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書法鑒賞問題及解決方法

書法鑒賞問題及解決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24 04:47:58

如何鑒賞書法

一. 欣賞方法
一幅書法作品,放在我們的面前,怎麼評價、怎麼讀懂、怎麼欣賞,[1] 是我們每個初學書法的人、甚至是廣大讀者都感到困惑而且很想知道的問題。南朝書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他所強調的是以形寫神,形神兼備。作為一個讀者,我認為在讀作品之前,心裡首先要明確書法欣賞的審美標准,這是正確進行書法欣賞的基礎。其次是要掌握書法欣賞的方法,這是進行書法欣賞的關鍵所在。欣賞書法要根據六種不同書體的風格來欣賞,行書要欣賞它的韻律動感,楷書要欣賞它的寧靜雅緻,燕書要欣賞它的意境和優美。
書法欣賞同其他藝術欣賞一致,需要遵循人類認識活動的一般規律。由於書法藝術的特殊性,又使書法欣賞在方法上表現出獨特性。一般地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
書法欣賞時,應首先統觀全局,對其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有一個大概的印象。進而注意用筆、結字、章法、墨韻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備,生動活潑。局部欣賞完畢後,再退立遠處統觀全局,校正首次觀賞獲得的「大概印象」,重新從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藝術表現手法與藝術風格是否協調一致,作品何處精采、何處尚有不足,從宏觀和微觀充分地進行賞析。
2、把靜止的形象還原為運動的過程,展開聯想。
書法作品作為創作結果是相對靜止不動的。欣賞時應隨作者的創作過程,採用「移動視線」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後(語言、時間)順序,想像作者創作過程中用筆的節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變化,將靜止的形象還原為運動的過程。也就是摹擬作者的創作過程,正確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情感變化等。
3、從書法形象到具體形象,展開聯想,正確領會作品意境。
在書法欣賞過程中,應充分展開聯想,將書法形象與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事物進行比較,使書法形象具體化。再由與書法形象相類似事物的審美特徵,進一步聯想到作品的審美價值,從而領會作品意境。如欣賞顏真卿楷書,可將其書法形象與「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眩目,力士揮拳」等具體形象類比聯想,從而可以得出:體格強健——有陽剛之氣——富於英雄本色——端嚴不可侵犯的特徵,由此聯想到顏真卿楷書端莊雄偉的藝術風格。
4、了解作品創作背景,正確把握作品的情調。
任何一件書法作品都是某種文化、歷史的積淀,都是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包括創作環境),弄清作品中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氣息和作者的人格修養、審美情趣、創作心境、創作目的等等,對於正確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正確把握作品的情調大有裨益。清王澍《虛舟題跋·唐顏真卿告豪州伯父稿》雲:「《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書頓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氣和平,故客夷婉暢,無復《祭侄》奇崛之氣。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情事不同,書法亦隨而異,應感之理也。」可見,不論是作者的人格修養、創作心境,抑或是創作環境,都對作品情調有相當的影響。加之書法作品受特定時代的書風和審美風尚的影響,更使書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氣息。這無疑增加了書法欣賞的難度,同時更使書法欣賞妙趣橫生。
總之,書法欣賞過程中受個性心理的影響,使欣賞的方法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以上所述僅是書法欣賞的一種方法,欣賞過程中可以將幾種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賞過程中還必須綜合運用各種書法技能、技巧和書法理論知識,極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審美評價能力,盡力按作者的創作意圖體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賞中有評、評中有賞,並將作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對作品作出正確的欣賞和公正、客觀的評價。當然,掌握了正確的欣賞方法以後,多進行欣賞,是提高欣賞能力的重要途徑,揚雄
二. 鑒賞標准
一般地說,「形」包括點畫線條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書法空間結構;「神」主要指書法的神采意味。
點畫線條
書法的點畫線條具有無限的表現力,它本身抽象,所構成的書法形象也無所確指,卻要把全部美的特質包容其中。這樣,對書法的點畫線條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節奏感和立體感。
1、力量感
點畫線條的力量感是線條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種比喻,指點畫線條在人心中喚起的力的感覺。早在漢代,蔡邕《九勢》就對點畫線條作出了專門的研究,指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點畫勢盡,力收之」。要求點畫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終,便於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強調藏頭護尾,不露圭角,並不是說可以忽略中間行筆。中間行筆必須取澀勢中鋒,以使點畫線條渾圓淳和,溫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點畫線條的起止並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鋒芒的(大篆、小篆均須藏鋒)。書法中往往根據需要藏露結合,尤其在行草書中,千變萬化。欣賞時,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應,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輕薄。
2、節奏感
節奏本指音樂中音符有規律的高低、強弱、長短的變化。書法由於在創作過程中運筆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產生了輕重、粗細、長短、大小等不同形態的有規律的交替變化,使書法的點畫線條產生了節奏。漢字的筆畫長短、大小不等,更加強了書法中點畫線條的節奏感。一般而言,靜態的書體(如篆書、隸書、楷書、)節奏感較弱,動態的書體(燕書、行書、草書)節奏感較強,變化也較為豐富,象形的書體(如燕書)。
3、立體感
立體感是中鋒用筆的結果。中鋒寫出的筆畫,「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於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這樣,點畫線條才能飽滿圓實,渾厚圓潤。因而,中鋒用筆歷來很受重視。但是,我們不能發現,在書法創作中側鋒用筆也隨處可見。除小篆以外,其他書體都離不開側鋒。尤其是在行草書中,側鋒作為中鋒的補充和陪襯,更是隨處可見。
空間結構
書法的點畫線條在遵循漢字的形體和筆順原則的前提下交叉組合,分割空間,形成書法的空間結構。空間結構包括單字的結體、整行的行氣和整體的布局三部分。
1、單字的結體
單字的結體要求整齊平正,長短合度,疏密均衡。這樣,才能在乎正的基礎上注意正欹
2、整行的行氣
書法作品中字與字上下(或前後)相連,形成「連綴」,要求上下承接,呼應連貫。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態書體雖然字字獨立,但筆斷而意連。行書、草書等動態書體可字字連貫,游絲牽引。此外,整行的行氣還應注意大小變化、欹正呼應、虛實對比,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節奏感。這樣,才能使行氣自然連貫,血脈暢通。
3、整體的布局
書法作品中集點成字、連字成行、集行成章,構成了點畫線條對空間的切割,並由此構咸了書法作品的整體布局。要求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密得宜,計白當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參差錯落,變化多姿。其中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態書體以平正均衡為主;行書、草書等動態書體變化錯綜,起伏跌宕。
朽生,錯綜變化,形象自然,於平正中見險絕,險絕中求趣味。
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氣和光采。書法中的神采是指點畫線條及其結構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調、氣質、情趣和意味的統稱。「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說明神采高於「形質」(點畫線條及其結構布局的形態和外觀),形質是神采賴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書法藝術神採的實質是點畫線條及其空間組合的總體和諧。追求神采,抒寫性靈始終是書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書法中神採的獲得,一方面依賴於創作技巧的精熟,這是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只有創作心態恬淡自如,創作中心手雙暢,物我兩忘,才能寫出真情至性,融進自己的知識修養和審美趣味。

㈡ 欣賞書法的基本方法

對書法欣賞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可一概而論,但書法欣賞仍有其基本規律可循,欣賞書法是書法在人腦中“再創作”的過程,必先“識形”,次而“賞質”,再而“寄情”,三步逐行,漸入佳境。下面具體來看看!

