋而不光澤。其莖蔓延竹木牆壁間。夏、秋開黃白花,似葛勒花。結子有棱,似蕎麥而細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一雲春采根,秋採花。九蒸九暴,乃可服。
《本草匯言》:陳月坡雲,何首烏,初十年如彈、如栗,五十年如拳,百年如碗,力足矣。百年外不復發苗,根漸腐敗。如山間偶得如栲栳大、斗大者,苗葉藤莖酷似何首烏,實非何首烏也,數年漸長大如斗,隨腐爛,不可服食,名為宕芋。何首鳥之於宕芋,如黃精之子鉤吻,石龍芮之於天灸,青葙子之於雞冠子等類。良毒異殊,苗葉形實,初難別也。
味苦;甘;澀;性微溫。
歸肝;腎經。
功效養血滋陰;潤腸通便;截瘧;祛風;解毒。
主治血虛頭昏目眩;心悸;失眠;肝腎陰虛之腰膝酸軟;須發早白;耳鳴;遺精;腸燥便秘;久瘧體虛;風疹瘙癢;瘡癰;瘰癧;痔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