林散之書法

第一步 識形

書法是線條形象的藝術,“形”有四要素。賞得“四要素”則入第一境。

一為格式。書法以條幅、中堂、橫披、匾額、斗方、扇面、對聯、尺牘、手卷、頁冊、題畫等格式最為經典。

二為書體。書體以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魏體、章草、行草等最為常見。

三為色彩。書法的色彩以白紙、墨字、紅印組合最為耐看。

四為構成。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以正文、題款、印章構成最為普遍。

啟功書法

第二步 賞質

書法不同於寫字。書法要講究“法度”,“合法”才能“質美”。其“法”有四。賞得“四法”則入第二境。

一為字法。字乃書法之根本。聚點畫而成字,點畫之間應當“平衡對稱,對比和諧,主次得宜,疏密適度,多樣統一。”

二為筆法。用筆貴在因體而變、穩實豐富;中側互換,法出有源;筆力遒勁、力透紙背。

三為章法。章法即整幅書法作品的“布白”。它講究字與字、行與行之間以筆勢連綿,氣脈暢通、節奏分明,若如“行雲流水”。即所謂“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計白當黑,奇趣乃出”。

四為墨法。墨有六彩之說,即“濃、淡,枯、濕,燥、潤”。若能“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則可達到“無聲而樂的和諧”,“五光十色的神采”,“灑筆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談笑”的境地。

范曾書法

第三步 寄情

書法的目的是“暢寄幽情”。書法藝術的最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氣質的一種抽象體現與表露。欣賞書法不僅僅是看功力的深厚,看點畫、章法的精巧,而是要看作者的精神、胸襟、氣質修養。因此,欣賞書法的最高境界是通過書法作品與書法家“對話,交流”。而賞得此境需要賞者“見智”、“見性”,悟得書法之“出法”、“意境”、“氣質”之妙理。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如其人。

一為出法。卓越的書法家總是善於在嚴格的法度之中自由馳騁並施展其創造才能。因此,他們往往任情姿性,縱筆所如,使人看出他們的“無拘無束”,而又不流於“荒誕狂怪”;既有“先聖”的遺風,又有自己的“聖地”,即所謂“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放豪之外”。

二為意境。書法的意境是指於書法作品中流露出的精神內涵,則在生動的氣韻、飛揚的神采以及空間余白所構成的幽深而曠遠的意象。如,有的象行軍布陣,旗幟飛揚,士馬精研;有的象尺幅丹青,疏林遠阜,錯落有致;有的象江河大川,奔騰浩盪,一瀉千里;有的象廻溪曲沼,春水繁花,清幽婉麗;有的象婀娜舞姿,素袖輕揚,一步一形;有的象悠揚樂曲,繞梁三日,牽人情思。這就是書法富於韻致,並且交織著生命節奏的意境。

三為氣質。常言道,“書為心畫”,“字如其人”。書法是書法家抒情達意的特殊語言。如同作家之文,詩人之詩,歌者之聲。因此,有獨立性、創造精神的人,其書往往風格獨具;依賴性強、唯唯喏喏的人,其書往往依傍門戶、缺乏個性。性情豪爽英邁之人,其書往往氣度恢宏;感情纏綿之人,其書往往柔媚有餘,勁健不足。志行高潔者,其書往往清氣飄灑;格調低下者,其書往往俗氣橫流。心情恬淡者,其書往往氣靜端莊、淡泊曠達;追名逐利者,其書往往張牙舞爪、嘩眾取寵。

㈢ 如何去欣賞書法作品

書法的賞析不僅是體會作品點畫、結體、章法的匠心與功力,以及師承、流派、風格,更重要的是通過作品去感受書家的氣質,情感,及其審美追求。書法家靠手和思想來創造,欣賞者靠眼力來挖掘發現作品點畫布白中蘊藏的生命與靈魂,是一種再創造。這種再創造成效取決於欣賞者的知識、修養、閱歷,心境諸因素。

賞析書法既要對作品宏觀的把握,如氣勢、神采、布白,又要細微的觀察,如用筆、用墨、結構、線條等等。欣賞線條質量,從中可以觀察出作者創作時的用筆、用墨及其筆法。其次是由線條點畫組合的漢字結構,藝術造型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結字、行氣、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書法的精神氣質、格調風韻。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實記錄,與作者的情感、性格、修養密切相關。優秀的書法作品必須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備,欣賞者就是要領會體勢,捕捉神采。

書法藝術風格首先表現在作品獨特的整體風貌以及所造成的獨特境界,這與書法家的審美取向、藝術氣質關系最為密切。是書法家對藝術個性張揚的結果。

書法藝術風格就是藝術家在創作中表現出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書法家由於生活經歷,藝術修養,個性特徵、審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選擇書體,表現手法諸方面都會有自己的特色,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風格也最能顯示出一個人的氣質、精神風貌。這也是數千年歷史積淀在書法家心靈中的高能反映,體現在線條中的微妙之處,給人以無限的遐思。黑格爾說:"風格一般指的是個別藝術家在表現方法和筆調曲折等方面完全出現他個性的一些特點"。

明確書法欣賞的審美標准,是正確進行書法欣賞的基礎;掌握書法欣賞的方法,是進行書法欣賞的關鍵。

一、書法的審美標准

南朝書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這里,強調以形寫神,形神兼備。
一般地說,「形」包括點畫線條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書法空間結構;「神」主要指書法的神采意味。

(一)書法的點畫線條

書法的點畫線條具有無限的表現力,它本身抽象,所構成的書法形象也無所確指,卻要把全部美的特質包容其中。這樣,對書法的點畫線條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節奏感和立體感。

1、力量感

點畫線條的力量感是線條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種比喻,指點畫線條在人心中喚起的力的感覺。早在漢代,蔡邕《九勢》就對點畫線條作出了專門的研究,指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點畫勢盡,力收之」。要求點畫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終,便於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強調藏頭護尾,不露圭角,並不是說可以忽略中間行筆。中間行筆必須取澀勢中鋒,以使點畫線條渾圓淳和,溫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點畫線條的起止並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鋒芒的(大篆、小篆均須藏鋒)。書法中往往根據需要藏露結合,尤其在行草書中,千變萬化。欣賞時,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應,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輕薄。

2、節奏感

節奏本指音樂中音符有規律的高低、強弱、長短的變化。書法由於在創作過程中運筆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產生了輕重、粗細、長短、大小等不同形態的有規律的交替變化,使書法的點畫線條產生了節奏。漢字的筆畫長短、大小不等,更加強了書法中點畫線條的節奏感。一般而言,靜態的書體(如篆書、隸書、楷書)節奏感較弱,動態的書體(行書、草書)節奏感較強,變化也較為豐富。

3、立體感

立體感是中鋒用筆的結果。中鋒寫出的筆畫,「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於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這樣,點畫線條才能飽滿圓實,渾厚圓潤。因而,中鋒用筆歷來很受重視。但是,我們不能發現,在書法創作中側鋒用筆也隨處可見。除小篆以外,其他書體都離不開側鋒。尤其是在行草書中,側鋒作為中鋒的補充和陪襯,更是隨處可見。

(二)書法的空間結構

書法的點畫線條在遵循漢字的形體和筆順原則的前提下交叉組合,分割空間,形成書法的空間結構。空間結構包括單字的結體、整行的行氣和整體的布局三部分。

1、單字的結體

單字的結體要求整齊平正,長短合度,疏密均衡。這樣,才能在乎正的基礎上注意正欹朽生,錯綜變化,形象自然,於平正中見險絕,險絕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氣

書法作品中字與字上下(或前後)相連,形成「連綴」,要求上下承接,呼應連貫。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態書體雖然字字獨立,但筆斷而意連。行書、草書等動態書體可字字連貫,游絲牽引。此外,整行的行氣還應注意大小變化、欹正呼應、虛實對比,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節奏感。這樣,才能使行氣自然連貫,血脈暢通。

3、整體的布局

書法作品中集點成字、連字成行、集行成章,構成了點畫線條對空間的切割,並由此構咸了書法作品的整體布局。要求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密得宜,計白當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參差錯落,變化多姿。其中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態書體以平正均衡為主;行書、草書等動態書體變化錯綜,起伏跌宕。

(三)書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氣和光采。書法中的神采是指點畫線條及其結構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調、氣質、情趣和意味的統稱。「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說明神采高於「形質」(點畫線條及其結構布局的形態和外觀),形質是神采賴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書法藝術神採的實質是點畫線條及其空間組合的總體和諧。追求神采,抒寫性靈始終是書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書法中神採的獲得,一方面依賴於創作技巧的精熟,這是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只有創作心態恬淡自如,創作中心手雙暢,物我兩忘,才能寫出真情至性,融進自己的知識修養和審美趣味。

二、書法欣賞的方法

書法欣賞同其他藝術欣賞一致,需要遵循人類認識活動的一般規律。由於書法藝術的特殊性,又使書法欣賞在方法上表現出獨特性。一般地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

書法欣賞時,應首先統觀全局,對其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有一個大概的印象。進而注意用筆、結字、章法、墨韻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備,生動活潑。局部欣賞完畢後,再退立遠處統觀全局,校正首次觀賞獲得的「大概印象」,重新從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藝術表現手法與藝術風格是否協調一致,作品何處精采、何處尚有不足,從宏觀和微觀充分地進行賞析。

2、把靜止的形象還原為運動的過程,展開聯想。

書法作品作為創作結果是相對靜止不動的。欣賞時應隨作者的創作過程,採用「移動視線」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後(語言、時間)順序,想像作者創作過程中用筆的節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變化,將靜止的形象還原為運動的過程。也就是摹擬作者的創作過程,正確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情感變化等。

3、從書法形象到具體形象,展開聯想,正確領會作品意境。

在書法欣賞過程中,應充分展開聯想,將書法形象與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事物進行比較,使書法形象具體化。再由與書法形象相類似事物的審美特徵,進一步聯想到作品的審美價值,從而領會作品意境。如欣賞顏真卿楷書,可將其書法形象與「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眩目,力士揮拳」等具體形象類比聯想,從而可以得出:體格強健——有陽剛之氣——富於英雄本色——端嚴不可侵犯的特徵,由此聯想到顏真卿楷書端莊雄偉的藝術風格。

4、了解作品創作背景,正確把握作品的情調。

任何一件書法作品都是某種文化、歷史的積淀,,都是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包括創作環境),弄清作品中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氣息和作者的人格修養、審美情趣、創作心境、創作目的等等,對於正確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正確把握作品的情調大有裨益。清王澍《虛舟題跋·唐顏真卿告豪州伯父稿》雲:「《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書頓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氣和平,故客夷婉暢,無復《祭侄》奇崛之氣。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情事不同,書法亦隨而異,應感之理也。」可見,不論是作者的人格修養、創作心境,抑或是創作環境,都對作品情調有相當的影。向。加之書法作品受特定時代的書風和審美風尚的影響,更使書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氣息。這無疑增加了書法欣賞的難度,同時更使書法欣賞妙趣橫生

㈣ 如何提高書法藝術的鑒賞能力

如何欣賞書法作品
何謂欣賞?欣賞,就是享受美好事物,領略其中的趣味。何謂書法欣賞?書法欣賞即通過對優秀書法作品的品評,領略其中蘊含的美。這里我們談的是「書法作品」,不是寫字。寫字與書法有根本的區別。如果把寫字比喻為小學的識字階段,要求把字寫得准確平正的話,那麼,書法則是作家將字詞構成一篇令人賞心悅目的文章或詩詞。當然,寫文章有文章的構成方法和規律,那麼,書法作品也有其本身的方法和規律。所以我們欣賞書法作品也像讀一篇文學作品一樣,大部分讀者不可能有作家的水平,欣賞書法當然也不僅僅是書法家的事。如何欣賞書法作品?書法欣賞有沒有一個具體的標准?這是關心和愛好書法的人經常提出的問題。簡而言之,可以用當代書家白蕉先生的一句話作答:「學習的標准,就可以作為欣賞的標准」。
話雖這么說,但具體做起來並非像一句話這么簡單。因為任何一門科學和技藝的掌握都是有其規律和條件的。這里僅從三個方面談談書法作品欣賞的條件和方法,因為「規律」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包容的。
經常遇到學員提出這樣的問題:「某某是書法大家,他的字怎麼看不出怎麼好?」,「我們單位有個連小學都沒畢業的人,寫得字比某某書法家還好」。像這樣的問題當然不會沒有特殊情況,但一般來說,書家的字絕對不會比連小學都沒畢業的人寫得差。這裡面有「寫字」與「書法」的關系問題,同時也說明老年學員對書法作品認識的偏差和欣賞能力的問題。為了提高老年大學書畫班學員對書法的欣賞水平,筆者不揣淺陋,就如何欣賞書法作品的問題談點淺見,望方家、同道不吝賜教。
眾多的書法愛好者面對一幅書法作品或書法展覽,往往都要談論或評價一番,這談論和評價是否中肯,便代表一個人對書法的認識水平,認識的深度如何,便反映出一個人對書法藝術的修養。
具有一定書法修養的人,才談得上書法欣賞。

一、 書法欣賞的條件
第一、欣賞者應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俗話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雅者見雅,俗者見俗」。任何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和結論。同一件書法作品,也會由於欣賞者的素養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結論。書法本身可以說「既單純又復雜」,它單純到僅以黑白兩色的變化和調度去征服欣賞者;但其本身又是一個多維結構。要深入理解一件作品,有賴於多方面的知識結構。應該從廣泛的社會知識、人生的各種角度、各個層次去理解作品。書法也如其它藝術一樣,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產物,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它與各種意識形態,如哲學、宗教、歷史、道德等有密切聯系。其間錯綜復雜,變幻莫測;書法還與其它學科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如文字學、鑒定學、心理學、生理學、民俗學、歷史、美學及音樂繪畫等。它還與其它藝術門類互相交融、借鑒。所以,對書法的鑒賞,你越是知識豐富、閱歷廣博、對作品的認識理解就越深刻,得出的評價和結論也就越中肯准確。
第二、欣賞者對書法應有廣泛深刻的體驗。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的名言。意思是你對眾多的劍器有鑒賞的經歷,自然就能辨識其優劣;你會彈奏多種曲調也就懂得了音律。書法也與其他藝術門類一樣,你不了解它的基本規律以及發展也就無從給以准確的評價和欣賞。
中國書法的發展歷經三千多年的歷史,從公元前十一世紀我國就產生了書法藝術,甲骨文就是先用毛筆書寫然後契刻的,有的刻後還用毛筆填朱或填墨。在漫長的歲月中,漢字演變經過了甲骨、篆、行、草、楷各個發展階段,出現了眾多的流派和書家。涌現了王羲之、顏真卿、懷素這樣偉大的書法家,流傳下數以萬計的千古不朽的寶貴遺產,可以說是異彩紛呈。對於這些,我們雖然無法一一實踐,但是,對於書法發展的基本概況,對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書家應有一定了解。對目前書法發展的狀況和流派也應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對各種書體的特點、規律有一定的認識。而且要學習研究一兩種書體,通過學習、研究、分析、比較掌握書法的基本規律,提高對書法美的感受能力。看得多,融匯得多,研究得深,眼界就提高得快,對欣賞和評價就越有發言權,否則書法欣賞就無從談起。一個不辯歐、顏、柳、趙,不知蘇、黃、米、蔡的人是無法進行書法欣賞的。馬克思說:「如果你要得到藝術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書法欣賞何嘗不是如此!
第三,欣賞者要掌握一定文房四寶知識及其發展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件好的產品出現都離不開得心應手的工具或設備。書法作品的產生同樣與文房四寶的質量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此,了解和掌握中國筆、墨、紙、硯的發展及其性能也是非常必要的。甲骨文是用刀刻在獸骨或龜甲上的,金文是用泥制范然後翻鑄而成。這些與後來用筆寫出的有著明顯的不同。即使都是以筆書寫,由於筆的性能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線條也有所區別。王羲之書「蘭亭」用的是鼠須筆,繭紙,與今天我們用羊毫筆生宣寫出來的就不同。何況從古至今制筆所用的材料、方法不下百種。另外紙的品種性能也花樣繁多。其他方面,如墨、硯的改革、裝裱的方法形式、質量也都影響著書法作品的效果和質量。所以,我們在欣賞和評價各個時期的書法作品時就不能不涉及和研究作者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二、 書法欣賞的步驟和方法
(一)整體把握
我們前面引用了白蕉先生的一句話「學習的標准,就是欣賞的標准」。學習書法先從基本點畫開始,然後學習結體,再是章法布局。而欣賞書法作品,與創作相反,欣賞必須從整體開始,再到局部,繼而深入內核。正像看一個人,一見面「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而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這里主要指「神采」。王僧虔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有者方可紹於古人」。在觀神采後,再兼之於形質,此為欣賞書法的訣竅,而斤斤於點畫者是難以得其真諦的。
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首先應能從整體上感染欣賞者,如果失去了整體美,局部的「美」也失去意義。並預示著這幅作品的失敗。要把握整體,就要與作品保持一定的距離,作品的整體布局、意味都會在一定空間距離外閃現出來。有些作品每個字的筆畫、結體還不錯,甚至還有一定的功力,而整體卻相當凌亂,就像合唱隊里的各聲部演員,不管高、中、低音,都扯著喉嚨唱高八度,即使每個人的聲音都高亢、優美,但失去了旋律,也就失去了音色和諧的美。
書法作品的整體美,即一幅作品的章法布局之美。集點畫成字,集字成行,由行聯篇,構成章法。章法安排是否做到均衡協調,照應嚴謹,如一隊隊有組織有紀律的士兵;或似大小錯落疏密有致、夜空中閃爍明滅的星辰;或行間茂密左右映帶,或空曠疏朗上下呼應。一幅作品的成功與否,章法布局是一個重要因素。章法集眾字而成篇,以整幅為一體,在書法技巧中雖是一個獨立的部分,但又與運筆的節奏、墨韻的變化、筆力和氣勢、結構和意境等各方面都有著密切的聯系。一幅作品就是一個整體,它通過字形的大小、長短、伸縮、開合以至用筆的輕重疾徐,墨色的濃淡枯潤變化,在筆勢的管束下,組合成一個均衡統一的整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終篇筆意顧盼、首尾呼應,偃仰起伏、似欹反正。血脈相連、一氣貫注。所以在布局上達到了上下承接、左右呼應、通篇團聚不散的藝術效果。章法的布局美又在於它符合自然美的法則,妙在各得其所。
(二)局部分析
章法是從整體上看書法作品的印象與效果。它包括了書法作品的正文與落款、分行與布白、落款與印章等多方面的關系處理。但是,作為整體效果是由局部的、單個的字與線條構成的,如果單個的局部的字與線條不美,那麼整體的美也就無從談起。應該說「單個的線條是美的,組合得好,就達到了更高的美」。在這里我們把「局部分析」分字法、筆法和墨法三個方面來談:1、字法。字法即字的結構安排,也就是「集點畫成字」。通過違與和、正與斜、疏與密、增與減、向與背、松與緊、平與險、避與就的處理構成美的漢字形體,這就是理想的字法。歷來書家都把字的結體列為書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為章法再美,只是一個形式感的問題,而字的結體不好,也難稱得上好的作品。唐代孫過庭說:「至若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准,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其精妙處,指出了每個字都應遵循一個規律:那就是「違」與「和」。「違」即變化,「和」即統一,要在錯綜復雜的結體變化中求得整體上的統一。
中國漢字幾經變革,各種書體也都有自己的結體規律,歷代書家都有關於結體的論述。作為書法欣賞者應學習和掌握這些規律,運用這些規律,才能對書法作品做出正確的評價。如楷書有唐歐陽詢的《大字結構三十六法》,明李淳進的《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清黃自元《楷書間架結構九十二法》等,都是很好的學習參考資料。王羲之的《蘭亭序》就是研究行書結體的優秀範本。出自宋人之手的《草訣百韻歌》也為後代所廣為流傳。總的來說,行草書中「違」的成分多些,楷隸篆中「和」的成分多些。但也不能一概而論,現代已有人將篆隸以草法為之,以強調「抒情達意」,這樣的篆隸「和」的成分就大大減少,也頗具時代特色。即所謂「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而傳」之理。
現代「流行書風」中所謂「丑書」也是以多種藝術形式和豐富的結字變化追求一種「從多種矛盾中求統一,又從統一中製造一定的矛盾」的構字技巧,使作品呈現一種新的視覺效果。雖至今爭議不絕,但作為一種嘗試,也不妨在爭論中讓欣賞者做出抉擇,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我們在欣賞時要從多個角度審視和評價它以豐富和提高欣賞技能。

2、筆法。從字面上看是用筆的方法。從書法欣賞的角度講,應該是以正確的用筆寫出形態規范的點畫。點畫自然因書體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古往今來的書評中都認為「凡是能給人以美感的用筆(線條或點畫)都應是有力度的」。這種力度,在傳統書學中稱為「筆力」。判斷點畫有無「筆力」——也就是書法線條的審美條件,主要是以「圓」和「澀」為標準的。圓,是一個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概念。圓的線條飽滿、結實,具有浮雕感,能表現出充實圓勁的力度。圓的線條是中鋒用筆的結果,即古人所說「令筆心在點畫中行,令筆心自點畫中出」寫出來的筆畫。「映日視之,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也就是古人「折釵股」、「錐畫沙」、「印印泥」所比喻的效果。如果用筆偏側(指一偏到底),寫出的線條(點畫)則扁、薄、浮、弱,拋筋露骨,就無美感可言。再談「澀」。澀者,不浮滑,不流暢之謂也。用在書寫中的用筆上,就是線條沖破紙面的阻力,掙扎奮進的藝術效果,筆鋒在紙面上遇到阻礙和抵抗,而筆遲澀進。這種阻礙與反阻礙表現的越充分,線條就越顯示出本身的力感。如前人所提到的「屋漏痕」,不僅是圓的,而且也是澀的。因為屋漏的水沿著牆壁(土牆)下流,不是像在平整光滑的玻璃上面沒有阻力,而是在毛糙的牆面上並有沙粒和土灰的阻力,使下流的水線產生了或左或右、直中見曲、似滯還流的水痕,這正契合了書法線條澀的表現。
「圓」和「澀」也是有內在聯系的。圓是中鋒用筆,澀也是要筆鋒直立,人為地製造逆勢澀行。古人有「橫鱗豎勒」之說,意思是寫橫要像逆向刮魚鱗一樣,產生一定的阻力;寫豎像騎馬奮力前行,而又要用韁繩勒馬控制,是一種蓄勢的前進。劉熙載說:「筆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與之爭,斯不期澀而澀矣。」這樣的線條,不輕滑,不飄弱,而有沉著、凝重、蒼勁老辣的效果。
另外,書法線條的節奏感也是評價和欣賞作品的重要條件之一。書法線條的節奏也像音樂中音的長短、高低、快慢一樣,不能平鋪直敘。體現在書法上,不但表現在線條的長短、輕重上,還表現在行筆的快慢上。無論是何種書體,運筆都不是「勻速」運動,而是隨著書者的情緒和章法的要求調節運筆的快慢,使欣賞者從作品中受到書者情緒的感染。當然,各種書體都有本身的特定的規律和標准。正如《書譜》中所言「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無論是學習還是欣賞書法都應學習和掌握這些標准和規律,既要分清主次,又要能靈活運用,方能進入書法欣賞之堂奧。
3、墨法。墨法即用墨的技巧。是書法藝術形式中一個重要課題。「字本與筆,而成於墨」「肉生於墨,血生於水」,沒有墨色的變化、配合,用筆效果就難以達到。字缺乏血肉,也就沒有了生命。所以清包世臣說:「書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也」。唐孫過庭說:「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也點出了用墨的關鍵處。「燥」、「潤」、「濃」、「枯」又是矛盾的法則。用墨不可太枯,枯筆多了則燥;又不可水分太多,濕度太大會肥濁不清。杜甫詩雲:「墨氣淋漓幛猶濕」,就是理想的用墨。即使過許多年,也好像剛寫出來的一樣,精氣神采不可磨滅。「不善用墨者,濃則易枯,淡則近薄,不數年間已淹淹無生氣矣」。
墨大致可分為濃、淡、干、濕、焦五種,但也不能過分懸殊,應在看似變化不大的墨色中,寫出使人感到變化極為豐富而又保持「潤」的特點,才是理想的用墨。

三、書法欣賞中的幾個具體問題
作為書法欣賞,除了以上所述之外,還應注意幾個具體問題,歸納如下:
(一)穩定注意
書法欣賞要充分發揮「注意」的作用。「注意」就是把意志放到某一方面,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人在「注意」時能清晰地觀察、反映所追求的事物,而遠離其它事物,這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活動狀態。它受人的個性、興趣、信念的制約,在具體欣賞書法時,必須把其感受、思維、理解、想像等一系列心理活動集中到作品中來,保持注意的穩定性。
任何一幅作品,我們一眼就可以掃過去,甚至也評論一番,但這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賞。藝術欣賞要有一段時間用來感受、思考、理解,從而加速心理活動的運轉,尤其是對於有著巨大藝術容量的作品,更應反復觀賞、玩味,方可有所得。宋《續書斷》中記載,一次歐陽詢出行看到索靖寫的碑,第一次大體看了一下就過去了,第二次經過時,先是坐了下來仔細的品味,越看感覺越好,乾脆就住了下來,在碑旁過了三天三夜才肯離去。這足以說明一件好的作品,只有仔細觀賞品味才能體會其深刻藝術內涵。此故事也是「穩定注意」的絕好範例。
(二)多欣賞原作
探索書法美,提高欣賞水平,必須多看原作,因為印刷品多是由大的原作縮小印刷的,一米或幾米的作品縮印成只有十幾厘米或幾厘米大小,往往失真。如同真實的風景和風景的照相比較一樣,從一張風景照片上是無法體驗到走進真山實水中那種心曠神怡的感覺的。而我們面對書法原跡,既可遠觀,又可細加品賞,用筆技巧墨色變化都可清晰地展現在眼前。
(三)、多讀書
提高書法欣賞水平,與學識和閱歷的提高是分不開的。要想提高欣賞水平和層次必須有多方面的學養的支撐,如哲學、文學、歷史、美學以及音樂、舞蹈、繪畫等多方面的知識,都應通曉。因為不但書法內容既深又廣,而且與其他藝術門類的美學原理是相通的。所謂「字外功」、「畫外功」、「功夫在書外」的說法,其中多讀書是非常重要的。
(四)、書法創作實踐
要能鑒賞書法,不但要學習書法,還應親自進行書法創作實踐,只有書法家才能敏銳地感覺到書法作品中那些細微的美妙之處,就像只有詩人才能在詩作中感受到那種難以言狀的、震撼人心的微妙之處一樣。沒有對創作的深刻體驗就難以獲得書作中最深層的意蘊。
以上只是談了書法欣賞中幾個主要方面的基本規律和方法,目的是為學習書法的老年學員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這些所謂的方法規律很具體,但實質上還是較為抽象的原則。它不像工業產品的質量檢驗標准那樣有具體的工具和手段,這也是書法藝術的特性所決定的。所以,理解和掌握這一品評欣賞標準的程度如何,與欣賞者對書法這門藝術的接觸和認識的深度有關,與其書法造詣的高低有關,還與其字外的知識修養和個性氣質有關。至於書法欣賞更深的層面還有待深入探討和研究。

㈤ 如何欣賞書法

書法欣賞並非象有些人說的那樣玄妙莫測,更不象一些人認為的那樣,欣賞書法就是好孬之分的簡單評說。具體來講,它是主觀審美意識(欣賞者)活動於客觀形態(書法作品)之上的互動感應過程。

書法作品一經產生,它的藝術價值就已是客觀存在的,其藝術價值的高低與否,完全取決於欣賞者審美程度的高低。同一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不變,只是由於欣賞者的改變而改變,專業書法家的欣賞是一個層次,非專業的愛好者欣賞則又是一個層次,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說明由於欣賞者受審美學識的不同、時代環境的改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享受美感的程度也就各不相同。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為此筆者以多年學書經歷來淺談一些有關欣賞的感想。

一、書法藝術與自然科學不同

書法欣賞不能象搞科學那樣,以公式或定義來解析它、證明它。如1+1的問題,答案只有一個,無論有多少人計算,其結果是相同的,而書法則不然,同一件書法作品有無數個欣賞者欣賞,而得到的藝術感受卻是無數個的審美結果,高低不等,參差不齊。

二、欣賞者的審美觀各不相同

在書展上欣賞每一件書作時,常聽到的話語是這件不行,那件還可以;這件很好,那件不好的簡單評價。如同在夜市吃油炸臭豆腐一樣,愛吃的人以為香,不愛吃的人則以為很臭,感覺截然不同,這就是典型的以個人嗜好興趣做出的審美選擇。

簡單地說書法藝術欣賞無非是一個好、差、美、丑的問題,如若兩個人各執已見,去欣賞同一件書法作品,由於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甚至可以爭論上三天三夜,誰也說服不了誰,這種嗜好和興趣的不同,是與學識、修養、性情、環境、地位以及所處的時代,都有直接的影響因素。

三、書法藝術的審美領域有許多地方難以辨析

在欣賞過程中,所使用的審美表述詞語及其傾向性難以清界。如豪放與粗野、厚重與笨拙、寬博與疏朗、樸拙與呆板、劍拔弩張與雄偉豪放、流暢與浮滑等等,所有這些表述欣賞的詞語中,都存在著點點差異,導致了欣賞的優劣懸殊,難有準確的界線賞讀。

四、由於欣賞者對書法藝術的解讀程度不同,其欣賞的深度也就不同

這點對於欣賞者的互動交流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常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再如觀看棋賽,「妙著」的出現,觀眾不一定都有理解,程度高的,則馬上叫絕;程度稍低的,要想一想才可意會;而程度差的,必須看上幾步之後,才逐漸領悟;再差的觀眾,則恐怕到了局終的時候還是不理解。再例如:宋代的蘇東坡,在欣賞黃山谷的書法時,曾戲稱:「黃山谷的書法,如同冬日的死蛇掛樹」;而黃山谷則反稱蘇東坡的字:「叫做石壓蛤蟆」。他們之間的書法戲語,其真正的意味,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不可能理解的。再有,我最近到一位油畫老師家中做客,談畫之中,先生說了一句非常耐人尋味的話語:「我快到七十歲了,現在才曉得一點用色了」,這句話也著時讓我思考一段時間。試想,他從開始學習油畫那天起,就無時不在接觸顏色,畫到現在難道他真的不會用色嗎?所以,對書法藝術了解的程度多少,決定著欣賞者的審美水平的高低。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書法藝術的欣賞,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審美結果是絕對不一樣的。除上述影響的因素外,那麼欣賞有沒有相對的、不絕對的統一標准和原則呢?我想還是有的,如同鍾表的鍾擺一樣,在左右擺動的最大值之間存在著一個相對穩定的空間值,這個空間值就是相對認可的標准。

南齊書法家王僧虔曾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這段文字實際上揭示了書法創作中的形與神的辨證關系。形質就是紙面上所展示的一切審美活動,是物質的、表象的,它包括作品的形式、章法、結構、點畫、墨色、輕重、緩急、落款、打章。而神采是作者通過形質來表現自己的性情美感,是精神的、意識的,它包括書法家創作時所傾注的學識修養、心態情感、審美趨向和氣韻生動。

下面筆者從形質與神采兩部分來作以詳為分析,以便於老年學員的書法欣賞。

一、形質體現神采

我們欣賞書法不僅僅是得到藝術美的享受,而且通過書法作品還可體味到作者的創作心態、性情的自然流露,書法形質的實際創作,還為欣賞者提供了交流書藝的互動平台。

1、形式尺幅的創作使用要得體

欣賞一件書法作品時,首先進入視覺的是作品的形式,其尺幅運用的恰當與否,給欣賞者帶來的直接反應是,欣賞是否繼續。例如,四尺對開的豎幅長條,用來創作立軸條幅是比較美的,若用來創作七言對聯則顯得紙寬字小、上下聯主體內容的兩側留白則顯得較多,與主體內容字的大小不相稱;如若以此來創作五言對聯則審美效果就不同了,其主體內容與整體尺幅就比較得體,紙的寬窄與字的大小比例以無失調之感;若要以此創作七言聯的話,則上下聯的尺幅寬度應各減少5公分,或不減少寬度,也可增加同寬度的對聯長度,即:在四尺對開的長度基礎上再加長1尺或2尺,這樣兩種長度的創作審美與原先的截然不同。倘如再注重色宣、灑金宣的運用其效果更佳。

2、章法布局要有疏密

欣賞書法作品,除形式尺幅之外,進入視覺印象比較深的就是章法布局了,就以六尺對開的條幅章法為例,來創作一幅行草書,首先根據字數來確定行數、行距,以及落款的長短,都要恰到好處。書寫八句五言詩40個字分三行,在第三行留出半行作為落款、打章的位置,然後將40個字分兩行半作為創作的尺幅,既要考慮到留白、又要考慮到疏密度,就向古人說的那樣:「密不透風,疏可跑馬。」這疏處留白就是整幅作品的「通氣孔」,如同建房子,除房門外,還要有窗戶,其留白就是「窗戶」。

3、筆法結字變化應豐富有重點

一件書法作品的美醜與否是與其點畫筆法的精良度有直接的關系,占畫的入筆與收筆要到位,不能有未寫完的感覺,它們之間的引帶呼映應自然,線條要頸健圓潤,粗細長短要適中,使筆畫的精微之處,更能體現筆法的豐富性,近而促進了整幅整行的錯落有致,使結構筆畫的變化隨類賦型,各具特色。錯落如扶老攜幼;參差若樓觀飛驚;雄偉如壯士荷戟;安祥若忠厚長者;雄強飛動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閣;嫵美典雅若天女散花,金花遍地,如此的結字,才能使欣賞者神往不盡。

4、整幅墨色變化要自然

墨色的變化,最早引入書法藝術領域並運用自如的書畫家,應首推明代書畫家董其昌,他成功地將繪畫中的濃淡干濕、墨分五彩的理念應用於書法之中,一改前朝用墨習慣,濃處很濃、淡處有墨,飛白之處,枯而不燥,使整幅作品中的韻味無窮。繼董其昌之後將用墨變化推向頂峰的,當為清代的王鐸,他與董氏最大的不同點是將墨色變用於連綿不斷的草書之中,他以嫻熟的草法運筆將個人的性情表現隨著筆墨的自然流露,由濃重的入筆一直寫到飛白枯墨處,依然有筆有墨,有骨有肉,使欣賞者隨著王鐸的運筆,而筆走龍蛇,婉如走進了墨分五色的詩情畫意之中,把玩再三,愛不釋手。

二、神采決定形質

每一件書法作品的創作,都傾盡了書法家當時的最佳心態的審美趨向,使欣賞者通過字里行間的筆墨流露,去體味書家的學識修養、審美氣韻和心性情感,這就是作品的氣韻神彩。下面從三個方面淺談一下有關神采氣韻的欣賞。

1、學識修養

學識修養的積累對於每一位書法家來說都是必須的,尤其是書法方面的知識,如書法文字學、書法哲學、書法理論和筆墨紙的使用規律等等,都直接影響著書法水平的發揮,例如,在欣賞作品時,若出現了「硬傷」錯字、白字或簡化字、繁體字共存時,其藝術含量就大打折扣,即使其他方面做的比較好,也彌補不了它的遺憾,更談不上什麼美感了,所以,書法作品創作一般意義上講必須使用繁體字,切不可使用白字,更不能用簡化字,因為這種規定是約定俗成的,是書法界共同認可的。而造成這種後果的原因,就是不了解文字學和書寫不規范造成的,加之內容選擇的典雅與否也直接影響欣賞者的情感互動。

2、審美趨向

欣賞書法作品,不僅注意形質的學識修養的欣賞,而且通過字里行間也可欣賞到作者的審美意識,如典雅的、質朴的、豪放的、爽麗的都一一展現在作品之中,通過其點畫型態的自然表述,而美感盡現,如點如墜石、橫若陣雲、豎有向背、轉同折釵等等都給人以想像的空間,美的享受,使審美趨向更加人性化。

3、氣韻生動

氣韻生動的藝術表現,來源於筆法的豐富,結構的變化,墨色的濃淡飛白的運用,尤其是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呼映關系,在筆法精熟的基礎上,氣隨筆走,韻從意來,加之濃淡干濕的發揮,輕重緩急的節奏,高低起伏的韻律美而盡展筆端。例如:在一幅作品中若有「神、中、千」三個字,每字中都有主筆畫長豎,勻可發揮長寫,然一幅作品中長線條的發揮只可兩處,並且是一長一短,一正一斜,一濃一淡,前面已有兩處可發揮的閃光點(精采部分或精采筆畫),若行字的長豎再次發揮的話就與前面的兩處長豎有重復之感,從視覺效果來講,不僅三處長筆畫的發揮,不能給整幅作品帶來美感,而且還降低了作品原有的藝術含量,如果將「千」字與前面兩處中的「千」字作以調換,「中」字作草化處理,改為「千」的表現展示。這樣隨著整幅作品的上下引帶關系的加強,審美氣韻也隨之體現出「小橋流水人家」的流動美感和「入木三分」、「力屈萬夫「的力量美感,給人以「精、氣、神」的完美體現,以達到韻超千古的崇高境界。

㈥ 書法藝術審美鑒賞方法

書法是一種憑借線條和形體結構來表現人的某種氣質、品格、情操的藝術。下面由我為大家分享書法藝術審美鑒賞方法,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書法藝術的內涵

書法是一種憑借線條和形體結構來表現人的某種氣質、品格、情操的藝術。所以,人們常說:字如其人。從狹義講,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內容。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布錯綜復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書法已不僅僅限於使用毛筆和書寫漢字,其內涵已大大增加。例如,從使用工具上講,僅筆這一項就五花八門,毛筆、硬筆、電腦儀器、噴槍烙具、日常工具等種類繁多。顏料也不單是使用黑墨塊,墨汁、黏合劑、化學劑、噴漆釉彩等五彩繽紛,無奇不有。過去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其含義也大有擴展,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從執筆方式上看,有的用手執筆,有的用腳執筆,就是用其他器官執筆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寫字根本就不用筆,如“指書”“擠漏書”等。從書寫文種上說,並非漢字一種,有的少數民族文字也登上了書法藝壇,蒙文就是一例。從書體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傳統書派以外,在我國又出現了曲直(線)相同、動靜結合的“意向”派,即所謂現代書法。它是在傳統書法基礎上加以創新,突出“變”字,融詩書畫為一體,力求形式和內容統一,使作品成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

二、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徵

1.點畫線條是書法的主要語言

書法的點畫線條具有無限的表現力,它本身抽象,所構成的書法形象也無所確指,卻要把全部美的特質包容其中。這樣,對書法的點畫線條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節奏感和立體感。

(1)力量感。點畫線條的力量感是線條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種比喻 ,指點畫線條在人心中喚起的力的感覺。早在漢代,蔡邕《九勢》就對點畫線條作出了專門的研究,指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點畫勢盡,力收之”。要求點畫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終,便於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強調藏頭護尾,不露圭角,並不是說可以忽略中間行筆。中間行筆必須取澀勢中鋒,以使點畫線條渾圓淳和,溫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點畫線條的起止並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鋒芒的(大篆、小篆均須藏鋒)。書法中往往根據需要藏露結合,尤其在行草書中,千變萬化。欣賞時,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應,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輕薄。

(2)節奏感。節奏本指音樂中音符有規律的高低、強弱、長短的變化。書法由於在創作過程中運筆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產生了輕重、粗細、長短、大小等不同形態的有規律的交替變化,使書法的點畫線條產生了節奏。漢字的筆畫長短、大小不等,更加強了書法中點畫線條的節奏感。一般而言,靜態的書體(如篆書、隸書、楷書)節奏感較弱,動態的書體(行書、草書)節奏感較強,變化也較為豐富。

(3)立體感。立體感是中鋒用筆的結果。中鋒寫出的筆畫,“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於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這樣,點畫線條才能飽滿圓實,渾厚圓潤。因而中鋒用筆歷來很受重視。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在書法創作中側鋒用筆也隨處可見。除小篆以外,其他書體都離不開側鋒。尤其是在行草書中,側鋒作為中鋒的補充和陪襯,更是隨處可見。

2.空間結構與整體布局是書法特有的藝術美

(1)空間結構。空間結構是指字的分間布白、經營位置,如大小、奇正、寬窄、比例等。字的造型有點類似建築。西安大雁塔——莊重雄偉;小雁塔——基礎窄、比較高,輪廓帶有裙線,感覺玲瓏秀美。書法也一樣。不同書法家寫同樣的字,由於結構處理不同,感受就不同。顏真卿、王羲之同寫蘭花的蘭,結構不同表現特點就不同。甚至同一個書法家,在不同的情感下寫同一個字,結構也不同。結構是說書法的空間特徵。

(2)整體布局。整體布局也稱作“布白”,在多樣統一中顯示作品整體的和諧。看一幅字一眼看上去,黑白大效果,有氣勢的字,馬上會感到一種氣勢。整體布局開頭至結尾,中間書寫過程是一個生命的整體。也就是“積劃成字,積字成行,積行成篇”。在欣賞時要把握整體,講究一氣呵成,氣脈連貫。李志敏先生書寫的孟浩然詩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是描寫洞庭湖的氣勢。作者的表現從整體上看,字與字間安排緊密,有大氣磅礴之勢,對比強烈,用筆粗獷,且字的大小對比、寬窄都很鮮明,表達了書法者對洞庭湖浩瀚氣勢的感受。李先生的另一件作品,“山沒清波里,帆在浮雲中”,看上去,大的效果是輕松愉快;布局方面,字與字之間感覺舒展,中間空白很多;從字的結構看,橫向扁平,橫向的趨向於安靜;用筆也比較細,柔和,柔中有剛。通過這些處理表現一種優美的意境。山的影子在波光里,帆似乎在雲中游動。可見書法作品能通過整體布局,字的結構,用筆的變化來表達不同的情感,這些都是書法特有的藝術美。

(3)以墨色表現意境。墨法即書法用墨的技巧,是書法藝術形式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字本與筆,而成於墨”“肉生於墨,血生於水”,沒有墨色的變化、配合,用筆效果就難以達到。字缺乏血肉,也就沒有了生命。所以清包世臣說:“書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二枵藝一大關鍵也。”唐孫過庭說“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也點出了用墨的關鍵處。“燥”“潤”“濃”“枯”又是矛盾的法則。用墨不可太枯,枯筆多了則燥;又不可水分太多,濕度太大會肥濁不清。杜甫詩雲:“墨氣淋漓幛猶濕”,就是理想的用墨。即使過許多年,也好像剛寫出來的一樣,精氣神采不可磨滅。“不善用墨者,濃則易枯,淡則近薄,不數年問已淹淹無生氣矣。”墨大致可分為濃、淡、干、濕、焦五種,但也不能過分懸殊,應在看似變化不大的墨色中,寫出使人感到變化極為豐富而又保持“潤”的特點,才是理想的用墨。

三、書法藝術作品鑒賞的方法

1.宏偉把握與技藝分析相結合

賞析書法既要對作品進行宏觀的把握,如氣勢、神采、布白,又要進行細微的觀察,如用筆、用墨、結構、線條等。欣賞線條質量,從中可以觀察出作者創作時的用筆、用墨及其筆法。其次是由線條點畫組合的漢字結構,藝術造型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結字、行氣、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書法的精神氣質、格調風韻。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實記錄,與作者的情感、性格、修養密切相關。“中國的書法,是節奏化了的自然,表達著深一層的對生命形象的構思,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學,停留在作為符號的階段,而是走上藝術美的方向,成為表達民族美感的工具。”中國書法藝術在形式美中,蘊藏著意蘊美,體現出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美學思想,體現出書法家的精神氣質和美學追求。優秀的書法作品必須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備,欣賞者就是要領會體勢,捕捉神采。

2.揣摩作者融入書法中的稟性氣質

一幅作品體現著作者的愛好,甚至體現了作者的性格和書寫時的情緒。比如,毛主席的作品。我們看毛主席的詩詞時,總是說其具有豪邁奔放、氣吞山河的氣勢。但是,在我們欣賞毛主席的草書作品時,又會體會到其“一座城中百萬兵”的胸懷,並不是那種“勢在外而內已空”的體現,說明毛主席的處世風格是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進而體現出的豪邁風格。

3.欣賞者應提高自身對書法藝術的修養

同一件書法作品,也會由於欣賞者的素養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結論。書法本身可以說“既單純又復雜”,它單純到僅以黑白兩色的變化和調度去征服欣賞者;但其本身又是一個多維結構。要深入理解一件作品,有賴於多方面的知識結構。應該從廣泛的社會知識、人生的各種角度、各個層次去理解作品。書法也如其他藝術一樣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產物,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它與各種意識形態,如哲學、宗教、歷史、道德等有密切聯系。其間錯綜復雜,變幻莫測;書法還與其他學科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如文字學、鑒定學、心理學、生理學、民俗學、歷史、美學及音樂繪畫等。它還與其他藝術門類互相交融、借鑒。所以,對書法的鑒賞,你越是知識豐富、閱歷廣博、對作品的認識理解就越深刻,得出的評價和結論也就越中肯准確。

4.了解書法歷史,多看多思

書法也與其他藝術門類一樣,不了解它的基本規律以及發展也就無從給以准確的評價和欣賞。中國書法的發展歷經三干多年的歷史,從公元前11世紀我國就產生了書法藝術,甲骨文就是先用毛筆書寫然後契刻的,有的刻後還用毛筆填朱或填墨。在漫長的歲月中,漢字演變經過了甲骨、篆、行、草、楷各個發展階段,出現了眾多的流派和書家。涌現了王羲之、顏真卿、懷素等偉大的書法家,流傳下數以萬計的不朽的寶貴遺產,可以說是異彩紛呈。對於這些,我們雖然無法一一實踐,但是,對於書法發展的基本概況,對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書法家還是應有一定了解。對目前書法發展的狀況和流派也應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對各種書體的特點、規律有一定的認識。而且要學習研究一兩種書體,通過學習、研究、分析、比較掌握書法的基本規律,提高對書法美的感受能力。看得多,融匯得多,研究得深,眼界就提高得快,對欣賞和評價就越有發言權,否則書法欣賞就無從談起。一個不辨歐、顏、柳、趙,不知蘇、黃、米、蔡的人是無法進行書法欣賞的。

四、王羲之書法藝術作品鑒賞

王羲之是東晉偉大書法家,他一變漢魏朴質書風,開晉後妍美勁健之體,創楷、行、草之典範,後世莫不宗法。行書字帖《蘭亭序》是他的代表作,被書法界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千百年來傾倒了無數習書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後人尊稱為“書聖”。行書《蘭亭序》有如行雲流水,瀟灑飄逸,骨格清秀,點畫遒美,疏密相間,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內蘊含著極豐裕的藝術美。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蘭亭序》凡324字,每一字都姿態殊異,圓轉自如。王羲之的字出神入化,不僅表現在異字異構,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重字的別構上。如出現的20個“之”字,名有不同的體態及美感,無一雷同,宋代米芾在題《蘭亭》詩中便說:“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無一擬。”。重字尚有“事”“為”“以”“所”“欣”“仰”“其”“暢”“不”“今…‘攬”“懷”“興”“後”等,都別出心裁,自成妙構。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贊嘆它“點曳之工,裁成之妙”。唐太宗親為王羲之作傳雲:“詳察古今,研精求篆,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而且,唐太宗也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他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搜集、臨摹、欣賞王羲之的真跡,摹制多本《蘭亭序》賜給群臣。在中國書法史上,帝王以九五萬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書者,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愛《蘭亭序》,13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雲:“廿余年習《蘭亭》皆無人處,今夕燈下觀之,頗有所悟。”歷時20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釋讀之難。l600多年來無數書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釋讀過,何嘗不想深入王羲之的堂奧,但最終只能得其一體而已。因此,《蘭亭序》可以說是由傑出的書法智慧所營造成的迷宮。在唐太宗之前,王羲之書法就為人稱道,蕭衍(梁)《古今書人評優劣評》:“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人法則,所以為神品也。”解縉在《春雨雜述》中說:“右軍之敘蘭亭,字既盡美,尤善布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由此可見,王羲之得享天下盛名與唐太宗的推崇備至不無關系。

閱讀全文

與書法鑒賞問題及解決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防止風險的方法 瀏覽:277
幼兒園簡單的折花方法 瀏覽:380
學習方法有哪些有什麼特點 瀏覽:841
小孔成像方法及步驟 瀏覽:515
手機後期處理方法 瀏覽:250
材料研究方法王培銘視頻課 瀏覽:614
水準測量中常用的測站檢核方法是 瀏覽:636
panasonlc洗衣機使用方法 瀏覽:696
治咳嗽最好的方法怎麼做 瀏覽:655
卡尺測厚儀的檢測方法 瀏覽:511
食品中碳酸鈣含量的檢測方法有 瀏覽:253
會計理論研究方法 瀏覽:440
過氧化氫的使用方法 瀏覽:929
矮牽牛種子種植方法 瀏覽:398
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實施方式 瀏覽:612
蘭花種子發芽方法步驟圖解 瀏覽:99
秋裝睡衣的縫制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692
血管性頭痛的葯用治療方法 瀏覽:175
古人用什麼方法避孕 瀏覽:90
如何自製痔瘡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353